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雨雨雨雨涵
丶雨雨雨雨雨涵
草木有本心。
关注数: 233
粉丝数: 309
发帖数: 4,398
关注贴吧数: 21
易武基本上从五月中下旬开始进入雨季 天天都下雨,湿度保持在80%以上 要持续到中秋节秋茶的时候 茶叶如果不放好很容易发霉 山路更是每星期都要塌方一次 塌方最频繁的就是刮风寨 其次是落水洞有一段路 昨天带一个头部主播的拍摄团队进刮风寨 路上塌方了十几处 挖机从早八点干到晚八点 道路终于疏通 到寨子吃了顿杀猪饭喝了泡茶王树 又打了一晚上王者 早饭吃碗米线,去拍云海!
杜甫草堂喝一杯 易武下暴雨,成都也下暴雨。 抓住难得的好天气,逛一逛杜甫草堂。 在园子里喝杯自带的三家寨。 旅行不需要车马劳顿, 有几个难忘的瞬间就够了。 成都moment
喝百花潭,赏壶 4.20号那天去百花潭挑了几棵树。采得老,自己喝,黄片也不挑了,爽就行!大壶,投茶量12克。除了甜还是甜,水路细,几乎没涩度。不喝点好的对不起这好天气呀
喝点薄荷塘小树,吃点肉 易武的热闹终于过去,今年更冷清,安安静静淘点好茶!
头春茶的马蹄梗怎么来的? 今天采女朋友家鱼塘旁边的一片古树地。 也搞清楚了马蹄怎么来的,顺便分享一下。 一个枝条一般分为一个顶芽,多个侧芽 顶芽在最顶端,采的时候直接把梗掐断就行 所以没有马蹄 关键在于侧芽, 侧芽的梗是直接和树枝的木质部分相连的。 采侧芽的时候一般要采到树枝的木质部 如果不采到底,采断之后侧芽还会继续发 这样就会分走顶芽的营养,影响顶芽生长 导致下一波顶芽采出来不好看 所以茶农采茶的时候 侧芽要一撸到底,就形成了马蹄
【中楼名单】李逍遥的忘山茶刻2025第1期 中楼的茶友请尽快私信地址哈 感谢吧务组和当值小吧的支持
炒茶用的的机器和普洱茶制作流程 易武的小树、乔木大树大部分都用机器炒 古树有的人用手工炒, 有的人家古树多,或者嫌麻烦,都用机器炒 炒茶、揉捻、打散(解块)全部都有配套的机器 打散之后就是晾晒了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晒棚, 因为山里天气阴晴不定, 有晒棚的好处就是不怕下雨 不过传统工艺还是日光直晒,不要晒棚 今天采了一点白沙河古树 发得太少,只够手炒一锅 乔木这几天慢慢有量了,用机器炒。
2025刮风寨第一泡(附易武发芽情况) 这段时间跑了刮风寨、麻黑、丁家寨、薄荷塘、天门山、铜箐河这些茶地 天气不算干旱,雨也下了几场 是个风调雨顺的年景,茶应该会好喝, 产量也会比去年有所增加 目前的整体情况是,易武各个寨子, 山里的小树、乔木这些,刚发了一点 古树只是有些芽孢, 最顶端能晒到太阳的会发一些小芽头 但是远远达不到采摘标准, 早的话也要到四月上旬才能采 昨天来刮风寨,这边最近几天也小下了几场雨, 每次都是下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就停了 至于炒茶,寨子里根本没动静 有的也只是一锅两锅的头采小树、乔木 量很少,有的干脆做晒红了 这些茶树估计再过一周才会大量开采 最近网上很多人说薄荷塘二类发了 其实发的是一些三类的大乔木, 只是树围粗,长得高大,但算不上古树 只不过有些人当二类卖的, 茶农为了迎合客户和市场, 也会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 看了好多短视频说古树第一波开采了, 但实在不好意思砸别人饭碗,也就没说话。 所以还是要稳住, 古树还不到采摘的时候,更别提上市了。 今天没有去林子里,只去了田坝 田坝是个本地称呼, 顾名思义就是寨子人种田的坝子 跟易武镇上的田坝寨子不一回事 进刮风寨过了桥,丁字路口往右拐一直走, 骑摩托大概20分钟就到田坝 相对于刮风寨那些在森林里的名产区 田坝的地界很广,地势平坦开阔, 确实适合种田粮食 从田坝能一直走到老挝 3月初带客户来玩,走到了田坝卡口的地方 过了卡口走一小段路就是老挝, 那里有人把守,没让拍照片 今天来的是我女朋友姐姐家的茶地 她嫁到了易武三合社 娘家给分了一块刮风寨的小树茶园,就在田坝这里 今天姐打电话给我们,让看看发芽情况 这块地的树龄大概三十年,是丈母娘种的 比一二十年的小树粗一些, 唯一的遗憾就是砍过头, 有的像台地一样高,所以发芽相对早 我在最近一期的短视频里也说过, 易武什么茶树发芽早, 就是修过枝砍过头的茶树, 今天来田坝也刚好印证了这个结论。 同一片茶地,紧挨着的两棵树, 一棵砍过头,另一棵没砍过, 发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而且砍过头的茶树发出来的新芽又细又长, 像柳叶形,很漂亮,有点像铜箐河的叶形 这片地发得还是太嫩,要得一周才能开采 今天在小舅家喝了头采的乔木茶 有鲜爽,有野味,有苦底,也有饱满度, 虽然树不大,但因为是头采, 所以不怎么涩,协调性也很好 小舅家种的有桑葚,权当茶点吃了 下午回来在路边摘了点野果,搞了点野菜 小舅子去河里抓了鱼,杀了土鸡, 晚上喝点自家烤的苞谷酒,还是很安逸的。 这段时间打算待在寨子里接待客户, 另外拍拍短视频, 从传统强势产区茶王地、茶坪、 到新贵产区三家寨、冷水河、猎虎山 以及相对性价比的白沙河、黑水梁子、家边茶园 再到不为外界熟知的龙家坡、白蛇山、脱裤子塘等 把刮风寨的片区口感摸透,拍一些科普的短视频, 顺便来吧里更新帖子,派新茶给大家喝。
瑶族丁家寨白茶园婚礼 11月30号去了瑶族丁家寨,参加朋友姨妈家女儿的婚礼,新郎是澜沧的,新娘家茶地倒是很多,有弯弓、白茶园,还有丁家寨的家边古树。这边婚礼一般要杀牛、杀猪、杀鸡,提前一天准备,寨子里的人都来帮忙,大家会在头天晚上先吃一顿,在北方就是所谓的吃“喜面条”。 头天晚上亲戚们帮忙布置新房,忙到半夜,饿了就吃当天现杀的猪做的烤肉,手抓白米饭,芭蕉叶当盘子,真的很香。 少数民族还是很注重礼仪的,结婚请帖都是手写好之后,送到受邀者家里去,很少发短信打电话。婚礼现场礼桌那里主人家也会回礼。 这家主人是女儿出嫁,摆了五六十桌酒席。婚礼当天一大早就是吃米线,正式开席是在“公房”,每个寨子都有,是村民办活动、集会的地方,公家出资修建的,平时闲置的时候就是篮球场。开席时间有的是在中午十二点,有的是在下午四五点。 瑶族很多人会穿传统服装参加婚礼,我感觉女士的好看,男士的帽子实在是有点丑。 瑶族的寨子还是有钱,因为易武很多好茶都在瑶族人手里。像瑶族丁家寨、刮风寨、滥田(薄荷塘、弯弓、哆依树、冷水河的茶地居多)、帕扎河(薄荷塘的茶地居多)、铜箐河、天门山这些,好多人家都是两辆车,普拉多接待客户,皮卡车去茶地走烂路拉茶叶。易武山区房子建造成本也高,盖一栋三层小楼,带上装修基本都要一百万了。不过大家挂礼一般也就是一百两百,超过五百的几乎没有。酒席倒是简单,瑶族风味居多,还有些傣味,比如土鸡,牛肉,包烧,烤鱼,面瓜,凉拌等。菜品用碗盛,大多都是一次性餐具,成本也不高。好的一点在于牲畜都是本地养的,菜也新鲜,只是饮食风格太具特色,外地人待久了可能会不习惯。 喝了主人家的白茶园,真是好喝,那个味道不好形容,花香+野味+甜味+轻微苦底,很有辨识度,一喝就知道是白茶园,头春的纯古树也确实不便宜。
【中楼名单】忘山茶2024第二期 中楼的茶友尽快私信哈
易武街上卖的茶苗 17号在易武街上拍了一期茶苗的短视频。 很多茶园为了增产,都在补种茶苗。易武街上每年都有卖的,从五月份开始一直卖到8月。有从普洱来的,也有从勐海来的。我们拍的这家大姐是普洱的,在那边有育苗基地,他们几家卖茶苗的在一起摆摊。这俩月易武是雨季,每天守着摊位真的是无聊又辛苦。 大姐的茶苗每年卖得不少,三大产区都有客户,还有很多老挝人来易武找她买,前几年普洱茶大热的时候补种的人最多。这两年该补的都补了,市场慢慢饱和,销量趋于稳定了。 茶苗一般分两类:无性扦插和有性实生(茶果) 台地茶用的是无性扦插苗,从茶树上折一段树枝,插土里就能活。这种方式种的茶苗寿命相对短,长不成古树。现在某音割韭菜的方式已经在慢慢变得高级,很多都在鼓吹“老台地”,其实都是这种苗。先不说老台地能活多少年,单是采摘的频率就让人瞠目结舌了。哪怕不打除草剂,也会打催芽剂,再施施肥,保证生长速度,不然发出来的量根本满足不了那么高的采摘频率。打药的后果是喝了伤胃,过度采摘的后果是茶质单薄。 前段时间江城的一个大哥来易武喝茶,他每年做的量有上百吨,大哥很实在,带了两种茶样,每种大货都有四五吨的量,想卖给这边的茶厂,他说都打过药,我们喝了两杯直接反胃。其实都是这种茶,一公斤二三十块。 另一种实生苗,就是茶果(茶籽)发出来的,属于有性繁殖。这种寿命长,能长成古树,而且发出来的苗是直直的不分叉。扦插苗插进土里再发出来的枝丫,不是从原来的主干上发的,而是从侧面发出来,会长歪。这是两种苗在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 在卖的实生苗一到三年树龄的多一点,1年苗3毛钱一棵,一把100棵才30块;2年苗长得更高更粗壮一点;3年苗量相对少,卖得也更贵。这种苗在摊位上摆着,没插进土里,每天浇水就死不了,晚上再用湿毯子盖上保湿就行。 还有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非本地原生种的茶苗,移栽以后跟原生种的味道有没有区别? 大姐说基本不影响,主要还是看水土和气候。茶苗种在热的地方味道会发苦,没有回甘,虽然树种不一样,但在同样的水土气候下,味道没区别。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很多茶农的验证。所以现在很多名山头大量移栽别的产区的古树,长几年跟本地原生种味道就慢慢接近了。 但是我对这一点还是抱有疑问。比如老班章那么多树种,味道差别却很大。我觉得一些本地原生种 比如易武绿芽茶,倚邦小叶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这些都是有品种优势的。这个问题需要长期的学术跟踪研究,确实不好下结论。今年有机会去请教一下茶科所的老师们,到时候再发视频和帖子。
如何辨别春茶和雨水茶 这几年有一种现象很有意思,因为天气干旱,头春的茶叶发得少,二春发得也不够,等到春茶结束,5月中下旬进入雨季,茶树开始大量发芽这时候做出来的生普水味其实是很重的,味道比春茶淡很多。明明是雨水茶,很多被当成二春去卖,甚至有的大古树,整个春茶季都不怎么发,到了雨季发出来,还被当成头春去卖。其实茶叶过了一定的时间点再采,不管下不下雨,味道都会变淡。 那怎么辨别春茶和雨水茶? 先要看的就是水味儿和挂杯香。茶叶从第一年秋茶采摘之后,到第二年春茶采摘之前,这段时间,茶树经过了半年的休养生息,叶子里边积累的内含物质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头春不下雨,做出来的茶是不可能带水味儿的。但是雨水茶就不一样了,第一道刚入口,水味儿就很重。跟头春比,喝雨水茶就跟喝水一样,稍微带一点点茶味,它不像是在喝汤 雨水茶的口感特点就是寡淡不耐泡,汤薄掉水快,味道比秋茶都淡。 再说挂杯香 如果是头春,挂杯香是很浓郁的,花蜜香非常明显,有的头春茶冷杯香也很浓。但是雨水茶,它的挂杯香非常弱,甚至有的就压根没有。很多老茶客说闻挂杯香没有用,其实闻挂杯香它确实区分不了一个茶是不是古树。但是挂杯香的浓淡,还有挂杯持续的时间,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判断一个茶是头春、二春还是雨水。为什么说是“从侧面判断”?因为单靠挂杯香,是不能准确判断,一个茶是不是头春的,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口感。另外挂杯香也能帮我们判断,这个茶有没有炒糊。 好的头春头采的古树,五六道之后依然有挂杯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曾经喝过墨江凤凰窝的小叶种古树,而且是头春头采的那种,已经好几年了,印象特别深刻。是因为当时特地实验了一下,泡了6道之后停杯,茶具也没洗,中间隔了一天,等到第3天,公道杯里边依然是很浓的挂杯香。这种情况其实在真正顶尖的云南古树茶里也不多见,它需要非常拔尖儿的茶树品质和制做工艺做基础,有一些发烧友,可能会有类似的体会。那对于一般一点的头春茶,挂杯香持续三四道还是有的。二春的挂杯香会弱一点,也不会持续那么多道,雨水茶就更弱。 最后就是茶汤的滋味、厚度、劲道以及口感的冲击力。头春茶喝到嘴里,茶的香味、甜度、回甘、饱满度,该有的都有,哪怕它不是古树,口感也是很惊艳的。而且它茶汤很有劲儿,力度很足,体感通透的茶友,喝两杯就会打嗝。但是雨水茶,除了寡淡还是寡淡,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力可以说很差。如果有的地块春茶没有发,那采摘的第一波雨水茶,品质可能跟二春有一拼,但要达到头春的口感,完全不可能了。 二春的口感和表现力,介于头春和雨水之间。 图为墨江凤凰窝小叶种古树
易武斗茶大会(2) 这段时间忙着拍铜箐河和王子山的视频,没来得及更新。 前两天在长住的客栈,刚好有一对新人结婚,新娘是刮风寨的,新郎是铜箐河的。男方来酒店接亲,还碰到两个熟人,第一个大哥是我们上个月去上中山寨子的时候,随机选的一家蹭茶喝的主人家的大哥;第二个大哥是我们拍视频的这家人的堂哥,他家也有一棵一类的高杆,本来不认识,在酒店大堂聊着聊着才发现有共同的熟人,然后就热情邀请我们下次也去他家茶地拍一拍高杆,到时候给铁子们拍几张图。上中山寨子里大部分都是姓李或者姓周的,他们好多都是亲戚。易武的圈子太小,结婚的基本都是茶二代们,随便找出来一家,其他人都认识。我们拍的铜箐河第一期视频的这家,他家女儿的男朋友就是麻黑的茶二代,也是十几年前在麻黑买的地,前段时间派的茶就是他们家的。 言归正传,今天把斗茶大会第二期写完。斗茶大会只出了两期视频,拍的那家哆依树乔木的大哥,也是最近认识的一个茶二代他家的姐夫,到处都是亲戚,去蹭茶拍短视频倒是方便了好多。斗茶大会头天晚上,都快十二点了,会场的活动还没有办完,下着大雨评委们还在给茶打分,感觉他们也是蛮拼了。本次斗茶大会的裁判长马哲峰老师,本来没太在意,主持人念到他的名字忽然觉得有点熟悉,仔细一想才发现以前关注过他的公众号。然后就等活动结束,交流了一下,发现他经常在郑州,郑州的茶圈子也熟得很。他出版过一套《行知茶文化丛书》,一共6本,加了微信合了影,说这套书可以签名留念,还是蛮开心的。 第二天在街上又逛了一圈,唯一喝到惊喜的就是大黑树林的猫耳朵。是倚邦曼拱的一对姐弟。弟弟是曼拱一队的,姐姐是二队的,她家有大黑树林的茶地。大黑树林算是倚邦片区除了曼松之外最贵的产区了。去她家摊位的时候喝的是大黑树林头春乔木,第一感觉不错,但是刚吃完饭口感比较迟钝,准备逛一圈再回来细品,如果可以就打算收几件。谁知道等下午五六点回来的时候,已经卖完了。看来大黑树林还是受欢迎啊,头春的只能等明年了。喝了弟弟家的曼拱细叶子,水味有点重,一问才知道是五月初采的。然后喝了她家猫耳朵,茶很有特点,有冲击力,独特的花香,带很足的野味,甜度也高,同时又不失倚邦的典型高雅之香,也就是所谓的“汤含香”了。如果不是贵的原因,估计她家的3公斤猫耳朵也被人买完了。难得的是,他们家的猫耳朵确实是一棵一棵挑着采的,大部分都是圆的,所以成本很高,黄片也没法挑,而且听说纯圆的猫耳朵一般不挑黄片,因为损耗太大了。而且现在“猫耳朵”比较泛滥,一棵树上有几片圆的,整棵树采下来就都当猫耳朵卖了,卖得还死贵。但是本地茶农基本都比较认真,说到猫耳朵,必须是纯圆的。猫耳朵是猫耳朵,细叶子是细叶子,鸡嘴壳是鸡嘴壳,还是得区分开。去年就发过帖子,猫耳朵也有古树和非古之分,价格相差很大。过段时间还是要去他们家茶地看看,明年就提早预定,把头春拿下。 下期就写一下曼松王子山,最近也一直在拍关于它的视频,这块地是勐宋的大哥承包的,因为关系比较近,今年刚接手这块地他就带我一起来了,是王子山的核心地块,几十亩地,在山下又建了初制所,也盖了房子招待客户用,整个下来投了300个W。我今年也做了他家的滑竹梁子坝檬古树,他自己收鲜叶自己炒的。目前大家反馈非常不错,下次派茶给铁子们分享。 附几张图,图1是本次斗茶大会裁判长马哲峰老师,图2图3是大黑树林猫耳朵,图4是坝檬古树。
易武斗茶大会(1) 这段时间易武一直在下雨,斗茶大会24号布展,25号26号两天正式开展。看热闹的人比往年少了一半还多。茶王依然是给了落水洞,6万一公斤,内定的走个流程。比前几年曼秀茶王树拍出的100多万还是差了不少,足见市场多么冷,炒作都没了动力。主展区在文化广场,主要是本地的大茶农和品牌商,展位费好像是1万起步。 核心区展位有刮风寨村小组的派代表来联合参展,有刮风寨的会计,茶王,还有金厂河桃子山的小姐姐。刮风寨是草甘膦的重灾区,尤其是小树茶乔木茶,前几天发视频也讲过,碰到嘴发干的茶,一定不要买。茶会上小姐姐泡的自家刮风寨倒是还蛮好。过段时间相约去他们家拍拍视频。 核心产区有周家薄荷塘的展位,四家的长辈带队组团参展,家里的茶二代们作为颜值担当来泡茶。李大的女儿很漂亮,喝了几杯她泡的薄荷塘二类的二春,甜度很高,但是汤没有头春那么厚,我说前段时间去你家喝了头春,你爸爸在家跟我们一起喝的。她说在视频号和抖音上刷到过我的视频。这段时间认识了不少滥田的茶二代,经常给我拿薄荷塘的茶样,跟她一聊才知道他们都是同学或者亲戚。她旁边坐的是薄荷塘四姐,也就是她的姨妈,我问她听说今年薄荷塘想要拿一类,必须要拿够一定量的二类和三类才可以,她说不需要三类,只要拿够一件10公斤的二类就可以拿一类了,很多茶商去她家拿二类都是一两公斤的量,所以不好卖给他们一类。又问明年如果要做,需要提前多久定,四姐说就二三月份春茶季开始前就可以,然后加了微信去了别家。 去了天门山组团参展的展位。喝的是“二类头春”,说实话没有特别好喝,反倒是有点像境外的天门山,但是没好意思说。因为去年做了天门山二类的秋茶,天天喝,对那个味道记忆很深,有野有苦有甜。老挝那边的天门山茶农,跟马叭寨的很多都是亲戚,四月份好多老挝那边的茶农来送茶样,有两款确实很惊艳,是两家人的两片地挨着,一片背阴,一片向阳。背阴的像这边的天门山,向阳的像老班章的口感,但是价格跟这边的天门山相比又低得离谱,具体的味道差别,改天专门发帖来讲,也会发视频。 核心展位上有一家新品牌“不下山”,老板是外地人,主做曼松、老班章和南糯山,他家旗下还有个陈皮品牌叫“森晒”。我对这个品牌有印象,是因为这个品牌在郑州有经销商,以前参加活动的时候经常见,在郑州小有名气,比较小众;另外就是名字起得很有意思,不下山,在山上做好茶;森晒,是英文sunshine的谐音,阳光的意思。喝了一杯他们自称好几颗星的曼松王子山,倒是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不如背阴山茶王家的小树茶好喝。当天晚上发了个朋友圈,说认识了不下山品牌方的朋友,立马被郑州一家“森晒”的经销商给屏蔽了。其实这两年线上线下有很多茶商加我微信,我也给他们供过货,有很多加了微信就屏蔽我的,还有一些茶商看到有共同的熟人就把我屏蔽的,很无语,做茶格局还是要大起来。 还有一个展位全是年轻人,自称是官方邀请的线上团队,“勐海源头砍价”,品质就不多说了,铁子们懂的都懂。跟他们交流,我说我今年也在做线上,自然流IP,品质茶做得多一点,他们听了一脸嫌弃,主理人冒出来一句“这年头还有人做自然流的”,无语,哥们很多朋友都是做抖音、快手和视频号拿到大结果的,也有从字节和腾讯视频部门出来创业的,他们专业人士给我的建议不约而同都是做IP+自然流,你们这帮马扁反倒在这里PUA。 剩下的展位在易武街上,七村八寨的都来了,五百块一个展位。这两天有点后悔,我也应该参展,让自己家麻黑露一露脸。来云南的时候带了半箱去年的,虽然红叶子有点多,但是很多麻黑的茶农喝了都喜欢这个味道,说在易武还没喝到过这个味道的茶,要跟我买,可惜今年的还在山上拿不下来。 街上有一个杨家寨的大哥,他家有哆依树的茶地,直接告诉我是乔木茶,他家没有古树。喝了以后出乎意料,咽下去之后口腔是凉的,嗓子发热,确实被惊艳到了,今年喝的第二款这种体感的茶,第一款前段时间喝了也发了贴。这泡哆依树乔木耐泡度不错,不坐杯,轻松过了10道,妥妥的高品质森林茶。 好茶都在瑶族人手里,这话一点不假。薄荷塘、哆依树、天门山、铜箐河、百花潭、蟒蛇箐、一扇磨、丁家寨……不过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把这些产区补种的小树当乔木卖,乔木当古树,古树当高杆卖,这样做的有茶农,也有茶商。这个杨家寨的大哥还比较实在的,出了两期他的视频,过段时间再去他家茶地拍一拍。 最后附几张美图
【中楼名单】忘山茶2024第1期 补充一下: 这家的非古树都是机器杀青,炒15分钟。除了茶好喝有性价比之外,老板娘很实在,有一说一,这也是决定跟他们合作的原因。这个茶唯一的缺点是,体感不如古树那么舒服,这个也分人,常喝古树的可能会有体会。不过她家的纯古树太贵,头春只有50公斤,每年都不够卖,快赶上了石门坎的价格。
前几天二刷了铜箐河。四月份第一次去的时候村子里有户人家在办酒席,最后草草喝了几杯家边的小树和乔木就走了。前几天又去了一次,喝了三家人的四泡茶。 铜箐河的核心地块基本都归上中山的村民所有,一共60多户人家,有9户人家同时拥有百花潭的茶地。另外5家有百花潭茶地的人是在布龙河寨子。铜箐河和百花潭的茶地是挨着的,中间隔了一座崖,没办法直接翻过去,得绕很远的路。 上下中山原本是一个寨子,都属于新山村委会,后来分开了。下中山寨子的村民基本都是后来在铜箐河补种的小树。风水轮流转,铜箐河的茶地最早被发现是在90年代,当时的原则就是谁发现谁采摘谁管理。本来整个寨子的村民都能采,当时橡胶值钱,下寨的村民忙着割橡胶,也懒得采茶,到后来茶树的采摘权就慢慢归上寨所有了。 当时没有“高杆”“古树”的概念,森林里的茶树长得很高,老一辈人为了采茶方便,高杆砍了很多,导致现在铜箐河严格意义上的一类高杆听说只有8棵,归两家人所有;二类的古树也是矮化过,大一点的主干离地有三四米,再往上才分叉;三类的算是从根部矮化之后又发出来的,在易武这边也很常见了,大的小的都有;再次一点的就是森林里的小树;最便宜的就是进寨子有一段很长的路,种在右手边山坡上的家边小树了。铜箐河的茶基本就是这5类。 铜箐河的一类跟百花潭、天门山、薄荷塘的同级别价格差不多,毛茶成本都要超过2万。二类的话,薄荷塘最贵,远超过百花潭、铜箐河、天门山,后三者的二类价格相差不太大。现在铜箐河很多三类的那种混采茶,好地块的严格来说只能到大树的标准,但是外边很多都当古树卖的,后期的转化上不如真正的二类。去寨子里如果不熟悉行情,口感达不到一定标准,有的村民会看人下菜碟,他们会说这就是二类的古树。这种混采的头春茶虽然有铜箐河苦、野、甜的典型口感,但我们喝了好几家人这几年的三类存货,确实不理想,汤薄,带苦底,别的就没特点了,山上转化快,只有新茶好喝一点。而且铜箐河三类这种混采,比薄荷塘的三类要贵,要找到后期转化好的,确实需要深入茶地,挑一下地块和口感。 那天去喝的第三家,院子很大,去的时候工人正在理条,是挑采的几棵树,算二春了。他们家是某大厂在铜箐河的原料供应商,所以也不方便拍照片。老板是88年的,年轻有为,只比我大一岁。他家茶地管理方式确实很科学。今年天旱,整个寨子的古树都减产了六七成,他们家只减产了大概三分之一。因为好早之前他家就坚持不矮化,不破坏茶树自身生长规律;二是把古树周边套种的小树都砍了,不跟古树争夺养分,所以即使天旱,古树发的也很好。那些种植太密集的人家,大的小的发芽情况都不理想。在他家喝了一泡匀到一起的“三棵树”,汤很稳,轻松过了20道。入口就是高级感,但是其中一棵比较小,所以三四道有一点涩。铜箐河的典型特征倒是不明显,这两天再去那两户有8棵高杆的人家喝喝看,找一下铜箐河古树到底是什么感觉。
今天去高山寨转了一圈。一共130多户人家,寨子旁边有片家边古茶园,村民自己挑了一棵大的茶树当茶祖,每年春茶开采前都会搞一个祭祖仪式。这片园子树普遍都挺大,没怎么见小树,也有些没砍过头的古树。都说天气越干越不能浇水,不然茶树死得更快。但这边还在茶园里拉水管,他们寨子去年就有因为这原因把茶树给弄死的。最后一张图那棵树没拍到树根,实地看也不小,树很高,叶子黄了一半,快要旱死了。 寨子在这片茶园里平整出一条小路出来,听说是准备搞观光旅游。茶园入口有棵无花果树,也有棵据说树龄千年的荔枝树,马上要立牌子记录备案,估计是为了搞旅游整出来的。 今天去的这家是彝族人。我们喝了一泡混采,一泡乔木茶。混采的没有太大特点,微涩,其他方面协调性都挺好。乔木喝了反而有意思,带点“奶香”和野味,甜中有苦,虽然涩,但润度高,耐泡度也可以。他家古树减产7成,早早就卖完了。但是头春的乔木茶还有200多公斤。今年天旱,茶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古树没发多少,量少不够卖;树小一点的头春茶,品质高价格低,但是没人要。 以前茶商都不看好高山寨,说这里的茶便宜,工艺粗糙,涩重。但芭蕉林成了这两年高山寨最火的地块,今年来的茶商都在讨论芭蕉林。本来想去茶地看看,但是天晚了又不好意思在人家这里吃饭,遂作罢。过两天单独来拍一次芭蕉林。 最近陆续发现了几片地,有倚邦的,有易武的,虽然都不是古树,但味道很独特,有辨识度,生态好,性价比蛮高的。感觉那些收小树的茶商走得太匆忙了,现在都在降价,是个好时机,走马观花反而收不到好货。
一真破万假:薄荷塘 前段时间滥田上下寨的茶农送来好多“薄荷塘”,有二类的也有三类的,至少几十种。二类无一例外不行;三类只喝到一泡惊喜的,圆润饱满,耐泡度好,涩度低,口腔凉,带点特殊的野味,是一个苗族师傅自己收了鲜叶炒的,跟我几年前喝过的三类异曲同工。 前几天发的上上个帖子,之所以有点不确定,是因为拿出那泡“铜箐河单株”的主人家在整个易武,无论是资历还是实力,都太有说服力了。在喝那泡“铜箐河”之前,我在他们厂里因为一泡看人下菜碟的茶,对这家人有了看法,觉得他们并不像外界说得那么好。但我觉得喝茶还是要讲口感的,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回来就在微信上跟五妹周迎会说了我的疑问,她回了一句易武茶农的经典通用话术:我们茶农世世代代只会做茶,品茶真的不如你们懂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看叶形确实有点像同庆河的。她这样说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代表的是周家,面向的是全国的客商,说话还是要谨慎的。 疑问还是没有解开,前天又联系了五妹,不巧她这几天在景洪店里。车既然都开到了帕扎河,又刚好停在老三李大家门口,就发挥了一下以前做销售的陌拜精神,准备厚着脸皮去蹭两泡他的薄荷塘。 跟老班章的关注度类似,全国的客商都在盯着周家,外省的茶客知道李大的最多。第一次见他,还闹了个笑话。走进他家院子,见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老头,我说大哥你好,我们慕名而来,想尝尝周家的薄荷塘。他笑着说行,带我们到茶室,去抓了一泡二类。然后我还纳闷,问他怎么称呼,他说我叫李大,我赶紧补了一句“久仰大名”,然后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确实有点以貌取人了。 小老头50岁出头,很淳朴,人很好,让人有些意外,并不像很多老班章的茶二代那样高冷傲气。我觉得周家名声好是有原因的。五妹说话也是很暖的,每次回信息第一句都是早上好呀、下午好呀之类的。 春茶季他家每天都要摆上几桌酒,因为来的客人实在太多。我们去的那天他家另一个茶室还有一桌茶客在喝茶。而且周家一般不折人面子,虽然今年天旱严重减产,但是他们每年都会自留一些,给来家里的客人尝。卖是不会卖的,一二三类都没货。但只要你想喝,礼貌开口便是,一类不会轻易给人喝,二类就不错。 我们先喝的二类,有意思的来了,并没有之前在外边喝到的凉感,汤也没有那么细,甜度也没有那么高。圈子里很多人形容王子山那几棵古树是“无味之味”,我倒觉得这泡薄荷塘二类有一点那种感觉。汤明显很高级,很稳定,胶质感足,虽然没挑黄片,但是从头到尾几乎喝不到涩度。尾水又滑又厚,温着喝有米汤一样的糯感。力度上不是饱腹感,而是柔中带刚,蛮有劲儿的!像喝茅台一样的一线喉,跟前段时间在老班章62号家喝的茶一样,咽下去的瞬间不是缓慢流进肚里,而是一下子就滑进去的。这可能是好茶的共性吧。 跟李大哥交流了很多薄荷塘的知识,也提出了那个疑问,他看了一眼我当时拍的叶底,说明显拼的有三类。反正我不知道他咋看出来的,毕竟是自家的叶子。他问了是谁家的,找谁拿的,我打了个马虎眼:在易武街上喝的,具体没问是从老几家拿的。 二类的条索,很丑,没挑黄片是其一,揉捻出来的不规则是其二,铜箐河的条索也有点这种感觉。图片都放在下边。 再说叶底。前年在郑州的同行那里喝了薄荷塘的黄片,当时的感觉除了直甜,带有黄片特有的“茼蒿味”之外,印象最深的还是叶底,墨绿,很厚,质地像牛皮。喝了李大的薄荷塘,叶底也是这样子,也带有“茼蒿味”和一种不知名的微弱野味。跟麻黑的一个大姐交流,她经常从老四家拿货,她说是因为那片沟里长了一种野菜,瑶族人经常吃,并不是外边传言的薄荷,只是余味有点像薄荷,所以偶尔会有凉感。她说她从来没有喝到过凉感,她老公有时候喝到过。这种凉感可能有些偶然,当然只限于二类的讨论范围。一类我觉得有待考证,明年争取做几锅二类,蹭几泡一类尝尝看。 我们也喜欢探究,把李大聊兴奋了,他又拿出一泡三类,说在外边应该不容易喝到这种三类,是古树的茶果发出来的,二十多年的树龄。虽然微涩,汤没有那么稳,也没有胶质感,但是饱满度比二类要好,味道很独特,是另一种不好形容的微弱野味。这也是之前喝到的两次惊艳的三类所共有的特点。 看叶底很有欺骗性,像古树。我起了个名字叫“原生种薄荷塘三类”,类似于福鼎白茶“群体种小菜茶”的概念,不是无性扦插繁殖。 薄荷塘、天门山、铜箐河、百花潭比较起来,我个人觉得薄荷塘的野味最飘渺,最难以捕捉。蟒蛇箐的古树如果喝到了也开一贴。 最后,疑问还没有完全解开。我去年喝的“二类”,虽然也有类似的“茼蒿味”和野味,但明显水更细,甜更高,不过没有胶质感,差了点一线喉的通透感。本来以为他们几家的二类会有差别,问了李大,他们都是一起做一起分的,基本上每家的都一样。但是麻黑的大姐又说还是一些有区别。所以依然需要考证,最近打算再约一下老四和老五,还有滥田下寨村长家的“薄荷塘”,都尝一尝。核心区的要喝准,非核心区的也要知道什么特点才能分辨得更清楚
今年的易武格外冷清 今年的茶山明显不如往年热闹,烧烤店的老板娘都在抱怨生意不好。各大产区普遍减产一半以上,按理说茶不够卖,但现在的情况是,除了特别有名的几个一线山头,一些茶农家里的头春茶都没卖出去,很多都在降价。最近易武这边下了两场雨,但是不大,二春的量感觉也够呛,品质倒是可以期待,跟头春一起打堆估计也不会拉低平均水平。这段时间对茶商来讲倒是扫货的好时机,只要了解行情,有分辨力,还是能收到很多好货的。只不过茶贱伤农是真的,一个寨子哪户人家卖得好,其他家都会让帮忙推茶。易武街上全都是茶农,有店大欺客看人下菜碟的,也有店小实诚品质有惊喜的。今年要在易武、倚邦和莽枝看几块地,每天悠哉游哉地试着大家分享交流的茶样,偶尔有惊喜的,会去茶地看看生态,看看主人家是否实在,问问头春茶产量,交流一下工艺,再杀只鸡吃吃。昨天跑了一天山头,喝了一泡好茶,回程偶遇了夕阳,回到易武又搞了啤酒和烧烤,感觉易武人少一点还是挺安逸的!
这个题太难了!有没有大神来解答? 人在易武。 喝到一款很有意思的茶,主人家说这是同庆河。 先说口感: 从第一道到最后一道,口感和体感非常稳定:无苦,汤极甜,水极细,润,口腔凉,嗓子热,饱腹感强!时间太晚了没有继续焖,这种茶不知道最后能泡多少道? 我只喝过薄荷塘二类,口感有些相似。 你说它是纯高杆,还是一二类拼一起了?是单株,还是挑了几棵树?前几道有些涩,不像高杆;颜色比较花杂,不像单株;但是茶汤的稳定性和部分条索、芽头、茶梗又是高杆无疑。是同庆河还是薄荷塘?有些叶型像同庆河,但没有喝到同庆河的野味;表现力又很像薄荷塘。 有没有懂的老师傅来解答一下?
都瞧不起三爬嘛 有一说一,真三爬还是挺有实力的,陈升号跟他还挺有渊源
反正总要失眠,不如来个浓的 2022苦竹山古树 100ml盖碗,8克,每次连续出汤3道,过瘾 人多了小盖碗也不怕,大茶量,连续出汤 “柔而不软,刚而不烈”,形容得确实很到位 主打一个香和回甘,兼有布朗和易武的风格 香气回甘像布朗,体感像易武,舒服通透 泡出来味道均衡,这个产区蛮有意思!
老班章49号的春尾茶 带班章味,苦特别显,不是秒化。 润度不差,喝了嘴巴不算特别干 涩度低,水味重,说是夏茶也没毛病。 劲儿还是挺大的,喝着也过瘾。 今年春茶减产, 听说好多夏茶都当二春茶来卖了?
喝口夜茶,瑶族丁家寨 上寨,2022古树秋茶 典型的易武风,贵得没毛病 甜润,舒服,耐泡,涩低,通透 做茶很自由 自由很多时候都伴随着孤独 不过孤独也挺好 老铁们请🍵
【中楼名单】忘山茶2023年第6期派茶 中楼的老铁尽快私信哦
【包邮派茶】忘山茶2023第5期派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谓之忘山茶。 本次派茶每位中楼茶友可得50克茶品,如下: 2022布朗山古树 16克 2022邦东大雪山古树 16克 2022苦竹山古树 18克 中奖楼层共8个,分别为:66,166,266,366,466,566,666,766。 为防止小号及外挂抢楼,本次派茶限本吧等级5级和5级以上ID参与。 重复中楼者以首次中楼为准,其余无效。无效楼层移步下一层为有效中奖楼层。 感谢吧务支持。
又到周末,一杯茶足以慰风尘 今年的麻黑头春古树 厚润,耐泡,焦糖香,尾水甜 7克喝不完,今天整5克 昨天没喝,两天的瘾一次过了 舒服啊,喝起来🍵
表演个杂技 水满自溢,盖碗悬停还不会
喝了一周茶,有点累,喝泡茶犒劳一下自己 弯弓国有林,山野味足,顺,劲儿大通透!有时候喝它口腔凉凉的,今天喝就凉了一下,晴转阴脾气不好琢磨!
对比两款猫耳朵 倚邦猫耳朵和鸡嘴壳这类茶,个人感觉没什么神秘的,有市场就有炒作。倚邦有中大叶种,也有小叶种。猫耳朵是小叶种,既有小树的,也有古树的。跟之前发过的帖子一样,古树在口感上有迹可循。 今天是自己喝,都是2022年的茶,一款古,一款非古。100ml盖碗(有效容积),投茶量均为5.5克,100度纯净水,1秒出汤。 一泡茶从头喝到尾,每道喝一杯,喝到尾水,没有对冲,因为对冲会有口感偏移,难以辨别干、涩、反胃到底源于哪杯茶?第一泡茶喝完,补点白开水,过20分钟开始第2泡。 【古树优点】 香气沉稳,水路细,甜度高,汤感饱满,带一丝倚邦的野味。几乎无涩,只在舌面上感觉有一丝丝。润度高,嘴巴不发干。一线喉,不挂齿,直接滑到肚子里。劲儿挺大,喝完很通透,没有上头的感觉。第6道开始有一丝掉水,尾水喝到第13道,再往后只是甜了,估计不会有什么变化,也懒得焖,就停杯了。 【古树缺点】 缺乏层次感,只是香甜,倚邦的山头味不突出,没有很高的辨识度,喝几次就会腻,不如正常的倚邦古树有味道和层次感。而且价格离谱,二者相差至少一倍。奈何有人追,这也是市场需求吧。 【非古树优点】 香气比古树更张扬更锐,前3道二者甜度相当,涩度极低。 【非古树缺点】 有点上头,跟喝了2两酒一样轻飘飘的。通透性差,喝完不往下走,而是有点反胃。反胃感是从第2道开始的,所以每道茶只能等茶汤温热,浅尝一口,一杯都喝不完。汤感薄一点,饱满度不如古树,喝完等片刻嘴巴会明显发干。第4道开始有一丝掉水,坚持到第7道,实在受不了这种反胃感,就停杯了,没有继续喝下去的欲望。 【总结】 不是所有猫耳朵都是古树,具体要看品质,克价从几块到20多不等,性价比挺低。鸡嘴壳也类似,而且今年的鸡嘴壳比猫耳朵更贵。 【补充】 个人理解,好的古树,柔也好烈也罢,喝完都是通透的,无非是有的茶劲直接,有的茶劲委婉,哪怕频繁上厕所,也不会有喝饱的感觉。但是反胃和上头就不太好。上头这个体感可能有些争议,估计要因人而异吧。 附几张图,两泡茶的对比。码字挺累,继续喝茶去。老铁们,请🍵
甜甜的,带青味,微涩,化得快。 喝起来没有突出特点,空有漂亮的叶底。 选茶还是得选有记忆点的茶, 能一口击中味蕾,让人念念不忘。 茶友们,请🍵
10年的干仓茶,汤色不带一点红 干仓老茶难寻,郑州天气干燥,没有受过潮,汤色是这样子滴,跟南方仓储还是有区别的。 今年的茶做好刚发来的时候,香气还不高,打开袋子晾一天就满屋飘香了。新茶在退水,外边湿度49%,仓库升到了61%,果断开窗通风。 这边天气爽朗干燥,喝茶蛮舒服!
怎么从口感上辨别古树与否? 实践总结不抬杠,欢迎老铁们来补充,大家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才是目的。 1. 掉水的快慢 只要有一丝掉水就算开始掉了 洗茶水不能算第1道;一般的古树从第6道开始有一丝掉水,好点的古树是从第7道开始,极个别素质很高的茶是从第8道开始,比如树很大或者极少采摘的那种。小树茶泡个两三道就开始掉水了,乔木大树之类的大概在四五道。 2.耐泡度 春茶,不闷泡,一般都能出汤15道以上,尾水汤色会越来越淡,但甜度一直很明显;有的秋茶耐泡度可能会差个两三道。 3.涩度 涩度很低且化得快,有些重口的人甚至会觉得古树茶没有涩度。古树茶喝得多,就会对涩越来越敏感,对它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这是口感标准提升的表现。(新工艺茶涩度也很低,但是多为小树台地,这些茶掉水快,耐泡度不高,层次感差,喝完嘴巴发干,体感也不舒服,有反胃感。如果是古树茶,这些情况不存在) 4.润度 非古树的茶,喝完嘴唇和口腔很容易发干,越喝越渴。但是没有古树做对比,就不太容易有明显的体会。这是个经常被忽略的指标,随着口感的提升,口腔会对润度越来越敏感。 5. 体感舒适度 很多人喝新茶,喝几道喝不动了,被商家误导为“新茶劲儿大,需要放几年才能喝”,其实很多情况下这是反胃的表现。古树茶只要不是空腹喝,不论新老,喝完体感都很舒服,不会出现反胃的情况。无非是新茶带青味而已。好茶喝到嘴里一定是让人惊艳的,身体不排斥的,越喝越透的,不论新老。 这个指标依然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随着口感标准的提升,体感也会越来越敏感。 6. 工艺问题 很多人见到绿色的叶底就说是新工艺,这里边一定是有什么误会。 新工艺是为了增加新茶的适口性,方便现喝。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新茶不适口呢?自然是非古树。 古树茶的新茶其实蛮适口的。即使采用新工艺,同一片茶园,古树也一定比小树好喝,这是先天的原料底子决定的。 古树鲜叶杀青20分钟,做出来的茶叶底就很绿呀,炒到三十多分钟,泡出来叶底就完全不一样了。炒茶跟炒菜一样,炒得程度轻,菜就炒不熟,青味就重,叶底自然就绿一些,转化上就需要更长时间。 当然不是为新工艺茶辩解,而是感觉很多人被误导了。新工艺虽然涩度低,但第3点说过,其他口感和体感指标并不理想。多喝古树茶,很容易辨别出来。 总而言之一句话: 好茶喝到嘴里一定是让人惊艳的,身体不排斥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多喝古树,口感标准会越来越高,鉴别能力会越来越强,能值得剁手的茶会越来越少,不用他人劝,学费自己都会越交越少。 附两张图,都是2022年的春茶,图1是杀青18分钟的昔归老寨古树,图2是杀青35分钟的麻黑古树。
今年都在炒作倚邦鸡嘴壳,我也来炒作一个麻黑的鸡嘴壳#倚邦#
【古树茶叶底特征】来个绕口令 春茶季到了,吧里好热闹,我也掺和一脚 海王说了:看书养花喝茶水,别管闲事不呛嘴。 实践出真知,总结了一下古树茶叶底的特征 说得不对请大神们指正,轻喷 叶片背面的主叶脉和侧叶脉 密集,均匀,清晰,凸起,有立体感。 绕口令是这样的: 古树茶一定都有这样的特征(图1—图5) 有这样特征的不一定是古树(图6-图8) 没有这种特征的一定不是古树 以上是经验总结,要想完全确定,必须得喝。 不确定的请发给我,我来帮你确定
【集邮】都是很单纯的纯料茶 人家很单纯的
台地有机茶园 看看这有机台地的芽头和茶毫 虽然嘴巴干,涩度高,不耐泡, 但起码喝了不反胃呀。 有的农残超标,或者催芽剂,除草剂用多的, 喝几口就受不了,还是古树呢 好多人喝生茶就这样把胃喝坏了。 好茶喝得越多,口腔和体感越敏感,口感标准高,宁缺毋滥,反而会省下很多学费。 口感提升是进阶过程,当下的自己都觉得当下的茶是好喝的,回过头再看就未必了。 普洱茶要喝明白,其实就俩字:对比。
【派茶中楼名单】忘山茶 2023年第1期 没发地址的茶友请尽快私信我哦
喝个2013年的老易武 那年茶质特别好,加了红丝带标记一下。 14年压的饼,北方干仓储存完美,很难得!
上寨,下寨和弯弓 昨天喝的瑶族丁家寨下寨春茶,7.2克。 洗茶水蛮有冲击力,头春无疑,汤感厚,甜度高,无干涩。洗茶之后闻叶底,香气冲。 第一道入口甜,汤感厚,涩度几乎没有。 第二道开始带点苦底,化得快,嘴巴有轻微发干,依然是辨识度很高的“丁家寨味儿”,但跟上寨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上寨大一点的古树,水路很细,甜度特别高,没有苦底,香气更足,持续时间久,是比较雅致的那种“丁家寨味儿”,而且体感柔和,不闷泡,尾水轻松过15道。 这泡下寨更粗犷,有劲儿,喝了通透,但甜度差,嘴略干,带点苦底,化得很快,香气不如上寨持久,第六道开始有一丝掉水,耐泡度也差一点,秒出不闷的话,尾水过不了15道。 2022上半年拿了一公斤样品,当时涩度和润度都表现平平,存到现在,涩度和润度表现有所提升。 对比过几家“弯弓茶”,基本都是这个味道,有可能是下寨的料子。 甜度比上寨的秋茶还低,涩度和润度二者相当,耐泡度上寨秋茶更好。叶底不如上寨秋茶叶底肥厚,叶片比较薄。 如果仅以自己现有的茶做对比,上下两寨都是辨识度很高的“丁家寨味”,但下寨风格明显粗犷,带苦底,通透有劲儿;上寨风格细腻,无苦底,甜度更高,体感柔和,当然也有树大的原因。很多人说上下两寨大同小异,略有差别,具体要看地块,土壤,树龄,阴阳面等,我觉得需要考证。 上寨也有差的,下寨也有好的。就跟弯弓一样,有好有次。弯弓虽然名气大,但一般的弯弓古树,确实不如瑶寨的顶级茶。今年喝了好几款弯弓,水细,甜度高,带点回甘,其他特别的印象倒是没有,完全不是下寨的风格,倒是跟上寨有些像,但没有“丁家寨味儿”。顶级的弯弓凤凰窝确实没有喝过,一定有贵的原因吧。 上寨春茶和秋茶的条索,春茶偏灰黑色,秋茶颜色略浅。倒是袋子里的干茶,春茶有浓郁的花香,秋茶香味淡到可以忽略。 图123: 下寨春茶条索,汤色,叶底。 图456: 上寨秋茶条索,汤色,叶底。汤色从头到尾基本都一样。 图789: 上寨挑采的春茶条索和叶底,汤色当时没有拍。 茶友们注意辨别哟
喝泡自家的麻黑,讲个温柔的段子 140ml盖碗,投茶9克,入口就是直甜和回甘,香气特别冲。第3道开始焦糖味特别好,让人欲罢不能,如果投茶量大,焦糖味能持续到第8道,尾水就是直甜。我一般喝到15道,后边还是甜,但一直泡茶太累,所以就停了。泡完的叶底盖上盖子,两天后打开,依然很香。 麻黑寨子里的茶斗了个遍,树普遍偏小一些,好多工艺不达标,没人做得出这个味道。而且现在人懒,炒个一二十分钟就停了,做茶虽然辛苦,但为了保证品质,却懒不得。常年炒茶揉茶,我叔胳膊挺粗壮的。以前为了改进工艺,特地找关系请客吃饭,送人几十公斤古树茶,几个老师傅才愿意教他。有专门烧火的工人,火力大小,什么时间添柴,铁锅和烟道设置在哪里,什么情况鲜叶下锅,炒到什么手感,揉捻力度多大,全都是学不来的。经过多年的慢慢改进和完善,才有了现在的味道。 作为离麻黑寨子不远的新贵“石门坎”,最正宗的古树市场价大概要一万五六一公斤,味道比我家浓郁一些,耐泡度更高,但依然没有焦糖味的灵魂,这就是工艺的差别。如果有人说五千块的“石门坎古树”,茶友们要注意辨别哟。 三百亩茶地,每年四百公斤头春茶的产量,外地几个大客户分掉三百公斤,剩下的就是零零散散的出货了。所以我叔常说的一句话:“论品质,零售应该定价6-8,但大家常年合作,每年都是提前预定的,也不好意思涨价。” 平时都是我泡它,唯一一次被它泡,是有一次连喝两泡,每泡10克的量。喝完醉茶了,浑身发软犯困,也不难受,没有头晕恶心呕吐,只是手没劲儿握不紧,困得想睡觉。以“香甜柔”名扬天下的麻黑,连醉茶了都这么温柔。我想,这才是麻黑的魅力,这个焦糖味,才是麻黑的灵魂吧。
喝泡性价比很高的“假易武”—江城茶 江城茶,甜度极高,涩度低,无苦感,体感柔和舒适。从香气,条索,味道,体感,包括后期转化上,都像易武茶,性价比却很高。 茶农说古树,但从口感表现上来看,第五道就出现一丝掉水的茶,只能算大树!其他指标都还可以。 茶农说,好多茶商收了都当易武茶来卖高价。也应了小吧那句话:“云南再无江城茶”。 图2是今天喝的,图3拍于2022上半年,当时留了一点散茶,没压饼。最后两张是今天新收的鸡心杯,懂的大佬给掌掌眼
今天喝点好的,灵感来了 喝美了有灵感,编个打油诗: 顶级瑶族丁家寨, 都拿来当弯弓卖。 不仅来当弯弓卖, 还卖到一万多块! 丁家寨是丁家寨,弯弓是弯弓,只不过弯弓茶园一部分是瑶族丁家寨人的。在“大弯弓”概念泛滥的年代,好多人也搞不清,手里的茶到底是弯弓,还是瑶族丁家寨。瑶族丁家寨的大乔木,都被拿来当弯弓古树卖。上山收茶,被骗得团团转。
今晚躺仓库睡觉 每次打开都得闻半分钟,太香了!
辞旧迎新(标题至少5个字) 不容易的一年终于过去。2023一定会好的,祝茶友都能喝到好茶,少交学费。
邦东·大雪山 临沧四座大雪山都在喝,今儿跟风喝个邦东的。 香气蛮特别,有人喝了说带点奶香,也有说像红茶的香。 不苦,甜度中等,涩度低,汤色透亮,属于淡口茶
杨康,嗅觉恢复了有七八成,喝完蛮通透的!
【派茶中楼名单】忘山茶业2022年第二期 还没私信地址的茶友尽快联系我哟!
【包邮派茶】河南忘山茶业2022年第二期派茶 自家表叔在易武麻黑的古茶园。 每年只做两季:头春生普,秋采白茶。 坚持传统手工制茶,铁锅炒,纯日晒。 白茶采用纯手工复式萎凋工艺。 【本次派茶茶品】 1. 2022麻黑古树 14克 2. 2022麻黑古树白茶 14克 3. 2022邦东大雪山古树14克 4. 2022滑竹梁子古树 14克 5. 2017蛮砖大树14克 即向每位中奖茶友派出70克茶样。 【中奖方式】 共设8个中奖名额,中奖楼层:99楼,199楼,299楼,399楼,499楼,599楼,699楼,799楼。 【无效中奖】 本次派茶每人可中奖一次,重复中奖者以首次中奖楼层为准,重复中楼移步下一层。
防羊三件套,都是国粹 普洱茶,艾条,泡脚盆 每天喝,每天熏,每天泡 喝得想排水了才从泡脚盆里出来
15年老班章秋茶(目前还没羊) 那时候的茶品质是真的好。 春水秋香这话不假。 茶饼浓香,茶汤高香,热杯骚香,挂杯冷香。 耐泡度高,不掉水,回甘好,尾水甜。 那时候的古树和非古树很多还是分开采的 7年的秋茶,喝了舒服,饿啊
喝泡正儿八经的猫耳朵 倚邦贡茶中的臻品:猫耳朵。 稀有小叶种,几乎都是一芽两叶 非常严格的高标准采摘,如今很难得了。 小身材大能量,高香味浓耐泡 雅致的倚邦香!
继续消灭麻黑碎茶 封在家也没二事,瘾来了就喝麻黑碎,投茶量大点,味醇回甘,焦糖味显,过瘾,舒服啊!
喝点麻黑高碎 实在不知道喝什么, 太贵的舍不得喝,太便宜的又不想喝, 还是麻黑古树吧,什么时候喝都合适 袋子里剩的碎茶,最喜欢喝 断掉的芽头很多,都是精华 用旅行杯泡正合适 唇齿留香,甘甜回味,焦糖味上瘾!
喝个17年高端拼配 17年的陈班,当初买的一提现在就剩这60克了。 一年多没喝,干仓存放看饼面还不错。 感觉最好喝的还是洗茶水, 甜度很高,能达到麻黑古树茶的水平。 从第1道开始,甜度不明显了 主要靠香气来支撑, 香气特别冲,坐得远也能闻到, 感觉是很甜那种果香蜜香之类的, 生津弱,回甘还行,不如以前喝着明显, 汤感厚度和饱满度中等水平, 涩弱能化,茶气中等偏上, 甜度倒是都比不过洗茶水。 第4道开始苦太重了,化得很慢, 跟老班章古树纯料的差别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是硬伤之一 第6道开始掉水严重,不如纯料的表现力 这是硬伤之二 可能现在口感标准提高了,感觉没以前好喝。 就这样吧,闻闻茶香也挺好。
来暖气了,随便整点什么喝! 大平掌,兰香+百香果味儿 这个感觉挺特别。
【派茶中奖名单】河南忘山茶业2022年第1期派茶 本次派茶有效中楼人数为8人,未发地址的茶友请尽快私信联系我,11月13日18:00为截止时间。
【包邮派茶】河南忘山茶业2022年第1期派茶 自家表叔在易武麻黑的古茶园。 每年只做两季:头春生普,秋采白茶。 坚持传统手工制茶,铁锅炒,纯日晒。 白茶采用纯手工复式萎凋工艺。 【本次派茶茶品】 1. 2022麻黑古树茶 14克 2. 2022麻黑秋白露古树白茶 14克 3. 2022邦东大雪山古树茶14克 4. 2017蛮砖大树茶14克 5. 2022布朗山大树茶 14克 即向每位中奖茶友派出70克茶样。 【中奖方式】 共设8个中奖名额,中奖楼层:99楼,199楼,299楼,399楼,499楼,599楼,699楼,799楼。 【无效中奖】 本次派茶每人可中奖一次,重复中奖者以首次中奖楼层为准,其余中奖楼层无效,并以该无效楼层数+1为有效中奖楼层。若+1仍重复,则继续+1,直至有效。 11月10日会发帖联系中奖茶友,3日内无回复视为自动放弃,放弃的中奖楼层数+1为最终中奖楼层。 本人在郑州,欢迎茶友来,明年也可约茶在云南! 网店和直播正在筹备中……
这几天不喝普洱,喝点白茶也不错 云南的古树白茶如果用料和工艺好,真的好喝。 汤感厚,香气独特,耐泡度高,可以出30道汤。
发完货喝口老班章秋 #生茶##舍不得# 给茶友发完货,赶紧喝口2015年的老班章秋茶。干仓存放,很难得了。那时候还没有过度采摘,古树也都是单独采的。耐泡度是真好,香气高,回甘持久,喝不动了又不舍得倒掉。绝版茶真的是喝一泡少一泡啊,回不去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