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abca pbabca
关注数: 3 粉丝数: 25 发帖数: 1,426 关注贴吧数: 20
如何安装DOS游戏 小弟下到个绝地风暴中文版的光盘镜象,但是.不会安装以下是它的安装说明---------------------------------------------------------------- 经多人测试,用DOSBOX完全可玩,你只要下载一个DOSBOX(如果你找不到,就到我的小站来下载);安装到你XP系统,首先用虚拟光驱打开本游戏光盘进行安装,手动调整声卡为SB,测试时需要有声音,很慢不用管它,默认安装到C:\KKND目录内,再找到DOSBox.conf打开,在文件最后添加如下内容: mount c c:\ mount d f:\ -t cdrom (这里的F是你的虚拟光驱盘符) c: cd kknd 保存后,运行DOSBox,窗口停到C:\kknd_ 这时直接输入kknd回车就进入游戏了。如你没进入游戏,就要在这里进行再次安装,输入D:回车,出现D:\>_ 再输入install回车,安装过程同上。重启DOSBox,窗口停到C:\kknd_ 这时直接输入kknd回车就进入游戏了 解决速度问题,用Ctrl+F12或Ctrl+F11加减到你想要速度。全屏、窗口切换键:Alt+回车 正常游戏后,也为了下次启动游戏方便把DOSBox.conf再作修改: mount c c:\ mount d f:\ -t cdrom (这里的F是你的虚拟光驱盘符) c: cd kknd kknd exit ------------------------------------------------------------- 原文地址 http://www.emule.com.cn/article.php/32885安装时 说 do you wish to use UniVBE(tm) as your Vesa drive? 接下来就是 YES NO 了,可是根本不能选择(貌似键盘没用了),请问如何安装?告诉我下如何安装DOS 的游戏(光盘版的)
卡戎资料 卡戎Charon ( "KAIR en")是冥王星唯一一颗已知的卫星:公转轨道:离冥王星19,640 千米卫星直径:1172 千米质量:1.90e21 千克Charon(卡戎或查农--译注)是以神话中的人物命名的,他专门摆渡死者通过River Styx冥河来到冥界。 (虽然学术界以这个神秘人物来命名,但冥卫一的发现者这样命名也是为了纪念他的妻子Charlene。正如所知道的,他们英语发音的第一音节是相同的,就象“shard"("SHAHR en")一样。) 冥卫一是在1978年被Jim Christy发现的。在此之前由于冥卫一与冥王星被模糊地看成一体,所以冥王星被看作的比实际的大许多。冥卫一很不寻常是因为在太阳系中相对于各自主星来比较,它是最大的一颗卫星。一些人认为冥王星与冥卫一系统是一个双星系统而不是行星与卫星的系统。 冥卫一的半径也不是知道得很清楚,JPL认为586千米的数据存在+-15的误差,大于2%。它的质量和密度也不是知道得很确切。冥王星与冥卫一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们自转是同步的。它们俩保持同一面相对(这使得在冥王星上看见的冥卫一的位相十分有趣)。冥卫一的组成还不知道,但它的低密度(大约2克/立方厘米)表示它可能很像土星的冰质卫星(如土卫五)。它的表面可能覆盖着冰水。 不像冥王星那样,冥卫一没有很大反照率,虽然还未断定它的是不是已经更小了。有人认为冥卫一是经过一次巨大的撞击形成的,就好像形成月球那样。 人们还怀疑冥卫一拥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大气层。
《千亿个太阳》简介及书目 (已修正) 《千亿个太阳》 作者:鲁道夫·基彭哈恩 作者简介  鲁道夫·基彭哈恩德国天体物理学家,1965-1974年任哥延根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教授,后任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他的著作还有《等离子体物理基础》、《来自宇宙边缘的光线 》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X射线知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科普佳作。绪论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01281.恒星的漫长生命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07882.天体物理学家最有用的关系图 http://post.baidu.com/f?kz=1279726283.恒星——天上的核电站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14184.恒星和恒星模型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16765.太阳的演化史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20316.较大质量恒星的演化史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22657.演化后期的恒星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26528.脉冲星不是脉动天体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31419.恒星窃取恒星的物质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353610.X射线星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387111.恒星的结局 http://post.baidu.com/f?kz=127964039以上是没插图的,插图太多,百度又不能直接上传图片.想看有图片的去这下载吧上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download.php?id=48525中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download.php?id=48526下部 http://www.astronomy.com.cn/bbs/download.php?id=48527吧主,偶都做好了~~~~~~~~好累呀~~~发了好几次~~~把下面的"《千亿个太阳》"那贴删了把
《千亿个太阳》 7.演化后期的恒星 7.演化后期的恒星  当7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中心部分的氦全部耗尽以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会立即出现一个接一个的能源危机吗?恒星的核心会自己升温到3亿度,并使碳燃烧起来吗?现在很难用计算机继续跟踪这颗恒星。当中心的氦全部耗尽以后,那里的密度和温度的确在增大,一切都是朝着使碳燃烧的方向发展的,但就在此时出现了困难。 中微子致冷,壳层源的闪跃  如果恒星中心的密度和温度都足够高的话,那么当一个光子和一个电子碰撞时,就可能产生两个新的基本粒子(图7-1)。其中之一是我们已知的中微子,而另一个则是中微子的近亲,叫做反中微子,它的性质和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相似,特别是它也能毫无阻挡地穿过恒星物质而到达外部。恒星不仅对于中微子,而且对于反中微子也是透明的。当中微子-反中微子成对诞生时,它们父母的能量,也就是电子和光子的能量就被消耗掉了。这个能量交给了新诞生的双生子。它们带着这个能量无阻挡地由恒星中心逃到宇宙中去。当恒星的中心区域收缩,企图使温度达到碳燃烧的温度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中微子-反中微子成对产生。它们把能量带走,使恒星内部冷却,从而阻止或者至少是延缓了碳的燃烧。最后当碳的聚变终于开始时,这个长期被延缓的反应是以爆发形式发生的,有可能使整个恒星破裂。不过为了准确地了解它,我们必须能够计算到这个阶段,然而我们却遇到了新的困难。   在恒星后期的演化阶段中,当能量是由一个壳层中的氢燃烧和另一个壳层中的氦燃烧所提供时,这时核反应不再以均匀的速度进行。产能率突然增大,经过几百年以后又下降。恒星的光度有时完全由氢燃烧的壳层提供,然后又完全由氦燃烧的壳层提供。在个别壳层源内会有对流区域出现,使恒星部分物质混合,然后又消失掉。如果想用计算机跟踪这些过程,则需要跟踪两个壳层源的突然发亮和逐渐平息的细节。为了做到这一点,在仅仅相当于一颗恒星生命中的100年的时间里,也许就需要计算一百个恒星模型。因此谁要想跟踪恒星演化几百万年的话,那么他所遇到的是实际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至今所有从事恒星演化研究工作的小组对此都已宣告失败。  即使这个难题解决了,还会有其他的困难出现。核燃烧将越来越复杂。如果两个碳原子相互碰撞并发生反应,那么这个反应的产物绝不是很确定的。反应产物有可能是镁、氧、氖或钠,它们以一定的几率比例而生成,所以恒星的化学组成将越来越复杂。此外,各种重元素发生聚变反应的温度也几乎相同,这样就会在恒星内同一地点发生多种不同的核燃烧。所有恒星模型构造者只好暂时停下来,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恒星演化史的艺术至此结束。我们尚不清楚今后会怎样,我们只能对今后会发生什么进行猜测。   红巨星中的白矮星  当计算机不能再告诉我们一颗恒星以后的命运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直接观测的办法来获得关于恒星下步演化情况的信息。  当7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模型处于主序后向晚期演化时,中心区域将不断收缩。那里的密度首先在氢耗尽以后,随后又在氦耗尽以后急剧地增大。当恒星还在原始主序时,中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的十分之一还小,然而在氦耗尽以后,中心的密度已增大到每立方厘米10吨。我们知道,只有白矮星的密度才有这么大。  实际上在这颗已处于后期演化阶段的恒星的内部埋藏着一个密度很高的核。核的总质量略大于1个太阳质量,它的半径与一颗质量相同的白矮星的半径相同。它所有的性质都和一颗白矮星的性质相似。但不同的是它的外部被一个很大的气体外壳所包围,外壳的质量大约为6个太阳质量。一切红巨星以及中心氦已经耗尽并且比红巨星更亮的红超巨星都是这种情况。它们都像7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一样有一个很密的核。在一颗红巨星的核心部位总是埋藏着一颗白矮星!如果把包围在密度很高的核外部的外壳去掉,那么余留下来的将和自然界中出现的白矮星没有区别。一颗后期演化的恒星能不能把它的外壳推出去而变成一颗白矮星,即变成像天狼星的伴星一样的星?
《千亿个太阳》 5.太阳的演化史 5.太阳的演化史  氦是氢燃烧后的产物。当原始太阳的表面向宇宙辐射能量的时候,它的内部氢转变为氦。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更多的氢被消耗掉。对于原始太阳模型,我们曾假设它整体都是以氢为主的一些元素组成,但是由于在太阳的中心区域新产生的氦不断增多,使得原来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模型很快就变得不那么准确了。  从原始太阳演变到今天的太阳  如果构造一个主序星的模型,就可以知道,在它中心区域的每一点通过氢的聚变能产生多少能量,同时还可以知道,在那里每秒能有多少氦产生。在原始太阳中心,每1千克物质能够在一年时间内新生产出一千万分之一克的氦。如果能计算出经过100万年后在恒星的每一个点可以产生多少氦,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从有氢的聚变开始,经过100万年后的太阳模型的化学组成情况。  现在我们让计算机来计算一个新的恒星模型,这个模型的中心区域化学组成略有变化。在氦的含量变大的区域内,物质特性也随着发生变化。例如辐射透过率相应产生变化,而热核反应也不能像原始太阳那样还有那么多氢作为燃料。这样计算出的恒星模型可以反应出从有热核反应开始,经过100万年以后的太阳的情况。这个模型与原始太阳相比区别很小。因为太阳耗尽它的燃料需要数10亿年,而对于数10亿年来说,100万年是太短了,因此这个模型的表面温度和原始太阳的表面温度几乎相同,而光度略微大一点。虽然在新模型的中心氢略微少一些,但中心的温度还略有升高,并且那里产生的能量比原始太阳略有增多。  新的太阳模型同样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地方会产生能量,以及在那里每秒钟有多少氢转变为氦。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确定再经过100万年以后的新的化学组成。并且可以利用新的化学元素的混合比来计算新的恒星模型。  于是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接一个的太阳模型。由于我们可以得到每一个恒星模型的表面温度和光度,就可以在赫罗图中将一个个的恒星模型用相应的点标出来。用这种方法我们得到了在赫罗图中从原始太阳开始的一系列的点。它们显示了太阳在演化过程中是怎样在赫罗图中运动的。这样我们就了解到了太阳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如图5-1所示。图中的许多地方还标注了自有氢的聚变开始,演化到该处所经历的时间。图中由计算机得到的太阳的演化过程要经过赫罗图中代表今天太阳所在的点。由此可知,正如我们在原始太阳模型那一节中已经指出的,原始太阳的性质和今天的太阳的性质有所不同是由于演化原因造成的。今天的太阳的性质是反映了中心区域内氦的含量变大以后的性质。这使我们有勇气相信,我们对太阳的计算是正确的。因而我们也知道了太阳的实际年龄。从原始太阳演变到今天的太阳的一系列模型共经历了45亿年,这就是我们的太阳的年龄,也就是它由原始太阳演变到今天的太阳所需要的时间。在深入研究它的未来之前,我们将再讨论一下现在的太阳。   借助于计算机构造的太阳,我们可以知道太阳内部的情况。图5-2(b)给出一个表示现今太阳的模型。可以将它和图4-2(a)所表示的原始太阳相比较。它们相互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两个模型都有外部对流层,而内部的能量是通过辐射方式向外转移的。氢的聚变是通过质子-质子-链进行。与原始太阳不同的地方是,在今天的太阳的中心区域内,由于有新的氦产生而使得氦的含量变大。在它的外层,每1千克物质中只含有270克氦,但在中心,每1千克物质中就含有590克氦。也就是说,从氢的聚变开始以来大约新产生了300克氦。   恒星物质在外部层内不断地被混合着。瞬间内处于表面的每一克物质,在一段时期前曾经停留在这个沸腾层次的底部。那里的温度高达100万度,比表面温度高170倍。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提示,以说明表面对流层确实可以向内延伸到如此高温的区域。   太阳的重氢在何处?  重氢是氢的同位素,它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在恒星里它不是处于十分热稳定的状态。当温度达到 50万度时,它就可以和一个正常的氢原子核聚合为一个氦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只有很少量的重氢存在,例如它存在于星际介质中,而所有恒星都是由星际介质形成。在太阳形成的过程中必定存在重氢,因为在地球上已证明有它的踪迹。通常在海洋的水中,每5000个氢原子中就有一个重氢原子。
《千亿个太阳》 4.恒星和恒星模型   我们有幸能找到考察恒星内部并获得恒星内部有关知识的可能性。恒星的现象壮观而令人惊讶,但恒星并非仅能被观赏的怪物,它们是宇宙中具体的物体,是遵守物理定律的物体。前面我们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已经把能量定律应用到恒星上去了,并且还估算了一颗恒星依靠它储存的能量能够生存的时间。在恒星内部,也像在宇宙其他地方一样,不仅要遵守能量定律,同时还要遵守所有其他的物理定律。  下面简要地说明一下,怎样借助于物理定律和已知恒星物质的性质,来确定一颗恒星的结构,从而可以借助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去了解恒星的内部。对于普通的恒星,只要知道了它的气体总质量以及它的化学组分,无须对它进行观测,就可以通过解一些方程组而得知它的整个结构。我们不仅可以计算出恒星的表面温度和光度,同时还可以把恒星画成点在赫罗图中表示出来,而且还能计算出它的直径。更有趣的是,甚至人们还可以得知它内部各处的压强、温度和密度。对于想更深入了解这些细节的读者,可以先看“原始太阳模型”的那一节。   重力和气体压强  如果忽略快速进行的中间过程,则恒星应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内部各层上的恒星物质的重力和气体压力互相平衡。假如没有气体压强,所有的恒星物质都会向恒星中心塌缩。但如果没有重力,气体压强就可以把全部物质抛散到空间中去。因此在恒星内部必须可以进行自动调节,使得在每一处的这两种效应都互相抵消。这个平衡条件有助于我们计算出恒星内部各处的气体压强。我们已经看到,爱丁顿利用这个条件估算出了太阳中心处的压强,并由此而得出该处的温度为4000万度。为了能够成功地进行计算,人们还必须对组成恒星的气体有所了解。  组成恒星的物质并不是什么奇特而神秘的物质,它们就是我们在地球上早已熟知的物质。对于作为恒星主要组成成分的氢和氦,以及其他元素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在实验室里早就进行过研究。虽然在地球上物质的密度不可能像恒星内部那样大,温度也不可能有恒星的温度那么高,但我们掌握的知识已经完全能够使我们估算出恒星内部的物质性质。有一个特别幸运的环境可帮助我们了解恒星内部的物质性质。我们生活在气体密度很小的地球上。如果将大气中的空气或其他的气体进行压缩,使密度达到水的密度或者更高,则它们的压强的变化方式会更加复杂。气体可以变成液体或者固体,但变化以后它们的所有性质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中心处的物质性质。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情况知道得很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原子被强烈压缩而彼此靠得很近时,它们的原子壳层会互相干扰,不同原子的壳层相互间怎样作用的细节,至今还不能计算出来。  但恒星内部的情况恰好相反,那里的温度很高。虽然恒星内部物质的密度很高,但同时温度又很高,因而使得原子早就失去了它们的电子壳层。电子已不再被束缚在原子核上,即原子核和电子都可以自由地飞行。这时一个粒子占据的空间比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氢原子占据的空间要小得多。正因如此,虽然灼热的恒星内部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内包括100克或更多的物质,但它们仍然是稀薄气体,因此我们对太阳中心要比对地球中心了解得更清楚。即使恒星内部的密度再增大,但由于温度很高,我们仍可以很好地了解它们的气体性质。只有当恒星物质冷却下来,并使原子开始按照晶格进行排列时,物质的性质才会变得复杂起来。但这只是对很少数的恒星才显得重要,主要是温度很低的白矮星。   能量的产生和能量的转移  恒星的中心区域温度很高,在那里核反应不断发生,因而产生核能。阿特金森和赫特曼斯,贝特以及冯•魏茨泽克在20年代和30年代曾指出,恒星内部原子核是如何互相发生作用的,在此期间其他的物理学家也纷纷计算出每1克恒星物质在一定的密度和温度下能释放出多少能量。  能量是在灼热的恒星中心区域内产生的,然而它又必须以辐射方式为主穿过恒星的外壳向外逃逸。恒星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们对光辐射以及热辐射的透过率。尤其在恒星的最外层,那里的原子不能把电子壳层完全去除掉,于是由内部辐射来的光量子将被剩余的原子壳层所吸收,经过一定时间以后又被释放出来。这样由内向外移动的光量子是由一个原子跳到另一个原子,经过被吸收、发射、偏转以及克服了很多障碍和歧途之后,才能到达恒星的表面,并从那里最后离去。因此恒星物质的透过率对于整个恒星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得知它,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但是天体物理学家很幸运,因为这些计算工作由于原子的吸收性质对其他领域也很重要,所以已经被原子物理学家完成了。
《千亿个太阳》1.恒星的漫长生命 1.恒星的漫长生命  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着太阳运动。它的运行轨道接近于一个直径为3亿公里的圆。地球绕太阳运动时,朝向太阳的面(称为日面)受太阳照射,所接受的能量与它转到背向太阳时(处于夜面时)辐射出去的能量几乎相等。  由于接受和发出交替进行,使地球表面能维持一定的温度,因而使这颗行星变成我们可以居住的。严格地说,并不是所有入射的太阳能量又全部被辐射出去,有一部分以化学能方式贮存于植物之中,人类和动物就是依靠贮存在植物中的能量来生活的。当我们用煤和石油取暖时,我们就是利用了植物在地球早期阶段所吸收的能量。同样,水电站的涡轮机也是由太阳能所驱动,因为太阳的辐射蒸发了大洋中的水,通过下雨而存贮在河流之中。朝向太阳的地球表面每平方米接受太阳能的功率为1.36千瓦,整个地球表面所接受的辐射功率接近于200万亿千瓦,但是,如此巨大的能量与太阳每秒向各个方向辐射出去的能量相比,却仍然是十分微小的。采用千瓦为单位来计算太阳的辐射功率,则需要一个24位的数字。但在这个能量中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所接收。   太阳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太阳年复一年地以巨大功率向宇宙中发出光和热,即辐射出能量。它已辐射了多久,并且还能辐射多长时间?它会不会随着时间消逝而不断减小辐射,使地球上的生命被冻僵?或者它会慢慢地增大它的辐射,使地球上的大洋沸腾而生命告终?自从人们对太阳进行有目的地观测以来,即使采用最精密的仪器,至今也没有测出太阳的辐射强度有缓慢变化的现象。根据在地壳最古老的沉积层中所发现的有机生命痕迹,也可看出太阳自很久以来就以不变的光度进行辐射。太阳长时期以来就这样强烈地辐射着,才使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在南非的特兰斯瓦尔,人们在翁弗瓦赫特地层的硅化岩中发现了和今天的蓝藻有相同复杂结构的,相当进化的单细胞组织。这证明了早在3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有生命存在,那时的太阳也必定具有和今天大致相同的光度。  太阳内不可能贮藏无限多的能量,因为它是一个有限的物体,由有限的质量所组成。我们可以测定它的质量,因为质量可以通过引力来显示。地球和众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由于受太阳质量的引力作用而被约束在一定的轨道上。根据每一瞬时离心力和引力相等的原理,可以算出太阳引力的强度,进而计算出太阳的质量(见附录C)。若以吨为单位来计算太阳的质量,就需要一个28位的数字。维持我们生命的太阳辐射功率就是来自这些太阳质量。计算表明,每克太阳物质在1年内必须辐射出大约6焦耳的能量。乍看上去它似乎不算太大,因为人体每克物质所发出的热量还比这个数字要大1000倍以上。但不同的是,人们为了补偿这个能量损失,必须每天吃东西,而太阳几十亿年以来却是靠自身来维持辐射。  太阳在长时期内以很大功率辐射出去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主要来源于化学变化?我们研究一种最简单的释能化学过程——燃烧。如果太阳由烟煤组成,它的燃料只能补偿5000年的辐射,然而太阳早在几十亿年以前就在向外辐射了。因此如果碳是太阳的燃料,那么太阳炉早就熄灭了。所有其他化学过程,也和燃烧一样产能都太少,不能作为太阳的能源。  上世纪末人们曾经进行过很多尝试,以寻求太阳的能源。由于太阳内部的化学过程所产生的能量都太少,导致人们联想太阳是否可能从外部吸热。在我们太阳系内充满了很多小的固态物体,它们运动于行星之间,被称为流星。流星现象是我们所熟悉的。当一颗流星闯入地球大气时,它被加热烧毁,在天空中发出亮光。某些流星在大气中不能完全烧尽,残余部分会落到地球上,这就是现在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陨石。太阳巨大的引力也必定能吸引很多在太阳系中运动的流星,它们将以很大的速度撞击太阳,碰撞时它们的动能转变为热能,是否这样产生的热可以补偿太阳的向外辐射?撞击太阳的流星物质,每克可以提供大约1.9亿焦耳的能量。为了补偿太阳的辐射,每年必须有大约为百分之一地球质量的流星物质落到太阳上。太阳质量的增加可以通过太阳的引力变强而被觉察到。它能使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发生变化,例如最近2000年地球轨道长轴要明显缩短。但是根据古代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没有发现太阳系运动状态有能测量到的变化,因此“流星假说”是不成立的。太阳不是由撞击它的流星所加热。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