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但不浪
13795205392
关注数: 578
粉丝数: 420
发帖数: 36,155
关注贴吧数: 183
【资料】EX拉达曼提斯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诸葛诞】诸葛诞之乱【反侧】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gwNTM3NDE2.html&urlrefer=e3e51fa2587f1df9d4b601126630858d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诸葛诞】诸葛诞之乱【反侧】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gwNTM3NDE2.html&urlrefer=e3e51fa2587f1df9d4b601126630858d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张角】黄巾结集战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A3MDE3MTU2.html&urlrefer=a15e201947527351caa5437540c42af6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张角】黄巾结集战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A3MDE3MTU2.html&urlrefer=a15e201947527351caa5437540c42af6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庞德】许昌侵攻战【魏】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庞德】许昌侵攻战【魏】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 丽人搜索战 庞德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NuUiSFZke3A%2F&urlrefer=29903d6f0232aa21b8a580f541fe003a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 丽人搜索战 庞德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NuUiSFZke3A%2F&urlrefer=29903d6f0232aa21b8a580f541fe003a
【深明大义】《三国无双7:猛将传》吕布传-十常侍之乱
【披坚执锐】《三国无双7:猛将传》吕布传-十常侍之乱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吕布传05濮阳夺取战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猛将传:吕布传05濮阳夺取战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 徐晃秘武 献帝护卫战 修罗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 徐晃秘武 献帝护卫战 修罗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 晋传 夏侯霸千里行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 晋传 夏侯霸千里行
【资料】Trident-Poseidon作品-神斗士
【资料】人物卡达狄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许褚新野之战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许褚新野之战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文鸯成都防御战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文鸯 成都防御战
【资料】人物卡·黑暗圣斗士
【资料】人物卡潘多拉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 07 毋丘俭-文钦之乱 贾充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M1MDYzOTc2.html&urlrefer=7807271589d51474cb8f285f64922e11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 07 毋丘俭-文钦之乱 贾充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M1MDYzOTc2.html&urlrefer=7807271589d51474cb8f285f64922e11
【深明大义】真三国无双7 郭淮 - 洮阳之战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yoJ0mboR4I8%2F&urlrefer=2665cd2ad47530540527deb658d6de82
【披坚执锐】真三国无双7 郭淮 - 洮阳之战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yoJ0mboR4I8%2F&urlrefer=2665cd2ad47530540527deb658d6de82
【资料】人物卡一辉
【资料】Jouny作品
【资料】人物卡达拿都斯
【资料】人物卡海魔女
【资料】 Miguelangel作品
【资料】SamiaEscorcio作品
【深明大义】刘备可曾联张鲁?! 《华阳国志》记载:张鲁曾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张鲁与刘备远无杀父之仇,近无夺妻之恨,而曹操却夺了他的汉中,如此局势下张鲁何出此言?笔者做了个大胆的假设:刘备曾经联张鲁! 建安十六年刘璋闻曹操破马超,钟繇向汉中,恐怕有朝一日曹操灭汉中取巴蜀,于是命张松前去结联曹操。张松却反与刘备勾搭,力劝请刘备入蜀北讨张鲁,刘璋从其计。而刘备有荆南,势必取巴蜀,此次刘璋不请自来,可谓正中下怀,于是刘备驱麾下精锐赶赴川中。刘璋盛情款待,资给兵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但刘备没有立刻进攻张鲁,他从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七年在葭萌不是积极北进,而是收买人心。 于是我们不禁要怀疑,刘备吃着刘璋的住着刘璋的却不干活整整一年,能说过去吗?更何况张鲁闻知刘备替刘璋来收拾他,张鲁会无动于衷?建安十八年刘备翻脸转过身来进攻刘璋,而他在自己背后的葭萌只留了几百士兵做后卫防备张鲁?如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思考。 两刘关系破裂是在张松东窗事发之后,刘备杀杨怀高沛进攻涪城、绵竹,与刘璋部属相互攻杀经年,直到建安十九年成都破降。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两刘在巴蜀鹬蚌相争,张鲁智力低下不知道渔翁得利的道理,竟然没有大的军事动作? 瞻前顾后,蛛丝马迹表明:刘备与张鲁在建安十七年到建安十九年极有可能眉来眼去,互通款曲。 《三国志·霍峻传》记载:“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 两家若为仇敌,何出“求共守城之语”,这样的“诱”敌之计也太过愚蠢低劣!这更像是两家同盟关系的言语。 马超后来从张鲁那里叛逃向刘备,《典略》记载刘备大呼:“我得益州矣”,马超这么大的本事能攻无不克?他当时不过是个屡败之将,刘璋怕他干什么?为什么马超到后不久刘璋举众投降?原因恐怕是因为马超是在代表张鲁势力,所以刘璋才如此绝望! 但问题是:真若如此,张鲁理应与刘备属于战略同盟,后来曹操进攻汉中刘备为何坐视不理,又为何张鲁失汉中后宁死不投刘备反向曹操?原因只可能是:刘备把张鲁给涮了! “杨帛诱(霍)峻”很可能是刘氏说辞,张鲁未必不怀好意,《三国志·霍峻传》记载:“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馀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张鲁谴将助霍峻或许是出于帮助也未可知,但霍峻的回答却是:“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于是“(杨)帛退去”,若张鲁真是来进攻葭萌一定是与刘璋前后夹攻,不会是面对几百人的葭萌因为一句“头可得,城不可得”就“退去”。 而霍峻为什么回答如此坚决?因为老刘知道自己早晚要取汉中,所以不让张鲁染指葭萌;同时他已经盯上了张鲁麾下的马超! 《文士传》记载王粲语:“(曹操)逐刘备于陇右”,裴松之认为时间上的论述有错误,所以此记载不可信,但我认为时间上的颠倒不代表事情就是空穴来风,历史记载由于文人修辞、传抄错误、断句的情况导致记载前后顺序混乱,甚至张冠李戴的事情是很多的,但无风不起浪,无中难以生有,所以不能全凭时间上的不符合就一棒子把这个记载打死。裴松之又称:“(刘)备身未尝涉于关、陇”,所以此记载不可信,而我认为刘备没到关陇不代表刘备一方的人没到过关陇。那么曹操有生之年有没有与隶属于刘备的势力在陇右交过手呢?实际上曹操势力只在陇右与马超交过手,并把马超逐出陇右。 马超建安十六年大败于渭水,建安十八年,“(马)超尽兼陇右之众,张鲁复遣大将杨昂助之,凡万馀人,攻冀城”,建安十九年“马超从张鲁求兵,北取凉州,鲁遣超还围祁山”,可见马超此时已经屡次进攻陇右,张鲁就是他的后台老板。 于是交集就在马超身上,“逐刘备于陇右”所指的潜台词昭然若揭:张鲁与刘备联合北取陇右,马超隶属张鲁,而刘备属于同盟的主体,所以“逐张鲁麾下的马超于陇右”等于“逐刘备于陇右”。正如赤壁之战明明是周瑜指挥,偏偏在《三国志·武帝纪》中称:“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这就是因为刘备是同盟的主体,褒贬的对象都由主体一力承担。 只是刘备太不地道,他密令李恢拉拢马超,典略记载:“(马超)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于是就有了刘备大呼“我得益州矣”的豪言壮语,因为他知道刘璋懦弱,马超若代表张鲁出现,刘璋势必绝望!果然如其所料。 就这样,刘备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把刘璋与张鲁玩弄于掌骨之间,所以才会有:“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苦大仇深! 实际上仔细想想刘备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刘备自从赤壁发了横财之后就对“统战”情有独钟,赤壁他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巴蜀他联合张鲁消灭刘璋,关羽死后他又想联合曹丕进攻孙权,但被曹丕回绝。也难怪,刘备联孙权要其荆州,联张鲁诱其马超,曹丕怎敢再与其联盟?
【披坚执锐】刘备可曾联张鲁?! 《华阳国志》记载:张鲁曾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张鲁与刘备远无杀父之仇,近无夺妻之恨,而曹操却夺了他的汉中,如此局势下张鲁何出此言?笔者做了个大胆的假设:刘备曾经联张鲁! 建安十六年刘璋闻曹操破马超,钟繇向汉中,恐怕有朝一日曹操灭汉中取巴蜀,于是命张松前去结联曹操。张松却反与刘备勾搭,力劝请刘备入蜀北讨张鲁,刘璋从其计。而刘备有荆南,势必取巴蜀,此次刘璋不请自来,可谓正中下怀,于是刘备驱麾下精锐赶赴川中。刘璋盛情款待,资给兵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但刘备没有立刻进攻张鲁,他从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七年在葭萌不是积极北进,而是收买人心。 于是我们不禁要怀疑,刘备吃着刘璋的住着刘璋的却不干活整整一年,能说过去吗?更何况张鲁闻知刘备替刘璋来收拾他,张鲁会无动于衷?建安十八年刘备翻脸转过身来进攻刘璋,而他在自己背后的葭萌只留了几百士兵做后卫防备张鲁?如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思考。 两刘关系破裂是在张松东窗事发之后,刘备杀杨怀高沛进攻涪城、绵竹,与刘璋部属相互攻杀经年,直到建安十九年成都破降。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两刘在巴蜀鹬蚌相争,张鲁智力低下不知道渔翁得利的道理,竟然没有大的军事动作? 瞻前顾后,蛛丝马迹表明:刘备与张鲁在建安十七年到建安十九年极有可能眉来眼去,互通款曲。 《三国志·霍峻传》记载:“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 两家若为仇敌,何出“求共守城之语”,这样的“诱”敌之计也太过愚蠢低劣!这更像是两家同盟关系的言语。 马超后来从张鲁那里叛逃向刘备,《典略》记载刘备大呼:“我得益州矣”,马超这么大的本事能攻无不克?他当时不过是个屡败之将,刘璋怕他干什么?为什么马超到后不久刘璋举众投降?原因恐怕是因为马超是在代表张鲁势力,所以刘璋才如此绝望! 但问题是:真若如此,张鲁理应与刘备属于战略同盟,后来曹操进攻汉中刘备为何坐视不理,又为何张鲁失汉中后宁死不投刘备反向曹操?原因只可能是:刘备把张鲁给涮了! “杨帛诱(霍)峻”很可能是刘氏说辞,张鲁未必不怀好意,《三国志·霍峻传》记载:“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馀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张鲁谴将助霍峻或许是出于帮助也未可知,但霍峻的回答却是:“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于是“(杨)帛退去”,若张鲁真是来进攻葭萌一定是与刘璋前后夹攻,不会是面对几百人的葭萌因为一句“头可得,城不可得”就“退去”。 而霍峻为什么回答如此坚决?因为老刘知道自己早晚要取汉中,所以不让张鲁染指葭萌;同时他已经盯上了张鲁麾下的马超! 《文士传》记载王粲语:“(曹操)逐刘备于陇右”,裴松之认为时间上的论述有错误,所以此记载不可信,但我认为时间上的颠倒不代表事情就是空穴来风,历史记载由于文人修辞、传抄错误、断句的情况导致记载前后顺序混乱,甚至张冠李戴的事情是很多的,但无风不起浪,无中难以生有,所以不能全凭时间上的不符合就一棒子把这个记载打死。裴松之又称:“(刘)备身未尝涉于关、陇”,所以此记载不可信,而我认为刘备没到关陇不代表刘备一方的人没到过关陇。那么曹操有生之年有没有与隶属于刘备的势力在陇右交过手呢?实际上曹操势力只在陇右与马超交过手,并把马超逐出陇右。 马超建安十六年大败于渭水,建安十八年,“(马)超尽兼陇右之众,张鲁复遣大将杨昂助之,凡万馀人,攻冀城”,建安十九年“马超从张鲁求兵,北取凉州,鲁遣超还围祁山”,可见马超此时已经屡次进攻陇右,张鲁就是他的后台老板。 于是交集就在马超身上,“逐刘备于陇右”所指的潜台词昭然若揭:张鲁与刘备联合北取陇右,马超隶属张鲁,而刘备属于同盟的主体,所以“逐张鲁麾下的马超于陇右”等于“逐刘备于陇右”。正如赤壁之战明明是周瑜指挥,偏偏在《三国志·武帝纪》中称:“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这就是因为刘备是同盟的主体,褒贬的对象都由主体一力承担。 只是刘备太不地道,他密令李恢拉拢马超,典略记载:“(马超)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于是就有了刘备大呼“我得益州矣”的豪言壮语,因为他知道刘璋懦弱,马超若代表张鲁出现,刘璋势必绝望!果然如其所料。 就这样,刘备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把刘璋与张鲁玩弄于掌骨之间,所以才会有:“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苦大仇深! 实际上仔细想想刘备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刘备自从赤壁发了横财之后就对“统战”情有独钟,赤壁他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巴蜀他联合张鲁消灭刘璋,关羽死后他又想联合曹丕进攻孙权,但被曹丕回绝。也难怪,刘备联孙权要其荆州,联张鲁诱其马超,曹丕怎敢再与其联盟?
【资料】EtaminDraconis作品
【资料】 LadyHeinstein作品
【资料】MurrueMioria作品
【资料】人物卡·加隆
【资料】人物卡撒加
【实力】星屑应该是投+拳技能,怎么会是投+心呢(代发)
【资料】加隆同人图
【深明大义】蒋干过江时间的再考证 <div name="style="font-size:" 12px"="">黑白鲸 --“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三国志·蜀书·周瑜传》-- 蒋干受曹操委托过江劝说周瑜的时间,基本存在三种说法:其一,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赤壁之战后周瑜领南郡太守驻守江陵期间。其二,公元202-206年,周瑜在吴郡与张昭共同“掌众事”期间。其三,公元206--208年,周瑜宫亭湖练兵期间。 《资治通鉴》的说法本为标准,但近年出现了一些质疑。主要疑点,其一,是“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这句话。其中的“初”字,表明“当初”的含义。况周瑜领南郡太守至其死亡的时间(公元209--210年),已破曹操走曹仁,应是声闻远著,并非仅“年少有美才”。其二,曹操刚打败仗,还对得胜一方说“你归顺吧”,似乎不合常理。 本人认为,周瑜在宫亭湖时的可能性很小,公元202-206年可能性亦微,仍是司马光的记载最为准确。现分析如下: 关于蒋干过江时间,很关键的参考是《江表传》上有这句话,“曹公……乃密下扬州”。 是曹操自己“乃密下扬州”?还是派别使密下扬州?从句式看,主语是曹操,应是曹操本人“密下扬州”。 而且,曹操确实“密下扬州”的行为。 扬州做为当时的州级行政单位,扬州大部分为孙权集团控制。史书中提到曹操“下扬州”,一般指江北地区曹操势力范围中的扬州州治合肥,或曹操老家沛国的谯县。看蒋干过江在什么时候,首先要看曹操“密下扬州”在时候。 一、公元202--206年 公元202年,从《三国志》可知曹操确实来到谯县,并且对孙权集团进行了各种策反活动。而这个时段的周瑜功名未显,也符合“年少有美才”的描述。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预判到袁绍两个儿子长久不了,更惧怕寄寓荆州的刘备和初掌江东的孙权两个潜在敌人,很想趁孙策刚死收拾东吴,但听取张紘的意见后,他没有采取直接行动。但他却来到靠近东吴的是谯县。 202年正月,曹操借口士兵疲惫,放弃对袁绍的穷追猛打,探亲并“军谯”,祭典桥玄,修治“睢阳渠”等针对东吴的水军工事。 同年孙权收到曹操送子入质许县的命令,经周瑜劝说后孙权采拒不从命态度。吴将太史慈收到曹操的礼匣,内有当归,示意北归,也在同一时间段(200-206)。这说明,此时江东局势不稳,人心不定。“宾客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操很可能在令孙权质子,劝归东吴大将的同时,也派人游说的主政吴县周瑜,以期孙权集团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周瑜这一时期“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并无将兵在外的记载,与蒋干“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的描述不甚相符。其次,周瑜与孙权同在吴县,况且当时孙权位不过将军,周瑜为中护军,军中事务周瑜不能越过孙权。来到吴县,出入军营,在孙权眼皮低下搞特务活动,岂不极冒风险而成功机遇极小? 而203-206年,按《武帝纪》中记载,曹操一年四季马不停蹄征讨袁谭、袁尚,不仅无亲自“下扬州”的可能性,也无精力计划遥远东吴的事宜。 二、公元206--208年 周瑜在宫亭湖练兵期间,是公元206至208年。分析这个时间东吴和曹操分别在做什么,则可以看出,这时曹操与东吴的矛盾没有提上日程,曹操没有必要派人对孙权集团实施分化。 206年周瑜、孙瑜讨麻保二屯,这个时点标志东吴政权经过孙策死后的休养生息,已经实力恢复,开始扩张。这也是自孙策死后,有史可查周瑜第一次参与军事行动。此前,周瑜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张昭稳定内政。而从这个时点起,东吴开始有效的开拓行为(此前的开拓行为,如孙权征江夏,力度多不大)。麻保二屯是孙氏势力范围与刘表(黄祖)势力范围的交界,攻取麻保是为进攻江夏去进行的准备。 而公元206至208年周瑜守备宫亭期间,曹操正在忙着北征乌桓,清除袁绍残余势力。这时曹操对东吴可谓鞭长莫及,顾应不暇,而东吴正是利用这个时机实施对豫章、江夏的开拓。况且曹操人在塞北,又如何亲赴谯县与扬州九江群人蒋干联络?就算如果曹操派别人“密下扬州”的话,这时东吴刚缓过来,周瑜正干得起劲,远隔千下达密秘指令搬请蒋干劝降,蒋干答不答应又是另一码事,总是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三、209--210年 这一时期可能性是最大的。 其一,曹操确已“密下扬州”。赤壁战败后,曹操在许都稍作停留职,就来到谯县屯驻。曹操军谯很可能是躲避赤壁战败造成的许都的不利政局,209年,曹操指挥合肥一线与孙权作战。并引军涡水入淮,入淝水,修备大量针对东吴的工事。又于濡须可见,这两年,曹操可能不只一次来到边界的谯县-合肥-濡须一带,甚至可能两年来很少回许都。这个时候,曹操亲自接见蒋干并安排任务,可能性是最大的。 其二,这时周瑜拥众在外,破走曹操,以南郡太守身份屯驻江陵,镇定大江,与江表传描写的军营规模庞大、兵精粮足、仪典气派别的情况是吻合的。 其三,“年少有美才”形容当时的周瑜并无不可。唐人有诗“三十拥麾谁不羡,周郎少年立奇功。”说明古人的年龄观是以三十岁为年少,以周郎为早立奇的代表。 其四,曹操派蒋干游说的真正目的得以体现。曹操的目标不是周瑜归顺,而是东吴君臣离心。周瑜身为孙策总角之好、连襟之亲,受孙家两代厚恩,不论哪个时期,劝降都是很难的。而唯有此时,周瑜已两年独立执行军事行动,在与刘备进行军事合作和领土瓜分时,全权代表孙权当机决断。且功高镇主,声名显赫。曹操派人来说,正好诱发孙权对周瑜起疑心,言辞离间。实事上,同一时段,曹操做书孙权“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有此“疑谮”,以曹操的个性,未必不是多重“疑谮”齐施。 因此,我认为司马光是在重充考证的基础上,将蒋干过江事件载入周瑜领南郡之后,这个时间是比较可信的。
【披坚执锐】蒋干过江时间的再考证 <div name="style="font-size:" 12px"="">黑白鲸 --“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三国志·蜀书·周瑜传》-- 蒋干受曹操委托过江劝说周瑜的时间,基本存在三种说法:其一,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赤壁之战后周瑜领南郡太守驻守江陵期间。其二,公元202-206年,周瑜在吴郡与张昭共同“掌众事”期间。其三,公元206--208年,周瑜宫亭湖练兵期间。 《资治通鉴》的说法本为标准,但近年出现了一些质疑。主要疑点,其一,是“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这句话。其中的“初”字,表明“当初”的含义。况周瑜领南郡太守至其死亡的时间(公元209--210年),已破曹操走曹仁,应是声闻远著,并非仅“年少有美才”。其二,曹操刚打败仗,还对得胜一方说“你归顺吧”,似乎不合常理。 本人认为,周瑜在宫亭湖时的可能性很小,公元202-206年可能性亦微,仍是司马光的记载最为准确。现分析如下: 关于蒋干过江时间,很关键的参考是《江表传》上有这句话,“曹公……乃密下扬州”。 是曹操自己“乃密下扬州”?还是派别使密下扬州?从句式看,主语是曹操,应是曹操本人“密下扬州”。 而且,曹操确实“密下扬州”的行为。 扬州做为当时的州级行政单位,扬州大部分为孙权集团控制。史书中提到曹操“下扬州”,一般指江北地区曹操势力范围中的扬州州治合肥,或曹操老家沛国的谯县。看蒋干过江在什么时候,首先要看曹操“密下扬州”在时候。 一、公元202--206年 公元202年,从《三国志》可知曹操确实来到谯县,并且对孙权集团进行了各种策反活动。而这个时段的周瑜功名未显,也符合“年少有美才”的描述。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预判到袁绍两个儿子长久不了,更惧怕寄寓荆州的刘备和初掌江东的孙权两个潜在敌人,很想趁孙策刚死收拾东吴,但听取张紘的意见后,他没有采取直接行动。但他却来到靠近东吴的是谯县。 202年正月,曹操借口士兵疲惫,放弃对袁绍的穷追猛打,探亲并“军谯”,祭典桥玄,修治“睢阳渠”等针对东吴的水军工事。 同年孙权收到曹操送子入质许县的命令,经周瑜劝说后孙权采拒不从命态度。吴将太史慈收到曹操的礼匣,内有当归,示意北归,也在同一时间段(200-206)。这说明,此时江东局势不稳,人心不定。“宾客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操很可能在令孙权质子,劝归东吴大将的同时,也派人游说的主政吴县周瑜,以期孙权集团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周瑜这一时期“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众事”,并无将兵在外的记载,与蒋干“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的描述不甚相符。其次,周瑜与孙权同在吴县,况且当时孙权位不过将军,周瑜为中护军,军中事务周瑜不能越过孙权。来到吴县,出入军营,在孙权眼皮低下搞特务活动,岂不极冒风险而成功机遇极小? 而203-206年,按《武帝纪》中记载,曹操一年四季马不停蹄征讨袁谭、袁尚,不仅无亲自“下扬州”的可能性,也无精力计划遥远东吴的事宜。 二、公元206--208年 周瑜在宫亭湖练兵期间,是公元206至208年。分析这个时间东吴和曹操分别在做什么,则可以看出,这时曹操与东吴的矛盾没有提上日程,曹操没有必要派人对孙权集团实施分化。 206年周瑜、孙瑜讨麻保二屯,这个时点标志东吴政权经过孙策死后的休养生息,已经实力恢复,开始扩张。这也是自孙策死后,有史可查周瑜第一次参与军事行动。此前,周瑜的主要工作是配合张昭稳定内政。而从这个时点起,东吴开始有效的开拓行为(此前的开拓行为,如孙权征江夏,力度多不大)。麻保二屯是孙氏势力范围与刘表(黄祖)势力范围的交界,攻取麻保是为进攻江夏去进行的准备。 而公元206至208年周瑜守备宫亭期间,曹操正在忙着北征乌桓,清除袁绍残余势力。这时曹操对东吴可谓鞭长莫及,顾应不暇,而东吴正是利用这个时机实施对豫章、江夏的开拓。况且曹操人在塞北,又如何亲赴谯县与扬州九江群人蒋干联络?就算如果曹操派别人“密下扬州”的话,这时东吴刚缓过来,周瑜正干得起劲,远隔千下达密秘指令搬请蒋干劝降,蒋干答不答应又是另一码事,总是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三、209--210年 这一时期可能性是最大的。 其一,曹操确已“密下扬州”。赤壁战败后,曹操在许都稍作停留职,就来到谯县屯驻。曹操军谯很可能是躲避赤壁战败造成的许都的不利政局,209年,曹操指挥合肥一线与孙权作战。并引军涡水入淮,入淝水,修备大量针对东吴的工事。又于濡须可见,这两年,曹操可能不只一次来到边界的谯县-合肥-濡须一带,甚至可能两年来很少回许都。这个时候,曹操亲自接见蒋干并安排任务,可能性是最大的。 其二,这时周瑜拥众在外,破走曹操,以南郡太守身份屯驻江陵,镇定大江,与江表传描写的军营规模庞大、兵精粮足、仪典气派别的情况是吻合的。 其三,“年少有美才”形容当时的周瑜并无不可。唐人有诗“三十拥麾谁不羡,周郎少年立奇功。”说明古人的年龄观是以三十岁为年少,以周郎为早立奇的代表。 其四,曹操派蒋干游说的真正目的得以体现。曹操的目标不是周瑜归顺,而是东吴君臣离心。周瑜身为孙策总角之好、连襟之亲,受孙家两代厚恩,不论哪个时期,劝降都是很难的。而唯有此时,周瑜已两年独立执行军事行动,在与刘备进行军事合作和领土瓜分时,全权代表孙权当机决断。且功高镇主,声名显赫。曹操派人来说,正好诱发孙权对周瑜起疑心,言辞离间。实事上,同一时段,曹操做书孙权“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有此“疑谮”,以曹操的个性,未必不是多重“疑谮”齐施。 因此,我认为司马光是在重充考证的基础上,将蒋干过江事件载入周瑜领南郡之后,这个时间是比较可信的。
【手绘】鳞衣手绘
【手绘】冥衣
【手绘】黄金冥衣
【手绘】北欧神斗衣
【资料】雅帕菲卡同人
【资料】人物卡修罗~
【资料】冰河人物卡
【资料】人物卡——沙加
【资料】魔铃同人作品
【深明大义】琅琊相臧霸 臧霸,字宣高,费县方城镇一带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三国志》中,称他为“气节之士”。 据《三国志》记载:方城镇古城里村在三国初年是泰山郡华县县城,臧霸的父亲臧戒在县城当管理牢狱的小官,因为性情刚直,反对泰山郡太守徇私杀人,被逮捕押送泰山郡府。年仅18岁的臧霸听说后,非常气愤,召集了十几个要好朋友前去追赶,在费县西部山道上将父亲劫回。臧霸勇猛异常,当时100多名押送士兵,无一人敢上前阻拦,纷纷抱头鼠窜,各自逃命。 臧霸和父亲不敢回华县,只得流亡东南郯城一带。为混饭吃,参加了徐州太守陶谦的队伍,不久升为骑都尉。当时,官军和黄巾军作战频繁,有本事的人往往自成一军。臧霸作战勇敢,正直义气,成为一方统帅,士兵敬服归奔,于是拥兵自立,驻扎在临沂市北峨庄一带。 曹操讨伐吕布时,霸率部将孙观、吴敦、尹礼助兵吕布,吕布失败,霸隐藏,被曹操寻得,不但不杀他,反而非常喜欢他的勇武,派他招集旧部,并委他为琅琊相,兼理青徐二州。 曹操的部将徐翕、毛晖在兖州叛乱,失败后逃奔臧霸,曹操派刘备告诉霸,要他把徐、毛二人的首级送去。臧霸对刘备说:“我所以能自立于世,就是因为不做这样伤仁害义的事。我受曹公不杀之恩,不敢违他命令,但王霸之君可以义告,不可强迫,请你替我向他说明!”曹操听了汇报,后来感叹地对霸说:“这是古人的行为,你能做到,这也是我的愿望呀!”遂不杀徐、毛,反将他们封为郡守。臧霸也以仁义受到曹操的器重。在此后的征战中,臧霸屡建战功,皆得封赏,先后封为都亭侯、威虏将军沛国公等。 在讨伐东吴孙权的战斗中,霸顾全大局,舍生忘死,深得曹操赞赏,拜他为扬威将军假节。后来孙权乞降,曹操大军返回,独留臧霸和夏侯淳驻守居巢等地。《三国演义》电视中见不到他,是因为几次重大战役时,他被曹操派到芒砀山区剿办土匪去了。 曹操儿子曹丕即位,升这位老前辈为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又为执金吾。国家遇有大事,曹丕就请他拿主意,一时成为朝中重臣。死后,朝廷加封“威侯”。 现在生活在费县及临沂北部的臧姓人家,应是臧霸的后人。
【披坚执锐】琅琊相臧霸 臧霸,字宣高,费县方城镇一带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著名大将。曾任琅琊相,类同临沂地区行政长官第一把手。他为人正直义气,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三国志》中,称他为“气节之士”。 据《三国志》记载:方城镇古城里村在三国初年是泰山郡华县县城,臧霸的父亲臧戒在县城当管理牢狱的小官,因为性情刚直,反对泰山郡太守徇私杀人,被逮捕押送泰山郡府。年仅18岁的臧霸听说后,非常气愤,召集了十几个要好朋友前去追赶,在费县西部山道上将父亲劫回。臧霸勇猛异常,当时100多名押送士兵,无一人敢上前阻拦,纷纷抱头鼠窜,各自逃命。 臧霸和父亲不敢回华县,只得流亡东南郯城一带。为混饭吃,参加了徐州太守陶谦的队伍,不久升为骑都尉。当时,官军和黄巾军作战频繁,有本事的人往往自成一军。臧霸作战勇敢,正直义气,成为一方统帅,士兵敬服归奔,于是拥兵自立,驻扎在临沂市北峨庄一带。 曹操讨伐吕布时,霸率部将孙观、吴敦、尹礼助兵吕布,吕布失败,霸隐藏,被曹操寻得,不但不杀他,反而非常喜欢他的勇武,派他招集旧部,并委他为琅琊相,兼理青徐二州。 曹操的部将徐翕、毛晖在兖州叛乱,失败后逃奔臧霸,曹操派刘备告诉霸,要他把徐、毛二人的首级送去。臧霸对刘备说:“我所以能自立于世,就是因为不做这样伤仁害义的事。我受曹公不杀之恩,不敢违他命令,但王霸之君可以义告,不可强迫,请你替我向他说明!”曹操听了汇报,后来感叹地对霸说:“这是古人的行为,你能做到,这也是我的愿望呀!”遂不杀徐、毛,反将他们封为郡守。臧霸也以仁义受到曹操的器重。在此后的征战中,臧霸屡建战功,皆得封赏,先后封为都亭侯、威虏将军沛国公等。 在讨伐东吴孙权的战斗中,霸顾全大局,舍生忘死,深得曹操赞赏,拜他为扬威将军假节。后来孙权乞降,曹操大军返回,独留臧霸和夏侯淳驻守居巢等地。《三国演义》电视中见不到他,是因为几次重大战役时,他被曹操派到芒砀山区剿办土匪去了。 曹操儿子曹丕即位,升这位老前辈为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又为执金吾。国家遇有大事,曹丕就请他拿主意,一时成为朝中重臣。死后,朝廷加封“威侯”。 现在生活在费县及临沂北部的臧姓人家,应是臧霸的后人。
新年快乐,雯姐 祝你心想事成、阖家欢乐、事业顺利
【资料】lc潘多拉cos
【资料】白银圣斗士人物卡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