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79WQC8 zgq30409105
Dare
关注数: 46 粉丝数: 307 发帖数: 8,695 关注贴吧数: 2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更好释放“老同志下乡”的正能量   一名副部级干部主动申请做驻村书记的事迹,近日受到媒体关注。这位老同志经中组部批准,下沉到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尽心做事,带领群众努力脱贫,受到当地群众好评。临近或已退休的高级干部,如何到广袤乡村发光发热,在当下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新课题。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提高,60岁左右或退居“二线”的干部,很多仍然年富力强,且经过多年历练,有较宽的视野、丰富的阅历。“退而难休”的背后,除了较强的成事能力,更有已经看透沉浮、静下心做点具体事情的意愿。   另一方面,在当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中,人的问题已成为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有能耐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导致一些农村“空心化”;有些乡村干部,身在农村,心和家庭却在城里,很难与乡村“同呼吸、共命运”。如果没有人才的“润泽”,将资源导入并结合实际盘活,只是简单把钱和物投到农村,很难发挥可持续的造血功效。   上述两方面的诉求汇流到一起,有理由对此赋予更多期待。实际上,中央充分认识到了离退休干部的意义。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推进“四个全面”中作出新贡献。在此之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已有不少退休官员主动下乡出力,成为奉献乡里的“新乡贤”。   与此同时,也有老干部在媒体上反映:自己也有到乡村做事出力的愿望和热情,就是不知道人家接受不接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怕“开始容易、成事儿难”。由此可见,“老同志下乡”目前虽然还属于自发的特例,但这种热情有普遍意义,应该加强引导,逐步探索工作机制,以组织规范和程序引导。   离退休干部有一定特殊性,中国农村更有着复杂的特殊性,这两方面的对接,并不如纸面上说起来那么容易,既可能两相契合带来积极可喜的变化,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越是这样,越需要从一开始就要严谨、细致,边探索、边总结、边规范、边完善。对于新生事物,我们不能简单盲目地叫好,而应该鼓励尝试、完善机制、因势利导,让更多有能力、有能量、有意愿的离退休干部,到农村大地“释放激情”。如果简单寄托于个别老同志的高境界、高觉悟,而一旦出现失败案例,就又把这种现象一竿子打死,将两方面需求与热情简单扼杀掉,显然也是一种轻率。组织与群众监督机制,不胜任工作的退出机制,与现有治理机构的沟通机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决策者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对“老同志下乡”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形成人才资源与乡村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出台更多措施,鼓励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等多种类型的“告老还乡”,推动乡村发展;另一方面,也急需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营造开放格局避免局部封闭,以文化为底色,形成更有效的吸纳社会能量的运行模式,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努力弥合当下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差距。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努力。 毕诗成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5日 05 版)
人民日报刊文:农民户口含金量的升值才刚刚开始 “乡村升值”有助城乡统筹发展(人民时评) 张孝德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1日 05 版)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需要顺应时势,以二元协同思维方式,从城乡双向流动来认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有记者近日赴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有县城2015年农转非仅200多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如何解读农民的这种选择,对于我们顺应中国国情和农村的变化,针对性地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调整一个认识,在推进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价值要科学评估,而不能低估。农村在农民心目中的价值,与我们处在城市的角度对农村认识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目前对农村价值,更多是从经济利益和物质的角度来认识。其实乡村的价值,在农民心目中,除了这些物质的价值外,还有被城市人忽略的另外一些价值。这就是乡村特有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价值。 作为承载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熟人社会,农村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亲情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一种混合的价值。其一,它是农民精神归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给农民带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其二,在农村生活的礼尚往来中,形成了乡村特有的社会关系,从经济学看叫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在农民遇到重大事情时就能发挥作用,其功能是货币不能替代的。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价值处在不断衰减中,但并没有消失,在农村继续顽强地存在着。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平坟遭到农民如此强力的反对,为什么许多华侨同胞,已经离开乡村有几代人之久,但仍然在老家修房子、修祖坟,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来祭奠。 总之,我们对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这件事,不能用简单思维来认识。血脉、乡土文化与社会关系的价值,是构成农村户口含金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给农民足够的物质与货币,就可以让农民放弃农村户口,就可能事与愿违。 其次,还应该认识到,农民户口含金量的升值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升值空间。最近几年,不仅农民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农村户口,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城市人想到农村去。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种力量正在推动乡村价值升值。一是正在兴起的绿色消费和文化消费,使乡村特有的青山绿水、有机生态食品、乡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被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者青睐。在这种新消费的带动下,以农家乐为新业态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潜力巨大。二是正在兴起的互联网,缩小了城市与农村在信息上的鸿沟。乡村电商使以前难以进入市场的乡村土特产品、乡村手工艺产品进入到城市消费市场,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希望。三是随着乡村价值逐渐上升,一批回乡的新乡贤,正在成为乡村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作用下,乡村文化价值正在创造性复活,乡村价值自我认同感也出现了回升。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需要顺应时势,以二元协同思维方式,从城乡双向流动来认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我们需要把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从关注农村到城市单一通道的疏通,转向城市与农村双向流动通道的疏通上来。我们需要认识到,不放弃农村户口的两栖式城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是一个常态。农民的选择,是农民自身收益最大化的选择,也是对中国特色城乡二元共生、双向流动城镇化的贡献。这不仅可以使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在乡村得以延续,也符合城乡统筹的城镇化要求,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也将为中国人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来源:人民日报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