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月13 赤月13
何日大洋王旗展,天兵降,华夏故疆,重沐尧舜光!!
关注数: 495 粉丝数: 323 发帖数: 6,714 关注贴吧数: 19
关于二战鬼子的几个不可不知的真相。。。。。。欢迎补充 1.中途岛海战联合舰队惨败后,日本海军内部曾盛传过加贺号轮机组的15名机械兵一直坚守岗位直至与战舰同沉,此15人日后被宣传成“加贺15死士”。但事实是这15人由于一直在轮机舱工作而对战舰收到重创的消息一无所知,直到战舰即将沉没时才反应过来,并凭着对战舰内部结构的熟悉成功逃脱。依靠几块战舰残骸在海上无助的漂流了几小时后才被美军驱逐舰救助,并在美国士兵的嘲笑中为了几罐黄油和面包而争得面红耳赤,最重要的是:战争结束后,这15名“死士”没有一个提出回归日本的要求,全部自愿留在了“鬼畜米国”。。。。。。。。 2.日本天皇宣布战败投降后,日军近卫师团的部分军官生拒绝接受命令,并伙同一批热血青年武装占据了一座高中,决定与登陆的美军决一死战。本来这件事情曾搞得东京的温和派大臣们很紧张,但2周之后,这群忠诚的青年武士却自动向**缴械投降,原因很简单:军官生和学生兵由于食物分配不均而发生了火拼,双方皆伤亡惨重,剩下的人一致同意肚子问题比荣誉问题更重要,所以放弃了抵抗。。。。。。(小鬼子上辈子全是饿死鬼托生吗?) 3.一等旭日勋章在日本是极大的荣誉,在级别上等同于美国的荣誉勋章,在战败前几乎只授予高级军官和皇族人士。但在1960年,一位美国人成为了这一勋章唯一的外籍获得者,他就是李梅将军,第一位提出并执行对日本城市进行无差别轰炸(即不规避居民区)以摧毁日本人抵抗精神的美国空军军官。至于天皇的授勋理由,难道是为了表彰他对日本计划生育做出的巨大贡献?
虎王被虐记的:桑多梅日桥头堡战役,副标题:点灯和隐蔽的重要性 转帖。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日,在渡过维斯图拉河〔即维斯瓦河〕后,苏联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突破了波兰桑多梅日〔Sandomierz〕城东南的德军防线,并依靠第四坦克集团军,有效扩大了桥头堡。为了夺回维斯图拉河西岸失地,德军立即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抽调了五个师〔包括一个装甲师〕,从德国抽调了五个步兵师,从匈牙利调来三个步兵师,以及六个突击炮旅,到桑多梅日地区。为了对付德军的反击,苏军统帅部重组了部队,并以布设大规模雷场开始了防御准备。      八月十一日,苏第三近卫坦克集团军第六近卫坦克军所部进入当天早些时候夺取的希尔杜夫〔Szyldów〕村和奥格勒杜夫〔Ogledów〕村近郊的防御阵地。此时的滩头阵地形状象一个不规则的半圆,中间紧埃着维斯图拉河。第五十二近卫坦克旅防守着左翼。沙质土壤使得很难挖掘能够隐蔽坦克全高度的工事,因为壕壁不断地塌落。德国人也同样为此所困。许多次苏军观察到“黑豹”在沙土里突然转向,当乘员费劲地控制坦克时,其薄弱的侧装甲就暴露在苏军炮口下。在希尔杜夫和奥格勒杜夫的小冲突中,“黑豹”受到很重的损失〔仅八月十一日,第五十三近卫坦克旅就摧毁了八辆德军坦克〕。八月十二日,第五十三近卫坦克旅旅长,V·S·阿希波夫〔Arkhipov〕上校和他的参谋长C·I·基里尔金〔Kirilkin〕推断:德军不会继续穿越沙质地直接进攻,而会试图包抄该旅侧翼,因此他们加强了侧翼的力量。      A·G·克洛波夫〔Korobov〕少校的第二坦克营面对的是开阔地。在右翼,I·M·马祖林〔Mazurin〕上尉的第三坦克营的T-34坦克组成了防线,那儿是一个又深又宽的河谷并有一条从奥格勒杜夫村通向斯塔舒夫〔Staszów〕城及苏军后方的土路。在河谷后面,是由第九十七步兵师第二九四步兵团防守的湿地。      土路提供了通向苏军阵地的很好的通道,吸引了德军的注意。为了防止敌人使用该路,苏军旅指挥官决定用副营长近卫军上尉P·T·伊武什京〔Ivushkin〕率领的第三坦克营的两辆T-34在一个无名的高地设伏。该营其他的坦克则在离奥格勒杜夫一公里的主防御阵地中。
二战黑历史:完虐老鼠的中华民国“鸡”式泛用型MS战史(原创申精) 1925年,正在谋划南方北伐大业的校长为了彻底改善当时国军火力不足,机动性差的弱点。正式向当时的广东兵工厂下达了研发新型装甲突击装备的命令。经过工程师的严密论证,广东兵工厂认为,目前各国装备的传统装甲兵器已经无法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有必要在目前装甲兵器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性开发,经过数月的设计,广东兵工厂正式提出了Mobile Suit ,即传说中的机动战士这一崭新的概念。设计师在概念草稿中明确的提出了这一新型作战兵器将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强大而有层次的火力配备以及强悍的装甲,可以在未来战争中同时胜任突击,侦察,防御等多种任务。但由于北伐战争的爆发,广东兵工厂立即全力转向装备生产,这一划时代的设计被迫暂时性的搁浅。 1931年,东北三省不战而降,日寇的入侵再次激起了国军内部的忧患意识。此时以优秀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将军为首的一批新生代军官再次向校长建议加大对装甲兵的投入。这一搁浅数年的计划才得以重新上马。在综合了各方面因素之后,中央决定以当时研发体系最完善的汉阳兵工厂为核心,同时从去全国各地调集兵工人才,包括启用大量从日占地撤回国占区的沈阳兵工厂工程人员,集中力量完成对这一装备的设计制造,争取在1937年前达到可以量产的程度。 经过数年的努力研制,首辆样车终于在1935年出厂,并得到了24式“雄鸡”(简称“鸡式”)泛用型MS这一官方编号,作为中国军工最高水平的代表。“鸡”式采用了许多极为先进的装甲技术。成员共4人,分别为炮长,车长,驾驶员,装填手。其后期型又增加了一名无线电报员。其首上装甲厚约130毫米,同时拥有近32度的倾斜,可以抵挡任何反坦克武器的直接攻击,其正面主要受弹区安装了一块厚约80MM的新型复合装甲板,内部装有放崩落衬层,可以有效防止AP和HE弹药的杀伤,有效保护成员安全。尾部同时安置有载员仓,可以为一个5人突击小队提供完善的装甲保护。其动力装置为一台安置在鸡下体的“高潮”型大功率柴油机,配合从自行研发的传动装置,在良好的路况下,“鸡”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56千米。 此MS基本型的主要武器配备为两门自动装填的90MM反坦克炮与一门用来打击软目标的37MM速射炮,可以有效对抗当时前的任何装甲目标。同时归功于其优秀的模块设计,“鸡”型又有炮战型,攻城型,反人员型,运输型,防空型等多种变体。可以基于任务需要进行快速便捷的改装。 鸡型MS在1936年提前进入量产阶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首个装备鸡型的206 MS突击团被迅速派往战地执行对日军的反击作战,在战斗中,相对于日军大量装备的陈旧的89式“鬼王”坦克(注意和现实中的89式不是一回事。。。。。),鸡型在三项主要指标上都占有优势。在首次反击中,1连7号机(如配图所示)的车组在车长郑傲天的带领下连续击毁日军7台89式鬼王与6门150MM重炮,最终因为传动装置被日军反战车炮击伤才不得不自行弃车,该机随后被赶来的中国工兵炸毁。 尽管其性能如此出色,“鸡”式在战争初期极少的产量导致其很难彻底扭转国军在初期战场上的颓势,在淞沪会战中,配属教导总队的5辆鸡式曾在步兵和轻坦克的配合下在霞飞路发动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出色反击(观战的德国军官语)”,成功杀伤正面敌军并迫使其后退,但很快这一单薄的反击力量便被随后赶来的大批日军摧毁,有2辆鸡式被击伤后为日军所缴获。这两台珍贵的战利品随后被送往三菱重工进行研究,并在1944年再度修复并投入抵挡中美苏联军登陆日本的战役之中。 1938年,依靠苏联支援建立的200师对接收的苏制T26“十月”型MS(苏联MS计划的提出稍晚于民国,但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支持下进展神速)与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十月”型在性能上与鸡型差距很大,仅优于国军早期接收的II式坦克(同89式,不是装备20MM的幼儿园小王) (先写这么多,有时间再YY38年后的战史。。。。。)
(军事讨论帖)个人对于苏联所谓人海战术的看法,题目要长长长长长 毛子的所谓人海战术经常被许多西方人所不齿,认为这是一种粗糙而不负责任的军事思想。 我倒想问一句:在本方兵员平均素质远低于敌方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证最大程度的减少伤亡? 答:集中优势兵力。 举个例子,如果拿4辆T34/85围殴一辆虎王,很可能4辆车被全歼,虎王还活得好好地。 但是如果用10辆34/85围殴呢?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战术配合,或许只需要损失2辆34/85就能达到击毁虎王的目的。 苏联红军在43年后面对的基本都是进攻战,相比拥有整个欧洲的德国,毛子手上的战略资源实际上很有限,而集中优势兵力则正可以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佳的攻击效果。与41年那种缺乏组织的自杀式的“反突击”不同,43年后苏军的“人海战术”是组织严密的高效进攻行动。且看十次突击的前4次战役,苏军在数量上的优势都不明显,甚至基本和德军持平。那么在整体素质不如德军,数量上又没有大优势的情况下,苏军指挥官利用在局部地区形成绝对数量优势从而形成快速突破,进而对敌军实行分割,搅乱其部署,破坏其建制,打击其士气,从而削弱对方部队战斗力,在对包围圈中可以吃掉的进行逐个歼灭,吃不掉的也要把他打成半残。这种思想实际上对于苏军44年的节节胜利是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的。这种情况下,个别德军精锐部队可能在局部地区取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胜利,但最终都逃不掉赢了战斗输了战役的结局。 因此我认为所谓人海战术,实际上体现的依然是战争的基本原则:用最小的伤亡获取最大的胜利。 想了挺多,但写出来的貌似有点乱,各位轻拍板砖哈。。。。。。。。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