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静溪 雪静溪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154 发帖数: 44,992 关注贴吧数: 126
陈炳文投诚问题中的曾、左之争 一、一份时间表 七月十一日鲍超克复金溪县城 七月十一、十二日陈炳文三次遣陈报林赴鲍超处具禀投诚,称有众六万余人,洋枪七千支,鲍超派洪容海去饬令剃发 七月十三日洪容海进剿泸溪 七月十四五日陆续遣散陈炳文部下 七月二十二日杨岳斌、沈葆桢奏,据浙江提督鲍超函称,金溪县城于七月十一日克复,详细情形容查明再禀 七月二十六日杨岳斌、沈葆桢奏克复金溪县城片,并未提及陈炳文投降一事 上谕杨岳斌、沈葆桢查明李世贤、汪海洋、陈炳文下落 七月二十九日 曾国藩奏报汪海洋兵败,杀贼数万;陈炳文投诚,提及有党六万余人,洋枪队七千余人——“此二股皆由杭州窜出者。” “一切调度,想杨岳斌、沈葆桢,已经详奏” 同日的另一份奏折中说“且杭州省城克复时,伪康王汪海洋,伪听王陈炳文,两股十万之众,全数逸出,尚未纠参。此次逸出数百人,亦应暂缓参办。“ 八月初一日杨岳斌、沈葆桢奏报韩进春于七月十八日克复南丰县城 上谕再次要求杨岳斌、沈葆桢查明李世贤汪海洋陈炳文死了没 八月初八日杨岳斌、沈葆桢奏报陈炳文投诚 二、不对称的信息 从上面这份时间表中可以看出,陈炳文投降在七月十一、二日,而第一个奏报其投降的竟然不是江西巡抚沈葆桢,也不是在江西的杨岳斌,或是离事发地更近一些的左宗棠,而是远在金陵的曾国藩。 话说陈炳文七月十二日都已经投诚了,杨岳斌、沈葆桢七月二十二日初次奏报克复金溪的时候不知道也就罢了——可能鲍超十一日白天就跟他俩汇报金溪克复了,这时候还没有陈炳文呢投诚的事情,所以要查明再报。 但是到了七月二十六日他俩奏报详细情形的时候还不知道陈炳文投降的事情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很可能他俩在二十二日以后让鲍超详细禀报,鲍超只禀报了金溪怎么克复的,陈炳文投诚,没说!到了八月初一日他俩奏报南丰县城克复的时候还是对陈炳文的下落一无所知。以至于上谕一次又一次催促他俩查明陈炳文的下落。 杨岳斌和沈葆桢不知道陈炳文的下落,但是曾国藩远在金陵却知道了,而且还优哉游哉地说“一切调度,想杨岳斌、沈葆桢,已经详奏” 曾国藩是如何知道的?显然是鲍超告诉他的。 那么鲍超为什么不奏报江西巡抚沈葆桢,也不奏报督办江西军务的杨岳斌,身为浙江提督,更没去奏报闽浙总督左宗棠,却先报给了两江总督曾国藩呢? 俺推理,原因就在于“且杭州省城克复时,伪康王汪海洋,伪听王陈炳文,两股十万之众,全数逸出,尚未纠参。此次逸出数百人,亦应暂缓参办。“ 话说金陵克复,幼天王以及两三千人成功逃到了广德,左宗棠借机参了曾国藩。在陈炳文投降的问题上曾国藩借机做文章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其一,可以借陈炳文、汪海洋有数十万众追究左宗棠克复余杭、杭州放走贼众的过错,那啥左宗棠说我放走了金陵几千长毛要处分,那啥他放走了杭州十几万的又咋说?其二,同样跟曾国藩有矛盾的沈葆桢在这事上也会很没面子,上谕的意思很明显,克复县城的确有功,但是抓住逆首才是关键,一次又一次地催促他查明陈炳文等的下落,结果——人陈炳文早都投诚了,都收编完毕了,我离老远都知道了,沈葆桢你竟然还不知道?这江西巡抚是有多失察。在陈炳文投诚问题上做文章可以说是既有效地打击了左宗棠,又打击了沈葆桢。曾国藩果然是内斗高手~
洗白降将之陈炳文在杭州陷落前就打算投降了吗? 左宗棠同治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攻剿杭州余杭大概情形片 再,杭州、余杭两城,自入春以来,官军昼夜轰攻,贼势日益窘促,惟坚据城垒,固匿不出。伪听王陈炳文,于上腊遣其族兄陈大桂赴江苏抚臣李鸿章处求降,李鸿章据禀咨商,臣以越省剿贼则可,受降则不可,请其就近办理嘉兴剿抚事宜,而谕该首逆赴臣处递禀听候察勘。乃该首逆于陈大桂未回之先,即将杭城图为内应之人悉行杀害。比陈大桂自苏来营,又未携递该首逆降禀。是其投诚空词。未可遽信。臣与蒋益澧、薛时雨面谕陈大桂,该首逆如果实心投诚,应即献城散众,以表诚信。二月十七日,陈大桂入城,仍无音耗,臣密令蒋益澧相机图之,勿堕缓兵奸计。 这个大概是陈炳文早有降意的证据。不过看这文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陈大桂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就向李鸿章处参问投降事宜,但是九月的时候陈炳文和邓光明还有在馒头山督阵死守,败又复回的事迹。而在十二月杭州太平军也依然一直在和清军交战,还据守甚坚,有时候还出城扑击,看不出来有要投降的意思啊。。。 陈大桂到李鸿章处求降在十二月,也就是在苏州杀降以后,最终没投降成功,显然不是被苏州杀降吓到了;陈大桂在李鸿章处没有获得承诺也并非李鸿章不愿意受降,是因为左宗棠不愿意李鸿章越界受降;而陈大桂到左宗棠那里的时候显然左宗棠很重视的,对比苏州郜永宽只见到了程学启和戈登,闽浙总督左宗棠本人可是亲自见了陈大桂的,这受降的诚意左宗棠已经表达的很明确了,为何在其后杭州城日渐危急的时候陈炳文仍然没有投降?并且,陈炳文杀杭州城内内应是在陈大桂尚在外请降的时候,他就不怕左宗棠一怒之下杀了他这族兄泄愤?另外,根据左宗棠的说法陈大桂并没有携带陈炳文的任何信件。 所以,俺想说的是,就好比宋永琪联络投降不能代表李秀成就想投降,陈大桂如此积极地联络投降同样也不能代表陈炳文的意思。 说是陈炳文因为汪海洋坚持不投降所以不敢投降个人觉得也不靠谱,汪海洋、邓光明救援余杭,应该是陈炳文要求的,因为陈炳文职位在此两人之上啊,汪海洋入守余杭则是在十一月底邓光明被洞穿左肋,余杭守将谢天义战死之后。随后虽然汪海洋在临清偃凭借地利击败进攻的清军,但是按照左宗棠的说法,一直到余杭陷落,汪海洋的队伍一直是处于据垒不出的情况,陈炳文要是这时候想投降,汪海洋也奈何不了他吧? 再看后来杭州、余杭两城同日撤退,fly大《汪海洋是没有十足本事的投机分子吗?》一文说是因为嘉兴不守(嘉兴也不能话所廖发寿守的不好,把程学启都打死了算是可以了),杭州打算撤退,余杭才撤的——但是根据左宗棠的奏折攻克杭州的战役是在二月二十一日和二月二十三日进行的,其中二十一日的战斗中洋人德克碑的炮队就轰塌了馒头山城垛,但是“贼巢垂破复完”“城贼拼死抗拒”,且陈炳文亲率“悍党万余”出城迎敌,最后清军收队;二十三日战斗左宗棠的总结是高连升、王月亮、刘清望、刘连升、德克碑等分攻各门城垒,亦因贼枪炮太密,未能得手。 在二十日夜余杭的战斗中“伪裕王刘逆”“仓前援贼”都有参与,即各地依然还在援救余杭(在杭州的战斗中并没有发现其他各地太平军来援的记录)。二十日战斗之后,左宗棠就发现“贼经此挫败,势逾穷囧,将城内辎重、妇女悉搬入城外垒中。臣知该逆将遁。。”余杭在二十日已经作了撤退准备,而杭州在二十三日的战斗中仍然“惟陈逆炳文拼死相持,垒贼恃有外援,亦坚守不动。鏖战三时,毙贼极多,而官军伤亡者已四百余名矣。” 显然,杭州打算撤退不会早于余杭。 另外,在杭州、余杭两军撤退中,汪海洋退往瓶窑时,“罗大春等追至瓶窑,而杭城之贼亦已窜至,与瓶窑距逆凭垒并力抗拒。”也就是说杭州撤退的部队还帮助余杭撤退部队进行了断后! fly大《汪海洋是没有十足本事的投机分子吗?》一文说“后来左宗棠调“常捷军”支援,用新式大炮对余杭实施连续不断的远程轰炸,但太平军仍坚守不退,直到嘉兴失守,杭州补给线被切断,太平军决定弃守杭州,余杭已经没有久守的意义,汪海洋才率部随大军撤退。谁都知道,左宗棠曾经是最反对“借师助剿”的人,可是他在富阳、余杭两处受挫于汪海洋后,都迫不及待地借助于“远程连续炮轰”“ 在左宗棠的奏折里关于余杭的战事,并没有提到洋将参与,而在杭州的战事里提到了德克碑炮轰馒头山、凤山门,左宗棠“借师助剿”应缴的是杭州而非余杭。 再说杭州的守卫。好比苏南保卫战,李秀成的用兵重点不在苏州,而在无锡,同样啊在杭州的战事上,可以看出来在嘉兴围前,陈炳文的用兵重点在富阳,要切断入浙清军的后路。富阳战场上除了汪海洋(如果左宗棠奏折中的“朝将汪逆”即为汪海洋的话),还有陈炳文和邓光明。陈炳文在富阳战场上还出现了引单骑掠阵,为清军团团围住的情形,可见其对富阳战事的重视。当然“朝将汪逆”在富阳一战中功不可没,其夜袭清军助太平军合围富阳,切断清军后路。 再说余杭保卫战,前述邓光明、汪海洋都原是被派去救援余杭的,汪海洋是在谢天义阵亡、邓光明重伤后才成为余杭守将,而守卫余杭的前后,附近太平军都有来救援。 当然汪海洋的表现是很突出的,左宗棠才会认为”邓逆、汪逆为最悍,听逆次之“。但是左宗棠在富阳、余杭两处受挫应是整个浙北太平军全体努力的结果,不能单单归功于汪海洋。而且可以合理推测这是整个浙北战局中太平军官职最高者听王陈炳文的决策。
关于和州械斗。。。这是篇无数疑问木有一个答案的文章 材料 胜保八月二十四日《奏报陈玉成韦志俊互相仇杀宜趁机攻金陵片》,据升用总兵李世忠密禀,探得逆首韦志俊复由江南池州带贼过江,陈四眼狗(即陈玉成)纠众拦阻,不准其前来江北,彼此忿争。又李(即李秀成)受惩不知因何被洪逆锁拿至南京,于是李受惩手下贼众亦帮同韦志俊与四眼狗所带之贼仇杀,杀毙数千人。 引用文章: 1、http://tieba.baidu.com/p/589599349 关于和州械斗中陈玉成的责任问题 主要观点:胜保奏片引用的都是李昭寿的话,而且胜保奏片是孤证,李昭寿跟陈玉成有仇,他的话可信度不高。再加上清军的奏报一向失实,和州械斗存在与否存疑,即便有应该也只是部下之间的小摩擦,“只有陈玉成的部下并未获得拦阻韦俊的直接命令(但可能得到过导致他们间接做出决定的命令),韦俊才敢跟他们械斗,李秀成的部下也才有可能加入。 ” 2、http://tieba.baidu.com/p/139985112 关于胜保奏和州械斗事件中韦俊、杨辅清、忠王与英王各自角色的猜想 韦俊去江北的原因:李秀成困守浦口,天王又封江,孤立无援,于是他向韦求援“那么李秀成会向谁求援呢?陈玉成距离最近,不过奉诏正攻六合,周围环伺的清军相当多,自顾不暇。李世贤血缘最近,当时驻守芜湖,是直接与江南大营对峙的南岸棋子,轻易不能移动破坏大局。剩下的大股只有韦志俊部,原本他和李世贤共同扼守南岸沿线,也是南岸同样重要的棋子。但由于杨辅清部的回归,池州西南均有杨氏兄弟所率太平军镇守,这样韦志俊部便有活动余地。池州上游的建德为杨宜清攻下,池州下游的芜湖有李世贤把守,池州南面是杨辅清坐镇,池州对岸有陈玉成和李秀成的部队,位于中间的韦志俊部就非前沿军力,而清军水师就算冲过安庆,单从长江河道对池州发起进攻,无法得到陆面部队配合,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此筹算,也只有韦志俊这支人马有条件,也有实力抽调援军。” 陈玉成阻止的原因:“ 身为《立法制喧谕》雏形的最初提交者,陈玉成不可能自行推翻自己建立和拥护的制度,他当时采取的措施完全符合他定的规矩,条文里对擅兵的处罚非常严厉,这正是他自己建议推行的。” “他之所以依然禁止韦志俊北渡,是希望平息天京方面对李、韦的猜忌。在派兵封江的同时,也向天京方面提交了意见,与部下联名上书,希望天京解除对李秀成的压制威逼。” 3、http://tieba.baidu.com/p/2747378879 和州,韦志俊的推理 和州械斗存在存疑,韦俊降清确实存在,“把太平天国所谓的大局观抛到一边,韦志俊的出局,对杨辅清、对陈玉成、乃至李秀成兄弟都是有益处的。因为韦志俊走了,他所留下的权利便是他们的了。不过这块蛋糕如何分就有讲究了。” “即使和州械斗子虚乌有,但韦志俊叛徒是真的。还是那句话,单单一个外来户、非杨秀清血亲的杨辅清还真逼不走韦志俊的。“即使和州械斗子虚乌有,但韦志俊叛徒是真的。还是那句话,单单一个外来户、非杨秀清血亲的杨辅清还真逼不走韦志俊的。” 4、http://tieba.baidu.com/p/2814440469 和州的猜想 韦俊去江北的原因:“可惜杨辅清的回归打破了韦志俊的安乐。韦志俊以为他对二杨好,二杨也会投桃报李,但换来的是得寸进尺。此时李秀成在天京附近,李世贤的性格也是蛮劲多。能给他出主意的李秀成离得远,也不能事事兼顾。于是当矛盾积累到韦志俊的极限的时候,他想要逃离,想找李秀成寻求对策,于是就有了和州之行。”
赖文光自述全文 盖闻英雄易称,忠良难为,亘古一理,岂今不然?亿余生长粤西,得伴我天王圣驾,于道光庚戍年秋倡议金田,定鼎金陵,今已十有八载矣。但其中军国成败, 事机得失,形势转移,予之学浅才疏,万难尽述,惟有略书数语,以表余之衷肠耳。 忆予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始沐国恩,职司文务,任居朝班。于丙辰六年秋,值国家多故之际,正君臣尝胆之时,是以弃文而就武,奉命出师江右,以期后用。荷蒙主恩广大,赏罚由余所出,遇事先行后奏,其任不为不重矣。丁巳七年冬,诏命回朝,以固畿辅。戊午八年春,我主圣明,用臣不疑,且知余志向,故命攻江北协同成天安陈玉成佐理战守事宜,永固京都门户。受命之下,竞业自矢,诚恐有负委命之重,安敢妄怨有司之不从?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诚哉是言也。欣辛酉十一年秋,安省失守,斯时余有谏议云:“当兹安省既失,务宜北联张苗以固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奈英王(等畏曾中堂如神明,视楚如罴虎,是以英王)不从余议。遂率师渡庐,请命自守,复加封余为遵王,命与扶王,启王等远征,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嗟乎!此乃英王自取祸亡之扰,累国之恨也。又有忠王李秀成者,不知君命而妄功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和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至辛酉岁底,予偕扶王,启王勉强由庐渡淮,其时余知有渡淮之日,而无转淮之期。是以过五关,越秦岭,抵中原,出潼关,于壬戍十二年冬,由郧阳而进兵汉中,一路滔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甲子十四年春,由汉中而还师东征,图解京师重围,未果以致京都失守,人心散离。其时江北兵士无可依归者,共有数万皆是蒙毫之众,其头目任化邦,牛宏升,张宗禹,李蕴泰等誓同生死,万苦不辞,请予管带以期报效,此乃(官兵)好戮无仁之所致也。也可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以此思之,诚哉真千古不易之良言也。 视此情形,君辱国亡家破之后,不得已勉强从事,竭尽人臣之忱,以听天命。不料独立此间数载,战无不捷,披霜踏雪,以期复国于指日。(谁意李宫者保,足智多谋,兵精而将广,且能仰体圣化,是以人人沾感仁风不已。予虽才识微浅,)久知独立难持,孤立难立之势,于丙寅十六年秋,特命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宗爵,怀王邱远才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天不佑我,至今日,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余军心散,实天败于予,又何惜哉?惟一死以报邦家,以全臣节(惟祈道台吴兄大人鉴照早速裁夺是荷)。 ctrl 自少年行-英王陈玉成纪念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henyucheng.netor.com%2F&urlrefer=12e6470d1ceb06c9312bfbfd7c6e227a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