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月13 赤月13
何日大洋王旗展,天兵降,华夏故疆,重沐尧舜光!!
关注数: 495 粉丝数: 323 发帖数: 6,714 关注贴吧数: 19
卫生部终于发了个利民的文件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要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进一步处理;查看有无提示骨折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查询有无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损害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老人缓慢起立,坐、卧休息并观察,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休息;发生跌倒均应在家庭成员或家庭保健员陪同下到医院诊治,查找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同时发布的指南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
被遗忘的龙骑兵:二战中比利时和荷兰装甲部队 比利时 T-15轻型坦克 英国的维克斯6吨坦克,但是装备的是霍其基斯13.2毫米机枪,共装备42辆,其中第1阿登猎兵师9辆,第1、第2骑兵师各16辆(与正规编制表有所不同,即两个团装备6辆,一个团装备4辆),另外一辆为学校装备。 战斗全重5.2吨,乘员2人(也有三人的说法),发动机功率88马力,最大时速55千米,武器为一挺13.2毫米机枪,装甲厚度4至15毫米ACG-1(AMC-35)轻型坦克 实际上是比利时陆军向雷诺公司的定货,虽然本来订购了25辆,但最终只有12辆交付,另外交付了13个炮塔,因为底盘生产出现了问题。比军后来将这些炮塔改为固定炮塔使用,而更多地装备了T-13自行反坦克炮,因为政府认为,自行反坦克炮这种“防御性”的武器更符合比利时的政策,也更不容易刺激邻国。 这种坦克在法国战役中只有8辆参战,其中4辆被37毫米反坦克炮击毁,2辆损坏后放弃。它们是比军唯一真正的坦克,因为只有它们装备了火炮而非机枪。 战斗全重14.5吨,乘员3人,发动机功率180马力,最大时速41千米,武器为一门47毫米炮和一挺13.2毫米机枪,最大装甲厚度41毫米。T-13自行反坦克炮 比利时与英国技术的**,虽然底盘来自维克斯6吨坦克,但是组合火炮等技术却是比利时方面的设计,最初的T-13-B1和T-13-B2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试验型的产品,只生产了35辆和21辆,而最终大量生产的T-13-B3使用了改进的底盘,稳定性更好,驾驶员的防护也更完善,其炮塔(实际上后部是敞开的)可以360度旋转,加上性能尚可的主炮(500米可击穿44毫米装甲),使它成为了一种比较优秀的装甲战斗车辆,B3的具体生产数量可能达到了250辆以上,是比军最主力的装甲车辆。按照正规的比军编制,每个一线步兵师都有一个装备12辆T-13的连(虽然有的师没有),这是一支有一定实力的机动反坦克/步兵支援力量。 (T-13-B3)战斗全重5.1吨,乘员3人(也有4人的说法),发动机功率80马力,最大时速40千米,武器为1门47毫米炮和一挺7.62毫米机枪,装甲厚度4至13毫米。贝莱特VCDB装甲车 从法国进口的**用装甲车,未参加实际战斗。比方装备了12辆。福特91Y装甲车 在比利时本国生产组装了90辆,虽然名为“装甲车”,实际上它们被分给骑兵师用来牵引47毫米反坦克炮。多用途牵引车 比利时方面引进英国技术的产品,用于牵引47毫米炮,分为步兵型和骑兵型,由于设计比较成功,还获得了荷兰方面的订货(虽然是交付给东印度部队的),德军在缴获这种车辆后,也拿来用做牵引车使用。 具体装备数量不详。
拿给明矾们看的文章《黄仁宇: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 本文摘自《大师经典著作:黄仁宇全集》 作者:黄仁宇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中国明朝的历史,经过海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积极研究,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我写的一本小书《万历十五年》,能够将16世纪末期的情形,作侧面的解剖,即是因为各种文献,已经大量地翻印传播,专家的著述,也层出不穷,给我们一种综合各种资料的机会。 虽然史不厌详,我们现在对16世纪中国社会的情形,总算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如果学者不怕文词粗俗的话,则是这社会形态,有如美国所谓“潜水艇夹肉面包”(submarine sandwich)。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成万成千的农民,其组织以纯朴雷同为主。中层机构简单,传统社会以“尊卑男女长幼”作法治的基础,无意增加社会的繁复。上下的联系,倚靠科举制度。今日我们看来,无法避免它守旧落后的观感。 但是这种评论是否公允?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对20世纪的情形不满意而借题发挥?假使我们认为旧社会亟应改造,那改造的程度应当到达什么限度?我们既称革面洗心,是否对中国文化全部否定?如果明朝历史不对,那么是否“反明”的思潮和趋向,即可以导我们于正轨?这都是有待于历史学家解答的问题。 我们也知道,最近二十年来,明代史已被滥用。指槐骂桑或指桑骂槐是中国文人恶习。16世纪的人物与言行,一经渲染立即可以改头换面,成为政治上的工具。我们既不赞成这样的学术歪曲事实的办法,但是如何可以避免别人对我们作同一批评? 这些问题,不能在明代史本身上得到完满的解答。最好的办法,是将我们认作真理的环节,和外间侧面的事务印证,要能前后衔接,方为可靠。有些明史内的问题,其明显的答案尚不在明代史范围之内。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却只有经常和明史接触的人,才可以一眼看穿。这篇文章建议我们互相越界窥察,也希望明史外的专家,向我们作同一提示,因此彼此的研究更和真理接近,庶不致各造空中楼阁,反以学术上分工合作的办法当做个人规避责任的张本。 以下是我个人在这程序下尝试的初步结果。 第一,我们指责明代人事时,不能忘记大明帝国本身是亚洲大陆天候地理的产物。 明史里有两点地方,极易引人注意。在政治史上称中央集权,非常显著,全国一千一百多个县,每个县令的任免,全由朝廷号令行之。地方政府的税收与预算,也不能就地斟酌,而中央政府有很多管理限制的办法。在社会史上讲,则以伦理观念代替法律,其程度之深,超过其他任何朝代。 这一方面固然是明朝人的眼光狭窄,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环境使然。中国文化大部肇始于黄河流域,因为河水经过疏松的黄土地带,夹带着大量泥沙,容易阻塞河床。冲破河堤,常有酿成巨灾的趋向,局部治理无济于事。这情形在春秋时代已然。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即有盟誓;在各种经传有不同的传说,诸如“无曲防”、“毋曲堤”、“毋雍泉”和“无障谷”都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他对白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洪水者,仁人所恶也,吾子过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颂秦德的碑文,录于《史记》,自称“决通川防”。可见因为大规模治水的需要,中国政治上的统一,在公元前即超过时代上其他条件,也不能闻问技术上是否合理,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前后皆然。 而季候风给中国农业的影响,也是强迫造成全国统一,逼成中央集权的重要原因。中国夏季的季候风由菲律宾海的方向吹来。这气流中带有水分,但是并不能保障下雨,而需要由西至东,及至东北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以致温度降低,其水分才凝积为雨。这也就是全国农民的耕作物,全靠这两种气流适时碰头。假使它们彼此错过,则成旱灾;要是它们在一个地区经常碰头,则此地必有水灾,而有时水旱并至。只有庞大的帝国,才能对付这种问题,这情形也始于公元前。假使我们打开《左传》一看,内中有许多因灾荒而发生战事的情节。《汉书·食货志》所说:“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姚善友从《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计算,中国历史里2 117年,曾有水灾1 621次,旱灾1 392次,其程度之高,值得朝廷注意Shan-yu Yao,“The Chronologic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Floods and Drouth in Chinese Histor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6(1941-42),,“Flood and Drouth Data in Tu-Shu-chi-chr’eng”,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8(1944-45),。这种情形与《孟子》里面经常提出的“老弱转乎沟壑”及“若大旱之望云霓”有关。而孟子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为明代人士所讲习,也不可能与这种情节分离。
转一篇很老的铁血神贴:苏联元帅全攻略(申精) 苏联元帅是苏联军人的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是授给最高统帅的,不是给真正的军人的),是每一个军人所梦寐以求的荣誉。对于军人来说,最有机会获得荣誉和晋升的地方自然莫过于战场,而也只有在战场上取得的荣誉和地位才是最光荣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统帅和英雄,其中也包括许多新的苏联元帅。苏联历史上的40个苏联元帅中(不含斯大林和3位苏联海军元帅,各兵种主帅元帅(相当于大将)),除3位死于战前的元帅之外,其他37位全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其中在卫国战争中成为元帅的有8人:朱可夫(1943.1.18),华西列夫斯基(1943.2.16),科涅夫(1944.2.10),戈沃罗夫(1944.6.18),罗科索夫斯基(1944.6.29),马利诺夫斯基(1944.9.10),托尔布欣(1944.9.12),梅列茨科夫(1944.10.26)。除了这8位战时元帅之外,另有9人在战后10年之内晋升为元帅,其中除贝利亚和布尔加宁两位政治元帅外,其他7位都是因为战时的卓越功绩而当上元帅的,他们是:索科洛夫斯基(1946),崔可夫(1955),格列奇科(1955),叶廖缅科(1955),比留佐夫(1955),巴格拉米扬(1955)和莫斯卡连科(1955)。特别是这里面有3位是战时已经成为大将的,即索科洛夫斯基、叶廖缅科和巴格拉米扬,可以认为他们在战争结束时已经走到了元帅的门槛前,是准战时元帅。下面,我们就将围绕这8位战时元帅和3位准战时元帅的经历,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在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光荣的苏联元帅。 出身: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军的正式名称是工农红军。所以很自然,大多数苏联元帅都是工农出身(27人),顶多是小职员、小市民家庭,个别也有神甫家庭(华西列夫斯基)、商人家庭(比留佐夫)。这些极少数成分不是那么太**的元帅也必须表现出与旧阶级已经完全脱离了关系才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就长期与做神甫的父亲不相往来,还是后来斯大林专门对他说:还是照顾一下你父亲吧,华西列夫斯基才恢复与双亲的联系。唯一的例外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他出身于沙俄贵族家庭。不知他后来的悲剧跟这一异乎寻常的家庭背景会不会有丝缕的关系。这种“成分论”的用人标准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考虑到绝大多数人民都是工农大众,被排除在外的大贵族、大地主、大资本家只占很少的份额,这样的标准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还算是公平的。至少比绝大多数都是贵族的德军来得公平(19个陆军元帅中有12个是姓冯的贵族),也更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有才华的人参加军队。 所以,我们想要“梦回唐朝”,投身卫国战争,向苏联元帅星冲击的朋友们要注意了,转世的时候千万不要投错胎,不然你可能注定要做个四处流亡的白俄了。 年龄: 8 位战时元帅都出生于19世纪末,年龄最大的是托尔布欣(1894.6.16),最小的是马利诺夫斯基(1898.11.23),成为元帅时的年龄在46 (马利诺夫斯基)到50岁(托尔布欣)之间。3位准战时元帅也是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的元帅们都是在40多岁的鼎盛时期。而纳粹德国的元帅们的年龄却要大得多,他们绝大多数是19世纪70和80年代出生的,最年轻的冯.布希也生于1895年,拿到苏联几乎要算是最老的了。而最老的元帅冯.龙德施泰德竟然是1875年出生,比马利诺夫斯基足足大了23岁,做他爸都不算早育了。当46岁的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场上面对69岁的龙德施泰德时,谁的精力更旺盛,谁更能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谁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戈培尔在日记中曾经满怀羡慕的写到:“这些(苏联)元帅和将军们平均年龄特别轻,几乎没有一个超过50岁。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活动经验,是可以信赖的布尔什维克。他们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人们可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是从群众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我们完全坚信,苏联的军事领导层是优秀的人员组成的,比起我们自己的军事领导层强多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