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歌 海洋籽
一新
关注数: 81 粉丝数: 342 发帖数: 31,078 关注贴吧数: 24
读了惊心动魄的天津房价, 谈谈对南通的启示天天津新观察09- 读了惊心动魄的天津房价, 谈谈对南通的启示 天 天津新观察 09-10 9月10日,一则天津房价下跌的消息刷屏,1平米降5000元、两周降价72万,两周跌回4年前。 据相关报道,2016年,天津乃至全国迎来房价爆发增长,全天津的房价几乎翻了个倍,新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涨价,二手房买卖更是毁约丛生,有房主放话,就算毁约赔钱,也不卖。 那时是天津首套房首付两成的时代,天津房价12000到13000之间,2018年天津房价已经迈入2万大关。 今年,连天津这样的直辖市,特大型城市房价都进入了下降通道。 相比2018年,天津房价普遍跌幅在30%以上,一套房子跌幅百万都很正常,可谓是惊心动魄。 动辄三至五万元的房价很明显脱离了天津实际的基本面。房价暴涨的背后难以形成有效支撑,天津人口增长缓慢。 天津还有一点就是和北京相距过近,大多数人才和外来人口都会更多的被北京吸引,其次,资源也会更向北京倾斜一些,天津虽然作为一个强二线城市,但相对来说还是以前的基础太过雄厚才能维持现有的地位。 以上信息给我的感觉,天津和我们南通在一些方面有相像的地方,同样是沿海城市,同样是靠近特大城市,这些特征使得两座城市拥有地利,便于发展经济。 随着政策利好南通发展,南通迎来了发展机遇,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和通州湾开发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同时全球大环境中,新冠肺炎还没有消退,全球经济还未复苏。我们南通现在的房价已经达二至三万元1平米,“经济未展,房价先行”这是南通发展的绊脚石。 高房价抑制消费,阻挡外来人口定居。同时南通本地人口外流,如此南通楼市将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苏南的苏州、无锡和上海等城市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发达经济产业,未来必将进行产业升级。再过十年后,我们南通有什么?除了外地投资客炒热的楼市,还剩下什么?南通人口结构正在走向老龄化,南通的未来怎么发展,留给南通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江南固然风光好,江北亦有风采。建议南通必要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加强产业升级,吸引人才,打造宜居宜业的江北文化名城。另可以发挥南通基础教育的强项,吸引在上海打拼的人在南通买房定居,为子女的教育创造优质资源。借此南通可以成为上海的后花园,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天津的发展是其拥有雄厚的基础,南通虽有“近代第一城”美誉,但在全国还不是那么有名,自身具备的优质产业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就像佛山至于广州,南通之于上海,相信也可以。
穷的卖裤子的地方才搞房地产刘尚希: 改革的方式也需要改经济观 穷的卖裤子的地方才搞房地产刘尚希: 改革的方式也需要改 经济观察报 大鱼号 13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官方大鱼号 关注 经济观察报:前两年您讲过改革空转的问题,最近您也谈到,应该有一个和目前相匹配的大力度大规模的深度改革,但同时您也会说,好些改革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如您所说,一些疫情之前就存在的老问题,在疫情中间反而可能会放大,我们期待的一些改革,目前来看见效似乎也没有那么明显。这是为什么? 刘尚希:我觉得,目前改革中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是因为现在改革方式本身还不够完善。 我们出台了这么多改革文件,做了很多改革规划,但整体上看,我们的改革仍然是以部门为主导的。以部门为主导的改革,其问题在于各个部门都有自身的考虑。要想一个部门超越自身来考虑改革的协同性,相当于要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起来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种以部门为主导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即便是在方案起草过程中,可以超越部门考虑,一旦具体实施,就涉及到各个部门的权力和利益,难以自我革命。 如果没有一个超越部门的实施主体,依赖于各个部门各自实施的话,推进起来会非常困难。所以,我觉得“改革权”要适度集中,改革权当前最好是集中到中央深改委(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深改委的深改办的职能应当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深改办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部门主导制定的改革方案可能本身就存在这些部门的考虑,部门要给自己削权几乎是很困难的事情。 我觉得,深改办应该承担起类似于当年体改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职能,超越部门来做整体设计,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等相关的问题综合考虑,而不是让各个部门自己去琢磨,并设计方案来送审。 另一方面,在实施主体上,深改办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深改办上升为改革的实施主体,让各个部门变成改革实施主体的配角。现在是各个部门作为实施主体,深改办负责督促各个部门出文件、落实文件,其效果不理想。 目前的这种改革方式要推动改革全面深化和实质性进展,我觉得难度很大,可能被各个部门相互“牵制”住了。现在深改办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一旦发挥出来,应是很强的,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扩大编制,把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集中起来,就像搞“两弹一星”工程一样,集中力量搞改革。深改办来推动,各个部门配合。我觉得若是这样,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有更大的实质性进展。 过去改革的经验表明,当时体改委就是超越了各个部门,形成了市场化改革的超部门方案,这样才能把相应的企业主管部门最终都给撤销了,让国营企业变成一个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这个定位,政府部门重组的方向也清晰了,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就很很清楚了,大方向很明确,各部门很难找理由来阻挡。改革需要刀刃向内,无法自己给自己做手术,所以改革方式上应当要做一个大的调整。 若改革红利能更充分地释放出来,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就会更强,同时,当前的宏观政策也会更有好的效果。
三农的出路在于合作化,而不是美式大农场柳柳解说大鱼号14小时 三农的出路在于合作化,而不是美式大农场 柳柳解说 大鱼号 14小时前 关注 三农的出路在于合作化,而不是美式大农场 近年,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很热烈,大家都在关心农村、农民、农业未来怎么发展。在众多的说法中,有一种说法影响很大,而且似乎很有道理,赞同的人也很多。 这种说法认为,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学习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搞现代化的大农场。理由是,这种农业模式成本低,效率高,只用很少的劳动力,就能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 听起来很有道理,成本低,效率高,那就更赚钱。但是,我反对全盘照搬美国模式。反对在中国搞美式大农场。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把中国三农的现状弄清楚。 中国人历来的梦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耕者有其田,农耕时代,只有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才能够安居乐业。王朝更迭,无数次战争,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结到最后,都是土地问题。 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按人均分得土地,并且禁止土地买卖。第一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第二杜绝了土地兼并,避免了大地主和大量失地农民再次出现。有了土地,就保证了老百姓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避免了大量饥民的出现,从而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后来实行公社化,由个体经营改为集体经营,再后来,又实行责任制,再次把土地分给农民,实行个体经营。但不管怎么变,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土地的经营权一直没变。不准买卖土地的政策一直没变。 应该说,中国的土地政策是世界上最好的土地政策。这个政策保证了中国大部分人有饭吃。 现在,在老家有土地的城里人,或者虽然没有土地,但户口仍在农村的,加上留守农村的人,大约有十亿。没有进城,仍然留守农村的,大约有六亿人。也就说,四亿进城的农民,农村是他们的可靠后方,是他们的最终退路。不管遇到多大的经济危机,遇上什么大灾大难,这些人回到农村,还有房子住,还有饭吃。 中国有十亿人生活有保障,我们还有什么危机度不过去呢?只要这种土地政策保持不变,世界上没有什么经济危机能击垮我们。 而实行美式的大农业,改变的不仅仅是经营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现有的土地制度。 首先是要兼并土地,把很多的小块土地合成大片土地。才能便于大型机械操作。那么问题来了。你将以什么方式合并土地?是无偿剥夺农民的经营权吗?农民失去土地怎么活?农民会答应吗?还是靠政府使用公权强行剥夺?会不会引起动乱? 第二种方式是有偿租种,我们这里流转土地是一千块钱一亩,付了租金,租地人还有利润空间吗? 如果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也就剥夺了农民劳动的权力。农民不会干别的活,哪来的收入?没有收入,就活不下去。势必有几亿农民涌入城市,城市有这么多工作岗位吗?城市能够消化这么多劳动力吗?要知道,几百万难民就差点让欧洲崩溃,更何况是几亿人,而且都是没有一技之长的老农民。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土地一次性买断。那么多少钱一亩?三万五万?还是十万八万?一家人卖地得了二三十万,一场大病就没有了。然后呢? 土地就是粮食,粮食就是生命,粮食,土地和生命一样,它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实行西方大农场生产,就没有农村了,没有农村,没有农民,中华文明还在吗?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我们这个民族靠什么立世? 我们的耕地没有美国多,但人口是他们的四五倍,国情完全不一样,大农场在他们那里可以搞,但在我们这里完全不能。虽然种庄稼是很低端的体力劳动,但是可以保证几亿农民有饭吃。 所以说推行西方的农业模式,是个坏主意,如果硬性推行,结果是不可预知的。 但是现在三农却遭遇困境,上次分地之后,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几十年过去了,农民还是温饱型的生活,粮食价格太低,农民收入太低,劳动力,资金,人才,技术,大量流入城市,农民只能用最少的时间来摆弄庄稼,这就造成靠化肥农药除草剂来催生庄稼,结果生产出来的粮食严重污染,对环境也造成极大破坏。 如何走出困境? 应该大力推行绿色种植,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粮食,不仅可以卖出好价钱,增加农民收入,也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但是靠一家一户这种小农经济是搞不了生态农业的,你就是种出好粮食,也卖不出好价钱。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只有这样,三农在市场上才有竞争能力,才有话语权,才有谈判的筹码。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走出正确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削足适履地照搬西方,贪大求洋只会坏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