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苦都愿意 多苦都愿意
关注数: 18 粉丝数: 445 发帖数: 5,692 关注贴吧数: 20
天鹅湖 惊魂记 周星驰的成人童话 不完全统计,剧中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女主带耳机听音乐, 第二次龙套巫婆被七种武器群殴 第三次女主逆向开车 第四次推门见未来 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所以去看了下这个西方故事。最吸引我的部分是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镜头来到喜剧之王,当年上映时为了迎合市场(待考证),采用了喜剧结尾。新喜剧之王则不同,为了避免遗憾与干涉,星星煞费苦心,估计头发又多白了几根。后面两场戏的背景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第四次结尾女主获奖的时候配乐也是天鹅湖,这可以看做是明线的结局。第三次雨中的这场可以看做暗线的结局。星星呈现出来了给观众去做选择。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一明一暗一喜一悲两种结局,果然如采访时星星说的观众喜欢就好。 再来谈谈惊喜惊悚惊吓,看第一款预告片时就注意到了惊魂记里的那个场景。以为单纯的致敬希区柯克。看完影片之后结合天鹅湖的故事,考虑到惊魂记的剧情。女主中间就被干掉了,男主的精神状态。简直太符合了新喜女主的角色定位了。惊魂记的男女主正对应新喜的女主,新喜的男女主正对应星星。从长江七号的雌雄互换到新喜的雌雄一体,周星驰再一次突破了自己。还敢说你不是新喜剧之王。 刚刚想夸女主与宝强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剧中女主面试时分别饰演的造型,王宝强白雪公主变男人的桥段,更坚定了这一想法。 PS:新人女主跟宝强表现完美。 (转自周星驰吧)
《流浪地球》的科学槽(技术,完坑,长文慎入)首先是discl 《流浪地球》的科学槽(技术,完坑,长文慎入) 首先是disclaimer。 之前我零散地看过很多针对这篇小说的技术类吐槽,杂乱分布在各个帖子里面,没法一一寻找出处;而且现在我也分不清哪些槽是看过的、哪些是自己想出来的了。 所以这只能算是一个总结文。里面的任何想法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抄来的,我不宣称任何所有权。 至于吐槽的目的,很简单:“因为槽在那里”。这些槽是否会影响这篇小说的价值、是否会影响作者的地位、甚或是否会影响科幻小说的定义之类的劳什子,我本人并不关心,也不建议大家在这个帖子底下讨论。 —————————————————————————————————— 流浪不是一种生存方式——关于《流浪地球》的科学槽 如果用整个地球和地质年代的眼光来看,人类不管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无关紧要,都要随着地球的消失而被遗忘——只除了一点:太空航行。所有的成就和所有的破坏在几十亿年之后都将毫无意义,但大规模飞出太阳系却可能坚持到宇宙灭亡之日。而且,这似乎是一项唯有智慧生命才能达成的壮举。如果说人类对地球有什么价值的话,大概就是这一条了。 而把整个地球都带走,大概是太空航行的一种登峰造极的形式了吧…… 所以,在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当地球文明因为太阳氦闪而面临灭亡的时候,人类不但决心彻底抛弃太阳,还要带上地球一起去远行。 但是,这样说走就走,真的没问题吗? 1 起因 流浪的直接原因看起来很简单:地球即将遭遇氦闪,要完蛋了。关于氦闪的相关吐槽,羊白大已经在日志里讲过,在此简要复述如下:按照现有的恒星模型,氦闪本身的持续时间极短,瞬时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并不能对外界产生重大影响,相反氦闪之前的恒星膨胀危害更大。不过反正随着太阳的演化,总会走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阶段,这不是一个关键伤。 但是虽说是流浪,也得有些生活质量标准,只送大脑或者无线电信号什么的可不成。人类的流浪之旅至少要满足在两千五百年的行程里稳定存在,到了目的地还能恢复可持续的生活,这才算是合格的流浪方式。因此,流浪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离开太阳”,而是“离开太阳之后还要好好活着”。 如果人类“好好活着”的方式就是尽量维持现状的话,那么带走整个地球初看起来似乎不错,因为地球上似乎找不到“没用”的东西。寒冷的两极地区是深海洋流传送带的起始点,而洋流传送带几乎塑造了全球的气候面貌;广阔的大洋地区提供了地球一半的光合作用产量;无人居住的热带丛林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源泉。就连看似无用的内部岩浆,其实也是地球物质循环的主导者——如果没有岩浆带来的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大气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只需三十万年就会全部变成碳酸钙躺在海底,这时候光合作用当然也就得全部中断了。更别提地幔还是地磁场的来源,而没了地磁场就没了对宇宙射线的主要防护。人类试图制造简装版地球的努力迄今为止尚未成功。 但问题是,地球不是一个孤立体系,驱动它运作的是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输入;而人类在离开太阳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对这一缺失做出任何弥补。 地球每秒钟从太阳获得1.73*10^17焦耳的能量,其中70%被吸收,30%被直接反射。这些吸收的能量占了地球能量总收支的99.9%以上,相比之下地球内部每秒产热只有4.5*10^13焦耳左右,潮汐能和人类燃料产能更少。来自太阳的能量不但维持了地表温度,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和生物圈能量循环,还直接驱动了大气环流和洋流,促成了地表的物质循环。说合格的太阳辐射是宜居星球的第一标准,并不为过;也难怪NASA仅仅是确认了一个太阳辐射正合适的行星、别的信息还几乎一无所知,就急着要开个新闻发布会了。 其实太阳辐射倒也不是无可替代,理论上我们可以像《诗云》那样拿一个小白洞绕着地球转冒充太阳,或者给地球围一层发光膜。后者花费的能量大致相当于每秒消耗1kg反物质,还没到“完全不可能”的程度。话说回来,如果这种科技都有了,地球人可能也不需要逃跑了…… 但小说中不仅没有任何补救,还明确出现了这样的描写: “这时的太阳已成了一个棒球大小,一动不动地悬在天边,它的光芒只在自己的周围映出了一圈晨曦似的亮影,天空呈暗暗的深蓝色,星星仍清晰可见。举目望去,哪有海啊,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 如此温度剧变,原有地球生态系统当然是基本全毁了。看来人类的目的并不是“保存“全部现有生态系统,而是到了目的地再重建。这期间,人类将独自度过两千五百年的漫漫长夜。 到此为止,地球派的逻辑倒还没错:其它条件相同时,大体系通常比小体系更稳定,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是大致适用的。一千万人一起发疯的概率总比一百人要低。 只是,带着一颗残破的地球流浪,真的能拯救人类吗? 2 途中 地球尚且可以近似为一个封闭体系(和外界以能量交流为主,物质交流可以忽略),人类社会就是彻头彻尾的开放体系,需要大量来自地球生态
世界最伟大的20位导演排行榜(韩粉好好看看什么是经典电影) TOP1: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于1946年12月18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犹太人血统,电影导演、编剧和电影制作人。代表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侏罗纪公园》、《林肯》等 TOP2: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1956年加入美国国籍,并保留了英国国籍。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尤其擅长拍摄惊悚悬疑片,电影悬念大师代表作:《蝴蝶梦》、《惊魂记》、《西北偏北》等 TOP3: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1942年11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导演、编剧,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代表作《雨果》、《纽约黑帮》、《好家伙》等 TOP4: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美国著名电影导演,1928出生于美国纽约。代表作:《洛丽塔》、《2001太空漫游》、《斯巴达克斯》等 TOP5: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1937年11月30日生于英国诺萨布兰,英国导演、制作人。代表作:《角斗士》、《决斗的人》、《末路狂花》等 TOP6:黑泽明,日本电影编剧、导演、监制人。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等 TOP7:彼得·杰克逊,1961年10月31日出生于新西兰,电影导演。代表作:《金刚》、《指环王系类》、《霍比特人系列》等 TOP8: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1963年3月27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挪克斯维尔,美国后现代主义导演、编剧、演员、制作人代表作:《低俗小说》、《无耻**》、《杀**尔系列》等 TOP9:奥逊·威尔斯(英语:Orson Welles;1915年5月6日—1985年10月10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逝世于洛杉矶,是集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电影天才。为编剧,他写了42个剧本;作为导演,他执导了近40部影片。代表作:《公民凯恩》等 TOP10:伍迪·艾伦,本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斯堡(Allen Stewart Konigsberg),1935年12月1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美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喜剧演员、作家、音乐家与剧作家。艾伦独具风格的电影,范畴横跨戏剧、脱线性喜剧。艾伦也以他速度飞快的电影拍摄过程与数量繁多的电影作品而见长。艾伦的电影常包办编剧、导演,有时甚至自己上阵演出。灵感方面,艾伦则汲取自文学、性、哲学、心理学、古希腊、犹太身份、欧洲电影,以及他的出生地与一生的居所:纽约市。代表作:《午夜巴黎》、《汉娜姐妹》、《爱与罪》等 TOP11: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年5月31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美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代表作:《百万美元宝贝》、《不可饶恕》等 TOP12: 大卫·利恩爵士,CBE(英语:Sir David Lean,1908年3月25日-1991年4月16日)是英国电影导演、电影大师,电影以气势磅礴,剧情动人著称。代表作:《相见恨晚》、《远大前程》等 TOP13:乔尔·科恩与其弟伊桑·科恩的“科恩兄弟”组合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独立影坛都几乎是无往不利的金字招牌,也是所有演员期望与之合作的对象之一。哥哥乔尔生于1954年11月29日,弟弟伊桑生于1957年9月21日,都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由于他们作品的编剧、制片及导演都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故被称为“科恩兄弟”。代表作:《冷血暴》、《巴顿分科》、《金钱帝国》等 TOP14:詹姆斯·卡梅隆1954年8月16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好莱坞电影导演、编剧。1997年,他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取得了18.4亿美元的票房,打破全球影史票房纪录[1] ;该片在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1个奖项,詹姆斯·卡梅隆亦凭借该片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2009年12月,他执导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上映,该片全球总票房超过27亿美元,再次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全球影史票房纪录代表作:《终结者系列》、《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第一滴血》、《食人鱼系类》等 TOP15: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年4月7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 ,家族为意大利移民。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大学读于霍夫斯特拉大学戏剧艺术系,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获电影硕士学位。代表作:《教父》、《现代启示录》、《对话》等 TOP16: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1946年9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刺杀肯尼迪》、《生于七月四日》、《野战排》等 TOP17:赛尔乔·莱翁内( Sergio Leone,1929年1月3日——1989年4月30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编剧,导演,演员。代表作:《荒野大嫖客》、《美国往事》等 TOP18:约翰·福特(John Ford,1894年2月1日-1973年8月31日)至1966年共拍摄140多部影片,是影史最多产的导演之一,他的创作最能体现勇敢开拓的美国精神,因此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约翰·福特是有史以来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奖最多的电影导演,也是美国电影学会终身成就奖首位得主。代表作:《蓬门今始为君开》、《告密者》等 TOP19:比利·怀尔德(1906年6月22日-2002年3月27日)是一位犹太裔的美国导演、制作人与编剧家,是美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比利·怀尔德曾经两度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共入围奥斯卡奖21个奖项,其中有8次是最佳导演奖。比利·怀尔德于2002年因肺炎而于加州洛杉矶逝世,埋葬在西木区的西木村纪念公园公墓代表作:《失去的周末》、《日落大道》等 TOP20:山姆·派金帕(1925年-1984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城市弗雷斯诺的美国动作片大师,被誉为暴力美学电影的开山鼻主,其执导的电影永远充满着令大家不安的暴力和与之相对应的深层次反向思维。山姆·派金帕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是做为编剧和电视西部类型片导演开始自己的拍摄生涯的。代表作:《日落黄沙》、《牛郎血泪美人恩》等
《战狼2》烂番茄40%,老外观点:突破不了B级片的范畴 转载: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ewara.com%2Fwala%2F103098609+&urlrefer=4fbba567a9f5b7eb11229547cf13397f 老外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多看看烂番茄和IMDB有好处,比票吧客观多了。 在《战狼2》超越《美人鱼》成为国内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的同时,这股观影热潮也引起了外媒的注意。《战狼2》在国内票房虽高,但口碑一直两极化,那么在老外眼里,它又是怎样一部电影呢? 之前我们为大家翻译过我们找到的唯一一篇外媒影评,对方给予了不错的评价,认为《战狼2》“瑕不掩瑜”,这个“瑜”就在于动作戏“有时野蛮,经常滑稽,一直观感很好”。 现在影评多了一些,《战狼2》的烂番茄页面上终于显示了评分——五篇三差评,新鲜度40%,平均分2.5/10。除了上面提到的那篇,还有一个好评来自《好莱坞报道者》,影评人认为: “《战狼2》比上一集更壮观也更大胆,并不是说这就一定是好事,但动作片的影迷一定会喜欢,因为精心编排拍摄的动作套路几乎一刻不停地袭来,带给观众最大的冲击力。” 虽然标记为好评,但其实和差评一样,都认为电影的可取之处只有动作戏,只是差评将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放得更大。罗杰·埃伯特网的影评认为,主角的爱国情操是“建立在种族主义假想的背后”,同样拯救第三世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剧情,如果换到美国片或欧洲片中,则会被批评为“丑陋的‘白人救世主’力量幻想”。 该影评人也毫不留情地指出,《战狼2》在艺术上是肤浅的,其核心观点认为只有中国军队才能救非洲无名国家于血腥的地方反动势力和道德沦丧的欧洲雇佣兵,这样的思想“永远让人恶心”。 电影让他了解到,在80年代看《第一滴血2》这种“丑陋、操控人心、不感人”的电影是什么感觉。 “和史泰龙早期的成名作一样,《战狼2》给你说教,给你敲打,还指望你欢呼雀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