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_wxj By_wxj
关注数: 2 粉丝数: 519 发帖数: 11,365 关注贴吧数: 138
“问岐黄”文章:新冠(奥密克戎)之中医治疗及禁忌 新冠邪疫已历经三年,从2020年1月的原始毒株至2022年12月的奥密克戎毒株,民间中医与新冠毒株长期被隔离禁锢着。最终因奥密克戎毒株的超强逃逸力,民间中医接触到了感染此毒株的患者。通过亲身经历及数十例临床案例,本人总结出一套治疗指导方案及适合多数人的通用方剂——胜湿散寒润燥汤。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随证施治”,即所谓“一人一方”,故通用方剂并非适合每一个人,请务必在中医专业人士指导下用方。 一、中医辨证 奥密克戎毒株是病因,人体感染后所患疾病属于外感疾病。因年龄、体质的差异,不同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或有不同,通过总结大多数人的共性症状,我们分析此外感疾病的六淫辨证归属。 湿淫证 【临床表现】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等。 【证候分析】湿淫之邪感人之后,最伤人体的皮肤、肌肉、筋骨,湿从外受,束于躯壳则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气均系于头,湿浊邪气郁遏清阳则头重、头胀而痛;湿浊侵入肌肉,气血不畅,则肌肉酸软,侵入关节则酸痛。 湿邪困脾 【临床表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等。 【证候分析】脾性喜燥恶湿,湿邪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湿注肠中,则大便溏薄,甚至出现泄泻;胃失和降,故犯恶欲吐。 寒淫证 【临床表现】恶寒,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咳喘,四肢厥冷,腹痛,泄泻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降,故咳喘、鼻塞;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燥淫证 【临床表现】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 【证候分析】因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故其症见咽痒、咽干、咽痛;燥伤肺络,炼液成痰,则痰中带血。 二、胜湿散寒润燥汤 经上一章节分析,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表现为湿淫证与湿邪困脾证,且一半以上的人伴有寒淫证与燥淫证,通用方剂须胜湿、散寒、润燥,故取名“胜湿散寒润燥汤”,方剂组成: 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6克,藁本6克,川芎6克,蔓荆子3克,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6克,生白术12克,苍术(麸炒)9克,麦门冬6克,北沙参6克。 本方为《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与《金匮要略》中麻黄加术汤之合方,配苍术以增强燥湿健脾之功效,配麦门冬、北沙参以润肺清肺。【本方主治】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咳喘,四肢厥冷,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勿须具备以上所有症状。 本方常见加减:  1. 恶寒轻微或不恶寒,发热以低热(38°以下)为主,可去“麻黄、桂枝”;  2. 酒客之人(平素饮酒多而生病的人),去“桂枝”;  3. 头不胀不痛,可去“川芎、蔓荆子”;  4. 身体不酸痛、关节不酸痛,可去“藁本”;  5. 不咽干,不咽痛,不口干,可去“麦门冬、北沙参”;  6. 素体阳虚严重,可去“麻黄”;  7. 自汗且乏力,可去“麻黄”加“黄芪”;  8. 不恶寒,时流清涕,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桂枝”加“生石膏”;  9. 不恶寒,无清涕,不咳喘,口渴多饮,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麻黄、桂枝、杏仁”加“生石膏、知母”;  10. 寒热往来,口苦,胸闷,恶心,苔微黄,可去“麻黄、桂枝、杏仁、白术”加“柴胡、人参、炙甘草、黄芩、法半夏、生姜、大枣”  11. 恶心、干呕者,可加“半夏、生姜”;  12. 腰痛不可忍者,可加“五加皮、桑寄生、杜仲”等;  13. 口苦之人,可考虑加“柴胡、白芍”。 参考方一: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各一钱,甘草(炙)、藁本、防风、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本方主治】外伤于湿,郁于太阳,风湿在表证。症见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身重,或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肩背痛、脊痛项强不可回顾,恶寒微热,苔白脉浮。 《医方集解》:“《黄帝内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藁本专治太阳寒湿;(蔓)荆、防善散太阳风湿;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川芎能升厥明清气,上治头痛;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也。” 参考方二: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中麻黄加术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白术四两。【本方主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成方便读》:“麻黄汤祛风(散寒)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三、禁忌 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人体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应当尽量避免以下几点:汗出过多、湿身(头)当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汗出过多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发病期人体温度升高,中医、西医均可采用发汗的方法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而中医强调“微似有汗”,本意为“去邪不伤正”。 《伤寒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汗为心之液,精气之所化,所以不可过泄。若汗出过多,轻则伤津液、损正气、耗心血,重则亡阳,甚至死亡。 《伤寒论》:“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湿身(头)当风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阳气耗损、卫表不固,此时或因出汗、或因洗澡、或因洗头,又至头身湿、凑理开,若当风而受,遂可导致风寒湿邪流于肌肤,甚至深入腠理。更何况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具有湿淫证的特点,湿身(头)当风是湿淫证又添风湿证,正所谓:旧病未愈,又添新病。 《伤寒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饮食不节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脾胃之气不足,素体虚弱之人更易被寒邪、湿邪入里而伤脾,故而人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务必严格忌口。忌口有益于调养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气血旺盛,人体健康。 《伤寒论》:“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一、忌生冷:凡不热不熟之饮料、水果、食物等,以及寒性食物、药物(不对证而服用)等,伤人体阳气,有损于健康; 二、忌粘滑:不易消化之物,如糯米、月饼、糍粑、无鳞鱼等,既耗伤脾胃,又容易生痰生湿; 三、忌肉面:掺杂肉类的油腻面食,清素面食可食,清淡饮食,安和脾胃,有益于康复; 四、忌五辛:辣椒、大蒜等辛辣之物,辛则动阳耗阳,易发散太过,损伤正气,扩散病气; 五、忌酒酪:各种助湿伤脾之物,如酒、奶酪、乳制品等; 六、忌臭恶:各种气味不正,影响气机流通之品,如榴莲、臭豆腐、咸鱼、臭鱼烂虾等。 劳累过度 显而易见,勿须多言。
“问岐黄”文章:新冠(奥密克戎)之中医治疗及禁忌 新冠邪疫已历经三年,从2020年1月的原始毒株至2022年12月的奥密克戎毒株,民间中医与新冠毒株长期被隔离禁锢着。最终因奥密克戎毒株的超强逃逸力,民间中医接触到了感染此毒株的患者。通过亲身经历及数十例临床案例,本人总结出一套治疗指导方案及适合多数人的通用方剂——胜湿散寒润燥汤。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随证施治”,即所谓“一人一方”,故通用方剂并非适合每一个人,请务必在中医专业人士指导下用方。 一、中医辨证 奥密克戎毒株是病因,人体感染后所患疾病属于外感疾病。因年龄、体质的差异,不同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或有不同,通过总结大多数人的共性症状,我们分析此外感疾病的六淫辨证归属。 湿淫证 【临床表现】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等。 【证候分析】湿淫之邪感人之后,最伤人体的皮肤、肌肉、筋骨,湿从外受,束于躯壳则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气均系于头,湿浊邪气郁遏清阳则头重、头胀而痛;湿浊侵入肌肉,气血不畅,则肌肉酸软,侵入关节则酸痛。 湿邪困脾 【临床表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等。 【证候分析】脾性喜燥恶湿,湿邪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湿注肠中,则大便溏薄,甚至出现泄泻;胃失和降,故犯恶欲吐。 寒淫证 【临床表现】恶寒,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咳喘,四肢厥冷,腹痛,泄泻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降,故咳喘、鼻塞;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燥淫证 【临床表现】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 【证候分析】因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故其症见咽痒、咽干、咽痛;燥伤肺络,炼液成痰,则痰中带血。 二、胜湿散寒润燥汤 经上一章节分析,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表现为湿淫证与湿邪困脾证,且一半以上的人伴有寒淫证与燥淫证,通用方剂须胜湿、散寒、润燥,故取名“胜湿散寒润燥汤”,方剂组成: 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6克,藁本6克,川芎6克,蔓荆子3克,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6克,生白术12克,苍术(麸炒)9克,麦门冬6克,北沙参6克。 本方为《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与《金匮要略》中麻黄加术汤之合方,配苍术以增强燥湿健脾之功效,配麦门冬、北沙参以润肺清肺。【本方主治】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咳喘,四肢厥冷,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勿须具备以上所有症状。 本方常见加减:  1. 恶寒轻微或不恶寒,发热以低热(38°以下)为主,可去“麻黄、桂枝”;  2. 酒客之人(平素饮酒多而生病的人),去“桂枝”;  3. 头不胀不痛,可去“川芎、蔓荆子”;  4. 身体不酸痛、关节不酸痛,可去“藁本”;  5. 不咽干,不咽痛,不口干,可去“麦门冬、北沙参”;  6. 素体阳虚严重,可去“麻黄”;  7. 自汗且乏力,可去“麻黄”加“黄芪”;  8. 不恶寒,时流清涕,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桂枝”加“生石膏”;  9. 不恶寒,无清涕,不咳喘,口渴多饮,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麻黄、桂枝、杏仁”加“生石膏、知母”;  10. 寒热往来,口苦,胸闷,恶心,苔微黄,可去“麻黄、桂枝、杏仁、白术”加“柴胡、人参、炙甘草、黄芩、法半夏、生姜、大枣”  11. 恶心、干呕者,可加“半夏、生姜”;  12. 腰痛不可忍者,可加“五加皮、桑寄生、杜仲”等;  13. 口苦之人,可考虑加“柴胡、白芍”。 参考方一: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各一钱,甘草(炙)、藁本、防风、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本方主治】外伤于湿,郁于太阳,风湿在表证。症见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身重,或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肩背痛、脊痛项强不可回顾,恶寒微热,苔白脉浮。 《医方集解》:“《黄帝内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藁本专治太阳寒湿;(蔓)荆、防善散太阳风湿;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川芎能升厥明清气,上治头痛;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也。” 参考方二: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中麻黄加术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白术四两。【本方主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成方便读》:“麻黄汤祛风(散寒)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三、禁忌 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人体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应当尽量避免以下几点:汗出过多、湿身(头)当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汗出过多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发病期人体温度升高,中医、西医均可采用发汗的方法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而中医强调“微似有汗”,本意为“去邪不伤正”。 《伤寒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汗为心之液,精气之所化,所以不可过泄。若汗出过多,轻则伤津液、损正气、耗心血,重则亡阳,甚至死亡。 《伤寒论》:“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湿身(头)当风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阳气耗损、卫表不固,此时或因出汗、或因洗澡、或因洗头,又至头身湿、凑理开,若当风而受,遂可导致风寒湿邪流于肌肤,甚至深入腠理。更何况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具有湿淫证的特点,湿身(头)当风是湿淫证又添风湿证,正所谓:旧病未愈,又添新病。 《伤寒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饮食不节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脾胃之气不足,素体虚弱之人更易被寒邪、湿邪入里而伤脾,故而人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务必严格忌口。忌口有益于调养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气血旺盛,人体健康。 《伤寒论》:“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一、忌生冷:凡不热不熟之饮料、水果、食物等,以及寒性食物、药物(不对证而服用)等,伤人体阳气,有损于健康; 二、忌粘滑:不易消化之物,如糯米、月饼、糍粑、无鳞鱼等,既耗伤脾胃,又容易生痰生湿; 三、忌肉面:掺杂肉类的油腻面食,清素面食可食,清淡饮食,安和脾胃,有益于康复; 四、忌五辛:辣椒、大蒜等辛辣之物,辛则动阳耗阳,易发散太过,损伤正气,扩散病气; 五、忌酒酪:各种助湿伤脾之物,如酒、奶酪、乳制品等; 六、忌臭恶:各种气味不正,影响气机流通之品,如榴莲、臭豆腐、咸鱼、臭鱼烂虾等。 劳累过度 显而易见,勿须多言。
“问岐黄”文章:新冠(奥密克戎)之中医治疗及禁忌 新冠邪疫已历经三年,从2020年1月的原始毒株至2022年12月的奥密克戎毒株,民间中医与新冠毒株长期被隔离禁锢着。最终因奥密克戎毒株的超强逃逸力,民间中医接触到了感染此毒株的患者。通过亲身经历及数十例临床案例,本人总结出一套治疗指导方案及适合多数人的通用方剂——胜湿散寒润燥汤。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随证施治”,即所谓“一人一方”,故通用方剂并非适合每一个人,请务必在中医专业人士指导下用方。 一、中医辨证 奥密克戎毒株是病因,人体感染后所患疾病属于外感疾病。因年龄、体质的差异,不同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或有不同,通过总结大多数人的共性症状,我们分析此外感疾病的六淫辨证归属。 湿淫证 【临床表现】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等。 【证候分析】湿淫之邪感人之后,最伤人体的皮肤、肌肉、筋骨,湿从外受,束于躯壳则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气均系于头,湿浊邪气郁遏清阳则头重、头胀而痛;湿浊侵入肌肉,气血不畅,则肌肉酸软,侵入关节则酸痛。 湿邪困脾 【临床表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等。 【证候分析】脾性喜燥恶湿,湿邪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湿注肠中,则大便溏薄,甚至出现泄泻;胃失和降,故犯恶欲吐。 寒淫证 【临床表现】恶寒,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咳喘,四肢厥冷,腹痛,泄泻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降,故咳喘、鼻塞;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燥淫证 【临床表现】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 【证候分析】因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故其症见咽痒、咽干、咽痛;燥伤肺络,炼液成痰,则痰中带血。 二、胜湿散寒润燥汤 经上一章节分析,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表现为湿淫证与湿邪困脾证,且一半以上的人伴有寒淫证与燥淫证,通用方剂须胜湿、散寒、润燥,故取名“胜湿散寒润燥汤”,方剂组成: 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6克,藁本6克,川芎6克,蔓荆子3克,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6克,生白术12克,苍术(麸炒)9克,麦门冬6克,北沙参6克。 本方为《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与《金匮要略》中麻黄加术汤之合方,配苍术以增强燥湿健脾之功效,配麦门冬、北沙参以润肺清肺。【本方主治】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咳喘,四肢厥冷,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勿须具备以上所有症状。 本方常见加减:  1. 恶寒轻微或不恶寒,发热以低热(38°以下)为主,可去“麻黄、桂枝”;  2. 酒客之人(平素饮酒多而生病的人),去“桂枝”;  3. 头不胀不痛,可去“川芎、蔓荆子”;  4. 身体不酸痛、关节不酸痛,可去“藁本”;  5. 不咽干,不咽痛,不口干,可去“麦门冬、北沙参”;  6. 素体阳虚严重,可去“麻黄”;  7. 自汗且乏力,可去“麻黄”加“黄芪”;  8. 不恶寒,时流清涕,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桂枝”加“生石膏”;  9. 不恶寒,无清涕,不咳喘,口渴多饮,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麻黄、桂枝、杏仁”加“生石膏、知母”;  10. 寒热往来,口苦,胸闷,恶心,苔微黄,可去“麻黄、桂枝、杏仁、白术”加“柴胡、人参、炙甘草、黄芩、法半夏、生姜、大枣”  11. 恶心、干呕者,可加“半夏、生姜”;  12. 腰痛不可忍者,可加“五加皮、桑寄生、杜仲”等;  13. 口苦之人,可考虑加“柴胡、白芍”。 参考方一: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各一钱,甘草(炙)、藁本、防风、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本方主治】外伤于湿,郁于太阳,风湿在表证。症见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身重,或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肩背痛、脊痛项强不可回顾,恶寒微热,苔白脉浮。 《医方集解》:“《黄帝内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藁本专治太阳寒湿;(蔓)荆、防善散太阳风湿;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川芎能升厥明清气,上治头痛;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也。” 参考方二: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中麻黄加术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白术四两。【本方主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成方便读》:“麻黄汤祛风(散寒)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三、禁忌 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人体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应当尽量避免以下几点:汗出过多、湿身(头)当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汗出过多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发病期人体温度升高,中医、西医均可采用发汗的方法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而中医强调“微似有汗”,本意为“去邪不伤正”。 《伤寒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汗为心之液,精气之所化,所以不可过泄。若汗出过多,轻则伤津液、损正气、耗心血,重则亡阳,甚至死亡。 《伤寒论》:“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湿身(头)当风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阳气耗损、卫表不固,此时或因出汗、或因洗澡、或因洗头,又至头身湿、凑理开,若当风而受,遂可导致风寒湿邪流于肌肤,甚至深入腠理。更何况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具有湿淫证的特点,湿身(头)当风是湿淫证又添风湿证,正所谓:旧病未愈,又添新病。 《伤寒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饮食不节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脾胃之气不足,素体虚弱之人更易被寒邪、湿邪入里而伤脾,故而人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务必严格忌口。忌口有益于调养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气血旺盛,人体健康。 《伤寒论》:“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一、忌生冷:凡不热不熟之饮料、水果、食物等,以及寒性食物、药物(不对证而服用)等,伤人体阳气,有损于健康; 二、忌粘滑:不易消化之物,如糯米、月饼、糍粑、无鳞鱼等,既耗伤脾胃,又容易生痰生湿; 三、忌肉面:掺杂肉类的油腻面食,清素面食可食,清淡饮食,安和脾胃,有益于康复; 四、忌五辛:辣椒、大蒜等辛辣之物,辛则动阳耗阳,易发散太过,损伤正气,扩散病气; 五、忌酒酪:各种助湿伤脾之物,如酒、奶酪、乳制品等; 六、忌臭恶:各种气味不正,影响气机流通之品,如榴莲、臭豆腐、咸鱼、臭鱼烂虾等。 劳累过度 显而易见,勿须多言。
“问岐黄”文章:新冠(奥密克戎)之中医治疗及禁忌 新冠邪疫已历经三年,从2020年1月的原始毒株至2022年12月的奥密克戎毒株,民间中医与新冠毒株长期被隔离禁锢着。最终因奥密克戎毒株的超强逃逸力,民间中医接触到了感染此毒株的患者。通过亲身经历及数十例临床案例,本人总结出一套治疗指导方案及适合多数人的通用方剂——胜湿散寒润燥汤。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随证施治”,即所谓“一人一方”,故通用方剂并非适合每一个人,请务必在中医专业人士指导下用方。 一、中医辨证 奥密克戎毒株是病因,人体感染后所患疾病属于外感疾病。因年龄、体质的差异,不同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或有不同,通过总结大多数人的共性症状,我们分析此外感疾病的六淫辨证归属。 湿淫证 【临床表现】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等。 【证候分析】湿淫之邪感人之后,最伤人体的皮肤、肌肉、筋骨,湿从外受,束于躯壳则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气均系于头,湿浊邪气郁遏清阳则头重、头胀而痛;湿浊侵入肌肉,气血不畅,则肌肉酸软,侵入关节则酸痛。 湿邪困脾 【临床表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等。 【证候分析】脾性喜燥恶湿,湿邪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湿注肠中,则大便溏薄,甚至出现泄泻;胃失和降,故犯恶欲吐。 寒淫证 【临床表现】恶寒,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咳喘,四肢厥冷,腹痛,泄泻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降,故咳喘、鼻塞;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燥淫证 【临床表现】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 【证候分析】因气寒而燥,人受其邪,寒燥袭于肺卫,故其症见咽痒、咽干、咽痛;燥伤肺络,炼液成痰,则痰中带血。 二、胜湿散寒润燥汤 经上一章节分析,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表现为湿淫证与湿邪困脾证,且一半以上的人伴有寒淫证与燥淫证,通用方剂须胜湿、散寒、润燥,故取名“胜湿散寒润燥汤”,方剂组成: 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6克,藁本6克,川芎6克,蔓荆子3克,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6克,生白术12克,苍术(麸炒)9克,麦门冬6克,北沙参6克。 本方为《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与《金匮要略》中麻黄加术汤之合方,配苍术以增强燥湿健脾之功效,配麦门冬、北沙参以润肺清肺。【本方主治】身重体倦,四肢懈怠,遍体不舒,头重,头胀而痛,肌肉酸软,关节酸痛,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甚至泄泻,恶心甚至呕吐,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咳喘,四肢厥冷,咽痒,咽干,咽痛,甚者痰中带血等。勿须具备以上所有症状。 本方常见加减:  1. 恶寒轻微或不恶寒,发热以低热(38°以下)为主,可去“麻黄、桂枝”;  2. 酒客之人(平素饮酒多而生病的人),去“桂枝”;  3. 头不胀不痛,可去“川芎、蔓荆子”;  4. 身体不酸痛、关节不酸痛,可去“藁本”;  5. 不咽干,不咽痛,不口干,可去“麦门冬、北沙参”;  6. 素体阳虚严重,可去“麻黄”;  7. 自汗且乏力,可去“麻黄”加“黄芪”;  8. 不恶寒,时流清涕,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桂枝”加“生石膏”;  9. 不恶寒,无清涕,不咳喘,口渴多饮,鼻息热,脸红发热,体温在39°以上,可去“麻黄、桂枝、杏仁”加“生石膏、知母”;  10. 寒热往来,口苦,胸闷,恶心,苔微黄,可去“麻黄、桂枝、杏仁、白术”加“柴胡、人参、炙甘草、黄芩、法半夏、生姜、大枣”  11. 恶心、干呕者,可加“半夏、生姜”;  12. 腰痛不可忍者,可加“五加皮、桑寄生、杜仲”等;  13. 口苦之人,可考虑加“柴胡、白芍”。 参考方一: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中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各一钱,甘草(炙)、藁本、防风、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本方主治】外伤于湿,郁于太阳,风湿在表证。症见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身重,或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肩背痛、脊痛项强不可回顾,恶寒微热,苔白脉浮。 《医方集解》:“《黄帝内经》曰: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藁本专治太阳寒湿;(蔓)荆、防善散太阳风湿;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川芎能升厥明清气,上治头痛;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也。” 参考方二: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中麻黄加术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白术四两。【本方主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成方便读》:“麻黄汤祛风(散寒)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三、禁忌 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人体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应当尽量避免以下几点:汗出过多、湿身(头)当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汗出过多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发病期人体温度升高,中医、西医均可采用发汗的方法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而中医强调“微似有汗”,本意为“去邪不伤正”。 《伤寒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汗为心之液,精气之所化,所以不可过泄。若汗出过多,轻则伤津液、损正气、耗心血,重则亡阳,甚至死亡。 《伤寒论》:“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湿身(头)当风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阳气耗损、卫表不固,此时或因出汗、或因洗澡、或因洗头,又至头身湿、凑理开,若当风而受,遂可导致风寒湿邪流于肌肤,甚至深入腠理。更何况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具有湿淫证的特点,湿身(头)当风是湿淫证又添风湿证,正所谓:旧病未愈,又添新病。 《伤寒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饮食不节 人体由于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导致正气亏虚、脾胃之气不足,素体虚弱之人更易被寒邪、湿邪入里而伤脾,故而人在发病以及病愈后的修养期间务必严格忌口。忌口有益于调养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气血旺盛,人体健康。 《伤寒论》:“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一、忌生冷:凡不热不熟之饮料、水果、食物等,以及寒性食物、药物(不对证而服用)等,伤人体阳气,有损于健康; 二、忌粘滑:不易消化之物,如糯米、月饼、糍粑、无鳞鱼等,既耗伤脾胃,又容易生痰生湿; 三、忌肉面:掺杂肉类的油腻面食,清素面食可食,清淡饮食,安和脾胃,有益于康复; 四、忌五辛:辣椒、大蒜等辛辣之物,辛则动阳耗阳,易发散太过,损伤正气,扩散病气; 五、忌酒酪:各种助湿伤脾之物,如酒、奶酪、乳制品等; 六、忌臭恶:各种气味不正,影响气机流通之品,如榴莲、臭豆腐、咸鱼、臭鱼烂虾等。 劳累过度 显而易见,勿须多言。
脱发白发枯发——美容外调 从中医脏腑辨证角度看,脱发、白发、枯发等问题,病证可包括:肾气不足、肾精亏虚、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从中医气血津液辨证角度看,病证可包括:血虚、气虚、血瘀、血热、血寒等。最终导致人体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由此而致发疏易落、白发、枯发;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等不调和,由此而致菌类丛生、头皮生痘、头皮屑多、头皮瘙痒、脱发。 治疗脱发、白发、枯发及头皮问题,即可通过中医中药对证施治以治本,又可通过中药外用以治标,抑或内服与外用并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标本兼治乃最佳治疗方案。若仅以外用中药治标,不仅最终疗效受限于病证程度,而且只要病证未除就须用外用中药。 具有生发、乌发功效的外用药方古籍中记载了不少,此类古籍包括《刘涓子鬼遗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鸡峰普济方》、《卫生家宝》、《御药院方》、《百一选方》、《儒门事亲》、《证治准绳》、《古今医鉴》、《医方聚类》等等。但由于药方中某些药材难以采备,或药方制法过于繁琐,或药方中采用重金属药材,不少古方实际已被淘汰。又因今人多饮食生冷、喜食肥甘厚腻,致上焦湿热,故而头油腻、生痘、(脂溢性)脱发者居多,不少古方因含有大量油性药材(如猪脂、鸡脂、麻油、柏油等)或较多热性药材(如附子、细辛、生姜等),而不适合大多数今人。 针对发疏易落、脱发、白发、枯发及头皮问题的常用外用中药材,以下列出部分:   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生发乌发之功效,外用是生发乌发之要药。有报道(未经考证)以鲜侧柏叶浸泡于60%酒精七日,取药液涂搽毛发脱落部位,每日三次,治疗各种脱发,一般于二三十日后开始长出新发,色黑而有光泽。   冬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效,外洗具有生发乌发之功效。《本草纲目》:“桑叶治劳热咳嗽,名目,长发”。其对于体热多汗及湿热引起的脂溢性脱发具有一定的疗效。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之功效,外用可调节皮肤新陈代谢,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扩张体表毛细血管,充足供应毛发营养,利于头发再生。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外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激活毛囊,促进表皮微循环。其对于体寒体虚导致的脱发以及斑秃有一定作用,而对于体热多汗引起的脂溢性脱发,运用不当可能导致脱发加重。 目前市场上不少中药类生发乌发产品中含有何首乌、皂角、生姜、当归、人参等温热性药材,若配方中清热凉血性药材配比不当,则此类产品治疗头皮痘及脱发问题必然效果不佳。另外,制何首乌毒性虽大幅减小,但为了节约成本商家多使用毒性大的生何首乌,即使此药外用,但经过数年日日积累,若非对证仍将有害于身体。作为长期每日外用的产品,我们不建议添加具有毒性的药物,如何首乌、皂角。再有,为了控油去除头屑,有商家在中药类产品中添加化学成分,如吡硫翁锌(ZPT)、吡啶酮乙醇胺盐(OCT)、酮康唑、二硫化硒。由于去除头屑效果最好,六十余年来吡硫翁锌(ZPT)在众多洗发水产品中长期使用,但终因其毒性(经过数十年的追踪观察)于2022年3月1日被欧盟禁止使用。所以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即使短期内安全、合法,但长期使用后是否安全尚待研究,这就是不断有西药、化学成分在使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被禁用的原因。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安全性经历了数百年至数千年的验证,采用中药生发乌发、控油、减少头屑才是安全可靠之道。 我们依据药材药性及外用功效、通过合理配比,经过验证,最终研制出符合大多数今人体质的问岐黄纯草本发用皮肤抑菌液,通过有效抑菌实现调控油脂分泌,滋养头皮头发,实现消痘、减皮屑、缓解脱发、生发乌发。 有意者,请在问岐黄微信公众号内输入“纯草本发用皮肤抑菌液”,了解详情。
脱发白发枯发——美容外调 从中医脏腑辨证角度看,脱发、白发、枯发等问题,病证可包括:肾气不足、肾精亏虚、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从中医气血津液辨证角度看,病证可包括:血虚、气虚、血瘀、血热、血寒等。最终导致人体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由此而致发疏易落、白发、枯发;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等不调和,由此而致菌类丛生、头皮生痘、头皮屑多、头皮瘙痒、脱发。 治疗脱发、白发、枯发及头皮问题,即可通过中医中药对证施治以治本,又可通过中药外用以治标,抑或内服与外用并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标本兼治乃最佳治疗方案。若仅以外用中药治标,不仅最终疗效受限于病证程度,而且只要病证未除就须用外用中药。 具有生发、乌发功效的外用药方古籍中记载了不少,此类古籍包括《刘涓子鬼遗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鸡峰普济方》、《卫生家宝》、《御药院方》、《百一选方》、《儒门事亲》、《证治准绳》、《古今医鉴》、《医方聚类》等等。但由于药方中某些药材难以采备,或药方制法过于繁琐,或药方中采用重金属药材,不少古方实际已被淘汰。又因今人多饮食生冷、喜食肥甘厚腻,致上焦湿热,故而头油腻、生痘、(脂溢性)脱发者居多,不少古方因含有大量油性药材(如猪脂、鸡脂、麻油、柏油等)或较多热性药材(如附子、细辛、生姜等),而不适合大多数今人。 针对发疏易落、脱发、白发、枯发及头皮问题的常用外用中药材,以下列出部分:   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生发乌发之功效,外用是生发乌发之要药。有报道(未经考证)以鲜侧柏叶浸泡于60%酒精七日,取药液涂搽毛发脱落部位,每日三次,治疗各种脱发,一般于二三十日后开始长出新发,色黑而有光泽。   冬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效,外洗具有生发乌发之功效。《本草纲目》:“桑叶治劳热咳嗽,名目,长发”。其对于体热多汗及湿热引起的脂溢性脱发具有一定的疗效。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之功效,外用可调节皮肤新陈代谢,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扩张体表毛细血管,充足供应毛发营养,利于头发再生。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外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激活毛囊,促进表皮微循环。其对于体寒体虚导致的脱发以及斑秃有一定作用,而对于体热多汗引起的脂溢性脱发,运用不当可能导致脱发加重。 目前市场上不少中药类生发乌发产品中含有何首乌、皂角、生姜、当归、人参等温热性药材,若配方中清热凉血性药材配比不当,则此类产品治疗头皮痘及脱发问题必然效果不佳。另外,制何首乌毒性虽大幅减小,但为了节约成本商家多使用毒性大的生何首乌,即使此药外用,但经过数年日日积累,若非对证仍将有害于身体。作为长期每日外用的产品,我们不建议添加具有毒性的药物,如何首乌、皂角。再有,为了控油去除头屑,有商家在中药类产品中添加化学成分,如吡硫翁锌(ZPT)、吡啶酮乙醇胺盐(OCT)、酮康唑、二硫化硒。由于去除头屑效果最好,六十余年来吡硫翁锌(ZPT)在众多洗发水产品中长期使用,但终因其毒性(经过数十年的追踪观察)于2022年3月1日被欧盟禁止使用。所以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即使短期内安全、合法,但长期使用后是否安全尚待研究,这就是不断有西药、化学成分在使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被禁用的原因。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安全性经历了数百年至数千年的验证,采用中药生发乌发、控油、减少头屑才是安全可靠之道。 我们依据药材药性及外用功效、通过合理配比,经过验证,最终研制出符合大多数今人体质的问岐黄纯草本发用皮肤抑菌液,通过有效抑菌实现调控油脂分泌,滋养头皮头发,实现消痘、减皮屑、缓解脱发、生发乌发。 有意者,请在微信公众号内输入“纯草本发用皮肤抑菌液”,了解详情。
脱发白发枯发——美容外调 从中医脏腑辨证角度看,脱发、白发、枯发等问题的病证可包括:肾气不足、肾精亏虚、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从中医气血津液辨证角度看,病证可包括:血虚、气虚、血瘀、血热、血寒等。最终导致人体供应头皮的养分或不足、或比例失调,由此而致发疏易落、白发、枯发;或造成头皮温度、环境(比如油腻)等不调和,由此而致菌类丛生、头皮生痘、头皮屑多、头皮瘙痒、脱发。 治疗脱发、白发、枯发及头皮问题,即可通过中医中药对证施治以治本,又可通过中药外用以治标,抑或内服与外用并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标本兼治乃最佳治疗方案。若仅以外用中药治标,不仅最终疗效受限于病证程度,而且只要病证未除就须用外用中药。 具有生发、乌发功效的外用药方古籍中记载了不少,此类古籍包括《刘涓子鬼遗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鸡峰普济方》、《卫生家宝》、《御药院方》、《百一选方》、《儒门事亲》、《证治准绳》、《古今医鉴》、《医方聚类》等等。但由于药方中某些药材难以采备,或药方制法过于繁琐,或药方中采用重金属药材,不少古方实际已被淘汰。又因今人多饮食生冷、喜食肥甘厚腻,致上焦湿热,故而头油腻、生痘、(脂溢性)脱发者居多,不少古方因含有大量油性药材(如猪脂、鸡脂、麻油、柏油等)或较多热性药材(如附子、细辛、生姜等),而不适合大多数今人。 针对发疏易落、脱发、白发、枯发及头皮问题的常用外用中药材,以下列出部分:   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生发乌发之功效,外用是生发乌发之要药。有报道(未经考证)以鲜侧柏叶浸泡于60%酒精七日,取药液涂搽毛发脱落部位,每日三次,治疗各种脱发,一般于二三十日后开始长出新发,色黑而有光泽。   冬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效,外洗具有生发乌发之功效。《本草纲目》:“桑叶治劳热咳嗽,名目,长发”。其对于体热多汗及湿热引起的脂溢性脱发具有一定的疗效。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之功效,外用可调节皮肤新陈代谢,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扩张体表毛细血管,充足供应毛发营养,利于头发再生。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外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激活毛囊,促进表皮微循环。其对于体寒体虚导致的脱发以及斑秃有一定作用,而对于体热多汗引起的脂溢性脱发,运用不当可能导致脱发加重。 目前市场上不少中药类生发乌发产品中含有何首乌、皂角、生姜、当归、人参等温热性药材,若配方中清热凉血性药材配比不当,则此类产品治疗头皮痘及脱发问题必然效果不佳。另外,制何首乌毒性虽大幅减小,但为了节约成本商家多使用毒性大的生何首乌,即使此药外用,但经过数年日日积累,若非对证仍将有害于身体。作为长期每日外用的产品,我们不建议添加具有毒性的药物,如何首乌、皂角。再有,为了控油去除头屑,有商家在中药类产品中添加化学成分,如吡硫翁锌(ZPT)、吡啶酮乙醇胺盐(OCT)、酮康唑、二硫化硒。由于去除头屑效果最好,六十余年来吡硫翁锌(ZPT)在众多洗发水产品中长期使用,但终因其毒性(经过数十年的追踪观察)于2022年3月1日被欧盟禁止使用。所以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即使短期内安全、合法,但长期使用后是否安全尚待研究,这就是不断有西药、化学成分在使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被禁用的原因。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安全性经历了数百年至数千年的验证,采用中药生发乌发、控油、减少头屑才是安全可靠之道。 我们依据药材药性及外用功效、通过合理配比,经过验证,最终研制出符合大多数今人体质的问岐黄纯草本发用皮肤抑菌液,通过有效抑菌实现调控油脂分泌,滋养头皮头发,实现消痘、减皮屑、缓解脱发、生发乌发。 有意者,请在微信公众号内输入“纯草本发用皮肤抑菌液”,了解详情。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乃中医八纲辨证基本方法,为中医各种辨证总纲。本章将逐一讨论此八纲之两两相对立属性含义。 (一)(广义)阴阳——状态 第一章已阐明任何事物均具有阴阳二性,即对立又统一之矛盾属性。中医理论之“阴阳”分广义与狭义。广义“阴阳”代表某属性两种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为狭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状态,为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宇宙中任一事物任一属性均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至于何种状态为“阴”,何种状态为“阳”,全由人类定义,且任何人均可自定义及命名,譬如以“甲乙”、“正负”、“雌雄”、“大小”、“上下”、“黑白”代替“阴阳”。为了统一思想,方便推理,古人选用了“阴阳”二字。 阴阳之对立性表现在某种属性上具有对立、矛盾、相反性质,比如:里、表;寒、热;虚、实;内、外;反、正;负、正;凹、凸;暗、明;黑、白;降、升;前、后;左、右;低、高;静、动;慢、快;缩、胀;落、涨;闭、开;死、生;小、大;少、多;轻、重;无、有;双、单;偶、奇;雌、雄;等等。 阴阳之统一性表现在针对某种属性,二者缺一不可,比如:不具“里”就无从谈“表”;不具“寒”就无从谈“热”;不具“虚”就无从谈“实”;不具“内”,就无从谈“外”;不具“反”,就无从谈“正”;不具“负”就无从谈“正”;等等。 阴阳之互含性表现在两种状态之内又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即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阴阳,比如:在“里”之内又分“里”(里中之里,阴中之阴)、“表”(里中之表,阴中之阳),在“表”之内又分“里”(表中之里,阳中之阴)、“表”(表中之表,阳中之阳)。且如此划分可无限、反复循环下去。总之,广义“阴阳”为任一事物任一属性之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 (二)(狭义)阴阳——运动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在运动范畴之阴阳状态。状态“阴”代表趋于静止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静、衰老、昏睡、嗜卧、少言、迟缓、纳呆食少、迟脉;状态“阳”代表趋于运动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动、生长、失眠、喜动、多语、敏捷、善饥多食、数脉等。 (三)寒热——能量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寒热”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能量范畴之阴阳状态,寒为阴,热为阳。状态“寒”代表具有相对低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低温、吸热、喜暖、恶寒(怕冷)等;状态“热”代表具有相对高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高温、散热、喜冷、恶热(怕热)等。 (四)表里——空间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表里”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空间范畴之阴阳状态,表为阳,里为阴。状态“表”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表层、外部、向表、上部等;状态“里”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里层、内部、向里、下部等。譬如:皮毛为表,脏腑为里;腑为表,脏为里;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臂、腿外侧为表,臂、腿内侧为里;脊背为表,胸腹为里。 (五)虚实——程度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虚实”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程度范畴之阴阳状态,虚为阴,实为阳。状态“虚”代表在程度上相对虚、弱、少、小、软、干瘪;状态“实”代表在程度上相对实、强、多、大、硬、饱满。譬如:虚脉与实脉;瘦弱与强壮;少力与多力;气微与气粗;声微与声洪;内陷与肿胀;目陷与目突。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八纲辨证之四要素分别是四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程度,其中“程度”属性用于修饰其余三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比如:阴虚、阳虚、虚寒、虚热、表虚、里虚、阴盛(实)、阳盛(实)、实寒、实热、表实、里实。中医理论之“阴阳”包含两层意义:广义“阴阳”表示某一属性之对立、矛盾状态,乃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四要素均可分阴阳;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状态,乃四要素之一。 (七)(狭义)阴阳平衡 阴阳之虚实:针对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态势之阴阳,即相互对立,又相互制衡;阴虚则阳胜而偏动,阳虚则阴胜而偏静;阴盛则阳衰而趋静,阳盛则阴衰而趋动。虚与衰代表“虚”之程度弱强;胜与盛代表“实”之程度弱强。中医养生就是帮助人们维持生命、脏腑、气血等阴阳平衡状态,若阴阳平衡,则阴阳和合,阴阳合则正气足。《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上图虚线乃某人阴阳平衡时身体所在状态,短粗黑线乃某人身体实际状态,在上偏阳,在下偏阴。短粗黑线与虚线重合,则此人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阳虚(阴胜)状态,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阴虚(阳胜)状态,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阴盛格阳,常现真寒假热(或格阳、或戴阳、或兼具)之危相,此时当回阳救逆、热因热用,以期寒去阳回而阴阳格拒消除;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阳盛(阴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阳盛格阴,常现真热假寒、热厥(阳厥)之危相,此时当以寒治寒,以期里热清、阳达于外而阴阳格拒消除。 阴阳寒热之虚实:阳亢(阳胜)为阴虚有热之象,此为虚热。阴寒(阴胜)为阳虚有寒之象,此为虚寒。阴盛阳衰则必有寒象,阳盛阴衰则必有热象。《黄帝内经》:“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两虚:或因先天不足,或因久病不愈,或因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早衰,致人体出现与年龄段不符之衰弱现象,换而言之,即使其人处于阴阳平衡之无病状态,亦比同龄常人体质虚弱、早衰。其人若想恢复体质,则须健康饮食、起居规律、适当锻炼、长期调理。上图“原阴阳平衡处”为同龄段常人本应具备体质,即阴阳平衡状态。“现阴阳平衡处”为其人阴阳平衡状态下体质,与同龄段常人比则显早衰、虚弱。其人亦可出现阴虚(阳胜)、阳虚(阴胜)之阴阳失衡状态。 中医所述之阴阳平衡乃动态平衡。人出生后进入发育阶段,元“阳”逐日而增,阴阳平衡态逐日而长,孩童、少年(女)常阳有余而阴不足,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北宋名医钱乙制六味地黄丸;人进入衰老阶段,元“阳”逐日而减,阴阳平衡态逐日而衰,老人常阴有余而阳不足,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医圣张机制(金匮)肾气丸。或有小儿先天不足,元“阳”增长乏力,阴阳平衡态生长缓慢,孩童、少年(女)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此时当补元阳滋阴血,推动阴阳平衡态生长。或有青壮年、老人因久病不愈、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阴阳平衡态早衰,此时当调整饮食起居、调理身体,减缓阴阳平衡态衰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实指:年到四十之人,阴阳平衡态自半,起居衰矣。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乃中医八纲辨证基本方法,为中医各种辨证总纲。本章将逐一讨论此八纲之两两相对立属性含义。 (一)(广义)阴阳——状态 第一章已阐明任何事物均具有阴阳二性,即对立又统一之矛盾属性。中医理论之“阴阳”分广义与狭义。广义“阴阳”代表某属性两种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为狭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状态,为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宇宙中任一事物任一属性均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至于何种状态为“阴”,何种状态为“阳”,全由人类定义,且任何人均可自定义及命名,譬如以“甲乙”、“正负”、“雌雄”、“大小”、“上下”、“黑白”代替“阴阳”。为了统一思想,方便推理,古人选用了“阴阳”二字。 阴阳之对立性表现在某种属性上具有对立、矛盾、相反性质,比如:里、表;寒、热;虚、实;内、外;反、正;负、正;凹、凸;暗、明;黑、白;降、升;前、后;左、右;低、高;静、动;慢、快;缩、胀;落、涨;闭、开;死、生;小、大;少、多;轻、重;无、有;双、单;偶、奇;雌、雄;等等。 阴阳之统一性表现在针对某种属性,二者缺一不可,比如:不具“里”就无从谈“表”;不具“寒”就无从谈“热”;不具“虚”就无从谈“实”;不具“内”,就无从谈“外”;不具“反”,就无从谈“正”;不具“负”就无从谈“正”;等等。 阴阳之互含性表现在两种状态之内又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即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阴阳,比如:在“里”之内又分“里”(里中之里,阴中之阴)、“表”(里中之表,阴中之阳),在“表”之内又分“里”(表中之里,阳中之阴)、“表”(表中之表,阳中之阳)。且如此划分可无限、反复循环下去。总之,广义“阴阳”为任一事物任一属性之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 (二)(狭义)阴阳——运动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在运动范畴之阴阳状态。状态“阴”代表趋于静止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静、衰老、昏睡、嗜卧、少言、迟缓、纳呆食少、迟脉;状态“阳”代表趋于运动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动、生长、失眠、喜动、多语、敏捷、善饥多食、数脉等。 (三)寒热——能量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寒热”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能量范畴之阴阳状态,寒为阴,热为阳。状态“寒”代表具有相对低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低温、吸热、喜暖、恶寒(怕冷)等;状态“热”代表具有相对高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高温、散热、喜冷、恶热(怕热)等。 (四)表里——空间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表里”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空间范畴之阴阳状态,表为阳,里为阴。状态“表”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表层、外部、向表、上部等;状态“里”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里层、内部、向里、下部等。譬如:皮毛为表,脏腑为里;腑为表,脏为里;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臂、腿外侧为表,臂、腿内侧为里;脊背为表,胸腹为里。 (五)虚实——程度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虚实”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程度范畴之阴阳状态,虚为阴,实为阳。状态“虚”代表在程度上相对虚、弱、少、小、软、干瘪;状态“实”代表在程度上相对实、强、多、大、硬、饱满。譬如:虚脉与实脉;瘦弱与强壮;少力与多力;气微与气粗;声微与声洪;内陷与肿胀;目陷与目突。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八纲辨证之四要素分别是四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程度,其中“程度”属性用于修饰其余三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比如:阴虚、阳虚、虚寒、虚热、表虚、里虚、阴盛(实)、阳盛(实)、实寒、实热、表实、里实。中医理论之“阴阳”包含两层意义:广义“阴阳”表示某一属性之对立、矛盾状态,乃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四要素均可分阴阳;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状态,乃四要素之一。 (七)(狭义)阴阳平衡 阴阳之虚实:针对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态势之阴阳,即相互对立,又相互制衡;阴虚则阳胜而偏动,阳虚则阴胜而偏静;阴盛则阳衰而趋静,阳盛则阴衰而趋动。虚与衰代表“虚”之程度弱强;胜与盛代表“实”之程度弱强。中医养生就是帮助人们维持生命、脏腑、气血等阴阳平衡状态,若阴阳平衡,则阴阳和合,阴阳合则正气足。《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上图虚线乃某人阴阳平衡时身体所在状态,短粗黑线乃某人身体实际状态,在上偏阳,在下偏阴。短粗黑线与虚线重合,则此人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阳虚(阴胜)状态,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阴虚(阳胜)状态,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阴盛格阳,常现真寒假热(或格阳、或戴阳、或兼具)之危相,此时当回阳救逆、热因热用,以期寒去阳回而阴阳格拒消除;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阳盛(阴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阳盛格阴,常现真热假寒、热厥(阳厥)之危相,此时当以寒治寒,以期里热清、阳达于外而阴阳格拒消除。 阴阳寒热之虚实:阳亢(阳胜)为阴虚有热之象,此为虚热。阴寒(阴胜)为阳虚有寒之象,此为虚寒。阴盛阳衰则必有寒象,阳盛阴衰则必有热象。《黄帝内经》:“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两虚:或因先天不足,或因久病不愈,或因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早衰,致人体出现与年龄段不符之衰弱现象,换而言之,即使其人处于阴阳平衡之无病状态,亦比同龄常人体质虚弱、早衰。其人若想恢复体质,则须健康饮食、起居规律、适当锻炼、长期调理。上图“原阴阳平衡处”为同龄段常人本应具备体质,即阴阳平衡状态。“现阴阳平衡处”为其人阴阳平衡状态下体质,与同龄段常人比则显早衰、虚弱。其人亦可出现阴虚(阳胜)、阳虚(阴胜)之阴阳失衡状态。 中医所述之阴阳平衡乃动态平衡。人出生后进入发育阶段,元“阳”逐日而增,阴阳平衡态逐日而长,孩童、少年(女)常阳有余而阴不足,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北宋名医钱乙制六味地黄丸;人进入衰老阶段,元“阳”逐日而减,阴阳平衡态逐日而衰,老人常阴有余而阳不足,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医圣张机制(金匮)肾气丸。或有小儿先天不足,元“阳”增长乏力,阴阳平衡态生长缓慢,孩童、少年(女)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此时当补元阳滋阴血,推动阴阳平衡态生长。或有青壮年、老人因久病不愈、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阴阳平衡态早衰,此时当调整饮食起居、调理身体,减缓阴阳平衡态衰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实指:年到四十之人,阴阳平衡态自半,起居衰矣。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乃中医八纲辨证基本方法,为中医各种辨证总纲。本章将逐一讨论此八纲之两两相对立属性含义。 (一)(广义)阴阳——状态 第一章已阐明任何事物均具有阴阳二性,即对立又统一之矛盾属性。中医理论之“阴阳”分广义与狭义。广义“阴阳”代表某属性两种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为狭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状态,为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宇宙中任一事物任一属性均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至于何种状态为“阴”,何种状态为“阳”,全由人类定义,且任何人均可自定义及命名,譬如以“甲乙”、“正负”、“雌雄”、“大小”、“上下”、“黑白”代替“阴阳”。为了统一思想,方便推理,古人选用了“阴阳”二字。 阴阳之对立性表现在某种属性上具有对立、矛盾、相反性质,比如:里、表;寒、热;虚、实;内、外;反、正;负、正;凹、凸;暗、明;黑、白;降、升;前、后;左、右;低、高;静、动;慢、快;缩、胀;落、涨;闭、开;死、生;小、大;少、多;轻、重;无、有;双、单;偶、奇;雌、雄;等等。 阴阳之统一性表现在针对某种属性,二者缺一不可,比如:不具“里”就无从谈“表”;不具“寒”就无从谈“热”;不具“虚”就无从谈“实”;不具“内”,就无从谈“外”;不具“反”,就无从谈“正”;不具“负”就无从谈“正”;等等。 阴阳之互含性表现在两种状态之内又可一分为二划为阴、阳两种状态,即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阴阳,比如:在“里”之内又分“里”(里中之里,阴中之阴)、“表”(里中之表,阴中之阳),在“表”之内又分“里”(表中之里,阳中之阴)、“表”(表中之表,阳中之阳)。且如此划分可无限、反复循环下去。总之,广义“阴阳”为任一事物任一属性之即对立又统一且互含之状态。 (二)(狭义)阴阳——运动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在运动范畴之阴阳状态。状态“阴”代表趋于静止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静、衰老、昏睡、嗜卧、少言、迟缓、纳呆食少、迟脉;状态“阳”代表趋于运动之运动态势,表现形式包括:动、生长、失眠、喜动、多语、敏捷、善饥多食、数脉等。 (三)寒热——能量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寒热”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能量范畴之阴阳状态,寒为阴,热为阳。状态“寒”代表具有相对低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低温、吸热、喜暖、恶寒(怕冷)等;状态“热”代表具有相对高能量之状态,表现形式包括:高温、散热、喜冷、恶热(怕热)等。 (四)表里——空间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表里”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空间范畴之阴阳状态,表为阳,里为阴。状态“表”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表层、外部、向表、上部等;状态“里”代表在空间中相对位置处于里层、内部、向里、下部等。譬如:皮毛为表,脏腑为里;腑为表,脏为里;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臂、腿外侧为表,臂、腿内侧为里;脊背为表,胸腹为里。 (五)虚实——程度状态 中医八纲辨证之“虚实”表示人体、脏腑、气血等在程度范畴之阴阳状态,虚为阴,实为阳。状态“虚”代表在程度上相对虚、弱、少、小、软、干瘪;状态“实”代表在程度上相对实、强、多、大、硬、饱满。譬如:虚脉与实脉;瘦弱与强壮;少力与多力;气微与气粗;声微与声洪;内陷与肿胀;目陷与目突。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八纲辨证之四要素分别是四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程度,其中“程度”属性用于修饰其余三种属性:运动、能量、空间,比如:阴虚、阳虚、虚寒、虚热、表虚、里虚、阴盛(实)、阳盛(实)、实寒、实热、表实、里实。中医理论之“阴阳”包含两层意义:广义“阴阳”表示某一属性之对立、矛盾状态,乃中医八纲辨证之总纲,四要素均可分阴阳;狭义“阴阳”表示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状态,乃四要素之一。 (七)(狭义)阴阳平衡 阴阳之虚实:针对生命、脏腑、气血等运动态势之阴阳,即相互对立,又相互制衡;阴虚则阳胜而偏动,阳虚则阴胜而偏静;阴盛则阳衰而趋静,阳盛则阴衰而趋动。虚与衰代表“虚”之程度弱强;胜与盛代表“实”之程度弱强。中医养生就是帮助人们维持生命、脏腑、气血等阴阳平衡状态,若阴阳平衡,则阴阳和合,阴阳合则正气足。《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上图虚线乃某人阴阳平衡时身体所在状态,短粗黑线乃某人身体实际状态,在上偏阳,在下偏阴。短粗黑线与虚线重合,则此人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阳虚(阴胜)状态,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阴虚(阳胜)状态,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下下,则此人身体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阴盛格阳,常现真寒假热(或格阳、或戴阳、或兼具)之危相,此时当回阳救逆、热因热用,以期寒去阳回而阴阳格拒消除;短粗黑线在虚线之上上,则此人身体处于阳盛(阴衰)状态,属阴阳格局之阳盛格阴,常现真热假寒、热厥(阳厥)之危相,此时当以寒治寒,以期里热清、阳达于外而阴阳格拒消除。 阴阳寒热之虚实:阳亢(阳胜)为阴虚有热之象,此为虚热。阴寒(阴胜)为阳虚有寒之象,此为虚寒。阴盛阳衰则必有寒象,阳盛阴衰则必有热象。《黄帝内经》:“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两虚:或因先天不足,或因久病不愈,或因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早衰,致人体出现与年龄段不符之衰弱现象,换而言之,即使其人处于阴阳平衡之无病状态,亦比同龄常人体质虚弱、早衰。其人若想恢复体质,则须健康饮食、起居规律、适当锻炼、长期调理。上图“原阴阳平衡处”为同龄段常人本应具备体质,即阴阳平衡状态。“现阴阳平衡处”为其人阴阳平衡状态下体质,与同龄段常人比则显早衰、虚弱。其人亦可出现阴虚(阳胜)、阳虚(阴胜)之阴阳失衡状态。 中医所述之阴阳平衡乃动态平衡。人出生后进入发育阶段,元“阳”逐日而增,阴阳平衡态逐日而长,孩童、少年(女)常阳有余而阴不足,此时当滋补阴血,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北宋名医钱乙制六味地黄丸;人进入衰老阶段,元“阳”逐日而减,阴阳平衡态逐日而衰,老人常阴有余而阳不足,此时当温补阳气,以期阴阳平衡,故而医圣张机制(金匮)肾气丸。或有小儿先天不足,元“阳”增长乏力,阴阳平衡态生长缓慢,孩童、少年(女)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此时当补元阳滋阴血,推动阴阳平衡态生长。或有青壮年、老人因久病不愈、饮食不洁、劳逸过度、房事不节而阴阳平衡态早衰,此时当调整饮食起居、调理身体,减缓阴阳平衡态衰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实指:年到四十之人,阴阳平衡态自半,起居衰矣。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古人虽无法观察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更无从探知细菌、病毒对人体之侵害,但古人通过长期观察、世代经验积累,发现人体得病与外界感受之“邪气”、“淫邪”有关。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界受地理位置、星体运行、节气变化等影响,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气流的强弱随之变化,环境中的生物(动植物、微生物等)亦随之变化,人体因受环境变化而得病,古人称之为“外感淫邪”。古人将正常人因处在不同温度、湿度及气流强度下所易出现的病证归结为六种外邪侵袭人体的结果。此六种外邪称为“六淫”、“六气”。“淫”即“淫邪”,泛指各种致病邪气,《灵枢·病传》:“正气横倾,淫邪泮衍。” 注:“淫邪”在《黄帝内经》中的其他含义:①淫乱邪说。《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②指阴阳逆乱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③过盛的病气。《灵枢·九针论》:“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 《黄帝内经》中有关外感“六淫”致病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五变》“余闻百疾之始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一)风邪 正常人在温度、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受强气流、大风吹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风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风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风邪而生病。 风邪致病具有:来去疾速、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动摇不止、易袭阳位(向上、向外)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风邪的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头痛、汗出、恶风、游走性关节疼痛、风疹块(荨麻疹)、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头面一身俱肿等,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眼歪斜、颜面肌肉抽掣颤动等。 (二)寒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低温、寒冷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寒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寒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寒邪而生病。 注:寒邪的“寒”是一种外邪,六淫之一,非八纲中代表能量状态的“寒”。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喜暖、凝结阻滞、收缩牵引、易伤阳气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寒邪的论述:《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寒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头痛、身痛、脘腹冷痛、关节冷痛、阴部冷痛、呕吐、腹泻、手足厥冷、精神萎靡、筋脉拘急甚至挛急疼痛、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三)火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炎热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火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火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火邪而生病。 火邪致病具有:燔灼恶热、炎上扰神、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阳亢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火邪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 火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咽干、舌燥、口渴喜饮、高热、恶热、面赤、心烦、失眠、体倦乏力、少气、多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洪数等,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疮疡痈肿红肿热痛、崩漏等。 (四)湿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温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湿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湿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湿邪而生病。 湿邪致病具有:沉重浑浊、粘腻停滞、趋下、易伤阳气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湿邪的论述:《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浮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项强直,皆属于湿。”;《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说:“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湿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面垢油腻、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关节疼痛重着、肌肤不仁、湿疹、胸膈满闷、脘痞腹胀、食欲减退、口粘腻、水肿、尿少、小便淋涩不畅、小便浑浊、大便粘腻、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妇女带下过多等。 (五)燥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温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燥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燥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燥邪而生病。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干涩、收敛、易伤肺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燥邪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燥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鼻干、咽干、口干、口渴、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六)暑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炎热、潮湿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暑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暑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暑邪而生病。 暑邪致病具有: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兼湿邪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暑邪的论述:《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疟论》“夏伤于暑,热气盛。”;《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暑则气淖泽。”;《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高热、身热不扬、面赤、心烦、胸闷、呕恶、头昏、目眩、多汗、汗出不畅、气短、乏力、四肢困倦、口渴喜饮、尿赤短少、大便溏泄、脉洪大等,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七)其他 古人未单独讨论:寒冷潮湿环境下的寒湿邪、寒冷干燥环境下的寒燥邪、炎热干燥环境下的火燥邪、寒冷大风环境下的风寒邪、炎热大风环境下的风热邪、潮湿大风环境下的风湿邪、干燥大风环境下的风燥邪等,是因为这些外邪所导致的病理症状可以由以上两种外邪症状的简单叠加,比如:感受寒湿邪的病理症状是感受寒邪与湿邪病理症状的简单叠加。唯独感受暑邪的病理症状不是感受火邪与湿邪病理症状的简单叠加,因此古人将暑邪单独列出讨论。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古人虽无法观察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更无从探知细菌、病毒对人体之侵害,但古人通过长期观察、世代经验积累,发现人体得病与外界感受之“邪气”、“淫邪”有关。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界受地理位置、星体运行、节气变化等影响,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气流的强弱随之变化,环境中的生物(动植物、微生物等)亦随之变化,人体因受环境变化而得病,古人称之为“外感淫邪”。古人将正常人因处在不同温度、湿度及气流强度下所易出现的病证归结为六种外邪侵袭人体的结果。此六种外邪称为“六淫”、“六气”。“淫”即“淫邪”,泛指各种致病邪气,《灵枢·病传》:“正气横倾,淫邪泮衍。” 注:“淫邪”在《黄帝内经》中的其他含义:①淫乱邪说。《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②指阴阳逆乱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③过盛的病气。《灵枢·九针论》:“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 《黄帝内经》中有关外感“六淫”致病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五变》“余闻百疾之始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一)风邪 正常人在温度、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受强气流、大风吹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风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风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风邪而生病。 风邪致病具有:来去疾速、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动摇不止、易袭阳位(向上、向外)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风邪的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头痛、汗出、恶风、游走性关节疼痛、风疹块(荨麻疹)、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头面一身俱肿等,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眼歪斜、颜面肌肉抽掣颤动等。 (二)寒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低温、寒冷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寒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寒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寒邪而生病。 注:寒邪的“寒”是一种外邪,六淫之一,非八纲中代表能量状态的“寒”。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喜暖、凝结阻滞、收缩牵引、易伤阳气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寒邪的论述:《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寒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头痛、身痛、脘腹冷痛、关节冷痛、阴部冷痛、呕吐、腹泻、手足厥冷、精神萎靡、筋脉拘急甚至挛急疼痛、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三)火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炎热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火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火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火邪而生病。 火邪致病具有:燔灼恶热、炎上扰神、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阳亢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火邪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 火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咽干、舌燥、口渴喜饮、高热、恶热、面赤、心烦、失眠、体倦乏力、少气、多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洪数等,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疮疡痈肿红肿热痛、崩漏等。 (四)湿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温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湿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湿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湿邪而生病。 湿邪致病具有:沉重浑浊、粘腻停滞、趋下、易伤阳气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湿邪的论述:《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浮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项强直,皆属于湿。”;《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说:“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湿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面垢油腻、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关节疼痛重着、肌肤不仁、湿疹、胸膈满闷、脘痞腹胀、食欲减退、口粘腻、水肿、尿少、小便淋涩不畅、小便浑浊、大便粘腻、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妇女带下过多等。 (五)燥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温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燥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燥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燥邪而生病。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干涩、收敛、易伤肺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燥邪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燥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鼻干、咽干、口干、口渴、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六)暑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炎热、潮湿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暑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暑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暑邪而生病。 暑邪致病具有: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兼湿邪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暑邪的论述:《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疟论》“夏伤于暑,热气盛。”;《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暑则气淖泽。”;《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高热、身热不扬、面赤、心烦、胸闷、呕恶、头昏、目眩、多汗、汗出不畅、气短、乏力、四肢困倦、口渴喜饮、尿赤短少、大便溏泄、脉洪大等,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七)其他 古人未单独讨论:寒冷潮湿环境下的寒湿邪、寒冷干燥环境下的寒燥邪、炎热干燥环境下的火燥邪、寒冷大风环境下的风寒邪、炎热大风环境下的风热邪、潮湿大风环境下的风湿邪、干燥大风环境下的风燥邪等,是因为这些外邪所导致的病理症状可以由以上两种外邪症状的简单叠加,比如:感受寒湿邪的病理症状是感受寒邪与湿邪病理症状的简单叠加。唯独感受暑邪的病理症状不是感受火邪与湿邪病理症状的简单叠加,因此古人将暑邪单独列出讨论。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古人虽无法观察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更无从探知细菌、病毒对人体之侵害,但古人通过长期观察、世代经验积累,发现人体得病与外界感受之“邪气”、“淫邪”有关。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界受地理位置、星体运行、节气变化等影响,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气流的强弱随之变化,环境中的生物(动植物、微生物等)亦随之变化,人体因受环境变化而得病,古人称之为“外感淫邪”。古人将正常人因处在不同温度、湿度及气流强度下所易出现的病证归结为六种外邪侵袭人体的结果。此六种外邪称为“六淫”、“六气”。“淫”即“淫邪”,泛指各种致病邪气,《灵枢·病传》:“正气横倾,淫邪泮衍。” 注:“淫邪”在《黄帝内经》中的其他含义:①淫乱邪说。《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②指阴阳逆乱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③过盛的病气。《灵枢·九针论》:“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 《黄帝内经》中有关外感“六淫”致病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五变》“余闻百疾之始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一)风邪 正常人在温度、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受强气流、大风吹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风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风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风邪而生病。 风邪致病具有:来去疾速、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游移不定、动摇不止、易袭阳位(向上、向外)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风邪的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头痛、汗出、恶风、游走性关节疼痛、风疹块(荨麻疹)、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头面一身俱肿等,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眼歪斜、颜面肌肉抽掣颤动等。 (二)寒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低温、寒冷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寒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寒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寒邪而生病。 注:寒邪的“寒”是一种外邪,六淫之一,非八纲中代表能量状态的“寒”。 寒邪致病具有:寒冷喜暖、凝结阻滞、收缩牵引、易伤阳气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寒邪的论述:《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寒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头痛、身痛、脘腹冷痛、关节冷痛、阴部冷痛、呕吐、腹泻、手足厥冷、精神萎靡、筋脉拘急甚至挛急疼痛、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三)火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湿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炎热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火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火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火邪而生病。 火邪致病具有:燔灼恶热、炎上扰神、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阳亢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火邪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 火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咽干、舌燥、口渴喜饮、高热、恶热、面赤、心烦、失眠、体倦乏力、少气、多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洪数等,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疮疡痈肿红肿热痛、崩漏等。 (四)湿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温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湿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湿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湿邪而生病。 湿邪致病具有:沉重浑浊、粘腻停滞、趋下、易伤阳气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湿邪的论述:《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浮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项强直,皆属于湿。”;《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说:“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湿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面垢油腻、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关节疼痛重着、肌肤不仁、湿疹、胸膈满闷、脘痞腹胀、食欲减退、口粘腻、水肿、尿少、小便淋涩不畅、小便浑浊、大便粘腻、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妇女带下过多等。 (五)燥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温度适中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燥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燥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燥邪而生病。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干涩、收敛、易伤肺等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燥邪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燥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鼻干、咽干、口干、口渴、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六)暑邪 正常人在弱气流的环境中,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炎热、潮湿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症状,被认为是感受暑邪而生病。反推之,正常人忽然生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与感受暑邪时的症状一致,则认为此人感受暑邪而生病。 暑邪致病具有: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兼湿邪特性。《黄帝内经》中有关暑邪的论述:《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疟论》“夏伤于暑,热气盛。”;《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之入于脉也,…,暑则气淖泽。”;《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常表现出的症状包括:高热、身热不扬、面赤、心烦、胸闷、呕恶、头昏、目眩、多汗、汗出不畅、气短、乏力、四肢困倦、口渴喜饮、尿赤短少、大便溏泄、脉洪大等,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七)其他 古人未单独讨论:寒冷潮湿环境下的寒湿邪、寒冷干燥环境下的寒燥邪、炎热干燥环境下的火燥邪、寒冷大风环境下的风寒邪、炎热大风环境下的风热邪、潮湿大风环境下的风湿邪、干燥大风环境下的风燥邪等,是因为这些外邪所导致的病理症状可以由以上两种外邪症状的简单叠加,比如:感受寒湿邪的病理症状是感受寒邪与湿邪病理症状的简单叠加。唯独感受暑邪的病理症状不是感受火邪与湿邪病理症状的简单叠加,因此古人将暑邪单独列出讨论。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小便不利、尿频、便浊、尿血 本文逐一讨论:小便不利、尿频、尿浊、尿血。 一、小便不利症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或不畅爽,为“小便不利”;小便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癃闭”。辨证: 膀胱湿热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小便短赤灼热,发热口渴,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小腹胀满,舌红,苔根黄腻,脉滑数; 湿热下注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或伴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数; 肺热壅盛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肝气郁结证:小便不利或癃闭,胁肋或脘腹胀满,多烦善怒,或情志抑郁,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 瘀浊阻塞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尿如细线,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 中气下陷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声怯,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肾阳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脉弱; 肾气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小腹坠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肾阴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咽干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弱;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伴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 治法: 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参考方剂:八正散、导赤散、滋肾通关丸、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肺热壅盛证:治宜:清肺热,利水道;参考方剂:清肺饮、麻杏石甘汤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调气机,通利小便。;参考方剂:沉香散、六磨汤、逍遥散等加减; 瘀浊阻塞证: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参考方剂:代抵当丸、益母皂角汤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升清降浊,化气利水;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四君子汤、春泽汤等加减; 肾阳虚证、肾气虚证: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尿;参考方剂: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香茸丸、温脾汤、吴茱萸汤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滋肾利尿;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加减;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参考方剂:五苓散等加减。 二、尿频症状:小便次数过多,多伴有尿急。辨证: 湿热下注证: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溺时哭闹不安,或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有力; 脾肾阳虚证:疾病日久,小便频数而多,淋沥不尽,尿液不清,兼见夜尿多,精神倦怠,面色苍黄,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 肾气虚证:小便频数,量时多时少,色时清时黄,昼甚于夜者,或伴腰膝酸软,尺脉弱; 肾阴虚证:潮热盗汗,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唇燥,小便涩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气虚证:小便频数且劳而益甚,或伴有:乏力易累,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嫩,苔白厚,脉虚; 肝气郁结证:小便频数,量少急迫,腹部觉胀,或伴有:易怒急躁,胁肋胀满,胸闷不舒,喜叹息,乳房胀痛等。 治法: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八正散、龙胆泻肝丸、分清五淋丸、白茅根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治宜:补肾温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右归丸、补骨脂丸等加减; 肾气虚证: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 脾气虚证:治宜: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参考方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三、便浊症状:小便浑浊不清。又称:溺浊、小便浑浊。辨证: 湿痰流注证:小便白浊,胸脘满闷,或伴恶心、头晕目眩、痰白清稀,舌胖苔腻; 湿热下注证:小便赤浊,口渴,或伴身重、疲乏、纳呆、阴痒、尿涩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中气下陷证:小便白浊,日久不愈,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厚,脉虚弱; 阴虚火旺证:小便赤浊,尿涩痛,口干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阳虚证:小便白浊,面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 湿痰流注证:治宜:燥湿化痰;参考方剂: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萆薢分清饮、徙薪饮、抽薪饮、大分清饮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清火;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清心莲子饮、固阴煎等加减; 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固涩;参考方剂: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右归丸、附桂地黄丸、菟丝子丸等加减。 四、尿血症状: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丹溪心法·尿血》:“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辨证: 下焦热盛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下焦湿热证:小便淋漓灼痛,尿中见血,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胀痛,身热口渴,或伴身重疲乏、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耳鸣,神疲,颧红,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肝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虚烦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胀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口干口渴,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 脾不统血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不固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下焦热盛证: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小蓟饮子、凉血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下焦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三妙丸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保阴煎等加减; 心肝火旺证:治宜:清心凉肝,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导赤散、清肠汤、龙胆泻肝汤、牛黄清心丸、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脾不统血证:治宜:补脾摄血;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治宜:补益肾气,固摄止血;参考方剂:无比山药丸、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小便不利、尿频、便浊、尿血 本文逐一讨论:小便不利、尿频、尿浊、尿血。 一、小便不利症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或不畅爽,为“小便不利”;小便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癃闭”。辨证: 膀胱湿热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小便短赤灼热,发热口渴,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小腹胀满,舌红,苔根黄腻,脉滑数; 湿热下注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或伴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数; 肺热壅盛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肝气郁结证:小便不利或癃闭,胁肋或脘腹胀满,多烦善怒,或情志抑郁,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 瘀浊阻塞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尿如细线,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 中气下陷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声怯,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肾阳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脉弱; 肾气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小腹坠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肾阴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咽干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弱;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伴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 治法: 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参考方剂:八正散、导赤散、滋肾通关丸、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肺热壅盛证:治宜:清肺热,利水道;参考方剂:清肺饮、麻杏石甘汤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调气机,通利小便。;参考方剂:沉香散、六磨汤、逍遥散等加减; 瘀浊阻塞证: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参考方剂:代抵当丸、益母皂角汤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升清降浊,化气利水;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四君子汤、春泽汤等加减; 肾阳虚证、肾气虚证: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尿;参考方剂: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香茸丸、温脾汤、吴茱萸汤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滋肾利尿;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加减;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参考方剂:五苓散等加减。 二、尿频症状:小便次数过多,多伴有尿急。辨证: 湿热下注证: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溺时哭闹不安,或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有力; 脾肾阳虚证:疾病日久,小便频数而多,淋沥不尽,尿液不清,兼见夜尿多,精神倦怠,面色苍黄,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 肾气虚证:小便频数,量时多时少,色时清时黄,昼甚于夜者,或伴腰膝酸软,尺脉弱; 肾阴虚证:潮热盗汗,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唇燥,小便涩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气虚证:小便频数且劳而益甚,或伴有:乏力易累,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嫩,苔白厚,脉虚; 肝气郁结证:小便频数,量少急迫,腹部觉胀,或伴有:易怒急躁,胁肋胀满,胸闷不舒,喜叹息,乳房胀痛等。 治法: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八正散、龙胆泻肝丸、分清五淋丸、白茅根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治宜:补肾温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右归丸、补骨脂丸等加减; 肾气虚证: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 脾气虚证:治宜: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参考方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三、便浊症状:小便浑浊不清。又称:溺浊、小便浑浊。辨证: 湿痰流注证:小便白浊,胸脘满闷,或伴恶心、头晕目眩、痰白清稀,舌胖苔腻; 湿热下注证:小便赤浊,口渴,或伴身重、疲乏、纳呆、阴痒、尿涩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中气下陷证:小便白浊,日久不愈,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厚,脉虚弱; 阴虚火旺证:小便赤浊,尿涩痛,口干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阳虚证:小便白浊,面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 湿痰流注证:治宜:燥湿化痰;参考方剂: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萆薢分清饮、徙薪饮、抽薪饮、大分清饮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清火;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清心莲子饮、固阴煎等加减; 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固涩;参考方剂: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右归丸、附桂地黄丸、菟丝子丸等加减。 四、尿血症状: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丹溪心法·尿血》:“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辨证: 下焦热盛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下焦湿热证:小便淋漓灼痛,尿中见血,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胀痛,身热口渴,或伴身重疲乏、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耳鸣,神疲,颧红,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肝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虚烦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胀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口干口渴,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 脾不统血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不固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下焦热盛证: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小蓟饮子、凉血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下焦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三妙丸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保阴煎等加减; 心肝火旺证:治宜:清心凉肝,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导赤散、清肠汤、龙胆泻肝汤、牛黄清心丸、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脾不统血证:治宜:补脾摄血;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治宜:补益肾气,固摄止血;参考方剂:无比山药丸、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小便不利、尿频、便浊、尿血 本文逐一讨论:小便不利、尿频、尿浊、尿血。 一、小便不利症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或不畅爽,为“小便不利”;小便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癃闭”。辨证: 膀胱湿热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小便短赤灼热,发热口渴,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小腹胀满,舌红,苔根黄腻,脉滑数; 湿热下注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或伴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数; 肺热壅盛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肝气郁结证:小便不利或癃闭,胁肋或脘腹胀满,多烦善怒,或情志抑郁,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 瘀浊阻塞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尿如细线,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 中气下陷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声怯,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肾阳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脉弱; 肾气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小腹坠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肾阴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咽干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弱;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伴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 治法: 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参考方剂:八正散、导赤散、滋肾通关丸、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肺热壅盛证:治宜:清肺热,利水道;参考方剂:清肺饮、麻杏石甘汤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调气机,通利小便。;参考方剂:沉香散、六磨汤、逍遥散等加减; 瘀浊阻塞证: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参考方剂:代抵当丸、益母皂角汤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升清降浊,化气利水;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四君子汤、春泽汤等加减; 肾阳虚证、肾气虚证: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尿;参考方剂: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香茸丸、温脾汤、吴茱萸汤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滋肾利尿;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加减;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参考方剂:五苓散等加减。 二、尿频症状:小便次数过多,多伴有尿急。辨证: 湿热下注证: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溺时哭闹不安,或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有力; 脾肾阳虚证:疾病日久,小便频数而多,淋沥不尽,尿液不清,兼见夜尿多,精神倦怠,面色苍黄,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 肾气虚证:小便频数,量时多时少,色时清时黄,昼甚于夜者,或伴腰膝酸软,尺脉弱; 肾阴虚证:潮热盗汗,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唇燥,小便涩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气虚证:小便频数且劳而益甚,或伴有:乏力易累,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嫩,苔白厚,脉虚; 肝气郁结证:小便频数,量少急迫,腹部觉胀,或伴有:易怒急躁,胁肋胀满,胸闷不舒,喜叹息,乳房胀痛等。 治法: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八正散、龙胆泻肝丸、分清五淋丸、白茅根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治宜:补肾温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右归丸、补骨脂丸等加减; 肾气虚证: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 脾气虚证:治宜: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参考方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三、便浊症状:小便浑浊不清。又称:溺浊、小便浑浊。辨证: 湿痰流注证:小便白浊,胸脘满闷,或伴恶心、头晕目眩、痰白清稀,舌胖苔腻; 湿热下注证:小便赤浊,口渴,或伴身重、疲乏、纳呆、阴痒、尿涩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中气下陷证:小便白浊,日久不愈,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厚,脉虚弱; 阴虚火旺证:小便赤浊,尿涩痛,口干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阳虚证:小便白浊,面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 湿痰流注证:治宜:燥湿化痰;参考方剂: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萆薢分清饮、徙薪饮、抽薪饮、大分清饮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清火;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清心莲子饮、固阴煎等加减; 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固涩;参考方剂: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右归丸、附桂地黄丸、菟丝子丸等加减。 四、尿血症状: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丹溪心法·尿血》:“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辨证: 下焦热盛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下焦湿热证:小便淋漓灼痛,尿中见血,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胀痛,身热口渴,或伴身重疲乏、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耳鸣,神疲,颧红,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肝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虚烦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胀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口干口渴,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 脾不统血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不固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下焦热盛证: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小蓟饮子、凉血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下焦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三妙丸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保阴煎等加减; 心肝火旺证:治宜:清心凉肝,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导赤散、清肠汤、龙胆泻肝汤、牛黄清心丸、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脾不统血证:治宜:补脾摄血;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治宜:补益肾气,固摄止血;参考方剂:无比山药丸、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小便不利、尿频、便浊、尿血 本文逐一讨论:小便不利、尿频、尿浊、尿血。 一、小便不利症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或不畅爽,为“小便不利”;小便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癃闭”。辨证: 膀胱湿热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小便短赤灼热,发热口渴,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小腹胀满,舌红,苔根黄腻,脉滑数; 湿热下注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小腹胀满,口干不欲饮,或伴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数; 肺热壅盛证: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黄,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 肝气郁结证:小便不利或癃闭,胁肋或脘腹胀满,多烦善怒,或情志抑郁,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 瘀浊阻塞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或尿如细线,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瘀斑,脉涩; 中气下陷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小腹坠胀,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声怯,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肾阳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面色晄白,神气怯弱,畏寒,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脉弱; 肾气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排尿无力,小腹坠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肾阴虚证:小便不利或癃闭,时欲小便,咽干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弱;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伴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 治法: 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参考方剂:八正散、导赤散、滋肾通关丸、黄连温胆汤等加减; 肺热壅盛证:治宜:清肺热,利水道;参考方剂:清肺饮、麻杏石甘汤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调气机,通利小便。;参考方剂:沉香散、六磨汤、逍遥散等加减; 瘀浊阻塞证: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参考方剂:代抵当丸、益母皂角汤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升清降浊,化气利水;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四君子汤、春泽汤等加减; 肾阳虚证、肾气虚证: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尿;参考方剂: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香茸丸、温脾汤、吴茱萸汤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滋肾利尿;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加减; 蓄水证/水湿内停证: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参考方剂:五苓散等加减。 二、尿频症状:小便次数过多,多伴有尿急。辨证: 湿热下注证: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溺时哭闹不安,或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有力; 脾肾阳虚证:疾病日久,小便频数而多,淋沥不尽,尿液不清,兼见夜尿多,精神倦怠,面色苍黄,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 肾气虚证:小便频数,量时多时少,色时清时黄,昼甚于夜者,或伴腰膝酸软,尺脉弱; 肾阴虚证:潮热盗汗,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唇燥,小便涩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气虚证:小便频数且劳而益甚,或伴有:乏力易累,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嫩,苔白厚,脉虚; 肝气郁结证:小便频数,量少急迫,腹部觉胀,或伴有:易怒急躁,胁肋胀满,胸闷不舒,喜叹息,乳房胀痛等。 治法: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八正散、龙胆泻肝丸、分清五淋丸、白茅根汤等加减; 脾肾阳虚证:治宜:补肾温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右归丸、补骨脂丸等加减; 肾气虚证:治宜:益气补肾;参考方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治宜:滋阴清热;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 脾气虚证:治宜: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参考方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三、便浊症状:小便浑浊不清。又称:溺浊、小便浑浊。辨证: 湿痰流注证:小便白浊,胸脘满闷,或伴恶心、头晕目眩、痰白清稀,舌胖苔腻; 湿热下注证:小便赤浊,口渴,或伴身重、疲乏、纳呆、阴痒、尿涩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中气下陷证:小便白浊,日久不愈,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厚,脉虚弱; 阴虚火旺证:小便赤浊,尿涩痛,口干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阳虚证:小便白浊,面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 湿痰流注证:治宜:燥湿化痰;参考方剂: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参考方剂:萆薢分清饮、徙薪饮、抽薪饮、大分清饮等加减; 中气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清火;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清心莲子饮、固阴煎等加减; 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固涩;参考方剂: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右归丸、附桂地黄丸、菟丝子丸等加减。 四、尿血症状: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丹溪心法·尿血》:“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辨证: 下焦热盛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下焦湿热证:小便淋漓灼痛,尿中见血,大便腥臭稀溏,小腹胀痛,身热口渴,或伴身重疲乏、阴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阴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耳鸣,神疲,颧红,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肝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虚烦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胀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口干口渴,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 脾不统血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气不固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下焦热盛证: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小蓟饮子、凉血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下焦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三妙丸等加减; 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参考方剂:知柏地黄丸、保阴煎等加减; 心肝火旺证:治宜:清心凉肝,凉血止血;参考方剂:导赤散、清肠汤、龙胆泻肝汤、牛黄清心丸、犀角地黄汤等加减; 脾不统血证:治宜:补脾摄血;参考方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肾气不固证:治宜:补益肾气,固摄止血;参考方剂:无比山药丸、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孩子咳嗽小妙招 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因风寒湿燥火等表邪侵入,侵犯肺脏,而致咳嗽; 小儿脾脏稚嫩,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或滋补多食,致脾运化失常而生痰饮,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而致咳嗽。 二、辨证 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风燥伤肺证: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 肺气虚证: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无力; 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 食积咳嗽:每至五更嗽发,嗽至清晨,或吐痰味甜,胸前饱闷,兼见食积症状,脉洪大或沉滑。 三、治法 风寒袭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参考方剂:麻黄汤、麻黄杏仁汤、华盖散、金沸草散、芎苏饮、小青龙汤、紫苏散、三拗汤、五拗汤、止嗽散等加减; 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参考方剂: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等加减; 风燥伤肺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参考方剂:桑杏汤、杏苏散、杏仁麦冬饮等加减; 肺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参考方剂: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加减; 肺阴虚证: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考方剂:沙参麦冬汤、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加减;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肺化痰;参考方剂:清金化痰汤、凉膈散、石膏泻白散、清气化痰丸、牛黄蛇胆川贝液、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痰湿蕴肺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等加减; 食积咳嗽:治宜:消食导滞,化痰止咳;参考方剂:保和丸、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等加减。
难言之隐——男士系列篇 男士常见的难言之隐包括:阳痿、早泄、遗精、阳强等。 一、症状 阳痿:成年男子未到肾衰(性功能衰退)年龄,阴茎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短暂,致使不能性交的症状。 早泄:性交之始即泄精,甚至未交精液即出,而不能正常性生活的症状。 遗精:正常生理现象——无性生活的成年男子,每月精液自泄1~2次,次日并无不适感觉的生理现象。病症——不因性交而精液频繁遗泄,或遗泄后身感不适的症状;因梦而精出,称梦遗,梦遗者为梦中而泄,睡眠不深,多阳事易举或兼早泄;无梦而精出,称滑精,滑精者为无梦而泄,动念则精液滑出;二者病久均伴头晕、失眠、疲乏腰酸等症状。 阳强:阴茎久举不痿,不能洩精或精液自泄的症状。 二、病因病机 阳痿: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肾精亏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阴茎; 或因房室之中,卒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失调,损伤心肾; 或因思虑过度,多愁善感,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或因长期嗜酒、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郁蒸肝胆;或外感湿热之邪,蕴阻中焦肝胆;或因抑郁、暴怒伤肝,肝经湿热;伤及宗筋,致使宗筋弛纵; 或因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无以养筋,宗筋痿软。 早泄: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 或耗竭阴精,阴竭阳衰,固摄无力,阴虚火旺,扰动精室; 或戕伐太过,致肾气虚衰,封藏不固; 或因情志内伤 或肾脏本虚,固摄无力,加之抑郁或郁怒伤肝,郁久化火,扰动精室; 或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乱则疏泄失常,气下则约束无力,致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或因湿热侵袭,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或因大病久病,气血亏虚,封藏失职,固摄无权。 遗精: 或因纵欲、手淫过度;或梦遗日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能固摄,无梦而滑精; 或因思虑劳心太过,心肾不交,君相火动而梦遗; 或因年少阳气初盛,情动于中;或因心有所慕,所欲不遂;或因独居久旷,思慕色欲;皆令心动神摇,扰精妄泄梦遗; 或因饮食失节:长期嗜酒、肥甘厚味、生冷饮食、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脾不升清,则湿浊内生,蕴而生热 或湿热下注,热扰精室; 或湿热流注肝脉,疏泄失度,而致遗精; 或因思虑过度;或因劳倦过度;或因大病久病;心脾两虚,气不摄精,导致梦遗或滑精。 阳强: 或因久服壮阳丹药,火毒内盛; 或因阴虚火盛; 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 三、辨证 肾阳虚证:阳痿、或遗精,兼见性欲淡漠,精薄精冷,头晕耳鸣,面色㿠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阳事易举,性欲亢进,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盗汗颧红,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多细数。 肾阴阳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头晕目眩,耳鸣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淡少津,脉弱数。 肾精不固证:早泄、或滑精,兼见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夜尿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耳鸣,腰膝酸软,性欲减退,舌淡,脉弱。 心肾不交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肾阴虚证:早泄,兼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腰酸腿软,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舌红苔少,脉弦数。 肝气郁结证:阳痿,兼见情绪抑郁忧愁或烦躁易怒,胸闷喜叹气,胃脘不适,胸胁胀闷,胁痛腹胀,食少便溏,苔薄,脉弦。 肝经湿热证:早泄,兼见阴茎易举,阴囊潮湿、瘙痒,甚或坠胀肿胀疼痛,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肝阳上亢证:梦遗,兼见阳物易举,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胸胁不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心火旺盛证:梦遗,兼见心悸,心神不安,躁扰不宁,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绛。 心脾两虚证:阳痿、或早泄、或遗精,兼见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失眠健忘,胆怯多疑,自汗,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面色不华,苔薄白,舌淡嫩,脉细弱。 脾虚证:遗精,兼见思虑、劳倦则遗精,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惊恐伤肾证:阳痿、或早泄,兼见心悸易惊,胆怯多疑,恐惧不安,精神苦闷,性欲淡漠,失眠,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 湿热下注证:阳痿、或遗精,兼见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重,小便黄赤,余沥不尽或尿涩不爽,或尿时有少量精液外流,口苦或渴,大便常溏臭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血瘀证:阳痿,兼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不利。 四、辨证论治 肾阳虚证:补肾壮阳。参考方剂:桂附地黄丸、五子衍宗丸、右归丸、赞育丹、鹿茸大补丸等加减。 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补天大造丸等加减。 肾阴阳两虚证: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兼降虚火。参考方剂: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加减。 肾精不固证:补肾固涩。参考方剂:金匮肾气丸、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等加减。 心肾不交证:滋阴安神,交通心肾。参考方剂:斑龙丸、桑螵蛸散、天王补心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 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参考方剂:一贯煎、明目地黄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舒肝解郁。参考方剂:达郁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肝经湿热证:清泻肝经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等加减。 肝阳上亢证:滋肝肾阴,平肝潜阳。参考方剂:小定风珠、摄阴煎、耳聋左慈丸等加减。 心火旺盛证:清心泻火。参考方剂:黄连清心饮等加减。 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参考方剂:归脾汤、人参归脾丸、妙香散、七福饮等加减。 脾虚证:补脾益气。参考方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丸等加减。 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参考方剂:安神定志丸等加减。 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参考方剂: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知柏地黄丸、二妙丸、秘精丸、萆薢分清饮、苍术二陈汤等加减。 血瘀证:活血化瘀。参考方剂: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五、注意事项 生活规律,放松心情,放下包袱,劳逸结合,适当运动; 饮食节制,忌生冷饮食、过食辛辣、肥甘厚腻、暴饮暴食、嗜酒抽烟; 清心寡欲,节制房事、手淫。
“问岐黄”文章:医与蛇--认识中医系列(一) 一医远行,欲过一山,幽僻孤寂,人迹罕至,寻得一山人,问明路径,亟待上路,山人止之曰:春夏之际,山中林深草茂,蛇虫出没,须备下雄黄酒,不时洒在衣裤间,则蛇虫不近。医曰:吾有一杖足矣。暗想:雄黄酒驱蛇虫,于理无所依,于据未得见,定是迷信玄学。遂昂首持杖入山。 山中本无路,但求方向不误,寻林稀草低处过耳。却说医已入山,怕毒蛇伤己,想:吾以手中杖,左撩右拨,草中之蛇,或被击晕,或被挑远,或被惊退,毒虫之类亦被惊散,吾何惧哉。遂依计而行。 山中毒蛇种类颇多,或喜盘于树枝上,或喜伏于草丛间,或喜匿于石缝中,静待猎物,伺机而捕。适一蛇离洞觅食,听得远处草响,寻声觅去,见有物扫过,愈发机警,待感知活物已近,跃起一口,尽释毒液,期一击而中,然此物庞大,难以下口吞之。遂怏怏然而去。 医遭蛇咬,处变不惊,解下裤带,扎住近心端,取随身小刀,割开伤口,挤尽毒血,以布裹伤口,拄杖返还。又见山人曰:救我。 山人取药欲敷伤口,医止之曰:此何物?山人曰:吾先祖得名医秘传之蛇药,解山中蛇毒百验,轻者外敷,重者外敷兼内服。医问曰:化学成分如何?山人曰:不详。医又问曰:药理如何?山人曰:不知。医再问曰:双盲与随机对照实验如何?山人曰:未闻。医再问曰:可有国家药品批号?山人曰:无。医曰:此安慰剂耳,吾不用。山人问曰:当以何法治汝?医曰:先辨毒蛇种类,再注射所应抗毒蛇血清。山人问曰:汝为何毒蛇所伤?医曰:吾不识。山人默然。遂驾车送医奔县城而去。 县城距此颇远,非三五日可达,医想:吾命休矣。遂留家书一封,托山人转寄。临终谓山人曰:吾一生追求科学,奉行现代医学,虽死不信中医。山人赞曰:汝乃一介真中医黑!
“问岐黄”文章:如何辨别中医之优劣——帮助系列(三) 中医诊断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别中医优劣则须望医、闻医、观诊、识方、辨效五法合参。按此五法则去伪存真、洞若观火,不上当受骗,不为庸医所误,不盲信老中医,不笃信名医、世医。 一、望医:望医者外貌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名气再大,不如亲身一望。望医者之神、色、形、态、皮肤、五官等。 若医者:神志清楚,两目精彩,面色荣润,肌肉不削,思维敏捷,动作自如,反应灵敏,似比同龄之常人年轻,即使其名不见经传,亦知其善于调养。耄耋之年之邓铁涛、颜德馨、焦树德、钟南山即是也。 若医者:或精神萎靡,或两目无神,或面色晦暗,或口眼歪斜,或痰涎唾多,或皮肤粗糙,或大腹便便,或须发早白,或早秃谢顶,或思维混乱,或动作迟缓,或手足震颤,或反应迟钝,即使其名扬天下,亦知其名不副实,或廉颇老矣、力不从心。此类医者不乏其人,自身尚且体弱多病而早衰,复以何术医人? 医者行医,诊断则务求详尽,辨证则务求准确,开方则推敲琢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诊一人,则必耗神伤精。若医者神思混乱、萎靡不振、气短乏力,试问其何以能尽心尽力、劳心伤神为病家诊治? 故而,望医之法,在于辨医者之精气神,而非视其学历资质、荣誉证书,切不可为其宣传所误导,更不可为其“老”所蒙蔽。 二、闻医:听医者语声、嗅医者气味 听医者之声音、语言、呼吸、嗳气、太息、肠鸣等各种声响;嗅医者之口气、体味等。 若医者:语声响亮,语言清晰,呼吸平稳而无喘促、粗浊之声,无嗳气、叹息、肠鸣之声,无口臭、体臭等气味,则知医者无疾。 若医者:或语声微弱,或声音嘶哑,或口齿不清,或语言重复,或气喘气促,或鼻塞痰鸣,或嗳气频频,或不时叹息,或肠鸣漉漉,或口臭气息臭,或嗳腐体臭等,则知医者自病尚不能自治,何以望其治他人之病? 故而,闻医之法,在于辨医者之语声气味,而非闻其名望之高下,更勿道听途说、偏听偏信。 三、观诊:观医者诊断 观医者诊断之道,是否循望、闻、问、切四诊而行,是否望得细致、闻得仔细、问得详尽、切得耐心?(望诊须望舌,脉诊须左右手)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一望便知病证则为神医,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叶天士等是也,神医乃可望不可即;听声音、嗅气味、凭病家自述便知病证则为圣医,历朝历代名医多是也;切脉、按压便知病证实为巧合,医者不应仅凭切诊而投机取巧。世间之医者应遵循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道,尤以问诊务尽其详,所谓岐黄之道在于问,以之弥补望诊、闻诊、切诊之不足。 今之医者,有以西医病名即开方者——辨病开方,有以一二症状即开方者——辨症开方,有以舌苔、切脉即开方者——辨舌、辨脉开方,全不遵四诊之道——辨证论治,何能为医?抑或夜郎自大,抑或敷衍病家,三五分钟内,不仅诊断结束,且药方已具,视病家如草芥,何德为医? 为医者,视人之子若视其子,视人之亲若视其亲,视人之病若视其病,方能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厌其烦,前思后想,推敲辨证,斟酌开方。 四、识方:识别药方 “医药分家”是古人上千年之行医准则,直至晚清随着西医进入中国,行医卖药才逐渐流行。“医药分家”则医者行医不卖药,以医术、医德为生,藉口口相传为病家所知;药家则卖药不行医,以药材质量、信誉为生,藉品牌传承为病家所知。故而,医者、药家心无旁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若医者行医卖药,诊金、药费兼而有之,则杂念生、贪念起,开方不思对证、配伍,但求多下药、下贵药。本可药简力专、直中病灶、祛邪扶正,却因药多而味杂,无的放矢,甚至借寇兵,赍盗粮。 故而,识方之首要在于辨明医者是否循“医药分家”之道。行医不卖药,全凭医术赚诊金,则医者以医术精进为目标。行医且卖药,药材少不了,药方单子或字迹潦草,外人不识;或暗语重重,他人不晓;或有罕用少见之药材,别处不卖;甚至不给药方;则病家只能在医者处抓药。试问医者心思全在卖药、赚钱,何以全心全意为病家?医术何以能提升? 其次,通过解析药方,了解药方功效、主治、以及与之相接近之古方、经验方,判断是否与病家症状、病情相匹配,是否与医者所述相一致。譬如,医者诊断病家为肝郁脾虚,药方解析出主要功效却是滋补肾阳,则可知医者为庸医。又譬如,药方解析出主要主治为腹泻、便溏,而病家主要症状却是便秘、便干,则可知医者为庸医。再譬如,药方匹配出古方、经验方主治风热外感所致之头晕目眩,而病家实为痰饮蒙蔽清阳所致之头晕目眩,则可知医者为庸医。 再次,若医者开方每每在十五味药材以上,不论病家与病证如何,则多为庸医。更有甚者,一出手便是三五十味药以上,全不思君臣佐使之配伍,似有狂轰滥炸、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之决心,此为盲医。 再次,若手写药方之字迹扭曲、颤抖,则医者肝肾不足、年老体衰,精力不足、自顾不暇,其何以能为病家深思熟虑、耗气伤神?若一药方中出现重复药材,则医者或健忘恍惚、或心不在焉,其所开之方何敢服之?无论以上何种情况,均可放弃医者所开药方。 五、辨效:辨析疗效 辨药方之疗效,全在病家用心,细心比对服药前后之症状变化,有无新增、加重、减轻、消失之症状?若有新增、加重之症状,则及时反馈与医者。中医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汗”为发汗之法,“吐”为涌吐之法,“下”为泻下之法。若病家服药后或出汗、或呕吐、或腹泻,则须辨明是否为预期症状。若因药不对证而致有新增、加重之症状,则医者应及时调整药方,务求对证施治。若经医者一二次调整药方,病家仍有新增、加重之症状,则可知医者为庸医。 中医治病,急症、实证、气病当有速效,一副见效,三五副当痊愈。似外感、感冒之类,常一副即愈。血病、虚证则见效慢,三副常可见效,某些血病或一月方见效,至于痊愈之期,倚病家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心情心态、饮食起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见效”非“痊愈”,乃某些症状或减轻、或消失,须病家细细体会、用心发觉。或有病家服药后见效,却因未痊愈或未达其预期而言无效、无变化,因此而错失良医,实为可惜。亦有病家服药后变差,却因诊金、药费已付,坚持服药而加重病情,实为得不偿失、愚蠢至极。 故而,辨效之法,在于病家辨服药前后之变化,务求细心、准确,做到心中有数,不为庸医所误。 结束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良医乃医中之千里马,病家若以望医、闻医、观诊、识方、辨效五法合参,则可为伯乐,即便遇不上千里马,亦不至为劣马所骗、驽马所误。“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莫怨良医无处寻,但求己能辨良医。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儿童自闭症——小儿系列(十一) 儿童自闭症是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幼儿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儿童发病率为每万名儿童中四至十人,男女比例约为四比一。本文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儿童自闭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 一、症状 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闭户独处——与亲人不亲,孤独,目光闪烁,不喜热闹环境; 神情淡漠——视而不见,目光涣散,语气冷漠,沉默寡言; 恶闻人声——听而不闻,叫而不应; 语迟——说话迟,词汇量少,口齿不清,说话困难,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不正确; 重言——鹦鹉学舌,重复言语; 举止失常——行为或动作刻板,反复某些固定动作;偏执的生活习惯;依赖某物;玩耍或学习方式异常;动作不协调;自残自伤;兴趣狭窄,比如:对某一游戏的某一片断感兴趣,对某一玩具或玩具的某一部件感兴趣,甚至只对一段绳子感兴趣; 儿童自闭症的或有症状及其对应的中医术语: 喜怒无常——不由自主的笑,易怒,无理取闹,大喊大叫,打人毁物; 智力迟钝——据报告患儿约1/4智力正常,1/4轻度智力低下,1/2中重度智力低下; 肌肤不仁——对疼痛不敏感; 烦躁不安——多动; 嗜食异物——异嗜症或称异食癖; 睡后易醒——一夜觉醒多次; 善恐——异常的恐惧表现。 二、病因病机 或因父母气血虚弱、精血不足,或因孕母患病,或因孕母错服药物,或因孕母体弱,或因孕母食少、偏食,或因孕母过食生冷、瓜果、贪凉,或因难产、早产,以上皆致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生机不振、先天肾虚、脾胃虚弱,故而心气不和,肝气郁结; 或因乳食哺养不节:过食生冷、瓜果、甘肥、坚燥之物,或暴饮暴食,或啼叫未已而急于哺乳,或断乳过早,或小儿久病体弱,或小儿病后失调,或小儿受惊吓失调,以上皆致小儿后天脾胃亏损,或精气不能上荣,或痰浊扰心,或肝气郁结 三、辨证论治 依据《黄帝内经》可得知:心主神志、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在窍为舌;肝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在窍为目;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在窍为口;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在窍为耳;脑为髓之海。对比儿童自闭症的主要及或有症状,可知患儿病证多与心、肝、脾、肾四脏及其相关之腑、经络有关。 肾精不足证: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致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脑髓、骨骼、齿、发、官窍失养,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语言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兼见囟门宽大,头项软弱,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夜卧不安,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等症; 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预后不佳; 因后天失养、或久病失治耗损所致,预后随病程增长而变差; 治宜:益肾固本、益精填髓; 参考方剂:八味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 肝气郁结证:肝气不疏,气机阻滞,兼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治宜:疏肝理气,养血安神; 参考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逍遥丸等加减; 痰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阻,蒙蔽神窍,兼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钝,胸闷叹息,多疑多虑,妄闻妄见,喜怒无常,或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不思饮食,苔白腻,脉弦滑或弱等症; 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控涎丹、三圣散等加减; 痰瘀阻滞证: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心经脑络,兼见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流涎,喉间痰鸣,或肌肤不仁,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舌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紫滞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醒神; 参考方剂:半夏厚朴汤、顺气导痰汤、二陈汤、四七汤、温胆汤等加 心脾两虚证:心脾阳气不足,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兼见语言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夜寐易醒,纳呆食少,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益气养血,解郁安神; 参考方剂:炙甘草汤、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人参归脾丸、养心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气阴两虚证:元气不足,阴精亏损,虚火上亢,上扰心神,兼见神志恍惚,自语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症; 治宜:益气健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参考方剂:竹叶石膏汤、生脉饮、炙甘草汤、知柏地黄丸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问岐黄”文章:胎寒、胎毒、胎疝——初生儿系列(十) 胎寒、胎毒为婴儿在胎妊期间禀受母体之寒邪或热毒所致的新生儿疾病。其中胎毒包含胎热、胎赤、胎热丹毒、胎瘤、胎痫。 一、胎寒 症状: 婴儿出生后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腹痛多啼,腹胀下利,不肯饮乳或口噤不开; 婴儿出生后腹壁青脉暴露,时膨时减,按之虚软,呃呃作声,日夜不禁。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或因妊母外感风寒失于温散,或因妊母过食生冷之物,胎儿受其气而致内脏虚寒。 治宜:温中祛寒。 参考方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二、胎毒 病因:婴儿在母胎时感受热毒所致。或因妊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因妊母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1、胎热 症状:婴儿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 治宜:清热解毒。 参考方剂:清上散、酿乳赤芍散等加减。 2、胎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面肢体皮肤发赤。 治宜:清热和血。 参考方剂:清热解毒汤等加减。 注意:如婴儿出生之初,由于皮肤娇嫩,骤与外界接触,出现鲜红色斑者,数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药治。 3、胎热丹毒 症状:婴儿患处皮肤赤肿光亮,多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或游走不定。又称胎毒发丹、赤游风。 病机:多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 预后:由腹背传四肢者顺,病渐轻;若由四肢传至腹、背及阴囊者逆,病渐重。 治宜:祛风解毒,活血化瘀。 参考方剂: 初起者可服升麻葛根汤、驱风散等加减; 重者可服大连翘饮等加减; 若婴儿腹胀不乳,为毒气入里,应用紫雪散等加减。 4、胎瘤 症状:婴儿出生时头上及胸乳间肿块,色紫微硬,小如李核,大如馒头,漫肿不甚疼痛。又名红丝瘤、血管瘤。 病机:多因母体蕴热更兼血瘀结滞而成。 参考治法:用针刺破瘤体,后服五福化毒丹,外贴黄连膏。 5、胎痫 症状:婴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又名胎搐。 治宜:清热止痉。 参考方剂:先服至宝锭,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三、胎疝 症状: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 病机: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治宜:疏肝泄热,燥湿健脾,辨证施治。 参考方剂:十味苍白散、金铃子散等加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