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沧浪 碧海沧浪
签名是什么?可以吃吗?
关注数: 82 粉丝数: 567 发帖数: 43,153 关注贴吧数: 50
民国时期的中国航母计划 1928年12月,中国杰出海军将领陈绍宽被蒋介石任命为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并晋升海军中将。收到任命书后,陈绍宽在《条陈扩充海军呈文》中写道:“兹拟以最低限度,请添造驱逐舰四艘,约须1,200万元;潜水艇二艘,约须600万元;巡洋舰三艘,约须3,000万元;航空母舰一艘,约须2,000万元。” 这个建议最后在全国编遣会议上被否决。计划落空,陈绍宽愤而辞职。蒋介石前去挽留,并做出扩建海军的承诺:“我们曾讲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蒋介石还特别对陈绍宽说,60万吨舰艇中,应该包括3艘航母。看到航母建设有希望,陈绍宽便回到海军中任职。  “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航空母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此时,陈绍宽已是海军上将。在抗战之初,陈绍宽在江阴指挥了整个抗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海战——江阴海战,前后历时108天,这是抗战中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当时日军出动航空母舰,几乎将中国海军主力舰艇全部炸毁,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海军最重大的一次损失。 1943年11月,抗日战争即将开始进入反攻时期,陈绍宽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按照陈绍宽的规划,全国建设4个海军防区,每个防区设立一个支队,每个支队拥有5艘航母,并选定了浙江象山等三处母舰军港。这个计划对当时已经失去海防的中国来说,太过于奢侈。 1945年8月,陈绍宽又制定《海军分防计划》,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30年建成,这个计划依然被束之高阁。 再往后,内战爆发,民国政府凉凉了 可见没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和组织能力,是无法建造航空母舰的。
Fc31的最大问题在于哪里? 其实fc31最大的在我看来问题就是: 1不大可能在综合性能上超过35,气动在那里,这么薄的机身和三代机水准的发动机,只能兼顾高速,想要大航程和载弹量以及侧弹仓肯定没戏,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你还指望航电性能和感知能力和20看齐,这个价格估计比20也不会差太多了; 2航母的攻击波次起降飞机能力又是有限的,搭载舰载机达到80架左右的美国航母第一波最大也就30架,后续也只能维持24架左右的数量,这就注定了同样起飞二三十架飞机毫无疑问重型机群无论在战斗力还是任务灵活性还是航程上都强的多; 3结合美国航母舰载机发展的趋势看,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是趋势,f14退役后,fa18cd不能满足需求,f35一时又指望不上,怎么办?直接拉皮到FA18EF呗; 4从研制时间和机体成熟度看,20历经多年研制,生产了七架原型机,每架都有一定的改进,机体和配套总体达到军方服役要求,从毛子改型苏27到苏33仅用一年的速度看,我们改型20到舰载机也不会超过两年时间(毕竟毛子没考虑制海武器)。反观fc31,只有一大一小两架原型机,进度堪称龟速,按这个基础要达到服役标准起码还要五年以上,完成后大概率还不如f35。 5fc31的最大黑点就是各种无脑粉丝吹成歼31各种神论层出不**如说平衡论、一机四型论、安排好了论。
有关滑弹的几点想法和意见 滑弹结合航母在版里谈了几个月了,纷争一直比较多,大家都谈了很多想法和设想。 对于滑弹 我一直持保留意见,但是还是要说一说: 1、对滑跃导轨直接配合甲板做成曲线上翘,在工艺上是否能做到在弯曲的导轨上顺滑滴进行弹射行程?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假设工艺上没问题,那么这个曲率如果过大,较大影响停机数,是否合算?如果曲率小,实际效能增加甚微,实际上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弄成曲率的,还影响的轨道效率,还造成工艺上的技术难点进而提升了相当幅度的造价,搞不好滑跃的增益被轨道的效率降低抵消了,或者增加的非常少,那么强行上曲线滑跃轨道意义何在? 2、如果是弹射一段行程后再配合滑跃甲板上翘,纯粹是脱裤子放屁的方案,直接增大弹射器功率或者把滑跃甲板换成长行程弹射器就行了。福特也好,尼米兹也好,弹射器能够满足100米距离内将满载战斗机起飞时弹射到安全起飞速度,何必再搞这种50米弹射行程再加50米滑跃这种半吊子工程。 3、滑跃航母和平甲板弹射航母也就是在起飞方式上有所不同,其他调度、回收等方面没有大的差异,不存在严重的从零开始的问题,刻意强调不先进技术的继承性是愚蠢的。 4、如果说这种方案能够节省弹射器消耗的功率,那得给科普一下,弹射器消耗的电能对于航母主机而言其实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福特的发电机发电能力达104MW,而一台弹射器需要的仅仅是4.5MW在45秒内完成充电,4台弹射器同时充电只需要18MW,至多占全舰的17.3%的功率,航母上4台发电机,使用一台就可以满足需求。也不存在所谓耗能影响续航力的问题。尼米兹因为是蒸汽弹射器,这个就存在需要长时间存储高压蒸汽的问题。 5、也许有人会说哪个是福特,是美国的,但是马斯拉公开说我们的电磁控制技术比美国领先一代,那么怎么也不会在成品上比美国的差,何至于有这个顾虑?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