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wrh000
jackwrh000
关注数: 45
粉丝数: 306
发帖数: 6,866
关注贴吧数: 27
【圆锯能替代轨道锯吗?】 最近发现轨道锯的发展很快,但我仍然对这种设计保留自己的观点。其实轨道锯就是改进型圆锯,增加了轨道,提高了切割精度;同时做了外壳,改善了集尘效果。轨道锯的设计的确不错,但是价格却翻了数倍,几千元的轨道锯不是谁都有能力购买的,而这种升级的意义也不是太大。 其实圆锯最大的不足就是无法精确定位,切割线难保精度;我在使用圆锯的时候,拿一块大板,在上面固定两条角铝,用两条板材垫在角铝下面;再在大板上钻一排孔,安装一个夹板,就做成了一个简易锯台。切割板材时,把板材插入两个轨道下面,用夹板夹紧,把圆锯放入轨道中,在轨道上注些润滑油,切起木板来又快又精准,效果并不输轨道锯。所以说没有必要追求高档的轨道锯,除非是专业大量的工作。
【马刀锯的设计】 最近新入高一工机的马刀锯,绿色的,唯一使用无刷电机的,结果不错,使用起来非常好,噪音和震动都不大,变速线性,多档可调。但是我发现了一个新手遇到的问题,可能是我很傻! 商家讲马刀锯的锯条是通用的,不限品牌。我先后买了高一工机原厂,博世和田匠几种锯条,发现他们的设计都是倾斜的锯柄,锯条安装到锯头上以后,锯条锯齿线和移动方向不在一个直线上,而是有一个5°角倾斜。 我猜想这是故意这样设计的,让操作者不需要按压锯身也能对材料产生一个足够强的压力,以增加锯切效果。但是,如此设计也会破坏锯切稳定性,让锯身出现上下跳动,切割精度更难把控。尤其是在用小而密的锯齿切割金属材料时,切割震动大,精度低。我怀疑,是否这种设计并不合理?有经验的朋友请分析一下!
【DIY的小东西】
【锂电时代?】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厂家都加入了无绳电动工具的竞争!好像未来就是无绳的天下,所有的工具都会无绳化,有线工具要被彻底淘汰?问题是这样吗? 锂电池,一种性能平常的能源,并不适合用来做所有的电动工具,问题就是能积比不足,远远不如核能、炸药、汽油、市电,……作为小功率输出,锂电池可用,适用,但作为大功率输出,其实对锂电池本身是一种伤害,导致电池的循环次数急剧下降! 就拿最常用的18650锂电池来说,目前最高容量也没有超过4Ah,一般都在2.5Ah,而很多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1.5-2.0Ah的低档电芯。这种电池的合理放电电流为1.0C,也就是说3.5Ah的电池仅仅适合3.5A的放电电流,功率只有13.3W。而看看当前的锂电工具,动则功率都达到800W,还在使用一堆18650电芯,电压达到18V,计算一下,电流就有44A!如此之大的电流已经超过合理放电电流很多倍,效果就等同于电池短路!难怪这类工具使用几分钟,电池就会热得不行了,这样的设计极其不合理,会严重损伤电池的内部结构,导致电池寿命大幅度下降!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设计者会尽可能降低锂电工具的功率,结果就是其性能的下降,越是重载工具,下降的幅度越大,导致很多锂电工具对比交流电工具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再一个问题,其实一样很严重,那就是续航。常年干活儿的人都有经验,续航不足,经常换电池、充电有多麻烦!即便是多备几块电池,轮换着充电,换电,也够麻烦的了,结果,电池买小了,续航不足;买大了,累手,左右不是。 锂电工具涉及到电池和充电器的成本,而这一块的成本相当高昂,加上锂电工具的控制电路和电机科技,这类无线设备的价格普遍要比有线设备高一倍以上,有些是2-3倍,造成了选择的困难和经济财力的限制。 我的想法是,锂电池仅仅适合小功率的工具,比如小型电批,小型电钻;而不适合大型和重载工具,比如电锤,圆锯,马刀锯,角磨机,云石机,吸尘器,尤其不适合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行的工具。如果你买工具是家用,偶尔用几次,那可以考虑锂电,如果你的工作比较专业,需要大量、长时间工作,那我建议你,千万别选锂电工具,否则就是自讨苦吃,自找麻烦。我认为,淘汰有线工具根本就不是什么合理的发展路线。 以上仅代表我的个人思想,分享给大家。
【近来搜索HiFi播放器的感受】 有了大耳和台式机再入随身听,很多事都可以改变了。 先说两者的性质,台机最大的难受是被绑在一个位置听音乐,不能随意活动,更不要想边干活儿边欣赏音乐,即使不出门,在这一点也是随身听的专属优点。所以,还是想找找我的随身听。 目前已经有了索尼的D100和ZX300A,想着看看耳塞,最后选择的是兴戈EA1000; 再看随身听,剩下的品牌已经不多了,大概都卷累了,很多名牌都退出了市场,但剩下的和新来的也不少,看过几十种给我一个结论——没有一款能满足我的续航要求!也不懂为何国人都认定10个小时?三天一充?跟手机一样?我的要求最少21小时,否则不考虑。结果最后就回到了金砖,黑砖和ZX706三款,好像除了索尼,没有第二款属于长续航的。 翻出ZX300A,用d3.5单端口和D100对比,差别真是微小,但能听出来不同,D100素质稍高,更白开水,再看过很多评测,云试听,也感觉索尼家的机器实际上差别不是太大,ZX300A、ZX706,黑砖,云试听中听不出来太多差异,金砖能比较明显,但是让我再投资金砖,那真不如引进Susvara大耳,所以最后干脆作罢了,先用ZX300A。自己把电缆改成了4.4平衡,还真有区别,让这机器的声音素质有提高,全方位能听出来改善了,包括高低频的延伸,声场变大,低音弹性好了一点儿,凝聚了一点儿,高频也更清晰了。 感觉作为随身听,音乐是主要,音质次要,要求不必过高,否则何不上台机和大耳?HE1000SE加上一套数播/解码/耳放,那音质比起随身听差别明显,而且佩戴舒适度也好得多了,因此,结论是,花费巨资在随身听上不值得。建议考虑中档到中高档这个区间的产品,国砖也选择耗电量低、续航较好的机型。另外,我也推荐兴戈EA1000耳塞,灵敏度高,频响宽阔,素质超越这个价位,整体属于偏解析型,高音很好,但是不建议换那条厂家推出的LC7升级线,那属于降级线,打磨掉了一些高频。
【ZOOM F6推荐】 优点:小,功能完善,可设置内容丰富,仅仅没有叠录; 有6个通道,支持XLR接口,耗电量不大,用4AA电池时220mA(开一路48V);可用USB供电,5V即可; 录音效果出色,无论是麦克录音还是线路录音,都能保持平坦的全频带频响,超过ZOOM的一些手持录音机; 话放出色,底噪很低,增益可调到+75db,带有32bit浮点录音,采样率也能支持到192KHZ; 有蓝牙,可用苹果手机、平板遥控操作;耳放输出功率100mWX2,还算不错;支持MP3录音; 缺点:面板旋钮不能调节话放增益,只能调节混音音量;调话放增益需要进入菜单。 如果需要外接电容麦克来录音,录制器乐,人声,建议选择这款,而不是手持录音机。手持机一旦开启幻象电源,续航就成了噩梦,基本不实用。预算多可以考虑ZOOM N8Pro。
【X1 怎样安装Win10】 在Win11上系统不断地删除误认为是病毒的文件,尽管我关闭了全部保护功能也没用,为此打算重装Win10系统。但是没有驱动,厂家主页上甚至找不到X1的任何信息,不知如何是好! 请教一下买了X1的兄弟们,你们有重装Win10的经验吗?请教一下,先感谢!
【小米应用中的MX视频播放器注意】 下载的是骗子软件,登陆以后需要验证,结果给你增加一份手机增值业务。
【连接电脑】 小米14Ultra手机的软件设计还是让人头痛的!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但是用起来就会遇到难耐的问题。当我少量向手机中拷贝文件时,一切正常,但是大量拷贝,或者拷贝的文件尺寸大了,它又会突然停止不动,资源管理器没有反应,只能关闭退出,表现十分不稳定!换了两个电脑,都无法拷贝大文件,都存在类似的不稳定现象。查找网络信息,原来有不少人遇到这类事件,说是必须要把【开发者选项】当中的【USB调试模式】打开才可以正常连接电脑,也有人说必须要连接电脑的USB2.0端口才可以,但是,在手机的【设置】中根本找不到【开发者选项】!于是我又查信息,发现需要在设置中手机的系统版本号上面连续点击7次才可以激活【开发者选项】,但是我连【我的手机】这一项都找不到! 最后,我终于在【我的设备】/【详细参数信息】中找到了【OS版本】,这一项,连续点击大概不到7次,便出现了信息“开发者模式已打开”,然后我再回到【设置】,进入【更多设置】中,果然看到了【开发者选项】,而且在这一项当中有个【USB调试模式】开关,把它打开,然后用原机电缆连接电脑,的确可以看到手机图标,但是点击它,内部却是空的,什么内容也没有!最后我又使用另一条Cto CUSB电缆来连接手机和电脑,插入电缆,手机出现充电动画,上滑打开屏幕,出现“正在充电”信息,再点击这一条信息,出现了连接模式选项,点击“传输文件”。然后再打开电脑的资源管理器,手机内存中的文件才显示出来,也可以做拷贝,移动等操作了! 本来这项功能就应该在出厂前调好,让用户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小米本着保护隐私的原则做了这样一大套隐藏,如果是不懂电脑的人就根本无法使用,不能使用手机的内存来做任何事,连拍摄的照片都传不出来,真是令人气愤。
【实用奥利奥注意事项】 再次强调一个问题,给所有使用全自动笔的朋友们:千万不要用力把铅芯压入护芯管!!!一旦这样做了,一次就会导致整支笔报废!后单向机构会失去功能,夹不住铅芯,并且极难修复。如果合理使用,全自动笔也能使用多年。
【DIY日记-PN3015的使用感受】 *0602:经过了一些时间的使用,我发现PentelPN3015这支笔还是有不错的实用性的。首先,尽管它的尺寸不够大,重量也太轻了,但是全金属的结构还是有不错的质感,小而重的感觉还是有不错的体验;尽管拿在手里不够舒适,但还算可以掌控,不至于拿不稳。它的手握段特别应该称赞,这种CNC深环的防滑效果真是太好了!又不会硌手,又不会滑落,手感刚刚好,这就比较适合长时间的书写了。另外,它的全金属外观十分靓丽,香槟色的铝合金后段和白亮的不锈钢握手段以及尾帽和笔夹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非常愉快,爱不释手。 PN3015的前揿出芯使用感受很差,或者说基本不能实用。第一是因为前揿力太大,每次操作都会十分担心卡头卡不住铅芯,发生滑牙,如果有一次,卡头就会遭遇重创,清理起来就会相当吃力,而且这种情况会一直延续,以后就休想再用前揿出芯功能了,甚至全自动功能都可能失效,这种担心会让人不敢使用前揿出芯;另外,如此大的压力,对书写背板的要求很高,必须要在硬平面上书写,才可以使用前揿,如果背板有软垫,那就不行,而且前揿造成的黑点也十分严重,即便是写句点,也不够自然;况且我的PN3015在使用一般的B铅芯时,前揿功能会不稳定,有时正常,有时护芯管不能复位,卡在了半路,需要用手帮助它复位;而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次前揿,最多只能推出0.8mm的铅芯,没写两行字,就又需要前揿操作了,非常烦人,因此说,此笔不便常用前揿操作。 那么应该怎样出芯呢?如果要作为实用笔,就必须要有最实用的出芯操作方式。我自然会使用推动护芯管出芯这种方式(好在这样操作护芯管不会卡住)。该笔的护芯管只能回缩1/2,每一次会带出2mm的一段铅芯,那么连续操作两次,就可以带出4mm长的铅尖,非常实用,一回操作就能书写5-6行字,大大节省了操作出芯的次数。这样,该笔就有了成为实用笔的基础。 当然,它还是不能成为比较完美的实用笔,毕竟太细的直径写长了会硌手,舒适度不够好,长护芯管也需要一个保护帽才能确保安全,但是作为短时间使用的常用笔它还是很称职的。 直到此刻,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Pentel的设计人员搞出来一种复合锁定的笔头?这个逻辑有些迷离。具体地说,当采用前揿出芯操作时,铅芯和后机构一同被推入,后机构的端面就会离开笔头中的铜套端面,这个铜套控制着护芯管和前机构的摩擦力,当释放铜套以后,护芯管就会被抱紧,移动摩擦力增大,但依然可以移动。当铅芯被推到与护芯管口齐平以后,铅芯就和护芯管一同被推入了,此时后机构继续向右走,压力逐渐增大,直到护芯管移动到末端位置被锁定,不能再推动了,此时放开压力,后机构就会复位,把铅芯从护芯管中推出,直到后机构的前端面撞击护芯管的尾端,使其解锁,同时也撞击铜套,使护芯管被释放,摩擦力大幅度降低,护芯管可以自由移动了,它就会在很弱的弹簧力作用下复位,与它连成一体的前机构就会把铅芯从后机构当中再拉出来一段,保持铅芯原来伸出管口的长度不变,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前揿出芯工作。 那么我就奇怪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没有铜套,仅仅依靠护芯管移动到末端的锁定功能,也一样可以实现前揿出芯的功能,何必还要设计这个二次锁定的铜套零件?因为多了这个零件,使得前揿力增加了一份,效果不是更差吗?设计者似乎在画蛇添足,但我仔细分析,还是有原因。例如,当前揿动作没有把护芯管压到底时,护芯管本身就没有被锁定,这时抬手,前后机构一同复位,就不可能推出一段铅芯;而有了这个双重锁定结构,因为后机构的移动,把铜套释放,让护芯管受到了较大的摩擦力而被抱紧,这时,即便护芯管没有到位锁定,在抬手以后,后机构复位的时候,护芯管也会停在那里不动,让铅芯从它的中孔穿出,直到后机构的端面敲打压迫铜套,释放护芯管以后,护芯管才会复位,就能再次把铅芯拉出一段。我想,增加这个铜套的作用,很可能是为了提高前揿出芯的可靠性。可见,对护芯管弹簧的弹力有极高的限制,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大了会克服护芯管被抱进以后的摩擦力,小了无法把铅芯从后机构中拉出,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很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我的笔这个弹簧就过轻了,结果经常不能可靠地把铅芯拉出,在前揿抬手以后,它就停在半路上,出现失误。尽管这种情况不定期出现,也会十分影响前揿功能的使用。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换这个弹簧,但是,PN3015的笔头内部结构是密闭的,我分析装配时采用了一次压入的方案,没有考虑拆卸和维修。或许应该自己重新设计一个笔头,替换掉原来的笔头,仅仅设计一个护芯管锁定功能即可,把橡胶阻尼环改成3球单向机构,然后把后机构的弹簧换成一个较轻的弹簧,并且还要设计合适的尺寸,让一次前揿可以推出至少2mm的铅芯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用前揿机构。
【漫谈近来的感想】 *最近引进了Pentel PN3015和Faber-Castell TK Matic L这两支笔,到货以后一并作评价; *什么自动铅笔才是最实用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我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 *纯属个人爱好,要金属,要尺寸够大,份量够重,否则就放过去; *说说几款让我感觉遗憾的笔: (1)Pilot H-2005/3005:造型绝佳,长护芯管,刻蚀金属手握段极其出色,加工精密,双敲结构。首先说,尾帽推动出芯,操作麻烦;然后是后段笔壳为什么要用塑料?许多老笔都在笔腰处开裂了,笔体尺寸不够大,重量更是不足,号称低重心,但是我觉得遗憾比较多; (2)Pilot H-5005/Automatic:同样的造型,后段也改成全金属了,但是尺寸和重量都没怎么增加,全自动出芯的原理也未能改变书写的感受,但如果价格不是顶天,也应该可以买来实用的,毕竟可以通过指甲推动护芯管来出芯,也能做一个出芯工具(带小孔的工具)来使用,也不错;毕竟加上了可靠的保护机制,不用担心摔笔了; (3)Pentel PN3015:设计都属于顶级了,可以揿动尾帽出芯,前揿出芯和全自动出芯,全体金属结构和非常出色的深环握手段,防滑效果相当好,可是,我不懂,设计师难道是专为女生设计的这支笔?尺寸仅有d8.3X127,重19.7g,手大的人几乎拿不住;另外,前揿这种原理也有其弊端,以后详谈吧; (4)Faber-Castell TKmatic L:德国人设计的东西还是感受比较好,足够大,足够分量,并使用了黄铜材料,整体金属。尽管年代久远,但如今的制笔工业算是发展了还是缩水了?这支笔哪里都好,造型有工业美感,长护芯管适合搞设计,全自动出芯机构也数一数二,但却缺少了保护机制,舍得拿它来实用的人大概不会太多,都担心一旦摔了就呜呼哀哉,为此我在专给它设计一个笔帽,就可以拿它实用了; (5)Pilot Automac:本来各方面都设计得不错,难得的现代自动笔还带有双敲,但是为什么要搞一个书写锥管?哪怕复刻老产品Automatic,也会比现在的样子好得多,也更让工程师们欣喜!我在考虑自己DIY一个新的针管和前机构,替换原来的锥管; (6)Pentel Orezreno:高精度的加工水平竟然用在了非金属材料上?设计那么出色的一支笔就舍不得使用金属吗?这支笔也算得上是当今最有价值的高档笔了,主要是价格低,自动性能出色,护芯管能缩回,锁定,因此可以算作保护机制,有博主说它带前揿功能,但是……想多了。我对它有不少想法,比如,给它换成铜壳;比如利用它的后机构,自己DIY一个锁钮伸缩式,指拨笔,比如……;如此低的价格,就当买个零件了……; (7)其他,不要让我提及在产的产品了,真是看不上,看不上。 (以后再聊)
【谈谈我的Find X2Pro】 买了至少5年,至今仍然如初,工作十分可靠,几乎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速度还是足够,照相也比较优秀,长焦非常有用; 电池原带的已经衰弱了,到了一天一充,我不得不换了一块国产的,结果用不到半年又虚弱了,两天一充,最后我DIY了一个外壳,装入12000mAh的聚合物锂电池组,还是利用原机的USB-C口来充电,如今续航可达一周以上; 屏幕超级优秀,对比度高,色彩艳丽,非常细腻; 内存256GB;速度和性能足够,我不玩游戏; 该机的按键特别容易误触,所以最好装一个手机壳,让按键凹进去;另外也能保护突出的摄像头玻璃,尽管这块玻璃比较硬,但也容易按上指纹; 如果不打游戏的话可以关闭120HZ刷新率,省电。
【最近组装的台机】 乔斯伯TK-1机箱; Intel i7-13700KF CPU; 华硕B760-G WiFi D4主板; 芝奇DDR4-3600 32GBX2皇家戟 RAM; 瓦尔基里V240水冷; 三星980Pro 500GB+EVO970Plus 2TB M.2硬盘; 华硕吹雪1000G电源; 华硕TF120风扇X2。
油田公园现在让进自行车吗? 多年没去了,听说改造了,想去看看。
【6块手持表的带宽测试结果】 测试方法: *不插表笔,用香蕉插头直接连接函数发生器电缆鱼夹;函数发生器型号为Rigol DG1022U,带宽25MHZ; *低压档:信号发生器输出10mV正玄波;万用表如果有ACmV档就用它,没有就用ACV档; *高压档:信号发生器输出1000mV正玄波;万用表用ACV档; *频率档:信号发生器输出正玄波,输出电压调整到万用表刚好能够准确测出频率值;记录信号器电压指示。 (1)优利德UT171A:低压频响40KHZ;高压100KHZ;频率计灵敏度:50HZ22mV;100KHZ25mV;500KHZ62mV;1MHZ109mV;表现属于正常的高档表,完全可以作为毫伏表在音频领域内应用;频率计的灵敏度很高; (2)优利德UT61E+:低压20KHZ(但50HZ末位数不稳定);高压达到了80KHZ;频率计50HZ180mV;100KHZ180mV;500KHZ330mV;10MHZ330mV;中档表的表现也可以,但是50HZ低压测试不够稳定,比较意外;频率计输入灵敏度较低,没有大用; (3)Brymen BM859S:低压30KHZ;高压达到了300KHZ;频率计灵敏度50HZ630mV;400KHZ699mV;1MHZ800mV。低压档频响正常,高压档出人意料,已经赶上了高档台表,但是作为小信号测试也没有大用;频率计如同鸡肋,灵敏度太低; (4)OWON CM2100:低压频响1KHZ;高压也是1KHZ;频率计50HZ569mV;100KHZ629mV;500KHZ1340mV。的确是低档表,交流性能很差,但是作为高性价比的钳表,能测试交直流电流,可以显示毫安级,还有一定的准确度,已经了不起了,再加上万用表功能,就比较罕见了,很适合电工师傅,对比Fluke钳表的价位十分出色,值得拥有(由于没有mV量程,低压测试的精度很差,仅能显示两位数); (5)OWON B41T+:低压达到了60KHZ;高压竟有》20MHZ的频响!前所未见!把所有的台表测一遍,估计都达不到这种性能,简直就是高频电压表了!但有个问题,它测试的电压读数比其他万用表都高15%,猜测是因为它的AC-DC电路特殊,计算的方法特别的原因,如果做一个探头,这块表就能作为中频电压表,不过还是那句话,测试高频信号都涉及到低电压量程,高电压没有大用,除非是搞电台工作;频率计50HZ120mV;1MHZ130mV;20MHZ150mV(其实调到20MHZ,我的函数发生器输出电压已经有一定的衰落了,因此,万用表的表现应该是平直的响应。)。也是非常实用的频率计特性,灵敏度较高,表现均匀,带宽也直达20MHZ以上。总而言之,这块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交流性能碾压台表,频率计相当不错,而它价格低廉,仅仅属于中档国产表; (6)HIOKI DT4281:低压频响60KHZ;高压80KHZ;频率测试在ACV当中显示,50HZ6mV;10KHZ7mV;80KHZ9mV;200KHZ10.5mV;500KHZ24.8mV;》500KHZ无显示。该表并没有ACmV档,所有项目都是在ACV当中测得的,显示多一位数,稳定性好,准确度高,频响符合高档表的定义,表现出色,特别是频率显示功能,谁见过如此之高的输入灵敏度?就连我的HP数字频率计都望尘莫及!非常具有实用性,但只能用在低频领域内应用。 (具体的全部测试数据太多,就不一一展示了,以上结果仅供参考。)
【简谈万用表】 高手不用看了,给一般爱好者写的。 (1)前不久入了OWON CM2100钳表和B41T+两块表,感觉都不错,可以参考一下;别说我做广告,我不认识厂家; (2)别做发烧友,别入台表,浪费钱又不实用,是个无底洞; (3)想要一台高档手持表?别迷信Fluke,这家老美公司缺乏进取心,多年前的老产品还在兜售,技术已经落伍了,就剩下质量和名牌了,尤其是Fluke低档表,属于转给中国人设计的货,精度差,电路落后,价格虚高;如果你是电子工程师,就别选F87V那样的东西,电容测试半残废;频响差;电池难搞;专为电工设计;除了省电就剩下高质量的元器件和工艺了;如果你进了F289,每次开机的慢和耗电的猛,一定会让你后悔;可以说,我也进过Fluke台表,稳定性比不上HP,Angilent,所以,别轻易相信大众信仰,作为爱好者最好没有信仰! 高档表可以考虑HIOKI DT4282,DT4281,有0.025%的高精度,稳定性好,挡位完整,有60R,60mV和最完善的电容档,能测试10p的小电容; (4)不要买手动量程的表,故障率很高,耐久性很差,基本一年报废;使用也不方便;但是,买自动表必须要有手动量程,就是那个Range键;此外,还必须要有REL键,高档表应该有AutoHOLD键; (5)表的耗电量非常敏感,如果续航短于100h最好远离。我发现那些采用锂电池的表都是耗电大户,什么反显,什么LED,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设计,全要靠增加耗电量作为代价,根本没有必要;使用6F22集层电池的表总是不太理想,也不好改,使用3节电池的表也不太方便改造,用两节电池和4节电池的最适合改造; (6)关于改锂电,我认为所有的表都应该改。不要使用任何DC-DC电路,那种电路空耗很大,需要增加额外的电源开关,输出波纹大,干扰测试。应该采用串联锂电池的方案解决,增加锂电保护板和LDO稳压电路,比如HT7130这类,它的静态电流只有2.5uA,不需要电源开关,不建议直接供电,因为万用表的电池电压变化会严重影响测试精度;6F22电池必须要使用3节锂电池串联改造,而不能用两节;如果是4节电池的表,改造的方法是,找到表电路当中的Vcc点,从此点引出电阻串联二极管以后接到HT7***电路的对地电阻上,让5V输出的稳压器能输出准确的6V电压,而且还不增加静态耗电量。
【哪里有遥控器说明书?】 新装的高清机顶盒,遥控器找不到设置功能。过去的老式机顶盒能任意设置频道,喜爱频道等等,现在这些功能都找不到了,操作吃力。
【器材选购个人建议】 (1)钱不多不要考虑全幅,价格至少会翻倍,甚至是3倍。半幅的画质已经足够好了,够用,还便携; (2)全幅的话性价比高选择A7R3,机身小,续航优,画质足够高,对焦和新机比也不落伍;追求顶级画质就选A7R5,对比A7CR有1/8000s快门,操控更方便,大手柄,尤其是取景器优势很大。因为6000W像素不能配一般镜头,而顶级镜头尺寸都不小,配上会头重脚轻,没有意义,如果要小,那就A7C2好了; (3)镜头最常用的还是大三元,这是历史经验积累出来的规律,定焦的使用机会要少得多,除非特定需求; (4)最好别碰大变焦,没有一个好的,不是长焦端不行就是广角端太差,而且口径又小,拍出来的效果和手机差不多了,根本没意思; (5)买镜头之前一定要研究一下MTF曲线,避免去买那些劣质成像的镜头,什么样的曲线才算好呢,可以参考腾龙150-500和索尼的大三元; (6)副厂镜头可以考虑,但是要注意,一些功能在副厂镜头上可能会被屏蔽,比如【AF调节】,副厂镜头的AF精度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且无解,要多看看评测; (7)摄影器材绝对不是一机一镜就够了,有人认为2W可以买一套顶级的全幅了!这纯属自嗨,实际上连一个好机身都不够,要顶级全幅,最少也需要7.2W(顶级画质),如果有专项摄影题材,又需要增加几W,因此,10W是全幅的总预算;所以奉劝手头紧又想入全幅的爱好者先考虑好; (8)摄影爱好者应当有一套大三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专项需求来制备专用的镜头。例如顶级人像头FE135mmF1.8GM;微距头FE90mmF2.8macro;星空、夜景头FE20mmF1.4GM;打鸟头FE200-600mmF5.6-6.3G;体育头FE300mmF2.8GM;等等; (9)不建议大学生买全幅机;不要考虑我有4K,应该买什么器材;不是以自己的口袋来衡量器材,而是相反,以器材来衡量自己的口袋。如果钱不够,那何不再积累几个月?何必要买个二手的老机器或者低端的狗头?这仅仅是折腾,迟早还要出手,反而更浪费,不如一步到位; (10)最后,不打算学习后期的人我是劝退的,别入这一行,不想研究摄影何必不用手机呢?现在的手机摄影功能已经相当不错了。
【新人的愿望】 大佬推荐!打算入门富士了! 预算4500,应该买什么相机?要个适合拍人像的好镜头,虚化要强,对了,还要拍风景,建筑,扫街,最好是一个镜头不用换。 (这类帖子我看过千百遍,所以就代替大家发一个永恒的贴吧)。 (这里面有多少谬误,谁指出来?)
【丁香小镇】 位于丁香湖旁。未完工。
【给小白的建议】 闲暇有时间,也简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看到太多的求助帖,都在问购机,所以就像谈一谈,纯粹是为了助人为乐,纯粹代表个人观点,不信我很好,就当没看到即可。 (1)怎么计划买相机? 摄影不是仅仅依靠相机,实际上镜头远比相机重要,我看有太多人都问该买什么相机。而实际上你应该首先研究一下镜头群,技术指标、质量、选择范围、价格,然后考虑一下,你主要拍什么题材?计划一下你可能需要几支镜头,大概需要多少投资,然后再考虑机身(相机)。我见不少人在想就买一个自己喜欢的机身,然后配个狗头,就不打算继续投资了,那我想说,你将来拍出的照片大概也和手机差不多,那何必要入这一行呢?如果真是出于热爱,想要培养自己的摄影爱好,那就别说“我不想学P图”,“不打算继续投资”,这类话,否则我劝你还是省省吧,爱摄影穷三代,谁都知道,没有决心别跳此坑; (2)买全幅还是半幅? 有一大批信仰党成天在吹全幅,我奇怪他们怎么不捧中画幅?那不是更优吗?我也见过一些痴迷者,砸锅卖铁买了中画幅,然后转接一个全幅镜头在那里自嗨,还到处秀优越感。 以我的观点,摄影是一项务实的爱好,不是拿着大炮给别人看的,对于爱好者群体,半画幅的优势更大。没有几个人拍完作品是要打出大幅照片来展示的,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显示器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有很多人甚至是在微信里把图片传来传去,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全幅和半幅的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体量和价格。摄影需要旅行,而旅行又特别忌讳负重,这时,半幅机就有先天优势了。例如,同样的大三元,半幅镜头的体量要小很多;其次就是最敏感的价格,我见到的大多数买了全幅机的爱好者都不舍得买原厂顶级镜头,他们最喜欢配狗头,大变焦,会给A7R5那样的高像素机配一个18-300大变焦,拿在手里倒是挺威风的,可是成像能喂饱6100W像素吗?拍出来的照片会比手机强很多吗?真正的原因还是价格。决定摄影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镜头,牛头和狗头的差异很大,但是,买了全幅机却配个狗头,有什么必要?不像许多人想得那样,我就配两个镜头就OK了,其实远远不够用!哪一个焦段你没有都会错失一大批珍贵的拍摄机会。所以,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就不要勉强去追求全画幅,中画幅。平均说来,半画幅系统的投资大约等于全画幅的一半,甚至更少。
【对比】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在纠结全画幅和半画幅,究竟它们之间有多大的区别?都有怎样的优缺点?这样的问题是永久存在的! 最近入了腾龙150-500mmF5-6.7长焦镜头(E口),用来配合我的A7R3A机身,结果颇有所感。这支镜头算是非常小型化的超长焦镜头了,体积和大三元FE70-200mmF2.8GMII差不多大小,但是真正上手我在想,这样的组合能带出去旅游吗?实用性会怎样?上次去上海我带的组合是XT-5+XF70-300mmF4-5.6,等效焦距450mm,口径还大一点儿,体积和重量都没有压力……从实用性考虑,今后我可能会停止索尼镜头的引进了,还是富士有太大的优势。那么,那些全画幅党,中画幅党,都有什么想法呢?那些初入门者,都会有什么选择呢? 不能否认,全画幅在画质上有优势,但是那要看光亮度,如果是白天拍摄,两者的差距很难看得出来,即便是放大到200%,半画幅的夜景效果会受到感光度的限制,这也是肯定的,起码是1级。 给大家看照片:
【环珍珠湖】 从保工街北四路出发,走卫工街,沈新路,四法线,直达珍珠湖,顺时针绕湖一大圈,原路返程。 全程124km,珍珠湖巨大,一周很远,大片荷花,路上有蛇(压过一条),环境非常原始,很少人文建设,仅有南侧一广场上有众人跳舞,北侧有游船码头,其他地区人迹罕见,没有去过可以尝试,一路路况较好,公路车可以。
【求助-想买一台微型车床】 不了解这方面国内的厂商,哪一家的精度高,刚性好?希望能加工钢材。 我查阅了呲铁,同琛,还有很多非正规厂商。希望吧友给点参考意见,谢谢!
【新民溪溪湖】 前两天去的,单程25km,走沈新路向西,沈胡路转向北。 非常自然优美的环境,很多鸟类,有黑天鹅,大群,环湖大约5km,有营地,几乎没有游客,门票30,值得一去,很少有人知道。
【如何解决关机耗电】 【2023电脑日记】 *0706:无论是平板还是笔记本,凡是用电池供电的电脑,在关机以后都在继续耗电,这个问题十分普遍,解决的办法有下面几点: (1)关闭USB端口的充电功能:这需要在BIOS当中去设置,找到USB端口设置页,其中可以非使能充电功能,这样关机以后USB端口就会断电了; (2)关闭网络适配器的唤醒功能:打开设备管理器,找到网络适配器,其中的WLAN适配器的属性页中有【高级】选项卡,进入它以后,在属性窗口中有两项【……唤醒】项,把它们都非使能; (3)改变电源按钮的功能:打开控制面板,点击【硬件和声音】一项,选择【电源选项】、【选择电源按钮功能】、【更改当前不可用的设置】,看下面有一项【启动快速启动】(推荐),非使能它,【保存修改】,关闭窗口。 至此,电脑就可以彻底关机了,关机以后就不会继续消耗电池了。 (注:如何找到【控制面板】:对于Win10来说,【控制面板】在开始图标、【Windows系统】中,可以把它固定在开始面板上;对于Win11来说,可以点击【设置】,打开设置窗口,然后在其中的搜索框中输入“控制面板”回车,【控制面板】图标就会显现。) 在桌面上扩展使用平板电脑时,会接入外置键盘、鼠标、扩展坞等外设,这时一定要关闭USB端口的充电功能,否则,关机以后电池会继续向这些设备供电,电池的消耗会很快。另外,平板的电源一定要插在带有固态继电器的电源盒上,固态继电器由USB电源控制,这样,每次开机以后,USB来电,固态继电器就会导通,让AC适配器工作,关机以后USB断电,AC适配器又会自动断开,这样就能彻底关闭平板的电源,避免了AC适配器一直在耗电。 Jack.W
【困惑的问题】 联想小新的表现让我困惑! 这台电脑至今为止似乎并没有故障,但是它的行为方式却十分奇怪。每次开机,亮屏都非常迅速,从按下电源键到亮屏,显示出Logo,大概仅需要3s!如果说,这个Logo是设置在BIOS固件中,因此启动迅速,但是紧接着,屏幕就会显示出一个广告图片,一个复杂的广告,时间不到5s?即便是电脑的启动速度再高,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完成了启动?这时输入PIN码以后,电脑就会进入正常桌面,完成了开机,难道新的高制程CPU和Win11系统会有这般先进的性能?这违反常规,不太可能,好像这本电脑根本就没有关机,而是处于待机状态!!! 另一个表象可以证明我的猜测。即便是把电池充满电,关机以后10天再开机,电池电量都会非常低,甚至完全放空,明显是已经消耗了很多电能,这表明了机器根本就没有彻底关机,而是一直都处于待机状态!我的SurfacePro8就根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关机都可以关死,并且下次开机电池也没有消耗,这是什么原因?是否联想小新就是如此设计的?关机就是待机?有什么办法,通过怎样设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沈阳富士印象体验会感想】 规模够大,组织良好,参观踊跃,尤其是中外模特的试拍现场,几乎抢不上位置,哈哈! 全盘富士设备无一缺失,并且任何设备都可以上手体验,还布置了大量的拍摄小场景,可见组织构思的完美。 影展主要基于中画幅,女朋友系列(我称其为GirlFriendX),那就首先谈谈中画幅。 亿级像素大幅照片就是要展示中画幅的优点,的确清晰细腻,在大画幅的照片的每一处都足够清晰,可以理解为,小画幅画面类似于中画幅画面的一个局部,比如APS-C类似于1/2全画幅和1/4中画幅,那么我就在想,如果我用合成技术,拍4张APS-C,是否就能合成一张中画幅的照片呢?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也值得深入讨论。 如果单从中画幅GFX100S的单机手感来体验,宽度仅仅增加了10mm,重量也可以接受,但如果算进来镜头的体量,那么中画幅起码就是APS-C的二倍以上;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中画幅最长镜头目前只有250mmF4,应该等效全画幅的多少?再长的镜头没有了,这就是问题了。虽说富士会不断推出更长焦距的镜头,但是,几年时间才能配齐焦段?长焦镜头会怎样定价? 中画幅的价格是个最大问题,好像GFX100S接近4W,一支80mmF1.7标头要1.58W,那么标变的价格,人像镜头的价格会是多少,一支等效400mm的长焦估计要10W吧?如果我要配备一套实用的镜头组,是否整体投资不能低于30W?一辆高端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这并非爱好者都能负担。 最后,从需求和实用性分析,除非是自驾游,要背包旅行的摄影人大概会感到负担,就算是带三支镜头,一个脚架,都不是一般体力可支,因此,中画幅注定了自己的消费群体,仅限于专业摄影者和少数专注爱好者。 其他关于X系列设备,令人遗憾的是厂家还拿多年前的老镜头打天下,并且价格十分高昂!早该升级的标变,超广变焦,长焦变焦,都没有二代推出,这个作风的确令人困惑。对比富士XF16-55mmF2.8和适马18-50mmF2.8DC DN的成像,长焦端原厂毫无优势,很对不起它的定价了。 富士急需的是人才,技术的进步,和更积极的创发能力和生产能力。
【再普及一下基础结构】 大家都知道,自动铅笔有个卡头,通过卡头能把铅芯推出来,但是,具体铅芯是怎么被推出来的?可能没有多少人能说清。因此在这里我用文字说明。 卡头:是一个被加工成3瓣的金属黄铜锥面管,3瓣卡头借助弹力平时向外扩展; 护圈:一个黄铜金属环,内部呈锥面,和卡头外锥体配合,可以控制3瓣卡头的开合。打开时卡头形成的内孔就大于铅芯直径,铅芯可以自由通过;锁紧时,卡头形成的内孔直径就会小于铅芯直径,可以把铅芯抱紧; 弹簧:一根套在卡头上的压簧一端顶在护圈端面上,另一端顶在和卡头尾部连接的储芯管上,平时它会把卡头锁紧。 整体:护圈被滑动安装在笔壳内的孔道中,这个孔道长度大于护圈的长度,超过的尺寸就是1次按压尾帽出芯的长度; 当铅笔储芯管中被装入铅芯以后,竖立铅笔,笔尖向下,铅芯就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到卡头的内孔处,这时,揿动尾帽,储芯管向下移动,带动卡头和护圈一起向下移动,卡头还是没有打开;当护圈顶到笔壳孔道的端面而不能再移动时,卡头还可以继续向下移动,致使3瓣卡头打开,铅芯掉落到笔头内部的单向机构(橡胶圈)的端口处;放开尾帽,在弹簧的作用下卡头带动护圈一同向上移动,但此时卡头仍然处于打开的状态,铅芯没动;直到护圈移动到顶住孔道的上端面不能再动,卡头才开始收紧,抱住铅芯,完成了一次运送铅芯的作用;第二次揿动尾帽,铅芯就会被插入前单向机构,并产生阻力,几次揿动尾帽,铅芯就会从护芯管露出端头,伸出一小段,可以书写了; 如果没有前单向机构,铅芯就可能直接掉出铅笔,或者一次揿动出来很长一段,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还可能铅芯出不来,它跟着卡头来回动作,必须要有前单向机构给它施加一个摩擦力才可能正确出芯,所以,要避免卸下笔头,用铅芯或者通针从护芯管口向里插入,那很容易把那个橡胶阻尼零件捅出来,丢失。 在这个基础上,有一种滑动护芯管的设计,护芯管和笔头之间不是固定的而是滑动的,但同样要求必须有前单向机构,也就是说,铅芯到护芯管和护芯管到笔头之间都要有摩擦零件,有两道摩擦零件,哪个坏了笔都会失灵。 大家还记得Orenz那支笔吗?它仅仅被设计了一道摩擦零件,护芯管和笔头之间没有摩擦,因此从原理上就设计错误,使用中依靠些微的自然摩擦力,经常会出现铅芯按不出来,跟着卡头来回移动的弊端。 爱好自动铅笔很好,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不懂原理。
【普及一下单向机构】 基础结构的单向机构在笔头内部,护芯管的后端,它是一个橡胶零件,对铅芯有一定的摩擦力,铅芯向前移动阻力小,向后移动阻力大,所以具有一些单向性能,但双向摩檫力的差别不大,单向性能很差,只能用在基础卡头结构的自动铅笔上; 全自动结构的单向机构有两个,前机构同上,但经过改进,单向性能有提高;后机构由卡头兼作,是在两瓣金属卡头上面安装了两颗滚珠,滚珠在带有内斜面的金属套中滑动,可以把铅芯抱紧,铅芯向前移动非常容易,向后移动几乎不可能,单向性能极好; 在极少数的高级结构中,还使用了特殊的3球单向机构。是在一个内锥形的金属套中放置了3颗滚珠,还有安装在锥面端的磁环,滚珠被磁力吸引贴合在锥面上,3颗滚珠形成中间的三角形孔道,当铅芯穿入时,铅芯会推开滚珠,通过三角孔,进入护芯管;当顶压铅尖时,因为摩擦力的原因,滚珠在锥面上滚动,铅芯被锁紧,无法后退。这种机构单向性能特别好,但是也对铅芯的强度和直径,对结构的加工精度要求更高,价格也更高。 由这些原理可见,面对单向机构,除了第一种普通橡胶零件以外,对另外两种高级的单向机构,千万不能强行把铅芯压入,这不仅可能导致铅芯粉粹,或者被刮下来很多铅粉,更可以造成机构的永久损坏!因为卡头的内孔带有微槽,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加工的,一旦这些微槽被铅芯拉平,或者被刮下来的铅粉堵塞,单向机构就会永久失灵,锁不住铅芯,笔也就废了!由于卡头尺寸太小,内孔只有0.3、0.5mm,所以极难清理堵塞的铅粉。这一点要格外注意,使用全自动出芯铅笔时不能用力过猛,硬把铅芯怼回去,切记!
【自动铅笔日记0527】 *0527:评价最好用的自动铅笔,是一个很有内容的议题。并非越是高级的结构就越有好的使用体验,有些设计是华而不实的,有些是想象的优势,因此价格也不代表实用性或者价值。 实用性有几个方面需要评价,这些方面对书写或者绘图来说都很重要,完美的设计应该有几项。 其一,笔尖的稳定性。最基本的卡头结构和加工精密的出芯孔就可以保证笔尖的稳定,反而是一些高级的结构会影响笔尖的稳定性,比如Kurutoga自动转芯机构,DelGard防断芯机构,双敲机构,全自动出芯这些设计都会降低笔尖的稳定性。不稳定的笔尖对制图的影响甚大,对书写和绘画的影响也不小,会大大降低使用手感; 其二,出芯的方便性。基础设计的卡头结构是最不值得推荐的。因为出芯全凭手动,在书写当中需要经常大幅度变换手姿,严重干扰书写和思考。全自动出芯同样是不理想的,它依靠护芯管接触纸面回缩来带出铅芯,免不了摩擦手感,不管把护芯管做成什么形状,不管怎样提高加工精度,都无法避免摩擦手感,但是,我用指甲拨动护芯管来出芯,也要比揿动尾帽出芯来得方便,因此全自动还是要优于基础结构。摇动出芯非常方便,属于最实用的出芯方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速,根本不需要改变握笔姿势。折腰出芯也有同样的优势。最理想的结构自然是前钦出芯,但产品极少,价格甚高,无法普及。侧按出芯根本不实用,因为转笔以后会找不到按键。前拨出芯非常优秀,但也是产品极少,价格极高。古典旋转出芯已经是淘汰的设计;新式旋转出芯更不能推荐,因为它需要双手配合才能出芯,比基础结构还麻烦。 其三,安全性。那些护芯管很长,并且还是固定不动的设计最令人担心。一次不小心摔笔都会彻底葬送它,因为护芯管一旦被摔弯,就很难再把它恢复到原样,即便是加力搬直,也无法达到原来的直线程度,精度会大大下降,使得出芯摩擦力增加。理想的设计都有完美的保护措施,在用笔以后把笔尖保护起来,免于伤害,这对于笔的使用寿命来说至关重要。 其四,笔尖视觉效果。书写或者制图的舒适性、可控性和笔尖的视觉效果直接相关。细长的笔尖视觉良好,书写舒适,短而顿的笔尖就会遮挡视线,带来很糟糕的使用感受。 其五,材质与加工。塑料材料的低强度,低精度,低重量都会严重影响使用感受。一支优秀的自动铅笔一定要使用尽可能多的金属材料,必须有高精度的加工水平,否则就不可能完美。 *PentelOrezreno:迄今为止加工精度最高的全自动原理产品,具有优秀的出芯性能,但也不能避免护芯管和纸面的摩擦,如果采取指甲拨动那个护芯管来出芯,还是会比基础笔好得多。价格不高,性价比非常出色,带有护芯管回缩锁定功能,安全性尚可,尽管操作不便。唯一的缺点是粉末树脂外壳的重量太轻,严重影响了书写手感,滑动的护芯管也不适合制图,(90) *PilotAutomac:先进的全自动出芯结构,全金属的外壳和内构,双敲结合全自动出芯非常高级,尽管也避免不了护芯管摩擦纸面这个问题。笔尖的稳定性不算太好,而且还是锥形的护芯管,仅适合书写,已经停产,目前价格较高。(93) *PilotTimelineFuture:旋转出笔头,后段推动出芯,可以采用虎口出芯操作,比较实用,安全性不错,金属零件较多,重量合适,护芯管较短,稳定性也不是太好,可用来书写,也可制图,是最佳便携笔。(90) *PilotFumiRaku:高级结构的摇动出芯非常实用,重量适中,金属零件较多,护芯管较短,但是仍然不够安全,没有保护措施,使用当中需要非常小心,储芯管直径太小,只能容纳5-6根铅芯。(85) *PentelGraphgear:金属双敲结构,有稳定的长护芯管,既适合制图,又适合书写,手感极好,加工精度很高,价格低廉,保护性良好,唯独基础出芯结构已经落伍,但仍不失为实用笔之一。(80) *UniKurutogaDive:全自动结构又结合了旋转自动出芯,尽管在设计上很有创意,但实用效果却不佳,自动旋转机构很难触发,使得自动出芯不能工作,最后还得用指甲波动护芯管来出芯。塑料的笔壳档次提不起来,较轻的重量也会影响书写手感,高昂的价格根本不值,保护功能非常完善,因为有笔帽。锥形的护芯管也仅仅适合书写,笔尖不稳,手感一般。(80) *RedRing800:全金属的制图笔,旋转推出笔头机构有很好的保护性能,较长的护芯管也不遮挡视线,重量和造型都适合制图,主要缺点是笔尖不稳,出芯机构太过普通,操作手感很差,使用不便,价格高昂,加工精度低,这都违背了它的高贵定位,因此实用性不理想。(80) *KokuyoPS-1:典型的折腰出芯结构,全金属用料,精密加工,耐久性绝佳,使用方便,低重心,铅尖稳定,但护芯管很短,用于制图不太合适,没有保护机制,需要特别当心。(83) *OHTOPM-1500:全金属结构,有足够的重量,带有可调长度护芯管和可调长度一次出芯的两项特别功能,铅尖比较稳定,卡头出芯,防护操作比较费事,加工精度低,价格也低,由于一次可以推出较长的一段铅芯,所以要比常规的基础笔实用一些。(75) *PlatiumM-170:金属外壳有合适的重量,加工精度高,可调护芯管长度,可以保护,尽管操作较慢,护芯管较长,铅尖稳定,带有回弹防断芯机构,书写和绘图都舒适,出芯还是基础结构。(75) *RedRing400:全金属双敲结构,有高精度的加工,较长的护芯管,使用舒适,基础卡头出芯,最大的问题是重量太轻,直径太细,使得书写手感下降,档次和价格不能匹配。(77) *PilotS30:木杆全自动铅笔,有高级的出芯结构,外壳人体工程学较好,但锥形的护芯管仅仅适合书写,没有保护机制,加工精度尚可,价格不高。(85)
【旅行随拍】
【九龙上河旅游度假村——不用去了】 把门不让进,说内部在施工。
【自动铅笔日记】 *0524:三菱M5-5000自动铅笔的设计算是一个独特的开创,一个很有特色的专利。设计者足够聪明智慧,可见日本人并不太愚蠢,也有很好的智商,起码在小智慧方面是不差的。但是,细细品味这种设计的使用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在自动铅笔的自动原理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难题,而且都没有一种最佳的、完美的解决方案。从最早的后钦式结构,到旋转式结构、摇动结构、侧按结构、折腰结构、前拨结构、全自动结构、滑动护芯管结构,一直发展到前钦式结构,如今又出现了这种螺旋式自动结构,我还是认为,最合理,最便于使用的结构非前钦式结构莫属。 自动铅笔的最大使用障碍就是无法实现自动化铅芯进给,原因很多。在书写的过程当中,一边书写,铅芯一边被磨损,自动机构就应该能够实现自动补偿被磨损的铅芯,但是这一功能却极难实现,这有多种原因。由于铅芯的硬度差别很大,因此耐磨性也完全不同,软的铅芯磨损很快,硬的铅芯磨损很慢,那么,自动进给机构要怎样自动改变补偿量就是个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际的设计都是以手动操作来做到铅芯进给的,在需要补偿的时候手动操作一次,推出一段铅芯,准备好继续书写。全自动原理本由德国人发明,它依赖护芯管接触纸面,被压迫回缩,并在复位时带出铅芯来解决自动进给和进给量的问题,但是,护芯管经常压在纸面上就大大增加了书写的摩擦与干扰,手感非常差,因此这种原理相当不实用。 比较优秀的出芯原理有折腰式、摇动式和前钦式,也包括前拨式。折腰式的原理最为简单,结构集中在笔体前部,自然都属于低重心,使用时完全不需要改变握笔姿势,并可以在360度范围内任意操作,不受转笔限制,但这种笔无法收芯,也成为一大痛点;摇动式结构也同样简单,同样易于实现,除了芯管的直径较小这一弊端,如果设计的好,是可以做到双敲收芯或者旋转收芯的,比如PilotTimeline系列;最新出现的三菱M5-5000这种旋转自动原理是比较复杂的,它依靠书写压力,引起铅芯轻微回缩,这个动作按压两个棘轮,使得铅芯发生旋转,这个旋转动作一方面解决了铅芯磨损形成平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被利用来作为护芯管的斜面回缩,再突然释放,引起自动出芯。看似一种相当高端的设计,但却存在尴尬的问题。这种机构是带有出芯速度调整的,以此来适应使用不同硬度的铅芯时出芯量可以刚好补偿磨耗量,它有几个调节挡位,用来改变每次出芯需要的铅尖点动次数,但是,实际上不可能找到一种出芯速度刚好能够满足铅芯磨耗的程度,两者是没有关联的,无法自动补偿,结果就完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哪个挡位都不能适合某一种铅芯的磨耗,或者对书写的方式有严格的要求,比如画线就不允许,结果铅芯会越写越长,直至折断,或者越写越短,以致无法继续书写。它不能像全自动原理那样根据护芯管碰触纸面发出信号,自动弥补铅芯的磨耗,这是一个弊端;另外,它的自动出芯是依靠铅尖在下笔时轻微的回缩引起的齿轮旋转而达到的,但如果你是连笔写字或者是绘图,或者像我一样写字下笔较轻,就不会引起铅芯旋转,这个自动出芯原理也就失灵了。事实上我购买的几只Korotoga自动旋转铅芯的专利铅笔在我这里都无法实现功能,根本不能旋转,这和我的书写习惯有关。 因此我说,最理想的自动原理还是前钦式。这是一种直接以较大的力量顶压铅尖,让内部机构连同护芯管一起回缩,在弹出时带出铅芯的一种机构,早年也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并首次被用在了施德楼777自动铅笔上,直到今天,这支笔已经被炒到了接近万元的超高价格!这种原理的实现并不困难,它利用了两个单项机构和延迟机构来实现,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超高精密度的加工技术。 另外一种日本人的设计是前拨式结构,用一个金属环安装在笔头部位,可以直接用手指拨动,来替代接触纸面的护芯管。这种结构也不复杂,但使用效果就比全自动原理好了很多,因为没有护芯管摩擦纸面的手感。 可以说,双单项机构的设计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利用它可以设计出各种快速出芯的结构,如果要避免护芯管接触纸面,可以做一些改变,用其他的动作来控制前单向机构,就像日本人的前拨设计,德国人的前钦设计,还有我的虎口推动方案,而且,摇动设计和折腰设计都可以进一步魔改,变成更加实用的结构方案。比如,如何实现折腰原理的收芯操作?如何把摇动原理的储芯管直径做大,并结合收芯机构?等等。实践证明,在书写期间,我们要求铅芯是不应该上下串动的,那会严重影响手感。因此说,三菱的Lorotoga自动旋转原理就很不合适,既不可靠又影响手感,基于这个原理的旋转自动出芯显然也是不合适的设计。 我的三菱M5-5000还在路上,买它主要是为了体验一下这个新专利的效果,同时也作为特殊的收藏。
【大家能不能放开心态?】 国人真穷嘛?买个手机上1W,买套相机好几个W,要个笔记本都想最顶的,怎么到了单车,投资多一点儿都咬牙切齿啊??? 有人说“推荐个打气筒,别超过100”,有人讲“请大Pro推荐台入门车,别超过2K”,我就想问了,是你的爱好没到位,还是观念不对头?对于骑行硬件这种一分钱一分货的东西为什么如此吝啬?低于3K的车能算运动车吗?买什么都图便宜,装出来的车会成什么样子?你敢跑长途吗?现在年月我不相信他们真是穷玩到如此地步,关键还是自己的思想有问题。 建议,也是劝说,朋友们,拒绝廉价货,堵死山寨货,要想入坑就上档次,否则还是远离的好,别自己骗自己…… 以上大实话,尽管喷!
【适马18-50mmF2.8镜头随拍】 使用XT5机身。
【个人的方式】 这样说是个前提,不代表正确,仅仅属于个人的见解和习惯,发表出来供朋友们思考,给新人也给老鸟。 (1)永远放松:我不是专业,不参与比赛,属于休闲类别。因此,我骑车永远不用100%体力或者超体力。原因,使用80%体力如果你能坚持2hours,使用100%体力,你大约只能坚持25min,但如果你使用50%体力,就能坚持8hours,完全不成比例。因此对于长途来说,使用越少的体力越好。
【骑行抚顺】 全程135km,雷锋纪念馆有门卫,单车进不去;矿坑公园道路都堵死了,像是废弃了;月牙岛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最好的骑行路段在浑河北岸,这里和沈阳浑河北岸比较接近,风景甚好。建议走沈抚大道,路况甚好!
【南京桥维修】 不能从南京桥上下到河边了,车友注意。昨天去的琥珀湾,花间道公园。
【两件高价装备初试】 第一件,SIDI Wire 2锁鞋,看样子喜欢极了,可是实际穿起来不合脚,它的鞋舌过长,我剪掉了一截,说明书也允许这么干,但是鞋口边还是太硬,搁脚踝,用大力折弯几次,好了不少。这鞋属于罗马脚形,我是埃及脚,用高密度泡沫塑料做了一个异形条塞在鞋尖处,完全合适了。我原来的Exustar锁鞋特别舒适,可惜现在买不到了。这鞋的质量极好,硬度高,鞋底鞋帮都硬,估计用10年也坏不了; 第二件,UVEX Race 9头盔,样式很德国,属于破风盔,优点是耳边带有转向扣,绑带不会再打扰耳朵;下面的锁扣也是快开式,锁定牢固,不会慢退;打开快速,用单指即可,但我就是不懂它的价格,都能买牙盘了!这种东西成本大概就几十马克吧?
【请教码表的一个低级问题】 昨天第一次试用Garmin Edge Explore 2 码表,能正常连接速度传感器,显示当前速度,但是里程没有变化,一直都是0? 是否需要设置车圈直径?我没有找到在哪里设置,还是因为我的操作有误?不管是否用导航功能,距离都是0?
【今日单车市场】 6年前我装第二辆公路时经常逛tb,那时的配件多啊,价格也相对平稳,我的配件几乎全部都来自于网购,上当很少,但也遇到把二手当全新的卖。 这几天去逛tb,发现情势大不相同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很多大牌都没了,FSA,Shimano,Compagnolo,Exustar,Topeak,等等,找个Shimano DA套件,全网几乎都没货,找个顶级铝轮组,Mavic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剩下Compagnolo和Fulcrum只有两家在卖,手动变速都被电变替代了,其他配件,牙盘,飞轮,链条,把横,坐垫,锁踏,等等,不仅品种可怜,而且价格都飙上去了!过去常见的高端碳架,都变成增值宝物了!1W涨到2W,而且非常罕见。怎么说呢?这几年国内的单车行业倒退太明显了,难道国人都远离单车了?不搞了,不玩儿了,不锻炼了?还是市场萎缩,货币贬值?我看今日要自己组个车就难了,山寨配件满大街,好的配件见不到。我的第二辆车当时花了3.26W购买配件,全部都是顶级,相当于成车4-7W的价格,不久前又升级了轮组,脚踏,码表,已经超过4.8W了……,如今会怎么样?再装车还能达到这个档次吗?
【关于导航】 我骑车喜欢去没去过的地方探险,去陌生的目的地摄影,所以感觉最重要的辅助设备就是导航仪! 10年以前买了一个Garmin nuvi 3750的汽车导航仪,5“屏,超薄,续航4-5h,GPS单频。操作起来还算不错,地图比较清晰详细,定位也比较准确,但是续航太差,不敢常开;如今地图老了,厂家也停止了更新支援;只好买了新出不久的Garmin Edge Explore 2. 本来我也不是专业车手,1040那么多功能对我没大用,除了导航显个速度也就够了,可是这款Explore 2的导航功能却很差!首先就是软件的设计不理想,它号称是专注导航的码表,但是你开机却找不到地图直接入口,打开地图以后的显示不能定制,缩放地图操作不灵敏,需要导航可以用地图直接定点,或者输入路书,后者更实用一些,但是从设备上建立路书却相当困难,没有多少可用性;在手机APP上建立路书要好得多,可以顺利操作,做好以后保存起来,再推送给码表。但是码表和手机之间的连接却总是不稳定,经常打开APP连不上,要反复配对、很长时间才能连上,连上以后推送路书有时成功,有时没反应,不像是操作失误,而像硬件工作不稳定,甚至连接传感器都不稳定,有时断下来,数据就没了,这种无线蓝牙的连接方式根本不如有线那么稳定。 目前很无奈,不知应该买一块什么样的码表才能满足导航需求,没有了导航走出城市就可能迷路。想买1040,毕竟屏幕大,地图显示的详细,但不知道软件设计是否一样糟糕,一样难上手?价格都有值一个车轮了,如果功能不好用又是白白投资!真是叹息为什么国人在这方面就不能努力一把,造出更好用的导航码表?而把那么大的利润让与外人? 在这方面谁的经验丰富来谈谈,虚心请教、洗耳恭听!
【有朋友在用Garmin Edge Explore 2吗?】 本来是为了导航买的,结果发现很难用,在码表上创建路线十分困难,在手机上创建会好得多,但是推送给码表却经常没反应,显示手机已连接,传送没作用。 连接传感器还好,车轮一转就连上了,问题就在导航,远不如手机好用。我发现Garmin软件设计的真够奇葩,新手根本不能上手,使用操作极其不便! 你们都有什么诀窍,请教一下,谢谢!
【骑行日记-春暖花开话长途】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jackwrh.blogchina.com%2F920611510.html&urlrefer=1779d4c38706fb89169df61206847373
【改了Shimano UT锁踏!】 文字太多,只好发链接了。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jackwrh.blogchina.com%2F752905383.html&urlrefer=dc77d42c47b17bd1265b4d652ed1d266
【Compagnolo Bora WTO 45】 这幅轮组给我的印象就是单薄、轻量,辐条细如丝,碳纤薄如翼(想象),而且还有接缝。都说这是中级轮组中的最佳选择,我却担心它会不会突然断裂,然后把我抛在野外?对比我的马维克金属轮组就是感觉不放心,尽管我的体重只有60kg。 目前买了马牌700X25C四季开口胎,也有23C的,不知此轮组配合多大直径的轮胎最合适,请教大侠给解说一下,感谢!
【碟刹】 忽然看到自己的轮组刹车圈被磨得够薄了,胎压达到120车圈都会胀出来一点儿,现在只能打110,真是感觉心痛,一副顶级金属铝轮组就要报废了!因此想到了碟刹,梦想把自己的圈刹改成碟刹,也免得如此浪费(花鼓,轴承,辐条全都好好地)。 可是考察了一圈,发现圈刹车架,圈刹轮组根本改不了碟刹! 实际上碟刹这种东西的原理非常逊色,在刹车时,碟片被抱住了,巨大的扭矩会瞬间作用到车架的单边前叉/后叉上,如果是碳架,如果此处没有经过特别加强,是很容易被折断的!同时,这个扭转力矩还会做用到轮组的辐条上,如果辐条是直拉,就会拧麻花了,必须要斜拉,反向拉才行。对比圈刹,最大的受力点在车架强度最高的中心部位,而且辐条受力几乎不变。可见,碟刹的设计有多么不合理!但是,圈刹唯一的缺点就是磨损!,刹皮磨损还好,轮组的磨损就太令人心痛了,如今买了WTO45碳轮组,能磨几年?有哪位大侠告诉我!这性价比令人唏嘘啊……
【适马18-50的BUG】 刚入此镜头,到手测试感觉成像不错,锐度较好,微距强,对焦快,准确,没有声音,但是有个BUG。 分场景,对于个别的场景就会出现此问题,应该是那种画幅中部明暗交替,对比度大的场景,就会有很高几率出现问题。现象是取景画面忽明忽暗,不停闪烁,这样,半按快门钮进行测光,并锁定,得到的曝光量就会不一致,会出现曝光误差,尽管差别不太大,尽管不是总会出现,但的确是个问题。在B站上有揭示视频,看起来属于非个别现象,我分析是镜头固件BUG,已经去信Sigma反应,希望他们能及早推出固件升级。(注:我用XT5机身测试) 令人感慨的是,那么多富士口此镜头的评测,那些大佬们竟无一人提及此BUG,服了! 有原厂16-55镜头的朋友,你们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问题?
【更换4K显示器调整分辨率以后出现致命错误!】 有同学遇到类是问题吗? 我的系统Win10,已经装了很多游戏环境软件,原来使用华硕制图24”显示器(1920X1200),AutoCAD2019和游戏的运行都很正常。前几日显示器坏了,换了一个优派27”4K显示器,调好3840X2160分辨率以后再启动ACAD遇到“致命错误:Unhandled c00000fdh Exception at C23DA118h”,不能启动程序。……
【照片大小】 说我自己的情况。 目前还在用JGP和胶片模拟,Vivid用得最多,扫街最多。 拍摄的原文件删除不好的以后保存。 处理好的照片构成多个分类影集,另存。 照片的展示以我的4KOLED显示器为基础,显示以点对点为基础,由于照片的裁剪比例各异,因此我把照片的最大尺寸定义为2160X3840,无论是什么比例,宽高都不超过这个像素数,在C1中有这功能。这样的尺寸可以最大的清晰度来显示照片,像素数只有829.44W! 由此可见,即便是一亿像素的中画幅,在显示器上表现的清晰度,锐利程度也和半幅无异! 从论坛中的照片可见,被插值,压缩以后的图像显示清晰度大幅度下降,因此不管你的显示器是什么规格,点对点是一个基础,目前以4K的像素密度来设定图像尺寸是合理的,除非你有8K显示器,如果要把照片存入手机,那就要考虑手机屏幕的分辨率,一定要在全屏显示时可以做到点对点,一旦出现插值,抖动,图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看论坛里的照片就明白了。
【刚刚试用CA就感觉比PS更专业】 不仅各种调整更专业,而且在操作方式上也更方便。例如畸变校正,裁切限定图像像素,统一导出,等等,都要比PS优秀一些,所以希望以后能深入研究,用它替代PS。但一开始就发现,富士购机赠送的CaptureOne Express根本不能用,少了很多工具,有唬人的意味,这就不应该了!
【怎么打开分屏取景】 新的XT5终于入手了,值得庆祝!但我却找不到手动对焦的分屏显示了,在菜单里设好了大屏取景,小屏调焦,但还是打不开双屏!在所有的菜单里都找遍了也没有相关的选项,在互联网上查了许久都没有任何信息,这次真是绝了,富士人的设计思想还是相当奇葩的! 最后终于发现了,原来Disp/Back钮兼顾这项功能,它可以让显示在四种模式之间转换,其中之一就有分屏,My GOD!愚弄人啊! 这种显示方式特别方便,不需要像放大取景那样还得半按快门钮恢复正常显示以后才能重新取景,它可以直接调焦取景同时进行,就和单反一样。大概很多伙伴们还没有尝试过这种分屏模式吧! (顺便提一下,新机对于XF90/2镜头的支援还是有点儿不稳定,AF-S在全开光圈下会出现随机跑焦,有时准,有时差一点儿,别的镜头暂未发现。一般来说,AF性能越高就越容易出现此类情况,对新镜头的支持非常好。)
【旅游设备方案】 今天写了一篇摄影日记,就这个标题。原文不贴了,太长。 旅游摄影的设备非常难组配!一支大变,画质如狗(比如18-135);两支大三元(16-55+70-300)你以为会很少需要换镜头吗?非也,可能一样经常需要换镜头!带一堆定焦?自己找难受。可以说在旅游当中基本没有时间来换镜头,起码要在90%的拍摄过程中不换镜头。但是,此刻你遇上了一个宏伟的大建筑,需要18mm的超广角;下一秒你又发现了一个远方的美女,需要300mm的超长焦,那该怎么办?以往的你只能舍弃舍弃,再舍弃!非常遗憾,很多仅此一次的拍摄机会都这样错过了! 我的办法很简单,用两套设备来解决,比如,你可以带一支安装了XF70-300长焦的XE4,再加上一套安装了XF16-55(18-50亦可)标变的XT5来应对一切,需要时快速转换设备。标变组安装巅峰的腕带,拿在右手里;长焦组安装挂扣,挂在双肩包的腰带上,需要时迅速放开右手的机器,卸下长焦机器,这时原来的机器还会掉在手腕上,万无一失。最好给长焦机器安装一根保险带,固定在背包上,这可能是旅游街拍的最佳方案。 目前可能我会携带XE4装长焦,加上a6600装标变,再带上增距镜去旅游,不带全幅机。如需要超长的焦距时,可以打开数码变焦;当需要超广焦距时,我就拍2-6张来接片,可以解决一切焦段的需要。当然,如果和同伴一起旅游,也会带上一枚56mmF1.2.
【腾龙17-70怎么样?】 对这支镜头的褒贬不一,有人盛赞,有人死黑,实际情况到底怎样?变焦比大自然符合希望,但是也不能不考虑画质,我相信它的广角段和标准段都不错,但是超过50就下降,明显可见,很多评测都指出这一点,也是被喷的最主要的点,加之庞大的尺寸和不低的价格,廉价的用料和结构……总而言之,在富士系统上缺少一支比较均衡的标变镜头,几乎没有完美的选择,至于原厂,实际上存在同样的问题,来到长端也是需要收缩1-2级光圈才能圆满,是一支“让人比较失望的”镜头,并不符合它高昂的售价和高贵的外观。 不能忘记人们的情感,说话的人无不是感情用事,如果手里拿着这支镜头,宁可违心也不能承认自己的选择让其后悔,这就是评测者的心态,而更多的跟随者,实际上仅仅是在趋炎附势,人云亦云而已,至于那些所谓的知名媒体,大众媒体,最好不要看,他们都有利益在其中,一定会对瑕疵绝口不提。 所有选择镜头的朋友们,我建议你们,首先要查看每支镜头的MTF曲线,然后至少要看3篇长篇的,来自专业网站的,英文评测,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这样,后悔的可能性就会更小了。
【全幅半幅对比,谁更优?】 全幅使用Sony A7R3A,配合Sigma ART105mmF2.8macro镜头,在F5.6,ISO100(上图); 半幅使用Fuji XH2,配合XF90mmF2镜头,在F5.6,ISO100(下图)。 略调色彩平衡,JPG格式。
【摄影日记——两件重要的事(富士吐槽)】 对于富士相机来说,有两项最重要的菜单内设置必须要注意到,这两项都在相机的本机设置菜单内,一项是手动对焦的真实曝光和白平衡显示(应该打开,并选【曝光和白平衡】;一项是取景时不要实时显示外景(应该关闭,对应自动曝光时的实时)。这两项的设计概念有些奇怪,不懂富士人的设计思想。 其一,手动对焦的真实取景显示,意为真实地反映出CMOS成像的最终效果。其二,应该是自动对焦时的真实CMOS最终成像的效果。本来这两项根本就是一回事,就是取景显示的效果是否为真实成像效果,如果打开此项,那么在EVF中和LCD中看到的就应该是最终成像的真实效果,这个效果不仅要包括曝光和白平衡,而且还要包括胶片模拟,所有特效滤镜,景深,等等所有的效果,这样才正确;如果关闭此项,就应该显示外界的自然效果,没有加入任何相机的修饰,并且根据外界的光线情况把亮度调节到最实际的状态(环境亮度)。而在富士的概念当中,却设计了两项菜单来执行这一功能,并且意义还不对头,把这两项和是否自动曝光联系在了一起,这完全不合理,并且在手动曝光时,还给出两个子项,分别为【曝光与白平衡】、【仅白平衡】,这就完全不对了!除了曝光与白平衡可以真实显示了,那么其他的参数呢?景深是否显示真实呢?特效滤镜是否会显示出来呢?这些参数都很重要,却没有提及? 就像相机的防抖系统工作模式那样,富士人的设计思想十分奇葩,把防抖设计成了【常时】,【仅拍摄时】和【关闭】三个选项,这根本就不合理,很有化简为繁的意味,并且明显是错误的!如果对比索尼机器,在这方面甚至索尼的设计更合理,更简洁,防抖仅用开/关两项就搞定了,打开以后只要半按快门钮,防抖就开始工作了,等到全按快门钮,快门开启,防抖的工作状态已经十分稳定了,曝光结束以后,防抖系统又会自动关闭了,即省电,又工作稳定;而富士呢?放在【仅拍摄时】模式,在打开快门的一瞬间防抖才会同步通电,此时系统还没有稳定,防抖效果不可靠,实际试过多次,的确会经常拍糊,而只有把模式放在【常时】,才可以达到防抖的真实效果,但是可想而知,这种模式防抖系统一直都通着电,会不费电吗?难怪富士的耗电量总是比索尼大!(换个思维方式,可能富士人顾及到视频拍摄,所以设计了【常时】选项,但是,应该把常时功能和视频拍摄模式联动才对,意为,只要转换到视频拍摄模式,防抖功能就同时常时通电,这样才对,索尼也是这样设计的。) 同样的道理,设置一个选项,打开或者关闭实时取景,就能直接控制取景器中看到的图像是CMOS最终成像的效果,关闭就显示外界的真实效果,不就完事了吗?何必还要设计两个选项,并给出刚好反相的概念,还没有交代全面的参数?这会严重误导摄影者的思想,让新人一头雾水。本以为富士新机应该改变这些低级错误,可惜,他们都带着一起来了!
【关于新出的富士相机镜头搭配问题】 昨天看过一段视频,up讲解了全画幅的索尼A7R5相机为什么还是6100W而没有升级像素,感触很深。作者讲述了镜头成像的光学衍射现象,结论是在全幅6100W像素下能使用的镜头最小光圈是F11,再小的话镜头的分辨率就会无法喂饱像素点了。 联系到富士相机,新推出的XH2,XT5都是4000W像素,像素点是0.03mm,而6100W的全幅机像素点是0.037mm,可见,对于富士机来说,最小光圈只能用到F8,这还是指完美成像的顶级镜头,如果光圈小于F8,解析力就不够满足CMOS的需求了。也就是说,高像素的新机对镜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如果入了这些机器,就不要再考虑解析力不够的镜头了,比如XF18-55, XF18-120,XF35-1.4,等等老一代镜头和大变焦镜头。商家为了利润经常会搭配18-120这类镜头,其实是比较坑的。如果资金所限,建议入XT4这样的2600W机器,适应的镜头可以更多一些,其实即便是2600W,像素密度也等同于全幅6100W了。
【富士色彩】 【摄于科技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