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wrh000
jackwrh000
关注数: 45
粉丝数: 306
发帖数: 6,866
关注贴吧数: 27
【腾龙150-500?】 最近一直纠结这支超长焦,已经有了XF70-300和TC1.4X,是否还需要这支镜头?感觉70-300很好用,口径甚至大于这支,而且格外轻便,但腾龙焦距还是长了200,成像也优秀,要不是卡口的梗可能就入手了! 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富士口可以提价2000+?难道富士受众都有罪了?适马也涨价,腾龙更欺负人! 不知这款镜头是否有可能配合原厂增距镜?否则就厉害了。手上有此镜头的朋友请教一下,谢谢!
【喷?】 这里不让发链接吧?可以在B站搜:“XH2 4000万像素 像素越高 高感表现越好? XH1 :小老弟 我们试试 ?” 这位拿XH2对比了XH1两台机器,从头骂到尾!严重吐槽XH2的成像肉,背噪高,实际效果远逊色于XH1!!!我看得无法忍受,满满的情绪化,也不提用什么镜头测的,是否用手动精准对焦,等等什么条件都不提,就是一顿喷!结论是买XH2的都是白鼠。 首先,据我读过的老外评测,说4000WCMOS的表现在背噪方面会稍弱于XT4,但差别微小,成像细腻程度明显高得多,我自己的感受也是如此,怎么会【肉】呢?说到背噪,最近DP网的评测老头拿出一篇文章,据他的理论,说高像素附带的背噪增加实际上整体效果要优于低像素CMOS,因为高像素的背噪点尺寸小,也同样细腻,如果都放大到像素级,当然是4000W背噪更大,但实际上对于同样的欣赏画幅,低像素的画面要被放大的更多,背噪更容易干扰画面,这个理论似乎有道理。 我也觉得不能光是谴责别人,也应该自己做一个公正的客观的对比测试,我有XT4,XE4,XH2,a6600,四台机身,正准备做一个详细的测试,看看XH2是否真不如XT4?(XT4的CMOS应该不比XH1差吧?我记得XH1使用的是2400W的老CMOS),使用同一支镜头,手动精准调焦,所有参数一致,环境场景一至!
【给纠结于选机的小伙伴们】 前提:打算深入研究摄影者;普通人而不是富翁。 (1)不要选择佳能、尼康!先抛开画幅,这两个厂家的新镜头卡口不开放,只能选原厂。原厂:佳能镜头群质量较低,顶级较少,价格一线,转接不要考虑;尼康:只能放弃F1.4镜头群,接受F1.8镜头群,价格也不低,成像质量很优秀,但镜头数量远远不够;结论是,或者选索尼,或者选富士。(佳能R7,尼康Z30属于戏弄人的机型,大家自己理解); (2)索尼的优点:镜头群太丰富,原厂副厂可选很多,机身型号也多,比如A7R3,A7M4,都是比较实用的机型; 镜头群在选型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考虑镜头的投入一定是目光短浅,那么在决定机身时一味地研究机身价格的高低同样没有见地,一支镜头就可能比机身更昂贵,大家注意了! 要想深入研究摄影,必须要具备最完善的镜头组条件,缺少一个焦段就会失去大量作品。例如,超长焦可能是最出作品的焦段,如果你买的是佳能尼康,那大概就要和这个焦段告别了,因为原厂的那些镜头普通人买不起;要是索尼相机,富士X系列相机,可以考虑副厂。高像素的索尼机器有APS-C模式,可以替代半幅机,得到长焦优势,买副厂,价格可以接受。这是我推荐这两个品牌的原因。 (3)索尼和富士的区别:大家都知道,富士有胶片模拟,较低的镜头组投资,原厂头价格接近或者等于全幅的索尼副厂头,富士的副厂头价格更低,但数量太少。整个富士X镜头组可选范围不宽,选择会受限。此外,富士机的造型,性能都不错;索尼机尺寸小,但配上镜头也没什么优势,软件设计较差,使用艰难,成像追求真实色彩,比富士暗淡,需要大量后期工作,性能上足够好,AF一流,防抖可用,原厂镜头也是顶级价格;选全幅还是半幅从体量上考虑,画质区别不大,如果注重弱光摄影就选全幅,但必须要付出尺寸重量的代价,高昂价格的代价;常规摄影,推荐半幅,在显示器上展示照片和全幅对比看不出差别或差别微弱; (4)最后,富士GF系列是否可选?结论是要付出相当的牺牲,不仅是在巨高的价格上,而且还在镜头焦段的窘迫上。目前没有长焦,有也买不起,超广也太少,几乎没有副厂。所以,仅限于有钱的大佬(>10W),拍摄题材单一的用户可以考虑中画幅,对普通人不推荐。
【56mm镜头对比】 早晨试拍了窗外的楼群,但不是同一天拍的,天气不一样,只能做个参考了,因为Sigma 56mmF1.4DC已出,无法重新对比了。感觉它的清晰度也很高,但反差弱于原厂,价格仅有一半,值得考虑。
【XH2的第一感受】 *0930:新的XH2终于来了!新机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尽管颜值不如XT4,但系统会给人更低调的印象,不会像XT4那样惹人注目,这一点在实用性方面要好很多。新的硕大的手柄让它抓握起来更像是现代机型,而其实它的尺寸和XT4基本一样,宽度和高度都相同,仅厚度增加了少许,整体并不显大,这一点很好,毕竟还是在140mm之下,保持着较小的体积,重量也非常接近。XH2的快门钮有了改进,已经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不是垂直操作的角度,因此操作手型更自然,要比XT4好很多,但是开关盘的高度很低,开关机不太容易,一方面增加了开关机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开关的可靠性。快门钮的手感和一般的机器不同,它采用了无台阶式的设计,使用起来比较自然,但不如索尼快门钮那种台阶设计的手感好。新的机器有较多的按键,一些按键上有标注,而另一些则没有标注。显而易见,带有标注的按键不宜改动,尽管它们也可以自定义,但是违背了标注并非好事。在使用方面,这种现代机型显然不如传统机型直观,不能直接调节快门,曝光补偿,ISO感光度等常用参数,需要熟悉各个按键的功能以后才可以快速调节它,这需要一段时间。它的按键手感不太理想,需要深按才能动作,这样设计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使用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误触的可能,这一点只好通过适应它来解决。肩屏的设计非常有用,它在关机以后也不会熄灭,始终都会显示信息,也一直都指示着电池电量,这一点非常好。 取景器的设计比XT4更好,又大又明亮,它有两种显示方式,一种带有边框的画面在周边显示的数字信息非常清晰,而且眼睛即便远离取景窗也容易看清全部画面;另一种显示无边框的画面,画面尺寸被放得更大,但需要眼睛贴近取景窗才能看清整个画面,而且边框处的文字显示也不是太清晰,因此我选择了第一种显示方式。 尽管从指标上来看新机的电池续航超过XT4,但实际上它的耗电量还是不小,电池在开机以后就会消耗得较快,新的超高像素取景器,CPU,CMOS的耗电量都不会太小,好在机身的热量并没有增加,基本上和XT4一样,长时间开机会微温。新的机械快门依然是那么优秀,声音柔顺,但似乎还是不如XT4的快门那样柔和轻微,总体感觉保持优秀。 在拍摄质量上,我几乎没有感觉到XH2的背噪有变坏的倾向,噪点和XT4也是非常接近的,在ISO3200以下,不放大图像是看不到噪点的,这让我放心了很多,原来最担心的问题并没有明显地呈现,而新机的性能要比XT4提高太多了!仅仅需要时间来验证它的高像素CMOS和超高速电子快门的魅力了。实验几个胶片模拟效果,我发现Velvia的色彩十分鲜艳,图像颜色要比自然场景更为饱和,效果很好,而像Provia等其他模式,色彩就会比较暗淡,并有些故意的偏色。 一个令我格外兴奋的新功能是数码变焦!它具有1.4X和2X两级数码变焦功能。由于CMOS的像素很高,所以进行变焦以后的图像质量依然很好,即便是2X变焦,仍有2000W像素,完全可以实用,这样一来,所有的镜头就都增加了两个焦距,例如18mm镜头现在有18、25.2、36mm三个焦距;23mm镜头有23、32.2、46mm三个焦距;33mm-33/46.2/66mm;40mm-40/56/80mm; 50mm-50/70/100mm; 65mm-65/91/130mm;70mm-70/98/140mm; 90mm-90/126/180mm; 135mm-135/189/270mm;70-300mm-70-600mm(加1.4X增距镜到840mm,相当全幅的1260mm,拍月亮都可以了)。这种应用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定焦镜头的应用范围,让所有的定焦镜头都变成了半个变焦镜头,尤其是扩大了超广角和广角镜头的应用场合,同时,还延伸了长焦镜头的长焦端能力,令人欣喜若狂!无形当中等于增加了至少一倍多镜头的数量,大大有利于摄影操作!原来我还担心,该机仅仅对视频录制支持这种数码变焦,而现在证实了对拍照也同样支持数码变焦!那么以后,我就可以携带一支18mmF1.4的超广角外加一支VoigtlanderAPO50mmF2的镜头组合,实现18mm、25.2mm、36mm、50mm、70mm、100mm一共6个焦距,可以不带变焦镜头了,这个组合的重量轻,体积小。 我的自定义按键记录如下: 机顶:ISO键:采纳;WB键:采纳;无字键:定义为防抖模式; 背部:Delete/Drive键:采纳;Play键:采纳;AFon键:采纳;AEL键:采纳;Q键:采纳;摇杆按下键:取景放大;四向键左:胶片模拟;四向键右:数码变焦;四向键上:测光模式;四向键下:动态范围;后拨轮:曝光补偿; 正面:左下键:对焦模式;右上键:实时取景。 这些按键已经可以控制绝大多数摄影参数,熟练掌握以后就能顺利拍照,其中的常用键是:ISO,Play,数码变焦,动态范围,曝光补偿,对焦模式,防抖模式。下一步设置要计划7个自定义模式了。 C1:城市街拍;(A,F5.6,ISO-A2,Velvia。) C2:郊外风景;(A,F8,ISO-A1,Velvia。) C3:环境人像;(A,F4,人脸,ISO-A1,ClassicCrome。) C4:夜景/暗光;(A,F4,ISO-A3,Velvia。) C5:室内/展会;(A,F4,ISO-A3,Velvia。) C6:微距/小物品/特写;(A,F5.6,Velvia。) C7:高速运动。(S,F4,ISO-A3,Velvia。) (不知是何原因,可以设定的最大光圈只能达到F4)
【终于入了HE1000se】 刚一开声,就秒了我最喜爱的DT1990Pro,而且比较明显。厂家的建议是煲机150h,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音效。终于可以退烧了。 耳机带了3套线,有d3.5单端,d6.35单端和XLR4芯平衡。后两者的线较长,内部都是6根线,很不合理,总阻抗有1.4R感觉还是大了,自己把两套线合成一套了,阻抗减半。不过我还是感觉线太细了,内部是3X4组,保持XLR连接。用热塑管做的外套。建议还是用更粗的6N无氧铜线DIY更好的线材。 驱动设备:转盘Aurender N100C+解码Matrix X-Subre Pro+耳放GoldenWave GXA evo。 声音特点:频响宽,低音宽松自然,中音幽美顺滑,高音明亮,极高频延伸出色,对比DT1990Pro,更加清晰透明,但却不刺激,可以感受到音质更上一层楼,提高了一个档次,听人声非常好,器乐也出色,大编制在气势上稍差,小编制极有魅力,比较杂食。达到这个水平基本可以了,再高的Susvara搞不动了,主要是难推,加上放大器足足要一辆汽车的资金了。
【两个小制作】
【两个小制作】
【富士选头】 进这个门的伙伴们不该是追求性价比型,否则应该进索尼门。富士头应该选得少而精,避免走弯路,选一个是一个,我个人的打算是配齐新出的3颗定焦,再加90和长焦,外加一增距镜,基本全了,剩下一个标变,只能取舍,具体为:XF18/1.4+XF23/1.4+XF33/1.4+Sigma DN56/1.4+XF90/2+XF70-300/4.5-5.6+XF 1.4X 这一套镜头可以涵盖大部分拍摄题材,但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项目: XF56/1.2规格不错,但应该等待第二版新镜头推出,改善了光学以后再入,急用的话可以入Sigma;其中的XF90/2是一颗光学优秀的镜头,如果要节省也可以不要;系统中缺少一只旅游头,我不建议选XF16-55/2.8,应该等待同款的新版,要不就用XF18-55替代;如果喜欢微距,Sigma ART70/2.8macro可以配合防抖机身,光学完美。 目前已经实现了XF18/1.4,XF90/2,老版的23/1.4打算出掉换新版,其余还需努力。
【Pro8 带的原版Win11】 这个新的操作系统使用起来不太令人愉快,有几个原因: 设计过分画蛇添足,很多服务根本用不到,功能多余;菜单和工具都改变得匪夷所思,想找个东西都需要上网搜索经验,一些重要的项目都被取消或隐藏起来了;百度不能登录导致百度的应用基本作废,因为正版Edge的登录和百度的登录相冲突,打不开登陆页面;因为是正版,进入Win11必须要登录,总是涉及太多的输入密码等操作,为了安全把人搞得焦头烂额;过分严格的防护功能会让很多站点打不开或显示异常,自己调整安全级别也找不到具体的项目,连Internet属性都很难找到;过分依赖网络,打开什么应用就会上网去查找登录信息,因为微软站的速度很慢所以显得格外累赘;防护中心会直接删除你的软件疑是病毒的文件;新的Office改得面目全非,查找每一个功能都十分吃力,但问题是新的改进没有带来任何效益;…… 一大堆问题! 如果安装自己的Win10系统,除了笔没有驱动,其他都支持,所以最终决定还是改装我自己的免费Win10系统,简单实用!(试用Pro8的笔,也是效果太差!画线常有断路,精度不够,还是替代不了键盘和鼠标,没多大用途。)
【这是什么意思啊???】 在微软已经注册,输入了设备信息(Surface Pro 8),但是进入个人页面以后寻找Bitlock密匙,经过一番电子邮件密码验证以后,显示出来:【请尝试其他 URL 我们未在此链接中向你显示任何内容。请改为尝试搜索所需内容。】 !!!这是什么意思呀?去哪里搜索呀?这是微软故意搞的吗?你们大家是不是也遇到了?怎么解决的? 没有密匙就不能用U盘恢复系统,该如何是好?感觉微软在恶意搞人,网站速度极慢,无法下载他们的软件,难道他们自己不知道???
【幻影峡谷严重BUG】 进入睡眠以后,经过大约10min时间,机器功耗迅猛增加,风扇狂转,机壳都会被烧得很热,这样一直运转下去,并且系统已经死机,无法再唤醒。试过各种办法都解决不了。目前只能把睡眠时间设置得很长,让它永远也不会睡过去。各位是否遇到同样问题? (安装Win10专业版,运行一切正常,游戏性能出色)
【sz5笔记本在win10下无法安装驱动?】 下载了官方驱动,但执行每个驱动,似乎都可以自解压,把程序放在了C:\util2\drivers\中,但是解压完成以后去那里看什么也没有?打开显示隐藏文件也是空空如也?不知是何原因?求教! 已经关闭了防毒软件,Win10是教育版,已经激活。
【乐途PAW1的文件兼容性问题】 乐途始终都有文件兼容性问题,过去买的PAW-VE如此,新的PAW1也如此,问题是MP3文件也会不兼容,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近安装了一些低码率的MP3文件,结果显示不支持,但乐途并没有给出多高码率的MP3文件可以支持?是否因为可变码率就不支持? 比较奇怪,无论是FLAC,还是MP3,总会遇到不支持的问题,乐途应该明确给出数据,我可以把文件转换一下,但现在摸不着头绪。
【一个特殊的稳压电路】 由于HT7330的输出能力无法满足LotooPAW1录音机的启动需求,不得已我自己搭建了这个电路来替代它,结果令我欣喜,可以完美地解决PAW1电池改造的问题。PAW1对电池有较高的要求,要求的电压范围在2.4-3.5V之间,还要有能力瞬间给出650mA脉冲大电流,而且在我的改造当中还要求稳压器不能多耗电,必须要有微小的静态电流,我知道这样的稳压器很难设计,连厂商都没有好的集成电路,像HT7330这样的电路号称可以给出175mA以上的输出电流,但实际上负载能力很差,如果电流超过100mA,输出电压就会很快下降,而且它也不能给出瞬间大电流。 我想到了低压功率MOS管有极低的导通内阻,那么是否可以利用它来构建一个满足要求的稳压器呢?我把MOS管的栅极直接短路到地,输入3.2V电源,输出端连接10R电阻,此时的输出电流有310mA,测试输出电压竟然达到了3.1V,可见,MOS管A2703的导通内阻是足够低的,完全可以打造一个3V稳压器,专门解决3V电器改造锂电池的问题。 我设计了取样放大器,2.5V电压基准,和MOS管栅极的旁路三极管,结果电压基准器件在极低电流的情况下结电压远低于标准电压。即便给LM355-2.5增加一个微小的工作电流,它也还是只有0.9V的结电压,于是我又尝试用3个4148二极管和一个R3LED串联替代电压基准,结果在3.2V输入的情况下输出电压刚好为3V(3.021V)。这个电路最大的特点是负载能力很好,输出700mA时电压下降也很少,另一个优点对我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极其省电!空载时仅有27uA的电流,可以忽略不计,这是电池改造最困难的问题,不必设立额外的手动电源开关,可以直接把稳压电路插入在电池和机器之间。但是它也优缺点,由于电压升高时电压基准器件的工作电流会提高,器件本身的结电压也会增加,所以电路的输出电压会跟随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对于收音机,录音机,万用表等等一系列电器来说都不是问题。
【PAW1的发现】 用PAW1录音我发现,原机的设计有些特别,话放的增益太高,电平调到50%已经很容易出现过载了,如果调到100%,可以清晰地收入远方的话音,完全可以做偷听录音!是否这是一个奇妙的发现?或者PAW1的设计师本有此意,把该机作为可以隐藏的偷听录音机来考虑的?录音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信噪比很好,声音清晰,频响也比较宽阔,这还仅仅是使用的机内MIC,我在考虑DIY一只更优秀的机外MIC,作外录使用。
【Brymen BM859S上手感受】 包装内的全部配件,不带USB接口组件,需要单购。表笔有特色。电缆柔软,内阻60毫欧,带有前端螺纹,可旋入镀金灯笼插头,方便直插香蕉插座,表笔镀金;脱掉外衣的样子,古朴,平庸,浑圆的后背,支架设计的不怎么样,还不如优利德,有个皮带夹;上下两块板,器件质量和印板工艺都很棒!印板焊盘都镀了金;键盘板和LCD;保险管是这种,高级货?分流电阻又粗又大,这一点国内厂家为什么不学学?我的测试现场;
【一个高端器件】 我买的是4刀3档,打算做一块表。 考虑到开关是表的重要零件,表的寿命基本上取决于它,所以买了这种高级货,质量确实好,所有挡位的接触电阻都一致,14毫欧左右。如果产品表能用上这种品质的零件那有多好!
【一种摩机方案】 这种方案我过去在自己的DIY表中实现过,比较简单,但此功能对于电子领域的应用来说很有价值,EEVblog的高端表就加入了这个功能。 原理非常简单,在电压档的表笔插座上加上一个高电压恒流源,就可以测试二极管,稳压管,各种LED,和小电阻,拓宽了应用范围。 设计电路也不复杂,在电压表笔插座上连接一个开关,接高压恒流源,这个开关为2X2,另一连作为DC-DC升压器的电源开关,升压器使用IB0524-1W隔离型升压模块,输出端接LM334构成的可变恒流源,设定1mA、3mA、10mA三档电流,用第2只开关来调节。输出电压空载24V,带载以后在0-23V范围内都保持不变的电流,测试时可以自由选择电压量程,或者就用自动量程,测试稳压管和电压基准非常方便,用mV档可以测试小到0.1R的电阻,精确度和稳定度优于原表电阻档。
【改造锂电的方法(无图)】 所有的万用表都能改锂电,仅仅是容量大小不一而已。 第一个问题:两节干电池的表可以用一节锂电池加上保护板直接供电;3-4节干电池的表可用两节锂电池替换,但需要加上两串保护板和稳压器;6节干电池和9V积层电池的表用3节锂电池加3串保护板,再加稳压器。 第二个问题:用什么电池来替换?那就要看你的表具体情况。比如,原设计使用的是两节AA电池,可以直接用两节14500锂电池替换,把电池夹改成并联,容量可达1500mAh,然后在机内增加保护板,把输出接在原来的电路板电池端即可,最为简单;还可以把电池夹拆除(割除),放入两块48X32X8这样的聚合物锂电池,并联以后可以达到3000mAh的容量;如果是4节AAA电池,可用48X45X6这样的锂电池两节放在原来的电池夹位置,电池架必须要拆除;这样的办法并不算理想,如果能在机壳内部找到可用的空间,可以把电池的一部分安置在其中,这样容量可以更大,特别是对于使用9V积层电池的表,不能指望它原来的小电池仓; 第三个问题:电路和器件的选择。锂电池保护板可以从废旧电池当中拆出来,这种一般尺寸都很小,如果从网上购买,可能尺寸大些,但也没问题。最合适的稳压器是LDO,比如HT7330,HT7350,这类芯片的静态电流很小只有几个微安,所以不用开关,可以直接把它们连在保护板输出端,然后把输出供给表。当然,如果你有动手能力,可以找到功能开关里的电源开关组,就能引出开关后面的正电端,这样就可以采用LM2931一类静态电流稍大一点的稳压IC,也可以用其他型号的低压差高效率稳压IC。如果表的电压是9V,那可以选可调型稳压芯片,这时一般都应该把稳压器接在开关后面,防止它空耗电。 第四个问题:关于充电。如果你用的电池容量足够大,可以维持100h以上的工作,那完全可以把充电端子做在表内,打开电池盖来充电;如果容量不够维持100h,可以在表壳上找出位置安装充电插座。
【简述新表UT61E+(无图)】 耗电9mA左右; 各档表现正常,仅DCmV档有0.06mV尾数,电容档有尾数27p,欣喜; 和HIOKI DT4281对比:DC电压精度稍低,但都在误差范围内,优利德的通病; 稳定性不如,尾字跳动较大,屏蔽效果不如,对电场比较敏感; EF灵敏度没有做好; 电阻档精准,几乎一样; 总结:很好的实用表,耗电小于DT4281 (15-23mA),质量总体已经不错了。 已下单BM859S,到手会写简评。
【罗兰LX-708的调律】 原出厂的琴调律不准,音不准的问题很严重,在低音区和谐的和弦也会糊成一锅,早就想给它调律。尝试采用数字频率计接在耳机口的办法来测量每个键盘的频率,但是发现测试的数据不稳定,几乎无法确定精确的频率数值,后又采用电子调音器软件来调律,结果很好,音准精度很高,把所有的键盘都调了一遍,发现原来的音高差得太多了。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各位买了罗兰电钢的朋友们可以试试。
【ID门禁卡怎么改在手环上?】 所有的NFC功能都不能支持ID卡,只有一种办法,把钥匙扣ID卡去掉边缘,去除端盖,让它厚度变薄,然后用热塑管把它固定在手环腕带上,已试验成功,以后就不用单独携带ID卡了。 用加热的办法可以取出线圈和芯片,然后粘贴在不干胶纸上,可以得到最薄的厚度,如果没有把握,就留下底面的塑料片。
【罗兰LX-708竟然可以独立调音!】 刚买来时弹琴发现低音区不协和,音不准,最不担心的问题竟然出现了!查找说明书发现有多种调率曲线可以选择,但无论选哪一种曲线低音部分的音高总是不准,这怎么可能?写信给罗兰没有得到回复? 再次研究说明书,终于找到了调整每一个键音高的方法,有上下50步微调,也就是说,电钢也能调琴!!!这下好了,我可以自己调琴了,大喜过望!我打算用数字频率计按照不同的调律方法自己调一遍 :)
【电钢音不准问题】 新进罗兰LX-708电钢,发现低音区音不准,差别还不小,和声比较难受,是否原设计这样调律的?
【已订幻影峡谷】 明知道这机器小问题不少,还是预定了它,原因很多,罗列如下: (1)Intel的驱动做的很差,在我的印象里没有比这个NUC系列更差的驱动,工作不稳定,容易冲突,功能BUG等等,因此才导致了用户出现这么多问题。去美国Intel支持论坛查看,发现他们的客户也没能幸免,有两个支持工程师在里面尽在扯皮,问这问那,就是不谈原因和解决办法,好像一直都在收集信息,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没把程序开发好,但又不能承认,所以只好敷衍和调查,负责反馈而已; (2)原来我一直在考虑入幽灵峡谷,那台机器的性能比这台高不少,体积也大,应该散热更好,性能富余量更大,结果仔细研究了拆解资料以后发现,它属于**设计,明知不对硬要那么搞,把主板设计成了卡板,这就只能采用很小的散热器,并且出风口还被设计在显卡背面,刚好可以被堵死;主板到显卡要经过两个PCIe插座的转接,很不利于高主频,一旦有些微的接触不良就会当机,这种模块结构的设计很不合理,电源的设计也不好,风扇太小,非标,坏了难修,全汉的东西也一样会坏;而且,最佳配合的显卡RTX2070,一看价格把我吓倒;最后放弃幽灵峡谷!(美国论坛评价这台机,轻载很安静,一旦重载风扇立即疯狂提速,可见其散热容量有限,完全不能发挥8核i9的性能,而且用的DDR4-2666内存,只有雷电3口,并不先进。); (3)同时预定了三星DDR4-3200 (16GB X2)内存和三星980 NVME M.2 500GB硬盘,作为系统盘,把原来的三星970 1TB盘作为数据盘,这样系统损坏就不容易伤及到数据了,刚刚丢失了600GB的数据,接受了教训! (4)关于幻影峡谷的声音问题,已经可以确定就是驱动惹的祸!也别指望能完美解决,好在我有很好的USB声卡,用外置,把主机和声卡都固定在显示器的背面,这样比较完美,主机声卡可以屏蔽掉了; (5)关于睡眠问题,从NUC10我就发现了,其一,关机以后风扇还要转好长时间,这纯粹是新的BIOS搞出来的效果,设计者的意图是关机以后继续给主机散热一段时间,但这个主意没有实施好,关机以后它会失控,我发现有几次第二天早晨风扇还在转!其二,在Win10中点击了睡眠,主机实际上没有睡,仍然显示蓝灯,仅仅是显示器灭掉了,但这个显示器格外敏感,只要你微动一下鼠标,或键盘任意键,有时你什么都没碰它也会自动亮起,但很奇怪,有时睡眠经过一分钟以后,机器就会显示闪烁黄灯,真正睡过去了,只有鼠标能唤醒,键盘不能;其三,不少人说NUC睡熟以后唤不醒,醒来会重启,我没有遇到过,显然这个睡眠问题很严重!而这些表现都是Win10与新的BIOS的锅,个人无法解决,只能等待Intel给出新版BIOS; (6)最讨厌的问题是安装软件!我经常有这样的经验。本来装好了系统,打好了驱动,把一切都整理停当,又安装了所有的常用软件(都已经过多遍测试),一切都很完美,但是,假如安装了一个游戏,但不能运行,这时可能就要安装一些游戏环境软件,像什么Net Frame works,C++等等,不知道是哪个软件出了冲突,忽然你的电脑就无法启动了,蓝屏了,或者启动超级慢,或者关机要几分钟,……,甚至会把系统都给毁了,无法启动,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得不全新从头再安装一遍,实在闹心,连以前备份的映像都无法读取,无法恢复系统,各位有什么高见吗?我发现越是新版本的硬件问题越多,兼容性越差,真是担心这台幻影峡谷的结局!
【NUC10i7遇到声卡问题!】 前两天系统有时会反复重启,根据经验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软件引起,所以重新安装系统,使用的是【小兵启动U盘】,安装了3.3GB的Win10-64企业版纯净系统,自动激活。 但是,声卡在设备管理中能被找到,显示正常,驱动应该已经装好,但在系统设备中有个【Intel(R)智音技术OED】设备带有黄色惊叹号,在任务栏的小喇叭图标上显示HDMI显示器音频,在控制面板的声音设置当中无法找到Realtek HD Audio声卡,用声音故障诊断,报没有插入耳机,但是耳机已经插入,就是没有声音。 重装了系统之家的Win10-64,结果一样,重新安装过几遍NUC原厂声卡驱动,都没用,明显这是驱动BUG,似乎智音技术有问题,软件默认背板音频输出口,而NUC使用的是面板输出口,至今已经折腾两天,仍未找到解决办法,奇怪的是,以前安装的纯净版Win10-64完全正常,声音没有任何问题,系统自动给声卡装上了驱动!而这次安装竟然出现这个问题! 想问问吧里的朋友们,你们的NUC是否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特别是NUC10?
【这是学生练习曲?】 从网上看到的一课【学生练习曲】,结果一试根本拉不了!对我来说这比帕格尼尼还要难!我不明白怎么能用4指同时按两根琴弦,还能把音按实?而且还要保证另外两个手指准确地定位,还要快速变化,是否专业的学生都练过这种东西?谁有演奏的诀窍来谈谈?依我看,即便是小提琴家也不太可能完美演奏这样的东西!
【新的XF18mmF1.4来了!】 成像超过XF16mmF1.4很多,体量基本相当,变细变长了一点儿,价格相当,大家有兴趣吗?我认为必进头之一。
【再进一批廉价笔】 到货以后再做简评。 (1)Kokuyo WSG-PS205;(2)Uni M5-559;(3)Zebra DelGuard M86;(4)Uni M5-619GG;(5)Kokuyo WSG-PS305;(6)Uni M5-1017;(7)Uni M5-858GG。
【随拍】
【入坑建议】 我看到很多新人来这里问,“什么微单好啊?”,“我该买什么镜头啊?”,“投资两万,我该买什么?”。就这几个问题,分别做简略回答。 (1)什么微单好:目前微单主流有索尼,佳能,尼康,富士; 索尼:性能好,省电,热量低,电子技术高,各项新技术的领头人,新机层出不穷,镜头卡口持之以恒,导致镜头的数量多,选择面宽,有很多一流素质的产品,包括了几乎所有副厂镜头,具有业界最顶级的成像质量,卡口也能转接各种单反镜头;机身的设计不太专业,菜单设计很差,操作性差,使用感受不是太好,机器的液晶屏一贯不好,色彩亮度都不理想,取景器也一般而已,自动对焦性能一流,对动体的跟踪性能最强,人脸和眼睛识别也很强,视频能力也不错,机身价格一般,原厂镜头特贵; 佳能:一贯的人体工程学造型设计,圆圆的塑料感,卡口有两套,M和RF,前者仅适合APS-C半幅,后者都是全幅,M镜头很少,根本不够用,需要转接EF卡口的传统镜头,但EF镜头又太大,配合不协调,只能考虑适马的一些APS-C镜头;RF镜头群刚刚起步,目前还远远没达到丰富,可选范围很窄,而且每只新的RF镜头都卖天价,副厂现在也不支持RF卡口,所以买了R系列机身以后都会犯愁镜头;这种改变卡口的行为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烦恼! 尼康:微单发展很慢,一直也不重视,直到不久前才开始发力,推出来Z卡口的镜头,但也是同样的问题,Z镜头群刚刚开始组建,目前的镜头数量少,价格高,选择起来比较困难,好镜头一般都不舍得买,但Z卡口的优势在于超短法兰距,可以转接各种其他品牌的镜头,因此目前可以靠转接来维持,将来等Z镜头群健全了,或者副厂也推出Z镜头了再行引进也不迟。Z系列机身的设计比较优秀,操作顺手,专业性突出,优于索尼,各方面都比较均衡,工作可靠性和寿命都很不错; 富士:很值得推荐的小品牌!他们没有全幅相机,只有APS-C和中画幅两种相机。APS-C机身的设计比较高档,比较专业,拍照性能很出色,具有独特的16-18种胶片模拟色彩,可以直出照片,大大减少后期的麻烦,效果多样。成像质量也相当好,和索尼一样优秀。机身的电子设计水平不如索尼,机身耗电量稍大于索尼,发热量稍大。富士一直不重视视频,直到最近才开始加力,但如果要求视频性能好,富士并不合适,它的对焦系统不比索尼和佳能。富士的镜头采用自家独立的X卡口,只有国内的维卓,老蛙等才有副厂镜头,适马腾龙都不支持富士,原厂镜头相对价格较高,已成系列,选择面并不宽,但富士的镜头总体成像比较不错,都在中上等水平,精品也不太多;富士机身非常美观,操控强,液晶屏和取景器质量都优秀,连拍能力一流; 富士的升级机型是中画幅,很多资深者最后都入此门,因为随着发展中画幅的整体价格一直都在降低,目前GFX50系列机身价格已接近全幅,但是镜头还是很昂贵。 (2)我该买什么镜头啊?根据你的用途来选择镜头: 人像,展会:大口径定焦镜头,如果是全幅相机,选择50-135mm焦距;如果是APS-C相机,选择35-85mm的镜头;比如,钱多选原厂,钱少选适马DN30mmF1.4,DN56mmF1.4,ART50mmF1.4,ART85mmF1.4,ART135mmF1.8; 风景,建筑,大场面:广角镜头,没有必要大口径,可以用变焦也可以用定焦。全幅:16-35mmF4;半幅:10-24mmF4; 室内,夜景,星空:选择大口径超广角,比如16mmF1.4,24mmF1.4; 小物品,微距,特写:选择大口径标准镜头或小中焦,比如35mmF1.4,50mmF2,60mmF2.8macro,70mmF2.8macro,100mmF2.8macro; 旅游:选择标准变焦镜头:16-55mmF2.8(半幅);24-70mmF2.8(全幅)。 要点:*买镜头首先要看它的成像质量,把不同的镜头参数列在一起,对比MTF曲线,尺寸和重量,价格,最后确定,在最后决定之前要大量读评测; *轻易不要买大幅度的变焦,比如17-70mm,24-105mm,24-300mm,这类变焦成像都很差,口径太小会失去散景效果,买来拍出的照片和手机拍的差别不大,你会很失望,对焦有一种感觉总是像没有对实,总是不够锐利,有一些焦段的效果很差,就因为如此,业界才会出现大三元之说,常用焦段需要三支变焦来覆盖。假如你要出作品,还是不能太指望变焦镜头,易用性是要以画质损失作为代价的; *并非副厂镜头肯定不如原厂,比如适马的70微,105微,ART85,福伦达的APO50,65,都是同规格的顶级镜头,成像优于原厂,价廉物美,朋友们应该多注重这类镜头,而不是盯着原厂的高价格来炫耀; *拍人像尽可能使用较长的焦距,以便造成明显的散景效果,突出艺术美感,避免透视变形; *买相机时不要带套头,即便很便宜,那些套头也属于鸡肋,很难出手,单独买几身,再单独配镜头; *对于成像质量不能妥协,成像不好的镜头坚决不买,对于成像优秀的镜头便宜的先买,昂贵的以后再说。 (3)投资两万我该买什么? 这想法很糟糕,根本不对头!摄影器材不是这样制备的,摄影坑也不是这样跳的!简单说,这个坑你可以不跳,要想跳就不能这样跳。 我一样不富裕,但我的方法是计划投资,逐步实现,总有一天我可以拥有全部希望拥有的镜头。相机不是主要的,镜头才是主要的,如果你不想投入太多,那何不留在手机领地?如果你想进入摄影领域,那就要做好投入的准备,并打算长期投资,慢慢来。这是工薪族唯一可以到达目的地的方法。 所以,你先考察好入哪一家品牌,然后选出一架比较理想的机身买进来,然后列出一个镜头计划慢慢实现,眼下钱少可以先买一个镜头用着。这才是正确的思路,所以不要问两万你买什么,实话说两万远不够。我也不赞成脚踏两只船,那样你会多投入不少,并不值得。 我的建议: 经济能力不好,不要考虑全幅,因为全幅的镜头投入资金太高,会比半幅高三倍,而两者的画质对我们常用来说差别不大,除非你要把每张照片都放大到1m2,并且打出大幅照片。如果是在屏幕上欣赏照片,半幅足够用; 上全幅的话你必须要考虑较高的后期投资,否则的话就浪费了你的全幅相机。很多小白说我想入个全幅再配一支大变焦就OK了,我想说,那你还不如就用手机拍算了,大变焦已经把你的全幅机身给毁了!这样的想法很成问题,结果自然也不会好。 胡言乱语,仅供参考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以上仅仅代表我自己的想法!
【别再轻信】 看过很多被骗的人,真是无奈!如今的社会,并没有人真心为了给病人解除病痛,所以经常我们看到的大篇大篇的介绍,解说,全都隐藏着目的,所以,希望大家明智一些,不要再上当。 以我的体会,有些炎症在医学上并没有研究出解决办法,或者说根本没有搞清楚病理原因,所以,现有的治疗方法都属于辅助,或临时缓解症状,像鼻炎,气管炎,胃炎,关节炎,等等许多炎症都没有特效药,如果谁告诉你他有偏方那无疑就是要骗你的钱财,千万别信。 得了慢性鼻炎很不幸,这病会周而复始地发作,不好不坏一拖就很久,可能经过几个月又不知不觉地减轻很多,也不明原因,吃什么药,用什么药都没有效果,上网一搜根本没有直接的治疗方法,我就是这种病的受害者,以个人经历分享大家我的经验。 使鼻炎减轻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鼻腔血液的流通,让白血球杀死细菌,用物理方法可能要比吃药的作用更好一点儿,比如,用双手食指按摩鼻翼两侧,上下按摩,一直到鼻子发热,这种体操要坚持做,经常做,一天数次,我敢保证对缓解鼻炎有一些效果;然后,就是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非常重要,比如锻炼身体,多运动,我在鼻炎较重的期间采取最简单的办法,双腿原地小跳,坚持每次跳100次,这样每天坚持,最多我可能会跳到一天上万次,在运动时鼻炎会瞬间缓解,鼻子通气,但安静下来以后不久,又会恢复堵塞,于是我就经常这样跳跃,一方面增强了体质,一方面跳跃的震荡也增加了头部的血流速度,这样坚持久了对缓解鼻炎有效;还有一种方法是设法增加鼻腔的温度,比如,烧一锅热水,用毛巾沾湿后拧干,放在鼻子上,脸上,或者直接用开水的热气熏蒸鼻孔(注意保持距离,避免烫伤);还有就是用清水,淡盐水清洗鼻孔,湿润鼻孔。以上方法都可以缓解鼻炎,如果长期坚持,对这种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大家可以试一试,不用花钱,也不费事,关键就看你的毅力有多强,能坚持多久! 我是个鼻炎病人,原来很严重,曾经一连堵塞3个月不通气,现在已经减轻很多了。在此仅仅分享我的经验,祝愿同病者早日康复! (所有人都希望一次就能彻底治愈鼻炎,我想说,你们能不能别太天真?就因为这种观念导致骗子发大财,你们大家受害,所以,做个明白人,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病可能会康复!)
【浅谈实用化收音机选择】 除非是发烧友和爱好者,不要选择二手老机。一般来说二手老机几乎都有毛病,完好的比率不到10%,所以,必须要有动手能力还要有资料才可以买老机,切记,否则会砸到手里出不去! 对于普通的广播爱好者,最适合买在产的数字调谐收音机,比如德生,德劲等等。一流水平的收音机接收性能都相当接近,有些差异也是个体差异,而且差异不明显。比如德劲DE1103,德生PL600,PL660,PL880,PL990等等,即便是德生H501,S2000的接收能力也没有可闻的提高,它们仅仅是在选择性,抗过载等其他方面有一定优势,所以,纯为了收听,没有必要花费高价去买顶级产品。 对于收音机爱好者群体,情况有所不同,他们为了感受,舍得投入更多的资金,喜欢顶级的设备,因此对这些人另当别论。他们适合购买历史上的顶级产品,不管它们有多贵。在此我想给他们一点建议。 *以日常使用为目的的机器必须是数字调谐的,不能是模拟调谐的,因为操作的繁琐会消磨意志,而带有时控功能和数字存台的机器就要方便很多。存台根本没有必要几百几千,实际上经常收听的电台可能不超过10个,所以,能存27个电台就够了。模拟机更适合用来搜索短波电台,偶尔使用。 *购买老机不要选择那些平常的中低档机型,而一定要选择中高档机型,这些机型的底子较好,设计高级,经过打理以后性能可以恢复到很高的水平,而普通机型的性能和新机器比起来会差一截,因为它们原来的水平就是那样的。 *在此推荐一些老机型供大家参考。松下的RF-4900,是一台具有顶级接收能力的大型卧式机,主芯片是uPC1018C,带有高放的二次变频,双套调谐系统,有LED数字频率表,操控体验颇佳,各波段的灵敏度登峰造极,如果外接合适的天线,作为远程接收很不错,音质也不错,清晰通透;在松下的模拟机产品中这台机器的性能是顶级的,而更高级的RF-8000,RF-9000,仅仅是在功能方面大搞自动化,在性能方面并没有突出,但当前的价格却要高十倍! *松下的RF-B60是我最推荐的数调机。它的性能指标在同类机型当中最高,实际的接受效果也是非常好(指短波),B65多了SSB功能,性能也很优秀,下一个就是RF-B45,它的接收能力也非常好,但却少了飞梭,仅仅适合做日常收音机,不便搜索电台,这几台机器都是难得的精品,胜过索尼的7600GR之流。 *在索尼的机器里,值得推荐的还是ICF-2001D。这是索尼数调机的开山之作,但直到今天它的设计也不落伍。由于此机的开发年代较早,所以使用了一些常规电路来替代如今的大规模电路,这使它的电路复杂,耗电量增大,另外在音质方面,它也不属于音乐欣赏型,而属于通讯接收型,声音清晰,高音含量较多,低音有裁切,但抛去所有这些方面,仅就它的接收能力方面来考量,它可以比拟顶级的机型,对AM弱台的接收效果更好一点儿。 *其他的索尼收音机多以功能见长,像SW77,SW55,SW7600GR,它们的接收能力会稍弱于ICF-2001D。而号称世界最小的SW07,接收性能必然是要受损的,接上附带的小环天线,才能和SW77一样。所以,不要幻想一只又袖珍,效果又超级好的机器。 *最顶级的收音机并不是根德S800,也不是索尼的ICF-320,还不是专业领域里的豪机IC-R8500,而是索尼的ICF-230!关于这一点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ICF-230的电路程式设计具有创新元素,它在惯常的二次变频电路里增加了调谐高放级,用差容5联空气可变电容器来调谐,这种设计在接收机中都极少见到!这种设计如果把它调试好了,性能会超越任何别的收音机和一部分接收机,采取同样设计的产品还有ICF-160. 我买的机器出现了严重的噪音确收不到台,原来是老外拆机以后把两套调谐系统之间的齿轮错装了一个齿,结果导致两套调谐电路严重失谐,这台机器就是这样被原机主搞坏的,其实别的毛病都没有。 以上举例的一些机型可以代表历史上的最高成就,以我的观念,不要毫无意义地收藏一大堆平庸的收音机,只要收藏几架精品就足够了,其他的精力,可以用在专研无线电理论方面,争取把每台机器都调到最佳状态。 好了,就写这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刚刚入了一台飞利浦D2999,性能很不错,这也是一台实用型的机器!有时间再晒图。
【NUC10终于装上了系统!】 新入的NUC10i7高版,好一顿折腾,终于装上了Win10-64. 以前的知识落后太多了,被这台小电脑搞蒙了。 1)暂时把一块带有WIn10-64的SATA SSD硬盘装入机器,试着启动,但系统根本就认不出这块硬盘,启动显示【没有启动设备】!但是进入BIOS却可以看到机器已经认出了SSD盘,这是何故?就算系统是别的机器的,起码也得给段提示,我也可以重装系统呀? 2)不懂BIOS怎么设置,必须要用UEFI启动?Legacy选项是灰色的,找了很久才明白,这个选项已被厂家封死了,不能选择! 3)制作好了U启动盘,考入Win10-64 系统的ISO,再设置好BIOS USB启动优先,这回可以顺利从U盘启动了,一阵窃喜,以为万事会顺利,结果在WinPE中安装系统时,告知系统文件不合要求!于是再把系统换成esd文件,这下可以正常装系统了,但是装好以后重启,电脑一样会告知【没有启动设备】! 只好再去学习,看看这第十代CPU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问题在硬盘的分区格式上。新的CPU不认老的MBR分区格式,只能用GPT新格式,这谁知道啊!需要用分区工具软件把磁盘格式改了,然后重新安装系统,最后,终于一切顺利,启动成功!!!真不容易。由于只有Win10-64才可以支持GPT格式所以也就别想装其他的旧系统了,WIn7-64能支持GPT吗?我不懂。 NUC10i7算是一个不错的产品,感觉运行稳定,发热很小,开机时风扇会猛转几秒钟,系统启动以后速度就慢下来了,基本听不到噪音,就像风扇停转一样。运行的稳定性很好,重不死机,关机以后电源灯不灭,风扇还会继续运转几分钟,然后才慢慢停转,掉电,好像新的系统就是这么设计的?是这样吗? 我装的内存是三星DDR4-2666 16GB两条,SATA盘是三星的500GB,又买了一条三星970EVO Plus M.2 NVMe硬盘,还没到货,起码内存和SATA硬盘都兼容的很好。
【X-T4慢门的使用以及最适曝光控制方法】 B门,功能是全按下快门钮快门开启,抬手快门关闭,在期间显示曝光时间; T门,功能等于可调快门(方便设定长时间曝光),并非传统意义的T门,功能和普通快门一样,但可以设定任意快门速度,把速度拨盘调到T,然后旋转前拨轮来设定快门速度。注意,如果在菜单中改变了前拨轮的设定,就有可能无法用它来调节快门速度,必须要把一个模式设定为SS才行。在曝光期间也会显示曝光时间。 关于曝光,最常使用的是光圈优先模式A。这时手动调节光圈,相机根据测光情况自动调节快门速度,准确快速。但这必须要注意选择一个合适的测光方式,否则的话可能使用不便。我比较主张使用【中心重点平均测光】,此模式能适应绝大多数场合;如果要严格要求在主体上准确曝光,可以使用中心点测光,但使用起来就会比较麻烦,要求很高。比如,对着主体测光,然后半按快门钮完成AF-S单次自动调焦,并自动锁定测光与焦点,然后重新构图,按下快门,这是通常的使用方式,但是,此时背景很有可能会曝光过度,有需要用曝光补偿盘来调节降低1-2级EV,在一些光线复杂反差较大的场景,使用点测光会耽误时间,速度太慢,也费事,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使用手动曝光模式,并把曝光柱状图打开,再把【预览白平衡及曝光】项打开,这时从取景器当中看到的就是拍好照片的样子。此时,你根据需要的景深先设定好光圈,然后再调节快门速度盘,让柱状图置于中间状态,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曝光,这要比使用A/S/P模式都准确,操作起来也很快。
[一个关于X-T4的问题] 刚入X-T4,发现防抖模式第二项[仅拍摄时]不工作! 请问各位T4机友,你们的机器此项情况如何?是否从半按快门钮以后防抖就会启动,抬手就会停止?谢谢!
[两支可以考虑的最佳半幅头] 昨天刚进的两支高素质镜头,推荐给朋友们,大家喜欢可以去找评测,我不上图了,嫌麻烦。 第一支是索尼新近推出的半幅变焦:Sony E16-55/2.8G。这只头尺寸较小,重量也可以,没有防抖,只能配合A6500和A6600。各级光圈都很锐,全开画质几乎没有多少下降,边角和中心也差别些微,可用光圈范围F2.8-F16,焦段适应很广,可以作日常挂机头,拍风景,扫街,人物,等各种题材都可以。此头的成像质量与适马F1.4三剑客极其接近,除了口径不是F1.4,成像几乎看不出差别,我的对比是仅次于DN56/1.4,优于DN30/1.4和DN16/1.4,使用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一机一镜走天下,不用时常换镜头,构图也方便很多,非常实用。此头基本看不到色差,全开暗角不明显,整体性能优秀。价格也不低。 第二支是适马新105微:Sigma ART105/2.8macro DG DN。它也没有防抖,但属于全幅镜头,可以配合所有的索尼微单。此头的评测口径统一,顶级镜头,超越索尼90微,完全看不到色差和畸变,我在夜间拍摄远处的夜总会灯火,仅占画面的5%区域,结果放大以后还是让我吃惊!每一处细小的灯光造型都清晰可辨,细小的文字格外清晰,如刀切一般!这种效果我仅仅第二次见到。第一次是在测试福伦达APO-Lanthar 50/2镜头时见到的,当时就很吃惊,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这只镜头,不过先说明,它没有AF。尺寸十分细小,精美绝伦。
[关于运弓抖动] 几十年的老毛病是运弓抖动,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最近忽然明白了,经过实践很明显,终于改进了这个毛病!如果有犯同样毛病的朋友,可以参考。 运弓抖动的根本原因是:琴弓的用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一致! 比如,琴弓的运行是在15度角向下,呈直线运动,而手臂的用力方向是17度,有向下压弓的倾向,这时,弓子走到中间段就会出现抖动!大家试验一下,很明显。知道了原因,改正就容易了。 个人发现,特此分享。
[请教一个问题] 刚刚定了一台二手的金菊花, 想知道新机的电池是多大容量? 我查到资料说金菊花的电池是两节串联供电的, 工作电流大约在250mA,但找不到具体的电池容量。我在打算给它加一个大容量的电池盒。手里的PAW-VE已经改了,效果很好!
[我的收藏观念] 爱自动铅笔没有错,但避免进坑也是一个关键所在。这个坑也不浅,大概能花进去几十万元,这种盲目的收藏其实没有意义,而明智的收藏应该有所选择。 有价值的自动铅笔产品并不包括所有的[艺术笔], 如果你喜欢收藏艺术笔,那你属于艺术品收藏家而不是自动铅笔收藏家,这个问题要首先明了,因此,即便在自动铅笔上镶上钻石玛瑙,也没有价值收藏,这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资金。 收藏主要面向自动铅笔发展的特殊性,特殊的送芯专利,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而同样功能不同款式的收藏就显得多余了。例如,采用双单向机构的全自动送芯笔;指拨笔;前钦笔;折腰笔;摇摇笔;侧按笔;等。又比如机芯伸缩保护机构;前段滑套保护机构;凸轮旋转伸缩机构;护芯管伸缩保护机构;等等。所有这些特殊的机构,都应该是收藏者的追求。那么要是针对制图笔来收藏,那就有几百上千种产品需要收入,仅此一项,你就得消耗十万元,而且差异甚小,大量类同。 许多笔款都在推出系列的复刻版,纪念版,实际上这样的收藏也可以省略,因为这样的产品仅仅是改变了颜色,外表处理等因素,其它基本结构与原版没有差异,但价格往往会翻倍,纯属商业目的,那么要收全一套,就是一大笔投资,而没有多少意义。当然,我说的是真正的爱好者而不是商人,不包括以收藏为名实为投资的玩家。这样设计,可以大大减少收藏自动铅笔的总体投资,又能领略全面的制笔技术成果,或许这是一个避免跳坑的方法。
[新进的一批笔展示] Pilot Cocoon - 名为茧,大概是受到了茧的形状启发。这支笔的用料高级,基本没有塑料,壳体比较厚,所以分量十足。它的重心大约在中间,书写手感比较特别,虽然笔体粗大,但前端却很细,很光滑,操控比较精确,习惯了以后写字应该不错。它的笔头较小,卡头也较短,因此残芯也短,比较节省。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储芯管特大,一次可以装入一整盒的80mm超长铅芯,能用很久。一体化的锥尖显然不利于靠尺,属于纯粹的书写笔,卡头的声音一般而已,不是太轻脆,整支笔的做工精密,很有实体感,也显得有一定档次。这支笔可以作为日常用笔,会很耐操。我的这支有个缺点,笔头内的橡胶阻尼阻力太小,不知是否个案。
[见不到的神物] Pilot H3003:这支笔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也就是带了一个双敲机构,但细细分析它的设计,它可以排列最佳之一。 (1)带有笔尖的保护机制,避免了意外损坏的担忧,作为完美设计,此点极其重要; (2)细长的护芯管便于靠尺,又不遮挡视线,笔尖点操控精确,既便于制图,又适合书写,一支多能; (3)双敲机构操作方便,一个尾帽双重用途,简化了结构; (4)设计优美的笔握,造型优雅,阻尼作用适当,抗老化; (5)机芯除了双敲机构以外基本都用了金属材料,比较高档; (6)重心设计理想,书写手感优秀。 从这支笔的设计可以分析出最佳自动铅笔的几大特点。在此,全自动出芯原理的产品并不能列为最佳,因为实用性较差,书写手感不好,残心太长的缘故;折腰式出芯的产品操作方便,但失去了笔尖的保护功能,是最大的遗憾;摇摇出芯的高端设计产品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笔尖保护,二是卡头弹力太轻,很容易造成卡头失灵,寿命都比较短;侧向按钮出芯设计在使用中转笔以后会找不到按钮的位置,反倒更加麻繁,因此实用性太低;所有固定护芯管的普通卡头结构都没有保护功能;滑动护芯管的设计有不同的方案,一些变径的带有阻尼的滑动护芯管设计性能较好,双从阻尼保证了护芯管的稳定性,并可以靠尺;而另一些单阻尼的设计却非常糟糕,无法靠尺;最好的机构是前钦式全自动出芯机构,它的性能最完善。纵观所有历史上的产品,可以被认为完美的产品入凤毛麟角,比较好的产品倒是有不少,大约推荐如下: *Pentel GraphGear 1000系列,带有伸缩保护机构,很长的护芯管,金属笔壳,机芯被推出以后固定很稳,几乎不晃,价格低廉,伸缩机构不是采用双敲机构,而是用单敲锁定机构,寿命更长; *Pilot H3003系列,如上图,采用双敲机构的产品,设计水平很高,也有很长的护芯管,可以被用在各个领域; *Rotring 400伸缩版,结构和H3003接近,全金属结构,单敲锁定结构,加工精密,笔尖稳定,唯独重量较轻,直径较细,不太理想; *Rotring 800,先进的伸缩原理,机芯缩入以后笔体会变短,造型优美,全金属结构,但有加工精度不理想的问题,笔尖不够稳定,配合间隙有些过大,卡头声音不清晰; *Kokuyo PS-1, PS-2, PS-3, PS-4系列及现产系列,这个系列的笔都采用了折腰出芯原理,操作方便快速,笔体全金属,加工精度很高,使用寿命超长,而且残芯很短,比较节省,缺点是失去了笔尖保护; *Pentel PN3015 Technomatic, 鲜见的前钦式产品,此行业中几乎完美的设计,除了残心较长一个缺点; *Pilot Timeline Future, 奇特的旋转机构,可伸缩笔头,而且稳定性较好,非常有设计感,非常便携,可以用来书写,也可以作少量的制图,因为它有一体短护芯管,推荐作为随身笔; *Pilot Fumi Raku, 旋转加摇摇双功能出芯机构,带有短护芯管,使用方便,颜值很高,缺少保护功能; *三文唐伸缩护芯管版,笔尖稳定性很好,整体设计优秀,全金属加工精度极高,橡皮实用,比Rotring600优秀很多。
[X2Pro拍照BUG] 如果一次拍很多照片,拍摄钮会失去反映,按了也没动作,需要退出软件重新进入才能恢复。你们遇到同样的情况吗?
[FindX2Pro的几天体验] (1)耗电主要看使用方式,如果调高亮度,同时用2K+120HZ,打游戏,那电量下得很快;如果用暗黑显示,适当调低亮度,关闭120HZ,不打游戏,一天下来还有剩余,我就是这么用的。看一部两小时720P影片耗电15%。待机一夜消耗3-4%(不开数据流量); (2)拍照总体很不错,微距模式和长焦模式用途很大。要想达到最佳效果用专业模式,这时可以手动调节曝光量和手动调焦,对付夜景就轻松了,可以避免过黑或过曝,但手动模式只有X1-X5-X10几档变焦;目前手机的拍摄组件已经到了瓶径,要想进一步提高就必须要能调整光圈了,那不是轻易能办到的,因为尺寸太微小; (3)充电比较特别,原装的充电器平时输出电压是5.23V,但给机器充电时会自动升压到9-10V,并输出高达6A的大电流,所以充电才会飞快。但我也不认为如此疾速充电有太大的优势,因为会缩短电池寿命。该机同样也可以使用任何USB 的5V电源来充电,只不过充电速度会下降不少,因此,平时也可以用充电宝,笔记本,USB电源来充电,慢点儿而已; (4)通话时上扬声器的音量实在不大,目前还没有找到增加音量的方法; (5)屏幕的确优秀,细腻,干净,色彩饱和,优于索尼的IPS手机屏,用来显示图片,看电影,的确没有色彩渐变的分层效果,颜色是连续的,很自然,画面极其清晰! (6)指纹的设计比较奇怪,在屏幕的中心偏下处有一圆环,待机中它不亮,但只要你碰动手机它就会亮起,当按上手指时,它会瞬间闪亮,亮度极高,比较吓人,似乎要把屏幕烧毁,但没事,解锁极快,大概0.2秒; (7)本机自带的应用还是不少,多数都没用,但是不全能删掉,一少部分能删掉;原带的音乐,视频播放器和相册,密码本,便签,计算器,录音机等都不怎么样,不能按文件夹选择资源,不便使用,因此不实用,我都安装了别的软件。原机的文件管理,软件商店,日历这些都可以; (8)尺寸真是不小,没用过大屏手机的人要适应一段时间,而且重量也感人(陶瓷壳板),放在衣袋里很沉; (9)摄像头还是太容易被粘上指纹,这个真无奈,不管怎么注意都难免,只好依靠镜头纸了; (10)软件安装会自动检查病毒和广告,发现不纯净的软件会拒绝安装,并直接删除;如果发现软件商店里有新版会显示建议到那里安装; (11)操作上感觉不是太方便,退出,后退一步等常用操作都靠手势,不太习惯; (12)信号不错,比我的老手机索尼Z3要好不少,原来在家里1-2格信号,现在3-4格,并且经常是5G,偶尔掉到4G; (13)外放效果还是不错,但最大音量会有些机振,用耳机还是音质最好,原带的耳塞质量还不错; (14)屏幕绿边的情况不严重,平时非常轻微,看不出来,只有在亮度较低的一个阶段比较明显,再亮些又轻了,在极低亮度时还有可能会出现黯红偏色; (15)256GB存储相当充足,我装了一堆资料仅仅用了38G。系统占用了25G; (16)原带的背壳感觉太一般了,又硬,又廉价,应该换个更好的;至于屏幕,我喜欢裸奔; (17)目前还没有找到来电提醒应该怎样设置; 就想到以上这些,没有发现其他问题,总体操作流畅,功能完善,使用体验优秀!
[有问题想请教] X2Pro的很多预装软件都卸不掉,长按不显示[删除],你们有什么办法把不喜欢的软件删掉?是不是一定要先ROOT才行啊? 我怎么就没有听别人说已经做了Root的? 还是不习惯使用ColorOS呵,怎么把多个后台运行的程序彻底关闭? 在几个打开的程序之间转换是不是要使用侧边拦? 用起来还是不如Sony Z3习惯。
[Sakura GB2M3004 和 Zebra Sharbo X CL5两支复合笔的评测] 复合笔的特点是一笔多能。在一个比壳内安装不同的笔芯,实现不同的书写效果。常见的复合笔有2芯,3芯,4芯,5芯几种,它们的工作原理有几种,但效果差别不大。 第一种机构,属于带有方向性的推推机构(或称双敲机构),就是用手钦动笔尾帽按一次推出笔芯,再按一次可收回笔芯),复合笔的双敲机构是在普通的圆珠笔双敲机构上改进来的。它在尾帽轴上加工了一个环槽,而每个笔芯推出轴上都安装了可灵活转动的重力锤,当把某个重力锤垂直时,它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尾帽轴的环槽而被卡住,这时,推动尾帽,相应的笔芯就会被推出。旋转笔杆,让不同的笔芯成垂直方向,就能推出相应的笔芯,完成了出芯和换芯的功能。这种机构的主要问题在于推推机构的强度。很多产品用塑料来制作零件,因此寿命都不长,使用1-2年就可能会失灵。 第二种机构,直接在每根笔芯推出轴上做出手柄,并让它们直接露出比壳外面,用手指操作,就可以推出每个笔芯,锁定机构是单一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显得低档,零件都由塑料制作,寿命也不长。 第三种机构,在笔壳后段内部安装了凸轮机构,几根笔芯推出轴都带有弹簧,把他们的尖端压在了凸轮上,如果用手来相对转动笔的前后段,凸轮转动,每支笔芯就会顺序被推出或收回,在推出点和收回点安装了定位滚珠以后,定位性能就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种机构由金属和尼龙来制造零件,寿命远比上述两类机构更长,使用也很方便。 说道主要优点,复合笔是一笔多用,特别适合用在多需求场合,比如设计电路,标注数值,标注音标,用颜色分类等等用途。一般来说,复合笔的配备可以自由组合,你需要什么就可以安装什么。比如,安装红/兰/黑圆珠笔+0.5自动铅笔;或者安装红圆珠笔+0.5+0.7自动铅笔,甚至可以安装4根自动铅笔机芯。复合笔的主要缺点是每支笔芯机构被推出以后笔尖轴线都会倾斜于比壳轴线,虽然倾斜的角度不大,但使用时依然会感到别扭。 本文所例举的两支复合笔都属于160RMB价格的产品,档次相同,来自两个有名的日本厂商。它们同为3芯笔,同采用旋转推出机构,精度都不错,工艺质量上乘。如果仔细对比,两者仍有些区别。 Zebra Sharbo X CL5是那只白色的复合笔。它是大名鼎鼎的Sharbo家族中的一员。有多种外表工艺,黑色,银色,白色,皮革绿色,皮革白色,原理上有3芯,4芯,其中4芯的价格提高大约1倍,直径和长度都增加了。此文介绍的CL5是用黄铜加工的笔壳,笔头,比壳很薄,重量较轻,外表是皮纹理漆,但笔腰和尾帽都是用塑料加工的,表面涂银色光面漆。笔壳前段用螺纹拧在笔腰内管上。笔夹像是黄铜电镀。在笔腰和后段之间有变径凸台,两者有5mm间距。在笔腰段外表,有3处定位线,第1个位置画了1条线,第2个位置画两条线,第3个位置三条线,在第1个位置是自动铅笔的位置,在此处,比壳后段可以向笔腰压缩4mm,以为手动出芯而用。在三个位置有定位点,作为笔芯推出定位,但它没有笔芯收回定位点,只能大致放在两点之间。此笔的笔芯采用直径d2.25mm,长67.3mm的圆珠笔芯,自动铅笔机构直径d3.45,长41.5mm,非常短小,但让我不相信的是,它细小的蓄芯管竟然可以容纳5根铅芯,足够用了。CL5的尾帽是可以旋下来的,里面有不大的橡皮,还比较实用。此笔的功能没有问题,外表工艺不错,造型比较好看,但由于笔壳太轻,显得不够档次,书写手感差了一点儿,另一个缺点就是笔头的孔直径过大,所有的笔尖都有一些晃动。 Sakura GB2M3004和上述复合笔的结构比较接近,功能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细微之处。首先,此笔几乎没有塑料件,全由铝,黄铜和不锈钢制造,整支笔的重量明显大于Zebra,手感提高不少。此笔有白,银,红,金,粉,黑,银,深蓝,深灰多种颜色,外观很美,工艺精密,采用了烤漆处理。它的尾帽也能旋开,由铝制成,整体明显比Zebra高档。笔腰由不锈钢制成,前段笔壳插入笔腰连接,后段笔壳也可以相对笔腰压入,而且不分位置,在三个定位点都能压入,供自动铅笔操作使用,因此,可见此笔能安装3根自动铅笔芯,而Zebra则不能。该笔的定位也是3点,收笔无定位,而且该笔的优点是笔头孔径加工得比较精密,笔尖的晃动要小不少,这一点很好。但此笔的自动铅笔机芯更小,仅有d2.6X30mm,不过它也能容纳5根铅芯,非常好!这两款笔的圆珠笔芯可以通用。 (注:把这样一支复合笔改成单用自动铅笔会怎样呢?我看非常简单,用一个DIY的自动铅笔机芯加装一个偏心尾柱,就可以安装在复合笔的一个位置上,也可以用产品施密特笔芯改造。这样改装的优点是,性价比高,功能好,可以带有保护功能,并为全金属结构,造型高档美观,要买一支这样的自动铅笔,大概要用高一倍的价格!)
[美丽的郊外---骑行摄影] [浑南内河木桥][沈北一街区][春天的河岸]
[DIY目前情况]
[闲话家用音响] 看到很多的咨询帖,有些话想对初入门者讲讲,权作参考。 (1)家庭影院还是HiFi? 一定选HiFi, 而不是影院。原因何在?按道理说,一套影院的价格不能低于3万元,同时还必须要配合软件,带有多声道的视频软件,才能出影院效果,而我们所看的电视,下载的电影基本上没有带这种录音的,所以根本解不出来多声道效果,而且,一套影院需要有中置,后置,前置至少5个扬声器(就是音箱),最好再加上一个低音炮,还要有一台带有多种影院解码功能的影院中心,这些设备的价格加在一起,没有3万根本就下不来,那为什么市售的一些影院价格不高呢?诚实地告诉你,那是一堆垃圾质量的产品,厂家为了骗骗外行,刻意降低成本,用低密度板,劣质单元来做音箱,用不带解码的电路来假冒影院中心,用集成芯片来作功放,... 买这种东西也只能上当而已!还有一点,影院的扬声器布局非常讲究,必须要按要求来,离墙有较远的距离,否则效果出不来。假如你有一间屋子专门做影院,有5万元可以消费,那可以考虑影院,否则的话,算了吧! 为什么要选择HiFi? 因为HiFi的门槛低,不足1万就能组建一套不错的音响,可以适应所有的音乐,最关键的是,HiFi的效果是真实的,有真实的声场,准确的器乐定位,高保真的音质,能够帮助欣赏者提高音乐修养,建立正确的听音观,因此提高个人修养和水平。HiFi的价格范围很宽,从几千到几百万都有可能,甚至可以自己DIY。 (2)不懂音响的人一上来就喊低音,对他们来说低音最好能震塌楼板!这种听音观只能说明是音盲,根本不懂音响。一般来说,在不大的房间内,尤其是没有经过严格音响装修的房间,是很忌讳低音过丰的!那种悍动身体的效果可以解一时之快,但时间一长就会轰头,让耳朵承受不了,而且,低音如果多了,混响就会更强,把低音的素质给破坏了,糊成一团,听不出都有什么低音乐器... 因此说,我们希望有较好的低音延伸,但量不能多了,而且必须要保证低音的快速,质感,收放快,能应对复杂节奏。对于家庭音响来说,往往更重要的是中音和高音,人声主要集中在中音区,而器乐的泛音全部都在高音区,高级音响的主要优势也体现在这两个区域。那么,正确的听音观念应该是透明,清晰的音质,整体频响的平衡度,每一段频带衔接的顺滑度,如果再高一步,就要细细体味声音的特色了(味道),比如润泽,光辉,真切,圆润,等等一些形容词。当然,这些素质都需要用金钱来换取。 (3)怎样组建一套低价位的HiFi音响系统。如果你仅仅是要给自己的电脑扩展一套不错的桌面音响的话,我建议你直接买有源音箱,而不要单独配置无源箱和放大器,这样可以减少麻烦,少占空间,降低投资,效果上也可以不错,足够一般的欣赏使用。那么价位和品牌呢?选择的余地太大了!从几百到几万都有,不考虑太多的HiFi因素的话,买几百的一对2.0小箱亦无不可。这种东西不会太好,听个响儿而已,要求别太高。如果你要好一些的,能听音乐的,那可以买一些监听级别的2.0小箱,注意是小箱而不是大箱,4"的,5"的,更大的怕你舍不得投资,价格会翻倍。国内比较好的音响大家都知道,我要推荐的是睿韵声学和索微同轴,再有就是一些国外的品牌,比如,著名的猴子香蕉,KEF的鸭蛋,Q-Acoustic,等等英国与丹麦的品牌比较适合音乐欣赏,而美国的JBL, BOSE则适合放效果声,用来打游戏,看电影不错,听音乐一般。以我的观点,有源音箱的选择价位应该在万元之下,超过一万,就应该考虑无源音箱了,音效会更上一层楼。 (4)家用无源系统,以音源,放大器和一对扬声器组成,最低价位一万,超过就无止境,根据个人能力来选择。先谈音源。最简单用电脑,可以用笔记本,但一定要装一个外置声卡,比如专业的USB声卡,音质相当优秀,价格也过千;比较理想的音源是独立的数字转盘解码一体机,比如乾隆盛的,享声的,国内国外都有不少,价格不菲,选低价位的也得有两三千。最好不要选便携式HiFi播放器,那个效果差很多。也有人选CD机,我不推荐,因为现在的CD已经淘汰了,连片源都断了,买CD没前途,光头寿命也太短。 再说放大器。这东西相当贵,国产的品种很少,现在大概就剩下天逸,价格也不低,进口的都高价位,我们可以看看二手,性价比会高很多。关于来源,我个人比较欣赏英国机,此类机器的功率不大,价位较低,音乐性好,素质较高,非常适合百姓使用。比如Roksan, Greek, Arcam, Rotel, Cambridge Audio, Onix, 等等,几千可以买到小功率机。美国机器我不推荐,美国机功率大,素质高,价格昂贵,声音直白,不太适合普通用家。日本放大器的品牌也不少,比较有名的如Marantz, Onkyo, Yamaha, Denon, Luxman, Accuphase, 也可以考虑。关于功率,许多人都有错误概念,张口几百瓦!他们不懂,那种功率是日本人给我们灌输的,所谓的“音乐功率”,就是峰峰值,而西方人和我们讲的功率是平均正玄波功率,要比音乐功率大得多。一般而言,对于一对90db灵敏度的书架箱,有30W功率就能驱动到80%的效果,有60W功率已经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追求100W或更大功率的放大器。放大器的功率大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那些甲类机,大功率机经常会使用一堆输出管,这些管子的配合精度会直接影响音质,因此,许多大功率机的声音都比较粗,并不适合HiFi系统,而更适合舞台和专业系统。日本机的标注比较浮夸,比如,100W的功率大概只有西方60W机器的功力,0.003%的失真是在1KHZ/10W的状态下测出的;而西方机的0.03%可能是在20-20KHZ/80%功率下测得的。请大家注意这一点。放大器也有合并机和分体机,如果系统投资不超过3万,就选合并机吧!如果资金富裕,最好选分体机,优点是背景更黑,声道分离度更好,电源更纯净。 最后讲扬声器。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想落地箱,都想自己的家庭看起来气派,富裕,豪华,音响越大越好,这种心态恰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经常问,“这对落地箱价格2500,大神帮我看看怎么样?”。我真不好意思说,这属于普及品,还进不了HiFi,因为连一对小HiFi书架箱都不太可能低于2500,那么... 一般说来,扬声器的大小与房间的容积关系密切,除非你要把音箱放在很大的房间里,才可以选择落地箱,并且,应该注意的是,很多音箱都是后吹式的,都要离墙有700mm以上的距离。如果你把落地箱放在不大的房间里,而且还靠近墙壁,低音就可能乱成一团,反射声波的叠加和干涉可以引起不良后果,让音场变得混乱,而且落地箱的低音会过剩,进一步造成轰头效应。所以,如果房间不大于20m2,我推荐买书架箱。至于杨声器单元的口径,同样不是越大越好,8"的两分频箱容易出现中音凹陷的问题,而4"小箱又必然会缺失一些极低频的重放。选择5.5”-6.5”是个不错的折中。音箱的品牌我首推英国产品,其次是丹麦的,最后才是美国的。简言之,英国箱音乐情感好,素质高,丹麦箱素质高,平衡,美国箱劲爆,刺激,小音量效果差。日本箱没名气,还不如国产,这是大体情况。比较不错的品牌有,英国:Monitor Audio, B&W, KEF, Tannoy, Warfedale, Mission, AE, 丹麦:Dynaudio, Dali, Energy, 美国:Klipstch, JBL, Genisis。一万元的投资一般只能买最小的低档音箱,小功率的合并机,加上低价的数播,这才能算是入门级的HiFi系统,3万元可以买中档的2号书架箱,加万元的中档合并机,加上高档数播,这个投资用来欣赏音乐足亦,除非你是发烧友,才有必要继续研究,投资10万或更多,去引进顶级的喇叭,放大器,分体的解码,转盘,音响线等高级设备。 好了,今天就写到此,如果能给新人一点儿参考,就很值得了,谢谢阅读! jackwrh
[音箱搭配请教] 最近入手Monitor Audio Bronze2, 正在考虑功放问题,由于没有试听条件,在此请老烧指教一二,谢谢! 听音爱好细腻,清晰,透明,以播放古典器乐为主,兼顾人声。 倾向于英国机。有享声A200数播作音源,希望用XLB连接。 目前在看Creek Evo A100, Onix RA125, Roksan K3合并机,Rotel RA-1572,此外还有Audiolab 8300A, Cambridge Audio CXA80/81, Musical Fidelity M6si. 这些都是价位接近的合并机,不知哪一款最适合。
[五里河河边到鸟岛的路现在畅通吗?] 想去棋盘山,每次都从鸟岛上森林路,不知道现在到鸟岛的路还被堵吗?
[模拟机的FM波段调谐表] 差不多所有的调谐表都被做成了信号强度指示,但是,在FM波段这种设计对调谐而言根本没大用! 正确的设计是采取中值指示,无信号时表指针位于表盘中点,而如果本振频率偏高了,表针就会顺时针偏转,如果低了就会逆时针偏转,这样就很容易把中心频率调准,保证收音机不出现失真。目前只有极少数的专业FM接收机采取这样的设计。 其实改进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加一个三极管放大器,从中放输出端引出AFC信号放大以后驱动调谐表就可以了。
[爱好听广播只需要一台收音机] 而爱好收音机的人经常买一大堆机器摆在架子上。这种乐趣也就抵上了大把的血汗钱,或许爱好者永远都不要理性思考! 走过55年的爱好者之路,我会说自己过得很充实,爱好的幸福无可比拟! 那么如今我可以告诉你,你实际上没必要买一堆机器,有1-2台好机器也就足亦了! 那么什么才是好机器?其实选择并不多,但重要的条件是现实为主,我不打算推荐你松下RF-8000,当然也不会是索尼V21,最实用的机器只有一台,Sony CRF-230,其他的你看自己的爱好选吧! 最近开始研究这台机器,尽管有所准备但还是受到了震撼!
[新进X-T3的一些感受] (1)外观美,尺寸大,持握手感还行,上太小的头不协调; (2)耗电猛,473mA,小电池扛不了多久; (3)USB Type-C可以供电,可以充电,但必须要开机以后再插USB才能供电,非常麻烦; (4)对焦很强,比我的索尼a6300还强,相当黑的场景都能对焦成功,速度也足够快; (5)镜头难配,除了原厂只有卡侬EF口镜头可以完美转接,Fringer转接环效果棒极了,远超适马环。 目前转接Canon EF-S24/2.8STM, Canon EF40/2.8STM, Sigma 35/1.4ART, Sigma 50/1.4ART, 效果都不错,两只Sigma镜头的AF速度更快,效果应该不次于原厂。
[做个最简单的全能充电器] 你想做吗?一个电源适配器就可以供笔记本,给数码相机,收音机,MP3,任意电器的锂电池充电,其实实现起来非常简单。大致描述如下。 用笔记本电源作基础,直供笔记本;增加二次开关变换器,可用LM2576/LT1074等IC,把电压降到4.25V/5V/8.5V,三档可调。在输出端串联电流取样电阻0.1欧,取出电压由LM393鉴别,输出通过PNP管给IC控制端施加电压,起到限流作用。比较器的电压基准可调,使输出电流能在200-2000mA范围内任意调节。关键点在电压基准要以输出正极作零电位,用恒流源供电,保证供电电压变化,基准电压不变。一个双显数字表头用来指示电压电流,利用同一个电流取样电阻。 这样的电源可以取代你的所有充电器和适配器,值得制作。
[话说高清屏] 与时俱进?正确吗?时代的发展都是进步吗? 16:9是不是进步? 窄边框变成宽边框是不是进步?36W变成90W是不是进步?很多事物都需要思考,而不是盲从! 关于高清屏,我一直都有顾虑,最近刚引进了一台二手高清屏本,便证实了我的预感。 很奇怪各位使用4K/2K高清屏的兄弟都怎么设置显示?都用得舒服吗? 在Win7中有三种办法增大字体,第一种,全屏显示较大字体(100%,125%,150%可选);第二种,调大窗口和菜单字体,可以任意设置大小;第三种,设定较低的屏幕分辨率。 前两种办法,都无法放大软件内部的工具条以及窗口上的字体,因此操作起来极其艰难;唯独第三种办法可以全面放大任何显示内容。但是如果高清屏设低分辨率那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选低分屏了,而且此时的字体显示会采取插值的办法,使字体笔划的锐利度下降,效果不好。 我的12.1"小本有1920X1200的分辨率,无论是用Photoshop,AutoCAD,Audition, 还是用Protel99se,几乎都看不清像蚂蚁一样小的工具按钮,我很奇怪,2K/4K屏是怎么用的?那么将来是否还会有8K屏? 我以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都有一个最合适的规范,并非无止境的[越高越好],大家是否认同?而像现在这样,分辨率无限提高,就像数码相机的像素,也像高速列车的速度,那么将来的结果会怎么样?请大家想想! (例如,电脑的速度越快越好吗?你拿光速计算机来干什么?如果你的工作根本用不到那么快的速度,何必要浪费更多的电力和资源去追求超高速?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有转接腾龙90微的朋友吗?] 原厂90微个头太大,价格高,所以想到了转接新腾龙90微,用适马环,不知能否正常AF?有试过的朋友说一说,谢谢!
[略谈微技术] 对平民来说,微技术比较遥远,但也不是可望不可及。微技术的特点就是精密,刃磨高手,几乎全美第一。 先说基础,基本两个系列,全自动和半自动。全自动用单钮控制展开和收入,半自动用单钮控制展开,拉杆收入。 刀头都是滑动的,在刀柄的滑道中运行,所以必然会有间隙,稳定性不如折刀。而且比折刀更害怕汁液,一旦汁液进入,工作就会失灵。要想清理得购买昂贵的特别螺刀才行,而且他们用两类特殊螺栓!讨厌的美国佬! OTF系列:按尺寸排列,战斗殇齿龙Combat Troodon长度和宽度都最大(不谈巨型版),强悍,为格斗设计,价格较好,可进,但开刀比较紧,拇指吃力;然后是圣甲虫Scarab,也一样强壮,用双簧,但长度短了,价格不亲,刀头定位段的尺寸比较短,我担心它的寿命;比它细的是超智Ultratech,为什么这样翻译我表示不解,原意是极端技术。这个系列产量最大,价格较好,适合EDC,而且控制钮不那么紧,卖得最多。本来OTF原理就适合细长的造型,短粗的话稳定性会下降;再小的是殇齿龙Troodon和UTX-85,大概前者稍显强壮一点儿,价格却高得离谱,不明原因,它们的长度都不超过200,适合EDC;至于更小的UTX-70,就是一个小玩儿物,用途不多。 半自动系列,就谈Halo。尺寸特大,比大龙还长,但却特细,像日本战刀。有很多日本Tanto形状的刀头,刃线带弧度,几乎就是缩小的日本战刀,可见美国佬也被日本人影响。这个系列的原理有点儿问题,弹簧在收纳状态总是被压紧的!日久以后会不会渐渐失去弹性没人知道,要想换弹簧大概没有多大可能,所以,平时最好让它展开保存。令外还有个问题,Halo 5以前的版本都不带保险,万一误触开刀钮,就比较危险,Halo 6增加了保险拨钮。 说说刀头。他们有各种设计和配备。S35VN, M390, Elmax,等等。还有双峰,单刃,水滴头,Tanto头,表面有抛光,石洗,镀黑,镀红,等等,数不胜数。大众都喜欢双峰,带齿,但我喜欢单平刃,因为自己无法磨齿,双锋切割角度大,不够锋利,自己也没有格斗的需要,切割永远都是第一目的。 最后提及微技术的折,可以说同样出色,属于顶级折,在美国亦如此。其中最经典的是Socom Elite,强壮可靠,而且极端精密和锋利,如果要升级自己的EDC,一定要有这把。
[初烧友误区谈] (1)最好的刀能削铁如泥吗? 不能! 那是文学夸张, 别相信小说或者电影, 削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我要最硬的钢材! 首先,最硬的钢材打造的刀具价格很高; 其次, 硬刀的保持刀刃时间有多长, 你磨利所花费的时间就有多长, 两者抵消, 硬钢并无效益! (3)我喜欢强刀! 开始时我也喜欢, 现在变得理智了. 强刀很好, 可以粗用或者格斗, 但是你有多少机会这样使用刀具? 事实上, 爱好者的刀具多半用来把玩和作切削工具. 或者是日用, 用来开个快递, 打个果皮之类, 这时, 较薄的锋利刀头反而更好用. (4)双峰! 看起来威猛! 双峰的两侧刃角显然比较大, 切割阻力也加大了, 双峰的设计意图是格斗, 而不是日用, 你要它做什么(看着漂靓,我承认)? (5)什么刀最好? 没有最好的刀, 看你的用途是干什么. 切苹果你可以选大平磨的Spyderco,切菜你选Benchmade 810,开荒砍树你买把狗腿,格斗你最好别想! (6)你真要入刀坑不成? 刀坑如山涧,跳下去粉身碎骨,不花几十万就没有多大意思。我主张实用化为主,别收那些特别版,签名版,大剑版 ...... 以实用为目的,附带欣赏把玩,收几只,十几只也就可以了,再多就属于收藏了,止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