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engshuilove dafengshuilove
关注数: 7 粉丝数: 290 发帖数: 35,352 关注贴吧数: 13
元代科学家出成就所处时期 扎马鲁丁 元世祖时期 元世祖继位初,任职司天台,1267年(至元四年)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同年在元大都(今北京)设观象台,并创制浑天仪等7种天文仪器,用来观测天象和昼夜时刻,确定季节他制造的地球仪,早于德国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225年。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主持编纂全国地理图志《至元大一统志》。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世界的学术文化也是广泛的,包括天文、数学、化学、力学、医药、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如《四擘算法段数》(数学书)、《忒毕医经》(医书)等,其中《四擘算法段数》十五部,据考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十五卷的最早汉文译本,还有《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即《几何学书》)等典籍的传入,使中国数学在元代得以突飞猛进,填补了中国算学之一大空白。 郭守敬 元世祖时期 郭守敬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王祯 元成宗 元仁宗时期 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为王祯《农书》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鲁明善 元仁宗 元文宗时期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鲁明善出任安丰肃政廉访使,兼劝农事。《农桑衣食撮要》刊行于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元文宗年间(1330年)重新刊印。 忽思慧 元仁宗 元文宗时期 赵国公常普兰奚于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加金紫光禄大夫、徽政院使,掌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很可能即于是年被选任饮膳太医,入侍元仁宗之母兴圣太后答己。 史书记载,《饮膳正要》著成于元文宗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元文宗看了后随之批示:“命中院使臣拜任刻绎而广传之。兹举也,益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厚岂有加于此者哉?"。《饮膳正要》成书之后,专门进呈中宫供览,受命担任该书刊刻、校正者又多为与中宫关系密切之人,且"虞集序"中专有褒颂"圣后"之语,故忽思慧当时应在中宫供职,以膳医身份侍奉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 汪大渊 元文宗 元惠宗时期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搭泉州远洋商船,从泉州港出海了。一直到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夏秋间才返回泉州。这次航行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 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 年),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汪大渊远航回国后,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长官偰玉立(称达鲁花赤)与主修郡志的人吴鉴,因泉州是"市舶司"(海关、航运、外经贸职能)所在,"诸蕃辐辏,不能无记",所以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续志》中,作为附录。
营州五屯卫 营州左屯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大宁都司。永乐元年 (1403) 徙治顺义县 (今北京市顺义县)。《明 一统志》 卷1顺天府: 营州左屯卫 “在顺义县治东”。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辽宁省建平县一带。永乐元年(1403年)移治顺义县(今北京顺义区)。后废。 营州右屯卫 ①明置,属大宁都司。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北。《方舆纪要》 卷11蓟州: 营州右屯卫 “在州治北。本在大宁卫境,永乐二年移建于此”。 ②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旧建州 (今辽宁朝阳县西南黄河滩喀喇城)。永乐元年 (1403) 徙蓟州 (今天津市蓟县),属大宁都司。后废。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州置,治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南黄河滩喀喇城。永乐元年(1403年)移治蓟州(今天津蓟县)。后废。 营州中屯卫 明洪武二十六 (1393) 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龙山县 (今辽宁喀喇沁蒙古族自治县西南白塔子)。永乐元年 (1403) 徙治平谷县 (今北京市平谷县) 西,属大宁都司。后废。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村。永乐元年(1403年)移治平谷县(今北京平谷区)西北。后废。 营州前屯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永乐元年 (1403) 徙治香河县 (今河北香河县),属大宁都司。后废。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治今辽宁省朝阳市。永乐元年(1403年)移治香河县(今属河北)。后废。 营州后屯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治今辽宁省朝阳市。永乐元年(1403年)移治三河县(今河北三河市)。后废。
明朝太祖、成祖、英宗皇后和公主所嫁驸马 明太祖朱元璋 马皇后:郭子兴义女 朱标太子妃:明朝开国重臣鄂国公、中书平章政事常遇春之女。 太子次妃:元朝开国功臣吕文焕孙女。生建文帝。父吕本,仕元,为元帅府都事。后归明太祖,授中书省令史。洪武五年历官吏部尚书。 临安公主:明太祖十六女,洪武九年下嫁李祺,韩国公善长子也。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李祺以驸马得免。 宁国公主:孝慈皇后生。洪武十一年下嫁梅殷。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从子也。梅思祖起初为元朝义军元帅,先后叛投刘福通、张士诚,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投靠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随军北伐元朝,屡立战功,此后随傅友德征伐明夏,随冯胜攻打甘肃。洪武十五年(1382年),随傅友德征伐云南,同年去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坐胡惟庸党,全家被杀。 明成祖朱棣 徐皇后:明朝开国功臣魏国公,太傅,中书右丞相徐达之女。 永安公主,下嫁袁容。容,寿州人,父洪以开国功,官都督。洪武二十八年选容为燕府仪宾,配永安郡主。燕兵起,有战守功。 常宁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英子。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明英宗 钱皇后:父钱贵,海州人。祖整,从成祖起兵,为燕山护卫副千户。父通嗣职,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贵嗣祖职,数从成祖、宣宗北征,屡迁都指挥佥事。正统七年,后将正位中宫,擢贵中府都督同知。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杨善(1384-1458年),字思敬,京师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明朝中期大臣。杨善为人圆滑,善于雄辩。永乐元年(1403年),任鸿胪寺序班,进右寺丞。明仁宗即位,擢鸿胪寺卿。正统年间,擢为礼部左侍郎,明代宗派使瓦剌迎接明英宗归国。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杨善参预谋划英宗复位,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封兴济伯,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兼礼部尚书,寻改守正文臣。天顺二年(1458年)卒,终年七十五,赠兴济侯,谥号忠敏。其子杨宗袭爵,降为金吾卫指挥使。于谦、王文之戮,陈循之窜,杨善亦有力焉。
京张高铁预计9月起联调联试 本报讯(记者王薇)昨天是北京地铁13号线拨入京张高铁清河站站房内运营的第四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了解到,地铁线拨入成功后清河站第二阶段工程施工已经全面开启。 据施工方介绍,今年6月底,清河站主体钢结构完工,预计9月迎接京张高铁的联调联试,12月底清河站具备竣工验收条件,通过后即可投入使用,其目前也是北京市引入地铁线最多的高铁车站,该站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北部综合交通枢纽。 昨天,清河站施工现场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原13号线轨道已经不见了踪影,大片平整出来的土地等待着新的施工。据中铁建工集团清河站工程项目经理曾科斌介绍,原轨道部分位于整个清河站的西侧,这里将变成清河站西进站大厅的一部分。接下来和西进站大厅同步施工的还有下穿京新高速(G7)的西下沉广场工程。车站投入使用后,乘客可以通过下沉广场抵达对面的公交场站乘车。 清河站是京张高铁始发站之一,也是京张高铁线上规模最大的一座车站。地铁13号线、昌平南延线、19号支线3条地铁线和国铁京张同时引入清河站,如何让旅客来得顺、走得畅成为关键。 据清河站工程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河站秉承“大交通、零换乘”的交通组织理念,采取清河地铁站与高铁站同场的设计。建设方案注重实现“城市织补”功能。清河站共分4层,地下一层设计为综合换乘承层,设置了连接起东西广场的城市通廊,有效“织补”解决了原来被京包铁路、地铁13号线和京新高速公路割裂的城市空间。旅客可从车站直接穿越G7,而不必绕行。同时,南北两侧各规划了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 在二层的高铁进站层,南北两侧规划了临时落客区,南落客区的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北落客区的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足球场大。届时,将从G7高速修建一条匝道直接进入南落客区。 据了解,清河站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往崇礼赛场的高铁始发站,落客区还加入了为运动员规划的大巴临时停靠区域,方便运动员的抵达。
京沈客专北京段最新进展!密云正线占北京段全长的46%! 2018-08-10 17:38 京沈客专北京段正线红线范围内完成全部征拆 京沈客专是国家重点工程,对振兴东北及北京至沈阳沿线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京沈客专北京段全长98.4公里,途经朝阳、昌平、顺义、怀柔、密云5区。2018年5月30日,随着朝阳区最后一处望京隧道进口路基段范围内3户房屋顺利拆除,京沈客专北京段完成了铁路部门提供用地红线范围内全部拆迁工作。▲京沈客专北京段线路图 自京沈客专北京段开工建设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会同铁路沿线属地政府全力推进征拆工作,协调督促各区加快征拆进度,先后组织召开协调会约160余次,其中到工程现场进行踏勘、调度77次,形成会议纪要48期,解决了50余项具体问题。朝阳区、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攻坚克难,按工程要求如期完成了属地拆迁任务。▲星火站效果图 目前,京沈客专北京段的几项控制性工程已全部如期进地施工。密云区正线占北京段全长的46%,拆迁工作量大,整个进程平稳有序;怀柔区在拆迁过程中妥善应对群众各类诉求,保证了属地和谐稳定;顺义区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落实责任,迎难而上,圆满解决了征拆重点难题;昌平区准备充分,提前启动了放线、清登等工作;朝阳区的望京隧道为正线控制性工程,采取了提前进场施工、同步办理手续的措施,将于近期贯通,较原工期提早半年。 接下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以问题为导向,全力配合铁路沿线各区政府及各参建单位,以需求为牵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做好征地拆迁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督促参建各方履行职责,为京张、京雄、京沈三条高铁如期建成通车创造有利条件。
康熙年间沈阳曾有一个承德县 早于河北承德60多年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2300年前的边远军事要地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随着历史的变迁,沈阳曾多次更名:从最初的侯城到玄菟、乐郊、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奉天、承德,直到今天的沈阳市,这些称谓的演变,演绎了沈阳城怎样的历史变迁? 为此,笔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姜念思和著名清史研究专家佟悦。 侯城——沈阳第一个名字 考古学家姜念思告诉记者,历史上,沈阳有据可考的正式见于文献的记载始于西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该书记载,辽东郡下设18个县,其中就有“侯城”,系辽东郡“中部都尉”驻地,是军事重镇。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名将秦开率领精锐之师,在沈阳地域同入侵之东胡族人展开了浴血奋战,结果东胡族人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败退而逃。秦开为了防止东胡族人再犯,便在这里屯兵戍边,并名之曰“斥堠”。到了秦汉,朝廷废除分封制,设置辽东郡,在沈阳地区设置了侯城、高显、辽阳、望平4县,而侯城较为著名。 姜念思介绍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沈阳市区内陆续发现了战国墓、汉墓,90年代又发现战国、汉代古城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他认为,侯城遗址应该就在沈阳旧城内,今天的沈阳市就是在侯城遗址上发展起来的。 玄菟郡治所在上伯官屯 姜念思介绍说,在东汉末期至三国公孙据辽时代,沈阳地域还曾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古城,即玄菟郡城。 《晋书·地理志》载,玄菟郡城是汉武帝在燕、秦基础上开拓辽东和鸭绿江左岸而设置的四郡之一,最初设在沃沮。由于四郡边域辽阔,常常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从汉昭帝开始,玄菟郡城逐渐内缩,向辽东内迁。后经史学家考证,玄菟郡城迁至今辽宁新宾苏子河上游,大约在东汉末年和三国公孙度时代,再迁至今沈阳市浑南区上伯官屯。《晋书·地理志》载:“玄菟郡,汉置。统县三:高句丽、望平、高显。总户数达3200户。” 2013年4月,经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的王绵厚及几位考古专家的勘察,在沈抚交界处的上伯官屯古城遗址,出土了汉代和战国时期的文物。王绵厚激动地写下:悠悠遗迹古侯城,扶骥寻踪整三寻。玄菟变迁两千载,盛京史迹众纷纭。 乐郊与靖康之耻有关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公元92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攻占了檀州、顺州及三河等10多座州县城池,俘虏了大批汉人,并强行将这批汉人迁至外地,经过长途跋涉到今沈阳处,在此设置了一个县,县名仍称三河县。 至此,辽统一中国北方后,其辖区就有了两个三河县,据《辽东志》记载:迁到沈阳的三河县衙署“在沈阳城东北隅”,又说此“三河县以其地广衍肥沃,迁于是土者乐之,故更名乐郊县”,乐郊县名由此得来,并一直沿用,至元代初时废止。 姜念思介绍说,金代时在乐郊县城设有乐郊会馆,位于今沈阳乐郊路北、大南街西附近。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了北宋皇帝宋钦宗及其父宋徽宗。《清稗类钞》记载,宋钦宗和宋徽宗被押送北上途中,路过乐郊县,曾在乐郊馆中留宿。得知这一消息,当地的汉族文人聚集在乐郊馆外,恳请押送的金兵能让他们见二帝一面,并给二帝带了御寒的衣服和温热的食物,希望皇帝能在临走前吃饱穿暖。病痛中的徽宗感慨万千,遂在乐郊馆的墙上作诗一首。日后,乐郊馆连带这一首诗,成了乐郊地区的一处名迹。金代末期,乐郊馆被废,后改为徽宗寺,后人又写成辉宗寺,该寺现已不存,徽宗留下的题诗墨宝也随历史变迁消逝无踪。 元代最早出现“沈阳”一词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在沈阳市内陆续发现一批辽代遗址。姜念思说,石刻文字资料证明,辽代的沈州城应该就在今天沈阳的老城区一带。辽代沈州应为方城。他告诉记者,根据辽代节度使州形制推断,沈州城周长应在2000米左右,城内十字形大街将其分为四坊,大致位置应在北起中街,南至盛京路,西起正阳街,东到朝阳街这个范围内。 辽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金。随后,沈州遂为金军所得。 金代末年,辽东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沈州城因此屡遭战火。 1296年,元朝把沈州正式更名为沈阳路,将毁于兵火的辽建土城重新修复,并将治所设在了沈阳的古城内,共辖5个总管府,24个千户所,25个百户所。 关于“沈阳”一名的由来,一直以来都有城市地处沈水之北,而水北为阳,因此得名之说。对此,姜念思先生说:“这种说法未必不对,但不是历史事实。”他告诉记者,考古资料证明,沈阳路最初设置时,并不在沈州,而是在“辽阳故城”,后北迁到今沈阳市内。沈阳路一名的由来其实是合并了当时的沈州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和辽阳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而设立的,所以名称就取沈州的“沈”和辽阳的“阳”字,合称为沈阳路。“沈阳”二字从此开始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沈阳中卫首次出现砖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东北推行了特殊的卫所制度。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沈阳设立了沈阳中卫。洪武二十一年,沈阳中卫指挥阂忠开始在原沈阳路城的基础上,修建沈阳中卫城,这次修建,将原来的土城改建成了砖城,这也是沈阳城历史上首次出现砖城。新建的沈阳中卫城周长“九里三十步”,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内有十字大街通向四座城门,十字大街的交叉点建有中心庙。城外的护城河也由原来的一道增加为两道。纵观明代沈阳中卫城,其军事防卫的能力比之前朝有了较大的增强。 承德县管辖范围相当大 研究沈阳地名,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沈阳曾叫承德县。 据 《承德县志书》 记载,清康熙四年(1665年),出于理政、用人、办事的便利,朝廷在盛京城内设立了承德县衙,意取“承受天帝德泽”而命名,县衙原址在怀远门内大街路南胡同内。“而河北的承德,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有的,那之前一直叫‘热河行宫’‘热河厅’。所以,先有咱沈阳的承德,后有河北的承德。”姜念思对记者说。 承德县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盛京城外四郊,辖境东至抚顺城,西至辽河,南至十里河,北至懿路。 1911年2月,承德县被撤销,其曾管辖的地方由奉天府直辖。1913年,政府将旧有府州一律改县,奉天府也随之被废除。改名为奉天县,归奉天省直辖。同年4月,因省、县同名,又恢复承德县名。同年5月,因与河北的承德县重名,改为沈阳县,“沈阳”进入了官方地名。 1989年,沈阳市相关部门将原来曾设有承德县衙的沈河区中部的西起沈阳路、东至正阳街,长120米的一段路正式命名为承德路。据清缪润绂《陪都杂述》记载,清末这里曾发生农民起义。 佟悦说,因为曾是奉天省省城,所以一般老百姓叫奉天城,盛京从此不再是官方的城市名了。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1923年5月,奉天市政公所成立,沈阳步入了现代城市的步伐。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奉天省省名为辽宁省,4月2日,奉天市改称沈阳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天。
2016年辽宁省41个县(县级市)人均GDP 2016年辽宁省41个县(县级市)人均GDP(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统计年鉴 (注:辽中、普兰店、大洼设区,不计入县(县级市),辽宁县(市)从44个减少为41个) 【Top41】建昌县 2016年人均GDP 1647 【Top40】朝阳县 2016年人均GDP 2317 【Top39】清原县 2016年人均GDP 2393 【Top38】新宾县 2016年人均GDP 2483 【Top37】建平县 2016年人均GDP 2646 【Top36】西丰县 2016年人均GDP 2677 【Top35】昌图县 2016年人均GDP 2677 【Top34】兴城市 2016年人均GDP 2696 【Top33】开原市 2016年人均GDP 2733 【Top32】阜蒙县 2016年人均GDP 2832 【Top31】宽甸县 2016年人均GDP 2858 【Top30】喀左县 2016年人均GDP 3011 【Top29】彰武县 2016年人均GDP 3105 【Top28】北票市 2016年人均GDP 3122 【Top27】岫岩县 2016年人均GDP 3128 【Top26】凌源市 2016年人均GDP 3173 【Top25】黑山县 2016年人均GDP 3335 【Top24】北镇市 2016年人均GDP 3336 【Top23】铁岭县 2016年人均GDP 3488 【Top22】绥中县 2016年人均GDP 3644 【Top21】灯塔市 2016年人均GDP 3696 【Top20】辽阳县 2016年人均GDP 3748 【Top19】盖州市 2016年人均GDP 3797 【Top18】义 县 2016年人均GDP 3879 【Top17】台安县 2016年人均GDP 4265 【Top16】抚顺县 2016年人均GDP 4267 【Top15】凌海市 2016年人均GDP 4399 【Top14】凤城市 2016年人均GDP 4514 【Top13】东港市 2016年人均GDP 5107 【TOP12】新民市 2016年人均GDP 5320 【Top11】恒仁县 2016年人均GDP 5663 【Top10】调兵山市 2016年人均GDP 5709 【Top9】大石桥市 2016年人均GDP 5750 【Top8】本溪县 2016年人均GDP 5806 【Top7】康平县 2016年人均GDP 6154 【Top6】海城市 2016年人均GDP 6351 【Top5】盘山县 2016年人均GDP 7637 【Top4】法库县 2016年人均GDP 7769 【Top3】庄河市 2016年人均GDP 9772 【Top2】瓦房店市 2016年人均GDP 12579 【Top1】长海县 2016年人均GDP 16401
元代十大科学家 元代十大科学家:1、郭守敬   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   2、黄道婆   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3、王桢   元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   4、朱世杰   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数学教育。有“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誉。   5、扎马鲁丁   元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以制造天文仪器及编纂历法和地志闻名于世。   6、忽思慧   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在我国食疗史以至医药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编撰成了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7、朱丹溪   元代著名医学家。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曾世荣   元代著名儿科医家。著有《活幼口议》、《活幼心书》二书乃曾世荣毕生经验之精华,对小儿疾病的诊疗具有实用价值,是我国儿科文献的重要著作,在中医儿科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9、周达观   元代地理学家。元成宗铁穆尔在元贞二年(1296年),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柬埔寨)。使团在1296年二月二十日取海路从温州开洋,顺东北贸易风,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三月十五日抵达占城,前后26日;由占城逆风而行、经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经四个多月,至七月才到吴哥国码头(“干傍”)登岸。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回国后周达观撰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   10、杨枢   元代航海家。杨枢19岁远赴印度洋经营海外贸易,归来在波期湾停泊时,巧遇波斯合赞王派出使中国的那怀等人一行,那怀于1303年平安到达中国,在大都觐见元成宗后,请求乘杨枢的海船返回波斯。1304年(大德八年)初冬,季风盛吹,杨枢护送那怀一行出发,风暴一再掩滞行程,直到1307年大家才安全抵达波期湾忽鲁模斯港,完成使命。杨枢的勇气和毅力为后人所称道。
蒙古族近现代十大杰出人物 贡桑诺尔布(1872—1931年),蒙古族的新派亲王,字乐亭,号夔盦(Kui An),系成吉思汗勋臣者勒篾的后裔,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世袭札萨克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 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也是赤峰及东蒙地区近代史中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就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时,已是清王朝覆灭的前夜,社会动荡不安,国事风雨飘摇。为谋求民族的振兴和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开创了漠南蒙古教育之先河,先后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为喀喇沁右翼旗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接受民主启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举措,创造了清代蒙族经济、文化的十项第一,为塞外蒙古诸部翘楚。他办报纸、建近代学堂、把邮电所等新生事物引入了漠南蒙古。1910年后到了北京,在整个北洋时期担任蒙藏事务局总裁,主管边疆事务。 辛亥革命后,他毅然赞成共和革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1912年,他出任民国政府蒙藏院总裁,成为蒙古王公中的领袖人物,长达十六年之久。 贡桑诺尔布性情恬静,平易近人,通晓蒙、满、汉、藏等各种文字,喜吟咏,著有《竹友斋诗集》流传于世,好诗文、工书法,并擅长绘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
元代海运开创者——朱清 元人张昱在《辇下曲》中有诗句:“国初海运自朱张,百万楼船过大洋。”诗中的“朱张”所指即是元代崇明人朱清和嘉定人张瑄。朱清不仅是崇明历史上的名人,也因开创元代海运、繁荣元代经济而载入《元史·食货志·海运》、《新元史》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名鼎鼎的人物。 熟悉海道 创议海运 朱清(1236—1303),字澄叔(又作叔澄),崇明西沙(又作姚刘沙)人,“卖芦柴出身”,“担柴夫”,“樵夫”,“入海剽劫啸聚”,“钞掠海上”,被视为“无赖子”、“海盗”、“海寇”、“海上盗魁”、“剧贼”。为人“性刚果”,有“奇谋”,“剽轻悍,急而狡”。相传他家本是江南“溧阳”人(据《蒙兀儿史记》作者屠寄的推考),宋末移居崇明。祖父朱礼,父亲朱智。朱清“身长八尺,貌如彪虎”,与母亲在崇明沙洲上“集亲旧十余家”,“缚芦为屋,捕鱼以给衣食”。他本是杨氏家奴,后杀掉主人,夺其“妻子货财”,逃亡海上。为躲避官府追捕,先后逃亡至沙门岛、高句丽水口、文登夷维诸山、燕山碣石,“往来若风与鬼”。在海上,他认识了嘉定八都的张瑄,两人结为兄弟,合伙贩卖私盐,熟悉南北海道及诸岛门户,“备知海道曲折”。后来朱清接受南宋朝廷招安,被封为防海义民。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南下,攻占崇明西沙,朱清被元朝招讨使王世强招降,授职管军千户。翌年,奉丞相伯颜之命,将南宋“库藏图籍”从临安(今杭州)经崇明取海道运往大都(今北京)。元至元十六年 (1279),朱清随都元帅张弘范南征闽越,攻克崖山,被提升为沿海招讨使、武略将军,佩金符。元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因“运河隘浅,不容大舟”,“转输艰而糜费重”,议论寻求南粮北运的新线路,朱清偕同张瑄赴中书省,通过丞相伯颜引见,向朝廷建议试行海运漕粮,即通过海道将粮食运到京城,获准试行。是年八月,朱清与镇江人、总管罗璧奉旨造平底沙船60十艘,“大者不过千石,小者三百石”,挑选“年壮精健”者押运粮食4万6千余石(一作3万5千石),冬季从刘家港出扬子江,“沿山屿而行”,“潮长行船,潮落抛泊”,次年三月抵直沽(今天津)。虽然“水路艰难”,但朝廷已认识到海运的重要性,于是设置新机构——运粮万户府,命忙兀得为达鲁花赤(意为“统辖”),朱清、罗璧、张瑄三人先后为万户。朱清初因运粮有功赐金虎符,升为中万户。负责运粮十分之四,张瑄负责运粮十分之六。后来两人“停半分运”。期间,朱清曾与儿子朱虎率勇士2名,不畏艰险,深入虎穴,驾舟赴紫雾岛招降拥兵5000、图谋恢复山东的崔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朱清运粮10万石至京都,翌年增至43万余石。以后,每年自江淮运粮北上至大都,数量逐年增加。至元二十六年(1289),增至80万石。“二月开洋,四月直沽交卸,五月还,复运夏粮,至八月回,一岁两运。”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南漕米运至京城达151万余石。据《地图综要·海运沿途考》、《读史方舆纪要》,是年,朱清还请“长兴李福四”随同押运。后数十年,至天历二年(1329),运粮至京多达352.2163万石。 朱清在十多年的海运生涯中,因“海路险恶”,先后3次改变海运航道,充分利用信风、海流,使海运既确保安全,又便利快捷。特别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他与殷明(《元史》、《明史》均作殷明略)一起“踏开生道”,即开辟海运新航路,自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经佘山,进入万里长滩,过青水洋、黑水洋,转过成山,直达大沽,这要比以往的海道更为便捷。“自浙西达京师,不过旬日”,“一岁之中,往返两运”。自从朱清开辟刘家港通往直沽的海道后,太仓南门刘家港顿时商船云集,“旧本墟落,居民鲜少”的穷乡成为“番反间处,闽广混居”的巨市,琉球、日本、高丽等国商船均进港贸易,号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 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朱清升为昭勇上将军、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万户。于是阖家移居太仓。元元贞二年 (1296),朱清升任河南参政、资善大夫。元大德三年(1299)升为大司农。元大德四年(1300),又升任江南行省左丞,赐玉带。 朱清在太仓,由长子朱显祖主持“在武陵桥北”“塞盐铁塘之在市者,建宅筑衢”,有鼓楼(曾是元庆元等处市舶提举司分司、明镇海卫指挥使司,今鼓楼桥,又称卖羊桥、卖秧桥)以及“家园万卉斗芳菲”、“曲曲阑干张翠幕”、“啼乌歌声继丝竹”的花园堂(曾是元昆山州衙门、水军万户府,明太仓卫指挥使司、镇海太仓卫学、太仓州学)等,俗称朱清园、朱清宅。 朱清鉴于太仓西部水涝成灾,发动民工疏浚娄门(浏河上游)至海口,不仅使上游水患得到缓解,而且使疏浚后的娄江江面开阔,国内外巨艘商船源源不断开进刘家港。为使出海远航的船户获得精神上的庇护,朱清之子朱旭还在太仓周泾桥北、刘家港北澛漕口创建灵慈宫(后被郑和改称天妃行宫,即今郑和纪念馆),又建五岳楼(即后来的城隍庙)。朱清还在周泾桥南建东岳庙。 《隐居通议》记载,朱清致富后,不无“捐金佞佛,创寺建象”的迷信。《至正昆山郡志》中记载,朱清还曾在建康“奏蠲淘金役,免溧阳岁贡珠米,以苏民瘼”。他还曾主持讨平泾县赵良绘的反叛。 朱清因从事海运,富贵显赫、权倾一时,田地、房屋、粮仓遍布东南“八路十五州”。除了太仓的花园堂,苏州也有以朱、张命名的朱张巷(今邾长巷)。《吴郡续志稿》称,朱张“两家第宅遍吴中,今朱张巷其故地也”,“主海运,富甲一郡,同营广厦于此”。邾者,相传朱清妻子姓邾。《析津志》中还记载,朱清、张瑄曾向元朝皇帝忽必烈表示“愿出家资以砖石包敷(大都)内外城墙”,筑城的一片诚心,堪与数十年后的沈万三媲美。
元代书家张珪家族墓碑刻初考 张珪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因其政绩显赫,书名为政望所掩,不为后人所知。世人皆引其“兵部尚书”为豪,而忽视其深厚之文化底蕴。张珪及其祖、父墓碑刻亦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吴炳和尚师简所书,书法艺术价值颇高。因张珪书法经历湮没史海,其家族墓碑刻亦未引起书法研究者重视,以致长久以来默默无闻,隐于茔内树丛、杂草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珪书法事迹钩沉,以重塑其书法家形象。并对其茔内主要碑刻加以考证,以碑文书写者的其他书迹,印证张氏家族墓碑刻的书法艺术价值及历史文物价值,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以保护。 引言 在地域各具特色、历史积淀丰厚的民间,遗存有很多历代的碑刻、摩崖刻石及石刻造像。虽然大部分经过文化保护部门的普查而得到保护,但仍有许多未被发现和得到重视的遗物处于频临湮灭的处境。有的被砌于墙基或用作台阶而不得翻身;有的闲置场院,被村民借为石凳而默默无闻;有的处于荒郊野岭,被人视而不见,久而遗忘;有的被打破,闲抛闲掷野藤中。在这些遗物中,据笔者所见,有山西芮城的西汉时期的摩崖刻石和河南中牟的张氏祖茔碑刻。其中,张氏祖茔碑刻群内有元代著名书法家张珪及其祖、父的墓碑,碑文书写者又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吴炳和尚师简。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和其他复杂原因未受到重视与保护,茔内许多重要遗物遭到严重损害,大部分遗失无存。现张氏后人将部分残碑整理、复置茔内,稍慰前人。张氏第十二世祖张林宗,乃明末中州名士、诗人和书画家,当地有其许多神奇的传说,有“神笔张林宗”之誉。但其书画作品存留甚罕,难觅真容,使人无法领略其书画之神韵。近来,当地在一座小庙的墙壁上发现一块石碑,上书“水月庵”,有“大明天启四年三月吉日水月庵邑人张民表书”题记,张民表,字林宗,以字行于世。当地民众只知神笔张林宗,却不知张民表为其名,以致神笔遗珍时至今日才免于流失而重放光彩。 在民间,由于对碑刻和书法艺术认知度有局限,致使很多珍贵的艺术精品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所以,许多艺术价值颇高的古代遗存,在天灾、人为的摧残下,正在逐渐消亡。书法、碑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代先贤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张氏祖茔碑刻的资料整理成文,公之于众,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以保护,体现这些珍贵的碑刻书法作品应有的文物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