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嘟啦 梦嘟啦
关注数: 31 粉丝数: 302 发帖数: 23,804 关注贴吧数: 20
【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帖》 柳公权,字诚恳,号松雪道人。京兆华原即今铜川市耀县人,村子是稠桑乡柳家原。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少时很尊敬父母,听哥哥的话,跟哥哥读书。写文章、写字、绘画、一学便会。酷爱文史,爱发表政治卓见。24岁考中进士。他头脑清楚,笔法流利,文词严谨,深为唐穆宗所常识。根据他爱儒墨,喜政论,文学书法和强记博学的特长,封为“翰林书院抬学士”等职。 他博览群书,才华出群,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宫,轿车刚停,文宗就令他以数十言颂之。公权一视,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辞流利优美,无不惊叹。文宗又笑着说:“卿再吟诗三首,称颂太平”。公权毫无难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叹地说:“曹子建七步成诗,卿七步诗三首,真乃奇才也”。 柳公权博览群书,对《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很有研究,是一位很有才学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真、行、草三体都有很高的造诣,更工于正书。他初学王羲之,继学欧阳询、颜真卿、终于融合诸家笔法,独创一格,自成一家,史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好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与欧、颜齐名,是唐宋八大书法家之一,蜚声中外。那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为不孝”。就连不习汉字的外国使臣,每次入京,也“必重购柳书以去。” 柳公权用笔之道,富有深刻哲理。穆宗李恒问他用笔之法,他回答“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穆宗听了,顿时政容,悟其笔谏之意。 柳公权历经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十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和兄公绰同葬耀县阿子乡让义村,墓前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源立碑,上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公权草字帖】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是晚唐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钟繇、王羲之,后来遍习欧、虞、褚、颜,融会众长,自成一家,是中国书法史上继颜真卿后最为著名的楷书名家。所创“柳体”风格强烈、法度严谨、道劲丰润、骨气洞达。其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是初学楷书的较好范本。《临王献之洛神赋》、《蒙诏帖》是柳公权为数不多的行草书代表作。   柳公权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是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书法也同其他艺术一样发展到又一个光辉灿烂的顶峰。这一时期,无论楷书、行书、草书,都有划时代的创造。柳公权的成功在于他顺应了书法史发展的必然,穷本知变,勇于创新。他创造了迥异于前人的新体——“柳体”。   与柳公权同时期的颜真卿、张旭、怀素、李阳冰等大书法家,他们代表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新成就。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原因外,其中主要一点,是由于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思想的活跃,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开启了一个气势恢弘的“盛唐气象”。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如散文、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都达到崭新的成就,书法的新成就也就成了这时代的必然趋势。
正确加玻璃水 天早上下露水,前档玻璃直接雾化了。。。 一看没有玻璃水了 就加了一瓶矿泉水~~~~~~~~~~~~~~~~~~~~~~~~~~~~~~~~~~~~~~~~~~~~~~~ 心里嘀咕着怕出问题。。。。 于是乎有了以下 O(∩_∩)O~……~ 汽车玻璃水怎么加,很多车主从汽车用品店里面买了汽车玻璃水回来都不知道如何加玻璃水,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汽车用品网的小编-小敏在此教大家如何DIY加汽车玻璃水。 有的车主认为清洗前挡风玻璃其实很简单,用不着小题大做。有车主会放弃购买一瓶10~20元左右的专用玻璃水,选择“偏方”——自制的玻璃水。他们将洗洁精、洗涤剂、洗衣粉等兑一点水来替代专用玻璃水,认为又便宜又省心;也有的车主直接用清水替代玻璃水。专家指出这些做法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用水兑洗衣粉:洗衣粉水里会有一些沉淀物,时间长了,不仅会腐蚀橡胶管,而且会堵塞喷水口,严重情况下会损坏到电机。一般洗涤剂都呈碱性,对橡胶会有一定的腐蚀性,会加速催化雨刮器胶条的硬化,硬化的胶条刮擦挡风玻璃时,会加速挡风玻璃表面被刮毛、刮花。如果重新更换雨刮器,付出的费用将是玻璃水的几十倍价格。 用水代替玻璃水:这个风险相对小一些。但需要留意的是,普通的自来水同样含有较多杂质,时间长了,杂质会依附在橡胶管内,影响正常的喷水。长期使用可能会使玻璃表面与雨刮器之间摩擦力加大,玻璃产生划痕。其实,清水只能简单地清洗灰尘,对车窗上附着的脏污、虫尸,并没有彻底清洗的能力。
【 张芝】 《冠军帖》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