畏吾儿 畏吾儿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负我必逆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59 发帖数: 106,896 关注贴吧数: 17
我校35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对为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我校共有35项成果获奖,其中,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同时,学校以参与单位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朱光教授主持的项目“郯庐断裂带多期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机械工程学院黄海鸿教授主持的项目“重载装备高耗能机电液系统能量短回路调控技术及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玉程教授主持的项目“面向新能源汽车高稳定性稀土永磁体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机械工程学院祖磊教授主持的项目“航空复合材料关键结构件高精度纤维铺放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校秉承“工业报国”之志,坚持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己任,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水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安徽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预研项目正式启动 9月24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在合肥开幕。开幕式上,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牵头推进建设的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预研项目(以下简称“海霸”设施)正式启动。   盖钧镒院士、万建民院士、张佳宝院士,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马传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合肥市副市长王连贵,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正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院长刘建国,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领导见证项目启动。   “海霸”设施具有5个功能定位:提升育种科学交叉创新研究能力、突破智能育种原创关键核心技术、输出育种加速标准化技术和产品、提供“未来品种”种源解决方案、打造“育种 4.0”示范工程。其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智能育种中心和三条加速线,通过离子舱、逆境舱、加代舱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加速种质创新、加速种质鉴定和加速种质稳定,筛选和培育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食物营养需求的抗逆性强、生态区域适应广的超级底盘品种,推动作物育种模式里程碑式的变革,同时为突破性核心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加速等提供国际一流的研究和服务平台。   目前,为加速推动项目建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支持长丰县成立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9月23日下午,盖钧镒院士、刘文清院士、万建民院士、张佳宝院士,刘建国院长,以及长丰县委书记李命山等领导在宇桥生态园为创新院正式揭牌。   9月24日上午,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吴丽芳研究员向专家委员会汇报了“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建设进展。与会专家就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方案等具体内容开展了详细讨论和指导。启动仪式  专家委员会现场  吴丽芳作项目汇报  专家指导
“美食”每刻守护你!哈工大食堂新亮点,还有剧透哦 新学期打卡新味蕾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食堂多了很多新面孔新环境、新服务小编带你一起来揭秘! 亮点一:核桃树餐厅亮点一:核桃树餐厅哈尔滨工业大学,赞697 位于学子楼三楼的核桃树餐厅 已经试营业啦 取名“核桃树” 与学子楼下核桃树交相呼应 寓意敢于追求的“勇毅” 百折不挠的“刚强” 一丝不苟的“细致” 坚韧不拔的“顽强” 众志成城的“团结” 功成身退的“奉献”这里将为师生们呈现丰富多样的美味选择香气扑鼻的披萨酥脆多汁的炸鸡回味悠香的意面让味蕾得到极致满足简约舒适的座椅宽敞明亮的环境餐厅打破传统窗口售餐模式设开放式点餐台、咖啡饮品区是学习、研讨、休闲一体化 的理想场所哦!就餐时间8:00—21:00学习交流研讨时间8:00—23:00亮点二:“未来食空”“未来食空”位于 学苑楼通往学士楼的暖廊入口 走进“未来食空” 智能机器人茶饮店 智能化无人面馆 为师生提供 热气腾腾的美味面条 百喝不腻的奶茶、咖啡 全天候温暖你的胃 哈尔滨工业大学,赞4269 哈尔滨工业大学,赞434 点击观看视频 亮点三:中央厨房中央厨房位于 学苑楼校园文创店侧门旁 营业时间为8:00—19:00 为师生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这里有红肠、熏鸡、面点、面包 等哈工大特色熟食品近期也将相继推出汉堡、热狗、三明治、咖啡、奶茶等亮点四:功夫餐车为方便在科创大厦工作、学习的师生用餐 学校在大厦一楼设置功夫餐车 这里有家常菜肴 也有特色美食 餐车在周一至周五8:30——9:3011:10——12:10分别供应早餐、午餐快来共享美食带来的愉悦时光吧根据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结合暖廊建设 学校将不断优化各校区服务布局 丰富餐饮业态剧透时刻 小编为大家发放福利啦 下面剧透一波新款哈工大月饼 今年在延续传统月饼的基础上 学校还推出了桃山皮月饼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品尝了呢?除了亮点特色哈工大食堂还有更多美食等着大家去寻觅话不多说,上图!
我校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刘俊教授团队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uberty in a Mesozoic reptile”为题在自然指数期刊《Current Biology》上正式发表。该研究首次识别出史前脊椎动物的青春期发育,为探究灭绝脊椎动物的性发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见解。博士研究生李强为论文第一作者,刘俊教授为通讯作者。 同一物种中不同性别间的显著身体差异被称为“两性异形”或者是“第二性征”,例如鹿角、孔雀羽毛以及雄狮的鬃毛。这些差异通常在个体成年后才出现,为我们理解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现生动物中,两性异形通常在青春期伊始时开始发育,其形成代表了性发育的完成。同样,对于灭绝生物来说,通过分析化石保存下来的两性异形特征,我们可以了解已灭绝动物个体发育的差异,并以此推断这些差异与生态、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的关联。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化石物种来说,雌性和雄性可能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了解性二态的特征和性发育的过程有助于化石种属的界定。 贵州龙(Keichousaurus)是一种发现于中国西南部三叠系(约2.4亿年前)沉积物中的小型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数量众多,发育明显的两性异形。不同性别的贵州龙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前肢骨骼的生长存在显著变化(见图1)。脊椎动物长骨能保存类似于树轮的生长年轮。研究团队通过对贵州龙前肢骨骼(属于长骨)大量的骨组织学取样,首次识别出化石脊椎动物的性发育过程。通过对多件贵州龙标本的骨密度和生长模拟,确定了贵州龙的性发育的开始与终止阶段(青春期)在其生命周期的第二年完成(见图1)。此外,通过对胚胎/幼年个体、青春期个体以及成年个体骨组织的对比研究,研究团队论证了内源的性激素调控以及外部的荷载压力刺激(雄性个体在青春期更高的捕食和竞争需求)对贵州龙青春期前肢骨骼发育的影响(图2)。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的资助。成果自发表以来,受到了包括新华社、中国科学报、安徽日报、德国科学报等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图1.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贵州龙前肢骨骼形态和中轴切片图2.贵州龙青春期前肢骨骼两性异形发育图解
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朝阳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9月8日上午,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朝阳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召开座谈会,共同谋划合作新局。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校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张金保,党委副书记、院长徐建立,院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姜泽廷指出,“新医科+新工科”融合发展是当今高等教育“四新”建设的重要一环,医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科学、医疗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同时也给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朝阳医院同为市属单位,具有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共同的使命任务,双方合作基础坚实,合作前景广阔,将以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共开合作新局。他表示,希望双方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聚焦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需求,挖掘优势资源,发挥优势力量,形成优势互补,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民生工程、资源共享等方面,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构建长效协同机制,实现共进共荣共赢,携手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首都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聂祚仁表示,很高兴来到北京朝阳医院深度交流,共话未来。他简要介绍了学校与医疗健康事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及科研团队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生物工程、新材料、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等特色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情况。他表示,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未来,将进一步聚焦临床医学的实际需求,推动双方相关人员持续深度对接、细化务实合作,力争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以科技力量赋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张金保指出,近日,首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北京论坛举办,为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思路、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工业大学以“医工融合”为切入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当其时、令人期待。双方地理相近、人缘相亲,希望双方以战略合作协议为起点,持续深入交流,推进细节合作,全力创造条件,持续汇聚精英,构建起强强联手的新发展格局;以医工交叉创新为重点,着力研发医药卫生领域原创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医工融合发展的新样板;以人才培养合作为支点,开启互惠互利发展的新篇章,共同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徐建立对北京工业大学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助力。纵观医学发展历史,医学的每一次进步与突破,都离不开其它学科,尤其是工科的支持与辅助。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双方通过此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合作机制建好,把合作方向把好,把医院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学校科技的硬核力量有机结合好,在生命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等领域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实现双方高质量发展。会上,聂祚仁和徐建立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辉,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树君以及北京朝阳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做交流发言。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明刚介绍了医院整体情况,科研处副处长杨苏乔介绍了医院科研工作。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常务副院长安全福介绍了学校医工融合的相关情况。会前,北京工业大学一行参观了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门诊大厅、药房、核磁影像中心、中控室等场所,感受医院数字赋能发展的相关建设成果。 根据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优势资源,瞄准医工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携手在智能医药与健康、生物学、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开展医工融合深度合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科学岛团队在水稻抗草铵膦基因发掘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吴跃进课题组在水稻抗草铵膦基因发掘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利用重离子辐照获得对草铵膦具有耐受性的水稻突变种质,克隆草铵膦抗性新基因,并对其基因功能进行了深入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Top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其中直播稻轻简栽培模式因其省时省力节约成本的优势,而得到广泛推广,但是草害却严重影响着直播稻的生产与产量,因此水稻抗除草剂种质资源的选育和研究对有效治理杂草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草铵膦因其非选择性、广谱、高效的除草效果和人畜无毒、环境友好的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在水稻中还未有关于抗草铵膦内源基因的报道。因而,水稻抗草铵膦种质创建以及基因发掘和育种,应用对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研团队深入开展重离子束诱变抗草铵膦突变基因克隆和功能以及抗性机制研究。在大田筛选中获得了具有草铵膦抗性的水稻突变体glr1和glr2,围绕glr1突变体及控制基因,已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研究显示,突变体glr1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显著的草铵膦耐受性(图1)。经过进一步图位克隆和功能解析,科研人员发现了GLR1基因编码生长素应答因子ARF家族中的ARF18。GLR1/ARF18可以直接结合下游基因OsGS1, OsCYP51G3 和 OsCATA的启动子并抑制其表达。草铵膦除草剂处理水稻时,GLR1基因受到诱导上调,从而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导致产生的活性氧以及氨积累得不到及时清除和代谢,最终导致植株死亡。而GLR1基因突变后,下游靶基因表达抑制得到解除,从而加速清除由草铵膦引起的过量的活性氧和氨的积累,使突变体glr1在草铵膦处理后快速恢复生长,具有很好的草铵膦耐受性(图2)。活性氧增加是植物对遭遇逆境的响应,鉴于GLR1/ARF18在活性氧清除方面的作用,推测GLR1基因突变对非生物胁迫具有广谱的耐逆性,进一步进行盐处理和草甘膦除草剂处理发现,glr1突变体具有明显的耐盐和抗草甘膦除草剂效果。因此本研究成果一方面体现了GLR1基因在水稻抗草铵膦种质资源利用方面巨大的应用价值,填补了水稻抗草铵膦内源基因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GLR1基因在草铵膦抗性机制研究揭示GLR1基因在水稻非生物胁迫的广谱抗逆性具有明显效果,对适应逆境生长条件下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为了加快GLR1基因在育种中应用,种质资源专利以及相关成果已经转化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博士生任艳和刘斌美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叶亚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傅向东研究员和吴跃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Precision editing of GLR1 confers glufosinate resistance without yield penalty in rice - Ren -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Wiley Online Library图1 抗草铵膦水稻突变体大田筛选及验证图2 GLR1调控草铵膦抗性的工作模式图
学校2023年学生军训动员大会举行 9月5日上午,学校举行2023年学生军训动员大会。校党委副书记、军训领导小组组长陈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华清分别出席各校区动员大会并做军训动员。 陈刚在合肥校区动员会上指出,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是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他向全体参训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成长成才“动力源”,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觉悟,以小我融入大我的集体观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好人生的鲜亮底色;二是坚持科学参训,提振学习生活“精气神”,用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和坚韧的品质为大学生活开好头、起好步;三是强化安全意识,拧紧同心筑梦“安全阀”,时刻紧绷“安全第一”这根弦,遇到困难早报告、早处理,做到身安、心安、人安;四是彰显使命担当,争做崇实笃学“工大人”,在军训这堂必修课中实现自我塑造,完成自我突破,谋求自我发展。 宣城校区动员会上,吴华清代表学校向承担本次军训工作的武警宣城支队全体官兵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欢迎,并希望全体2023级新同学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追求,努力成为能够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栋梁之才;要坚持刻苦训练,铸就坚毅品格,始终以昂扬的精神风貌,不断磨砺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要严守军训纪律,锤炼过硬作风,养成服从指挥、听从安排、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用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为大学生活开好头、起好步。他要求,校区各单位要加强与武警宣城支队联动,认真做好军训组织、协调和安全保障工作,全力配合教官高质量开展军训工作;军训团全体工作人员要坚守责任担当,强化安全意识,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组织训练,确保军训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圆满完成。 会上,合肥校区辅导员代表二营教导员刘世国、四营教导员王锐琴,宣城校区辅导员代表二营九连郭州平在发言中表示,坚决做好学生军训思想上的指导员、工作上的联络员、生活上的勤务员,为军训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合肥校区教官代表霍泳翔、石宸昊,助理教官代表吴昊骏、杨朝雯,宣城校区教官代表唐晓春等做了认真施训,圆满完成军训任务的表态发言;合肥校区军训学员代表马石铨、苏锦羽,宣城校区军训学员代表陈言代表全体2023年参训学生向军训团表达了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承训部队领导、各学院副书记、全体教官、教导员、指导员、助理教官参加动员会。
科学岛团队发现花生四烯酸会促进放射性肠损伤发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韩伟团队发现,膳食中的花生四烯酸会促进放射性肠损伤发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Redox Biology。   放射性肠损伤(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是腹盆腔及腹膜后肿瘤放疗时常见的肠道并发症(发病率约80%),严重时可能导致放疗中断并危害健康,目前临床尚无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方法。因此,确定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病机制,是发展放射性肠损伤治疗策略的重要前提。   团队对存在放射性肠损伤症状的小鼠的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该现象可能与小鼠体内铁死亡相关。同时,存在放射性肠损伤症状的小鼠肠组织中也检测到了铁死亡标志物——4-羟基壬烯醛和丙二醛的水平显著上升;而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能有效缓解放射性肠损伤小鼠的死亡和肠道纤维化。在细胞、小肠类器官和小鼠模型中,科研人员均发现Omega-6型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是放射引发铁死亡的关键因素。外源性花生四烯酸能诱发放射导致细胞铁死亡。机制研究发现:放射后STAT1-IRF1活化正向调控ACSL4表达,会促进放射后铁死亡的发生;而AMPK信号通路受AA激活,对放射诱导的铁死亡起一定负调控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STAT1-IRF1-ACSL4和AMPK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放射性肠损伤防治策略研发的潜在分子靶点。人体膳食中的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是铁死亡介导放射性肠损伤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该研究表明在放疗中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膳食营养管控,有望缓解放射性肠损伤。   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健康所孔培中博士和博士生杨苗苗,通讯作者为韩伟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库项目和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redox.2023.102857+&urlrefer=fb590b07c6cc7c22773eee7e7575a51b铁死亡介导放射肠损伤机理
哈工大科研团队为高温辐射热防护陶瓷涂层设计提供新思路 哈工大全媒体(闫明星 王亚明 文/图)近日,材料学院周玉院士团队王亚明教授课题组、能源学院帅永教授团队裘俊副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辐射热防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设计并构建出Ca-Cr离子掺杂Y3NbO7层状多孔结构陶瓷涂层,涂层1~13微米波段的平均发射率提高至0.9,热导率低至0.5W/(m·K),达到报道以来最高的发射率和热导率比值(1.3),为高温辐射热防护陶瓷涂层的设计提供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以《基于层状多孔Ca-Cr共掺杂Y3NbO7的辐射热防护涂层》(A Promising Radiation Thermal Protection Coating Based on Lamellar Porous Ca-Cr co-Doped Y3NbO7 Ceramic)为题,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高温辐射热防护在高速飞行器、航天器热控等众多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热障陶瓷,包括稀土铌酸盐、锆酸盐和铪酸盐等虽然具有较低的热导率,但其红外发射率也较低。近年来,通过稀土和过渡族阳离子掺杂改性提高陶瓷的发射率备受关注。然而,掺杂改性提高发射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热导率的提升。关于离子掺杂实现高发射率和低热导陶瓷涂层设计,仍没有取得关键性的理论和实验进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团队设计并制备了Ca-Cr掺杂改性Y3NbO7层状多孔陶瓷涂层,从电子、声子、涂层微结构等多尺度分析,揭示了涂层组织结构与发射率、热导率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调控声子无序和涂层内部微孔的取向,成功减小热流通道,热导率低至0.5W/(m·K)。此外,Ca-Cr共掺杂诱导杂质能级产生,协同表面微结构强化光吸收改善界面阻抗匹配性,涂层1~13微米波段的平均发射率提高至0.9。 这种陶瓷涂层兼具高发射率、低热导率、高结合强度和热稳定性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金属辐射热防护系统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王亚明教授、裘俊副教授和帅永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能源学院陈国梁助理教授、同济大学傅浩洋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材料学院王树棋助理教授、欧阳家虎教授、贾德昌教授、周玉院士,分析测试与计算中心邹永纯工程师,能源学院博士研究生高永旺、岳童童和赵军明教授,云南大学曹建云副教授参与相关研究工作。该项研究成果主要由哈工大材料学院、能源学院以及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完成,哈工大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02%2Fadfm.202305650&urlrefer=252d6b9741af8014c15b26497e999b78a)辐射热防护示意图;b)辐射热防护材料的热防护效果对比;c)Ca-Cr掺杂Y3NbO7的晶体结构a)涂层热导率与微孔取向和孔隙率的关系;b)涂层的截面扫描图;c)Y3NbO7基陶瓷及其涂层的热导率对比;d)具有垂直和e)水平取向微孔涂层的温度和热流分布图a)涂层表面的3D形貌;b)涂层随机粗糙表面模型;c)涂层x-z截面图;d)8μm和e)14μm波长下涂层的光电场分布
北工大4名教师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入选名单和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入选名单,北京工业大学4名教师获奖。其中,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李洪义、城市建设学部教授张建伟荣获第十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程强、理学部副教授赵洁荣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李洪义 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伟 城市建设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强 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洁 理学部副教授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为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要求,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而设立的奖项,旨在表彰师德师风高尚、长期坚持教学一线,教学水平与教改成效、教学团队建设和贡献、科研水平与学术支撑教学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截至目前,北工大共有37位教师荣获教学名师奖,13位教师荣获青年教学名师奖。 下一步,北工大将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积极发挥教学名师奖及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继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届科学岛“少年科学营”圆满结营 8月29日上午,第二届科学岛“少年科学营”结营仪式在合肥物质院多功能报告厅举行,250余名营员、老师、志愿者及家长代表参加。合肥物质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黄晨光,副院长程艳以及部分科研单元、部门的负责人出席结营仪式。   为充分利用合肥物质院高端科普资源,做好“双减”背景下孩子们的科学教育“加法”,同时缓解青年人才在假期照顾子女的困难,今年7月开始,合肥现代科技馆举办了为期6周的2023年度科学岛“少年科学营”活动,开设了7项科学、9项文化艺术、2项劳动实践和2项体育类课程,招收营员122名,非营员20名,参加课程人数达3000余人次,为孩子们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科里科气”的假期。   程艳在致辞中表示,科学营为科学岛少年量身打造了涉及科学、文化艺术、劳动实践及体育课程的学习,发挥了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解决了青年职工的后顾之忧。她希望未来科技馆继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教育功能,为职工提供更多服务,并将科普工作做得更好。   黄晨光在讲话中指出,“少年科学营”的成功举办让小营员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假期,接受了“科学的熏陶”,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他希望营员们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探索世界,也希望科技馆继续发挥科学岛的科普资源优势,为职工子女创造更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结营仪式展示了营员的部分作品,志愿者代表、家长代表、老师代表分别上台发言,部分营员进行了才艺表演。当天下午,营员们参观了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为第二届科学岛“少年科学营”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活动现场黄晨光讲话程艳致辞孙裴兰介绍科学营举办情况结营仪式
河北工大技术转移中心玉田分中心正式揭牌 8月16日,“科创赋能 智汇玉田”河北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玉田分中心在河北玉田正式揭牌。校地企就玉田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升级进行了技术交流与工作对接,签订合作意向5个。河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罗建祥出席活动。 根据协议,河北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玉田分中心将充分发挥河北工业大学科研和人才综合优势,持续为玉田县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管材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提供服务,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助力该县经济建设发展。揭牌仪式后,我校专家分别与唐山继国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玉田县荣丰科技有限公司、玉田县诚远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在印刷机械虚拟现实拆装和增强现实远程维修系统开发、电镀锌废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技术的开发、激光膜切机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合作意向签约。 我校曹国忠教授、贾海朋教授、张满囤教授、吕龙义副教授就技术创新方法引领企业转型跃升、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及装备集成、数字孪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难降解工业废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等内容进行了分享。下午,专家教授分组对应企业进行了深度对接,深入了解影响企业发展技术难题,进一步深入落实《河北工业大学服务“经济强省 美丽河北”行动计划(2023—2027)》,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升级,为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持续、高效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玉田县委副书记、县长兰志刚表示,工大与玉田的合作非常扎实,愈发紧密。此次分中心的成功落户,为玉田县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推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人才、技术等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全力打造“京津冀科创卫星城”目标,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唐山市科技局、玉田县政府相关部门、玉田县企业代表以及我校校友与社会服务中心、河北工业大学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及专家团队110余人参与活动。活动当日,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玉田分中心同时落地。
生命科学中心李明晖课题组揭示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结构和调节机制 哈工大全媒体(梁英爽 司开学 文/图)近日,生命科学中心李明晖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题为《恶性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1(PfMDR1)的结构揭示N端调节结构域》(The structur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 reveals an N-terminal regulatory domain)的研究论文,揭示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结构和调节机制,为抗疟药物的理性设计和优化提供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死亡率较高的急性疾病,尽管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治疗研究,恶性疟原虫仍然是导致全球疟疾负担的主要因素,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产生耐药性是疟疾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PfMDR1是疟原虫消化液泡(DV)膜上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与抗疟药物耐药相关。研究发现,PfMDR1可以转运多种抗疟药物,包括氯喹、甲氟喹、卤泛群、苯芴醇等。为更好开发和改进抗疟药物,PfMDR1蛋白参与疟原虫耐药性的结构机制迫切需要加以阐明。 课题组运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PfMDR1的无配体结合状态、ATP结合状态和与抗疟药物甲氟喹结合的多种状态结构。该研究揭示了PfMDR1的N端具有一段新颖调控结构域,通过与PfMDR1的主体跨膜螺旋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调控PfMDR1的活性。该调节结构域与已知的ABC转运蛋白调节结构域显著不同,丰富了对ABC转运蛋白调控机制的认识。基于结构分析和生化表征,该研究确定了疟原虫耐药相关的突变Y184F(184号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可通过变构作用增强PfMDR1的活性。此外,PfMDR1与甲氟喹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识别抗疟药物的双亲性结合空腔,并结合功能研究鉴定出对甲氟喹和卤泛群两种抗疟药物的识别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氨基酸。综上所述,通过解析PfMDR1及其与小分子复合物的结构,该研究对PfMDR1的活性调节机理和药物识别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命科学中心李明晖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司开学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明晖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李明晖课题组硕士研究生何西硕、博士研究生陈丽萍参与该课题研究工作。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哈工大“双一流”经费资助。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pnas.org%2Fdoi%2F10.1073%2Fpnas.2219905120&urlrefer=2e19705a2b54d6c504bf0e78950e3155PfMDR1的N端调节结构域
宿州学院来校调研 8月17日上午,宿州学院党委书记李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福华,党委委员、副院长杨维志一行来校调研。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汪萌主持调研座谈会。 汪萌向李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和最新办学成果。汪萌指出,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工科特色鲜明、办学成果丰硕的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安徽工科教育的发源地,学校积极践行“四个服务”重要责任和使命,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合工大”模式,为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在推动安徽省加快向新能源汽车强省迈进的征程中贡献更多力量。 李红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宿州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他指出,合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办学治校成果显著。作为安徽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宿州学院正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学校将进一步学习借鉴合工大办学治校的经验做法,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和现代化新宿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我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办学实体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双方就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能源汽车研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宿州学院办公室、科研处、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我校科研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管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座谈会。
科学岛团队在体心立方FeGa单晶Zener弛豫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在体心立方 (BCC) FeGa单晶 Zener弛豫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金属材料顶级期刊 Acta Materialia 上。   FeGa合金由于具有驱动磁场低、磁致伸缩系数高、阻尼温域宽、微振动响应敏感、以及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在制动器、传感器以及微振动抑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FeGa合金的磁致伸缩和阻尼性能与Ga原子占位密切相关,如何鉴别和评估材料内部的Ga原子占位成为目前FeGa合金研究面临的关键难题。内耗技术对材料内部缺陷弛豫极为灵敏,因而,通过内耗技术有望解决评估Ga原子占位这一难题,并为FeGa合金磁致伸缩和阻尼性能提升提供指导。   鉴于此,研究团队在成功生长大尺寸FeGa单晶的基础上,制备了具有不同取向因子的FeGa二元单晶合金。通过对比研究FeGa多晶和单晶的内耗行为,确定了450℃附近的弛豫峰属于晶粒内部的Zener弛豫行为而非晶界弛豫;通过测量和分析不同取向FeGa单晶的内耗数据,发现随着单晶取向因子的增加,Zener弛豫净峰高逐渐增加(图1)。   研究团队进一步对具有不同原子对构型BCC晶胞的弛豫强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FeGa单晶的三方和正交构型偶极子的弛豫强度随取向因子的增加而降低,仅四方偶极子的弛豫强度随着取向因子的增加而增加。应变张量分析及拟合结果表明,BCC结构FeGa单晶Zener弛豫主要来自于第二近邻溶质原子对的贡献,第一近邻溶质原子对对Zener弛豫的贡献仅占次要位置。同时,对于Fe-17at.% Ga单晶,其弛豫激活能约为1.8 eV,远低于多晶材料中通过内耗测得的激活能(图2),且该值与示踪法测得激活能大小相当,表明该值更接近于实际Ga原子的扩散激活能。此外,结合电子结构以及应变分析,阐明了Zener弛豫强度与磁致伸缩系数的正相关关系(图3)。   该工作明确地揭示出体心立方结构FeGa单晶Zener弛豫来主要自于第二近邻溶质原子对,纠正了长期以来对BCC合金中Zener弛豫来自于第一近邻溶质原子对的认知,该结论同样适用于其他BCC固溶体合金。同时,该工作表明Zener实验可用于分析单组元或多组元合金中是否存在微区溶质短程有序、溶质原子的有序程度、以及溶质原子占位等。这些分析将有助于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并探究弹性偶极子对材料力学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项目及松山湖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actamat.2023.119245&urlrefer=d9cd3063e410cc2fe90014be581c6a0a。     图 1. (a) 不同取向 Fe-17at.%Ga 单晶的净 Zener 弛豫内耗峰; (b) 净弛豫强度随取向因子的变化关系。    图2. (a)Fe-17at.%Ga 单晶的 Zener 弛豫激活能随取向因子变化关系; (b)FeGa 单晶与不同 BCC 结构 Fe 基合金 Zener 弛豫参数对比图。  图 3. FeGa 合金中磁致伸缩系数和 Zener 弛豫强度 的比较图。在有序和无序相区,磁致伸缩系数和 Zener 弛豫强度随 Ga 含量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科学岛团队开展代谢组学模型动物GC-MS检测分析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非靶向分析方法,检测大鼠器官挥发性有机物(VOCs),获得了相关器官代谢VOCs生物信息。研究结果被遴选为正封面文章发表在分析领域TOP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图1)。   探测人体代谢物中的VOCs,有望发展成为体内器官病变无创筛查诊断新技术。然而,正常器官是否有VOCs、不同器官VOCs是否存在差异仍然是亟待探究的问题。为此,本研究系统地开展了大鼠离体器官检测分析研究(图2),采用HP-SPME-GC-MS技术,测量了12种器官组织释放的VOCs,共获得147个色谱峰,基于Mann-Whitney U检验与变化倍数(FC>2.0)准则,非靶向分析发现:与其他器官相比,7种器官存在差异性VOCs,并对他们可能的代谢途径以及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进行了广泛讨论;此外,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特性,发现肝脏、肾脏、脾脏和盲肠的差异性VOCs可以作为相应器官识别的指纹特征。本研究获得的健康器官组织VOCs图谱可以作为基线,为气体活检或者呼气试验无创筛查诊断、疾病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等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第一作者为健康所2022级博士生刘玥和葛殿龙博士后,通讯作者为储焰南研究员,陆燕副研究员和李盼副研究员。本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融合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21%2Facs.analchem.3c01546++&urlrefer=a2f52c63675a59e535d90866be792ae2     图1 Analytical Chemistry正封面     图2 检测分析实验过程示意图
《科学》发表材料学院李炫华团队光催化增强热电材料的研究成果 西工大新闻网7月21日电(材料学院)北京时间2023年7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李炫华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原位光催化增强热氧化还原电池实现同时产电产氢》(In situ photocatalytically enhanced thermogalvanic cells for electricity and hydrogen produ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光催化增强热电材料的多功能器件设计思路,解决了热化学电池长期面临的电解质离子大浓差难以构建的关键难题,实现了功能器件电能和氢能的协同制备,为未来多元化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创新设计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西工大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一瑾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李炫华教授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特拉华大学魏秉庆教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安娜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文静博士为论文的共同作者。《科学》在同期还发表了题为《电化学废热收集》(Electrochemical waste-heat harvesting)的观点文章(perspective),重点报道了该研究成果。观点文章中多次使用“第一步”(a first step)、“创记录的热功率表现”(record-high thermogalvanic performance)、“提供了基本设计原则”(provides essential design principles)和“开辟了一条令人兴奋的新路线”(pioneers an exciting new route)等论述,对本项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光催化”策略对于热化学电池器件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见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低品位热能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工业过程,例如太阳能、地热能、以及车辆、工业、电子元器件发热等。但由于缺乏经济高效的能源回收技术,该部分能量基本被废弃。传统的热电技术在热功率方面存在限制,通常仅能提供较低的热功率。为了克服这一限制,热化学电池被提出并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品,可以提供更高的热功率,达到每度每毫伏(mV/K)的水平。根据理论分析,热功率与氧化还原离子之间的熵差(ΔS)以及电池冷热两端的离子浓度差(ΔC)有关。因此,如何提高ΔS和ΔC成为解决热化学电池的关键核心。过去10年,诸多研究团队围绕该问题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目前科学家已经有效解决了ΔS受限的问题。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都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实现在热化学电池中构建大ΔC,导致热功率只有3.7 mV K–1。究其原因在于,氧化还原离子对的浓度梯度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很容易自发衰减。面对这一问题,李炫华团队通过学科交叉思想,基于热化学电池和光催化都使用氧化还原离子对的特点,提出了一个设想:是否可以通过光催化的方法来原位提高热化学电池离子的浓度差,并巧妙“共享”两种氧化还原离子对,从而增强热功率的输出?这一设想基于对热化学电池和光催化的深入理解,通过将光催化和热化学电池交叉融合,有望创制出全新的热电系统,以提升器件性能。图1:光催化增强热化学电池的机理图。 A 热化学电池工作机理图;B和C 光催化原位增强热化学电池机理图 为了实现该设想,李炫华团队采用铁氰根(FeCN3-)和亚铁氰根(FeCN4-)离子作为氧化还原电对,聚丙烯酸水凝胶作为基体。在光照下,热端产氧催化剂促进了FeCN3-到FeCN4-转化,同时产生氧气。冷端产氢催化剂促进了FeCN4-到FeCN3-转化,同时产生氢气。热端高浓度的FeCN4-在热力学上增强了FeCN4-到FeCN3-的氧化反应,使得更多的电子转移到热电极上;而冷端附近高浓度的FeCN3-在热力学上增强了FeCN3-到FeCN4-的还原反应,从而实现从冷电极吸引更多的电子(图1)。通过两个氧化还原离子的协同优化,成功获得了8.2 mV K–1的热功率,是当前最高值的2倍;同时,系统的太阳能到氢能转换效率达到0.4%(图2)。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由36个单元组成的大面积光催化增强热化学电池 (112平方厘米),并在中国西安进行了实地测试。在室外光照6小时后,产生了4.4伏的开路电压和20.1毫瓦的功率,同时产生0.5毫摩尔的氢气和0.2毫摩尔的氧气。这使得系统能够满足小型电子设备对电能的需求,同时也为氢能的产生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些优势使得光催化热电技术为未来能源转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多元化的能源利用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图2:光催化增强热化学电池的示意图 本项研究自2020年开始,在研究过程中课题也面临了一系列困难,包括热电系统的搭建、氧化还原介质的选择、匹配催化剂的选择、电极的选择,以及文章的构思和撰写等。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课题组充分发挥光催化和钙钛矿领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了材料学院和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同事的帮助支持。此外,与同领域的研究者和实验室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这种紧密合作和知识交流的方式帮助克服了许多技术和实验上的困难,推动了研究的进展。最终,此项研究成果成功发表,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面上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深圳市科创委重点项目,西北工业大学310项目,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测试中心的资助支持。该研究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的平台支持。中心成立于2014年,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是学校首批建设的人才特区,依托我校材料“双一流”重点学科,目前已组建了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凝练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长期以来,李炫华教授团队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重大需求,系统开展光催化氢能制造与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同时,针对国家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新能源的特殊需求,通过材料、原理、器件的原始创新,系统设计了规模化、智能化以及多功能化的氢能与太阳能集成设备。目前,李炫华教授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科学》(Science),《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围绕光催化热电系统集成和光催化氢能制造在能源多元化利用方面开展研究。
第六届全国镁合金青年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2023年4月21日-24日,第六届全国镁合金青年学术会议在河南·鹤壁迎宾花园召开,来自国内外9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30家企业从事镁合金研究的500余名青年学者参会。本届会议由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全国镁合金青年委员会和鹤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鹤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鹤壁市科学技术局和鹤壁市镁工业协会联合承办。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担任会议主席,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士建和吉林大学查敏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本次会议将镁合金科技前沿理论与实际生产推广应用相结合,旨在促进以镁合金为中心,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我国乃至全球镁基新型材料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士建主持。鹤壁市人民政府领导和中国材料学会镁合金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陈先华分别致辞,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代表主办方致辞,欢迎各位青年才俊的参会。最后由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西安交通大学刘刚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马立峰、上海交通大学董杰教授以及鹤壁市相关领导共同为由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镁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镁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本次大会共设置一个主会场和七个分会场。分别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董杰教授、重庆大学陈先华教授、南京工业大学信运昌教授和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作大会报告,组织了236场分会场学术报告。会议主题涵盖了镁合金成分设计与计算、微观结构与表征、变形与强韧化、制备与加工、腐蚀、表面改性与生物医用、镁基功能与复合材料、镁合金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这次学术会议展示了镁合金领域丰富的前沿成果,探讨了镁合金发展和应用方面所面临的众多关键问题。会场盛况 会议期间,举办了镁合金产学研发展高端论坛。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全安、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马立峰等10余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与会嘉宾围绕镁合金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期共同拓展镁合金的应用领域,推动我国镁合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镁合金产学研发展高端论坛院企技术交流会 院企技术交流会上,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多所院校20余名镁合金领域知名专家现场为鹤壁市14家金属镁合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鹤壁市开发区的支持下,明镁镁业、捷美特镁科技和维达科巽与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技术合作意向书。这为下一步企业技术研发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交流会为镁合金企业与高等院校搭建了科技交流平台,为产学研结合、校企共赢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与会人员参观了鹤壁镁质检中心、鹤壁镁交易中心、镁业小镇和河南明镁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届会议受到国内外镁合金领域学者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大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镁合金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推动我国镁基材料产业发展,为镁合金创新平台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图文:张玲玲 审核:郑士建、张雪莹
哈工大承办第二十二届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 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 车万翔/文 学会/图)8月3日至6日,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CCL 2023)在哈尔滨举行。我校副校长刘挺,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孙乐,学会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刘洋,大会主席、我校秦兵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刘挺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新百年以来取得的办学成果,并表示哈工大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抢抓“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发展机遇,与国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专家学者开展深入合作交流,共同促进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持续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陆汝钤院士、我校刘挺教授等作特邀报告。我校车万翔教授、冯骁骋副教授担任本地组织委员会主席,张伟男教授等作报告。 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创办于1991年,经过3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权威性最高、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术会议。本次大会设特邀报告、前沿动态综述论坛、评测研讨会及学生研讨会等。来自国内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千余人参会,再创历史新高。与会代表聚焦新形势下自然语言处理发展新趋势,举行多场专题报告研讨和分享交流,围绕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领域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刘挺致辞孙乐致辞刘洋致辞秦兵致辞
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代表团一行访问我校 7月31日上午,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Eurasia Pacific Uninet)主席Wolf-Dieter Rausch教授率代表团一行访问我校。双方围绕进一步推进我校与协会及协会成员院校的人员交流和科研合作展开深入讨论。会谈由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部长瞿昆主持。瞿昆热烈欢迎Wolf-Dieter Rausch教授一行访问中国科大。他表示,我校作为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成员,期待通过此次访问持续深化双方在科研领域的紧密联系和人员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奥地利及其他欧亚地区成员高校的科教合作。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副部长程光磊介绍了我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及国际合作等情况。Wolf-Dieter Rausch对瞿昆的热列欢迎表示感谢,对我校取得的科教成果表示赞赏,并介绍了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的基本情况、奖学金项目、科研合作项目等情况。他强调,愿进一步加强协会与我校的联系,支持我校与协会更多成员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欧亚太平洋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会上,双方就进一步开展博士-博士后奖学金项目、科研合作交流项目、双边及多边合作等内容进行了讨论。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成立于2000年,由奥地利科研经济部(BMBWF)和奥地利学术交流服务处(OeAD)资助,旨在建立和推动奥地利科研院校和东亚、中亚及南亚地区科研院校间的联系与科学合作。自成立以来,协会已成功促进来自奥地利、中国、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多个国家的成员机构间多边科技合作和学生交流活动。我校于2022年加入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首次季 7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首次季度研讨会在我校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召开。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善林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院士出席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共计7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会上,杨善林院士首先致欢迎辞,强调医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要重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对医疗、医药、医保、医管等问题的积极深刻影响,相信通过高层次的任务交叉和团队学科交叉,一定能够取得预期成果。范先群院士做项目主持人发言,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和面临的挑战,指出本次会议主要目的在于结合项目上半年进展情况优化下一步推进方向,加强项目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有效的进度考核与产学研协作方式,切实有效推进项目实施。本次会议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胡伟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王争主任医师和相关合作企业就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分别作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范先群院士、合肥工业大学的丁帅教授、山东大学的张江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的齐佳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郭熙铜教授分别代表项目的五个课题,介绍了研究进展、团队组织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并结合医院企业实践做进一步交流与研讨。最后,范先群院士做总结讲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与方法”于2022年11月正式获批立项,由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担,项目执行期自2023年1月至2027年12月止。该项目面向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和慢病群体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重大传染病防控带来的巨大挑战,从医联网的体系形成、资源聚合与演化规律入手,在基础理论、协同机制、管理方法三个研究层次,以及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时间、空间、服务三个研究维度,系统探索医联网环境下的基础科学问题。预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价值的原创性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智慧医疗健康领域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我校管理学院丁帅教授主持,管理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合肥物质院2023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闭营  7月19日至23日,2023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在科学岛顺利举行。来自天南海北的520余名优秀本科生齐聚科学岛,共话学术理想,拓展学术视野。   7月20日上午,第十届合肥物质院 “相约科大、筑梦科岛”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正式开营。合肥物质院院长刘建国作专题报告,介绍了物质院历史沿革、主要科技进展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安光所所长郑小兵、等离子体所副所长徐国盛、固体所副所长汪国忠、智能所副所长高理富、强磁场中心副主任杜海峰、核能安全所常务副所长郁杰、健康所副所长方志友、环光学院副院长翁宁泉,从不同专业方向介绍所在单元发展和培养特色,鼓励营员们在未来学术道路上找到心之所爱,保持笃定和清醒,积极探索、不断深耕。   7月21日,结合专业方向和科研兴趣,营员们分组前往各科研单元进行参观见学,通过实验室参观和与各专业老师面对面交流,加深对科学岛科研单元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的了解。   7月22日,依据学科专业分为物理、生物、材料、核能、计算机、机械及自动化、环境与测控技术等七组分场开展报告会。来自各科研单元86位导师,从自身学科前沿、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及学生培养等角度与营员一起交流讨论;并勉励大家在接触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发兴趣爱好、积极拓展提高,在跨学科的包容性和交叉学科背景下踔厉奋发,成为更好的自己。   7月23日,营员根据自己的志愿,进入紧张而有序的面试环节。研究生处配合各科研单元组织综合素质测评,导师根据营员表现进行评估打分。   当晚7点,夏令营闭营晚会火热开场。在营员和志愿者们的精彩表演中,2023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夏令营共收到了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1600余名优秀大三学生的申请,其中双一流以上高校生源占比达70%。夏令营的成功举办,为2024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营员见面会  刘建国院长报告  各科研单元宣讲  分场报告及参观  面试现场  闭营晚会
校领导检查指导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 7月20日,安徽省本科批次正式投档第一天,校党委书记于祥成、校长郑磊,副校长丁立健等来到学校2023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看望慰问暑期奋战在招生录取一线的工作人员。 在招生现场,于祥成、郑磊、丁立健等认真听取了本科生院院长黄云志、招生办主任吴文涛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关于2023年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的汇报,详细了解招录进展、录取流程、各专业投档分数等情况,对学校2023年招生工作和现阶段招生录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录取现场全体工作人员在暑假期间坚守工作岗位、辛勤付出表示慰问。 于祥成指出,招生工作是事关人才培养全局的系统工程,对学校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扎实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及时做好分析总结,常态化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确保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为后续高质量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为推进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 郑磊强调,招生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涉及到广大考生的具体利益,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招生纪律,树牢底线意识,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承对考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规范有序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招生录取工作顺利有序。 2023年我校计划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8400人,其中合肥校区5700人,宣城校区2700人。目前,我校本科各批次招生录取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截至7月19日,已基本完成港澳台联合招生、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批次录取工作。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等15个省份的本科一批次录取工作相继开始。 为切实做好服务考生工作,学校预录取结果经各省考试院审核通过后,将第一时间在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以及招生办公室微信公众号上公布,考生家长可自行查询。我校2023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将于7月底集中发出。
2023年全国低碳日公共机构主题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7月12日,第11个“全国低碳日”来临之际,2023年全国低碳日公共机构主题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是“节能降碳 你我同行”,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司、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部分中央国家机关相关司室负责同志,北京市节约能源资源行业管理部门、公共机构各系统节能管理部门、各区机关事务部门和市属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干部职工代表400人现场参加活动。校党委书记姜泽廷,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建萍受邀参加相关活动。主题活动发布了北京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场景征集结果,发布了北京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标志(LOGO)征集入围作品和节约能源资源优秀征文,宣读了《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倡议书,展示了北京工业大学能源监控与智慧后勤物联应用平台,详细介绍了依托平台实现的管网漏水预警、用水核算与评比、部门能效公示、供热智能调节、供配电站远程无人值守、中央空调节能控制、校园路灯智能控制、学生自助充值等功能。活动现场还启动了“健康绿行 振兴有我”全国公共机构干部职工健步走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本次主题活动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司和市机关事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共同承办。活动以线上形式在北京时间、新华网、快手等媒体直播平台向全国机关事务部门和各级公共机构进行直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学校举行2023年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 7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在东校区水上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为录取的37位来自安徽省的部分本科新生现场颁发了录取通知书。合肥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封安保 ,安庆一中党委书记、校长陈文贞,霍邱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杨明生,寿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王文永,岳西中学党总支委员、副校长金锋,中国科大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汤胜受邀参加。基础教育集团、对外联络与基金事务处、招生就业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等相关负责人,部分安徽招生组老师出席仪式。仪式由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主持。上午11时,周丛照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颁发仪式正式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包信和首先对新生及父母师长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向所有努力拼搏、圆梦科大的同学们致以祝贺。他勉励同学们,中国科大是一个“读好书”的地方,希望新生们来到科大后继续做“好读书”的进取青年,牢记000的殷殷期望,“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美好的大学时光里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在中国科大成长为新时代的光荣接力者和勇敢追梦人。 随后,舒歌群、包信和依次为37位本科录取新生颁发录取通知书。强基计划力学专业、来自霍邱县第一中学的杨文杰同学作为2023级新生代表发言。她讲述了自己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和选择中国科大的初心,表达了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并呼吁大家在中国科大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一张安静的书桌,读好书,做好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信自强、励志笃行,勤奋努力、厚积薄发,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接续前人的那一棒,征服科学高峰。安庆一中党委书记、校长陈文贞作为中学代表发言。陈文贞向中国科大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她表示,中国科大是一座了不起的大学,一所红色大学和一所红色中学,共同培育了无数红色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磅礴的教育力量。多年来,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从安庆一中走进科大,又从科大走向广阔的舞台,成就辉煌的人生,他们是两校共同的骄傲。她希望选择中国科大的同学们,在新的赛道上奋力前行,跑出青春的速度,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新生家长代表朱钱雨果同学的父亲,中国科大8900级校友、物理学院副教授朱界杰发言。作为校友,他给同学们提了三点建议。第一点是关于人生规划,进入科大学习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需要同学们明确目标,学习才会有计划、有动力、有成果;第二点是关于学习方面,希望同学们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自主学习,不忘初心,为成为栋梁之才继续努力;第三点是关于身心健康,在学习之余,一定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舒歌群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大是我们党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一所红色大学,抗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构成了中国科大的精神谱系。他寄语新生们传承弘扬和秉承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坚定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拥抱更加丰盈的人生,建设更为强大的中国,创造更为美好的世界,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我校在电催化碳氮小分子转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玉程教授课题组在电催化CO2和硝酸还原合成尿素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Spatial management of CO diffusion on tandem electrode promotes NH2 intermediate formation for efficient urea electrosynthesis”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CS Energy Letters上,并被选作封面。 尿素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氮肥来源,其工业生产主要依赖于 Bosch-Meier 工艺,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清洁电能将二氧化碳和硝酸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尿素,有望替代传统尿素合成工艺,对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电催化合成尿素的关键挑战在于催化剂对 CO2 和硝酸根的吸附和活化能力较弱,导致尿素合成的效率和选择性较低。 为此,我校吴玉程教授课题组的王岩教授、张剑芳博士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 Jingjie Wu 教授开展合作,构筑了 Cu/ZnO 阶梯式串联电极,用于电催化 CO2 和硝酸盐共还原生产尿素。通过设计合理的对照实验并结合原位光谱分析证明,CO2 在串联电极的上游 ZnO 层还原生成高浓度的 CO,随之扩散到 Cu 催化剂层进行 C-N 偶联反应,高浓度的 CO 不仅保证了足够的 *CO 表面覆盖率,并且能够促进 NO3- 的脱氧-加氢反应生成 *NH2 中间体。这种阶梯式串联电极的设计,可以对 *CO 和 *NH2 中间体的浓度分布进行高效的空间管理,提升 C-N 偶联反应性能,为电催化合成尿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课题组围绕铜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电催化 CO2 和硝酸还原性能调控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工作。前期工作深入探究了铜基催化剂的电化学重构效应,发现在电还原过程中原位产生丰富的晶界、孪晶、堆垛层错等缺陷,能够大幅提升电催化反应速率。所制备的 Sn 或 F 掺杂的 Cu 催化剂用于电催化硝酸还原合成氨反应,获得了工业级的合成氨电流密度,且法拉第效率达到95%以上,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材料类知名期刊 Small (Small, 2023, 19, 2302295) 和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 2023, DOI:10.1039/d3qm00114h)上。 上述研究全面依托先进能源与环境材料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安徽省先进纳米能源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等支持。 论文链接: 1. ACS Energy Letters: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full%2F10.1021%2Facsenergylett.3c00824&urlrefer=574cf99fadd6a675adc4bb45e9336092 2. Small: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onlinelibrary.wiley.com%2Fdoi%2Ffull%2F10.1002%2Fsmll.202302295&urlrefer=489c863f4819dbfd7a14d9d2ed07eb2b 3.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9%2FD3QM00114H&urlrefer=26399cade45643bdf5f10b78b45dd657图1.论文封面图2. 阶梯式Cu/ZnO串联电极的结构和尿素合成性能
哈工大宋清海教授荣获“科学探索奖” 哈工大全媒体(谢梁晖 李晓慧 刘培香 文/图)7月17日上午,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入选,我校深圳校区理学院宋清海教授榜上有名,成为我校第三位获此殊荣的青年科学家。 宋清海是深圳校区微纳光子学团队带头人。他带领科研团队深耕微纳光子学前沿领域,在基础理论突破和器件设计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为我国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宋清海在《科学》(Science)、《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牵头建成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成果3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1次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年度优秀资助成果。2023年,宋清海荣获首届卓越青年研究生导师奖。他指导的学生曾获中国未来女科学家奖、中国光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2023年5月,宋清海团队获得第25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10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迄今累计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2020年、2021年,我校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航天学院高会军教授分别荣获“科学探索奖”。宋清海教授在科研中
北京工业大学举行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7月4日上午,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学校奥林匹克体育馆举行。校党委书记姜泽廷,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杜修力,党委副书记张辉、李四平,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建萍、乔俊飞,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彩群,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树君、李建荣、翟天瑞以及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各学部(院)主要负责人出席毕业典礼。2023届毕业生、教师代表、校友代表以及关心支持学校和毕业生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毕业典礼。翟天瑞主持毕业典礼。毕业典礼正式开始前进行了迎校旗、唱校歌、送校旗仪式。全体与会人员共同唱响北工大校歌《明天》,唱出了青春和梦想、未来和希望。大屏幕播放了毕业纪念视频,带领毕业生回顾了在北工大的青春岁月。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与会人员庄严肃立,向国旗致敬。姜泽廷向毕业生代表赠送礼物。今年的毕业礼物是北工大毕业生专属的定制学位服。绣在袖口的“不息为体、日新为道”校训、“植根首都、科技报国”精神和带有毕业生学号、姓名与工大校徽的铭牌,都承载着母校最真挚的祝福和毕业生最美好的记忆,将会陪伴毕业生一生。该毕业礼物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毕业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聂祚仁以“答好时代考题 成就最好自己”为题致辞。他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向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育毕业生成才的老师、陪伴毕业生成长的亲人及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他指出,过去几年,同学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写下了澎湃激扬的青春赞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一段段“工大故事”感人至深,一位位杰出学子为校争光。他表示,回首过往,感慨万千,奋楫扬帆,满含嘱托,希望身处伟大时代、肩负时代重任的每一名北工大毕业生,都能坚守初心,回答好正德修身的“基础题”;勇毅前行,回答好报效国家的“必答题”;奋楫扬帆,回答好使命担当的“附加题”;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成为“强国时刻”光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强调,母校永远是同学们勇毅前行的精神支柱、扬帆起航的坚强后盾、可以停泊的温暖港湾,期待毕业生常回母校看看,祝愿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筑梦辉煌!李建荣宣读了2023届毕业生和学位授予名单、2023届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2023年,共评选出15名“立德树人榜样”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视频,聆听了老师们的殷殷寄语和诚挚祝福。全体校领导、院士共同为获奖者代表颁奖,学生代表献花。 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植根首都 科技报国》视频,聆听奋战在社会各条战线的北工大毕业生代表的美好祝福。本科生毕业生代表赵子捷发言,回顾了在北工大的成长历程,表示将心怀赤诚、奋发向上,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续写北工大人的荣光。研究生毕业生代表李翔晨发言,回顾了在北工大“胸怀伟大祖国,服务首都建设”的求学历程,祝愿母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首都发展中再获新突破、再创新辉煌。校友代表、AMD大中华区销售副总裁晁亚新发言,分享了自己求学和工作的心路历程,希望毕业生未来无论处在何种境况、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做到心怀梦想、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保持热爱、不断学习,心存感激、乐于助人,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报社会。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向校友会移交2023届毕业生名册,寓意着从这一刻起,毕业生的身份虽然由“北工大学生”转变为“北工大校友”,但是永远不变的身份是“北工大人”。《歌唱祖国》嘹亮歌声将全场情绪引向高潮。姜泽廷、聂祚仁为退役大学生毕业生代表、支持西部地区建设毕业生代表授予学位。全体校领导、院士为2023届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授予学位。各学部(院)领导和导师代表为毕业生授予学位。至此,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圆满落幕。2023年北京工业大学共毕(结)业学生6701人,其中,博士毕业生362人、硕士毕业生2850人、本科毕业生3473人(含留学生32人)、辅修学位毕业生16人。在2023届毕业生中,评选出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331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675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7篇、学术学位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61篇、专业学位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29篇、本科优秀毕业论文110篇。
科学岛团队在超高温陶瓷粉体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可实现批量化制 近期, 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李越研究员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幸红教授团队合作,在超细、高纯超高温陶瓷粉体制备与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展了一种液相陶瓷前驱体 - 碳 / 硼热还原新工艺,该工艺可实现批量化制备多种高纯、超细硼化物陶瓷粉体。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材料领域国际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和 ACS Appli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等。   硼化物超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综合理化特性,已成为空间飞行器在极端热环境服役中重要的候选材料。其中,ZrB2、HfB2因其极高的熔点(超过3000°C)、高抗氧化性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研制高性能硼化物陶瓷材料的关键是获得高性能的陶瓷粉体。一般来说,超细粒径、高纯度和低氧含量的陶瓷粉体不仅有利于低温烧结过程中块材的致密化,还可以避免对陶瓷基复合材料基体的损伤,从而提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和机械性能。传统的机械化合金、高温自蔓延等方法难以获得同时具有高纯度和超细粒径的硼化物陶瓷粉体。因此,亟需研发出新工艺实现高纯和超细粒径硼化物陶瓷粉体的工程化制备,为硼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提供原材料。为此,固体所陶瓷粉体研究团队经过长期攻关,开发了一种液相前驱体-碳/硼热还原的工艺路线,成功制备了IV-VI族过渡金属的单元/多元/中高熵陶瓷粉体,并实现了高纯超细ZrB2、HfB2陶瓷粉体的工程化制备。   科研人员基于溶胶-凝胶协同碳硼热还原法,提出以山梨醇作为碳源,硼酸为硼源,使溶胶前驱体体系中碳、硼和金属三种元素有效联接,实现了分子级混合,在较低裂解温度下实现陶瓷化,保障了粉体纯度的同时降低了粉体粒径,获得了高纯超细的ZrB2陶瓷粉体,如图1(ACS Appli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23, 1, 769-779)。进一步,科研人员通过添加系列分散剂(如,聚乙二醇(PEG)、油酸等),有效减小了陶瓷粉体的粒度并抑制了粉体的团聚,合成的硼化物粉体颗粒尺寸可低至数百纳米;同时也揭示了溶胶-凝胶协同碳硼/热还原法制备硼化物粉体的高温生长机制及分散剂对超高温陶瓷粉体的影响,为解决工程化制备硼化物陶瓷粉体过程中易形成大尺寸颗粒和高团聚现象提供了技术方案,奠定了实验基础(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22, 606, 154995;Surfaces and Interfaces 2021, 25, 101162)。   为了进一步提高批量化制备高纯超细陶瓷粉体效率,科研人员后续开发了一种絮凝沉淀辅助碳/硼热还原合成超高温陶瓷粉体的方法。通过将反应试剂溶解在酸性溶剂中并螯合成混合物,实现了碳、硼和金属源在前驱体阶段分子级混合并固化沉淀;通过严格控制化学计量比,可有效控制硼化物产物中的碳和硼元素,获得碳和氧含量极低的高纯度硼化物陶瓷粉体。研究团队采用该方法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05nm的HfB2粉体,氧含量低至0.097wt.%,并可实现工程化制备,单批次可制得10kg HfB2粉体,粉体的金属纯度和氧含量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制备的高纯HfB2陶瓷粉体为原材料,采用SPS烧结制备的陶瓷块材相对密度达到 96.1%,机械性能同比优异。基于这种絮凝沉淀辅助碳/硼热还原合成工艺,通过简单地取代初始金属源,同样也可以制备高纯度和超细的IV族和V族过渡金属(如Ti、Zr、Ta、Nb)对应二硼化物,如图2。研究结果表明,絮凝沉淀辅助碳/硼热还原在批量生产各种高纯度和超细硼化物粉体方面具有巨大潜力(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164, 229–239)。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项目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jmst.2023.04.069+&urlrefer=7cc5774f5333ceced4dbe882ab78f306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21%2Facsaenm.2c00195+&urlrefer=77dfb00419355f31f6b9f6c93f127932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apsusc.2022.154995+&urlrefer=605337675640321217454459b4e8bdba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surfin.2021.101162&urlrefer=a868b037c46c85cc3ce89d23a9c5f926  图2. 陶瓷前驱体转化为硼化物的过程示意图及物相和微观表征图。图1. ZrB2陶瓷粉体的制备工艺流程图、晶粒生长示意图及粉体的烧结性能表征。
科学岛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可提升水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胡林华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在水系锌盐电解液中引入丝氨酸阳离子( Ser+, C3H8NO3),实现锌(100)面择优取向生长,有效抑制了锌枝晶生长,极大提升了电池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因其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环境友好性和成本效益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锌枝晶生长会引起较差的可逆性,严重时会引发电池短路,是水系锌离子电池商业化进程的主要障碍。锌(100)面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锌负极的成核和沉积易沿[100]方向进行,但较高的反应活性会诱发副反应,损害锌阳极的可逆性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能。因此,抑制锌(100)方向生长可以有效地缓解枝晶生长和副反应的问题。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采用丝氨酸(Ser)作为界面结构调节剂的(100)面终止策略。通过丝氨酸阳离子的吸附调节,诱导Zn(100)织构生长并抑制副反应发生。在5 mA cm-1和5 mAh cm-1的电镀/剥离循环下,使用改性电解质的Zn//Cu电池达到99.8%的平均库伦效率,Zn//Zn对称电池表现出800小时以上的循环稳定性能。Zn//V2O5扣式电池展现出345.1 mAh g-1的高放电容量,并且在5 A g-1下循环2000次后仍保持255.4 mAh g-1。组装的软包电池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显示了Ser/ZnSO4电解液的实际应用潜力。 100   上述研究得到了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的支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onlinelibrary.wiley.com%2Fdoi%2Fabs%2F10.1002%2Faenm.202301517&urlrefer=8d1d09835fad1e988d452a777fb5c1fe     图1. 添加(左)和不添加(右)丝氨酸的锌沉积行为示意图。 图 2. ( a) 10 mA cm-2下, Zn在 Ser/ZnSO4电解质中沉积的 SEM形貌演变图,比例尺: 20 μ m; (b) 10 mA cm-2下,在纯 ZnSO4(上图 )和 Ser/ZnSO4(下图 )电解质中沉积的 Zn SEM形貌演化图像,比例尺: 100 μm; ( c) Zn电极沉积 0、 15、 30、 45、 60 min后的原位光学显微镜图像(上方为 ZnSO4电解液中,下方为 Ser/ZnSO4电解质中沉积); ( d) 10 mA cm-2下,锌在纯 ZnSO4(右 )和 Ser/ZnSO4(左 )中沉积不同时间的 XRD图; ( e-d)图中 (100)和 (002)面之间的强度比; ( f) Ser+吸附在 Zn(002)、 (100)、 (101)表面的图示及其相应吸附能; ( g) Ser+吸附在 Zn晶面后, Zn离子在不同晶面上的吸附能。
科学岛团队建立水中VOCs走航监测的船载质谱系统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走航监测的船载质谱系统,可快速获取水中VOCs的时空分布图像。相关结果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仅会影响水中微生物的生长,还会随着水汽蒸发进入大气,参与大气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细颗粒物等次生污染物,加剧空气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快速获取水中VOCs时空分布,对于调查水域污染,促进江海湖泊管理,提升健康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水中VOCs检测技术和方法因前处理和检测时间长,难以快速获得水中VOCs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排放源位置。因此,团队开发了一种水中VOCs走航监测的船载质谱系统,可通过喷雾提取-质子转移反应质谱技术,对水中VOCs进行快速在线提取和质谱实时监测,并将其组分和浓度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实时展示水中VOCs的空间分布,实现水中VOCs分布的快速成像和污染溯源。   通过在合肥南淝河下游和巢湖部分水域进行的现场试验,团队已验证该系统对于环保执法和水环境保护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该系统除了船载安装用于大面积水域VOCs分布调查和河道VOCs排放溯源外,也可以定点安装用于对管道、河流等水中VOCs的实时监测预警。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梁渠博士后和马照允硕士,通讯作者是中科院青促会会员沈成银研究员和合肥物质院邹雪副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jclepro.2023.137655+&urlrefer=4e57a848d0bea84be43e2fce14ef905a  系统示意图、船载走航现场图和走航结果图
中国科大与合肥工业大学举行联合培养芯片人才签约仪式 6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培养芯片人才签约仪式在东区218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舒歌群,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副校长丁立健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主持。舒歌群对郑磊一行表示欢迎。他指出,两校签约联合培养芯片人才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两校人才培养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对芯片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部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年来大力推进集成电路领域条件建设,积极与研究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合作,全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集成电路拔尖创新人才。希望以本次联合培养芯片人才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校合作与交流,共同为提升安徽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应有的贡献。郑磊对联合培养协议的签署表示祝贺,向我校长期以来对合肥工业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人才规模不足和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特别是具有坚实理工基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能够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结构性问题突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理科领域实力出众,拔尖人才培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校同处一城、比邻而居,长期以来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结下了深厚友谊。希望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出集成电路创新人才超常规培养的新路径,为集成电路人才体系供给和科技创新贡献力量。仪式上,周丛照与丁立健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培养芯片人才协议》。两校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微电子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
校长宋保维会见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一行 西工大新闻网6月25日电(文字 薛杨 摄影 司哲)6月25日下午,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宋保维会见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一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校长王文参加会见,西工大副校长张艳宁主持。宋保维对科林·贝利校长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对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长期以来为推动两校合作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说,过去三年,在科林·贝利校长大力支持下,两校通力合作,克服种种困难,保障了西工大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行。2016年以来,两校围绕西工大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融合双方优势,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教育部、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同时,双方不断务实合作成果,有力加强两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深化和拓宽两校间的科研合作提供了坚实保障。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将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两校的合作交流开辟新领域、构筑新平台,为中英两国文化交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林·贝利表示,阔别四年,非常高兴能再次回到西北工业大学,并第一次参加学院学生的毕业典礼。两校合作的初衷就是培养好学生,西工大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汲取了中英高等教育之菁华,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老师们都为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将是两校高质量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的最有力证明。在过去的7年里,双方一直致力于拓宽合作深度和广度,这已成为两校合作办学的典范。在未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也将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期待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持续提升西工大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扩大西工大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领域的影响力,为中英两国的教育交流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和我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来校调研 6月26日,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一行来校调研,校党委副书记陈鸿海会见了方伟一行。 陈鸿海对方伟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长期以来对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陈鸿海介绍了学校办学历史以及近年来改革建设发展情况。他指出,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以更加充分就业为基础,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重点,全力促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方伟对我校各项工作尤其是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方伟表示,合肥工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国家工业建设特别是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他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合肥工业大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工作理念,通过强化就业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发展规划与求职就业能力。 调研期间,方伟一行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就业服务大厅和心理服务中心。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生涯发展教育处、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我校党委学工部等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合肥物质院组织开展第十届科学岛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营员招募暨2024  为及时宣贯第十届科学岛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营员招募和2024年研究生推免、考研信息,近期,合肥物质院研究生处组织开展了多场线下、线上招生宣讲活动。   6月,由研究生处副处长孙凌云带队,各科研单元优秀青年导师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宣讲团分别前往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开展专场宣讲报告会。宣讲老师们分别从科研单元历史沿革、学科特色及优势、师资力量、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奖助学金、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合肥物质院相关情况。宣讲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学生们围绕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宣讲团成员一一解答,并根据学生们的本科专业进行针对性指导,提供了中肯的报考建议。   除线下宣讲外,6月10日至6月16日,研究生处还组织开展了线上夏令营招募及研招宣讲直播活动。本次直播共计安排10个场次,覆盖全部7个科研单元,参与的老师及学生夏令营志愿者成员共计40余人。直播现场通过10多个平台同步转播,受到广大考生的密切关注,网络直播收看达20余万人次,录播视频收看千余人次,取得较好效果。  东华理工大学专场  南昌大学专场  安徽师范大学专场  西安理工大学专场  线上直播导师专场  线上直播学生志愿者专场
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相关单位停止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2号)《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名称和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哈工大国资〔2020〕63号)等文件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清理违法、违规使用学校校名、商标等专项工作,现已要求相关单位停止使用“哈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字样作为单位名称,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广大公众和有关单位在与附件中相关单位开展合作时,注意做好风险防控,谨慎合作,以免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失。 附件:学校通知停止使用“哈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字样作为单位名称的相关单位名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3年6月3日 附件:学校通知停止使用“哈工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字样作为单位名称的相关单位名单 1. 哈工大机器人义乌人工智能研究院 2. 哈工大机器人(山东)智能装备研究院 3. 哈工大机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 4.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无锡)科创基地研究院 5.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杭州湾)国际创新研究院 6. 哈工大机器人(扬州)科创中心 7.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8. 哈工大机器人(岳阳)军民融合研究院 9. 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研究院 10. 哈工大机器人湖州国际创新研究院 11. 宜宾哈尔滨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我校教育基金会获得“5A级社会组织”评级 近日,安徽省民政厅发布2022年度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结果,合肥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首次获评最高等级“5A级社会组织”。 合肥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5月7日,以全面支持和推动合肥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为宗旨,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深耕学生奖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创新创业、校园建设等方面的公益活动,是学校汇聚社会力量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关心关怀、暖心支持下,基金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公益初心、坚持善款善用、力求精准高效,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安徽合力奖学金”“文元发展基金”“屯溪路校区校史馆”“宣城校区皖南文化艺术馆”“阳光电源奖学金”“清影奖学金”“工民建77级奖学金”“同泽优秀园丁奖”“三只松鼠奖学金”“晨露寒门奖学金”“国元证券奖助学金”“肯汀奖学金”“兆芯电子奖学金”“东睦奖学金”“陕西建业奖学金”等一大批项目已经成为业内有影响力、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品牌公益项目。通过公益项目的实施,引导教育学生积极践行向上向善理念,弘扬道德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青年学子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金会将以此次获评“5A级社会组织”为新的起点,围绕学校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项目管理、深化筹资服务,进一步拓展和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和学校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进一步贡献力量。
北工大在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佳 5月30日,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下帷幕。北京工业大学学生作品获得特等奖6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2项,捧获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在首都“挑战杯”竞赛主体赛中,北工大学生作品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首次实现12项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参赛的15项作品全部斩获奖项。作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北工大获得2023年“挑战杯”国赛最高报送名额6个。为做好作品选拔推荐工作,学校自2022年12月启动2023年“挑战杯”校内选拔赛,共有学生作品122项参加选拔。通过答辩评审,最终确定15项作品代表学校参加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城市建设学部张文学教授指导、郭若楠等同学完成的作品《一转成桥——超大吨位转体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荣获主体赛特等奖。该作品针对大跨度、大吨位、多T构转体桥建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痛点,研发了模数式拼装球铰、多点联合承重和基于拟动力叠加原理的转体安全监测三项创新技术,实现了对转体桥技术的优化创新,为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注入新活力。本届“挑战杯”主体赛下设“青学二十大”红色专项赛、“青聚奇思”黑科技专项赛、“青智攻坚”创新赋能专项赛、“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五个专项赛赛道。学校48项作品参加“青学二十大”红色专项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58项作品参加“青聚奇思”黑科技专项赛,获得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4项;4项作品参加“青智攻坚”创新赋能专项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5项作品参加“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获得二等奖1项;11项作品参加“青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赛,获得二等奖1项。 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基金—竞赛—实践”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不断引导学生增进对国情社情的了解,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实践,带动北工大学子投身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双创”成果向服务社会延伸。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打磨完善国赛参赛作品,力争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创佳绩。
科学岛团队在反铁磁自旋输运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有望推动新一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邵定夫研究员及合作者在反铁磁自旋输运理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预言反铁磁材料中自旋中性的电流会携带一种特殊的 “ 奈尔自旋流 ”(Néel spin currents) ,并基于此效应提出了高性能全电控反铁磁隧道结的理论方案。相关工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反铁磁材料具有零净磁矩、零杂散磁场、超快磁动力学响应等优点,有望取代铁磁材料,成为高密度、低功耗、高稳定性、超快读写的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然而,由于反铁磁序参量(奈尔矢量, Néel vector)很难通过常规方法进行调控和探测,制约了反铁磁自旋电子学器件的信息读写。通过隧道磁阻和自旋转移力矩进行电学读写的反铁磁隧道结,是反铁磁自旋电子学理想的器件方案,但由于反铁磁材料只有自旋简并的电子态密度,通常只能支持自旋中性的电流,很难通过传统机制实现用于信息读写的隧道磁阻(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TMR)效应和自旋转移力矩(Spin-Transfer Torque, STT)效应。   邵定夫研究员近年来一直在反铁磁自旋电子学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在反铁磁隧道结中提出了基于电极费米面自旋匹配的隧道磁阻机制(Nat. Commun. 12, 7061 (2021)),该机制最近在非共线反铁磁隧道结中得到了实验证实。此外,还与北京化工大学张书辉副教授、内布拉斯加大学Evgeny Y. Tsymbal教授合作,在反铁磁隧道结中提出了基于电极和势垒上非对称自旋匹配的隧道反常霍尔效应(Tunneling anomalous Hall effect)机制(Phys. Rev. B 106, L180404 (2022))。上述工作表明,即使完全基于自旋中性的电流,也可以在反铁磁隧道结中实现大开关比的读取信号。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如果共线性反铁磁材料中相同子晶格内的磁性原子具有较强耦合,就可将这类反铁磁材料近似地看成是由两个反平行的铁磁子晶格构成的 “并联电路 ”。基于这一简单而直观的物理图像,研究人员预言,这类反铁磁材料中相反的铁磁子晶格会分别对流经其内部的电流进行极化,从而在整体呈自旋中性的电流中形成两支隐藏于子晶格内的相反自旋流。这种反铁磁材料中独有的子晶格分辨的自旋流与此前人们熟知的宏观自旋流完全不同,被命名为 “奈尔自旋流 (Néel spin currents)”。  基于奈尔自旋流,有望在反铁磁体系中引发很多过去认为很难实现的自旋电子学输运效应。比如,如果利用支持奈尔自旋流的反铁磁金属作为电极构建反铁磁隧道结,就可以将反铁磁隧道结近似地看作两个铁磁隧道结的 “ 并联 ” 。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人员预言奈尔自旋流可以在基于不同材料的反铁磁隧道结中驱动显著的隧道磁阻和自旋转移力矩效应,有望用来在相关器件中实现全电控的信息读写。   该工作预言的奈尔自旋流是一种反铁磁材料独有的输运性质,可以驱动很多新奇的自旋电子学效应,如反铁磁隧道结中的隧道磁阻和自旋转移力矩等。该工作为超快写入、精确读取的高性能反铁磁隧道结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论框架,有望推动具有易于调控、大开关比等优点的新一代反铁磁自旋电子学的发展。   固体所是该论文的第一单位,邵定夫研究员、固体所2022级在读博士生蒋媛媛和河南工程学院丁俊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邵定夫研究员和内布拉斯加大学Evgeny Y. Tsymbal教授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孙玉平研究员对该工作进行了重要指导。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103%2FPhysRevLett.130.216702++&urlrefer=14aeed6dddd4b795ab8b032865f06a81   相关论文连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8%2Fs41467-021-26915-3+&urlrefer=ec0aa28b215b7c92dc3c907d553de2d6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103%2FPhysRevB.106.L180404++&urlrefer=d119344af5fb266d3344a3b4bf962e3d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103%2FPhysRevLett.130.216702&urlrefer=87fef742478aa5170efaf2d7571fbd57      图 1. (a) 反铁磁材料的“并联电路”模型和其中的奈尔自旋流; (b) 基于奈尔自旋流,反铁磁隧道结可被近似地看成两个铁磁隧道结的并联。 图 2. RuO2/TiO2/RuO2 (001) 反铁磁隧道结中由奈尔自旋流驱动的自旋转移力矩。     图 3. 基于自旋简并反铁磁材料 Fe4GeTe2 的反铁磁隧道结中由奈尔自旋流驱动的隧道磁阻和自旋转移力矩。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一行来校调研 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文 辛然/图)5月24日上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一行来校调研。校党委书记熊四皓在博物馆会见刘庆峰一行。 熊四皓在会见中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他表示,哈工大与科大讯飞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多年来双方在联合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共同培养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双方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携手助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刘庆峰介绍了科大讯飞的发展历程、发展理念、核心技术和企业愿景。他表示,科大讯飞与哈工大在认知智能等领域有着长期深入的合作,双方共同开展了多项前瞻性课题研究,并围绕智慧教育、智能司法、人机交互等领域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希望未来双方能够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化合作,为助力校企双方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刘庆峰一行参观了哈工大博物馆、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实地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发展成就、科研成果及应用情况。 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松北区委副书记、区长肖彬;副校长、计算学部主任刘挺出席调研。 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调研。会见现场参观调研
哈工大硬核技术助力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 哈工大全媒体(钟述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文 新华社 杨冠宇 金立旺/图)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哈工大硬核技术成功助力天舟六号发射成功。材料学院周玉院士团队王亚明教授课题组与航天一院合作攻关,研制的耐磨动密封陶瓷涂层与关键制备装备,用于长征七号火箭伺服系统轻量化蓄压器壳体,助力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这是耐磨动密封陶瓷涂层第六次助力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天舟系列飞船。材料学院冯吉才教授团队张秉刚教授课题组协同航天六院研发的铜钢电子束焊接技术,应用于长征七号新型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制造,助力长征七号稳定发射,为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任务保驾护航。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采用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攻克了空间对接机构上偏心轴等50余个零件在太空环境下的高抗磨损和防冷焊等技术难题,并研制了相应装备,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可保障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可靠对接。 材料学院田艳红教授团队突破国产星载计算机核心器件在复杂环境下的全生命周期寿命预测技术,大幅缩短了器件可靠性评价周期,节约了测试成本,并实现了天线子系统和太阳能帆板核心组件封装工艺优化与可靠性评估,助力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在轨稳定运行。 机电学院姜洪源教授团队研制的金属橡胶阻尼环应用于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再次助力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金属橡胶阻尼环突破了金属橡胶材料高承载、大变形、高阻尼等技术瓶颈,大幅提高了相关结构部件的减振效果。
安徽农业大学赴智能院考察交流 5月10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红一行来我校智能院考察交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智能院院长刘志峰陪同考察。 刘志峰对李红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和智能院基本发展情况。刘志峰表示,智能院作为市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发展新模式,强化自我“造血功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在项目联合攻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采取更多有效举措,携手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李红对智能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的基本发展情况。李红表示,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希望以此次考察为契机,强弱项、扬优势,借鉴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沟通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会上,智能院副院长朱晓勇介绍了智能院建设发展情况,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彭建刚介绍智能院党建及样板支部建设情况;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辜丽川介绍了学院概况及合作需求,副书记李南飞介绍了学院党建工作和建设需求。 会前,李红一行参观了智能院展厅,实地考察了智能院共建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智慧电力中心和培育企业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了智能院依托学校人才、科研、资源等方面优势,在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 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招生就业处,智能院负责同志陪同考察交流。
合肥肿瘤医院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火灾应急疏散演练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消防安全管理,提升医院职工、患者及家属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火灾防范能力和紧急救险求生技能,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于4月25日下午、28日下午分别开展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火灾应急疏散演练,共有300余名职工、患者及家属参加。   在培训会上,安徽庭安应急技术有限公司张守伟讲师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火灾案例,对消防法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消防四个能力建设、报火警及扑救初起火灾技能、自救逃生知识等内容进行了专项培训。   在消防火灾应急疏散演练中,工作人员模拟医院住院部某病区晾晒间生活区因微波炉使用不当发生火情,科室先组织自救,火势蔓延迅速,未能有效控制,向医院消防控制室报警,应急小分队,微型消防站人员立即出击并迅速展开救援。面对突发“火情”,科室医护人员迅速按照预案分工进行初起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7个战斗小组立即到达指定位置展开灭火器与疏散。消防控制室接警后迅速响应,义务消防队在3分钟内赶到现场,连接水带进行灭火,火势得到有效控制;物业救护组赶往起火病房,协助医护人员按指定路线转移行动不便的患者。全体参演人员动作迅速,分工明确,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火灾扑救和疏散工作。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火灾应急演练现场
合肥物质院举办科技伦理培训会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提升合肥物质院科技伦理治理水平,5月8日下午,合肥物质院科研规划处组织召开科技伦理培训会。会议邀请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院长、合肥物质院科技伦理委员会外聘专家杨芳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陈丽作专题辅导报告。合肥物质院副院长、科技伦理委员会主任王俊峰出席会议并致辞,科研规划处处长屈哲主持会议。   王俊峰在讲话中指出,科技伦理是开展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他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举办这次培训是研究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的具体行动。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进一步加强广大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科技伦理意识,提高研究院科技伦理管理和审查水平。   杨芳教授作《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解读报告。该《审查办法》于2023年2月27日由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以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为适用对象,明确伦理审查的基本要求和监督管理责任。杨芳教授在报告中结合现实案例深入讲解了该办法制定的背景和愿景,重点解释了调整内容,并与2016年版审查办法进行了详细对比,使参训人员系统全面的了解了该审查办法的意义与要求。   陈丽作《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报告。她在报告中全面介绍了实验动物福利的内涵、保护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及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保障体系构架,结合实际操作逐条解读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重点讲解了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审查要求。   此次培训是合肥物质院首次在全院范围内组织的科技伦理培训活动,合肥物质院科技伦理委员会成员及秘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广泛覆盖了各相关科研单元。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进一步提升科技伦理意识、有效防范科技伦理风险、规范科研实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上图:王俊峰副院长讲话 下图:杨芳教授、陈丽副主任作报告会议现场
西北工业大学举行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 西工大新闻网4月19日电(文字 林童 摄影 司哲)4月15日,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在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报告厅举行。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吕卫东,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副秘书长周昌华,腾讯集团公共事务高级总监、北方公共事务负责人王晓东,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新基石研究员王文等共同为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腾讯集团公共事务西北区域负责人董海波,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秘书处王茜,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振喜和生态环境学院相关人员参加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生态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强主持。吕卫东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腾讯公司设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表示感谢,对王文教授荣获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表示祝贺。吕卫东表示,加强基础研究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发挥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设立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产生一大批原创性的成果。学校将为项目顺利实施推进做好全方位服务,也希望“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继续关注西北工业大学,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教授进入新基石的资助名单,为科学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周昌华就“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宗旨、首届项目申请及支持情况等作了详细介绍。他表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入选者,王文教授特别感谢西北工业大学一直以来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在学科发展、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创造了宽松优越的科研环境。同时,也感谢“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通过纯公益的方式推动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探索,实现原始创新突破。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团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持“四个面向”、夯实基础研究,取得更多原创性国际前沿成果。 新基石科学实验室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设立,是基金会支持新基石研究员开展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作为目前国内社会资金资助基础科研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今年1月13日,“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首期获资助名单在北京揭晓,共有58位科学家上榜,其中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有28位,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文教授入选首期新基石研究员。
百廿荣光|2023年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顺利召开 百廿河工,群贤毕至。2023年4月21至23日,作为我校120周年校庆专题学术论坛之一,2023年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在天津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是中国骨科再生医学学组(China Orthopeadic Regenerative Medicine Group, CORMed)的年度主题式论坛,由河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北京大学共同承办。大会开幕式由执行主席河北工业大学杨磊教授与天津医院杨强教授共同主持,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院长欧阳宏伟教授致开幕辞,河北工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斌,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和天津医院副院长郭妍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本次论坛积极响应...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指导方针,聚焦肌骨系统的再生医学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邀请了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余家阔教授、浙江大学欧阳宏伟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施兴华教授、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孟飞龙教授、北京大学汪海波教授等5位领域顶级专家做特邀报告,40余位国家级人才和来自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作学术专题报告。会议主题涵盖了“肌肉骨骼系统生物学”“肌肉骨骼系统组织工程”“骨科生物材料”“临床试验和产业转化”四个版块,吸引了国内外50余所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与师生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原创性基础研究、创新医疗技术、临床研究和产品转化,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为中国的骨骼肌肉健康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会议期间,40余位与会专家和代表还前往学校红桥校区东院,参观学校校史馆和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并参与了校庆学生活动。各位专家代表借此了解我校的百年历史、校训精神、办学特色,以及近年来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宝贵建议。本次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精英论坛首次落户天津,与我校“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交相辉映。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向来自全国的专家代表展现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也为学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与会专家们的创新精神和精彩报告拓宽了我校师生的视野,对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为我校生命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发展平台。
校领导调研部分陕西校友企业并走访陕西校友会 4月23日至24日,校长、校友总会会长郑磊调研部分陕西校友企业并走访陕西校友会,与校友亲切交流,传递母校关怀,了解校友发展,征求宝贵意见,寻求合作机遇。 4月23日,郑磊来到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观了机勘院院史馆,并与机勘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永林,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郑建国,副总经理张继文、石怀清等座谈。郑磊代表学校对在机勘院工作的校友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良好的祝愿,对机勘院给予学校在学生资助、就业等方面的支持表示感谢。郑磊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期待机勘院与学校相关学科展开进一步合作。4月24日,郑磊出席了在校友企业陕西建业集团召开的陕西校友会代表座谈会。陕西建业集团董事长高举校友介绍了企业情况和自己创业历程。陕西校友会执行会长陶峰汇报了校友会工作开展情况。郑磊从历史沿革、领导关怀、校区分布、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情况。郑磊充分肯定陕西校友会在组织建设、校友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赞赏陕西校友在支持学校建设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期望通过学校的科技成果、人才培养、产业合作等资源为校友赋能,助推学校事业和校友事业共同发展。郑磊和高举一起为合肥工业大学就业实习基地揭牌。校友会办公室负责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相关老师陪同走访、调研。
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作大会召开 4月27日下午,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作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姜泽廷,党委副书记张辉、李四平,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建萍、乔俊飞,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彩群,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建荣,校长助理李国俊,全体中层干部,二级单位安全员,各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及二级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各校区所在属地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学校下属企业、服务外包单位、在校施工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张辉主持会议。姜泽廷针对严格贯彻落实北京市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要求,强调了五点意见:一是经常性排查要到位,加强重点领域、网络空间、心理危机、矛盾纠纷等方面的排查;二是高质量整治要到位,对安全隐患实行动态化、清单式管理,对安全隐患整治采取跟单式、闭环式管理;三是各方责任要到位,坚持党政同责,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坚决做到管科研必须管安全,管育人必须管安全,层层压实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各责任主体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四是常态化管理要到位,加强校地协同,服从属地指导,大力推进科技兴安,跟进执纪问责;五是长效机制制度要到位,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加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他强调,全校师生员工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风险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推动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走深走实,牢牢守住校园安全底线。刘建萍通报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开展情况,介绍了重要隐患分类台账梳理情况,重点通报了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责任单位、人员,分析了实验室安全隐患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强调要加强举一反三,持续查找隐患,及时封堵漏洞,并从工作目标、整治重点、进度安排、工作要求等方面对下一阶段学校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陈彩群阐述了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对安全责任追责问责的有关规定,强调校纪委将从责任落实、问题整改、制度执行三个方面对学校各单位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会议要求,“五一”小长假在即,学校各单位要加强节日期间的值班值守和服务保障,及时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全面部署并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更强责任统筹安全和发展,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良好局面,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