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吾儿
畏吾儿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负我必逆天!
关注数: 0
粉丝数: 2,259
发帖数: 106,896
关注贴吧数: 17
校团委现在在屯溪路哪个楼办公? 需要回学校盖章,请问在哪里找老师呢?
哈工大成功助力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 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 蔡乐 工信微报 文/图)2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实现了工程研制的重要里程碑目标,标志着我国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首次走完基于正向设计的制造全过程,全面进入整机试验与验证的最终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出席总装下线活动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国家电投集团董事长刘明胜出席活动。 能源学院科研团队一系列研究成果助力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透平部件设计工具验证,在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贡献了哈工大人的技术力量。 据了解,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对我国燃气轮机基础学科进步、产业技术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上海市,参研参试单位、用户企业负责同志以及行业专家,我校副校长帅永参加活动。总装下线活动现场科研现场
我校在图像融合方向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羽副教授课题组在图像融合方向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Rethink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rics in Multi-focus Image Fusion: A Statistic-based Approach”在人工智能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PAMI)上发表。 图像融合技术能够有效综合同一场景下多幅图像包含的互补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安防、遥感等领域。图像融合客观质量评价对于融合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图像融合研究缺乏客观评价指标选取的统一标准,不同研究工作使用的评价指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融合方法性能评估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刘羽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对多聚焦图像融合常用客观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其核心思路是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SRCC)等统计学中常用的相关性度量计算融合指标表现与有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模型表现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指标,利用网络不同层次特征实现更全面的融合质量评价效果。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的支持。我校仪器学院刘羽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成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ieeexplore.ieee.org%2Fdocument%2F10440470&urlrefer=b7e89379ff422ab5577cf9dbb28dd50f
北工大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 近日,北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宋晓艳教授团队科研成果“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of strength and conductivity via self-assembled lamellar architecture”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宋晓艳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韩铁龙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聂祚仁院士的指导和其带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支持。论文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467-024-46029-w&urlrefer=fd1f20345aa5325b7d227b879dc6af88。钨铜复合材料是由不互溶的钨和铜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双金属复合材料,在高压电触头、电加工电极、电子封装、核聚变、电磁推进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应用领域的拓展,对钨铜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如何让钨铜复合材料兼具高强度、高可塑性和高电导率,目前仍缺乏有效方法和手段,属于领域内“卡脖子”难题。 对此,宋晓艳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创新钨铜复合材料跨尺度多层级设计理念,巧妙运用相关技术,成功设计制备自组装层状钨铜复合材料(SAL W-Cu)。在此基础上,团队对SAL W-Cu的承载形变行为、强韧化机制和传导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新的进展。该研究为获得兼具高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等优异综合性能的双金属类复合材料提供了崭新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技术,为破解高质量钨铜复合材料制备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宋晓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具有稳定高性能的合金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调控,形成“合金纳米组织结构稳定性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主线和学术特色。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德国研究联合会基金(DFG)、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委托攻关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得授权和公开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00余项,高性能硬质合金规模化制备技术落地企业实现重大成果转化;在《Sci. Adv.》《Nat. Commun.》《Adv. Mater.》《Acta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旨/邀请报告80余次。
科学岛团队提出低活化高熵合金的高效设计策略 近期,核能安全所科研人员在低活化高熵合金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 Applied Materials Today。 低活化高熵合金(HEAs)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辐照性能而被认为是先进核能系统的新一代候选结构材料。然而,潜在的巨大成分空间给低活化HEAs的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试错法难以满足HEAs的成分设计需求,而经验参数法主要针对HEAs的相结构设计,缺乏对性能的预测。近年来发展的机器学习方法为优化设计HEAs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目前已有的机器学习模型一般集中于HEAs的相结构设计或是性能预测,对于合金设计的辅助效果有限。为了实现HEAs的高效设计,亟需发展相结构和性能的集成设计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集成设计策略,并设计制备出一种具有体心立方(BCC)结构的单相低活化Fe35Cr30V20Mn10Ti5HEA。在相结构设计方面,构建了两个准确率>85%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来分别筛选固溶强化(SS)和单相BCC的HEAs。在性能预测方面,建立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回归算法的HEAs硬度预测模型,其相关系数(R)>0.9。通过相结构与性能的集成设计策略,设计出了具有所需相和性能的低活化HEAs,且效率大大提升。新设计制备的硬度为555.9±15.3 HV的BCC单相低活化HEA(Fe35Cr30V20Mn10Ti5)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集成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结合参数法分析,提出了两种新的有效筛选SS和BCC的相分类准则,准确率均超过95%。 综上,研究人员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集成设计策略实现了低活化高熵合金的高效设计,相关研究成果将促进其他先进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集成设计。 核能安全所李孝晨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郑明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全球共性挑战专项”和特别交流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apmt.2023.102000+&urlrefer=feff242512d090d6314b775ad89a80f6图1. 《Applied Materials Today》文章当期封面 图2. 基于机器学习的低活化高熵合金集成设计策略图3. 使用新的相分类准则的统计分析结果
科学岛参与的中法联合体团队正式签约承担ITER真空室安装工程 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参与的中法联合体TAC1团队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TAC1团队成功中标的ITER主机安装又一重大工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和推动ITER计划进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与中核集团等单位组成的工程安装联合体,通过国际竞标赢得ITER主机TAC1安装工程。2019年9月30日,该工程合同正式签订。2020年7月28日,...向ITER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致贺信,充分肯定了中方团队为ITER计划作出的重要贡献。此前,由等离子体所设计研制成功的PF6线圈是首个进入ITER装置大厅并安装就位的大型超导磁体。PF6线圈是国际上研制成功的重量最大难度最高的超导磁体,线圈外径超过11米,截面高度约1.2米,重量400吨,起吊总重500吨。 基于等离子体所建设运行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至今三十余年来在超导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发展,特别是在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以及低温绝缘等特种工艺方面掌握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经验,自承担ITER主机安装工程项目以来,等离子体所ITER项目团队全面参与了TAC1所有的安装包工作,直面技术难度大、进度要求紧等挑战,完成了ITER工程安装的系列核心工作。承担主要的安装技术文件和工艺实施,主导现场所有的超导接头安装、绝缘处理和准直测量,负责全部的现场逆向工程任务,并打赢了杜瓦底座、杜瓦下部筒体、下部冷屏、校正场线圈、极向场线圈等部件安装的重大里程碑节点攻坚战,高质量保障了ITER主机安装第一阶段里程碑节点全部顺利完成。 此次签约的ITER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是ITER主机安装工程的第二阶段重要内容。等离子体所团队在超大尺寸复杂轮廓的聚变堆双层真空室制造方面积累的深厚技术实力和工程经验,将为第二阶段真空室模块组装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等离子体所自2009年正式签订ITER计划国内采购包制造任务首份合同以来,组建培养了专门的ITER项目团队,其中一支年轻的攻坚团队,长期坚守在法国ITER现场,从事设计、磁体、电源、包层、真空、调试以及工程安装等工作,基本覆盖了ITER装置主机的所有核心内容。此外,有20余位权威科学家先后在ITER国际组织所属的国际评估组、专家组和工作组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ITER计划10余年来,锻炼和培养出一批极具国际竞争力、掌握ITER相关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国际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出席签约的中方联合体
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何元政课题组联合研究揭示油酸为孤儿受体(GP 哈工大全媒体(梁英爽 熊杨杰 文/图)近日,我校生命科学中心何元政课题组联合陈政课题组、清华大学瑕瑜课题组在孤儿受体(GPR3)的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油酸为GPR3的内源性配体》(Identification of oleic acid as an endogenous ligand of GPR3)为题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研究成果揭示了GPR3的天然配体、自激活机制和其在冷刺激诱导下的产热机理,为相关代谢类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GPR3作为A类G蛋白偶联受体中的孤儿受体,有较高的组成性活性,在神经系统和代谢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神经系统方面,GPR3可调节情绪,参与神经性疼痛和成瘾过程,且与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密切相关。在代谢方面,冷刺激下能诱导GPR3高表达并驱动脂肪产热等,因此具有治疗包括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的可能,然而其结构信息和内源性配体尚不明确。 何元政课题组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解析了GPR3与Gs蛋白的复合物结构,发现其分辨率达2.79埃,同时在结构分析中发现GPR3的配体结合口袋中有脂质类配体的电子云密度,通过质谱分析鉴定出该密度为油酸(oleic acid, OA)分子(图1)。此后的结构和功能分析表明,GPR3内的疏水通道连接了受体的胞外侧与细胞膜中部,使细胞膜内的脂肪酸易于与受体结合(图1)。同时,油酸、棕榈酸、月桂酸等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可以结合并激活GPR3,而溶血磷脂酸则不能。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冷刺激可诱导小鼠体内OA的分泌,进而激活棕色脂肪组织中的Gs/cAMP/PKA信号通路,而Gpr3基因敲除小鼠在冷刺激时则对OA无反应。对此,研究人员针对GPR3的激活机制提出了“生而激活,遇冷则强”(born to be activated and cold to enhance)模型(图2),为理解GPR3激活和冷刺激下的产热机制提供基础。 哈工大何元政研究员、陈政研究员,清华大学瑕瑜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何元政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熊杨杰、博士后徐珍媚,陈政课题组博士后李新志、王玉琴博士,瑕瑜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赵婧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何元政课题组王娜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段亚宁、夏瑞雪、钱雨、梁佳乐,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韩正滨高级工程师,日本东北大学井上飞鸟教授参与该课题研究工作。 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启动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422-024-00932-5&urlrefer=0626e2fc5247093a9762c0db1b99f476图1 GPR3/Gs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和配体鉴定图2 GPR3“生而激活,遇冷则强”模型
北工大以唯一完成单位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首篇论文 2月14日,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刊发了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彭永臻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A loading rate switch strategy for stable nitritation in mainstream municipal wastewater”。这是北京工业大学以唯一完成单位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的首篇论文,标志着学校在可持续城市污水处理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备了独立研发能力。《Nature Sustainability》作为Nature旗下的非开放获取(Non open access)期刊,侧重于发表高水平基础研究论文,其影响因子(IF)为27.6,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王梓豪为该文唯一第一作者,张亮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8%2Fs41893-024-01276-z&urlrefer=f19a69b83ba9ef2fb034751403d3067e高耗能和高碳足迹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重大挑战。短程硝化技术对于应用污水处理的最新技术厌氧氨氧化以及可持续的城市污水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在常温与低温城市污水中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仍然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法与控制策略,在处理实际城市污水的中试规模反应器(6.5 m3)中实现了超稳定短程硝化;短程硝化在7天内实现快速启动,即使温度低至5.9°C,亚硝态氮积累率仍保持在98.1%以上,并稳定维持了450天(目前仍在持续)。在长期运行期间,亚硝态氮氧化细菌(NOB)低于检测水平,而氨氧化细菌(AOB)得到有效富集与持留。此外,平均出水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分别保持在8.3和13.8mg/L左右,为厌氧氨氧化工艺技术实现深度脱氮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将为厌氧氨氧化工艺推广到主流城市污水处理并实现可持续污水管理铺平道路。基于“新起点”概念的亚硝化策略与机理以及坐落于北京工业大学校内的中试现场 该期刊编委会专门邀请了本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在本期“新闻和观点(News & Views)”栏目发表评述性文章,以“可持续污水脱氮的新起点(a fresh start to sustainable sewage nitrogen removal)”为题,对本论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成果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8%2Fs41893-024-01286-x&urlrefer=008ce4ba66266790b0cec8e31ce07c24彭永臻院士团队的前沿技术应用研究目前正在北京、广东、海南以及贵州等地的9座中型试验(50-100 m3/d)中进行。该团队取得的2项污水处理新技术“城市污水生物膜强化脱氮多级A/O工艺”和“城镇污水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脱氮与优化调控技术”在2019年入选水污染防治领域《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全国共26项),另一项新技术“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低碳脱氮关键技术与过程控制”荣登2022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绿色低碳领域榜单,成为该年度该领域25个上榜项目之一。2023年度,该团队在SCI期刊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彭永臻院士作为独立通讯作者发表了46篇学术论文,均为中科院一区SCI期刊。 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项目、北京市科委与教委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
物理所提出“时空同步”固体电解质界面构建策略 基于中性水系电解液的水系锂离子电池,因固有的高安全性、环境友好性、易于制造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水分子极为有限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以及在超出窗口后负极界面处严重的析氢反应(HER),限制了高压水系电池的发展,进而限制了水系电池的能量密度。从现有的商业锂离子电池中可知,抑制HER的有效策略是可以通过在负极表面处形成坚固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来钝化负电极而实现。这是由于坚固的SEI保护层阻挡了水分子与负极之间的相互接触,防止了连续的水分子的分解,可将水系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扩宽到水系电解液本质的热力学窗口约束之外。然而,与商业无水有机电解液相比,水系电解液高效的构建高质量、稳定的SEI更具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怀柔研究部、北京清洁能源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立泉和索鎏敏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朱祥振,针对水系电池负极界面处难以高效地形成坚固SEI膜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化学沉淀和电化学还原协同参与“时空同步”的构建坚固SEI的策略。研究通过向TiO2负极中加入LiH2PO4作为成膜添加剂,根据H2PO4-三级电离平衡移动的原理,通过化学法在负极界面处捕获HER产生的OH-,触发H2PO4-平衡向右偏移,并智能地生长在析氢活性位点,最终在TiO2负极表面构建了一层稳定的富Li3PO4的SEI保护层。研究显示,基于“时空同步”的SEI构建策略,在较高含水量(>25%)的10m LiTFSI电解液中,Li3PO4的形成在不额外的消耗来自正极的Li+和电子的情况下,可以阻止负极H2的析出,从而降低高电压水系锂离子电池所需要的水系电解液盐浓度的阈值,为实现水系电池低盐浓度依赖的界面化学提供了新方向。 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ly Efficient Spatially–Temporally Synchronized Construction of Robust Li3PO4-rich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 in Aqueous Li-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计划,以及怀柔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和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支持。 论文链接
天津工生所在酶催化C-H键活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在化学合成和药物开发领域,半缩醛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结构中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一个羟基、一个烷氧基和一个氢原子。传统化学合成中,半缩醛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局限于醇和醛/酮之间的加成反应,或通过金属催化剂还原内酯获得。此外,合成手性半缩醛立体选择性控制也是一个挑战,通常需要设计特殊的手性配体催化剂才能实现。尽管酶催化在许多合成反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通过酶催化合成半缩醛一直被认为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主要原因是酶催化通常需要水作为反应介质,而半缩醛类分子在水中极度不稳定。 近日,在前期酶催化不同类型C-H键活化与转化的研究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武元、盛翔团队等利用反应工程的策略,以真菌来源的过氧合酶作为催化剂,在纯有机相条件下实现了对环醚类分子的C-H键选择性羟化反应,合成光学纯的手性半缩醛化合物。 研究人员将过氧合酶固定在疏水型树脂上,获得的固定化酶可以在多种纯有机溶剂中保持良好的酶活性和稳定性,然后以四氢呋喃作为反应溶剂,同时作为酶催化反应的底物。经固定化的过氧合酶催化C-H键羟基化反应,将四氢呋喃转化半缩醛产物,初步建立了酶催化合成手性半缩醛新路线。此前,过氧合酶被认为只能通过α-C-H键上的攫氢和氧反弹机制催化醚键断裂反应,而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首次采用在纯有机相中的反应体系实现了半缩醛合成,是一种新型反应模式。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普适性,研究人员考察了一系列具有电子和结构多样性的环醚类底物。研究发现,六元环的四氢吡喃反应效果最优,其半缩醛选择性为97%,TON高达95172,对映体选择性(ee)超过99%。其他系列具有手性碳原子的产物,其对应的半缩醛产物的ee值可超过99%。 研究人员还采用反应工程的策略,进一步研究了在水相中经C-H键羟基化得到的半缩醛产物如何被进一步原位氧化,以一步法得到具有重要工业应用价值的内酯类化合物。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不同pH条件下,半缩醛和内酯产物的比例有所不同。在pH 4.0时条件下,只检测到半缩醛产物,但当pH升至9.0时,只检测到内酯产物。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在pH 9.0条件下,通过酶催化C-H键活化,经半缩醛中间产物的原位利用,建立起合成多种内酯分子的方法。 为深入探究过氧合酶在不同反应介质中对产物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人员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提出了过氧合酶催化环醚转化为半缩醛,然后进一步转化为内酯的反应机理。半缩醛和内酯产物分布的差异可以解释为环醚和半缩醛对酶活性位点的结合偏好不同所致。 通过反应工程策略,该工作实现了酶催化合成手性半缩醛类分子。在纯有机相反应条件下,有效避免了半缩醛产物的水解反应。此外,通过将反应条件转换为水相条件,半缩醛产物进一步被原位氧化为内酯,这为半缩醛的原位应用及内酯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酶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应用领域。 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支持。 论文链接(a)目前已知的过氧合酶催化醚键断裂、(b)该研究新建立的半缩醛合成反应(a)过氧合酶催化环醚类分子合成内酯的反应路径、(b)条件调控、(c)反应历程
科学家发现热核爆炸超新星晚期的尘埃形成与演化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对Ia-CSM类超新星SN2018evt晚期的光学与中红外多波段观测信号开展了研究,通过分析超新星爆炸后几年内的中红外测光数据,见证了热核爆炸超新星晚期的尘埃形成与演化现象。结合激波消融星周尘埃、星周尘埃和新生成尘埃的热辐射等物理过程,SN2018evt晚期的中红外流量超出得到了解释。2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ewly formed dust within the circumstellar environment of SN Ia-CSM 2018evt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 Ia型超新星是白矮星在质量增加到钱德拉塞卡极限附近时引燃核心的碳氧元素并摧毁整个白矮星的热核爆炸过程。碳氧白矮星可能存在不同的质量增加途径,其中之一是双星系统中通过吸积实现质量的增加。吸积会伴随着质量向外转移并产生一定的星周物质。超新星抛射物与星周物质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个易形成尘埃的壳层区域。存在这种相互作用的热核爆炸超新星(Ia-CSM类超新星)可能成为椭圆星系等低恒星形成率星系的重要尘埃来源,挑战了只有核塌缩型超新星产生大量宇宙尘埃的传统观点。目前,关于Ia-CSM类超新星的中红外观测稀少,导致对上述观点的认知有限。 SN2018evt是一颗低红移Ia-CSM类超新星。地面光学望远镜的测光和光谱后随观测持续到SN2018evt爆炸后五六百天,空间中红外望远镜Spitzer和WISE对SN2018evt进行了数年监测。国家天文台中智中心副研究员王灵芝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教授王力帆发起了针对该超新星的观测研究,并分析了光学测光与光谱数据。王灵芝与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后胡镭合作处理了SN2018evt中红外测光数据。研究通过比对光学与中红外测光数据发现,SN2018evt在晚期存在明显的中红外流量超出。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后胡茂凯通过综合星周尘埃的热辐射、激波摧毁星周尘埃过程及新生成尘埃热辐射,解释了SN2018evt晚期中红外流量超出。同时,新生成尘埃产生的消光效应与光谱中氢发射线的红蓝不对称性的演化特征吻合。 论文链接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行为偏好的功能网络基础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梁智锋研究组与徐敏研究组合作,建立了清醒小鼠光遗传fMRI(opto-fMRI)实验范式,并利用这一方法揭示了基底前脑(BF)四类神经元(VGLUT2、ChAT、PV、SOM)细胞类型特异性调制的全脑BOLD激活及相应的行为学偏好。此外,该研究通过解码模型将BF调制的BOLD激活、低维脑网络和行为偏好联系起来,揭示了小鼠行为偏好的潜在功能网络基础。2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Cell-type specific optogenetic fMRI on basal forebrain reveals functional network basis of behavioral preference为题,发表在《神经元》(Neuron)上。 BF是在解剖学及神经化学基础上高度复杂的脑区,对较多脑功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虽然多数研究聚焦于BF胆碱能(ChAT)神经元对功能网络及行为的影响,但BF内大部分神经元为非胆碱能,且对功能网络及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同时,之前研究多局限于小范围的环路水平,少有研究在全脑尺度直接观察并比较BF不同类型神经元对脑网络及相应行为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建立了9.4T下清醒小鼠opto-fMRI实验范式。使用这一方法,该研究表征了光遗传诱发的BF细胞特异性神经元激活产生的全脑BOLD响应。进一步,研究结合之前发表的BF的细胞特异性一级投射结果,发现一级投射分布与BOLD激活的空间相似性较低,提示细胞特异性BOLD激活不仅仅由BF四类神经元的一级投射所贡献。研究推测,BF起源的二级投射主导上述BOLD激活。研究将包含BF起源的一级、二级投射矩阵进行非负矩阵分解(NMF),得到6个低维结构网络(即NMF成分),同时,发现低维结构网络能够很好地解释BF四类神经元的BOLD激活,说明BF起源的二级投射主要贡献了上述BOLD激活。 同时,该研究使用与opto-fMRI相同的光遗传刺激范式对小鼠进行自由移动条件下的行为学测试,发现BF四类神经元激活引起不同的内/外在导向行为偏好。其中,VGLUT2、ChAT及PV神经元激活分别偏好运动行为、新物体探索及梳理毛发行为。 研究假定,光遗传激活引起的全脑激活图与小鼠行为引起的全脑激活图,可由相同的NMF低维脑网络进行重构。基于这一假设,研究构建了新型解码模型,以BF光遗传引起的激活图在NMF空间特征向量作为自变量,以BF光遗传引起的行为学结果作为因变量,预测出四类行为在NMF低维空间中的特征向量。结合低维结构网络空间分布图,研究构建了小鼠行为学引起的全脑激活图。进一步,研究开展了同时行为监测的fMRI实验及自由移动行为的钙光纤记录实验,验证了上述预测的行为全脑激活图的可靠性。 该研究建立了清醒小鼠opto-fMRI实验范式,并利用这一方法揭示了BF四类神经元调制的细胞类型特异性的全脑BOLD激活及相应的行为学偏好;构建了新型解码模型,将核磁内的BOLD激活与核磁外的行为偏好联系起来,揭示了小鼠行为的背后潜在的功能网络基础,为从全脑角度探究小鼠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临港实验室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并获得脑智卓越中心脑影像中心MRI平台、脑科学数据与计算中心和实验鼠房的支持。基于清醒小鼠光遗传fMRI揭示BF细胞类型特异性的行为偏好及其功能网络基础。光遗传激活BF四类神经元引起细胞类型特异性的全脑激活及相应的行为偏好。新型解码模型将BF调制的BOLD激活、低维脑网络和行为偏好联系起来,预测出小鼠行为学引起的全脑激活图。
大连化物所利用大连光源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袁开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实验团队,联合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傅碧娜、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东辉理论团队,在分子光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大连光源发现了二氧化硫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化学反应研究的核心是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传统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认为,反应主要沿着最小能量路径进行,反应物通过一个明确的过渡态直接转化为产物。然而,在某些化学反应中,一个原子或者基团可能不会立即从分子中断开,而是在分子附近漫游,形成不同的产物。漫游机理呈现的产物末态分布与传统的最小能量路径呈现的分布完全不同。 漫游反应作为化学中一种特殊类型的反应机理,在21世纪初被发现并受到关注。当前,实验和理论对漫游反应机理的解析局限在分子的低电子态和相关的基态产物。由于高能区分子密集的电子激发态势能面,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机理是实验探测和理论研究的挑战。 二氧化硫是火山喷发气体中的主要成分。2023年,该团队发现极紫外光解可以直接产生氧气。这一产氧途径被认为可能是早期地球大氧化事件的重要诱导机制。2024年,该团队对二氧化硫极紫外产氧的动力学机理开展了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的研究。袁开军与杨学明团队利用大连光源制备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结合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离子成像技术探测了激发态氧气【O2(1Δg)】产物的量子态分布。实验发现,二氧化硫分子在133纳米波段附近解离产生的激发态O2产物呈现两种振动量子态分布。傅碧娜和张东辉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高精度激发态势能面构建方法和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动力学计算,精确重现了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揭示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可以通过漫游反应产生高振动态分布的O2产物,而传统的最小能量路径只产生低振动态分布的O2产物。同时,实验和理论证明该漫游反应通道贡献了近一半的激发态O2产物。 “过去许多年,由于高亮度、可调谐极紫外光源缺乏,高激发态分子很难制备。大连光源打开了研究分子高激发态反应机理研究的大门。”袁开军说,“二氧化硫分子极紫外光解离产生激发态氧气,为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这一成果结合高分辨的实验和高精度的理论研究,展示了首例分子光解离过程中的高激发态漫游反应通道,表明了漫游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为探讨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新视角。漫游反应对传统的化学反应理论提出了挑战,将促使科学家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来更精准地描述和预测化学反应。 2月1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长文的形式,以Roaming in highly excited states: The central atom elimination of triatomic molecule decomposition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等的支持。大连化物所利用大连光源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研究生等离子体所第五党支部开展“守初心共奋进,扬文化迎新春” 为提高党员理论学习水平,加强党支部凝聚力,1月30日下午,研究生等离子体所第五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于四号楼三楼会议室开展“守初心·共奋进,扬文化·迎新春”主题党日活动,支部书记王巧玲主持。 活动开始,刘祥龙带领支部党员回顾了2023年度关键词,如“中国式现代化”“大兴调查研究”“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大历史观”“大食物观”等等。党员同志们一同从年度关键词中汲取智慧,在新的一年,守初心、共奋进。 活动第二阶段,开展家乡春节年味民俗讨论,支部党员来自天南地北,大家其乐融融地交流讨论着各自家乡的年味民俗,话匣子都打开了,从年夜饭聊到赶大集逛庙会,从包饺子炸圆团聊到放烟花守岁,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了解到了不同地区各自有趣的年味民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弘扬了传统文化。 2023年已经过去,一个个年度关键词时刻提醒着党员同志们努力的方向。春节即将来临,年味民俗无不勾起大家迎接农历新年的的期待。此次活动,丰富了主题党日的形式,在分享与讨论中学习了丰富的文化常识,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报告分享年俗讨论
研究生固体所第二党支部开展“剪纸迎新春 挥墨贺新年”主题党日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为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研究生固体物理所第二党支部于近期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了“剪纸迎新春 挥墨贺新年”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全体党员和青年学生等积极参与,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由各党小组组长带领大家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深刻内涵,并对剪纸、春联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重点介绍。大家对剪纸的多样性和春联的发展史津津乐道,纷纷表示虽然常见,但此前却从未有过如此深入的了解。 随后,大家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党员胥敏表示,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融合现代元素、创新文化产品及创新文化活动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发展对象徐晖认为,可以通过借助人工智能和高端技术平台,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支部书记王鹏翔总结发言中讲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大家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大家亲自动手体验剪纸与春联。红纸折叠、剪刀挥舞,一剪两剪剪出财神、元宝、金鱼等喜庆图案。对联摊开、毛笔蘸墨,一笔一划写下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现场充满着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年味”。 本次党日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文明和谐、喜庆欢快的节日氛围,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拉近了党员与党员,党员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
助力“中国脑计划”!河北工业大学许铮铧课题组在类脑人工智能领 大脑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揭示大脑的工作原理对人类在脑功能认知、类脑人工智能和脑疾病诊疗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类脑人工智能领域经典的反向传播算法在生物层面上并不完全符合大脑的解剖学构造和生理学特点,因此探索更贴近大脑学习过程的替代学习机制,是跨越人工智能网络和大脑认知原理之间鸿沟的关键。 河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教授许铮铧课题组与英国牛津大学团队通力合作,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名为“预期配置 (Prospective Configuration)”的新原理来更好地阐释大脑在学习过程中的神经元调节过程。与反向传播通过调整突触连接以减少误差不同,联合团队的研究认为人脑在调整突触连接之前会先将神经元的活动调整为最佳的预期平衡配置。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反向传播方法,预期配置能通过保留现有知识来减少干扰,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它不仅适用于大脑皮层网络模型,还能有效地应对生物有机体在复杂环境下的学习挑战。实验证明,多种反向传播无法合理解释和模拟的人类和动物学习过程中的神经活动和行为模式(如感觉运动学习、恐惧调节和强化学习等)都可以很好地被预期配置所解释。预期配置理论的提出将极大助力“中国脑计划”以脑认知为“主体”、以类脑人工智能和脑疾病诊疗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布局的发展。在脑认知方面,预期配置理论将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大脑复杂信息处理过程和学习机制,揭示人类大脑高效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的机制;在类脑人工智能方面,预期配置为设计更高效、更具自适应性的神经网络架构提供了新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在动态变化的环境和复杂信息学习任务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在脑疾病诊疗方面,预期配置理论提供了探索大脑疾病的新视角和新策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等大脑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以 “Inferring neural activity before plasticity as a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beyond backpropagation”为题于2024年1月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IF: 25.0)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8%2Fs41593-023-01514-1&urlrefer=fef598ca394579463f6919c4ecc60fb9),该期刊在国际神经科学学科刊物中排名第一,旨在发表神经科学各领域中最具质量和影响力的论文。许铮铧作为外聘博导在英国牛津大学指导的博士生宋宇航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宋宇航、许铮铧、英国牛津大学Thomas Lukasiewicz和Rafal Bogacz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河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单位。论文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593-023-01514-1&urlrefer=6a00a4bab6502d7666d1024fa1d49332。
哈工大,Science+1! 你能想象热流的传递 可以像电流一样导通和断开吗? 冬冷夏热 我们如何保证手机和新能源汽车 等设备维持最佳工作温度呢?❖ 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区陈祖煌教授与南京师范大学刘晨晗副教授、东南大学陈云飞教授合作,在铁电/反铁电薄膜热开关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通过调控反铁电材料原胞内原子数实现热导率大幅、可逆调控的新思路。研究成果以《低压驱动高性能反铁电锆酸铅薄膜热开关》(Low voltage-driven high-performance thermal switching in antiferroelectric PbZrO3 thin film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高效热开关材料与技术在解决器件散热、维持温度稳定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热导率的可逆调控可动态调节热路中热流的大小,是高效的热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器件使用效率和稳定性。然而,不同于电子输运,如何实现对声子热输运的有效调控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难题。目前,通过掺杂、应变和变温来调控材料的导热系数等传统方法难以同时满足高开关比、多次可逆和快速调控等要求,极大限制了热开关材料在微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反铁电热开关原理图针对该难题,研究团队提出运用反铁电材料电场诱导反铁电-铁电可逆相变特性实现热开关功能,并结合厚度和取向调控,开发出基于反铁电锆酸铅薄膜的低压驱动(小于10伏特)、长寿命(大于1000万次)、大开关比(大于2.2)和超快响应(小于150纳秒)的高效热开关原型器件,并揭示了电场驱动的反铁电-铁电相变可调控原胞大小,从而实现热导率大幅可逆调控的内在机理。此外,该热开关功能的实现仅需打开或关闭外部电场,无需移动部件,有助于将其与其他系统集成。该发现突破了传统热开关器件存在开关比小、响应速度慢和循环次数低的技术瓶颈,有望推动对(反)铁电体中声子热输运的理解,为实现热传导主动控制提供高效策略。反铁电热开关性能表征 (a)三种取向的锆酸铅薄膜热导率随电压关系 (b)铁电相的热导率信号拟合 (c)热开关的循环稳定性测试 (d)不同取向热开关的开关比 (e)热开关响应时间测试 刘晨晗副教授、哈工大深圳校区博士研究生司洋洋、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华为论文第一作者。陈祖煌教授、陈云飞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哈工大深圳校区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哈工大深圳校区林熹教授、刘兴军教授参与相关工作。 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哈工大原创前沿探索基金等项目资助。铁电/反铁电热开关比比较图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论文
学校承办安徽省高等院校后勤协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工作会议 1月26日下午,由我校承办的“安徽省高等院校后勤协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安徽省高等院校后勤协会会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季益洪,安徽省高等院校后勤协会副会长、安徽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明,安徽省高等院校后勤协会秘书长陈鹏、常务副秘书长胡孝玉出席会议。 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处和安徽省水利厅节水调水处等部门负责同志在会上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会议传达了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总结了上年度工作,对新一年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季益洪在讲话中指出,节能专业委员会要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把握高校发展机遇,切实发挥好平台和各高校阵地作用开展节能工作。一是要继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能源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建设;二是要继续坚持师生为本,推进能源服务智慧化的升级;三是要借鉴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经验,不断推进支撑保障体系,确保保障体系与科学技术水平的相互衔接;四是要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节水、节电、节粮、低碳出行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安徽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处、安徽省水利厅节水调水处,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秘书长单位负责同志及相关会员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安徽省高等院校后勤协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合肥工业大学总务部部长田合雷主持。
科学岛团队在超细纳米颗粒耦合CoFe-LDH纳米线助力析氧反应研究方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王奇团队采用简单的水热法与快速电沉积相结合成功地合成了一种异质结构的Ce@CoFe-LDH电催化剂,相关结果发表在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 电化学水分解作为产生清洁氢能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非常有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达成。然而,析氧反应(OER)作为水分解的关键阳极反应,由于存在复杂的电子转移步骤,常常表现为反应动力学缓慢。目前,贵金属Ru或Ir基纳米材料被认为是OER最有效的电催化剂。但是,Ru或Ir基电催化剂的稀缺性和稳定性不足严重阻碍了电化学水分解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基于过渡金属元素的高效稳定的OER电催化剂至关重要。 低浓度的Ce离子和快速的电沉积可以确保在CoFe-LDH纳米线表面形成均匀超细的Ce(OH)3纳米颗粒,从而产生丰富稳定的活性界面。XPS结果证明了超细Ce(OH)3纳米颗粒和CoFe-LDH纳米线之间存在电子转移,进而优化了CoFe-LDH表面电子结构。因此,Ce@CoFe-LDH对OER展现出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电子转移可以促进电荷的重新分布,从而改变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以确保更好的导电性。此外,界面工程也降低了决速步骤(RDS)的反应能垒,这有利于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提升。同时,Ce@CoFe-LDH作为水分解的阳极性能也远优于商用RuO2阳极,这十分有利于推动电催化水分解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9%2FD3QI02220J+&urlrefer=00ce261f98bd5b7226070593e2a5426b 图1:电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图2:电催化剂析氧反应的活性 图3:电催化剂析氧反应的稳定性
科学岛团队研制出可快速识别气体分子的微型电子鼻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孟钢研究员团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自加热调制的微型电子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Sensors上。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阵列热调制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赋予了“非特异型”电子鼻无穷的识别潜能,现有外部加热传导型气体传感器通常需要几秒才能达到设定温度,最快需要几十甚至上百秒才能获取足够的分子特征进行准确的分子识别。较慢的识别速率限制了电子鼻在化学战剂、硫化氢等致命毒气及爆炸性气体快速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安光所研究团队同泰国Mati研究员、苏州大学李亮教授团队展开合作,使用真空掠角溅射制备了基于氧化钨纳米棒膜的电子鼻,利用纳米棒膜的超快(~20微秒)热弛豫特性,率先开展了自加热调制的研究。自加热型电子鼻能够在0.5至1秒内提取充足的分子特征,实现12种气体分子的准确识别。此外,团队还构建了一个基于自加热调制的微型智能电子鼻系统,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算法及手机app控制、显示界面,并在室内进行了初步的分子识别应用展示。 上述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合肥物质院安光所资助。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10.1021%2Facssensors.3c01839&urlrefer=32fc664858eb72bffa02ca48a61ff6e0 基于自加热调制的微型电子鼻识别系统
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随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1月23日,搭载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自主研制的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II)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共同签署了卫星投入使用证书。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由国家生态环境部牵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综合性观测卫星,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天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分专项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卫星上搭载的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II)主要用于获取紫外到可见波段的超光谱遥感数据,以推扫方式获取2600公里超大幅宽,实现对全球大气痕量成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分布和变化的定量监测,为我国大气环境治理与监管、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的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II)正式投入使用后,与2023年4月投入使用的“高光谱观测卫星”、2024年1月完成在轨测试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上的EMI-II载荷组网运行,增加了我国大气环境卫星观测频次,提高了重访能力和全球覆盖能力,为我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冬季单日全球臭氧柱浓度监测产品图传 感 器: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接收时间:2023年10月31日该卫星获取的冬季单日全球臭氧(O3)柱浓度分布结果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臭氧(O3)全球分布趋势;获取的勘察加半岛火山二氧化硫(SO2)柱浓度分布结果(2023年4月11日-14日),清晰地观测到火山喷发产生了大范围、高浓度的二氧化硫(SO2),并随高层气流向东扩散至北美地区。在轨测试显示——其臭氧(O3)柱浓度反演精度优于97%、二氧化硫(SO2)柱浓度反演精度优于71%。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区域二氧化硫柱浓度监测产品图传 感 器: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接收时间:2023年4月11日至2023年4月14日
@全体哈工大人,哈工大主楼,吾心归处 哈工大主楼 见证了一代代哈工大人成长的故事 ,时长00:54 点击视频一起走近主楼 ,时长00:54 请观看20世纪80、90年代的主楼哈工大主楼1959年动工、1965年建成在绿树掩映之中拔地而起巍峨壮观哈工大主楼带给我们的既有视觉上的震撼更有心灵上的触动1978年,我考上大学,圆了自己一个梦。当接新生的校车离主楼越来越近时,她的雄伟壮观远远超出我之前的想象,那一刻带给我的视觉冲击,一直到现在也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当主楼前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几个大字越来越清晰地映入眼帘,我暗暗地为自己能有幸走进这所学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后来攀爬过峨眉山的金顶,也登临过泰山的玉皇顶,尽管它们也带给我许多震撼和感动。但无论走到哪儿,只有主楼才是我心中那座崇高的圣殿。 @傅毓 时光在紧张的学习中流逝着。每次走到主楼,那庄严的气质和闪亮的金色大字,都令我有奋发向上的激情。主楼在我心中,不仅是一座楼,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包容、一种感召,是一座代表了峥嵘岁月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丰碑。主楼耸立着,彰显着哈工大的形象,凝聚着哈工大人的志气与豪情。站在主楼前,一种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永远让哈工大的“八百壮士”和新时代的哈工大人焕发青春活力。 @杜坤 感谢主楼,陪伴我度过了一千多个紧张而充实的日子。在这里,我曾聆听师长的谆谆教导,曾与好友倾心长谈,曾独自一人学习到清楼铃声的响起。我曾坐在主楼的那间教室,看着窗外美丽的校园,写下了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无法忘怀的岁月,注定是我一生中永远的珍藏。以后的日子里,就算心中的梦幻再怎样绚丽多彩,它的底色却永远是主楼雄壮挺拔的英姿。 @袁本翔 主楼的庄严厚重与丁香的清幽淡雅让我怦然心动。每次仰望主楼的尖顶,仍不免心潮起伏;站在丁香花下,仍不禁沉醉其中;走在“三大楼”里,仍不失游弋兴致……无论将来身在何处,哈工大已注定是我人生中不能替代、不容忘记的一段青春和岁月、一段光荣和梦想。 @麦茗春春意盛放丁香花的芬芳缓缓流淌簇拥着主楼挺拔的身躯为校园生活添上一抹暗香在春雨中播种萌发的愿望夏灿烂千阳敲开了盛夏的窗为主楼镀上一层金色的罩衫树荫斑驳了阳光在主楼的身躯上勾勒出光影交织的画卷秋金风送爽 扛起梦想的行囊 奔向求知的学府 这是独属于金秋的赞歌 落叶与晚霞重叠 醉倒在天边的一缕嫣红 与主楼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冬玉尘落雪 为主楼覆盖上白净的新衣 点点微光藏匿在积雪之下 在雪白中绽放 在寒风中屹立建筑是无声的语言 以空间的形式,记录时代精神 从主楼的映射中 看尽百年坚守,丈量使命荣光
学校举行2024“龙腾盛世”送春联活动 龙腾虎跃贺新春,喜气盈门迎新年。1月16日,新春来临之际,学校在屯溪路校区教职工俱乐部举行2024“龙腾盛世”送春联活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季益洪出席活动并看望义务书写春联的师生和校友。 活动现场,红纸翻飞,翰墨飘香,红彤彤的春联映衬得现场年味十足。原校党委副书记陈鸿海与书法家金友华、欧新中、时代红,以及我校书画协会会长陈殿林等老师和学生们,挥毫泼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行如流水,楷书、隶书、行书跃然纸上,一幅幅寓意着国泰民安、和美团圆的春联踏春而来。前来领取春联的师生络绎不绝,他们边欣赏、边赞叹,手持吉祥喜庆的春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次书写春联活动,是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不仅增添了欢祥喜庆的节日气氛,更丰富了我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书法文化。本次活动由校工会、离退休工作部、书画协会和安徽省高校书法家协会主办。
科学岛团队构建出用于肿瘤催化治疗的高催化性能的石墨烯量子点纳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王辉研究员、林文楚研究员与美国华盛顿大学Miqin Zhang教授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电子自旋共振测量系统(ESR),构建出一种具有高效酶促性能的非金属石墨烯量子点(GQDs)纳米酶,用于肿瘤特异选择性的纳米催化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Press 下的材料旗舰期刊 Matter。 GQDs为肿瘤纳米催化治疗中金属纳米酶的毒性困境提供了一种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然而,GQDs的催化活性有限,对其临床应用提出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在具有挑战性的催化条件下。 为了解决GQDs在肿瘤催化治疗中的挑战,提高GQDs纳米酶催化活性,研究团队采用红细胞膜作为前驱体,通过精密的双原子掺杂策略,成功合成出一种新型的纳米治疗剂——NPGQDs。这种新型纳米酶的合成过程不仅提高了其催化活性,而且确保了其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更重要的是,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NPGQDs在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脱靶副作用。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对NPGQDs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他们发现,无论是通过静脉注射还是瘤内注射,NPGQDs都能迅速到达肿瘤部位并发挥其高效的催化作用,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高达77.71%和93.22%。这一结果证明了NPGQDs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外,研究团队还深入探讨了NPGQDs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NPGQDs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铁死亡的方式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该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方向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matt.2023.12.005&urlrefer=f078b0eb96ed90845475971da0e85bb3石墨烯量子点作为过氧化物酶用于肿瘤催化治疗
科学岛团队在单分子层面揭示芳香族分子与金表面的相互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杨良保研究员课题组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在单个金纳米二聚体上观测到芳香族分子与金表面间的相互作用。该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类顶刊 Analytical Chemistry 上,并且被选为当期正封面(图1)。 芳香族分子与贵金属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它在催化、传感、电子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表征技术的限制和实验条件的复杂性,人们对于这种相互作用在环境条件下的具体机制仍缺乏定量理解。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利用SERS技术能够提供表面分子振动光谱信息的独特优势,精心设计并构建了具有亚纳米间隙的金纳米二聚体结构。 通过这一创新性的实验设计,研究团队实现了对多环芳烃类分子的高灵敏SERS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SERS敏感性随着分子结构中芳香环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这一发现为芳香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研究还揭示了芳香分子在金表面的物理吸附类型以及界面处的电子密度分布(图2)。相关结论对于理解π-金属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启发性意义。 该研究不仅展示了SERS技术在单分子层面研究界面相互作用中的强大潜力,也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启示。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健康所博士研究生周国良、健康所李盼副研究员以及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肖远辉。通讯作者为健康所杨良保研究员、林东岳副研究员。该研究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装备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10.1021%2Facs.analchem.3c03600++&urlrefer=873bd9f13200701b97d269ba1fc05014 图1 当期Analytical Chemistry正封面 图2 SERS技术解析多环芳烃与金表面的π-Au相互作
我校在半导体自旋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物理学院“低维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团队及其国际合作团队在半导体自旋动力学的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How Spin Relaxes and Dephases in Bulk Halide Perovskit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188, 2024) 。 卤化钙钛矿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质,已经在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等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由于这类材料具有高效自旋产生、较长的自旋寿命和高度可调的自旋轨道耦合场,人们认为其在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进行了众多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卤化钙钛矿的自旋寿命,作为决定其在自旋电子学等领域中应用前景的一个关键参数,已经被广泛地测量过,但尚未得到充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有必要采用精确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性地模拟卤化钙钛矿的自旋寿命,以充分理解其自旋弛豫和退相位机制,并确定影响其自旋寿命的关键因素。图1:体相卤化钙钛矿CsPbBr3的自旋弛豫和退相位。(a)斜方晶系CsPbBr3的结构示意图。(b)不同载流子浓度条件下,自旋弛豫时间T1随温度变化的理论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对比。(c)、(d)和(e)为电子和空穴的Lande g因子。g因子决定了自旋在外磁场中的运动。其中,(c)为能带边附近不同k点的g因子,(d)为平均g因子,(e)为g因子的涨落幅度。(f)不同载流子浓度条件下,系综自旋退相位时间(T2*)的倒数随横向外磁场变化的理论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对比。 团队采用自主开发的第一性原理密度矩阵主方程方法,模拟了一种典型卤化钙钛矿--CsPbBr3(图1a)的自旋弛豫时间(T1,见图1b)和系综自旋退相位时间(T2*,见图f)。该方法准确地考虑了自洽的自旋轨道耦合(SOC),并包含对电子-声子散射过程的量子描述。因此,团队精确预测了材料的本征自旋寿命(见图1b),从而设定了自旋寿命的上限,并研究了自旋寿命对温度、外场、载流子密度和缺陷的依赖性。团队进一步确定了CsPbBr3的自旋弛豫机制,其中,发现主导载流子弛豫的Frohlich电声相互作用对自旋弛豫的贡献却可以忽略不计。该现象起源于Frohlich电声相互作用的自旋弱相关性。团队还实现了对固体中Lande g因子的第一性原理模拟(见图1c、1d、1e),并将其引入到自旋动力学模拟中,这使得团队能够准确模拟在外场下的自旋退相位现象(见图1f)。最后,团队研究了空间反演对称性破缺对自旋寿命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当自旋劈裂较大时,所谓的“永久自旋螺旋”可以提高自旋寿命,然而Rashba自旋-轨道耦合场却会降低自旋寿命。团队的理论方法为优化卤化钙钛矿材料的自旋和载流子输运性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合肥工业大学是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徐俊卿教授是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副教授Yuan Ping、伦斯勒理工学院副教授Ravishankar Sundararaman、犹他大学教授Valy Vardeny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合肥工业大学人才引进条件建设经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467-023-42835-w&urlrefer=dc9faf5d637ca77a4fb284b1041df0ec
北京工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发表首篇论文 1月4日,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刊发了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韩晓东教授团队研究成果《Negative mixing enthalpy solid solutions deliver high strength and ductility》。这是北京工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的首篇论文,标志着学校在高强韧合金设计与原子尺度强韧化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科研进展。北京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安子冰为第一作者,韩晓东教授、毛圣成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论文原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38%2Fs41586-023-06894-9&urlrefer=1e7c5b76dcbb6f83bc7f029297b55ee9金属结构材料优异的强度与塑性决定了装备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安全性。然而,材料的强度与塑性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提高强度的同时往往损失塑性,呈现出强度−塑性倒置的矛盾关系。发展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金属结构材料成为研究者的恒久追求。以体心立方结构难熔多组元合金为例,提出有效的合金设计准则,开发兼具高强度和大拉伸塑性的合金体系仍是国际领域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难题。 围绕上述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团队与张泽院士及合作者们提出“负混合焓固溶体”(简称负焓固溶体)设计高强韧合金概念。基于该设计概念,作者向近理想高熵HfNbTiV合金中添加AI元素,形成负混合焓Al-M(M= Hf, Nb, Ti, V)多级纳米异质结构,制备出HfNbTiVAl10大负焓固溶体合金。该合金展示出了超高屈服强度与大拉伸塑性,解决了难熔多组元合金强度-塑性倒置难题。该设计理念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已经在多种体心立方结构和面心立方结构的多组元合金中得到验证,能够快速地指导不同结构的兼具高强塑性多组元合金化学成分设计,推动高强韧合金的发展。这一突破性进展为解决金属材料领域长期面临的强度与塑性倒置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HfNbTiVAl10合金的屈服强度为~1390 MPa,延性达~20%(图1),其屈服强度与拉伸塑性的协同效果远超同类合金。该优异力学性能源于其具有跨亚纳米至上百纳米的多尺度化学成分波动结构(图2)。基于原子尺度成分分析,作者首次揭示出原子尺度混合熵及混合焓分布,发现混合焓在-3.20~-9.83kJ/mol间的高度波动是其形成多尺度化学成分波动的关键。基于原位同步辐射拉伸实验,阐明该合金内位错密度随应变持续增加至高密度(~5.15×1015m-2)保障了该合金高的、持续的加工硬化率(图3)。多尺度化学成分波动可以连续阻碍位错运动,促进位错以多系滑移和交叉滑移的方式运动和累积(图4),从而使应变硬化率在大应变范围内保持高水平。(图1 拉伸应变-应变曲线。HfNbTiVAl10合金展示出优异的屈服强度与均匀拉伸塑性,其综合力学性能超过同类难熔多主元合金。)(图2 负焓诱导多尺度的化学成分波动结构在HfNbTiVAl10合金内形成。)(图3 原位同步辐射拉伸实验揭示出位错密度随应变持续增加的演化规律,保障合金在宽应变范围内的高加工硬化率。)(图4 多尺度化学成分波动结构促进位错的多系滑移和交叉滑移,实现位错的增殖。) 综合实验、理论计算与文献调研结果,发现合金屈服强度与混合焓存在线性关系,首次提出负混合焓强化机制。因此,负焓固溶体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合金强度,同时能够诱导形成多尺度的化学成分波动来提高塑性,是解决材料强度-塑性倒置的矛盾关系、高强韧合金设计的新策略。上述成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卓越青年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 “111”引智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香港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及北京工业大学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的设备支持。
合肥物质院连续第三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就业先进集体奖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鼓励先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前组织研究生就业先进集体的评选。评选参考指标为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重点单位就业率等指标的横向、纵向对比数据;在促进毕业生去向落实、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国防军工和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等方面的成绩;在加强组织领导、开拓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方面较好的工作举措和有推广意义的经验做法等。 本次评选采取各学院(单位)进行申报、现场答辩的形式。经过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学院(单位)就业工作负责人现场投票,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在33个研究生学院和科教融合学院中名列第五,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生就业先进集体奖。
服务河北在行动|河北工大携手“国富”赋能河北智慧农业发展 12月1日,河北工业大学与河北省国富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深入合作,以创新技术赋能河北智慧农业发展。国富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立忠,恒联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元波、三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格,校纪委书记孟祥群、副校长马国伟出席签约座谈。 根据协议,双方将筹备共建河北工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以天津、石家庄两地同步推进方式,开展县域农业规划和产业咨询、种业研发、数字农业、农业高端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技术转化等五个重要方面的合作。乡村振兴研究院下设“河北省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辐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未来将围绕智慧农业与辐射生物育种,在农业互联网、农业数字化、辐射生物育种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以新一代数字科技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双方在生产和科研中的联合科技优势,共建省部级有效利用高校人才科技优势,将生物技术转化成种业发展的技术成果,通过数字技术建设全产业链条平台,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国富投资集团“技术+农业”破圈发展。 孟祥群对张立忠一行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作为省内唯一涉及农综合性投融资机构,国富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近年来,河北工业大学通过“访百县 走千企 解万难”等活动,深入了解河北八大产业现状,对接107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集合优势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提供精准服务。双方在服务河北的初心与目标上是一致的。他希望此次双方就相关合作进行深入对接研讨,推进乡村振兴研究院快速落地,建立系统、高效的合作机制,以科研助力兴农。 张立忠表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须有工业现代化依托。河北工业大学是省内唯一的“双一流”院校,近年来,在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成就卓越。“服务河北”行动计划的发布,更让河北的老百姓看到了工大为服务河北的行动与赤诚。此次来校,他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看到了学校在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多领域的科研成果。他希望双方能够结合河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共同筛选优质技术,打包进行成果转化;利用成果转化效益,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形成科研助农的良性循环。他希望未来,河北工业大学能与国富携手,打造从“地头溯源”到“售卖餐桌”的“全链条”数字贸易产业平台,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业物联网平台创建,担保公司、担保基金、投资基金与风控系统引入,扶助当地企业做大做强,集约优势资源赋能河北农业产业发展,真正做到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 马国伟介绍了河北工业大学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通过“走访百县”,学校在地方产业发展咨询、企业关键技术解决等方面进行了有组织的“订单化”科研,汇集校内外优势学科团队,开展交叉研究,推进问题的快速解决;通过制度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打造等改革措施,打通科研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矢志“工大会做”“工大能做”“工大做成”,以优质高效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让人民满意,让企业满意,让政府满意。 恒联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信息安全与技术服务中心、理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
以科技服务奥林匹克发展 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揭牌 哈工大全媒体(刘培香/文 辛然/图)近日,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活动中心举行。黑龙江省副省长韩圣健,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体育局局长钱福永,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渡边守成,校党委书记熊四皓出席仪式。 韩圣健在讲话中表示,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成立,对推动黑龙江省和哈工大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培养未来国际体育组织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将成为密切联系国际奥委会、黑龙江省和哈工大的重要纽带,推动学术界与奥林匹克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希望中心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的交流,不断拓展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龙江冰雪文化特色和哈工大科研优势,引导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黑龙江省将全力支持中心的发展建设,携手将中心打造成为科技服务奥林匹克发展的典范,为服务龙江振兴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贡献更大力量。 渡边守成在致辞中向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科技的进步能够更好地促进体育的发展,未来的奥林匹克将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作为国际奥委会唯一专注于以科技服务奥林匹克发展的研究中心,希望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能够做出更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创新技术助力哈尔滨2025年亚冬会成功举行,以科技力量推动体育行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奥林匹克火炬更加耀眼。 熊四皓在致辞中表示,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师资队伍优势,持续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教育,加大冰雪领域科研攻关组织力度,不断擦亮冰雪科技的“哈工大招牌”。面向未来,中心将聚焦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开展和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培养,持续促进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和运动的传播,打造更多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平台,助力哈尔滨2025年亚冬会顺利举办,为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韩圣健、渡边守成、熊四皓和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张虹共同为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上,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上海迈向胜利健康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总监郑佳分别代表公司捐赠100万元和30万元,支持中心发展建设。 揭牌仪式后,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项目启动仪式举行。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玲蔚以及来自国际奥委会、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与遗产基金会、国际体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全球电子竞技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代表、世界冠军代表等通过视频致辞。 张虹从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责任等方面介绍了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 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侯琨,张虹,羽毛球世界冠军、体育部教授陈金,优秀校友张景强等共同为青少年代表赠书。哈尔滨市中小学生代表在仪式上表演了精彩节目。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做客奥林匹克大讲堂,以“奥林匹克与哈工大”为主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据了解,哈工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是国际奥委会认证并授予资质的全球68个国际研究中心之一,是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首个以冰雪科技、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也是唯一由国际奥委会委员、奥运冠军牵头管理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由中国速度滑冰冬奥首金获得者、哈工大体育部研究员张虹发起。中心以传承、丰富、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为使命,专注于以科技服务奥林匹克发展,助力探索奥林匹克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哈工大国际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和国际师资队伍的优势,不断扩大学校和龙江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中心揭牌活动现场
大连化物所揭示MXene电子-声子表面散射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袁开军团队,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实现了对复合结构的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动力学探测,发现其尺寸效应在电子-声子散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维金属纳米材料的厚度小于载流子的平均自由程时,尺寸效应可能在载流子界面运输和能量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分辨光谱研究表明,MXene材料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发生在100飞秒以内,快于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和钙钛矿等二维材料。当前,关于MXene电子-声子散射的研究仅考虑体相散射,却忽略了表面散射效应。 科研人员设计了厚度约1.8nm的金属/MXene和绝缘体/MXene复合结构片状材料,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测量了其载流子动力学。结果表明,与MXene相比,绝缘体/MXene的电子弛豫动力学没有发生改变,而金属/MXene的电子弛豫明显变慢。这是由于金属/MXene的电子可通过界面直接传输到金属,其电子-声子表面散射被削弱。定量分析发现,1.8nm厚度的MXene片状材料,约50%~70%的电子-声子散射过程发生在表面,表明MXene超薄材料的表面效应在电子-声子散射中起到重要作用。上述研究对剖析二维材料相关的界面载流子和能量传输以及实现高效能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Evidence of Surface-Mediated Carrier-Phonon Scattering in MXene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大连化物所揭示MXene电子-声子表面散射效应
西北研究院在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磷有效性方面获进展 磷(P)固定作用导致的碱性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低,制约农作物生产。因此,了解土壤中磷的分配情况,利用土壤的富余磷,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缓解磷资源的短缺,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利用植物促生菌开发的微生物菌剂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而微生物菌剂影响根际土壤磷有效性和作物生长的机制尚不清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生物与农业研究团队,探讨了一种高浓度、低成本和缓释的颗粒微生物菌剂(GBI)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根际不同土壤团聚体P分级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施用GBI后,植物生长和磷吸收显著改善。GBI的应用,提高了大团聚体中的有效磷含量(AP)、phoD基因丰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GBI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组分,导致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在经GBI处理的植物根际土壤中,富集了参与磷循环的关键微生物类群(Saccharimonadales和Mortierella等)。该研究强调了GBI的应用在增加AP和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方面的作用,或推进碱性石灰性土壤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面取得新成效。同时,该研究提出了GBI增加碱性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机制的新见解。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Granular bacterial inoculant alter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soil aggregate fractionation to affect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maize growth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 论文链接微生物菌剂影响玉米根际土壤磷有效性促进玉米生长作用机制示意图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微生物菌剂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和玉米生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科学家解析人脑发育时空图谱及规律 作为人类最复杂的器官,脑在解剖学上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端脑【主要由新皮层(Cor)构成】、间脑(Dien)、中脑(Mid)和小脑(Cere)等。这些不同脑区具有特殊的输入输出连接,发挥不同的功能。在人脑发育过程中,通过内在基因程序产生了复杂的细胞类型。在这些细胞类型中,有些已有明确的特征,但有许多尚待清晰描述。因此,在人类脑区逐渐特化的发育过程中,脑细胞类型的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近几年,多篇单细胞转录组学成果探究了人脑特定区域以及发育早期的多个区域,亦有极少的空间组学研究聚焦于发育早期孕6周(gastrulation week 6,GW6)左右单个时间点的人脑空间图谱。然而,目前缺乏对脑发育后期连续时间点的高分辨率空间研究。考虑到人脑体积在发育过程中的急速扩张,这对人脑的发育研究特别是区域特化研究提出了挑战。 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组、广州国家实验室董骥研究组,以及北京大学杜鹏研究组和靳蕾研究组,在《细胞》(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e atlas reveals the regional specification of the developing human brain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将单细胞测序(scRNA-seq)和华大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技术(scStereo-seq)相结合,首次解析了迄今为止跨时间点最广(GW6-GW23)、面积最大(最大4cm x 3cm)的人脑多区域时空发育转录组图谱。该研究鉴定并呈现了发育早期具有特定空间分布特点的异质性放射状胶质细胞亚型,揭示了这些异质性放射状胶质细胞有助于随后不同脑区神经元的特化,发现了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互作也会促进神经元的区域特化。 利用10x Genomics单细胞测序技术scRNA-seq,该研究绘制了来自人类胚胎不同脑区,包括Cor、Dien、Mid、Cere在内,多个发育时间点(GW6、GW8、GW10、GW12、GW14、GW16和GW23)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共228,047个细胞)。根据经典的标记基因,研究鉴定出神经前体细胞、谷氨酸能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神经外胚层来源的主要细胞类型,以及中胚层来源的细胞类型(如内皮细胞,周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同时,研究使用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对人脑多个发育时间点(GW6、GW8、GW10、GW12和GW16)进行空间转录组测序。通过可视化主要细胞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揭示了发育中人脑不同脑区由不同细胞类型组成的有序分布模式。 为了剖析人脑中神经前体细胞(NPC)的分子异质性,研究利用经典标记基因将神经前体细胞重新分为五个亚类,包括放射状胶质细胞(RG)、Cor特异的中间祖细胞(IPC)、Cere特异的颗粒细胞前体(GCP)、前体1(Prec1)和前体2(Prec2)。在五个NPC亚型中,RG最先出现,且在该阶段已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研究发现转录因子TFAP2C特异性在人大脑皮层RG中表达并能够决定大脑RG细胞的命运。进而,研究人员将各脑区的RG细胞进一步分群并观察空间分布特点。研究显示:Cor RG分为oRG和vRG,空间可视化后oRG在额叶(FL)的比例明显高于枕叶(OL); 将Dien RG分为Dien RG-1和Dien RG-2,其中,Dien RG-1高表达DLX1、DLX2,而Dien RG-2高表达TPBG,且Dien RG-1主要分布在Dien腹侧,而Dien RG-2主要分布在Dien背侧;对于Mid RG,除了Mid RG-4已有报道,其他5个亚型均是本研究首次鉴定且均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特点。Cere RG分为4个亚型——菱形唇(RL)-RG、脑室区(VZ)-RG、伯明翰胶质细胞(B glia)和脑干RG。其中VZ-RG(GABA能神经元的起源)在GW8和GW10时已较为明显,而RL-RG(兴奋性神经元的来源)在GW10时开始增加,表明小脑不同起源神经元的发育时间差异。空间可视化不仅展示了RG亚型的空间分布,而且为后期神经元区域特化提供了关键线索。为了探讨发育中人脑各区域神经元的时空动力学特征,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科研人员将62,520个谷氨酸能神经元和59,062个GABA能神经元分别进一步分为17个和20个亚群,并将其中主要亚群映射到空间中。这些神经元亚群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相似性(如Cor和Dien的GABA能神经元亚群是高度相似的)。同时,本研究揭示了Dien谷氨酸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亚型存在显著的背腹侧分布差异。 此外,该研究将Cor兴奋性神经元进一步细分为迁移神经元、上层神经元以及深层神经元的多个亚型。通过可视化这些亚型,研究实现了在更广的时间窗(GW8-GW16)内观察它们的时空变化特点。这揭示了发育中的人脑神经元亚型的时空动态变化和区域多样性。为了阐释人脑不同区域特定神经元亚群的发育路径,研究通过结合scRNA-seq和scStereo-seq数据,计算并重建了每个区域特定神经元亚群的时空发育轨迹。其中,研究发现Dien RG-1趋向于向LHX6+ GABA能神经元发育,而Dien RG-2趋向于向谷氨酸能神经元发展。 同时,空间可视化结果显示,Dien RG-1和LHX6+ GABA能神经元主要位于Dien腹侧,而Dien RG-2和Dien谷氨酸能神经元主要亚群(Glu-3)均主要位于Dien背侧,进一步验证了单细胞数据分析的结果。上述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异质性RG细胞如何对神经元的区域特化做出贡献。根据差异表达基因和经典标记基因,研究进而将GW6-GW23期间不同脑区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和星形胶质细胞前体细胞(APC)分别分为六种和五种亚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它们的脑区分子异质性相对较小,但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亚型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偏好。例如,研究发现,在GW16时,Dien腹侧中OPC和APC亚型的比例均高于Dien背侧。研究通过受配体分析发现,这些空间偏好性的分布有助于促进神经元区域特化。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结合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首次刻画多时间点、超大面积的人脑多个区域时空发育转录组图谱,为探索人脑发育、神经元的区域特化和相关疾病提供了宝贵资源,并为助力治疗脑疾病提供了线索。 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人脑时空发育图谱分析概览
科学岛药学团队发现新型EZH2共价抑制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刘青松药学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EZH2共价抑制剂,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药物化学国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EZH2是一种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在多种癌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一定的正相关。一方面EZH2通过形成PRC2复合物的经典途径调控H3K27me3的甲基转移酶活性来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EZH2也可以通过不依赖于PRC2复合物的非经典途径促进肿瘤发展。目前已获批上市和临床试验中的EZH2抑制剂主要是通过经典的抑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发挥抗肿瘤活性,而对依赖于EZH2非甲基化功能的肿瘤并不敏感。研究表明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EZH2的非经典功能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至关重要,仅抑制EZH2的甲基转移酶活性而不影响细胞中EZH2的表达水平不足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仍需要研发新型作用机制的EZH2抑制剂来拓展其在TNBC等肿瘤中的应用。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从已获批上市的EZH2抑制剂EPZ-6438的结构出发,采用共价抑制剂的设计策略,靶向EZH2蛋白SET结构域内的Cys663,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EZH2共价抑制剂IHMT-EZH2-426。体外生物活性研究显示,该化合物不仅对野生型EZH2和多种突变型EZH2蛋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能够通过降低B细胞淋巴瘤和TNBC细胞中H3K27的三甲基化和EZH2蛋白的水平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子洗脱实验、蛋白竞争性结合实验以及化合物与蛋白结合的质谱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化合物IHMT-EZH2-426与EZH2蛋白的共价结合模式。体内研究显示,IHMT-EZH2-426在携带EZH2-A677G突变的淋巴瘤细胞Pfeiffer和TNBC细胞MDA-MB-231构建的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表现出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该研究为新型作用机制的EZH2抑制剂的研发以及EZH2共价抑制剂在TNBC中的拓展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ejmech.2023.115825+&urlrefer=d2a17137dd3ceca0266f573ecfbcdf7c 图. IHMT-EZH2-426(化合物38)在小鼠肿瘤模型上的药效研究
科学岛团队提出耐高温辐射探测系统的新型碳化硅基放大器件解决方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核能安全所科研人员在耐高温核探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核科学技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上。 基于宽禁带半导体的新型辐射探测器具有耐高温、抗辐照、低噪声的优势,在航空航天、聚变诊断、深地测井等应用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半导体探测器信号微弱,需要与前置放大器等前端电子学电路紧密连接才能达到较好的测量效果,而传统硅(Si)半导体前置放大器难以耐受高温环境,亟需研究开发新型耐高温、低噪声的前置放大器。 针对这一课题,科研人员提出了采用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SiC)制造前置放大器的解决方案。科研人员研究了碳化硅结型场效应管(SiC-JFET)在高温下的放大性能和输出噪声变化;通过深入分析前置放大器输入级晶体管对系统噪声的贡献,总结了温度变化对噪声的影响规律;利用TCAD仿真方法比较了基于Si和SiC的JFET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学特性和输出噪声,阐释了性能变化规律和物理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Si-JFET,SiC-JFET具有更好的温度稳定性和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由于具有极低的栅极漏电流,SiC-JFET在300 K-675 K下时始终比相同结构Si-JFET具有更小的噪声;当连接SiC探测器时,采用SiC-JFET的探测系统在温度超过324 K或成形时间大于3.5μs时具有更低的噪声。 研究成果表明,SiC半导体在制造耐高温低噪声前端核电子学方面具备可行性和性能优势,该研究工作为开发耐高温前置放大器和探测——放大一体化探测系统开辟了新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耐高温核探测与核电子学技术的发展。 核能安全所博士研究生张锐为论文第一作者,陈思泽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ieeexplore.ieee.org%2Fdocument%2F10234556+&urlrefer=c24f4b0359bdb7ef492f2098a0e455a9 TCAD仿真中使用的JFET器件结构 SiC-JFET的主要特性参数受温度升高的影响更小 采用SiC-JFET可以降低探测系统在高温和长成形时间下的噪声
第360期双清论坛“决定亚洲季风区气候与环境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 2023年12月9日至10日,自然科学基金委第360期双清论坛“决定亚洲季风区气候与环境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键过程及复杂系统动力学”在合肥召开。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数学物理科学部、信息科学部及计划与政策局联合主办,论坛执行主席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北京大学朱彤院士、武汉大学张平文院士共同担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张朝林、计划与政策局副局长姚玉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论坛执行主席王会军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张朝林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当今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显著,灾害事件频发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关注的国际前沿。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与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存在强烈的互馈关系。希望与会专家能够紧扣本次论坛的主题,结合地球科学体系梳理工作,深入分析和提炼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今后5-10年重点方向、发展途径和资助建议,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研究范式变革,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姚玉鹏副局长在致辞中对双清论坛的历史、组织方式、性质宗旨进行了介绍,强调双清论坛是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战略性学术研讨会议,旨在探索科学前沿,凝练科学问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希望与会专家坚持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在思维碰撞中凝练科学问题,同时形成支撑科学基金资助效能提升的政策建议。刘建国院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表达了通过论坛研讨和后期成果,为气候变化应对以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作出战略性支撑贡献的期待和信心。王会军院士代表论坛执行主席致辞,希望与会专家围绕“决定亚洲季风区气候与环境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键过程及复杂系统动力学”这一主题畅所欲言,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安排了2个主题报告、3个专题报告,并围绕“影响亚洲季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与机制”“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亚洲季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预测理论方法与人工智能”等3个议题安排了16个报告。与会专家认为,本次论坛密切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了亚洲季风区地球气候与环境年代际变化的关键过程,对于阐明其中的科学机制、完善相关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和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提升年代际变化的科学预测水平,将会产生积极的引领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刘文清院士、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院士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本次论坛。大会现场
哈工大申报的工业设计企业入选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哈工大全媒体(商艳凯 董慰 文/图)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并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期间举行授牌仪式。作为工业设计企业申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成为黑龙江首批入选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之一。 据了解,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是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业绩突出的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或工业设计企业,每两年认定一次,旨在引导行业设计创新,为产业战略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此次入选国家级平台是我校整合黑龙江省工业设计中心、黑龙江省数字创意设计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数字创意设计研究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省创新创意设计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个设计学学科平台,在合力推进设计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2019年以来,学校充分整合资源,以“大设计”理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2022年,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3个专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启动设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设计学学科相关资源,持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着力推动设计创新,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授牌仪式
合肥工业大学“徽风皖韵”建造节成功举办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能力,12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徽风皖韵”建造节在美丽的翡翠湖畔拉开帷幕。校党委副书记陈刚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建造节开幕。 本次建造节由合肥工业大学、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主办,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创新创业教育处、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承办。建造节以“理徽·知韵”为主题,旨在促进广大同学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激进演变的语境下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发展,通过创意设计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既是对同学们艺术造诣的检阅,也是素质教育成果的展示。 本次建造节共征集到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9所高校近百组设计方案,在前期方案评审的基础上,最终有16支队伍入围实地建造环节。 开幕式在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中拉开帷幕,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冯卫,校本科生院副院长、创新创业教育处处长李军鹏,参赛队伍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仲利强,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孙建海分别致词。与会嘉宾共同为活动剪彩。与会嘉宾共同为活动剪彩 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人事处、本科生院、总务部、建筑与艺术学院和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参赛师生代表,新华社、中新社、央广网、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参加活动。各参赛队在紧张搭建 经过三天紧张的搭建,16支队伍全部完成了现场搭建。12月9日,由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安徽省勘察设计大师、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左玉琅担任主席,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仝晖,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赵宏宇,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勘察设计大师张彤阳,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公司总建筑师刘长春组成的评委会对16组作品进行了现场评审,最终合肥工业大学代表队的作品《明堂外·朦胧内》(指导教师:张琦)获得一等奖,浙江工业大学代表队的作品《晒秋亭》(指导教师:仲利强)等3组作品获得二等奖,安徽理工大学代表队的作品《徽梦·山水间》》(指导教师:苑坤)等5组作品获得三等奖,安徽农业大学代表队的作品《驻·渚筑》(指导教师:刘红云)等7组作品获得优秀奖。参赛师生和评审专家合影 建造节活动是学校极具代表性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之一,也是建筑与艺术学院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学院非常注重依托地域传统文化培育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通过多方位研究和多平台建设,进一步传承与创新徽州文化,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多彩的生命。
科学岛团队在高输出性能核电池设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核能安全所韩运成项目组在贝塔辐射伏特核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科学与技术》(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期刊上。 贝塔辐射伏特核电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贝塔粒子转化为电能,具备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微小尺寸和优异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微机电系统(MEMS)中极具潜力的能源替代选项之一。然而,传统的平面电池受到半导体结构和放射源加载的限制,半导体转换器仅能利用放射源单面释放的衰变能,导致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低,输出功率限制在nW水平,无法满足MEMS系统的功率需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三维(3D)电池设计,基于63Ni-SiC材料构建了一种P+PNN+多沟槽结构。这一结构的优势在于,无需在半导体器件的沟槽内表面外延PN结,以降低漏电流和功率损失。研究人员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充分考虑完全耦合的物理模型,成功将电子-空穴对产生率(G(x))扩展到了3D结构中,使得高效设计和开发具有复杂3D结构的贝塔辐射伏特电池成为可能。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平面电池,新提出的3D电池在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方面表现出优越性能,达到了20 μW/cm2水平,相应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分别为8.5 μA/cm2、2.5 V和4.6%。此外,研究还对载流子的输运和收集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贝塔辐射伏特电池的功率提升机制,揭示了理想性能与仿真性能之间的差异。本研究为设计和优化高输出性能的辐射伏特核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核能安全所博士研究生何厚军为论文第一作者,郑明杰研究员和王晓彧博士后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合肥市自然科学基金、科学岛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link.springer.com%2Farticle%2F10.1007%2Fs41365-023-01331-y++&urlrefer=f840dd4c3d5da0a5e6def104fcc2e071图1.(a)P+PNN+三维沟槽结构示意图及能量沉积分布,(b)三维沟槽结构G(x)模型图2.(a)A, Q, Pm, JSC and A·Q 与 H_P的相关性,(b) 理想二极管的输出性能与实际二极管仿真结果的对比,(c)电场及电子-空穴对复合率的空间分布
科学岛团队分离出新冠病毒强效广谱中和抗体并揭示其作用与产生机 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免疫工程实验室在病原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一系列来源于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者的强效广谱中和抗体及其作用与产生机制。 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是疫苗和药物研发面临的重要挑战,而针对新冠病毒的广谱中和抗体以及能够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的疫苗有望成为应对病毒变异的有效策略。健康所免疫工程实验室开展了大量针对新冠病毒的广谱中和抗体研究,在本次发表的研究中,研究团队采集了11名感染康复者或疫苗接种者的外周血样本,并对其进行了血清中和活性的评估,发现其中4名志愿者的血清具有针对所有检测毒株的中和活性。随后,研究团队利用单个B细胞克隆抗体技术从2名志愿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分离了50株特异性识别刺突蛋白(spike)的单克隆抗体。有意思的是,中和活性最强的6株单克隆抗体(命名为KXD01-06)均来源于IGHV3-53/3-66胚系基因家族且具有广谱中和活性,其中KXD01-03的广谱性覆盖了原始病毒株至最新流行的EG.5和FL.1.5等系列变异株,甚至包括HK.3变异株,而KXD04-06的广谱性则覆盖了原始病毒株至XBB.1.16变异株。为了理解KXD01-06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利用深度突变扫描技术证明了KXD01-06作用于刺突蛋白表面较为保守的表位。为了阐明KXD01-06的广谱中和活性的产生机制,研究团队对KXD01-06和其它IGHV3-53/3-66胚系基因家族的抗体进行了序列分析,并通过功能实验证明了抗体亲和力成熟的程度是这类抗体产生广谱中和活性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为基于这类广谱中和抗体的新型疫苗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设计与优化,单克隆抗体KXD01-06有望成为预防新冠感染重症的候选药物。 健康所博士后李玲和2022级博士生陈希贤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左腾副研究员和江力玮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王作伟和实习生李雲健也为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该研究分离的单克隆抗体KXD01-06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371%2Fjournal.ppat.1011856&urlrefer=fac096484590b55fce23bbe6ea5ba5ba图1. 抗体亲和力成熟的程度是抗体产生广谱中和活性的关键因素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迈克尔·胡德 11月24日,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迈克尔·胡德(Michael Hood)一行到校访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会见胡德一行,党委常委、副校长乔俊飞,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北工大国际交流合作处、城市建设学部负责人陪同会见。聂祚仁对胡德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学科概况以及在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战略部署。他回顾了北工大圆满承办第五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的情况,强调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性,希望双方通过此次访问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 胡德对北工大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其在采矿、气候变化、去碳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他介绍了该校的基本概况及对华合作情况,表示愿意与北工大拓展新合作。会后,胡德一行前往工程结构实验中心、岩土与地下工程试验中心参观交流,并面向相关师生作《向净零碳排放迈进》学术报告,现场反响热烈。
哈工大最新Science!突破热电发电器的瓶颈 你能想象把生活的废热和余热直接转换成电能吗?你了解嫦娥号等深空探测器的供电原理吗? 近期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蔡伟教授隋解和教授、刘紫航教授团队在热电界面材料智能设计和高效器件研制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实现了在300度温差下9.25%的热能到电能转化效率有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直接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由其构成的热电器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在固态制冷和同位素温差发电器领域已获得应用,在废热回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界面材料是构成热电器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阻隔钎料与热电材料间的界面反应,从而维持器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稳定性。当前界面材料的设计多通过高通量试验筛选过渡族金属元素,材料的选择空间有限,急需拓宽合金或化合物作为潜在的界面材料。然而合金与化合物种类庞大,无法通过试错法进行有效筛选。因此,如何高效地为热电材料筛选出高稳定性的界面材料是热电领域的重要课题。图1 A:界面材料筛选流程图 图1 B:Mg-Ag-Cu-Sb四元相图 图1 C:室温电阻率与熔点二维图 从吉布斯自由能的角度看,由热电材料组成元素与金属形成的反应物与热电材料能够形成稳定的界面结构。因此,团队以多组元MgAgSb高性能低温热电材料为例,通过理论计算相图预测能与热电材料形成两相平衡的化合物,再结合化合物的室温电阻率和熔点作为判据,为MgAgSb筛选出界面材料MgCuSb,建立了热电界面材料高效筛选策略,并通过不同温区代表性热电材料的界面材料筛选证实了其普适性。MgCuSb/MgAgSb接头经553K退火16天仍保持稳定的界面结构和低的接触电阻率(<1μΩ cm-2),MgAgSb/Mg3.2Bi1.5Sb0.5基热电器件在低温端293K,温差300K时转换效率高达9.25%,且器件性能可靠性得到美国和德国研究机构的第三方独立验证。图2 A:所制备的热电器件照片 图2 B:器件转换效率对比哈工大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哈工大材料学院隋解和教授、刘紫航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哈工大材料学院博士生谢亮军和深圳校区博士生尹力、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余愿博士为共同一作。哈工大材料学院博士生孙雨鑫、师文静、曲诺,硕士生吴昊,郭逢凯博士和蔡伟教授,深圳校区张倩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彭古扬、武海军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宋少伟博士、任志锋教授,德国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应聘君博士、科内利乌斯·尼尔施(Kornelius Nielsch)教授,美国西北大学蔡松婷博士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启动经费和黑龙江省头雁团队项目等资助。
湖北工业大学来校调研交流 11月24日,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蔡光兴一行来校调研交流。校党委副书记严福平参加座谈会。 严福平对蔡光兴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双一流”学科建设情况。严福平指出,建校近80年来,学校始终深怀“工业报国”之志,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培养的近40万毕业生为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品牌。湖北工业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情谊深厚、合作基础牢固、合作前景广阔,希望双方以挂职干部为纽带,进一步深化沟通交流,加强优势互补,携手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内涵发展。 蔡光兴向学校给予挂职干部的帮助、关心表示感谢,对学校近年来取得的丰硕办学成果表示赞许。他指出,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特色的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希望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充分学习借鉴合肥工业大学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谋划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思路举措,与兄弟高校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会上,与会双方围绕高校发展规划及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校友会及基金会工作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研究人员在二氧化锗熔体中发现三配位的锗原子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万松明研究员团队与上海大学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尤静林教授团队合作,在二氧化锗(GeO 2)熔体中发现了三配位的锗原子。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固态物质存在的两种主要形式:晶体和玻璃体,均孕育于高温熔体。高温熔体的结构关系到熔体的宏观性质、晶体的生长机理和缺陷的形成规律、玻璃体的结构和性质,是物理、化学、材料、地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析手段,极大限制了人类对熔体结构的认识。 2008年,安光所的科研人员采用高温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发现了晶体结构向熔体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Cryst. Growth Des. 2008, 8, 412?414),开辟了认识熔体结构的新途径;2013年,又率先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实现了对熔体拉曼光谱的全谱精确拟合(CrystEngComm 2013, 15, 995-1000),最终构建了完整的熔体结构研究新方法。基于该方法,先后发现了多种只存在于熔体中的特殊分子结构(CrystEngComm 2014, 16, 3086-3090, 封面文章; Inorg. Chem. 2016, 55, 7098–7102),解释了硼酸盐熔体的粘度反常现象(CrystEngComm 2017, 19, 5721-5726, 封面文章),揭示了多种功能晶体的生长机理(CrystEngComm 2015, 17, 2636-2641, 封面文章;Inorg. Chem. 2017, 56, 3623-3630)。 作为一种基础材料,GeO 2熔体的结构多年来备受关注。普遍的观点认为:在GeO 2熔体中锗原子周围存在至少四个配位氧原子。近期,安光所万松明团队采用高温拉曼光谱实验技术与DFT理论计算方法,通过研究GeO 2熔体拉曼光谱中位于340和520 cm -1两个特殊振动峰的结构起源(图1),在GeO 2熔体中发现了三配位的锗原子,颠覆了对锗氧结构的传统认知。这一结果有望平息对GeO 2熔体结构近半个世纪关于的争论。GeO 2熔体的电子结构分析结果(图2)进一步揭示了在GeO2熔体中不仅存在稳定的Ge-O键,也存在不稳定的Ge-O键(Fluxional Bond),从分子层次诠释了GeO 2熔体兼具流动性与粘滞性的根本原因。三配位锗原子的发现为认识锗酸盐熔体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锗酸盐晶体和玻璃的形成过程、缺陷结构和性质。另外,GeO 2作为二氧化硅(SiO 2)的同类物质,其熔体结构的研究成果也有望为地质和矿物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先进激光技术安徽省实验室主任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467-023-42890-3&urlrefer=b144ad902a4c933401b8baabe446eff1 图1. GeO 2熔体的拉曼光谱和两个特殊振动峰的振动模式。 (a)GeO 2熔体(由[GeOØ 2] n链和[GeØ 4] n网络构成)的实验和计算拉曼光谱。 (b)340 cm -1拉曼峰的振动模式。 (c)520 cm 拉曼峰的振动模式。蓝色和橙色小球分别代表锗原子和氧原子。 图2. GeO 2熔体中两种聚合物([GeOØ 2] n链和[GeØ 4] n网络)的电子结构。 (a)[GeOØ 2] n链的总态密度和分态密度。 (b)[GeØ 4] n的总态密度和分态密度。 (c)[GeOØ 2] n在-8.0到-7.1 eV能量区间的成键轨道。 (d)[GeØ 4] n在-8.6到-7.5 eV能量区间的成键轨道。
布鲁奈尔大学副校长赵华院士来访 11月10日,布鲁奈尔大学副校长赵华院士一行来校访问交流。学校党委书记于祥成、校长郑磊出席座谈会。 于祥成、郑磊对赵华院士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优势学科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相关情况。于祥成、郑磊指出,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工业报国底色、突出的创新创业底气高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近8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特色持续彰显、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工业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布鲁奈尔大学在汽车工程、内燃机研究方面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基础坚实、合作前景广阔。学校事业发展正面临着重要关键期,希望双方以此次交流访问为契机,在学生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校际合作,携手打造赋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新篇章。 赵华院士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许,并介绍了布鲁奈尔大学办学情况和相关科研成果。他表示,合肥工业大学在汽车领域成果丰硕,名声享誉海内外,希望在碳中和燃料科学研究、师生访问访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科研院、汽车与交通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科学岛药学团队发现新型PI3Kγ/δ双重抑制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刘青松药学团队研发出一种针对肿瘤免疫治疗靶点PI3Kγ/δ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IHMT-PI3K-455。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药物化学国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肿瘤免疫疗法是目前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广泛的关注。磷脂酰肌醇-3-激酶γ(PI3Kγ)、磷脂酰肌醇-3-激酶δ(PI3Kδ)同属于脂质激酶家族,二者均主要在白细胞中表达。PI3Kγ控制免疫激活和抑制之间的关键转换,PI3Kγ信号会促进炎症和肿瘤生长过程中的免疫抑制。PI3Kδ参与B细胞的激活、增殖、归巢和滞留,并且在T细胞功能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PI3Kγ和PI3Kδ都在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抑制这两种激酶,调节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首先通过初步筛选发现了苗头化合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构效关系研究对其进行结构优化,从而发现了新型吡唑并嘧啶类PI3Kγ/δ双重抑制剂IHMT-PI3K-455。该化合物在蛋白和细胞水平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在体外能够促进THP-1和BMDM细胞来源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由M2型极化为M1型。在体内药效研究中,该化合物能够在MC38小鼠模型上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肿瘤的生长。这项研究为深入了解PI3Kγ/δ的病理和生理功能提供了新的工具分子,同时为研发肿瘤免疫治疗的小分子药物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ejmech.2023.115768+&urlrefer=395b0b0b7d599c5e61dc6ac33e178a0e图1. IHMT-PI3K-455(化合物15u)在MC38小鼠模型上的体内药效
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正样交付 11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研制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DQ-2)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通过了航天八院环境卫星项目办组织的正样交付验收评审。 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是国产第三代超光谱大气痕量气体监测载荷,拥有独立的天底与临边观测模块,能获取大气痕量气体高空间分辨率水平分布与垂直廓线,主要用于定量监测全球和区域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和甲醛(HCHO)等痕量污染气体成分的分布和变化,用以分析人类活动排放和自然排放过程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EMI-NL载荷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天底对地空间分辨率达到7*7平方公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增加了临边同步观测模式,临边切高分辨率为2公里。该载荷具备公里级别的空间分辨率、天底临边同步双模式同步观测,对辨识污染源位置、量化点/面源排放通量、研判区域间相互影响等具有重要作用。 经讨论,评审专家组认为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正样产品按照正样研制技术流程完成了所有研制工作,经测试、试验,功能、性能满足任务书要求;研制过程质量受控,未发生质量问题;文档资料齐全,符合《八院卫星型号产品交付验收实施要求》,同意通过评审。 DQ-2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中规划的业务星,具有主被动方式结合获取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温室气体、污染气体及气溶胶等大气环境要素的遥感检测能力。DQ-2卫星共配置五台有效载荷,其中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NL)、云和气溶胶成像仪(CAPC)分别由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和光学遥感中心承担研制任务。 正样验收评审会 (天底光机头部) (临边光机头部) 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
科学岛团队基于并联平板异质结策略构筑高效Sb2S3太阳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王命泰研究员团队在新型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并联平板异质结( PPHJ)太阳电池策略,并创造 Sb2S3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 8.3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当前,太阳电池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仍在于缺乏低成本、高效及稳定的光电转换材料体系和器件。人们通常将两个独立工作的平板异质结(PHJ)器件进行串联来制备高效太阳电池。然而,现行串联电池中,上下两个次级电池间需插入透明的载流子复合层进行连接,大大增加了材料选择和器件制备的复杂性。 鉴于此,研究团队提出了并联平板异质结(PPHJ)太阳电池策略。PPHJ策略保留了传统串联多层PHJ制备的便捷性,但消除了串联及并联串联PHJ体系中载流子复合层和多重电极制备的困难和复杂性。基于PPHJ策略,研究团队首次制备了Sb2S3基PPHJ电池,并创造了新的Sb2S3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纪录(8.32%)。该研究为低成本和高效的部分或全无机太阳电池提供了新的设计概念。 该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固体所博士生朱良欣、刘荣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固体所王命泰研究员、陈冲研究员及合肥工业大学陈俊伟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onlinelibrary.wiley.com%2Fdoi%2F10.1002%2Fanie.202312951&urlrefer=496e18b41d9792ff62504eb570b716c6图.PPHJ太阳电池结构、光伏性能及其中载流子过程示意图。
哈工大全媒体(梁英爽 历之嘉 顾睿 佟施宇 文/图)10月30日,学 重阳佳节,岁岁相伴。10月23日,西北工业大学第十一届老年节庆祝大会在健翔楼五楼多功能厅举行,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程基伟,党委副书记陈建有,原校党委书记李保义与年满90、80、70的老寿星代表、金婚夫妇代表和离退休教职工代表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此次大会以品味温情、敬老传承为主题,通过“中华舞”“中华囍”“中华乐”“中华礼”“中华情”五个篇章,为老寿星、老同志们奉上了一场礼乐交融的国风盛宴,送上来自学校、儿女们的佳节祝福。大会在西工大幼儿园小朋友们带来的祝寿舞蹈《中华孝道》中拉开帷幕,纯真的笑脸,童声的祝福,亲手制作的手工礼物,让老寿星们喜笑颜开。“中华囍”篇章,播放了九对金婚代表的感言及其子女、孙辈对老人们的祝福视频,朴实温暖的相识相知相守故事,铸国重器、育国栋梁的默默奉献,对另一半发自肺腑的感谢,令现场观众无不动容。随后,他们身着中华传统服饰,再行中华古礼,穿越荏苒时光,重温爱的承诺。陈建有代表学校为金婚夫妇代表颁赠了饱含祝福的婚誓和鲜花。钟鼓喤喤,磬莞将将。西安鼓乐艺术团带来中华乐《雅韵长安》,融合古琴、阮、潇、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雅韵天籁,宛转悠扬,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盛唐宫廷。礼乐文化传承千载、源远流长。红枫叶艺术团、大学生艺术团和留学生代表带大家重温中华传统祝寿礼仪,展现古雅仪态之美,极具中国风的特色表演,让人大饱眼福,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程基伟、李保义共同为祝寿礼揭幕,五只蝙蝠围绕中心“寿”字,寓意五福祝寿,周边花叶圆润、层层绽放、均衡对称,象征学校对老同志们福寿绵长、幸福安康、美满团圆的诚挚祝福。今年离退休工作处特选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工艺品为老同志们祝福寿,贺寿礼由学校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教师、红枫叶手工组老同志和幼儿园小朋友们历时一个月共同完成,他们也通过视频向全校老同志送上节日的祝福。一碗面,一份情。50位由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校团委选派的青年学子身着汉服,为寿星们端上后勤产业集团精心准备的长寿面,热气腾腾的寿面凝聚青年学子对老教师的崇敬之情,整个会场一派喜气祥和、热闹非凡。现场,老寿星们神采奕奕、精神矍铄,金婚伉俪相扶相依,中式金婚合照甜蜜感动;书法、手工、摄影作品展内容丰富,为老同志祝寿、为校庆献礼、为祖国庆生,充分展现了老同志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 离退休工作处持续探索创新活动形式,致力打造精品活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提升离退休教职工幸福感、获得感。注重老青文化传承,在同台排演、活动共建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亲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传递给更多青年学子,营造家庭和睦、温馨和谐的良好校园风尚。
哈工大组织召开大土木学科民品横向科研工作发展建设研讨会 哈工大全媒体(梁英爽 历之嘉 顾睿 佟施宇 文/图)10月30日,学校组织土木学院、环境学院、建筑学院、交通学院、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召开大土木学科民品横向科研工作发展建设研讨会,共同为扩大学校大土木学科行业影响力,助力交通强国、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副校长刘挺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挺指出,大土木学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新机遇,共同推动新时代大土木学科高质量发展。各相关学院要加强沟通,与行业内大型央企、头部企业建立全方位、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共同搭建校企联合研究机构,围绕大土木行业前沿技术问题长线布局,系统谋划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要校院联动加大组织力度,探索建立学院“链长制”,鼓励交叉创新,强化技术整合,组建校内跨学科、跨领域的民品横向大型科研团队,持续提升科研实力。要聚焦黑龙江省产业特色,推动学校大土木学科优势资源与龙江企业创新发展、产业升级需求相结合,让更多科研成果在龙江大地转化。 会上,国内合作处负责人介绍了我校民品横向科研工作整体情况、与大土木领域头部企业的合作情况等。 与会代表围绕我校相关领域民品横向科研工作现状和下一步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表示,下一步,相关学院要强化整体思维,加强协同联动,集中力量组织定向攻关团队,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充分挖掘企业合作需求,整合校友资源,不断拓展大土木学科民品横向合作规模,持续提升学校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相关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等30余人参会。研讨会现场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校交流洽谈 10月26日上午,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蒋炳铭一行来校洽谈合作事宜。校长郑磊会见了蒋炳铭一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峰主持座谈会。 郑磊向蒋炳铭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情况。郑磊指出,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工业报国底色、突出的创新创业底气的高校,为国家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学校创新发展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全球汽车安全玻璃和汽车饰件设计、开发、制造、供应及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大型跨国工业集团。希望双方以此次来访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在高新技术研发、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 蒋炳铭向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福耀集团发展历程、主营业务等情况。蒋炳铭表示,希望联合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以项目合作为开端,期待与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招聘、成果转化等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校企合作水平再上新台阶,希望更多优秀合工大学子加入福耀集团。 刘志峰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科研管理、科技平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等方面情况。福耀集团创新研究院现场发布了福耀集团技术需求及技术岗位招聘信息。学校相关学科负责人针对技术需求清单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双方就技术需求进行了充分讨论。 会后,蒋炳铭一行参观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相关实验室。 校科研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科学岛团队在解析臭氧极端污染事件的传输和来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谢品华研究员团队在臭氧 (O 3 )极端污染事件不同垂直高度的臭氧传输特征和来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工作以《一次臭氧极端污染事件下不同垂直高度传输过程及源归因综合分析—以合肥为例》为题发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加强PM 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已成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长三角地区在夏秋两季臭氧污染事件频发,天气类型在多尺度上(局地到区域)影响臭氧的传输和光化学生成。然而,在高浓度臭氧污染事件背景下,臭氧的三维传输特征和溯源研究极少。 谢品华团队将立体探测技术与数值模型相结合,以合肥为受体城市,揭示了一次臭氧异常高值的传输和来源形成机制。基于臭氧立体观测结果发现,2020年9月5日,高浓度臭氧气团通过夜间残留层传输至合肥市上空,次日通过垂直湍流等过程回流至地面,造成合肥市次日臭氧出现极端高值。模式计算表明,台风来临前夕,长三角地区出现风场弱、辐射强的停滞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在此条件下,光化学反应主导臭氧的形成和积累,使得长三角出现了严重的臭氧污染。在东南风场的作用下,高浓度臭氧气团向西北方向传输、汇集,随后受台风影响进一步向西南方向传输,致使安徽中部地区(包括合肥)和西南部地区出现严重的臭氧污染。基于区域臭氧溯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性贡献主导合肥市此次事件地面及不同高度臭氧污染的形成,其中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等市)对合肥市的臭氧贡献最高。基于时间溯源结果发现,前三天NO x排放产生的臭氧发挥了重要作用,需要特别注意前一天的臭氧贡献。该结果对于深刻理解长三角地区臭氧传输机制和优化防控臭氧重污染的区域和时段排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16%2Fj.scitotenv.2023.167237&urlrefer=1596e92dc720dbe3ea5ac640019ead67极端污染事件下臭氧浓度的立体分布、传输过程和来源解析
科学岛团队在铁基超导带材实用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陈文革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马衍伟课题组合作,在铁基超导实用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台特斯拉(T)级的铁基超导高场内插线圈。相关成果以Letter的形式发表在超导领域内权威期刊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 铁基超导材料是继铜氧化物超导材料后,超导领域内发现的新一类超导材料,由于具有上临界场高、各向异性低等优势,铁基超导材料近些年被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世界各国都在相继开展铁基超导线/带材的制备以及铁基超导线圈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提供的百米铁基超导带材,对铁基超导高场内插线圈进行了设计与优化,探索并完善了线圈的研制工艺,搭建了铁基超导高场内插线圈的测试系统。线圈成功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的WM3水冷磁体20T的背景场下产生了1.03 T的中心磁场强度,这是国内外铁基超导材料首次在高场下的实际应用,极大的推动了铁基超导材料的实用化进展。 强磁场中心博士生丁杭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陈文革研究员和电工所马衍伟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重点)和SHMFF水冷磁体测试平台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iopscience.iop.org%2Farticle%2F10.1088%2F1361-6668%2Facfa29++&urlrefer=44519405959981f79275c97b28176a5b 图注:(a)铁基超导高场内插线圈;(b)内插线圈在20T背景场下励磁实验结果
不要随便乱传谣言 不知道事实,就别乱说,不然要负责的!
第六届全国镁合金青年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2023年4月21日-24日,第六届全国镁合金青年学术会议在河南·鹤壁迎宾花园召开,来自国内外9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30家企业从事镁合金研究的500余名青年学者参会。本届会议由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全国镁合金青年委员会和鹤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鹤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鹤壁市科学技术局和鹤壁市镁工业协会联合承办。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担任会议主席,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士建和吉林大学查敏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本次会议将镁合金科技前沿理论与实际生产推广应用相结合,旨在促进以镁合金为中心,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我国乃至全球镁基新型材料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士建主持。鹤壁市人民政府领导和中国材料学会镁合金分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陈先华分别致辞,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代表主办方致辞,欢迎各位青年才俊的参会。最后由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西安交通大学刘刚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马立峰、上海交通大学董杰教授以及鹤壁市相关领导共同为由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镁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镁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本次大会共设置一个主会场和七个分会场。分别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董杰教授、重庆大学陈先华教授、南京工业大学信运昌教授和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作大会报告,组织了236场分会场学术报告。会议主题涵盖了镁合金成分设计与计算、微观结构与表征、变形与强韧化、制备与加工、腐蚀、表面改性与生物医用、镁基功能与复合材料、镁合金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这次学术会议展示了镁合金领域丰富的前沿成果,探讨了镁合金发展和应用方面所面临的众多关键问题。会场盛况 会议期间,举办了镁合金产学研发展高端论坛。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全安、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马立峰等10余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与会嘉宾围绕镁合金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以期共同拓展镁合金的应用领域,推动我国镁合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镁合金产学研发展高端论坛院企技术交流会 院企技术交流会上,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多所院校20余名镁合金领域知名专家现场为鹤壁市14家金属镁合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鹤壁市开发区的支持下,明镁镁业、捷美特镁科技和维达科巽与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技术合作意向书。这为下一步企业技术研发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交流会为镁合金企业与高等院校搭建了科技交流平台,为产学研结合、校企共赢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与会人员参观了鹤壁镁质检中心、鹤壁镁交易中心、镁业小镇和河南明镁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届会议受到国内外镁合金领域学者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大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镁合金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推动我国镁基材料产业发展,为镁合金创新平台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哈工大生命科学中心陈西课题组开发出“自噬抗体”技术 靶向降解 哈工大全媒体(梁英爽 何慧萍 陈西 文/图)近日,我校生命科学中心陈西课题组在自噬靶向蛋白降解领域取得新突破,提出基于非小分子的自噬靶向纳米抗体嵌合体(简称“自噬抗体”,ATNC),可用于选择性降解细胞内靶标。研究成果以《自噬抗体:多模式纳米抗体嵌合体自噬降解胞内无配体和不可成药蛋白靶标》(ATNC:Versatile Nanobody Chimeras for Autophagic Degradation of Intracellular Unligandable and Undruggable Protein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该研究实现可选择性降解不可成药的与卵巢癌治疗相关的糖蛋白,可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靶向蛋白质降解策略正迅速成为药物研发新模式。近年来自噬靶向降解领域引入了基于双功能小分子降解剂,这些基于自噬的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双靶头小分子降解剂浓度提高后易形成无效的“降解剂∙靶蛋白”二元复合物,反而抑制降解效果。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提出通用、模块化和多应用模式的ATNC,用于选择性降解细胞内靶标。 研究成果展示了ATNC技术的普适性和模块化优点,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标签、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靶标,有极高亲和力的AlfaTag标签的靶标,内源蛋白靶标RhoA和定位于细胞核的微管成核因子靶蛋白均能被降解。此外,运用双特异性纳米抗体,ATNC还可实现同时降解两个蛋白靶标,这对开发具有协同药效的药物分子具有重要意义。ATNC不仅能降解可溶性蛋白质,还可降解其他底物,如细胞器、聚集蛋白等。此外,课题组还将化学诱导临近手段整合进ATNC技术,实现了布尔逻辑门控的靶向蛋白降解。最后,课题组开发出自噬抗体药物,通过降解不可成药和无配体的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显示出ATNC技术在转化应用层面的潜力。 哈工大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生命科学中心陈西研究员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陈西课题组博士研究生何慧萍、周成健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 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哈工大“双一流”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acs.org%2Fdoi%2F10.1021%2Fjacs.3c08843&urlrefer=45fe63b9fe5a2a5a36c8b1aad200b63e自噬靶向纳米抗体嵌合体
我校在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选拔赛中再创佳绩 10月14日,第十七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选拔赛在我校屯溪路校区举行,副校长丁立健在开幕式上致辞。此次安徽赛区选拔赛共吸引省内34所院校共587支参赛队伍参赛,经过各院校校级比赛、省级初评,最终111支队伍进入省赛选拔赛。我校学子在本届竞赛中再创佳绩,共荣获省级一等奖17项、省级二等奖18项、省级三等奖30项。开幕式现场 丁立健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来自全省参赛高校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向精心组织本次大赛的各位老师以及参与大赛评审工作的企业家们表示衷心感谢。丁立健指出,长期以来,合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并持续优化“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教学集成体系,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密码,“千人一名领军人才”,已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响亮品牌。希望各参赛队充分利用本次竞赛难得的平台和环境,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评委专家和同学们多交流,广交朋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合工大将与各兄弟高校一道,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坚定担负起培养新时代青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职责使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努力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踊跃投身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新人。丁立健为大赛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上,iCAN大赛全国组委会执行主席、山东大学邢建平教授在在线致辞中对大赛的发展历程、竞赛宗旨、评价标准等做了详细解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对本届选拔赛的各支参赛队伍给予鼓励和充分肯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总工孙兵代表评委发言并介绍比赛规则,他代表大赛评委向学校、向各位选手承诺,在比赛评审中将严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高度负责地做好评委工作。参赛学生代表程伊阳发言,呼吁同学们认真比赛、赛出水平,在比赛中光明磊落,尊重老师,积极回答评委老师的问题,认真接受评委老师的建议,思有所获,赛有所成。 本次选拔赛特别邀请了安徽科技报、安徽汉亚节能有限公司、阿拉丁智能、安徽翰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辰夫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芒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赛贝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安徽一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安徽汇编科技有限公司、哈工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安徽一天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业共计16位专家评委。评委们仔细听取了参赛队伍的路演和答辩汇报,并对作品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省级一等奖37项、省级二等奖68项、省级三等奖117项(包含创新赛道和创业赛道)。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参赛队伍将代表安徽赛区角逐全国总决赛。 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艾瞰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科信智能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作为无固定限制、鼓励原始创新的赛事,iCAN大赛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勇于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创新人才等工作中成效显著。2023年,iCAN大赛入选了《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我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作为竞赛组织单位,共组织了全校330支参赛队伍报名参赛。 校本科生院创新创业教育处负责同志、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全省参赛师生代表等300余人参加活动。赛前专家碰头会参赛队员在路演环节进行作品展示答辩环节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科学岛团队设计出一体化纳米酶可高效捕获、分离和检测复杂基质中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吴正岩和张嘉团队设计出一种可在复杂基质中高效捕获、分离和检测铜离子(Cu2+)的一体化纳米酶,实现了铜离子的精准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已被材料领域权威期刊Small接收发表。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农业杀菌剂的重要成分,如硫酸铜用作杀菌剂可保护植物免受微生物感染。但是当铜累积到一定浓度时,将影响人体健康和土壤质量。鉴于铜的重要生理作用和潜在危害性,对铜离子的检测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的检测方法样品预处理过程复杂且需要昂贵的测试仪器,迫切需要开发适用复杂体系中铜离子检测的新方法。 针对此类问题,课题组开发出基于锌掺杂普鲁士蓝的一体化纳米酶。该纳米酶可以高效捕获、分离和检测铜离子,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将其用于人体尿液和土壤中铜离子的测定,并与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ICP-OES)所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方法在降低了检测成本的前提下仍具有优异的铜离子检测精度,其检测范围为0.30~10 μmol/L,检出限为0.027 μmol/L。这种一体化纳米酶为检测铜离子提供了一种易于实施的可行方案。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与支持。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02%2Fsmll.202306961+&urlrefer=bdb97d7a11b9256a25c411caa0e28309检测机理图
科学岛团队构建鲁棒性异质界面助力高效稳定的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潘旭研究员团队在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提出构建鲁棒性的钙钛矿 -基底界面的新思路,采用分子桥构型 Ph-CH2N+H3-n(CH3)n( n为锚定位点的取代程度),实现界面载流子的选择性高速率传输,获得了 25.45%的光电转换效率。相关成果发表在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上。 随着与正式构型器件(n-i-p)之间效率差的逐渐缩小,反式(p-i-n)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在未来商业化进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PSCs性能的早期改进主要是专注于消除开路电压损失和获得接近统一的内部量子效率。然而,不管是n-i-p或者p-i-n型PSCs的效率依然受限于填充因子(FF)。研究人员根据Shockley-Queisser(S-Q)理论发现,FF(红色)的电阻损耗是n-i-p和p-i-n型PSCs的主要限制因素(图1a),FF和S-Q极限值之间的较大间隙可能是由于载流子选择性接触差导致的载流子分流,以及载流子重组相关的电阻损失。因此,调控钙钛矿和空穴传输层(HTL)界面上的载流子行为,可提高并进一步弥合FF与n-i-p型PSCs之间的效率差距(图1b)。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PTA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p-i-n结构的空穴传输层材料(HTM),由于其良好的平衡效率和稳定性显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但PTAA缺乏有效的载流子提取和运输管理,这为改进FF留下了空间。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改善钙钛矿和输运层之间界面的载流子选择接触进一步提高效率。 基于此,研究人员对PTAA/钙钛矿异质界面的局部电位进行可视化处理,并研究了其对器件性能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PSCs堆叠界面处的局部静电电位分布对载流子传输和层间提取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精细调节以获得有利的载流子行为。因此,科研人员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截面KPFM直接评估局部静电电位分布,并提出了由Ph-CH2N+H3-n(CH3)n组成的界面分子桥策略(其中n是取代度),其中-N+H3-n(CH3)n基团优先插入钙钛矿中框架,苯基垂直向下朝向钙钛矿基底。最稳定的苯甲胺三甲基盐酸盐(QA)分子桥构型实现了定向载体管理并重新分配均匀的静电环境,协同钝化界面缺陷。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坚固的钙钛矿基底异质界面可降低电阻损耗,并实现载流子选择性。 PSCs 固体所博士研究生徐慧芬、梁政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潘旭研究员、叶加久博士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ubs.rsc.org%2Fen%2FContent%2FArticleLanding%2F2023%2FEE%2FD3EE02591H&urlrefer=18e372b17cc68291815089ccafed103a 图 1. ( a )根据 S-Q 理论,对基于 PTAA 为 HTM 的正式( n-i-p )和反式( p-i-n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效率损失分析;( b )不同构型的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 FF )和效率( PCE )记录;( c ) 载流子管理机理示意图;( d )界面分子构型以及表面静电势。 图 2. ( a-b )沉积在 PTAA 上钙钛矿薄膜的瞬态吸收光谱( TA );( c ) PTAA/PVSK 异质结在不同衰减时间对应的 TA 光谱;( d-e )截面 AFM 和 KPFM ;( f-g )对应器件的电势和电场分布;( h ) Mott-Schottky 曲线;( i ) x-y 平面平均电荷密度分布;( j )介于 PTAA/PVSK 之间的 Bader 电荷;( k )钙钛矿薄膜的载流子密度(黑色)和霍尔迁移率(红色)统计;( l )归一化的瞬态光电流测试。
这个假期,哈工大成为新晋“景区”! 中秋节、国庆节假期 来哈工大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9月29日至10月6日 校园参观人次超两万 哈工大成为中小学生和游客们 领略大国重器,感受文化氛围的新晋“景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赞878 点击视频观看游客感受↑↑↑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国庆氛围 全国各地来参观的游客兴致勃勃 纷纷来感受这所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蕴假期期间,针对游客参观需求,校园巴士发车时间由10分钟/趟缩短至3分钟/趟,日均运输3400余人。“两馆一中心”接待人次再创新高 2023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哈工大博物馆游客接待量达4587人次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哈工大航天馆游客接待量达14685人次哈工大中心游客接待量达67134人次哈工大老专家志愿讲解团为游客讲解游客在哈工大航天馆听学生讲解员讲解游客在哈工大博物馆参观并听学生讲解员讲解在哈工大中心参观的游客 一起听听游客们的感受吧!来自北京的游客王惠君是哈工大校友,这次特意带妻儿回到母校,希望让孩子得到熏陶,他说:“感觉哈工大变化特别大,带孩子参观了航天馆,那里展览的国之重器深深吸引了他,他特别喜欢,希望将来孩子也能考入哈工大,为国防事业作出贡献。”来自长春的游客王鹤这个假期也带孩子来到哈工大,她说:“来哈工大参观和去其他旅游景区参观的意义是很不一样的,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之所以选择来哈工大参观,是希望孩子可以拓宽眼界,树立远大的志向,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包珈源是经管学院大四学生,她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家人特意从牡丹江来到哈尔滨,看看她读书的地方。包珈源的爷爷说:“我孙女能考到哈工大来,圆了我的大学梦,孙女大学四年在哈工大成长特别快,现在已经保送攻读硕士学位,感谢哈工大培养了我的孙女。”在航天馆门口,来自浙江温州的三年级小学生杨喧渌正和妈妈、外婆等一起规划校园参观的路线。她兴奋地介绍:“航天馆太好了,我最喜欢里面有关天眼的介绍,学到了知识,长大后我想当科学家。”孩子家长说:“我们帮孩子请了一天假专门带她来哈工大参观,哈工大是全国知名大学,来哈尔滨参观这是必须打卡的。”来自长沙的一家四口兴致勃勃地参观着航天馆。他们说:“哈工大进校园不用预约,还专门安排了游客出入门。在校门口,保安远远地就和我们热情打招呼,安排孩子们先进去,这服务太方便、太贴心了。”从深圳来哈旅游的陈女士一家,把哈工大作为国庆假期的最后一站。“孩子们在学校的科普课上学过一些航天知识,希望他们能在哈工大见识一些真正的航天模型和实物,增长他们的见识。”三年级的小女儿恋恋不舍地表示:“小时候我总想知道太空外面还有什么?特别开心妈妈爸爸带我们来哈工大航天馆参观,等我长大了我还要来哈工大。”哈工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前来参观打卡 许多网友还在社交媒体分享 “哈工大参观攻略” “哈工大一日游” 学校也在不断“升级”,建设美丽校园 让我们一起期待日新月异的哈工大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