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EMS6UN hpx031
关注数: 42 粉丝数: 482 发帖数: 17,906 关注贴吧数: 21
讨论|0224|浅谈上古世纪的最强副本T——夏之舞者 上古世纪最强的团战T是冥土守护者——死亡、意志、铁壁。 上古世纪最强的副本T是夏之舞者——吟游、暗杀、铁壁。 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职业,“夏之舞者,这是什么鬼东西?”别急,等我给你慢慢说。 作为一个好的副本T,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要能拉的住仇恨。 而上古世纪的PVE仇恨是跟你的输出挂钩的,对怪的输出越高,威胁值也就越高,一般来说,怪物会先打威胁值高的。 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即怪物会抛开所有人,优先打威胁值为负数的。 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把威胁值降低到0以下,就能牢牢拉住Boss的仇恨。 首先,你需要一把至少传说品质的锤子,打满6个4阶诡诈,威胁值-30%。 两个预言家戒指,完美品质就可以,威胁值-10%。 暗杀随便点7个点,重要的是把第三个被动点出来,威胁值-20%。 下本之后,轻舞乐章、生命乐章、大地赞歌、英雄进行曲、驱邪圣歌5个曲子不停地吹,威胁值-60%,合计威胁值-120%。然后你就会发现怪物都疯了一样地跑过来打你,根本无视你的队友。 曾经跟小伙伴一起下本,然后我一吹笛子,就把队伍里一个7000分的、一个8000分的、一个10000分的队友打的怪物全都拉过来了,当时我只有5000分。 按照我说的打法,无论你的队友输出再高,也不可能抢走你的仇恨。这是游戏机制决定的,绝对不会出现龙刃守护者那样的OT现象,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一个Bug。
论“曹丕需要输出忠”与耍猴 群内有一种观点很火:曹丕需要输出忠。大多数技术群内高端质量局都奉行这一理论,但是很奇怪的是我百度搜索“曹丕需要输出忠”,却找不到一篇完整地论述输出忠理论起源与发展的文章,相反的倒是有一大堆骂输出忠的帖子。为什么一种流传这么广的观点,却找不到理论起源呢? 好吧,不纠结这个起源问题了。总之群内流行“曹丕需要输出忠”的理论,而这种理论在路人局会被人骂,这就是客观事实了。 结合我一贯以来批群内的态度,你一定认为我是反对这一理论的。 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是赞同“曹丕需要输出忠”理论的。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曹丕主技能是什么?是翻面。翻了以后你忠臣怎么办,你必须要把反贼打死,然后通过收尸反爆场你获胜的几率才大。如果狂翻面你打不死你选了一些其他的纯辅助的你弄半天你打不死还是白扯。 总之,曹丕主公局你忠臣想赢,你忠臣想要高胜率,你就必须选输出。 就好像还有一个“权主反贼要速推”的理论,孙权主你反贼不选择速推,你放任他制衡你反贼分分钟崩盘你信吗? 总之,孙权主公局你反贼想赢,你反贼想要高胜率,你就必须速推。 好像很有道理,但又好像哪里有点不对,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怪怪的感觉,为什么这些“正确”的理论在路人局会被人骂呢? 让我们回到原点,我们玩三国杀这个游戏为的是什么? 答:为的是赢,为的是提高自己的胜率。 曹丕主公局,忠臣选输出的确能提高胜率,但是这提高的是谁的胜率? 答:是曹丕主公的胜率,不是我的胜率。 孙权主公局,反贼选择速推主公的确能提高胜率,但是这提高的是谁的胜率? 答:是孙权主公局反贼的胜率,不是我的胜率。或者说这降低了孙权主公的胜率。 那么久而久之,随着类似的理论越来越多,在采用这些理论的高端技术群内,常备主公之间的胜率差距就会被越拉越大,就像这样:这个胜率统计中,出场次数最多的就是曹丕和孙权,都有100多次,所以这两个主公的胜率是相对可靠的。 那么在这样的群内玩,我怎么提高自己的胜率呢? 答:我当主就用曹丕,然后我忽悠别人用孙权,随便找个理由,比方说“用孙权能提高技术”。这样我的主公胜率就无限接近于40%,那些被我忽悠的人的主公胜率就无限接近于17%。 我们知道现在的军八路人局,主公的胜率上40%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跟群内玩家玩,我的主公胜率轻轻松松上40,我的主公胜率比别人高(39.25%÷17.24%-1)×100%=128%! 群内有一些理论是路人局通用的,比方说“先拆后顺骗无懈”,还有一些理论是不通用的,比方说“曹丕需要输出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凡是群内路人通用的理论,其主语都是“我”。我“先拆后顺骗无懈”,我的胜率就会提高。而群内路人不通用的理论,其主语都是某个主公。曹丕需要输出忠,提高的是曹丕主的胜率,权主反贼要速推,提高的是孙权局反贼的胜率。 我们玩三国杀的目的是什么?是“赢”,是我自己要赢,不是某个主公要赢。“曹丕需要输出忠”,曹丕有了输出忠提高的是谁的胜率?是曹丕的胜率,不是“我”的胜率。怎样把曹丕的胜率转化为“我”的胜率?答:我把把用曹丕。这样曹丕的胜率高了,我的胜率也就跟着高了。 说从前有一个人,他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说:“每天早上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这就是著名的“朝三暮四”的故事。你觉得那些群内玩家和这些猴子有什么区别? 我最早反对群内理论,是因为群内理论都是以“主公”为单位发展的,这就必然导致有的主公胜率高,有的主公胜率低,高胜率主公和低胜率主公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长此以往,谁还去用那些低强度主公?可是现在我发现我多虑了,你看上面那个胜率统计,胜率最低的孙权用的人也是最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些人的脑子就是一团浆糊,比猴子聪明不了多少。他们连“武将的胜率”和“个人的胜率”这两个概念都分不清,就好像猴子分不清“早晨吃的橡子”和“我吃的橡子”一样。 群内“大神”都是些什么人?都是些耍猴的。他们不生产胜率,他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他们把曹丕主公局,反贼方的胜率搬运给主忠方,孙权主公局,主忠方的胜率搬运给反贼方,就好像养猴人把晚上吃的橡子放到早上一样。然后底下那群人就很高兴:“大神好牛逼!大神好厉害!大神我要给你生孩子!”有人说看群内玩家打牌,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我告诉你,你把他们的智商想象地足够低,你把他们想象成猴子,你就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了。 曹丕需要输出忠?没错,曹丕的确需要输出忠。但那是曹丕需要输出忠,不是我需要输出忠,我只需要曹丕就够了。 三国杀是一个“聪明人玩的游戏”,现在感觉这句话真TMD讽刺。
说说三国杀的演变历程 一幅图证明我是老玩家。一开始都是面杀,后来面杀找不到人,洗牌什么的又很麻烦,我就上网找看有没有这个游戏的网络版,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10年3月12日。 一开始Online上大家都瞎打,反贼没有集火主公的意识。那个时候的二位反是不杀主公的,他杀下家。为什么?因为杀主公就相当于暴露自己反贼的身份,他害怕自己被主忠集火一波带走,于是他就杀下家,然后祈祷下家跟他不是一伙的。 这个时段主忠的胜算超高,远远超过50%。注意我说的是八人局,我从来不玩五人局。 后来人们发现反贼盲狙容易造成内耗,得不偿失。反贼的胜利条件是什么?杀死主公就行了嘛!于是反贼改变策略,不再随意盲狙,开始集火主公,这一时段反贼的胜率上升,主忠的胜率下降。 但是伴随着主忠的胜率下降,另一个身份的胜率下降得更厉害,那就是内奸。本来忠反互搞对内奸最有利,现在反贼都去杀主公了,让内奸怎么搞? 于是内奸就试图“说服”反贼:“你们别动主公,不然我就杀你们。”结果被反贼一番话呛得说不出话来:“反贼的任务就是杀主,我们没有必要听你的。” 内奸在无数次“说服”反贼失败之后,就开始自暴自弃:反正我也赢不了,那我速度杀主直接下一局得了。这就成就了那个时段很经典的一幕:内奸开局杀主跳反,而且比真正的反贼跳的还厉害。因为反贼毕竟还有胜利的希望,内奸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人没有希望就容易破罐子破摔。 这样一来就苦了主公了,内奸开局跳反,这就相当于3打5。那个时段主忠的胜率极低,大致就在10%左右。起手拿到绿色的身份牌,你这一局基本已经稳赢了。 就这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主忠受不了了。主公开局直接托管:“我赢不了了,我还玩个P呀!”那个时候你开局拿到绿色的身份牌就必赢,拿到其他颜色的身份牌就必输,三国杀变成了一个很无聊的游戏。当时我就在想:三国杀还能走得下去吗? 这时转折点来了,主忠劝说小内:“开局直接杀主你也是输,那你为什么不去杀反贼呢?横竖都是死,你不如做出一点牺牲,照顾一下大家的游戏乐趣。”反贼心想:反正内奸跳忠,自己顶多也就是4V4,不会破坏整个游戏的平衡,于是就默许了这一打法。 这一打法,后来被称之为“死忠内”。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看出来了,一般的高手会告诉你“死忠内”是最早的内奸打法,这是不对的。“死忠内”是有历史记载时代最早的内奸打法,而我上面说的,是三国杀的史前时代。 自从内奸这么打之后,主忠和反贼几乎两分天下,各自拿走了50%的胜率。当时没有人觉得这不对,反贼不杀主公怎么赢?所以反贼必须杀主公。内奸不跳忠主忠方就少一个人,3V4怎么赢?所以内奸必须跳忠。 慢慢地,反贼的思想开始演变,越来越多的反贼认为和内奸妥协,先杀忠臣也没有多大损失。内奸慢慢地也觉得死忠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开始有限度地控场。于是在路人局开始慢慢地形成这么一个共识:反贼一上来把主公打到1血,就不要怪内奸死忠。反贼帮内奸杀忠,内奸就得在必要时候跳内控场。 但是这一演变历程是漫长的,从一开始的混沌状态到“死忠内”时代,顶多也就过去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从“死忠内”打法到“控场内”打法的演变,则经历了三四年的时间。直到今天,这个演变过程还在路人局继续,而且很有可能永远不会停止。
【技术】从荀攸出场率看群内选将理论的缺陷 从今天开始,我会把群内那种所谓的“合理选将论”称之为“群内选将论”,之所以去掉“合理”两个字是因为我认为这种选将理论是“不合理”的。 今天的日经是荀攸,我就来谈荀攸。 刚刚看到一篇帖子《【荀攸】荀攸太垃圾了,我们增强他一下可好?让他不再被黑出翔》,http://tieba.baidu.com/p/3255424904。那位楼主贴出了自己的常用武将胜率以证明荀攸这个武将很“垃圾”:看完这个个人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不是会想:“哇塞,忠臣胜率52%,反贼胜率67%,荀攸真神将也,没买他真吃亏了!” 但是你有没有从中看出一丝不自然,或者说你有没有感到一点奇怪。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太迟钝了,或者说你在某个环境中浸淫得太久了,你已经感觉不到这个环境有什么问题了。 我这里贴出我的身份局胜率前三页以供参考,下面全都是军争八人局的数据,我这个号从来不玩标准场和五人场。荀攸忠臣出场22次,排第12位,胜率41%。荀攸反贼出场31次,排第21位,胜率68%。我水平还不错吧。 但问题并不出在这里,我这里定义一个概念叫做“出场数偏差”:出场数偏差=(忠臣出场数÷反贼出场数÷0.5-1)×100% 我们知道三国杀八人军争身份局中有两个忠臣,四个反贼。所以如果我们不分身份倾向地选一个武将,那么这个武将的反贼出场数就应该是忠臣出场数的2倍,按照上面的式子计算出的数值就应该是0。如果这个数值为正,就说明你比较喜欢选这个武将当忠臣;如果这个数值为负,就说明你比较喜欢选这个武将当反贼。 把我的荀攸数据带进去算一算,我的荀攸出场数偏差=(22÷31÷0.5-1)×100%=42%,这说明我比较喜欢选荀攸当忠臣。 我所有武将中,出场数偏差最高的是太史慈,忠臣出场数26,反贼出场数26,(26÷26÷0.5-1)×100%=100% 出场数偏差最低的是张郃,忠臣出场数18,反贼出场数67,(18÷67÷0.5-1)×100%=-46% 而上面这位吧友呢,他荀攸忠臣出场数23,反贼出场数12,(23÷12÷0.5-1)×100%=283%! 现在发现问题之所在了吗?他随便拿出来一个武将的出场数偏差就是我最高值的3倍! 每次看群内玩家的统计数据,我都感觉他们的数据非常的极端。当然我并不清楚这位吧友是否是群内玩家,但至少他受到了群内思想极大的影响,否则一个纯路人玩家不可能出现这么极端的选将方式。一般来说,我们选一个武将当一次忠臣,就会相应地选这个武将当两次反贼。而他刚好相反,他荀攸忠臣出场数23,反贼出场数12,几乎相当于他的荀攸当反贼一次,就会当忠臣两次,完全反过来了嘛! 那这又怎么样呢? 极端的数据必然带来问题。比方说反贼一般不盲狙的,但如果一个人选将的身份倾向性非常明显,盲狙他的收益非常大的话,反贼也是可以盲狙的。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比方说曹丕主公局,这位吧友肯定不可能只在曹丕主公局选荀攸,他肯定也在诸如孙权孙策主公局选荀攸。那么他在曹丕主公局选荀攸时,他的身份偏向性肯定更强,更加地偏忠。这个时候反贼盲狙他,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我们知道有人只选荀攸当忠,但是大部分路人玩家像我一样认为荀攸无身份偏向,在选荀攸时完全不考虑身份。对于前者,反贼可以看脸盲狙,对于后者就不行。那么怎么办呢?其实最正确的答案是:点开这个人的信息资料,观察他的常用武将,判断他属于哪一部分人。对于这种出场数偏差高达283%的人,你就可以放心盲狙。但是对于我这种出场数偏差只有42%的人,看脸对于我就是无效的。更进一步,你可以编个软件,扫描一下对方的个人资料,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人的盲狙风险度,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在我看来,群内玩家的那一整套战术体系满满的都是缺陷。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很自信地说:“我的战术没有缺陷!”如果我不选一个武将当反贼的话,我也不会选他当忠臣;如果我不选一个武将当忠臣的话,我也不会选他当反贼。事实证明群内那种明忠明反理论是言过其实的,哪怕无身份偏向性地选荀攸,我也能打出忠臣41%,反68%的高胜率。 在我看来,合理的选将论是:你选一个武将当忠臣一次,就应该选他当反贼两次。而合理的盲狙论是:我们点开一个人的个人资料,从他的个人资料中推测他的风格。 就是这么简单。
身份偏向性的秘密(2) 昨天又看到这么一篇论述凌统身份偏向性的帖子http://tieba.baidu.com/p/3218293095,有感而发就有了这篇文章。 原帖楼主当主公喜欢用曹丕。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选了曹丕主公,开局看见7号位是凌统,于是啪一声一个酒杀就拍过去了,结果他就被骂了。 噢,忘了说了,凌统是忠臣。 然后他就不爽,他就来贴吧开帖找存在感,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堆凌统不适合给曹丕当忠臣的理由,痛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年头人人都想着娱乐,没人关心技术的提高了。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我承认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凌统跟刘协、貂蝉、荀彧这种曹丕主的一线好忠比起来,确实有不小的差距。 但是仔细想想就发现问题了:“我选什么武将当忠臣,关你屁事?” 我们假设上面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凌统确实不算是曹丕的好忠臣,那么这跟我选凌统有什么关系吗? 我明白无误地告诉你,我选将框里面就有刘协,我也明白无误地知道刘协比凌统更好,但是我就是不选他,为什么?因为我用刘协已经赢的太多了,用刘协当忠臣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挑战性了,我现在就想用用那些二线乃至三线的忠臣,尝试不同的风格,扩宽我的视野,不行吗? 这就好像剑魔独孤求败和人比剑的时候,他用的是木剑。为什么他不用铁剑,难道是因为木剑比铁剑更好使吗?当然不是,恰恰是因为木剑比铁剑难用得多,所以他要用木剑,他要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借此激发自己的潜能,磨砺自己的剑术。 你以为那些把把点将,主点邓艾忠点刘协反点步练师内点钟会的玩家会是高手吗?绝对不可能。所谓高手,是要不断向上进取的。他要是总用同一招,短时间内可能会提高他的胜率,但是长远来看,这不可避免地降低他的技术水平,这是高手所不能容忍的。 我承认凌统不如刘协,但我这么选了,这就证明我认为我选凌统而不是刘协所给我带来的损失尚在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我为什么没有选关羽呢?我为什么没有选周泰呢?因为我认为选这些武将所给我带来的强度损失已经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了。选哪个不选哪个我自有分寸,你管个毛啊? 然后肯定有人会说:“你不顾你自己你也要顾及一下你的队友啊!”这种说法就更没有道理了,我选凌统是针对你的吗?是我看见你选个曹丕当主公,我故意选个凌统来恶心你的吗?不是的。无论谁当主公用曹丕,我都有可能选凌统当忠。假如凌统这个武将的强度确实很低,你跟我一队你就倒霉,你不跟我一队你就受益,那么你跟我一队的几率和不跟我一队的几率是一样的,长此以往,正负相抵就没了。长远来看,真正受到损失胜率下降的就只有我一个人,我自己都认为这种程度的损失是可以接受的,我自己都不急你急个毛呀? 以上种种说法都不成立的话,那么原帖楼主为什么要竭力说服别人凌统不能当忠臣呢? 我们来看这一局游戏为什么主忠方开局失利?因为主公盲狙失败。 那么如果按照原帖楼主所说,按他的观点选将,其结果是什么? 答:他的盲狙成功率上升。 他的盲狙成功率上升,他的胜率就上升,胜率的总量是一定的,那么谁的胜率下降了呢? 答:被他说服,按照他的观点选将的那些人。 那么结论就很简单了,他竭力说服你忠臣怎么选将,反贼怎么选将,其目的不过是固化你的选将方式,方便他盲狙罢了。仅仅这一局效果不会太显著,但时间久了,他所能提升的胜率就很可观了。 三国杀是一个策略游戏,凡是策略游戏,最后无外乎两种情况: 1.A策略克制B策略,B策略克制C策略。最后人人都选用A策略,没人再用B策略或者C策略。 2.A策略克制B策略,B策略克制C策略,C策略又克制A策略。最后这三个策略就无外乎谁好谁坏,可以随便选。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固化于某一个策略,你绝对不可以只选A策略、只选B策略或者只选C策略,一定要几种策略都选到。举个例子,如果你只选C策略,我摸清楚你的选择之后,我就可以针对性地选择B策略来克制你。 如果你真的在曹丕主公局只选刘协当忠臣,不选刘协当反贼或者内奸,只选凌统当反贼或者内奸,不选凌统当忠臣。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在你选刘协的时候,主公不盲狙你了,但是反贼会盲狙你。除非你这个武将拥有☆SP赵云那样极强的防御能力,不怕被盲狙,但是如此一来那些人肯定会骂你选不动白坑队友,逼你不用☆SP赵云。 总之群内那套选将理论的实质就是用语言挤兑你,以“为你好”为理由骗你采用劣势策略,降低你的竞争力。群内所有理论都不是为了提高你的技术水平而发明的,而是为了降低你的技术水平而发明的。 这就是身份偏向性的秘密。 和这种人玩你就得见招拆招,想办法绕开他的逻辑陷阱,比方说一个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选那些没有身份倾向性的武将,就像前面有吧友在我帖子里说的。这应该是现阶段最好的解决办法。
身份偏向性的秘密 今天看到这么一篇论述姜维身份偏向性的帖子http://tieba.baidu.com/p/3212625532,有感而发就有了这篇文章。至于为什么要起这么一个名字,那是因为我是方舟子的粉丝。方舟子写过一篇文章叫《云南白药的秘密》,把云南白药批得一无是处。那我就仿照我偶像的题目,告诉你身份偏向性中隐藏的秘密。 众所周知三国杀技术群内的身份适应性一般分为四种: 1.无身份偏向性,如大多数主公局的袁术 2.近位忠远位反,如大多数主公局的鲁肃 3.近位反远位忠,如大多数主公局的姜维 4.全位置明忠/反,如曹操主公局的袁绍 群内第四种身份偏向性比较少,那么抛开第四种身份偏向性,前三种身份偏向性中,哪一种最好呢? 我认为,前三种身份偏向性按优劣分,其顺序为:无身份偏向性>近位忠远位反>近位反远位忠。 为什么呢? 身份偏向性的作用主要有两点:1.指导选将,2.指导盲狙。 但在实际操作中,前者的作用微乎其微,身份偏向性其实就是给盲狙做铺垫的。这样一来,如果某个武将被定位为“无身份偏向性”,他就拿到了一个不会被盲狙的特权,这个武将的强度就刷刷地往上升。 如果某个武将被定位为“近位忠远位反”,那也还好,如果我在近位选这个武将,那么反贼能打到我的同时有很大几率也能打到主公,那么他就会直接去打主公,而不会来盲狙我。如果我在远位选这个武将,那么主公想盲狙我他鞭长莫及他够不着啊。所以说这个身份偏向性虽然比“无身份偏向性”要差一点,但也能用。 真正糟糕的身份偏向性是第三种:“近位反远位忠”。我近位当反贼选这个,主公开局搞我。我远位当忠臣选这个,够不着主公的反贼搞我。我把世界上所有的盲狙全吸引到我身上来了。如果某个武将被定位为这一种身份偏向性,那么这个武将就废了,根本没法用。常见的比方说姜维,比方说关兴张苞,比方说春哥马岱。 除非这个武将拥有非常强势的防御技能,可以抵消掉盲狙带来的副作用,比方说☆SP赵云,比方说董卓(血多也是防御技),这样的武将才能在“近位反远位忠”这种恶劣的身份定位中存活下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本篇的主角:姜维。这是一个在大多数群内被定位为“近位反远位忠”的同时没有强势防御技能的武将,所以其实这个武将在大多数群内已经废了。如果你所在群内的姜维的身份偏向性是这个样子的,你可以直接把这个武将关了。 但是姜维这个武将可玩性还是比较强的,很多人喜欢用(我也喜欢用)。但被盲狙总是不爽,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姜维“近位反远位忠”的身份定位论证为“无身份偏向性”。 我们看链接中(http://tieba.baidu.com/p/3212625532)那位楼主不遗余力地论证姜维也可以当近位忠和远位反,她到底想做什么?其实很简单,她就是想把对姜维不利的“近位反远位忠”的身份定位论证为“无身份偏向性”的身份定位,避免盲狙带来的损失,借以提高她喜欢的武将(姜维)的强度。原帖38楼的一句话暴露了她的意图。其实她所做的这件事,在两年前姜维刚刚登陆三国杀Online的时候,已经有人做过了,那个时候一批疯狂的姜维蜜竭力想要把姜维论证成为全身份全位置适用的武将,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那批姜维蜜的疯狂程度。但是那些人失败了,因为挑衅本来就是一个吃距离的技能,他们无法自圆其说。 当然我这里并不想论证姜维到底“无身份偏向性”还是“近位反远位忠”,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把姜维的身份定位由“近位反远位忠”更正为“无身份偏向性”,那么我们确实可以提高姜维的身份局强度。 也就是说,一个武将的强度是可以人为调控的。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个武将,我们可以给他安上一个不好的身份定位,降低这个武将的身份局强度。如果我们喜欢某个武将,我们可以给他安上一个好的身份定位,提高这个武将的身份局强度。 这就是身份偏向性的秘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