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拒绝者 la拒绝者
关注数: 1 粉丝数: 1,222 发帖数: 4,034 关注贴吧数: 10
北京拟推动“非遗保护”立法 2016-01-19 09:21:0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拟推动“非遗保护”立法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列入立法规划。十三五期间,北京将推动非遗保护措施、传承传播等问题纳入法规。这是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文化局获悉的。   “十二五”期间 对非遗保护投入1.26亿元   为更好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北京从单一项目性保护阶段,进入到了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申领程序、发放标准等进行了细化,有效提高了资金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办法》在内容上突破以往常规性补贴方式,实行以奖代补对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予以资金支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非遗单项一次性奖励金额高达100万元;资金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单位及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单位;明确非遗认定奖励,鼓励和引导项目单位、大中小学、培训机构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共认定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0个,培训基地28个,优秀实践名册项目1个。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对非遗保护投入资金共1.26亿元,其中对代表性项目扶持经费2927万元,对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912万元。同时,积极申请国家级专项资金,共计4067万元。   推动“非遗保护”立法   北京文化局和非遗保护中心正推进立法工作有序开展。整理、分析了国内23部非遗地方法律和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韩非遗相关法律,梳理了北京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项论证报告》草拟工作。   《条例》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内容进行补白和细化,从项目保护单位法律地位、代表性传承人权利、市、区两级名录申报及评审程序、建立非遗保护政府职责体系、提升社会参与程度等方面,解决北京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北京市文化局表示,十三五期间,将健全北京市非遗保护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将非遗的保护措施、传承传播等问题纳入法规。   “非遗”演出走出去   非遗演出、非遗拍卖会,非遗宣传展示形式日趋丰富。   例如,北京市文化局联合天津、河北两地文化部门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呈现了京津冀十年来的非遗保护成果,三地具有代表性的70个非遗项目和140位传承人的220件(套)作品参加展览、展示和设计评比。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拍卖会,则汇集了包括“燕京八绝”在内的86件作品,成交额高达531.6万元。其中蒙镶作品《银鎏金镶百宝佛塔》以120万元落槌,成为专场拍卖的最大亮点。   “非遗”也在走出去。“十二五”期间,在国内外参与近40次大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组织北京非遗走进台湾,走进沙特阿拉伯、韩国、法国、芬兰等国家,各地观众反响强烈。同时,编辑出版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十册)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十册),共约180万字,首次以口述史形式系统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编纂《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汇编》系列丛书(十二册),共约270余万字。   北京市文化局表示,“十三五”时期,将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开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建立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监督检查机制。
弘扬传统文化要有产业思维 2016年01月03日07:5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摘要:“中国功夫”通过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影视产业走向了世界;陕北绥德的“黄馍馍”也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传媒产品而享誉全国;“乡村基”借鉴了“肯德基”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之后迅速扩展。由此可见,如果产业不发展,市场就无法扩展。   “圣诞节”的火热又把“洋节”的话题拉入了人们的视野。“圣诞”与“春节”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对青年人的争夺,让许多人感叹“洋节日”不断走红而“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并为传统文化的前途感到忧心忡忡。有人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根基和“市场”。事实果真如此吗?当2016年的“春运”又从抢票当中开始,当那么多的人归心似箭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我们很难武断地下结论说,国人不重视传统节日或者“春节”已经让位于“洋节”。   当中国以坚定的步伐改革开放、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时,中国的大门无疑将敞得更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必将更加深入、更加激烈。对待以“洋节”为代表的外来文化,我们予以尊重的同时,更应思考“洋节”为何能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席卷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大地?为何外国的年轻人没有对我们的“春节”等传统节日抱以同样的热情?   仔细分析会发现,在国际化进程日渐加深的中国,各种“洋节”早已被现代市场经济打造成了酷炫的商业“图腾”,中国的年轻人过“洋节”更多是一场场消费的狂欢。正是这种商业的力量赋予了各种“洋节”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列举出千百条理由来说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必要性”。但只从价值层面讲“必要性”而不讲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寻找新鲜的视角和有效的路径,比如借鉴各种“洋节”传播中的商业思维和产业思维。   文化产业可以助力文化传播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功夫”通过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影视产业走向了世界;陕北绥德的“黄馍馍”也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传媒产品而享誉全国;“乡村基”借鉴了“肯德基”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之后迅速扩展;甘肃庆阳的“香包”也只有从一种地方小手工艺品变成一种畅销全国的特色文化产品,“香包文化”才开始超出了庆阳一地的范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包括“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式微和传承难题,无不是受其偏安一隅或故步自封的观念的影响。越是不敢与世界碰撞,世界就越是对其感到陌生;越是在传媒面前深居简出,就越会失去受众市场。我们的节庆文化不妨也动动脑筋,除了抢票还要多讨论一些关于孝道、关于乡情、关于亲情、关于传统民俗的话题,也不妨以推销“商品”的思维,把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商品加以包装推广出去。   实际上,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凭借现代化的载体和手段。这个现代化的手段,包括文化工业和文化经济。一种文化的扩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等紧密相关,但文化的传播也与传媒和商业环环相扣——这是文化传播载体的“一体两翼”,也是西方文化攻城略地的产业依托。   由此可见,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必须直面如何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的问题。如果产业不发展,市场就无法扩展,文化的载体就无从谈起,受众也必然十分有限。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身边都是“圣诞帽”“肯德基”,而不见任何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品,那么,除了望洋兴叹,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文章来源:光明网 王晓刚,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有产业思维 2016年01月03日07:5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摘要:“中国功夫”通过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影视产业走向了世界;陕北绥德的“黄馍馍”也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传媒产品而享誉全国;“乡村基”借鉴了“肯德基”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之后迅速扩展。由此可见,如果产业不发展,市场就无法扩展。   “圣诞节”的火热又把“洋节”的话题拉入了人们的视野。“圣诞”与“春节”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对青年人的争夺,让许多人感叹“洋节日”不断走红而“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并为传统文化的前途感到忧心忡忡。有人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根基和“市场”。事实果真如此吗?当2016年的“春运”又从抢票当中开始,当那么多的人归心似箭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我们很难武断地下结论说,国人不重视传统节日或者“春节”已经让位于“洋节”。   当中国以坚定的步伐改革开放、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时,中国的大门无疑将敞得更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必将更加深入、更加激烈。对待以“洋节”为代表的外来文化,我们予以尊重的同时,更应思考“洋节”为何能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席卷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大地?为何外国的年轻人没有对我们的“春节”等传统节日抱以同样的热情?   仔细分析会发现,在国际化进程日渐加深的中国,各种“洋节”早已被现代市场经济打造成了酷炫的商业“图腾”,中国的年轻人过“洋节”更多是一场场消费的狂欢。正是这种商业的力量赋予了各种“洋节”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列举出千百条理由来说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必要性”。但只从价值层面讲“必要性”而不讲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寻找新鲜的视角和有效的路径,比如借鉴各种“洋节”传播中的商业思维和产业思维。   文化产业可以助力文化传播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功夫”通过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影视产业走向了世界;陕北绥德的“黄馍馍”也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传媒产品而享誉全国;“乡村基”借鉴了“肯德基”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之后迅速扩展;甘肃庆阳的“香包”也只有从一种地方小手工艺品变成一种畅销全国的特色文化产品,“香包文化”才开始超出了庆阳一地的范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包括“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式微和传承难题,无不是受其偏安一隅或故步自封的观念的影响。越是不敢与世界碰撞,世界就越是对其感到陌生;越是在传媒面前深居简出,就越会失去受众市场。我们的节庆文化不妨也动动脑筋,除了抢票还要多讨论一些关于孝道、关于乡情、关于亲情、关于传统民俗的话题,也不妨以推销“商品”的思维,把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商品加以包装推广出去。   实际上,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凭借现代化的载体和手段。这个现代化的手段,包括文化工业和文化经济。一种文化的扩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等紧密相关,但文化的传播也与传媒和商业环环相扣——这是文化传播载体的“一体两翼”,也是西方文化攻城略地的产业依托。   由此可见,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必须直面如何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的问题。如果产业不发展,市场就无法扩展,文化的载体就无从谈起,受众也必然十分有限。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身边都是“圣诞帽”“肯德基”,而不见任何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品,那么,除了望洋兴叹,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文章来源:光明网 王晓刚,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资讯】5条乡村旅游线路玩转永春 第一条线路,乐享“村游”。先在牛姆林耍上一天,参观猕猴园,这里还有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百日青、青钱柳等全省珍贵树种,其中有牛姆林“镇山之宝”之称的青钱柳单株之高大在全省尚属罕见,群落之大更是全省数一。次日,到船山岩景区参观朱德纪念馆,品尝红军菜,再去一都三岭聆听山歌表演队伍的悦耳之声。这条线路适合喜欢自然风光的市民朋友或企业员工拓展活动。 第二条线路,雪山之旅。探索晋江源头东溪大峡谷,品尝呈祥农家菜,漫步雪山风雅颂休闲栈道,在醉风岩赏嶙峋稻花,在千年古刹雪山岩寺祈福,别有一番风味。这条线路适合自驾、露营群体。 第三条线路,温泉之行。喜欢休闲、度假、养生的群体可在桃源千年古刹百丈岩享受温泉浴,到中国武术第一村大羽武术村观看武术表演、品尝功夫美食。 第四条线路,永春三绝游。如果不想单纯的游玩,而是想拥有一次游学体验。那么,带着孩子参加“三绝(即永春香、永春白鹤拳、永春纸织画)游”,绝对是感受永春当地文化的好选择。 第五条线路,美丽乡村行。这条线路适合老人或企业员工。漫步闽南千年古镇岵山,走进大羽村观看武术表演,在古厝中品味传统小吃,既赏美景,又品美食,一举两得。 目前,这五条永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已经生成。接下去,永春将逐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并由牛姆林旅行社陆续组织游客体验这五条精品线路。乡村旅游去哪儿,清新永春邀您来!
永春医生收藏万件非遗文物(组图) 漆篮方七娘木雕孙中山批准永春商贸分会成立的牌匾 因为爱上文物收藏,永春医生施政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投身到永春非遗文物的收藏。如今他正在四处奔走,希望筹办私人博物馆。   施政强的藏品有迄今发现最早的白鹤拳创始人方七娘雕像、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永春漆篮、纸织画大师作品《八仙祝寿图》……这些藏品去年还通过央视《寻宝》海选,得以晋级节目录制。   目前施政强的藏品有万余件,涉及十几个类别,因此有个说法,在永春私人收藏者中,施政强的永春专题文物最多。   早报记者 张素萍 戴晓晖 文/图   【漆蓝】   珍贵八角漆篮   清乾隆年间精制   “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厨。”施政强收藏有百余个永春漆篮,年代从明清跨至民国时期。   其实施政强收藏的乾隆年间八角漆篮有五六个,每个角均镶有“狮子头”漆雕,其中以底部标注“乾隆丁亥年王月义智信合计”字样的漆篮最珍贵。   “这个漆篮,是好不容易才收集来的。”为了收藏这个有落款的漆篮,施政强与藏家周旋了半年之久,找了对方十多次才成交。记者看到,漆篮共有四层,红色油漆配有金边装饰,历经岁月沧桑,犹显大气、华贵。   民国果盒   绘才女孟丽君   日前施政强又淘到宝,这是民国时期的永春竹木八角金彩七果盒,果盒上绘有清代《再生缘》(与《红楼梦》并称“南缘北梦”)“孟丽君献出庐山真面目”的图案,落款处注明系“郭振盛号出品”。郭振盛是民国时期永春最早开办的漆篮店。   《永春县志》记载:“郭振盛漆篮铺……产品参加民国二十年福建省工商品展览会,被评为甲等。产品销往上海、福州、厦门及东南亚。”陈建中认为,这些实物反映永春漆篮的历史,也见证民国时期永春著名商号的繁盛。   【白鹤拳】   清代木雕 系方七娘最早神像   乌黑的发髻,整齐地挽在脑后,雕像背后刻有“曾母方氏七娘之肖像”。这件清代中期所制的雕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白鹤拳创始人方七娘的木雕像。   雕像高约30厘米,服装打扮是典型的明末清初习武女性形象。这是施政强最得意的藏品之一,是他从永春一家习武堂淘到的。   方七娘是明末浙江人,随父迁住福建,自幼练就一身少林武艺。在寺中,方七娘见白鹤舞姿,经数年揣摩衍化,糅合于少林拳法之中,创出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拳法,谓之白鹤拳。后来永春人曾四向方七娘学习武艺,后结为夫妻。清朝康熙年间方七娘随夫回永春后,就在永春传授武艺,于是将白鹤拳传入永春。   此外,施政强也收藏20多本清代至民国永春白鹤拳的手抄拳谱,如《拳术》、《鹤拳谱》等。令人意外的是,除了拳谱,施政强还珍藏百余件白鹤拳练武器械,如刀、叉、戟,还有形似大斗笠的军用盾牌。   【牌匾】   永春商务分会成立 孙中山批令赠发匾额   施政强家中各式匾额数不胜数,最令他得意的是收藏一块与孙中山有关的牌匾。这块长2.06米、宽42厘米的鎏金牌匾,记载永春商务分会成立的渊源。 牌匾记载:“大总统批令应准盖印……并附去顺昌、浦城、漳州、永春、龙岩商务分会匾额字样各一方,应请饬工照式制成红地金字嘉禾边木质匾额,发给各商会……”匾额共500多字,落款时间为民国四年。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经“大总统”批令,在福建五个地方设立商务分会,并按照统一规制制作匾额。施政强说:“整个福建共有5块这样的匾额,它见证民国时期永春商贸繁华。”   据介绍,孙中山与永春颇有渊源。1909年,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村人宋渊源,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在辛亥革命时期极力促成福州光复,并安抚闽南,以巩固革命成果。孙中山对宋倚重甚深,宋家至今存有刻着孙中山手迹的坟茔石。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