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令:咱们工人有力量
life我爱看小说
劳动创造人本身。何为道德?劳动!
关注数: 63
粉丝数: 71
发帖数: 5,014
关注贴吧数: 13
给顾璨讲个道理 心动行道,道行显法,截时制术,观实定方,以方规法,谓之方法。而郑居中那条十五路就是一个方法,很厉害,但是就力量层级来说,那已经是第四层级的力量了。法可以学,它可以让修行之路更加准确方便稳健,是道家庇护天下的要义所在。但是你是道士,当知这天下天外之别,道家修行终究在道不在法。
关于书简湖之后的圣人气象 以现在看来陈平安和所谓的圣人气象压根不挨边。那书简湖之后,这个圣人气象的说法怎么来的?好像文圣都认可这个圣人气象似的??????这种说法怎么来的?
关于齐静春之死,有个问题 齐静春为什么不去找郑居中,因为郑居中的魔头之名吗?可是现在看郑居中是个大好人,齐静春好像和郑居中很熟悉,他是十四,那时候郑居中才十三,他也被郑居中的魔头之名迷惑了?
郑居中会不会称教立祖 郑居中不会称教立祖的,称教立祖这种行为和当年那三位那个时代密切相关。在这个时代,人民素质、信息流通交流方式、经济条件、社会生产组织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郑居中或许会做和那三位类似的事,但做事的方法却不会是称教立祖。
说一说剑来里我非常敬重的一个读书人 就是柳青山和柳清风的父亲,柳侍郎。出场笔墨不多,只有在那场除妖中,展现出来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我反而觉得这幅样子恰到好处。试想一下,如果柳侍郎当时出来大发雄威,那还有柳青山的朝气,柳清风的锐气吗?老年人适当时候有些暮气,少年年才能有朝气锐气。这个道理其实柳清风现在不懂,等他到他父亲那个年龄时就该懂了。只是可惜,剑来里所有角色都是出来时什么样,最后还是什么样,完全看不见成长。
说一个总管和吧友分歧一个点 可能你们都没意识到,儒家圣人,在职不在果。并不是你做了什么,所以你是圣人;而是你是圣人,所以你应该做什么。
剑来结局吧 少年时做学问,极为喜欢一首诗。脚踏黄河两岸,手拿机密文件,前面机枪扫射,后面大炮轰鸣。天下间再好的故事,到最后也不过一张擦屁股纸而已。农村土法子,屎尿可以辟邪,此真乃至理名言。毕竟管你神仙高人,圣贤佛祖,糊你一身屎,立马原形毕露。
讲个大道理 为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人的行为是纯粹的兽性,到思维念头对人进行约束,再到逻辑理性敬畏等对人进行约束,约束能力是依次加强的。世界本质是熵增的,而从精到气,在到神,对文明熵增的约束能力依次加强,增加了文明的稳定性和组织能力。这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原因。
讲讲佛法的危害 这两句话错在哪里?无常心是心的本相,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迷茫仅仅只是自己的迷茫。而这段话让你将自己的归罪于别人,这完全没用,只会把自己和自己亲近的人都变成魔而已。这就是佛教的恶毒。所以佛教是邪教。
其实我们对陈平安的要求一点也不高 外国人有个视频,用气枪打野猪,第一枪野猪死了,其他野猪围过来看。然后第二枪,第三枪,也死了两条野猪,然后第四条野猪就跑了。佛法是那把气枪,骊珠洞天、老龙城、书简湖,三枪已过,我们仅仅只是要陈平安做第四条野猪而已。
讨论一下剑来 你们看大俪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就我看来,大俪现在的那些官二代他们有婆罗门贵族之实,但是他们并没有婆罗门贵族的自觉,也没有去做婆罗门贵族的志向。真正让他们去做婆罗门贵族的是陈平安,而不是他们自己。所以我很好奇,文圣,你究竟是什么妖魔鬼怪?
有一个问题 有些人说陈平安就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书简湖的顾璨是不是个普通人?为什么屈原不给顾璨牵马?难道陈平安这个普通人有什么更普通的地方。
看了这几天的网页有感 这几天浏览网页,看各种各样的新闻,虽说国家现在还问题重重,但是已经重视起来,那些问题总能解决。 但是看剑来吧,看剑来世界,就感觉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兜都兜不住的地步。我实在想不明白总管、陈平安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还是一样,不知道发的出来吗 当一个人想好好做个人,他可以成为圣人。当一个想成为圣人,那不过是个小人而已。王阳明最大的错,他把自己的欲望凌驾于人民生活需求之上。
何为尊师重道? 尊师,是因为教育负责知识信息体系的传承,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基层架构的稳定,是社会延续生存的根基。 重道,是因为知识来源于过去经验的总结,是有限的。而未来是变化,所以真正的成人、大人、君子要注意面向未来,寻找方向和道路。此为重道。 陈清流和柳赤诚,这是两神经病吧!
好像新的一章没讲道理 换成听不懂什么玩意儿的鬼画符之内的东西。
对了,有个问题 究竟什么叫心魔?心魔会有什么问题?
请教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本就生而天地不容,死而天地不容。那么他是应该坦然去死了,还是应该拔剑于这个世界做过一场。
听说那三个要散道了,散了没?🤓🤓
看个好玩的
这是设定,大家看看有没有希望
文圣曾有句话 文圣曾有句话,“我有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话。”那么,看现在的陈平安,他讲的那些话是和时宜,还是不合时宜的呢?
有没有可能郑居中其实是碳雪
其实儒家和佛教最本质的区别 其实儒家和佛教最本质的区别,仅仅是一只杂食性猴子和一只草食系性猴子而已。
我可能冤枉了书简湖田湖君 从剑来一开始,我就没有把剑来里的那些圣贤当作圣贤。所以我完全无视了陈平安的那个“吾善养浩然正气”的牌子,所以我有点生气书简湖最后,陈平安对碳雪拔剑时,田湖君没有干预。现在想来,我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给陆沉一个建议 他可以再去找佛祖一趟,他在大千世界看见的东西,佛教是有解的。只是佛祖是死要钱而已。我估么着,陆沉走后,佛祖可能在想:这人怎么回事,他来学佛法,我给他看看货,看完后,不问价钱就走了,东方人真奇怪。
果真,佛祖是假圣人 他果真只是用位格和身份的加持,对逻辑推演,推衍出永恒的概念。他本身并没有真正的见过永恒。他用袈裟和和尚这个身份去模仿这种位格,但是模仿出来的终究是假的,所以那一步所有人都可以走到,唯独和尚走不到。和尚成不了佛。
关于郑居中不肯承认自己是道祖 其实所有真道士都有这个毛病。儒走生路,道走活路。不愿做道祖,其实就是还没活够呢!“活着”这事也是有瘾的,。
其实剑来现在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欺世盗名者可不可以名副其实?先拿好处,再干事可不可行?我认为不行,好处拿到手,就丧失了生存压力感知,再想干事,位置、态度、紧迫感、同情心等等就不一样了。
有没有可能郑居中,周密,崔澯三人是一伙的。 郑居中真身的道路,天时地利人和。郑居中在白帝城秘境追索天心之源,周密去天庭守神之基,崔澯在大俪建世之体。然后郑居中真身证道后,郑居中去天庭(天生神),周密从天庭返回入主大俪国师(神化人),崔澯去白帝城秘境(人心体天心)。
今天讲讲佛教为什么吹牛逼。 佛教佛法相魔(最高级);儒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成长级);基督教你是一,你是万(单元级)。这三个分别定义了三个体系知识结构的传承方式。佛教是找一个最强的点,然后向下传播,每个层次降一级等。中国是寻找最初点,然后向周围衍生,比方说性命,然后每个人的性命具体面貌不同,然后演化出一个社会体。基督教是找一个点,然后重复,比喻发明万有引力这个说法,然后所有人都重复这个说法。三者的知识体系结构不同,故而传承方式不同。所以佛教体系,他们一直试图寻找最强的那个(吹牛逼),因为最强的那个才可以传播知识。但这只是佛教体系下的运行结果而已。所以他们吹他们的牛逼,却没有人搭理他们。
提一个关于做好人的建议 佛教要求人们做好人,主要是佛法具备侵染性,会一定程度上破坏经济平衡,然后通过做好人这种方式取得平衡。但是善财难舍,一个人付出东西是有精神压力的(个人力量对于社会实际问题有限),这时候要有“好人”这个名帮他们封名定性,给予他们支持。但是麻烦的是佛教的道德体系具备侵染性,被做好人的人会被打入精神低位。我们可以这么做,好人可以做,好人的名可以给,但是不是佛教导人向善,而是国家政权通过佛教来导人向善,佛教是国家管理的一个文化工具。而被做好人的是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活动调理社会的手段,无关个人好坏。用个人和国家的法理从属关系隔开佛教于个体的直接交流,回避佛法的侵染性。用国家的政治信用为佛教的体系错误负责。
讲一讲神道 神道分流,儒家主讲神名、神职、神位。道家主讲神名、神性、神位。佛教主讲神名、神相。基督教主讲神名、神权、神域。这其实这些东西都很好,都可以用。但是我认为对神道要素的提取,还是以神性最为精致准确,所以我以神性为宗本,但是其余的方法、方式、方向也可以,社会维稳以神位为宗,社会组织以神职为宗,个人修行以神性为宗。基督教的可以用,但是他们的逻辑体系有大麻烦,不可为宗本。佛教太渣,可以留活路,不可入主。
剑来里有句道理 世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好像是有这么一句吧!这句话怎么看?好像剑来现在就是这个思路。话是好话,可是有人把事做的太绝。烟火是生活,生活要工作。虽说劳动创造人本身,可是人不能仅仅只有劳动,而没有生活,那样烟火仅仅只是烟火,而不是烟火气了。思维源于感知,真正决定人心的是生存压力的正确感知,而不是强喂的鸡汤。佛教有个概念,人的痛苦来自于自身的认知,认知改变就没有痛苦了。关键改变认知很痛苦啊,或者说改变认知的本身需要消耗精气神三才中的神。但因为当代文明体系的相互冲突,人们耗神耗的挺严重的。其实相比于鸡汤,让大家歇歇神,是更好的法子。
剑来里的文圣是不是就是这个悉达多啊?
我突然发现剑来的不适感在哪呢 你们如何看待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感觉总管在向这个概念的相反方向狂奔。
我觉得陈平安现在应该做的一件事 把老剑条喊来,去见见那位鸡汤和尚。问问他,当年崔诚去找他时,他明知道崔诚出了问题,却依旧让崔诚去见陈平安,那时候的他心里想的是三教之争的胜负,还是佛祖的慈悲心肠?若佛无慈悲,那还是佛吗?
问一个问题 我可能犯了个错。剑来里,那个鸡汤和尚和那个文圣口中很厉害的小和尚,他们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大家都是奸奇信徒吗? 我认为奸奇最厉害,也是最正确的真神。
儒家的虚伪 有句老话,唯胜利者方能大度。人的心境受生存压力的影响,贵族集团具备经济优势,受到他们生存压力小。这时候儒家发明出来了所谓仁爱之道,其实仁爱之道真的仁爱?呵呵,他们只是把贵族生存压力小而产生精神状态描述为仁爱之道。本质上是把贵族集团的经济优势转变道德优势,然后用这种道德优势转化为统治权,再通过这种统治权让公权力为自己服务,进一步保持自己的经济优势,形成完整逻辑闭环。儒家就靠这个统治了华夏几千年。所以鲁迅先生说的是真理,何为仁义道德?吃人而已!
讲讲无梦之境 其实无梦之境就是华夏文明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眠”。道家说人有精气神三相,于是有了“睡”“觉”“眠”,睡是精的休息,觉是神的休息,眠是心的休息。但是这里有个技巧性的问题,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常说“睡觉吧。”而第二天起来的时候,一般会问“你昨天晚上睡眠怎么样?”这里有个关键点,华夏文明神道的本质是自己吓自己,以神畏人,可是人畏神,神也为人。只是人能开口说话,神却不行,于是神便不安,于是你就睡不好觉了。所以那个技巧的关键在于“安抚自己的神。”
讲讲新一章 最开始新一章中间部分时,还可以,我都想把给佛教准备的几个解告诉他们了。结果最后,我儒家以天神之名牧守天地,礼天敬神,但是天道神道的局限,儒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才有鬼神之道,敬而远之。如果怨天求神有用的话,那还要读书人做学问干什么?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怨天,唯独我儒家不可以,司牧天地的终究是我儒家,而非天神。所以最后一章,他们犯了和书简湖一样的错,还***在这耍聪明。文圣要佛教冷眼旁观,看着读书人的犯错和改错,可是他们真的改错了?
再讲书简湖 书简湖一局,佛教错在哪里。错在佛教对于真龙之道认知错误。真龙之道的本质是集群、组织、统御,而非吞噬。这涉及到一个基本定义,如果一个东西,我可以控制它,那么这个东西属于我吗?佛教认为是的,这是吞噬。但是儒道不这么认为,一个东西我可以控制它,但是它不属于我,我能控制它的原因是因为我和它的主人有信息交流,这是统御(合在一起控制它)。这是佛教和儒道对于物我定义的不同,这也是唯我独尊和君子不器的本质区别。而在书简湖,佛教的错误在于它用佛教的认知逻辑解释儒道二家的概念,结果出现了认知混乱。
有没有一个可能 陈平安说郑居中有一个十四境鬼修,有没有可能,刘志茂就是郑居中。
你们认为普世价值观怎么样? 其实西方看不上马列主义是有原因的,普世价值观是比马列主义更加全面、高明的理论。但是普世价值观出问题了,他们看的太远,这是由于西方封建时期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他们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社会没有多余的资源完成建设,所以他们在制定一个目标时就喜欢看的很远,用时间的积累来弥补经济条件的不足。但是现代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没转过这个弯,依旧采取过去定义战略方向的思路,导致美国现在出现各种问题。
讲个有趣的道理 其实西方看不上马列主义是有原因的,普世价值观是比马列主义更加全面、高明的理论。但是普世价值观出问题了,他们看的太远,这是由于西方封建时期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他们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社会没有多余的资源完成建设,所以他们在制定一个目标时就喜欢看的很远,用时间的积累来弥补经济条件的不足。但是现代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没转过这个弯,依旧采取过去定义战略方向的思路,导致美国现在出现各种问题。
你们认为普世价值观怎么样? 其实西方看不上马列主义是有原因的,普世价值观是比马列主义更加全面、高明的理论。但是普世价值观出问题了,他们看的太远,这是由于西方封建时期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他们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社会没有多余的资源完成建设,所以他们在制定一个目标时就喜欢看的很远,用时间的积累来弥补经济条件的不足。但是现代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没转过这个弯,依旧采取过去定义战略方向的思路,导致美国现在出现各种问题。
你们认为今日之陈平安还有希望吗? 不论书简湖的陈平安,只论今日之陈平安,你们认为今日的陈平安错在哪里?前几天更的那一章,郑居中问顾璨日后怎么救陈平安,我想了想,实在没找到今日的陈平安有值得去救的必要。
刚在剑来吧,发了个帖子,被删了
刚发了个贴,被删了,什么意思?
最新一章,陈平安给裴钱讲的道理 他好像太过于关心人心好坏、事之对错,而忽略了做事本身。要知道人心好坏、事之对错,即是事因,也是事果。
我如果去了书简湖,怎么处理 天下无道,圣人无德。稚子顾璨,以年幼之身处无法之地,却能至真至勇,知情纯孝,而威定一方。上德,可为圣王之资。
说一件旧事 剑来最开始介绍文圣时,有这样一句:“我有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话相对这个世道说说。”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这典型的佛教逻辑陷阱。那时我想总管真是好志气,竟然给陈平安安排一个名为圣贤,实则是个把经念歪了的和尚当老师,来讲三教合一。后来发现我想多了。结果后面那个文圣还到处摆资历装逼,我都没脸打理他,他好像还真认为自己是儒家圣贤了。无语😓。
总管什么意思。无语了。 我提议让陈平安去见田湖君,总管到好,让顾璨去见田湖君。???我会不知道佛魔之分,法性之争?其实这样也可以,再在让顾璨去见陈平安,然后去让陈平安再见田湖君,那场面才有意思。
请教一个问题 如果孔子复活了,我们该怎么定义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教授,还是一民间社会科学爱好者?我估计孔老二复活,应该是个资深吧友。
所以说齐静春该死 佛厌世,世厌佛。本是间好事,他非要站出来搞事,把自己搞死,还捅出天大篓子。
没看懂最新一章 看最新一章的意思,天下无道便天下无道了,只要最后的结果没有走出来一个能够捅出大乱子的,那么死的人就不算人?
刚刚想到书简湖陈平安错的地方 种姓制度和以徳配位的区别。天下无道,需要人来讲道理。那么这个讲道理的资格怎么获得,是来自于读书人的身份(种姓制度),还是来自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徳配位)?
陈平安好像想和马苦玄讲江湖道理????
有没有人比较下,马苦玄和去书简湖之前的陈平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