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歌 海洋籽
一新
关注数: 81 粉丝数: 342 发帖数: 31,078 关注贴吧数: 24
关于海门的市花市树问题的思考 不知何时起海门的市花市树定成了月季和榉树,以数作为民间非常受欢迎的硬木树种,是大部分家具的优材料,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欢迎,当然,榉树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喜闻乐见的树种是不是适合做行道树这个就有赖于推敲了。传统文化中,一个把榉树当作是中举的意含,启东中学前两年就有一个人捐了两棵大榉树,在校园里表达了他的期许。乔木暂且不论,现在要讨论一下市花,月季。自从月季被强力推广后,整个海门翻天覆地的种植了月季,那么种植越剧真的能体现出海门的形象吗?去年开始整个336省道开始翻新,变身为345国道,从临江,那段起两边的绿化带老的全部被翻新种植了,新的,在这些高密度的灌木丛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种,月季树,这本来应该是个好事,虽然这个成本非常高,但毕竟能够看到鲜花的愉悦,老百姓的心情也是好的,虽然它的种植管理难度,病虫害程度都非常大,管理上需要引入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确保他们的,防病能力。但是我在这其中也发现一张搞笑的事情,就是大家都知道月季是喜阳物种,一定要在太阳下左才能茁壮成长,但是336省道两边都种植了一排多年的香樟树,行政指令的一刀切,导致在这些香樟树底下也按照一定的间距,不低的种植了月季树,这些月菊树结局如何?可想而知赛不在太阳就是病虫害滋生,本身开花的能力也不会很强,时间一长就是死亡,这种生态形式主义危害非常大,浪费的是大量的财富和资金,需要引起重视,传统搞公路绿化的,他们只是会种树,但是对于花卉种植,特别是月季,这种观赏性花卉,他是有他的条件的,这个是科学规定,是要去遵循的,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靠近路边的月季秘不花刺,对于环卫工人以及群众的伤害,也是需要考虑的,不知道各位海门的朋友怎么看?
实际上真的是弊大于利吗?下降的时候抵制,当年涨幅那么大的时候 实际上真的是弊大于利吗?下降的时候抵制,当年涨幅那么大的时候为什么不抵制呢?核心还是利益问题,当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拼命地索取,当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拼命去抵制。 然而,随着这些年的各种变化,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加上各种政策的缩紧,房价能维持住就很不错。从根上讲,不论有多暴利,终归是要回归市场价值,泡沫终究是要破,只是是平稳落地,还是断崖式落地。 客观讲,如果房价大跌,会产生很多问题。不止是房企,很多很多人的财富都被房产绑架了,很多很多家庭的负债都是因房产而起。所以今年的房产政策是突出一个“稳”字,也就是说,导向是不能大涨,不能大跌。 然而,不能大跌也不意味着房企就可以联手去抵制降价,当市场已经饱和的时候,当市场充斥着各种粗制滥造的时候,不降价是不太可能的。这些年,我们接到了很多来自郑州的业主咨询,很多楼盘确实很差劲,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维权。 另外,当房企联手一起抵制降价的时候,甚至还可能会触犯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比如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所以,房企的这些做法恐怕既不合适,又涉嫌违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被好多人津津乐道,怀念不已。那是一个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被好多人津津乐道,怀念不已。 那是一个朴素的年代,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家长都在忙着工作、种地、生产,根本不可能像现在的家长,有时间有精力陪伴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写作业。 为何在那个年代,没有重点班和尖子班,没有超级中学,没有各类补习班,没有各种教辅资料,全国各个地区,依旧能够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呢?经常会听说,哪个镇子,哪个村,有个学生考进了清华北大,这些学生就读的学校,甚至是一所乡镇中学。 为什么很多人在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重视基层教育,重视基础教育。 我参加教育工作是1990年,分配在一所乡村完全小学任教,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发现,那时全国各地,都有村办小学,孩子在自己村,可以读到小学四年级,五、六年级就去完全小学,完全小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周围七八个村子,选择一个位置处于中间地带的村,建一所完全小学,周边村子的孩子,都可以到这儿来读五、六年级,之后,再去乡镇中学读初中和高中。那个时候,乡镇中学也倍受重视。 全国的基层教育和基础教育抓得特别扎实,民办老师的存在,也弥补了师资力量不够的现实。说实话,那个年代的民办老师,贡献太大了!一个月40元的工资,一年再分点口粮,默默为教育事业奉献,真的特别伟大! 第二、重视品德教育,重视全面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分数。 那时候的家长们,特别朴实,重点关注的,是孩子的品德,如果哪个孩子品行不端,家长会家法伺候。现在的孩子,你看看,哪个家长敢出手揍?抱在怀里哄都嫌不够!刚才还看到一条消息,一个学生在学校违反了校纪校规,母亲被叫到学校,打了孩子一巴掌,结果那个孩子当时就跳楼了…… 八十年代,学校经常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如何去像雷锋一样帮助别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让当时的中学毕业生们,一走进社会,就能够自食其力。 第三、重视勤工俭学,重视劳动教育。 想必跟我一样的七零后,一定记忆犹新,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太多勤工俭学的活动了,上山打树籽,回家捡碎玻璃,师生一起去拾麦……丰富多彩的勤工俭学和劳动体验,都让学生们感受到家长的不容易,懂得生活的艰辛。 而今呢? 现在的孩子,除了去补习班,有时间体验劳动的辛苦吗?家长舍得吗? 第四、教育去功利化! 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去功利化。 八十年代的教育,不像现在这样功利化。现今的教育,以钱为主,多少人想在中小学生身上捞钱,想在家长身上捞钱?国家的福利越来越好,九年义务教育不用家长花一分钱,可是呢,家长究竟少花钱没有,大家都清楚! 总体来看,现在的教育,如果要去除焦虑和浮躁,恐怕得吸取八十年代的教育经验,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全面发展,均衡发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