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端遗老♬
丰盛的股份
lowfi玩家一枚
关注数: 231
粉丝数: 465
发帖数: 32,992
关注贴吧数: 205
预告一篇飞傲K15解码耳放一体机 飞傲新出的这台K15我玩了几天啦,它的外观和功能性与大哥K17基本一致,体验度相当不错,过几天会详细分享一下它的具体的声音表现。
#耳边评测#平价古典神器的接班人:拜雅DT990 PRO X 【初遇】 我应该永远也不会忘记多年以前刚入烧时,第一次从耳塞切换到全尺寸开放式大耳时感受到的震撼,当时咱毕竟没啥发烧经验,只是一脸懵懂地问耳机店的店员:“大哥,这是啥牌子的耳机?为啥声音这么立体?”店员嫌弃地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拜雅的,型号写耳罩上了。”于是我便默默记下了耳罩上的“DT 990 PRO 250OHM”字样,回家一搜发现还不算太贵,咬咬牙也能接受,就愉快地下单了。至于后来我发现这东西根本不能直推时的凌乱,还有身为穷学生不得不接着吃土攒钱再搞台前端的痛苦那都是后话了。音色表现中正且耐听,声场形状自然且规整,堪称平价古典神器——这便是高阻版DT 990 PRO那经典的“拜雅式监听声”,因此无论是日常听音还是测试前端,这台已经比较老旧的DT 990 PRO也还是我的主力耳机之一。 随着音频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大耳往往在解析力上更容易占据优势,在前端的适配性上往往也更加友好,DT 990 PRO这个几十年的老将在这些方面确实有些跟不上了,但我一直觉得它的听感很难被完全替代。最近在拜雅全新发布的DT 990 PRO X上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属于“拜雅式监听声”的经典审美风格,它在客观使用体验、声音素质等方面也做了相当全面的优化,是近期最令我爱不释手的一款大耳。
#耳边一分钟#山灵UP6蓝牙解码耳放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尾巴,在如今这个主流手机基本都没有3.5mm耳机孔的时代,小型蓝牙解码耳放亦是使用便利性相当强的出街方案。我虽然身处东北,但最近天气也是比较热,这些天出门时我就只拿山灵最新出的小型蓝牙解码耳放UP6作为前端了,这几天用下来发现它有不少值得推荐的优秀特质,便来和大家简单聊一聊。 UP6的尺寸大概只比主流的千元级小尾巴略大一点点,相当便携。其蓝牙芯片为QCC5125,支持蓝牙5.2,兼容全格式蓝牙编码协议,连接快速且稳定。我比较喜欢UP6的按键设计,其按键的面积较大,黑暗环境下相对比较容易盲按,整个交互界面也非常简洁,因此尽管山灵给它塞了挺多设置项(例如DAC工作模式、滤波设置、EQ还有一些显示相关设置等等),UP6的交互体验也还是相当高效。UP6的音频相关配置比较亮眼,其DAC为两颗ES9069Q,这是一款针对移动端设备设计的旗舰级芯片,耳放部分则由双SGM8262-2耳放芯片组成,其平衡口最高可提供626mW@32Ω的驱动功率,属于蓝牙解码耳放里的小钢炮了。其控制力也较强,用来搭配一些驱动潜力较高的单动圈耳塞时,能够发挥出比大多数同价位小尾巴更扎实的声音框架,在声场规模和层次感上也具备一定的优势。 听感上,UP6有着较为细腻的微暖声底,杂食性极佳。它的高频属于较为温润的类型,其亮度虽不算特别突出,但残响表现非常自然,因此无论是钢琴、小提琴还是长笛,UP6都能很好地展现出它们的余韵美,尤其适合欣赏节奏较为舒缓的轻音乐。其低频则兼顾了优秀量能和下潜表现,动态良好,打击乐器的力道分明,混响也不会过重,低频形态颇为协调。在平衡口下,UP6的人声距离感适中,具备不错的人声厚度且对齿音稍有收束,因此它的中频耐听度较高,特别适合用来欣赏一些高品质LIVE。 相较于平衡口,UP6单端口的中低频会更加饱满,人声相对更为贴耳,且对于大多数耳塞来说,其单端口的驱动水平已然足够。因此我推荐喜欢听泛流行乐、爵士乐的玩家多多尝试其单端口,人声的口型更加突出,音色也会更为温暖蓬松,是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比较抓耳的人声听感,在搭配很多冷声耳塞时亦有奇效。如果你的预算大概在千元左右,想要找一个使用体验便利、驱动水平较强且音色温润杂食性强的小型蓝牙解码耳放,那么不妨试试这台山灵UP6。
#耳边一分钟#飞傲FP3平板耳塞 前段时间我深度体验过飞傲的入门级平板大耳FT1 PRO,其极易驱动的特性对于初烧来说非常友好,控制力稍强些的便携设备也能把它推得有模有样。除此之外,飞傲家六百元价位的平板耳塞FP3在单元设计上使用了很多与FT1 PRO相同的技术,也同样极为易驱,对于喜欢平板耳机的音色,手头设备的驱动水平又不算太高的随身玩家来说亦是相当理想的选择。 FP3同样使用了1um 厚度的超轻平板振膜,并通过镀铝+镀钛双层音圈设计控制振膜的分割运动,再配合上排布在单元两面的14条N52强磁,使得FP3拥有105dB/mW的较高灵敏度,其阻抗亦不高,为32Ω,搭配中低端小尾巴即可获得较完整的驱动状态。FP3的外观设计亦较为独特,其单元面盖为实木材质,有红花梨实木和黑胡桃木两种版本可选,观感比较精致,再加上耳塞整体圆润的造型,拿在手里就让我很有想盘的感觉。 FP3的综合素质表现较为亮眼,尤其是它的声场规模和解析力,明显高于五六百元价位耳塞的普遍水准,其声音能量略偏向中低频,比较适合听各类小编制器乐及泛流行曲目。FP3的高频比较有传统印象中的“平板味”,其泛音充足且中高频过度顺滑无毛刺感,高频线条柔和细腻,耐听的同时又具备不错的张力。FP3的人声口型较大,厚度适中,人声质感比较偏还原,在男声和女声的音色刻画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倾向性,在齿音部分有比较恰当的收束感,同样是非常耐听的万金油型人声听感。以李宗盛与林忆莲对唱版本的《当爱已成往事》为例,FP3可以较为充分地展现出林忆莲清丽且细腻的音色特点,同时,李宗盛那厚实而又充满颗粒感的磁性声线也被完整地刻画了出来,整首曲目的情感表述非常完整且生动。 另外,得益于飞傲专利的特斯拉阀设计,FP3可以对从腔体内流至外的气体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从而获得比一般平板耳塞更优秀的低频下潜,加上其不错的低频量感,它对于大多数鼓声的音色刻画足够优秀,听常规的泛流行乐亦有相当不错的氛围感。但就我个人听来,它的低频下潜表现与飞傲自家FD15这种低频相当扎实的动圈耳塞相比还是略有差距,低音提琴的声音线条丰腴度要稍逊一筹。 在前端搭配上,FP3就非常自由了,对于音质要求较高的朋友来说,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它在解析力上的优势,搭配信息量比较充沛的播放器或中高端小尾巴,以使其呈现出比较理想的声音密度。对于初烧或者比较注重便利性的玩家来说,我建议直接选择原装标配了一条Type- C解码线的FP3 TC版,这条解码线是原生平衡架构,其控制力较强,可以将FP3驱动出不错的声音框架,它还支持8段PEQ调节功能,可玩性非常不错,以与普通版100元的差价来说非常物有所值。
#耳边一分钟#ONIX Waltz便携播放器 其实前年我试听ONIX的Miracle套装的时候就觉得,整套系统里作为转盘的XM10便携终端,它要是能把基本素质再提升些就好了。毕竟XM10相当轻薄,还有个6英寸大的高清显示屏,客观体验度基本拉满。但对于有一定发烧经验的烧友来说,它直推耳机时的素质表现就有点过于凑合了,整体的信息量和动态水平就是相当入门的级别。好在ONIX自己也相当珍视XM10的设计方案,于是这台XM10 LTD——也就是Waltz应运而生。 Waltz在外形和客观体验度上与XM10基本一致,甚至把它插在Miracle套装上当音源用也同样是可以的,只是它的不锈钢材质机身会让整机重量有一定提升,但它无论是外观还是触感都要精致很多,堪称万元内质感最佳的便携播放器。当然,作为一台相当薄的播放器,Waltz的耳机口也同样只有一个3.5mm单端/平衡一体化插口,它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原生平衡接口,可用原装的转接线来适配4.4mm平衡插头的耳机。对于声音素质和便携性有更高要求的朋友也可以另购一个官方的转换头,与原装转接线相比,它的声音线条感会更加突出,相对更强调素质感。而在音频电路上,Waltz可以说是完全脱胎换骨了,其DAC芯片为AK4191+AK4499EX的旗舰级方案,信息量表现已完全达到了中高端便携DAP应有的水准。由两颗AD8397放大芯片组成的放大电路可为Waltz提供最高877mW@32Ω的输出功率,它的控制力也非常不错,足够将各路旗舰级耳塞的声音框架驱动完整。 在基本素质过硬的同时,Waltz还具备相当鲜活的听感,它的声底宽松饱满,且在中高频处有着一抹顺滑细腻的音染,在演绎管弦乐、钢琴时皆具备非常充足的泛音以及自然的残响表现,以《花样年华原声专辑》中的《Yumeji's Theme》为例,在Waltz的加持下,小提琴的声音线条明晰,空气感十足且运弓力道变化也极为生动,闭上眼睛聆听,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张曼玉旗袍摇曳穿过走廊时的身姿,因此我认为在万元内价位的便携播放器里,Waltz的高频听感最具优雅气质。Waltz的人声听感是兼顾了厚度与音色质感的万金油类型,口型表达清晰,且在男声和女声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倾向性,气声的醇厚感和头声的清亮感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它对于人声的齿音部分也有一定的打磨,非常耐听。除此之外,Waltz的低频质感较为蓬松,能够非常完美地展现低音提琴的音色丰润感,但它的低频回弹速度并不算特别利落,这样的低频呈现方式在应对节奏较快的鼓声时可能会稍显拖沓。 在搭配上,Waltz也基本不太挑耳塞,只要耳塞的高频听感别太暗糊即可,且越是解析力强的耳塞,就越能够充分感受到Waltz那细腻温润的独特气质,因此说它是“旗舰耳塞之友”也并不过分。
千元巅峰战:聊聊KADENZ、隼U、ALBA以及DITA ES 或许是因为正值各大电商平台的618活动期间吧,最近有不少初烧朋友私信我一些问题,像:千元预算左右的耳塞怎么选?/XXX耳塞怎么样?/XXX耳塞适合搭配什么前端?针对这些问题呢,我想尽量一次性说得稍微清楚一点,所以这里我就选出大家咨询得比较多,同时也是我个人比较欣赏,觉得尤其适合初烧长期使用的四条千元档单动圈耳塞,来聊一聊它们的综合体验度、声音水平以及玩法思路,它们分别是:水月雨的KADENZ、达音科的隼ULTRA、MEZE的ALBA以及DITA的ES。 【客观体验对比】 外观方面这里面我个人最喜欢的是ALBA,它的腔体造型有点像海螺,颇有MEZE家族化设计的味道,其腔体和耳廓的贴合度非常好,再加上较小的体积,其佩戴舒适度我认为也是这四条耳塞里最高的,珍珠白的配色也显得其观感非常精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LBA受到比较重的磕碰也容易掉漆,会影响颜值,而原装的收纳包我觉得有些小,对腔体的保护度不太够,个人建议ALBA用户另购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收纳包,且内部最好有能把两边腔体分隔开的保护结构。 ES的外形轮廓和耳边事特色的墨绿配色看上去相对就有些保守了,但它的腔体贴合度也很不错,且由于它使用的是铝合金外壳,重量控制也比较合理,佩戴舒适度良好。不过ES腔体体积稍大,这对于我这种耳朵比较大的玩家来说不是什么问题,而我老婆的耳朵就比较小,她觉得长时间佩戴ES后耳朵有点发胀,佩戴方面还是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话亲自试试。 隼ULTRA的“蓝腰子”造型和KADENZ外壳的多维切面设计都挺有辨识度的,但它们的腔体重量比较高,佩戴舒适度稍逊于另外两款,戴起来会感觉有些下坠感,相对来讲,我戴KADENZ时间长了的话,还会觉得它的棱角有点硌耳甲腔,而隼ULTRA由于造型更加圆润就没有这种现象。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四条耳塞里有三条附送了“小尾巴”,对于预算吃紧的初烧玩家来说可作为临时性前端方案。这里面可玩性最高的我认为是KADENZ附送的ECHO-B解码耳放线,它支持在线交互式DSP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听音偏好做PEQ调整。使用起来最方便的是ES的原装Type-C解码插头,依托于DITA APV2可换插头系统的高便利性,插头之间的切换非常简单,且其上的螺旋锁紧结构也非常坚固可靠,它还没有传统小尾巴那样的累赘感,极为便携。ALBA的原装解码耳放线相对来说就略显平凡,但其纯白的外观和耳机本体有较强的一致性,颜值很搭,而隼ULTRA则未附送小尾巴,用户需另购或搭配自有前端。
千元巅峰战:聊聊KADENZ、隼U、ALBA以及DITA ES 或许是因为正值各大电商平台的618活动期间吧,最近有不少初烧朋友私信我一些问题,像:千元预算左右的耳塞怎么选?/XXX耳塞怎么样?/XXX耳塞适合搭配什么前端?针对这些问题呢,我想尽量一次性说得稍微清楚一点,所以这里我就选出大家咨询得比较多,同时也是我个人比较欣赏,觉得尤其适合初烧长期使用的四条千元档单动圈耳塞,来聊一聊它们的综合体验度、声音水平以及玩法思路,它们分别是:水月雨的KADENZ、达音科的隼ULTRA、MEZE的ALBA以及DITA的ES。 【客观体验对比】 外观方面这里面我个人最喜欢的是ALBA,它的腔体造型有点像海螺,颇有MEZE家族化设计的味道,其腔体和耳廓的贴合度非常好,再加上较小的体积,其佩戴舒适度我认为也是这四条耳塞里最高的,珍珠白的配色也显得其观感非常精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ALBA受到比较重的磕碰也容易掉漆,会影响颜值,而原装的收纳包我觉得有些小,对腔体的保护度不太够,个人建议ALBA用户另购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收纳包,且内部最好有能把两边腔体分隔开的保护结构。 ES的外形轮廓和耳边事特色的墨绿配色看上去相对就有些保守了,但它的腔体贴合度也很不错,且由于它使用的是铝合金外壳,重量控制也比较合理,佩戴舒适度良好。不过ES腔体体积稍大,这对于我这种耳朵比较大的玩家来说不是什么问题,而我老婆的耳朵就比较小,她觉得长时间佩戴ES后耳朵有点发胀,佩戴方面还是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话亲自试试。 隼ULTRA的“蓝腰子”造型和KADENZ外壳的多维切面设计都挺有辨识度的,但它们的腔体重量比较高,佩戴舒适度稍逊于另外两款,戴起来会感觉有些下坠感,相对来讲,我戴KADENZ时间长了的话,还会觉得它的棱角有点硌耳甲腔,而隼ULTRA由于造型更加圆润就没有这种现象。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四条耳塞里有三条附送了“小尾巴”,对于预算吃紧的初烧玩家来说可作为临时性前端方案。这里面可玩性最高的我认为是KADENZ附送的ECHO-B解码耳放线,它支持在线交互式DSP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听音偏好做PEQ调整。使用起来最方便的是ES的原装Type-C解码插头,依托于DITA APV2可换插头系统的高便利性,插头之间的切换非常简单,且其上的螺旋锁紧结构也非常坚固可靠,它还没有传统小尾巴那样的累赘感,极为便携。ALBA的原装解码耳放线相对来说就略显平凡,但其纯白的外观和耳机本体有较强的一致性,颜值很搭,而隼ULTRA则未附送小尾巴,用户需另购或搭配自有前端。
#乐彼EA4挑战赛#乐彼EA4+Final D7000 作为Final家去年推出的高端平板大耳,D7000不仅基本素质比较亮眼,借由AFDS振动结构单元对于空气黏度的巧妙利用,其高频干净透亮的同时,还有着相当饱满且扎实的低频表现。素雅与醇厚兼具——我认为这便是D7000听感的独特性,但同时它也有极高的系统敏感度,我们在搭配时需要特别注重音色的平衡感,以免听感变得过于寡淡或过于油腻。最近,乐彼EA4这台便携电子管耳放和Final D7000的搭配效果就让我眼前一亮,由于EA4的可设置项比较多,调整效果相当细致,因此我先直接放出自己的设置方案: ILH/ILA(输入电平保持/衰减):ILH ±15V/±13V(耳放模拟供电电压):±15V CC/CV(电子管灯丝供电恒流/恒压):CV H/L(输出增益高/低):H 静态电流旋钮:5档(靠近AB类) 由于是要搭配旗舰级平板大耳,因此为了确保系统的上限水准,我选择放弃整套系统的便携性,使用同样是“跨界设备”的享声MR2来为EA4提供参考级的解码水平,在EA4选定了±15V耳放模拟电压、高输出增益的情况下,整套搭配下D7000展现出的动态水平及声场规模、层次感已然明显强于MR2直推下的状态,能够感受到堪比高端台式系统般的安定感。 接下来便是对EA4的胆味进行调整,由于在高输出增益模式下,负责电压放大的电子管前级电路已然能够提供比较丰富的胆味,因此在对剩余的两组拨杆进行设置时,我选择能够让胆味相对收敛一点,声底更为中正的ILH(输入电平保持)+CV(电子管灯丝供电恒压)这套组合。整套设置下,此时EA4的电子管音色也并不会过于浓重,它在保证了D7000高频光泽度的前提下适度提升了残响表现,使其高频维持住了清丽气质的同时更显优雅细腻。 最后是调整静态电流旋钮,我选择的是稍稍靠近AB类工作状态的5档,此时EA4的静态电流适中偏小,会稍稍强调声音线条的明晰感,但又不会破坏总体音色的丰腴度,我认为这个最终听感与D7000是相得益彰的。以索尔蒂指挥版本的《卡门精选曲》为例,EA4驱动下的D7000有着大且规整的声场表现,各种伴奏乐器的定位感都比较明晰,不会喧宾夺主,细细品味下,弦乐和三角铁的音色也都有血有肉,微动态表现生动且自然。整套搭配下的人声听感是中正而不失甜润感的,身为主角的女中音音色圆润且厚实,配角位的次女高音和男高音亦能够展现出足够的嗓音穿透力,在这套搭配的演绎下,整个演出效果无任何失衡之处,临场感和感染力极佳。 当然,EA4的玩法相当丰富,我这里仅代表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分享它与Final D7000的搭配心得,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大家手里有什么好玩的搭配方案也欢迎与我分享一下。
#耳边一分钟#“油耳快乐套”AZLA MAX 主观评分: 【声场】3.5/5 【低频】4/5 【中频】4/5 【高频】3/5 【舒适性】4.5/5 油耳虽然算不上什么病,但对于咱们HiFi发烧友来说着实有点闹心,尤其是在听入耳式耳机的时候。我自己就是个油耳,需要定期清理耳套导管和耳机的滤网部分,如果用UC套之类外观非常透明的耳套,沾在耳套外壁上的耵聍就会非常显眼且比较难清除干净。而且由于油耳人群的耳道内环境较为湿润,容易滋生细菌,因此也比干耳人群更容易出现过敏、感染的现象,需要选择没有刺激性材质的耳机套。 最近我用得比较舒服的一款耳套是AZLA MAX,它的材质为韩国KCC公司生产的医用硅胶,其抑菌抗敏特性良好且未额外添加任何染料,就是材料本身最原始的乳白色,将潜在的刺激性降到了最低。MAX的伞帽部分是越靠近顶端就越薄,这样可以降低耳道内壁所受到的压力,同时靠近耳道外部的部分仍留有较厚的硅胶材质,在不影响舒适性的前提下保证了良好的支撑性和被动降噪效果。MAX带有六边形滤网设计,这种设计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可以尽量在不影响声音传输效率的前提下阻止耵聍等异物进入耳机导管,且这个滤网结构相对比较浅,清理起来会比清理耳机自带的滤网更方便。 声音风格上,MAX算是略偏向男声曲目的流行向耳套,它并不像AZLA自家经典的大开口“长轴灰”“短轴黑”那样特别强调声场规模和纵深表现,其声场和分离度表现中规中矩,主要是能够略微提升耳塞的低频混响和中频厚度,亦带有一定的齿音收束效果,用来搭配听感比较冷薄的耳机能够起到一定的调和作用。以海贝Yacht10为例,这是一条听感比较现代化的流行向耳塞,其解析力和动态表现在千元级以下的耳塞里属于较强的水平,同时其人声的口型较大,听各类流行人声曲目的泛用性不错,MAX则可以让Yacht10的人声质感更为厚润。在听陈奕迅的《裙下之臣》时,使用MAX加持下的Yacht10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Eason的胸腔共鸣技巧,其浑厚沉稳的气息被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其喉音也并未被过度增厚,人声的质感不会显得过于沉闷。 除了适配有线耳塞的Standard款以外,MAX还有导管更短的for TWS款,可以适配常见的主流蓝牙耳塞,其佩戴舒适性和对声音的优化效果与Standard款基本一致,对于油耳体质的TWS用户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耳边评测#体验至上的入门双杰:飞傲JM21&M21播放器 【困局】 熟悉咱耳边事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咱们最开始就是发源于百度国砖吧的,对于近六七年市面上比较主流的便携播放器型号,我作为吧务组的一员基本上也都用过,还给不少吧友提供过购买建议。不过随着近些年小尾巴这类手机外设的日趋成熟,很多初烧、低预算玩家对于入门播放器的需求就没那么高了,毕竟小尾巴用起来确实很方便,搭配得当的情况下也能够有可圈可点的声音表现,两千元以下价位的入门级播放器一度面临音质与体验难以兼顾的困境。飞傲于去年年底推出了一台千元级播放器JM21,在骁龙680这颗SoC的加持下,它的操作体验焕然一新,加上不错的声音水平和扩展性,在由小尾巴所统治的入门市场反倒成了热门播放器,还曾一度断货。JM21的先行取得了巨大成功后,飞傲最近终于在2K档价位上推出了一台各方面配置都更完备的型号——M21,并正式接过了M11S作为飞傲“中坚力量”的重任。
#耳边评测#体验至上的入门双杰:飞傲JM21&M21播放器 【困局】 熟悉咱耳边事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咱们最开始就是发源于百度国砖吧的,对于近六七年市面上比较主流的便携播放器型号,我作为吧务组的一员基本上也都用过,还给不少吧友提供过购买建议。不过随着近些年小尾巴这类手机外设的日趋成熟,很多初烧、低预算玩家对于入门播放器的需求就没那么高了,毕竟小尾巴用起来确实很方便,搭配得当的情况下也能够有可圈可点的声音表现,两千元以下价位的入门级播放器一度面临音质与体验难以兼顾的困境。飞傲于去年年底推出了一台千元级播放器JM21,在骁龙680这颗SoC的加持下,它的操作体验焕然一新,加上不错的声音水平和扩展性,在由小尾巴所统治的入门市场反倒成了热门播放器,还曾一度断货。JM21的先行取得了巨大成功后,飞傲最近终于在2K档价位上推出了一台各方面配置都更完备的型号——M21,并正式接过了M11S作为飞傲“中坚力量”的重任。
#耳边一分钟#拜雅DT 71 IE 在今年三月份的耳边事广州聚会上,拜雅带来了他们家的新品——DT IE系列监听耳塞,整个系列共有四款耳塞,皆使用了TESLA.11mm动圈单元,全频段解析力出色且相当易于驱动。根据各自的目标客群和使用场景的不同,它们的调音风格会有一定区别,但外形和配色完全一致。DT IE系列的腔体极为小巧精致,单边单元的重量仅有6g,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不适感,四款型号也都能够提供-39dbd的优秀被动降噪效果。除此之外,它们还具备一定的防尘防水性能,户外下小雨时也可以放心使用。 而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来讲,若让我在这四款耳塞里选出一条我个人最喜欢的,且最愿意推荐给普通HiFi玩家的型号,那么我会选择DT 71 IE。它的声底中性微暖,作为一款针对鼓手和贝斯手的型号,其具有DT IE系列里最佳的低频表现力和大动态水准。论低频的协调性,它在整个高端单动圈耳塞品系里也比较出众,并不是动次打次的重口味耳塞。DT 71 IE的低频兼具非常优秀的下潜和量感,其混响也相当自然,以鼓童的《Okesa》为例,大鼓的低沉有力、小鼓的活泼轻快都被刻画得极为生动,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鼓皮的振动和回弹,再加上DT 71 IE优秀的动态和声场表现,鼓声齐鸣时也并不会显得嘈杂,演出的临场感极强。另外,得益于不错的声像分离度,DT 71 IE的低频也不会对乐曲内的人声部分造成掩蔽,哪怕听一些演出风格比较激进的重金属摇滚时,打击乐器和贝斯的声音也都非常协调,并不会喧宾夺主。DT 71 IE的中频密度较高,人声的距离适中且质感较为扎实饱满,男声的表现力会稍好于女声。相对来说,DT 71 IE的高频表现不算特别出彩,其高频残响较为丰富但亮度稍欠,对于歌单中钢琴独奏、管弦乐曲目比较多的朋友来说,还是建议优先考虑DT 73 IE这样中高频听感更有张力的型号。 由于使用了高磁通量单元,因此DT IE系列耳塞都相当好推,使用中高端小尾巴即可驱动出较为完整的声音框架,我这段时间用得最多的前端就是ONIX Alpha,在“快速滚降”滤波模式下,它的中高频听感较为细腻润泽,与DT 71 IE有较好的互补性,能够让后者在听女声曲目时,人声的质感更加轻盈柔顺,从而达成相当高的泛流行曲风适应性。 虽然DT IE系列的其他型号在听感上也都各有优势,比如DT 70 IE的三频能量极为均衡,比较贴近大家普遍认知中的监听耳机;DT 72 IE的中频密度最佳、人声凸显度最高;而DT 73 IE则是声场表现最出色、高频最有亮度的一款。但在我看来,DT 71 IE是同系列短板相对最少、综合素质表现最为突出的一款,在韵味与参考性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兼顾,对于杂食偏流行向的HiFi 玩家来说,它算得上是相当值得入手的一条中高端单动圈耳塞。当然,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对于DT IE这个素质底子非常不错,听感又具备一定差异性的家族,还是建议大家尽可能地先试听一下,看看具体是哪款更贴合自己的口味。
Final ZE3000SV 作为ZE3000的老用户,看到Final这次大幅提升了佩戴体验还是很高兴的,它的造型相当小巧圆润,重量也非常轻,适合长时间佩戴。 搭配官方APP“finalCONNECT”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可调节EQ、开启/关闭降噪模式和电竞模式。开启电竞模式后,ZE3000SV能够呈现出不错的定位指向性,它也是我在假期时和朋友一起玩《三角洲行动》的主力外设。
#砖心听#中年希拉里哈恩对巴赫作品的演绎 说起希拉里哈恩这位小提琴演奏家,很多朋友第一时间会想到她的首部独奏专辑《Hilary Hahn Plays Bach》,她那纯净柔美的演奏风格贯穿了整部专辑,非常直观地展现出了巴赫作品的音韵美,这张专辑也成为了最能够提现她特点的代表作之一。而20年后,她在这部《Hilary Hahn plays Bach: ViolinSonatas Nos. 1&2:Partita No.1》专辑中又一次诠释了自己对于巴赫作品的理解,通过聆听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年希拉里哈恩的揉弦技巧更加炉火纯青了,更为流畅的跨弦换音进一步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在强与弱之间的切换已极为自然。这张专辑的录制水平也比较不错,琴音的残响以及微动态细节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适合用高频听感较为顺滑圆润的设备来欣赏。
#耳边一分钟#丽弦SPA–Limited Edition 最近我试听了丽弦的银天使SPA系列耳塞,虽然其中型号众多且价位不一,但它们的听感其实具备一定的共性,皆具备相当自然的混响表现且音色质感较为丰润,耐听度极高,不同型号之间主要是在素质上限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作为SPA系列中定位最高端的一款限量型号,SPA–Limited Edition的价位直接定在了3K档,虽比其他版本贵了不少,但我认为它的综合表现哪怕在5K价位以下的单动圈耳塞里都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SPA全系的面板皆为7075铝合金+树脂覆膜,且在铝合金面板上做了钻石切割加工处理,看上去非常亮眼。SPA–Limited Edition的外壳材质为航空级铝合金,与其他版本不同的是,限量版的腔体表面有两种精雕而成的特殊纹理可供选择,我手上的这条是碎雪花纹的001款,质感摸上去较为细腻,且具备比普通版腔体更高的抗脏耐磨性。SPA–Limited Edition的原线为一条408支线芯的单端线材,参与晒单可获赠一条官方升级线,自带有4.4mm平衡和3.5mm单端的可换插头,除了使用场景更灵活外,这条线的声底透明度也比原线更高,能够进一步提升SPA–Limited Edition的杂食性。 SPA–Limited Edition的声底非常宽松且饱满,其空间感和混响表现也都相当自然,甚至有点像摆位比较讲究的二声道系统,听感舒适性在同价位耳塞中比较突出。它的三频较为均衡,中低频的能量感稍强,我尤其喜欢它的低频听感,下潜和量感都比较优秀,其低频混响在整个声场空间内的扩散及衰减过程也非常明显,无论是鼓声还是低音提琴的音色都相当饱满且生动。相对来说,SPA–Limited Edition的中频音染较少,人声位置适中且听感属于较为还原的风格,不过得益于其本身不错的中频厚度,它在欣赏男声和醇厚型女声曲目时均能够展现出优秀的力量感。只是对于比较喜欢空灵系女声曲目的朋友来说,可能会觉得SPA–Limited Edition的人声还不算特别轻盈,喉音稍重。 高频表现则是最能够体现出Limited Edition版在整个SPA系列中优越性的部分,总体而言SPA系列其他型号的高频听感都是比较柔和细腻甚至还带一点昏黄感的,而到了Limited Edition版时则出现了质变。SPA–Limited Edition的高频听感虽仍然比较柔和,但它同时还兼具了不错的声像锐度,泛音细节亦相当丰富,高频光泽度较强。在欣赏像阿卡多《魔鬼的颤音》这种高难度小提琴曲目时,小提琴的音色在SPA–Limited Edition的演绎下会更具张力,同时乐手运弓时力道的变化也极为丝滑流畅,整体表现力比低一档的SPA–Hi End MAX有相当明显的提升。 总的来说,作为一款3K档的单动圈耳塞,SPA–Limited Edition在外观工艺、均衡性、耐听度以及声音素质水平等方面均无特别明显的短板,是一款比较水桶的型号,性价比较高,适合听音面比较广泛的杂食玩家。
#耳边评测#十年一剑就稳吗?铁三角ATH-R70xa首发分享 【前言】 在中端头戴式耳机里,2015年上市的铁三角ATH-R70x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一款,虽然其本身的产品定位是偏向专业领域的监听耳机,整体听感较为中正,但它同时又兼具非常饱满温润的音色表现,耐听度极佳。R70x的驱动门槛较高,470Ω的高阻抗基本算是把小尾巴/入门便携播放器用户拒之门外了,但在驱动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它会展现出非常优秀的素质潜力,尤其是声场规模和层次感,时至今日依然是同价位大耳里的第一梯队,因此我手头也常备R70x作为参考耳机之一。时隔近十年,铁三角终于推出了R70x这个经典型号的改款——ATH-R70xa(下称R70xa),出于对前作R70x的喜爱,我也是提前通过内部渠道盲狙了一副,并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R70xa的看法和把玩心得。
#耳边评测#十年一剑就稳吗?铁三角ATH-R70xa首发分享 【前言】 在中端头戴式耳机里,2015年上市的铁三角ATH-R70x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一款,虽然其本身的产品定位是偏向专业领域的监听耳机,整体听感较为中正,但它同时又兼具非常饱满温润的音色表现,耐听度极佳。R70x的驱动门槛较高,470Ω的高阻抗基本算是把小尾巴/入门便携播放器用户拒之门外了,但在驱动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它会展现出非常优秀的素质潜力,尤其是声场规模和层次感,时至今日依然是同价位大耳里的第一梯队,因此我手头也常备R70x作为参考耳机之一。时隔近十年,铁三角终于推出了R70x这个经典型号的改款——ATH-R70xa(下称R70xa),出于对前作R70x的喜爱,我也是提前通过内部渠道盲狙了一副,并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R70xa的看法和把玩心得。
【招贤纳士】国砖吧小吧主招募贴 亲爱的吧友们: 作为成立了10年的HiFi 相关话题讨论阵地,国砖吧始终致力于为发烧友们提供真实、专业、有温度的交流环境。为应对社区日益活跃的讨论需求,进一步优化内容质量,现面向全体吧友招募1-2名小吧主如果你不仅是“器材党”,更是“行动派”,欢迎加入吧务团队,与我们共同守护这片HiFi乐土。
【评测预告】铁三角R70xa 凭借宽松耐听的声底以及极为舒适的佩戴,铁三角的R70x发售十年来一直是监听耳机里的热门型号,它除了非常适合作为混音监听的工具以外,用来欣赏音乐也颇为合适,素质表现和杂食性优秀,也是我近些年经常用作参考的中端头戴之一。 铁三角终于在近期推出了R70x的升级改款——R70xa,它不仅在佩戴舒适性上更进一步,听感也更为中正,这些天也让我这个R70x老玩家爱不释手,近期我会发布关于R70xa的详细评测。
#砖心听#复古与创新并存:《Rock Believer》 Scorpions(蝎子乐队)是在摇滚乐舞台上活跃了几十年的德国老炮乐队了,他们以极具张力和热情的演奏风格闻名。其实以他们的作品数量和世界范围内粉丝粘性来说,早已经可以纯吃老本了,但他们还是在2022年初推出了《Rock Believer》这张比较新的录音室专辑。 要说这张专吧,它的经典程度肯定无法跟Scorpions早年间的代表作品相比,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很多方面能够让听者重拾摇滚的魅力。见过很多朋友说摇滚听着“很吵”,但我认为Scorpions最牛的地方就在于无论节奏多么激情,最终他们能够呈现出的作品都是存在一定条理性的,也不会让人觉得“吵”。我认为这和他们一直坚持传统且自然的录音方式有关,在这部专辑里,他们仍然坚持所有成员在同一间录音室共同录制所有基本音轨,这样一来成员间的站位也要比较考究,这样经过后期处理后,录音室专辑才可以呈现出堪比高品质现场专辑般自然的声场。这样一来,主唱Klaus Meine那能直击灵魂的声音,以及每一件激情演奏的乐器才可以各司其职地呈现出味道重、但很有层次感的听觉盛宴,也让人不禁回想起摇滚乐的黄金时代。 这张专辑的整体风格比较复古,算是Scorpions对自己的一种致敬,但也有创新之处,比如有点雷鬼音乐风格的情歌《Shining Of You Soul》,以及蓝调风格的《Call Of The Wild》,能感受到这些老炮玩起音乐来还是很开心、没有什么束缚感的,虽然这张专辑并没有入选年度摇滚榜单,但也不失为回击“摇滚已死”这一说法的一记重拳。
#砖心听#KODO鼓童《Mondo Head》 1981年,来自日本的“鼓童”表演团宣告正式成立,“鼓童”(KODO)为心脏鼓动之日语拟音,即胎儿在母腹中听到第一声,“童”为赤子之意,即以赤子这心擂鼓,经人以震撼。成立当年鼓童便开始了题为“地球之旅”的全球巡演计划。1981年应邀前往德国,在柏林音乐厅参加柏林艺术节演出,首场演出结束,博得全场观众长达一个多小时雷鸣般的掌声,创下了柏林艺术节有史以来掌声之最长的记录。 《Mondo Head》为纪念鼓童成立20周年而发行,由美国摇滚乐队Grateful Dead鼓手Mickey Hart担任制作人,在这部专辑中,气势宏大的太鼓与活泼的非洲鼓之间的融合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听一听。
#耳边一分钟#星海贝M300便携播放器 最近我试听了星海贝的M300,这是一台体型相当迷你的千元级安卓播放器,其机身厚度尤其纤薄,整体握持感可以用盈盈一握来形容。哪怕与海贝本家R系列播放器里定位最入门的R4相比,M300的尺寸也会小上好几圈,完全没有一点“砖”的感觉。 虽然定位相当入门,但M300在体验度层面还是做得比较完善,它的主控芯片为骁龙665,并搭载了基于安卓13深度定制的系统,运行各大常见流媒体APP足够流畅。且M300有3GB+32GB和4GB+128GB两种内存版本可选,后者要贵200元,但哪怕是很多中端国砖也没有给到如此大的机身内存。在M300上还有一个如今看来相当与众不同的设计,那就是它自带扬声器,支持外放,虽然这个外放的音质谈不上多好,但至少在手头没有耳机的情况下,拿它刷刷视频也不至于陷入只能看哑剧的境地。续航表现也是M300的一大亮点,它的耳机口输出续航长达29小时,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下还支持深度待机,待机时间可长达475小时,这对于平时充电不太方便的出差党和住校学生党来说非常实用。 M300的解码芯片为CS43131,其声底干净清爽,底噪控制比较优秀。它的三频分布大体上较为均衡,中频的存在感相对稍强,人声口型略大,且中频音色有一定的轻盈感,相对来说听女声曲目时的表现会稍好于男声。M300的低频能量较足,氛围感不错,其高频亮度稍欠,但中高频整体听感较为柔顺耐听。虽然M300的声场规模不算出彩,但得益于不错的声像分离度和纵向层次感,听流行LIVE时并不会出现伴奏掩盖人声的现象。 就整体信息量和驱动力表现来看,M300和海贝自家R4以上级别的播放器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天我用它来搭配海贝Yacht10这种较为易驱的动圈耳机也还是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声音框架。且由于M300的声底较为清爽,驱动音色比较热情的Yacht10时并不会让后者的中低频能量过于淤积,有一定的互补效果,整套搭配在听流行向曲目时有较强的泛用性。 比起普遍意义上的“国砖”,拥有轻薄外形和优秀续航表现的M300其实更像是一个完全体的MP3,它虽非追求极致声学素质表现的类型,但调音风格干净舒适,只要搭配的耳机不算太难推就基本不会出现恶声,很适合注重综合体验的初烧和学生党。
简单聊聊微翼MONK SL MONK系列(也叫和尚系列)平头塞一直是微翼家比较注重性价比的产品序列,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型号是MONK SM,它在具备不错的声音框架的前提下,其音色比起大多数的“和尚”们也显得更加活泼。不过MONK SM的三频分布比较“两头翘”,更适合听器乐,中频的声音密度稍逊,人声听感较为单薄,不太适合听流行人声。他们家最近推出的售价50元的MONK SL则颇具流行味,在我看来是能够和MONK SM在风格上进行一定互补的。 MONK SL依然采用了比较常见的PK模具,佩戴舒适性方面无需担心,但是它的腔体材质是塑料的,其质感和MONK SM的镜面金属材质比起来是要逊色一些。然后可能是为了和市面上有点烂大街的黑色PK模平头塞有所区别吧,MONK SL在外壳上做了一些白色小点,但我看着觉得有点像耳垢沾上了没擦干净...... MONK SL的音色热情饱满,其声音能量比较偏向中低频,人声较为贴耳且具备不错的厚度,对于齿音也有一定的收束处理,属于比较万金油的人声类型。它的低频下潜不算出彩,但量感比较充沛,具备不错的流行氛围感。MONK SL的高频信息量和亮度与MONK SM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相对来说不像后者那么适合听管弦乐曲目。就总体声音密度来说,MONK SL与SM之间则无明显差距,这样的表现对于一条50元的平头塞来说是比较难得的。 另外,MONK SL还随包装附送了一条名为“启程R”的解码线,它的听感是比较温暖甚至有些HuFi的类型,和MONK SL搭配起来就有点MP3时代的那种味道,非常适合听一些流行口水歌。对于更喜欢现代HiFi声的朋友来说,则建议另购一条“大力”解码线,它的声音线条比较明晰,声场和动态表现也更理想,与MONK SL搭配起来会更杂食化。
#耳边评测#谈McIntosh MHA200电子管耳放 【前言】 在北美大陆上,其实并不缺少在家庭音响系统领域具备丰富研发经验的品牌,但拥有超过75年历史的McIntosh无疑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之一。从1949年推出旗下首款前置放大器开始,这个品牌便以功放技术见长,其标志性的蓝光表头与玻璃面板早已成为如名片般的设计语言。然而,长期以来,McIntosh都始终深耕于大型二声道系统领域,在蓬勃发展的耳机系统领域却鲜有涉足。随着近年高端耳机市场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发烧友开始期待Mclntosh能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淀注入进耳机系统这个更私密化的聆听场景。到了2021年初,McIntosh终于推出了一台电子管耳机放大器——MHA200,它在近两年国内各大线下试听活动中收获了不少好评,其中甚至不乏一些主玩二声道系统的McIntosh老粉。我于前段时间有幸参与了McIntosh与耳边事联合举办的MHA200巡回试听活动,特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试听体验。
#耳边评测#兼具活泼与大气:水月雨流星Meteor体验分享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2024年,水月雨凭借和星穹铁道联名的知更鸟算是好好地出圈了一把,以至于这款TWS到现在都没有可以原价购买到的现货。除了在TWS领域大杀特杀,水月雨在有线耳机领域也推出了像Quark2、Kadenz以及DUSK这样在各自价位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此之外,在去年12月份的广州国际耳机展上,水月雨还展出了一款造型有些独特的七单元耳塞——流星Meteor,外观造型在树脂腔体耳塞中非常有辨识度。出于对这款新品耳塞的好奇,我近期便向官方借来了一条样机蹭听。
#耳边评测#兼具活泼与大气:水月雨流星Meteor体验分享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2024年,水月雨凭借和星穹铁道联名的知更鸟算是好好地出圈了一把,以至于这款TWS到现在都没有可以原价购买到的现货。除了在TWS领域大杀特杀,水月雨在有线耳机领域也推出了像Quark2、Kadenz以及DUSK这样在各自价位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此之外,在去年12月份的广州国际耳机展上,水月雨还展出了一款造型有些独特的七单元耳塞——流星Meteor,外观造型在树脂腔体耳塞中非常有辨识度。出于对这款新品耳塞的好奇,我近期便向官方借来了一条样机蹭听。
#耳边一分钟#山灵SE100入耳式硅胶耳机套 我一直认为,耳机套作为随身系统中与人耳直接接触的部分,它在系统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一款比较理想的耳机套应当在佩戴体验和声学设计两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完备。比如我在春节前收到的山灵新品耳机套SE100,它选用的材质是高纯度液态硅胶,其质地柔软且亲肤性极佳,有良好的佩戴舒适性。且由于液态硅胶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SE100与耳道之间的贴合度较高,进而能够提供不错的密闭性和被动降噪效果。 SE100在自身声学结构上的优化更值得一提,其内置了铝合金材质的声学导管结构,这个部分是声音从耳塞到人耳之间的必经之路,采用金属结构可以有效抑制声音传导至导管内壁时所产生的谐振,起到降低失真表现的效果。另外,山灵在SE100上还采用了金属相位锥设计,此结构位于耳机套的出音口,形似子弹头,这个设计过往常被用于音箱的高音喇叭上,在耳机套上则是首次应用。通常来说,相位锥的首要作用是对喇叭所发出声波的相位进行干预和修正,解决因声波反射导致的时间差和相位差问题,能够让中高频的听感更为细腻平顺。 为了验证SE100对于耳塞听感的实际优化表现,我主要使用DITA的ES和水月雨的Meteor流星与其进行搭配。ES是一款声音层次感非常优秀,且比较注重器乐音色还原度的单动圈耳塞,在SE100的加持下,ES的管弦乐华丽感还会获得进一步提升,其声底也会更加干净通透,在欣赏《四季》里的《冬》时,这样的感受尤为明显。在乐章开头小提琴急促的音符中,配置了SE100的ES可以呈现出更明晰利落的声音线条,这段宛如冬季寒风般的演奏会更具画面感。 使用SE100搭配Meteor这种氛围感很足,且人声较为细腻耐听的混合单元耳塞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整套搭配的齿音质感。虽说原本Meteor的齿音就不怎么明显,但SE100还会把它的齿音打磨得更加柔顺。使用这套搭配听类似梁静茹这种音色比较明亮的女声时,她标志性的齿音并没有消失,而是化作其声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起围追堵截式地去消除齿音,这样的优化方式可以兼顾保留歌手更多的气声细节,效果相当自然。 另外,SE100本身也并不会扭曲耳塞的三频能量分布,上述两款耳塞在搭配上SE100后,其自身听感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SE100所能够起到的是类似锦上添花般的优化效果,因此泛用性也非常不错。对于在耳机和前端上都找到了理想选择的烧友来说,可以考虑购置一对SE100,用于随身系统音质表现的进一步优化。
#耳边评测#个性的碰撞:海贝音乐R4+Yacht10搭配分享 回顾一下已经过去的2024年,海贝音乐的R4应该是给我最多惊喜的一台入门级播放器。它的机甲风格设计颇具潮玩属性,是为数不多让我不想戴着保护套使用的机器之一。在骁龙665处理器的加持下,R4的操作体验也比较顺滑,足够流畅运行各大常见的流媒体音乐APP。 除此之外,R4的声音风格整体“轻盈”,高频的音色细腻顺滑,人声听感趋于清秀,有着较好的瞬态表现,对于清丽型的女声独唱和节奏感较强的流行曲目都有不错的适应性。海贝音乐前不久还推出了这款设备的EVA联名款,我身边甚至有几个不怎么玩HiFi的朋友都跟我打听过这款联名,可以说是蛮出圈的了。不过就我这种对EVA并不算特别感冒的人来说,便宜了几百块的普通款R4性价比还是更加突出,在R4常规款的四种颜色里,个人最喜欢鲜亮的橙色款,看上去最为吸睛。 而就在2025年伊始,海贝音乐给橙色款R4又找了个充满个性的“颜值搭子”,推出了一条以橙色为主色调,且同样采用机能装甲风格设计的单动圈耳塞Yacht10,其定价不到800块。若拿它与橙色款R4相搭配,则两台设备之间不仅是颜色和轮廓线条非常搭调,Yacht10面板上的数字“10”所采用的字体也与R4背面的“04”基本一致,看上去颇有呼应之感,有点像主机甲(R4)旁边挂载了一对无人机(Yacht10)。
#耳边评测#个性的碰撞:海贝音乐R4+Yacht10搭配分享 回顾一下已经过去的2024年,海贝音乐的R4应该是给我最多惊喜的一台入门级播放器。它的机甲风格设计颇具潮玩属性,是为数不多让我不想戴着保护套使用的机器之一。在骁龙665处理器的加持下,R4的操作体验也比较顺滑,足够流畅运行各大常见的流媒体音乐APP。 除此之外,R4的声音风格整体“轻盈”,高频的音色细腻顺滑,人声听感趋于清秀,有着较好的瞬态表现,对于清丽型的女声独唱和节奏感较强的流行曲目都有不错的适应性。海贝音乐前不久还推出了这款设备的EVA联名款,我身边甚至有几个不怎么玩HiFi的朋友都跟我打听过这款联名,可以说是蛮出圈的了。不过就我这种对EVA并不算特别感冒的人来说,便宜了几百块的普通款R4性价比还是更加突出,在R4常规款的四种颜色里,个人最喜欢鲜亮的橙色款,看上去最为吸睛。 而就在2025年伊始,海贝音乐给橙色款R4又找了个充满个性的“颜值搭子”,推出了一条以橙色为主色调,且同样采用机能装甲风格设计的单动圈耳塞Yacht10,其定价不到800块。若拿它与橙色款R4相搭配,则两台设备之间不仅是颜色和轮廓线条非常搭调,Yacht10面板上的数字“10”所采用的字体也与R4背面的“04”基本一致,看上去颇有呼应之感,有点像主机甲(R4)旁边挂载了一对无人机(Yacht10)。
国砖吧吧务组祝大家新春快乐 新年到,蛇年到,祥蛇献瑞福满堂。国砖吧吧务组全体成员祝您岁岁平安好,事事如意乐逍遥。
#砖心听#古典乐启蒙神作《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于1936年完成,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对于家中有娃,而且还想培养一下娃的音乐细胞的朋友,我非常建议让娃看一下由《彼得与狼》改编而成的定格动画短片。在这部作品中登场的全部角色都有专属乐器,例如长笛轻快嘹亮的音色就与小鸟非常贴近,弦乐四重奏的精妙配合则能够描绘出主人公彼得的机智勇敢,狼的阴森恐怖则由三只圆号来体现……配合上定格动画的剧情画面,能够引起孩子的观赏兴趣,进而对作品中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形成初步印象。 不过对于我们HiFi发烧友来说,《彼得与狼》这部音乐作品也仍然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它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器材对各类乐器音色还原的准确性,作为古典乐鉴赏入门作,它也是极具趣味性的上选。
吃到了个奇葩雪糕 鸡腿型的,里面其实味道还不错
#耳边一分钟#iBasso DX340 作为iBasso高端随身系列的代表,DX3系列播放器凭借着同类产品中非常强的可玩性和器材参考性,这几年的话题度一直居高不下。最近上市的DX340作为该系列的第三代产品,同样继承了数模分离供电设计和可换耳放卡设计,不过除此之外,它在很多方面做出的突破也相当亮眼,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DX340沿用了类似在DX260和DX180上的新一代设计语言,整体线条非常硬朗,背板为磨砂玻璃材质,边框材质为316不锈钢,机身被打磨得非常细致,不会割手,整台机器的重量为486克,拿在手里挺有分量感的。骁龙665的主控芯片,加上8+256g的内存配置,足以使DX340在运行常见流媒体音乐app时有较好的操作体验。除了开放式安卓13操作系统以外,DX340此次也同样搭载了iBasso自家基于Linux自研的Mango OS封闭式纯音系统,听本地音乐时,声音背景会比安卓系统更干净通透一点。 在解码部分,DX340使用的是1bit架构分立元件,总计使用了128枚PWM-DAC,在自研的FPGA Master 3.0以及双Accusilicon飞秒晶振的加持下,整台机器的THD+N低至-119dB,比起DX320的-112dB又有了明显提升。此次DX340自带的初始耳放卡AMP15堪称自带“外挂”,默认状态下,它的最高不失真输出功率为每声道1200mW(32Ω负载),可支持独立的外部12V供电,搭配包装内附送的12V电源,可解锁“S级增益模式”,达到每声道2150mW(32Ω负载)的极限输出功率,驱动iBasso自家阻抗为150Ω的头戴式耳机SR3也完全没问题。 从宏观上讲,DX340的声音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扎实”,它拥有大而规整的声场、优良的大动态表现以及丰富的弱音细节,这些共同为DX340构建出了扎实的声音框架,使得它在聆听元素比较复杂的大编制曲目时也能够游刃有余,气势和表现力均在DX320之上。例如在听《马勒:第八交响曲》时,DX340能够将乐团的规模感体现得更为直观,且各个声部的位置排布非常清晰有序,层次感和信息量极佳。 除此之外,DX340在微观层面上的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它的三频能量分布较为均衡,虽为声音线条感较强的听感类型,但在音色质感上又是精致而又不失宽松度的。它的高频亮度和光泽度较强,但管弦乐器的结像边缘较为光滑,有足够张力的同时还并无侵略性。人声的位置和口型大小适中,有较好的声线厚度,气声细节丰富,在男声和女声之间并无大体表现力上的明显倾向。DX340的低频比较注重下潜表现,但混响相对并不算多,倘若平时听港台流行金曲比较多一些,则建议在滤波设置中选择“偶次谐波”,能够为DX340的声音形体增添一点“肉度”,从而获得更为温暖且稍带一点复古感的声底。
#耳边评测#朝“润”夕拾:山灵M8T评测 【前言】 谈起山灵的便携播放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总是那些经典润Fi流风格的设备,例如M5、M6经典版,还有2020年上市的万元级旗舰M8。虽然从参考性上讲,M8的旗舰地位早已被M9和M9 Plus所取代,但其温暖细腻之余还含着一丝油润的音色质感仍旧非常独特。时至今日,我认识的烧友里也有不少“M8钉子户”,哪怕如今M8在交互体验上已经比较落后了,他们还是钟情于它那份独有的温润。时隔四年,山灵终于在今年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官宣了M8的继任者M8T,而我也于近期有幸成为它的首批用户,便来和大家详细聊聊自己这段时间的试听与搭配体验。
#耳边评测#朝“润”夕拾:山灵M8T评测 【前言】 谈起山灵的便携播放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总是那些经典润Fi流风格的设备,例如M5、M6经典版,还有2020年上市的万元级旗舰M8。虽然从参考性上讲,M8的旗舰地位早已被M9和M9 Plus所取代,但其温暖细腻之余还含着一丝油润的音色质感仍旧非常独特。时至今日,我认识的烧友里也有不少“M8钉子户”,哪怕如今M8在交互体验上已经比较落后了,他们还是钟情于它那份独有的温润。时隔四年,山灵终于在今年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官宣了M8的继任者M8T,而我也于近期有幸成为它的首批用户,便来和大家详细聊聊自己这段时间的试听与搭配体验。
#砖心听#从西电十号测试碟看试音的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 Western Electric(美国西电)成立于1886年,尽管经历了多次并购和重组,西电公司已不复存在,但其在电力工程中的影响力仍旧极为深远。而对于音频发烧友来说,西电生产的各类音频线材也是非常难以替代的,我个人认为,极为宽广的声场规模和清晰严谨的定位表现是西电音频线的一大特点。而在他们用来测试器材效果的测试碟中,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于声音究竟有怎样的理解和追求。 以我手上这张西电十号测试碟来说,它收录的曲目在录制时基本都极为注重空间感和定位准确性,层次感极佳。因此在使用这张碟来进行试音时,我认为,空间表现便是它发布给我的“主线任务”,主线任务中的内容包括声场规模、层次感、定位指向性......而在其他的部分,则可以算作“支线任务”,比如测试中频,它有爵士风格的人声曲目,测试低频,教堂中的管风琴是不二之选,测试动态,可以听一下演奏风格非常激情生动的日本太鼓......,这种主次分明的试音过程,效果是非常直观的,最近测试器材时,这张碟也是我经常会使用到的。 作为实体碟片收藏的话,它的缺点也有,就是太注重试音功能性,很多曲目只是比较有典型性的节选部分,用来试音比较有效率,30分钟左右即可速通全部任务。但日常聆听的话,还是建议选购常规专辑来听,从音乐鉴赏层面来讲会更全面。当然,我手中的这张碟肯定是再版了,不过整体声音效果也还是很不错的,且价格比较低廉,有试音需求的朋友可以试试。
#砖心听#复古情怀拉满的Great Performances 早年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推出过名为“Great Performances”的系列古典乐专辑,最初的版本为32张,因专辑封面的排版与报纸首页非常相似,故也被称为“报纸版”。后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被SONY收购,但这个经典的系列专辑也被延续了下来,目前已有104张专辑,涵盖了许多知名交响乐团。最近的HiFi设备比较流行复古流,这套专辑可以说也是很有复古情怀了。
“随享型”平板大耳:飞傲FT1 PRO体验谈 【纠结】 说实话,每次给初烧朋友们推荐大耳机时,我的内心总会有些许纠结。虽然大家的听音偏好各不相同,但这其实并不是最让我犯愁的。或许是我有点贪心吧,在入门级价位上,我既想要推荐一些驱动门槛较低,即使在便携前端上也能发挥出较强实力的型号,又期待大家可以享受到系统搭配所带来的乐趣,希望再从中挖掘出兼具一定潜力的佳作。除此之外,耳机本身的外观质感、佩戴舒适性、品控及售后等等各种因素我也都会有一定的考量,毕竟这些也会影响到大家的使用心情。 飞傲于前段时间推出的封闭式木碗动圈大耳FT1,算得上是上述几个方面都做得比较不错的千元级型号,最近也经常出现在我的推荐列表里。然而,飞傲这个命名鬼才仅在FT1上市几个月后就把“FT1 PRO”给端出来了,价格还只有小幅度提升,官方定价为1299元,看似“背刺感”十足。但实际上,FT1 PRO在产品形态上和FT1基本没啥关系,它是一款开放式平板大耳,叫他“FT5青春版”似乎还更贴切点。要说它和FT1有什么共通之处,那就是它同样具备一些非常适合初烧朋友的优良特质,我认为有必要和大家详细聊聊。
#耳边评测#“随享型”平板大耳:飞傲FT1 PRO体验谈 【纠结】 说实话,每次给初烧朋友们推荐大耳机时,我的内心总会有些许纠结。虽然大家的听音偏好各不相同,但这其实并不是最让我犯愁的。或许是我有点贪心吧,在入门级价位上,我既想要推荐一些驱动门槛较低,即使在便携前端上也能发挥出较强实力的型号,又期待大家可以享受到系统搭配所带来的乐趣,希望再从中挖掘出兼具一定潜力的佳作。除此之外,耳机本身的外观质感、佩戴舒适性、品控及售后等等各种因素我也都会有一定的考量,毕竟这些也会影响到大家的使用心情。 飞傲于前段时间推出的封闭式木碗动圈大耳FT1,算得上是上述几个方面都做得比较不错的千元级型号,最近也经常出现在我的推荐列表里。然而,飞傲这个命名鬼才仅在FT1上市几个月后就把“FT1 PRO”给端出来了,价格还只有小幅度提升,官方定价为1299元,看似“背刺感”十足。但实际上,FT1 PRO在产品形态上和FT1基本没啥关系,它是一款开放式平板大耳,叫他“FT5青春版”似乎还更贴切点。要说它和FT1有什么共通之处,那就是它同样具备一些非常适合初烧朋友的优良特质,我认为有必要和大家详细聊聊。
#砖心听#挑战人耳和器材极限的低频 说起低频,可能大多数朋友想到的是各种鼓,也就是打击乐器所产生的声浪,觉得锤胸口的低频就是好的,猛的。但实际上,有一种乐器的低频极限频率远低于各种鼓,那就是管风琴,它的极限低频可下探至16Hz,比人耳能够感知的极限20Hz还要低,它所演奏出的低频自带一种包裹感,似身处于无垠的海底。在戎根所演奏的圣桑《管风琴交响曲》专辑中,大家可以通过第六轨开头,管风琴的音色里窥见一点线索(对器材要求极高)。当然,这张专辑里出彩的也不止是管风琴,各类管弦乐的音色也是非常优雅细腻的,绝对值得一听。
#耳边开箱#DITA ES 关注国砖吧已有多年,一开始,我其实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潜水党。直到有一天,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吧内举办的器材巡回活动,从此国砖吧这个平台便与我的HiFi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篇的器材巡回分享,每一次的发烧心得讨论,都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烧友所收获的成长。 而当DITA与耳边事联名推出的耳塞ES来到我面前时,我竟真的有一种和老朋友重逢的感觉,我会在近期分享一下它的聆听心得。
#耳边评测#由浅至深:拓品ArpegEar羽耳塞玩法思路详解 【前言】 近几年入门级耳机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千元以下价位段的耳机在产品形态上也可谓五花八门,但当“浓眉大眼”的拓品祭出自家第一款耳塞产品Hane 羽(以下简称羽)时,还是让我小小地惊讶了一下。羽的定位为监听耳机,虽然是初涉音频后端这个领域,但拓品却直接在这款定价不足800元的动圈耳塞上提供了四组独立的调音开关,可由此组合出至多16种声音方案。作为一个还算比较爱折腾的HiFi玩家,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有着很高调音自由度的耳机,便借来一条仔细把玩。经过这段时间的折腾,我认为羽的四组调音开关虽然乍一看上去挺复杂,但其背后的逻辑却相当简单高效,这也为它带来了超高的可玩性。因此我便来聊聊自己对羽的看法,并重点分享一下玩法思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要把它玩明白的朋友们。
#耳边评测#由浅至深:拓品ArpegEar羽耳塞玩法思路详解 【前言】 近几年入门级耳机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千元以下价位段的耳机在产品形态上也可谓五花八门,但当“浓眉大眼”的拓品祭出自家第一款耳塞产品Hane 羽(以下简称羽)时,还是让我小小地惊讶了一下。羽的定位为监听耳机,虽然是初涉音频后端这个领域,但拓品却直接在这款定价不足800元的动圈耳塞上提供了四组独立的调音开关,可由此组合出至多16种声音方案。作为一个还算比较爱折腾的HiFi玩家,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有着很高调音自由度的耳机,便借来一条仔细把玩。经过这段时间的折腾,我认为羽的四组调音开关虽然乍一看上去挺复杂,但其背后的逻辑却相当简单高效,这也为它带来了超高的可玩性。因此我便来聊聊自己对羽的看法,并重点分享一下玩法思路,希望能够帮助到想要把它玩明白的朋友们。
#耳边开箱#拓品 ArpegEar 羽耳塞 前段时间,拓品发布了其首款耳塞产品羽。它拥有超高的调音自由度,不过其搭载的四组调音拨杆也让不少朋友觉得有些迷茫。羽目前在我手里也折腾了有段时间了,我将在近期用尽可能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大家带来关于它的玩法和搭配心得。其实,你和羽之间可能也就是隔了一层窗户纸那么简单。
#耳边评测#最“丝滑”的达音科:谈SA6 EST 【前言】 在达音科旗下众多的耳塞品系里,我认为纯动铁架构的SA系列一直是相对比较有独特个性的一类,尤其是单边搭载了六颗动铁单元的旗舰SA6 MKII。它的参考性虽不似达音科自家单动圈旗舰禅PRO那样特别出众,但却有着相当饱满且平顺的人声听感,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声音有很强的亲和力,算是完成度相当高的流行人声向耳塞。时隔一年,达音科于近期又推出了一款SA系列的新品SA6 EST,不过它并非纯动铁单元耳塞,而是采用了六颗动铁单元加两颗静电单元的混合型架构。出于对SA6 MKII的良好印象,我便特地将SA6 EST借来蹭听了一段时间,顺便来和大家聊一聊它与SA6 MKII以及部分达音科比较有代表性的耳塞之间所存在的区别。
#耳边评测#最“丝滑”的达音科:谈SA6 EST 【前言】 在达音科旗下众多的耳塞品系里,我认为纯动铁架构的SA系列一直是相对比较有独特个性的一类,尤其是单边搭载了六颗动铁单元的旗舰SA6 MKII。它的参考性虽不似达音科自家单动圈旗舰禅PRO那样特别出众,但却有着相当饱满且平顺的人声听感,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声音有很强的亲和力,算是完成度相当高的流行人声向耳塞。时隔一年,达音科于近期又推出了一款SA系列的新品SA6 EST,不过它并非纯动铁单元耳塞,而是采用了六颗动铁单元加两颗静电单元的混合型架构。出于对SA6 MKII的良好印象,我便特地将SA6 EST借来蹭听了一段时间,顺便来和大家聊一聊它与SA6 MKII以及部分达音科比较有代表性的耳塞之间所存在的区别。
#砖心听#乐器般精妙的嗓音:Cecilia Bartoli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天赋几乎无与伦比的歌者,Cecilia Bartoli(以下简称芭托莉),一位意大利的次女高音歌唱家。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中,从小就接受了相当严格的训练,并于20岁时受到了著名指挥大师卡 拉扬的赏识,并在其指导下大幅提升了音乐素养。芭托莉的音域相当宽广,她既可以演绎女中音也可以演绎女高音,对于气息的运用也炉火纯青,她的花腔唱法独具特色,不仅气息供应稳定,还走着极为生动的音阶跳跃感,拥有很强的冲击力。我认为,在当代现役女歌唱家中,芭托莉的音色张力是无与伦比的,各种高难度唱段都能信手拈来,就像是顶级的乐器一般。 不过对于芭托莉出演的歌剧类作品,个人建议纯听音频即可,不太推荐找视频来看,她的表情有些过于浮夸,只能说她确实是一个天生的歌者,但表演方面的天赋嘛…… 芭托莉的作品也是相当考验器材中频表现全面性的,她的音域宽广,这样就需要器材的中频能够兼顾一定的厚度和亮度,不可一味地追求甜润感,也不能过于hufi 让声音线条缺少棱角,这样都是不足以将芭托莉的音色特质完全展现出来的。然后便是中频的微动态表现,芭托莉的招牌技巧就是那音阶跳跃感十足的花腔唱法,中频微动态不佳、人声听感比较呆板的器材会大幅度削弱她的花腔能够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大家测试器材的中频表现时,可以听一下芭托莉演唱的《灰姑娘》中的选段:《Non piu mesta》,要是这种地狱级难度都能过关,那么器材的中频表现大概率是没什么太大的硬伤的。
#耳边经典#几乎无可替代的“大提琴神器”:JVC FW001 前段时间,梁叔在贴吧发起了一个“抛砖”系列的讨论话题:“你有没有一些让你后悔卖掉的设备?”,回想一下,我入烧以来也进进出出过不少设备了,这个问题还是思考了挺长时间,最后得出的答案是:“没有”。一般来讲,我如果要出掉某个HiFi设备,要么是确实不喜欢或者听腻了,要么是已经找到了更理想的可替代品,所以往往没有特别想吃的“回头草”。不过这倒是让我想到了一个新问题:“假如有那么一天,我决定要退烧,手头只留一副耳塞的话,我会留下哪条?”,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呼之欲出:“我一定会留下JVC的FW001。” 说来也巧,我种草FW001的契机,就是因为在2017年那段时间,看到了梁叔发布的关于FW001/002/003三条耳塞的横评贴。他在那篇贴子里高度赞扬了FW001的乐感,这让我觉得FW001应该会是自己的菜。于是没过多久就买下了它,到现在应该得有七年时间了,这期间我尝试为FW001搭配过许多不同的前端、线材、耳套,而且越是折腾,就越觉得它不可替代,丝毫没感觉和它之间有什么“七年之痒”。
预告一下达音科新品耳塞SA6 EST 对比前作SA6 MKII,SA6 EST单边增加了两颗静电单元,拥有更高的声音密度,整体听感也非常顺滑,近期会和大家详细分享一下它的听感和玩法。
#砖心听#这张专辑不止能测女中音:《德沃夏克在布拉格》 《Dvorak in Prague》(《德沃夏克在布拉格》)专辑中收录了德沃夏克的部分代表作,例如《寂静的森林》《母亲教我的歌》《月亮颂》等等,由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而成,还有马友友、Itzhak Perlman、Rudolf Firkusny等名家的精彩演出以及女中音歌唱家Frederica von State的倾情演唱。这张专辑被刘汉盛先生收录在了发烧榜单的100张专辑里,虽然他为标题做了“专测女中音”字样的注释,但是他也高度肯定了整部专辑的精彩程度。 像除了Frederica von State演唱的两首曲目非常适合测试器材女声表现以外,《为合唱团与乐队所作的诗篇149》这首大合唱曲目,也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器材在人声的演绎上,是否具备较高的普适性。马友友的大提琴、帕尔曼的小提琴以及弗库什尼的钢琴也能够让我们了解器材在各个频段是否都有较为生动的音色表现力,各种乐器的残响是否足够自然。专辑内第一首曲目《狂欢节序曲》也是蛮考验器材声场表现的,对声场规模和层次感都有一定的要求,中间曲调较为舒缓的部分,我们能够听出来小提琴离拾音设备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就非常依赖器材对弱音细节的再现能力了。而在《狂欢节序曲》节奏较为欢快的部分,以及《C大调斯拉夫舞曲》中,则器材需要有足够强的动态表现,方能把整个乐团合奏时所散发出的气势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这实在是一张营养相当全面的专辑了,手头收到了什么试听的新器材的话,完全可以直接把这张专辑从头听到尾,对器材的各方面表现基本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
#耳边评测#理想中的KATO2:水月雨Kadenz玩法探究 一、前言 谈及水月雨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型号,于三年前发售、定价999元的单动圈耳塞KATO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对比其前代产品KXXS,它大幅度提升了解析力和低频表现,为当时的初烧、进阶级烧友提供了一个价格亲民,却颇具参考价值的高素质单动圈单元。不过,随着此后千元级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大家在这个价位上的选择也宽泛了很多,水月雨却始终没有推出KATO的换代产品,只出了换色的深海蓝款和更耐脏的哑光钢款。直到今年9月份的SIAS深圳国际音频展,水月雨终于在展会上发布了新的千元级单动圈IEM,即Kadenz(终章),有几个参加了展会的朋友表示它的素质和参考性比起KATO又有明显提升,于是我也入手了一条,并在深度体验后,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Kadenz使用心得。
#耳边评测#理想中的KATO2:水月雨Kadenz玩法探究 一、前言 谈及水月雨在我们这个小圈子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型号,于三年前发售、定价999元的单动圈耳塞KATO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对比其前代产品KXXS,它大幅度提升了解析力和低频表现,为当时的初烧、进阶级烧友提供了一个价格亲民,却颇具参考价值的高素质单动圈单元。不过,随着此后千元级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大家在这个价位上的选择也宽泛了很多,水月雨却始终没有推出KATO的换代产品,只出了换色的深海蓝款和更耐脏的哑光钢款。直到今年9月份的SIAS深圳国际音频展,水月雨终于在展会上发布了新的千元级单动圈IEM,即Kadenz(终章),有几个参加了展会的朋友表示它的素质和参考性比起KATO又有明显提升,于是我也入手了一条,并在深度体验后,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Kadenz使用心得。
#耳边评测#现代声模拟味:拓品D90III Discrete 【珠玉在前】 从参考性的角度来讲,D90系列解码器一直是最能代表拓品硬实力的,于去年年底上市的D90 III SABRE搭载了两颗ESS旗舰解码芯片ES9039SPRO,是一款信息量相当丰富且听感中正的高素质解码器,拥有非常强的参考性。尽管D90 III SABRE并不像两款不同版本的D70 Pro那样有着比较明显的个性,但在搭配得当的情况下,它的声音上限水平是要更高的。最近拓品又推出了最新的90套解码器——D90 III Discrete,它采用了自研的全分立1Bit解码架构,我在第一时间便申请了一台试听样机,这些天仔细研究了搭配和玩法,顺便用它与D90 III SABRE做了对比,我认为它在参考性与个性之间做出了更好的兼顾,进一步巩固了90套分体式旗舰套装的地位。
#耳边评测#现代模拟味:拓品D90 III Discrete 【珠玉在前】 从参考性的角度来讲,D90系列解码器一直是最能代表拓品硬实力的,于去年年底上市的D90 III SABRE搭载了两颗ESS旗舰解码芯片ES9039SPRO,是一款信息量相当丰富且听感中正的高素质解码器,拥有非常强的参考性。尽管D90 III SABRE并不像两款不同版本的D70 Pro那样有着比较明显的个性,但在搭配得当的情况下,它的声音上限水平是要更高的。最近拓品又推出了最新的90套解码器——D90 III Discrete,它采用了自研的全分立1Bit解码架构,我在第一时间便申请了一台试听样机,这些天仔细研究了搭配和玩法,顺便用它与D90 III SABRE做了对比,我认为它在参考性与个性之间做出了更好的兼顾,进一步巩固了90套分体式旗舰套装的地位。
#飞傲怀旧时光#飞傲CP13搭配FT1 已经记不得上次听磁带具体是什么时候了,不过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第一次听到张学友的《吻别》时,似乎就伴随着磁带机传出的细细的底噪声,有点类似现在用飞傲CP13听音乐的体验,与“静谧漆黑的背景”算是八竿子打不着,你可以说这是磁带的弊端,当然也可以说这就是磁带的魅力。 和主流的数字播放器相比,CP13的高频听感不够顺滑,不过它的中低频是非常宽松饱满的,这让它在搭配飞傲自家底子较为中正的封闭式头戴耳机FT1时,能够呈现出温暖的声底,人声厚实、口型较大且声线中有明显的颗粒感,尤其适合听抒情类的男声曲目。只听试音带那必然是不够过瘾的,于是我又把家中尘封已久的张学友《黄金经典》磁带专辑翻了出来用CP13重温一下。比起使用现代数播聆听,在CP13+FT1这套搭配下,歌神嗓音中的磁性似乎又被放大了许多,《吻别》中蕴含的情绪爆发力更加充沛了,这样的声音或许未必正确,但确实有一种非常浪漫的复古美感,不知不觉间我就把专辑内两张磁带的AB面全听完了。 虽然从外观到声音,CP13都主打一个复古风,但它的推力可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音量滚轮只需拨动一点点,即可让FT1这种全尺寸头戴获得足够大的声压,还能够发挥出不错的动态表现,这对于大多数真正的老磁带随身听来说是比较难以实现的。
#耳边一分钟#达音科DTC 800 最近这些天出门时,我基本都会带着达音科前段时间推出的小尾巴DTC 800,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足够小巧,也就和我的大拇指差不多大,有时甚至可以和耳机一起装进收纳盒,跟如今那些千元档的一众大家伙相比,便携性要好上许多。 DTC 800的造型轮廓有一点跑车的感觉,只是它取消了之前DTC 500上的天窗设计,看起来相对简洁了一些,没那么像车了,它的精雕全金属机身手感也非常不错,外壳边角打磨得比较细致,不会割手。不过对于我这种比较大大咧咧的玩家来说,还是希望官方后续能推出一个保护套,以减轻日常使用时的磨损情况。 作为一款定价六百多元的小尾巴,DTC 800的音频硬件配置诚意较足,它的解码芯片是两片CS 43198,其耳放部分使用了两枚SGM 8262,并支持60级的独立音量调节,可对设备的音量进行精细化调整。DTC 800在32Ω负载下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450mW,不仅可以把达音科自家像隼Ultra那样的进阶级动圈耳塞驱动得较为完整,能够发挥出比较理想的动态水平,在搭配像飞傲FA19这种灵敏度较高的多动铁耳塞时,它呈现出的声底也足够干净,控制力较强,有着较为广泛的器材适配性。 DTC 800的声音属于较为百搭的泛流行风格,其信息量非常接近千元级小尾巴的普遍水准,还具备不错的空间感,综合性价比很高。之前我听它的前代产品DTC 500时,总觉得中低频的音色有些过于利落,用来听抒情型的人声曲目时感觉在情感表达上差一口气。这个问题在DTC 800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它在保证低频下潜足够优秀、听感足够扎实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了一点混响,使得低频质感更为宽松,打击乐器不会表现出侵略性。DTC 800人声的厚实度较高,配合不错的中频信息量,对于各种风格的人声曲目都能够有较为生动的表现力,我个人尤其喜欢用它听像Mariah Carey这种声线有一定厚度与力量感的女声,能够将她声音中的韧劲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对来说,DTC 800的高频解析力则不算特别出彩,高频泛音的延伸一般,听管弦乐曲目时的华丽感稍欠。 与常规的千元级小尾巴相比,DTC 800上没有显示屏,也无可切换的滤波器设置,除了更换解码线以外就基本没有什么额外的玩法和调音手段可言了,但考虑到其小巧的体积以及较高的声价比,它就很适合追求简单高效的随身Hifi玩家使用。
#耳边一分钟#ONIX Mystic+虎记音频钛阳花搭配分享 最近我蹭听到了虎记音频的钛阳花,它是一款非常有张力的旗舰平板耳塞,具备极佳透明度和解析力,对比自家中端平板耳塞向阳花,其音色相对更趋于中性,线条感也更为明晰。钛阳花的高频质感是非常晶莹的,高频声音能量非常充沛,泛音丰富且残响较足,结像细腻顺滑,光泽度极佳,是我这段时间用来听各类管弦乐、钢琴曲目的主力耳塞。 不过钛阳花本身也需要讲究一些前端的风格匹配性,若是我们为它搭配的前端特别严肃直白,那么整套搭配展现出的高频也有可能会是线条略显生硬呆板的类型。钛阳花的极低频下潜和动态表现都很优秀,它的低频收得也较快,是干净有力的风格,适合使用低频混响比较充足的播放器来与之搭配,氛围感和耐听度能够获得提升。而且以我个人的口味来说,钛阳花虽然在听一些女声曲目时,能够表现出非常不错的清丽感,但在听男声和部分醇厚型女声曲目时,它展现出的声线厚度和力量感稍欠。 作为一款大尺寸平板耳塞,钛阳花对于前端控制力的要求也较高,一般的小尾巴或者入门级播放器很难让它的大动态和声场水平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天我也尝试了不少搭配方案,在这些方案中,我认为钛阳花与ONIX的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Mystic最为契合,整体驱动状态以及搭配效果都比较理想。 Mystic的信息量非常充沛,听感大气,有着较强的参考性。且它的音色饱满温润,能够不牺牲钛阳花的高频解析力和光泽度的前提下,使其高频泛音更为细腻平顺,可有效提升高频的润泽感,不仅管弦乐曲目的耐听度更佳,听莎拉布莱曼这种清丽型的女声时,还能额外增添一些甜润的质感。另外,Mystic那扎实饱满的中低频听感也能增强钛阳花的低频混响表现,并提升其中频厚度,听男声流行乐也可以获得更佳的氛围感和人声感染力。在随身设备中,Mystic的驱动能力极强,它不仅输出功率足够高,同时还有着非常干净的声底和较强的控制力,只需开启耳塞模式+低增益挡位即可让钛阳花获得非常完整的声音框架,此时它的声场规模较大且形状规整,动态表现也比较理想。Mystic的机身背面还有一个直流电源输入接口,在使用外接电源进行供电并开启M-POWER满功率输出后,即便不切换输出增益挡位,也能够让钛阳花呈现出的声音更加沉稳大气,甚至有堪比使用台式设备驱动时的安定感。 总而言之,Mystic不仅可以让钛阳花的听感更全面、耐听,还能很大程度地保留它自身高频非常抓耳的优良特性,我认为是匹配度相当高的一套旗舰级搭配方案。
#耳边风#延迟退休,你怎么看? 据人民日报消息,从2025年1月1日起,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分别逐步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和五十八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二个月延迟一个月,逐步延迟至五十五周岁。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其实这确实是个挺无奈的事,目前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未来养老金的发放比较困难,而且这个问题除了延迟退休以外也基本无解,要么就像隔壁日本那样降低养老金,降得多了钱不够花就还得出来找工作,还是一样的。虽然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上讲,人到了五六十岁基本就处于一个父母和孙辈都需要自己照顾的尴尬处境,甚至到时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都是个未知数,这时候还要顾着工作就感觉是很难。现在各大群里也在讨论这件事,还有人搞了退休年龄计算器,大家被延迟了多少退休时间,怎么看待这件事?
#耳边评测#纯动铁耳塞的可塑性探究:山灵AE10评测 【前言】 说实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算是个比较坚定的动圈耳塞爱好者,尽管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W4R、初代仙女座这些特色鲜明的多动铁耳塞特别喜爱,但我认为它们尽管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低频的表达方式,与当时主流的高端动圈耳塞相比明显不够饱满和自然,导致整体风格适应性较为狭窄。后续像PP8S这样的顶级纯动铁耳塞,虽然具备很强的整体参考性,低频的下潜也足够优秀,但混响余韵不多,给我的印象是有些过于冷静,仍然不够舒展,因此若是日常欣赏音乐,我一般更倾向于动圈或圈铁耳塞。 山灵的上一款纯动铁耳塞AE3已是四年前的产品,虽然它本身的结像不够细致,整体素质表现竞争力并不突出,但那圈味十足的低频表现在动铁耳塞里还是比较有开拓性的。时隔多年,山灵终于在近期推出了新的纯动铁耳塞AE10,价格也直接来到了强敌环伺的7K档,在山灵内部仅低于万元档的圈静铁旗舰Majestic,经过这些天的试听、搭配以及与同类竞品的对比,我认为它除了信息量等硬素质表现在万元内比较突出外,其低频的呈现方式更是极具特点,因此特来详细分享一下我的试听体会。
#耳边评测#纯动铁耳塞的可塑性探究:山灵AE10评测 【前言】 说实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算是个比较坚定的动圈耳塞爱好者,尽管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W4R、初代仙女座这些特色鲜明的多动铁耳塞特别喜爱,但我认为它们尽管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低频的表达方式,与当时主流的高端动圈耳塞相比明显不够饱满和自然,导致整体风格适应性较为狭窄。后续像PP8S这样的顶级纯动铁耳塞,虽然具备很强的整体参考性,低频的下潜也足够优秀,但混响余韵不多,给我的印象是有些过于冷静,仍然不够舒展,因此若是日常欣赏音乐,我一般更倾向于动圈或圈铁耳塞。 山灵的上一款纯动铁耳塞AE3已是四年前的产品,虽然它本身的结像不够细致,整体素质表现竞争力并不突出,但那圈味十足的低频表现在动铁耳塞里还是比较有开拓性的。时隔多年,山灵终于在近期推出了新的纯动铁耳塞AE10,价格也直接来到了强敌环伺的7K档,在山灵内部仅低于万元档的圈静铁旗舰Majestic,经过这些天的试听、搭配以及与同类竞品的对比,我认为它除了信息量等硬素质表现在万元内比较突出外,其低频的呈现方式更是极具特点,因此特来详细分享一下我的试听体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