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歌路人丁 我歌路人丁
关注数: 9 粉丝数: 37 发帖数: 4,015 关注贴吧数: 6
并不全是玄学:回顾莫斯科冷雨夜一战 是役,火车头排出一个4231的阵型,主教练肖明的总体作战思路是稳固防守+快速反击+短促突击。 1稳固防守:火车头仍有出线机会,不是不想赢,但与尤文这样的强队交锋,作战策略非常重要,首先保证后防稳固是上策,因此这场比赛大多数时间火车头11人均退缩在本方半场,缩小空间,层层阻击,踢得十分顽强。 2快速反击:反击组合是埃德尔+右边锋17号+左边锋马里奥+前腰米兰秋克,战术安排是埃德尔单箭头,利用他的背身拿球能力做过渡衔接,身后米兰秋克及两个边锋后插上,快速持球推进。火车头这套反击战法并不新鲜,但非常有效,因为有合适的人选,当中后场截留皮球,会第一时间找埃德尔,埃德尔是反击的一个可靠支撑点,他的背身拿球能力很强,无论是博努奇还是鲁加尼,基本上都无法第一时间破坏他的拿球,这就让火车头的反击能够顺利展开,当埃德尔拿球回做给米兰秋克,或者双后腰(6号和7号)之一,后者会飞快向前传球,交给向前运动的边锋,左路马里奥和右路17号都是有速度有冲击力的球员,米兰秋克本身能力也很全面,能传球能持球推进,还能抢点,整个前场小组配合纯熟,尤其在反击展开这几下,传球非常快速,总是能很快通过中场,给了尤文防线很大压力。 3短促突击:什么叫短促突击?这是一种战术运用,火车头想赢比赛,但缺乏持续围攻尤文的能力,它不可能长时间压制尤文,只能展开间歇性突击,突然改变节奏,转守为攻,有点类似于军事上的反冲锋战术。在弱队对付强队的策略中,利用体能节点进行短促突击是经常采用的手段,在这场比赛中,上下半场火车头都有过短促突击的表现,尤其下半场59分钟的时候,尤文体能节点到达,火车头突然压上展开猛攻,攻势维持了大约7、8分钟时间,可以说体现了火车头球员相当水准的战术执行能力。当然,对手的体能节点也往往是自己的节点,这波攻势如果不能成功,基本上也是后继乏力,有利有弊,但火车头确实想赢下比赛呀。
作为一个普通球迷,对萨里的几点期望 一,联赛中破密集防守 尤文是意甲班霸,联赛中几乎绝大多数对手面对尤文恐怕都会放低姿态,以低位密集防守来应对,因此有效破密防就是个现实问题。希望萨里能筹谋多种手段,定位球战术、远射、在一些情况下有意识打空中球,以及在整体上保留一套中锋方案,用强硬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萨里带切尔西时后半程有些艰难,在战术原因上就是许多对手在对战时采取了密防策略,用牺牲外围空间来换取核心区域的安全。这个经验对意甲征战同样适用。 二,赛季体能计划 球员轮换并不是目的,如果出场球员有不错的身体状态和充沛的体能,轮换就是个伪命题,换言之,如果为了轮换而轮换,出场球员状态还不如被轮换的,那这样的轮换毫无意义。归根到底,做伤病控制、体能规划的球队体能师是重中之重,他们负责监测、评估,形成训练和比赛数据提供给主教练做决策参考。 尤文的新团队中,负责体能的据说来自前米兰实验室,真实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上赛季的体能团队让管理层不满,阿涅利还曾要求阿囧对大面积伤病做出解释,但愿这赛季别再闹同样的问题,也希望萨里能和新团队多多沟通,合作愉快。 三,欧冠,适度保守不是错 杯赛不同于联赛,联赛容错度高一些,杯赛则基本不允许犯错,过于保守也许会错过机会,但过于开放基本就是作死,一个度的问题。客观说,萨里在策略上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带切尔西踢杯赛,不少场次都是谨慎行事,甚至可以放弃控球,他自己也说过:有时候需要以丑陋的方式获得胜利。事实的表现,切尔西在联赛杯和欧联杯中都走到了决赛,联赛杯也仅是点球输给了曼城。 希望萨里在新赛季的欧冠中保持清醒头脑,该保守时还得保守,但不要过于保守。
新闻:卡佩罗声援萨里 萨里成为了尤文图斯的新帅,但是有一部分尤文的球迷却对此并不买账,而卡佩罗在接受采访时维护了萨里,他直言,这样的事儿也曾经发生在他的身上。 在谈到萨里面对的舆论压力时,卡佩罗说道:“我在执教尤文之前也曾经长期执教AC米兰和罗马,甚至我曾说自己永远都不会执教尤文图斯。可是后来我成为了尤文的主帅,也有反对声,也有球迷们张贴横幅表示抗议,但这永远都只是广大球迷中的一小部分,这是很正常的。” “这些团体是意大利足球的毒瘤之一,就连安切洛蒂都被他们侮辱过。孔蒂也因为执教国米而饱受批评,但是我觉得应该忽视掉这些。主教练是一个职业,当我们用胜利去回击这一切的时候,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可能与萨里相比我有一个优势,就是我球员时代为尤文效力过,我了解球迷们的想法。” 之后他还给萨里提出了建议:“只要萨里率队不断取胜就可以了,他不必考虑球迷们的感受,或是做什么来取悦球迷。只要把球队带好,取得好成绩就够了。尤文图斯从上到下对萨里的期望可能会更高,他们会希望萨里能够带队拿到欧冠冠军。” 在谈到尤文的阵容是否适合萨里的战术的时候,卡佩罗说道:“一名优秀的主教练是可以根据球员的特色来制定战术的,英超联赛目前是五大联赛中竞争最为激烈、难度系数最高的一项赛事,其他联赛里也只有巴萨和皇马能够与之相比,而萨里在英超干了一年之后他也有不少变化,他的打法也更加成熟了。他在执教切尔西的时候也没有完全生搬硬套他在那不勒斯的战术,他在改变。”
萨老师可能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萨里来了,踢传控,传控足球对传球要求很高,就算不能一脚出球,至少也要尽量减少调整时间,以便让足球的转移速度变快,然后连续不断。 有点担心尤文现有的这些中场……拉姆塞倒不用担心,从温格到艾梅里,阿森纳一向重视传球,拉姆塞应该可以适应;皮亚尼奇的技术能力应该也可以;但詹、赫迪拉、甚至包括马图伊迪、本坦库尔,可能都要经受考验。 后防线上,在传控踢法中,后卫是不能轻易开大脚的,遇上对方高位逼抢,也要想办法把球倒出去,基耶利尼和博努奇在国家队也是这种踢法,看上去能适应。 另一个担心的问题是锋线。传控足球必须拥有有球能力出色的边锋球员,比如伊涅斯塔(当然,这是经典),但目前的尤文,没有这样的球员,C罗边锋出身,早年有球能力也是相当好的,但现在年龄因素,一般不爱持球,发挥得更多的是无球跑动和射门能力;贝司机和迪巴拉?貌似都不太理想,科斯塔的带球过人倒是经常犀利,但传控的边锋要求更高,科斯塔的无球技术似乎又显不足,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跑…… 萨里在拿波里,进攻的支点是左边锋因西涅,虽然达不到伊涅斯塔的水平,但因西涅还是完成得相当好,左路的资源:左边后卫+左中场+适当左移的中锋或伪中锋,基本形成以因西涅为中心的多个游动三角。实际上意大利国家队,曼奇尼也基本移植了这个思路。 问题在于,萨里打造尤文的攻击线,目前差一个这样的边锋,而且还要考虑C罗的激活……可以猜测的一个方案是C罗踢伪中锋,这样做的好处是:C罗不需要过多背身拿球+发挥跑位能力和射术。 最后,据说萨里老师从切尔西带回了5本秘笈,几十套战术,相信他能找到好办法的……本人作为贴吧教练组的编外参谋,不过是写着玩。
王笛谈袍哥与四川地方社会 问:《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是部微观史作品,我们知道除此之外您还在进行一项更宏大的研究:《袍哥:一个秘密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您对袍哥的关注因何而起? 王笛:我从1980年代开始关注袍哥问题。当时正在写《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那是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搜集资料时就自然地涉及到袍哥。因为资料少,关于袍哥的部分只写了几页,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索。1980年代末我得到美国王安汉学基金的资助,开始查找有关资料。 后来我去美国攻读博士,袍哥是候选的论文题目之一。我想在“茶馆”“袍哥”“街头文化”三个主题中考虑论文,最后考虑到前两个问题比较范围比较窄,资料难度比较大,决定先写“街头文化”。这项研究2003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年被译成中文(《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入选了当年的《中华读书报》十佳图书。从2001年《街头文化》交出版社后,我就开始“茶馆”的写作,两本《茶馆》花了大约十七年的时间。但研究袍哥始终是我的夙愿,我没有放弃搜集资料。 2009年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之余,把该校东亚图书馆里的四川文史资料——从区、县,到市省级——翻了个遍。伯克利的中国文史资料非常齐全、使用方便,我从中收集到了远比想象中丰富的袍哥史料。原本打算写一本比较宏观的专著——《袍哥:一个秘密社会的历史与文化》,探索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袍哥的方方面面,并且得到美国富布莱特资深学者奖金的资助,做了田野考察,已经开始处理资料。不过现在发现,资料实在太丰富了,可能要分成三卷来写。 十多年前,我得到了1945年燕京大学学生沈宝媛做的袍哥调查报告,到2014年才开始仔细琢磨怎么使用的问题。虽然报告只有两万多字,但它集中于一个人(雷明远)、一个家庭,呈现了许多细节,很有故事性。我就想到以这一故事为基础来写一本微观史著作。 因为事先构思了很久,写作《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以下简称《袍哥》)非常顺利,只用两年就完成了初稿,另外两年修改出版;而我写《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用了十二年。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喜欢《袍哥》,它反映了我这些年来对微观史学的探索,而且以讲故事的手法,尽量把史学著作写得更有吸引力。 《袍哥》是我的几本书中最接近大众的。它虽然是微观史作品,但个案中涉及更宏大和广泛的问题。首先是故事的大背景,如抗日战争、乡村建设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其次涉及学术史,社会学和人类学怎样进入中国,怎样影响到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认识;还有1949年解放军怎样接管乡村——过去我们只知道共产党如何接管城市,但六十多年过去了,没有说清楚乡村发生了什么。通过袍哥研究可以看到解放军进入四川农村以后的情况。 我对袍哥的兴趣也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起有关。过去历史研究以政治史为主,19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社会文化史,国内也有像蔡少卿、秦宝琦这样的学者开始研究秘密社会。 另外,我出生、成长在成都,听我母亲说,家里有亲戚是袍哥,也常听到同学谈起,家里有亲戚、朋友或者父亲就是袍哥,能感觉到1949年以前袍哥是无所不在的。 加上我在写第一本《茶馆》时便涉及袍哥与茶馆的关系——成都平原上的许多茶馆就是袍哥的“码头”,袍哥在茶馆里“吃讲茶”等等。可以说到2014年写《袍哥》的时候,各种条件都已经成熟了。
刘统:中国“1948年背后的故事” 我今天讲“1948背后的故事”就是想给大家澄清一些误区,讲一些真实的历史。   我们现在改革开放20多年,可以说在战争题材上也比较开放,但是不管怎么开放,给大家总是有这么一个印象: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不是真正的解放军。如果解放军的将领都像石光荣和李云龙这样满口的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仗能打过国民党吗?国民党将领许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过洋的,而且人家一开会的时候都是军装笔挺、将星闪耀,咱们解放军的干部开会有的蹲在凳子上,有的叼着烟袋,什么样的都有,这么土里土气的共军怎么能把国民党打的落花流水,这里必有非常重要的原。   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一提起三年的解放战争,几乎没有一个服气的,像胡琏,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18师的师长,在华东战场几次跟粟裕较量,在淮海战场上只身逃脱。最后胡琏打胜的一仗就是金门。胡琏说共产党打仗是人海战术,前面一群老百姓拿着手榴弹往阵地上冲,我们能忍心开枪吗?我很负责任的对大家说,我查遍了解放战争的档案,可以说解决战争重要战役的档案我都看了,但是没有看到一个战例解放军是这么打仗的。胡琏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解放军当时装备、服装肯定不如国民党军,有很多战士是装不上正规军装的,所以胡琏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