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engshuilove dafengshuilove
关注数: 7 粉丝数: 290 发帖数: 35,352 关注贴吧数: 13
京沈高铁全面完成架梁任务 即将进入铺轨施工阶段(转) 京沈高铁全面完成架梁任务 即将进入铺轨施工阶段 2020-08-26 22:55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王晨婷)8月26日下午17时,由京沈客专京冀公司负责建设管理、中交三航局负责施工的京沈高铁温榆河特大桥顺利完成最后一榀箱梁架设施工,标志着京沈高铁未开通段架梁任务全部完成,为铺轨、四电等站后施工及联调联试提供了先决条件,为按期开通运营打好了坚实基础。 京沈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之一京哈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由北京朝阳站引出,途径北京市朝阳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区、河北省承德市、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后引入沈阳铁路枢纽,京沈高铁全线建成开通运营后北京至沈阳运行时间将缩短至2.5小时,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京沈高铁北京段、河北段工程由京沈客专京冀公司负责建设管理工作,于2018年底实现承德南站至沈阳站开通运营目标。针对京沈高铁北京、河北未开通段剩余工程建设难点,公司和各参建单位以架梁、铺轨为工作主线,破解影响架梁施工的三电迁改“瓶颈”制约,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以“日保旬、旬保月”的小节点工期目标来确保整体施组目标的顺利实现,全力确保节点工期满足整体工期要求。 在温榆河特大桥箱梁架设工作中,公司强化现场督导盯控,施工单位中交三航局选调精兵强将作业队伍,加大机械设备及物资投入,现场管理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加强现场管控,开启全天候架梁施工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工时,实现了架梁施工“零风险、零事故”目标,满足了京沈高铁整体工期要求。 下一步,京沈高铁即将进入铺轨施工阶段,公司将严格落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现场管理,确保按期顺利实现开通目标。
蒙古族和汉族一起迈进工业时代 鸦片战争以后,满族亲贵恭亲王和汉族官僚李鸿章等倡导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向近代工业化。与此同时,在边疆,蒙古族也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贡桑诺尔布亲王。贡桑诺尔布亲王1903年秘密赴日本考察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回国后,贡桑诺尔布亲王开始创办新式学堂,训练新军,兴办实业,开内蒙古风气之先。很快,新政遍及全蒙,为各地蒙古王公争相学习和效仿。 内蒙古最早的铁路是1903年沙俄修建的东清铁路,在呼伦贝尔设立了满洲里车站。1921年,北京到呼和浩特的平绥铁路通车,1923年平绥铁路延伸到包头。1925年,大郑铁路完工,大郑铁路由大虎山-通辽-郑家屯,是蒙东和东北其他地区联系的重要桥梁。1935年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修建了锦朝铁路叶赤线,把铁路修到了赤峰。 解放后,内蒙古政治经济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做为苏联援建项目,包头成为钢铁中心,为共和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等地成为内蒙古的工业中心。除了传统的畜产品加工工业,内蒙古的机械、采矿等也有所发展。可以说,最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和最古老的农耕民族汉族,一起走进工业时代。 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创办了内蒙古大学,亲自担任校长,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蒙古族科学家王春儒研究员就是内蒙古大学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
明朝人对元朝的评价 明朝人对元朝的评价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至元年间)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而)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明。宋濂《元史》 (至元为元世祖的年号,大德为元成宗的年号) 大德延佑贞观比,辇陆航海填筐篚。 ----------王逢《任月山少监职页图引》 (大德为元成宗的年号,延佑为元仁宗的年号,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 独不念至元延佑年,天下无城亦不盗。 -----------明。刘伯温 父老歌延佑,君臣忆至元。 清光回日月,喜气入乾坤。 ---------明。贝琼 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朱元璋 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域。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朱元璋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朱元璋 明代文人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中羡慕不已称赞道:“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
明朝人对元朝的评价 明朝人对元朝的评价 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至元年间)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而)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明。宋濂《元史》 (至元为元世祖的年号,大德为元成宗的年号) 大德延佑贞观比,辇陆航海填筐篚。 ----------王逢《任月山少监职页图引》 (大德为元成宗的年号,延佑为元仁宗的年号,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 独不念至元延佑年,天下无城亦不盗。 -----------明。刘伯温 父老歌延佑,君臣忆至元。 清光回日月,喜气入乾坤。 ---------明。贝琼 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朱元璋 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域。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朱元璋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朱元璋 明代文人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中羡慕不已称赞道:“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
蒙古国文旅界人士向中国捐赠医疗防护用品 蒙古国文旅界人士向中国捐赠医疗防护用品 2020年02月04日18:00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乌兰巴托2月4日电(记者 霍文)蒙古国文旅界人士向中国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捐赠医疗防护用品仪式4日在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举行。驻蒙使馆大使柴文睿、公使衔参赞杨庆东、文化参赞兼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霜、政务参赞李雁军,蒙古国旅游协会主席钢特木尔、文联主席达瓦苏荣、摄影协会主席巴特巴特尔、大库伦寺主持桑杰道尔吉、科学院研究员巴扎尔道尔吉、汉学家巴特尔夫等中蒙嘉宾出席捐赠仪式。 柴文睿首先代表中国驻蒙使馆向发起本次捐赠活动的蒙古国文旅界人士表示感谢。他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蒙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向中方表达慰问并组织捐赠活动。蒙古国文旅界人士组织的活动正是这一系列爱心活动之一,这反映了近年来中蒙两国关系高水平发展的成果,体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真挚的友谊。 钢特木尔在致辞中说,去年12月中方组织蒙古国文化和旅游界人士赴中国西藏,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备受鼓舞,用蒙古人的眼睛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真实变化,人民幸福安康,社会稳定繁荣,经济高速发展,给蒙古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坚信,在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高效领导以及中国人民团结努力下,中方一定能够很快遏制疫情蔓延,对病患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救治。 据介绍,本次捐赠活动由2019年蒙古国文旅界赴西藏访问团12名知名人士自发组织,共计筹资3000美元,购置1500个医用口罩、2000副医用手套及其它部分防护用品捐赠给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
文学家 张养浩 元成宗 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 元文宗时期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作《初拜堂邑县尹》。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即位后,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后为元仁宗)为皇太弟,张养浩被东宫召至司经,未至,又改为太子文学,随即拜监察御史。 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在监察御史任上。上一封万言书,进献给皇帝,直陈时政"十害",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张养浩深知后果严重,遂改换姓名,出走大都。 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驾崩,仁宗即位。旋即罢尚书省及之前的一系列变法。仁宗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同时,元明善亦为翰林待制。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元明善迁翰林侍讲学士,张养浩以翰林直学士代替元明善。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皇庆二年11月,下诏将在皇庆四年(1315年)举行科举考试。 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延佑五年(1318),张养浩被擢为陕西行台制书侍御史,后改右司郎中。后张养浩任礼部尚书,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延佑六年(1319),张养浩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奖掖后学。 延佑七年(1320),张养浩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作《加封孔子制词记碑》。仁宗去世,仁宗子硕德八剌即皇帝位,是为元英宗。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张养浩在家丁忧守孝。二月七日,好友元明善去世,作《挽元复初》。三月己巳,中书省大臣上书:"国学废弛,请令中书平章政事廉恂、参议中书事张养浩、都事孛术鲁翀等官员监督恢复。"张养浩未从之。 至治三年(1323年),张养浩继续在家丁忧,未终丧,朝廷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召其任职,张养浩以能力不足请辞。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养浩依旧不赴。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出成就时期 文学家 张养浩 元成宗 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 元文宗时期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作《初拜堂邑县尹》。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即位后,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后为元仁宗)为皇太弟,张养浩被东宫召至司经,未至,又改为太子文学,随即拜监察御史。 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在监察御史任上。上一封万言书,进献给皇帝,直陈时政"十害",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张养浩深知后果严重,遂改换姓名,出走大都。 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驾崩,仁宗即位。旋即罢尚书省及之前的一系列变法。仁宗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同时,元明善亦为翰林待制。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元明善迁翰林侍讲学士,张养浩以翰林直学士代替元明善。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皇庆二年11月,下诏将在皇庆四年(1315年)举行科举考试。 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延佑五年(1318),张养浩被擢为陕西行台制书侍御史,后改右司郎中。后张养浩任礼部尚书,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延佑六年(1319),张养浩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奖掖后学。 延佑七年(1320),张养浩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作《加封孔子制词记碑》。仁宗去世,仁宗子硕德八剌即皇帝位,是为元英宗。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张养浩在家丁忧守孝。二月七日,好友元明善去世,作《挽元复初》。三月己巳,中书省大臣上书:"国学废弛,请令中书平章政事廉恂、参议中书事张养浩、都事孛术鲁翀等官员监督恢复。"张养浩未从之。 至治三年(1323年),张养浩继续在家丁忧,未终丧,朝廷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召其任职,张养浩以能力不足请辞。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养浩依旧不赴。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出成就所处时期 文学家 张养浩 元成宗 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 元文宗时期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作《初拜堂邑县尹》。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即位后,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后为元仁宗)为皇太弟,张养浩被东宫召至司经,未至,又改为太子文学,随即拜监察御史。 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在监察御史任上。上一封万言书,进献给皇帝,直陈时政"十害",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张养浩深知后果严重,遂改换姓名,出走大都。 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驾崩,仁宗即位。旋即罢尚书省及之前的一系列变法。仁宗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同时,元明善亦为翰林待制。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元明善迁翰林侍讲学士,张养浩以翰林直学士代替元明善。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皇庆二年11月,下诏将在皇庆四年(1315年)举行科举考试。 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延佑五年(1318),张养浩被擢为陕西行台制书侍御史,后改右司郎中。后张养浩任礼部尚书,主持当年科举考试,忽都达儿、霍希贤等五十六人及第。 延佑六年(1319),张养浩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奖掖后学。 延佑七年(1320),张养浩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作《加封孔子制词记碑》。仁宗去世,仁宗子硕德八剌即皇帝位,是为元英宗。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张养浩在家丁忧守孝。二月七日,好友元明善去世,作《挽元复初》。三月己巳,中书省大臣上书:"国学废弛,请令中书平章政事廉恂、参议中书事张养浩、都事孛术鲁翀等官员监督恢复。"张养浩未从之。 至治三年(1323年),张养浩继续在家丁忧,未终丧,朝廷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召其任职,张养浩以能力不足请辞。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养浩依旧不赴。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元代科学家出成就所处时期 扎马鲁丁 元世祖时期 天文学家 元世祖继位初,任职司天台,1267年(至元四年)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同年在元大都(今北京)设观象台,并创制浑天仪等7种天文仪器,用来观测天象和昼夜时刻,确定季节他制造的地球仪,早于德国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225年。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主持编纂全国地理图志《至元大一统志》。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世界的学术文化也是广泛的,包括天文、数学、化学、力学、医药、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如《四擘算法段数》(数学书)、《忒毕医经》(医书)等,其中《四擘算法段数》十五部,据考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十五卷的最早汉文译本,还有《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即《几何学书》)等典籍的传入,使中国数学在元代得以突飞猛进,填补了中国算学之一大空白。 郭守敬 元世祖时期 天文学家 郭守敬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王祯 元成宗 元仁宗时期农学家 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为王祯《农书》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鲁明善 元仁宗 元文宗时期 农学家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鲁明善出任安丰肃政廉访使,兼劝农事。《农桑衣食撮要》刊行于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元文宗年间(1330年)重新刊印。 忽思慧 元仁宗 元文宗时期 营养学家 赵国公常普兰奚于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加金紫光禄大夫、徽政院使,掌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很可能即于是年被选任饮膳太医,入侍元仁宗之母兴圣太后答己。 史书记载,《饮膳正要》著成于元文宗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元文宗看了后随之批示:“命中院使臣拜任刻绎而广传之。兹举也,益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厚岂有加于此者哉?"。《饮膳正要》成书之后,专门进呈中宫供览,受命担任该书刊刻、校正者又多为与中宫关系密切之人,且"虞集序"中专有褒颂"圣后"之语,故忽思慧当时应在中宫供职,以膳医身份侍奉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 汪大渊 元文宗 元惠宗时期 旅行家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搭泉州远洋商船,从泉州港出海了。一直到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夏秋间才返回泉州。这次航行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 元惠宗后至元三年(1337 年),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汪大渊远航回国后,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长官偰玉立(称达鲁花赤)与主修郡志的人吴鉴,因泉州是"市舶司"(海关、航运、外经贸职能)所在,"诸蕃辐辏,不能无记",所以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续志》中,作为附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