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宝藏c 玲珑宝藏c
关注数: 9 粉丝数: 67 发帖数: 5,620 关注贴吧数: 18
刘素云:不是你念佛不灵,而是你没有真心诚意的念 下面我想说,我们信佛一定要智信,不能迷信。现在好像还是迷信的多,有很多人没有事的时候,也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口无心的念。所以我说会念佛用心念,不会念佛用嘴念,用嘴念佛念一万句也不顶一句,没有用。所以你们得的结论就是念佛不灵,我念佛咋不灵?我一再告诉大家,用心念佛谁念都灵。不是我念佛灵,你念佛不灵,不是的,只要你是真心诚意的,你发自内心的那句阿弥陀佛谁念谁都好使,没有不灵的。有些同修老迷信我,说我念佛灵,我念什么都灵,那时候我给大家举例子,因为咱们佛前供水,我是佛前每天供一杯水,这不表清净平等吗?有的同修就说,我供那水好喝、治病。所以有的一开始,就把我的大悲水留着、攒着拿回家喝,甚至有的还说回家给孩子喝,两个孩子喝出来两个味,一个孩子喝的是香,一个孩子喝的是甜,反正都喝出味来了。我那就是白水,我想你认为我的大悲水灵,你喝了你好受,那你就喝,后来我就攒。后来有同修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多,呼呼的往我家提溜水,就矿泉水、瓶装水,就一大兜子、一大兜子往我家送。我家佛堂本来就不大,就那么大点小地方,都没有师父讲经这个桌子大的板板,都摆到上面,一大排一大排全是水,然后让我念大悲咒,说我念大悲咒的水就好使。我也听话,我也好说话,让我念大悲咒我就念大悲咒,头一天晚上把大悲咒那个准备好,我第二天早晨起来,把磕头的时间,就换成念大悲咒的时间,一百零八遍大悲咒。念完了以后告诉他们,我念完了你们都来求吧,这是陆续的来就把这都求走了。后来我想这不行,这不迷信吗?我说你们回去自己念,谁念它都灵,就是这么。所以我说咱们信佛一定要智信,不要迷信,你干嘛老信不着自己?你信不着自己不就信不着阿弥陀佛吗?这两信你一定要解决,先信自己,排号你把你排在一号,把阿弥陀佛排在第二号,首先要信自己,然后信佛,你别说我就信佛。有的人说什么的都有,反正我一听,我都觉得可笑,那天不是在那边参加活动,大家就希望我招招手,说我招招手就能上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我招还是不招?我不招打消同修们积极性,你看那么诚心诚意的、郑重其事的,写了个条子给我递上来;你说我要招吧,它不是那么回事。最后没办法我就满大家的愿,让我招招,我坐台上我就招招吧,结果我这一招不要紧,我上面台上一招,台下全都招,那个场面可真是太壮观了。如果那个光盘要把这一段搁在上面,看看太壮观了,整场都招手,那个气氛高涨。实际我告诉他们,我说不是说我招手,你们就能上极乐世界,要是那样我不干别的,我成天站着招手,把众生我都招到极乐世界去。它不是这么个意思,我不能误导大家。就像过去有人说戴我写那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通行证,我知道我立刻纠正错了。我要写的阿弥陀佛是通行证,我每人发给你们一个通行证。不行,你得老老实实修,人家不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吗?你最基本的理念把它搞错了,你能上极乐世界去吗?千万不要迷信。佛法是道,世间法是学,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你要是想求的道你就逐渐往下减,学道是减法,学知识是加法。我们修行人选择的是道,减法的意思就是要往下放,愈放愈少、愈放愈少,没有负担这样才行。你别愈学习事愈多,包袱愈多那就错了,那就不是日损,是日增,别把它搞颠倒了。你学世间的东西那是常识,你天天学天天有进步,天天长知识,这个跟道不一样。所以佛法的成就没有别的,就是告诉你放下,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很多误会、曲解,我们一定要把它改正过来,变迷信为智信。
刘素云老师:很多人前进的路有一道障碍,这道障碍是什么呢?  刘素云老师:很多人前进的路有一道障碍,这道障碍是什么呢?   2015-05-14   文档恭录: 《智言慧语》之三 念佛加改过 今生必成佛   2014/12/27 哈尔滨家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次咱们聊个什么题目呢?我想聊这个题目吧,就是「念佛加改过,今生必成佛」。我这个题目受谁的启发呢?受一个老菩萨的启发。   前些天,我家里来了一位老菩萨,学佛很多年了,也很虔诚。她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说她学佛很多年,但是学得比较僵化,就是条条框框很多。她有个儿子有个儿媳妇,她的这些条条框框,她都想落实到儿子儿媳妇那。这老年人吧,本身就有点碎嘴,我们北方人说碎嘴子,就爱叨咕。她的条条框框又多,儿子儿媳妇未必也就学佛了,所以人家怎么能接受你这些条条框框呢?那她就像填鸭式的,硬灌吧,我理解,结果灌来灌去的,弄得家庭不和,最后导致儿子和儿媳妇就离婚了,媳妇就回娘家了。她有一段时间她看不见媳妇,她都不知道儿子和媳妇离婚这个事,她就问,这媳妇怎么老也没见着呢?后来儿子告诉她,说我们俩离婚了。那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呢?可想而知,和妈妈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一个学佛的妈妈,把儿子和儿媳妇这个家给学黄了,你说这佛怎么学的吧。
蔡礼旭:共同成就彼此的道业这是非常难得的朋友因缘 【乐群敬业。毋相聚以邪谈。礼行于朋友矣。】 “乐群”就是合群,跟人都能和睦相处,不会发生冲突。“敬业”,朋友、同学之间非常尊重学业,尊重事业、家业。所以交朋友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论语》里面才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毋相聚以邪谈”,朋友之间道义相交,有缘相聚,都是要彼此提升、彼此成就,而不是谈一些没有意义的事,甚至于是谈一些会增长邪思,那就更要不得。所以“毋相聚以邪谈”,就要做到“不欣世语,乐在正论”,只要跟经典相应的这些道理,听了就非常欢喜,而不是谈人家的隐私谈得很高兴。比方,有个名词叫八卦,那都是违背教诲,叫相聚邪谈就是谈八卦。朋友的道义当中应该是不言朋友的隐私,不在别人面前谈他的家庭、谈他的缺点,谈了就有损于朋友的道义。所以以文会友,这个“以文会友”其实就是“乐在正论”,然后以朋友来辅助自己提升道业、提升仁德之心。交朋友当中,历史典故里,最具代表的是哪一对朋友?我们说这个朋友很知心,然后刚刚讲的刎颈之交,都会想到管仲跟鲍叔牙,我们说“管鲍之交”。俗话又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得这个朋友能够惺惺相惜,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目标,又共同成就彼此的道业,这是非常难得的朋友因缘。
净土法门:自己障自己不知道,总怪外头障碍自己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一首里面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儒家所讲「三人行必有吾师」,也就是本经善财童子所显示的,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善友,一切众生、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的学处,我到哪里学?都是我学习的处所。三世诸佛,过去诸佛,那过去已经成了佛,这没有话说;现在诸佛,现在也成佛了;未来诸佛是一切众生还没有成佛的,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实在讲这一句里头的重点是在未来佛。没有成就,还没有成佛的这一切众生,有善有恶,这是我们的学处。过去佛、现在佛,世尊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介绍、叙说一切诸佛对众生的教训,我们读到了,我们应当如说修行。未来佛就是现在一切大众,这一切众生里面,他们的善心、善愿、善行,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我们起欢喜心,起恭敬心,要效法,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没有,要学,这岂不是善知识?遇到一些恶人,起的是恶心、恶念,造作一切罪业,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反省一下我有没有?我如果有,赶紧改过自新,那些人也是我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是老师,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都是时时刻刻在指引我们,在帮助我们,学生只是我一个,除我一个,统统是我的老师,这首偈最重要的是教给我们这桩事情。
蔡礼旭: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 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人一傲慢起来,好像就是我们高,人家低了;我们尊,人家卑了;那就给人很不舒服了。所以谦让的人给人留余地,成为受欢迎的人,成为会设身处地的人。其实傲慢这个东西是很微妙的,人傲慢一起来了,就只想着我多好,我给了人什么,别人曾经给我们的付出都忘记了。所以傲慢会让自己无限的膨胀,就把别人缩小,把别人的恩都记不得了。 所以有一个企业家,他学传统文化,觉得孝悌很重要。孝悌“为仁之本与”,孝悌没有真正发出来,说爱人,可能都不是很真实。结果他自己就想到,他的弟弟赚的钱都没有他多,可是他就反思:我到底有没有真正去爱护我的弟弟?他想到这里,觉得不足了。因为他弟弟给他借钱,他都记得很清楚,给我借了多少钱,还没还我。可是他自己常常捐款,几万、几十万捐出去给公益团体,可是对他的弟弟却是锱铢必较。他发觉这个心态不对了,无形当中好像觉得:我很有钱啊,你们没出息,应该还我的。所以人傲慢的时候,真的有时候体恤不到这些部分。而他突然想到的是,他这几年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出来打拼,创立这些事业,都是他的弟弟尽心尽力照顾他的爸爸妈妈,他忽略了这个部分。 所以后来听完课,他回去之后就去找他弟了。他说,“弟啊,那些钱你就不用还我了。然后,这几年,多亏了你照顾爸爸妈妈,让我都没有后顾之忧,真是很感谢你。”他发自真诚给他弟弟讲,他弟弟当场就哭出来了,流眼泪了。 你说那兄弟之间,内心里面有没有一些疙瘩跟情绪在?那不是弟弟的问题,是我们的心境已经有高下,已经有傲慢了,又看不到对方的付出,又没有给对方肯定、鼓励,那眼神当中可能都是挑剔啦。所以他一真诚,他弟弟内心那些情绪就整个就释放出来了。他进一步,看他弟弟还缺一些钱买房子,他还帮他去张罗这些事情,最后他母亲是最欣慰的、最安慰的。父母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兄弟姐妹一条心。 好,所以我们常常去体恤身边人的心。
蔡礼旭:人要能掌握情绪,首先要懂得时时自我反省 人要能掌握情绪,首先要懂得时时自我反省。人生真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指著镜子骂,它也指你骂。你马上手伸回来,我不对,它也怎么样?我也错了!人生没有想像中这么复杂,我们就是不肯相信真理,硬是要去绕一大圈,然后已经绕得全身无力了,说:佛陀讲得真对,孔子讲得真对。“各相责,天翻地覆”的场景,现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很常见。你看一个老师处罚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就去告诉了母亲;母亲马上去找了记者,然后去找校长;校长马上来找谁?老师。你看满城风雨。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反省的能力,都在意气用事,把一件小小的事情搞得完全无法收拾。   假如这个老师他能反省我们的心境,今天我的心境够有爱心,你怎么样处罚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在教导他,而不是找他麻烦。所以,老师首先要反省自己的心地。再来,孩子不懂师道,当然这也是我们父母、整个社会没有把师道教出来。你看,以前的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打了几条杠,回去以后怎么样?都不敢给人家看到,为什么?因为给父母看到,本来只有三条杠,之后会怎么样?那是真明白。当孩子连父母、连老师都不怕,这个孩子往后太恐怖了,为所欲为。我们一颗私心、私爱,很可能会毁了孩子一辈子恭敬老师的态度。当他不恭敬老师,孩子学什么能学得好?家长没理智。这时候家长能先反省,能先信任老师,能先来了解情况,家长的这分诚心,纵使老师错了,他也会生惭愧。所以,人生真的就在一念之间,产生天壤之别的结果,尤其在理智跟意气用事当中。
蔡礼旭:体恤才是仁爱心的表现 我们的爱心,我们的耐心,要表现在身边最近的人身上。哪有表现在远的人都是爱心耐心,表现在身边的人都是刻薄、都是给他脸色,这个就有点不正常,颠倒了。而且很奇怪的是,对疏远的人,比较不熟的人,往往很有耐心,对最近的人两句就没耐心了,然后甚至于无形当中,变得苛刻。比方说我们身边的人做得很累了,“今天做得好累!”我们在旁边马上一句道理就压下来,“你就是烦恼多才会累,百分之九十五的体力都是浪费在烦恼上。”讲的话有没有道理?有!这个人不简单,任何时候讲出来的都跟经典相应,一般人还没有他的功力。可是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他的另一半,日子好不好过?压力很大,稍微抒发一下内心的感受,马上一句道理就下来了。人家这么累了,就赶紧给他倒杯茶,或者挤一些柠檬,柠檬是碱性,消除疲劳,情理法!我们反而懂了道理傲慢起来,变强势了,人情都感觉不到,不柔软、不体恤了。所以最近有听到一些同仁在反映,身边的人很会用道理压人。我一听,这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他们的领导,一定有问题。所以我愈听愈觉得很惭愧,高处不胜寒,人做领导做多了之后,不能体恤民情。底下的人都这么会用道理压人,他的元凶,“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得把源头疏通好了,后面才能流得长远。所以这个根源也是在我太会用道理压人,才会产生团体这样的风气出来。所以老祖宗这些教诲,我们不能拿去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体恤才是仁爱心的表现。 
刘余莉: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在一篇“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这篇文章中就告诉我们,现代人对於自己的父母留意的确实很少很少了。文章这样说道,“如果你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长大,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有没有和他们同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清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的烂烂的菜;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在吃饭的时间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著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每个人都会老,父母比我们先老,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当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并请维持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从我们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关心的行动永远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动不了了,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为人子女者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您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这个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感动,因为每看到这个文章,我就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有一次我看到她一个人在外边散步,忽然感觉到她真的已经老了。但是我们每天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忙碌,却很少的去关爱她。如果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千万不要再等了,否则的话,我们确实会在人生中留下很多的遗憾。 
净空法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原则做好西医? 他是一名医生,看到现在医学生愈来愈少,工作疲累,收入没有保证,还被大家统统认为是黑心人。他产生这些疑惑,他是西医,也举出几个例子,例如开刀动手术就是杀生,病人自行要求节育,医生也要负责任,这就是讲的堕胎。医生当然要负因果责任,让他感到很害怕。他问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原则做好西医? 答:人生病也是很自然的现象,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环境,得病的机会愈来愈多。病从哪里来的?古人有句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两句话说得好。病从哪里来的?从饮食当中来的。现在的饮食真是吓人,饮食安全没有了。所吃的东西,如果你要了解,你会很害怕。我应该是,至少有六、七年,六、七年前我在山东庆云,同修们带我去看一个养鸭的基地,专门养鸭子。这个基地的鸭子是供给北京,北京烤鸭,他们提供大概是北京市烤鸭三分之一,数量就相当多,带我去看这个养鸭基地。我去参观,全部都是人工,不是自然生长的。他提一个小鸭放在我手上,这个小鸭跟我手掌一样长,这么长,一样长,放在我手上。他问我,他说法师,你看这个小鸭出生多少天?我估计它至少是一个星期到十天,它才能长这么大。这养鸭人告诉我,它昨天出生的。我就吓呆了,昨天出生怎么长这么大?我说,你这个鸭子送到市场去卖要多少天?大概半个多月,不到一个月。我们从前,我住在乡村,这个我熟悉,养鸡养鸭至少要半年,人才会杀它、吃它,一般大概都是十个月,自然成长的。现在是完全生长在灯光下,日夜都是灯照著它,拼命灌饲料给它。这饲料都是非常不健康的,就是催它长大,让它膨胀,所以两个星期就有好几斤重,就可以拿出去卖了。这个能吃吗?这个东西吃了能不生病吗?当时我就告诉跟著我一起、陪著我参观的同修,我说记住,鸭蛋都不能吃,这种生出来的蛋也是有病毒。怎么办?蔬菜有农药、有化肥,有什么改变基因,简直是要命。
净空法师:先修清净心,还是先念佛 弟子念佛时心中杂乱,因此念佛没有功夫。是否先修清净心,觉悟了再念佛,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还是先念佛,然后修得清净心。弟子不知是先修清净心再念佛,还是先念佛才能有清净心,如果没有专心的念佛,不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吗。但是没有修到清净心,如何才能修念佛? 答:佛要念,你念佛不是从这一生开始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都在修念佛法门,都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呢?就是你讲的——清净心没有现前。生生世世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你往生不了,这一生还是老毛病复发。又怎样才能让清净心现前呢,还是念佛。你现在清净心没能现前,你念佛的功夫没到啊!你要继续努力去念佛。为什么念佛清净心不能现前呢?你念佛要把这句佛号伏住自己的烦恼习气,你的清净心才能现前。如果这句佛号,念得再好,念得再多,烦恼习气现前你伏不住,你的功夫不得利,真正的原因在此地。比如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顺自己意识的,就起贪爱的心,你能不能在这个时候,一句佛号把这个贪爱的心打掉;见到不如意的事情了,你嗔恚的念头起来了,这个时候提起佛号,提起佛号就是“觉”,把这个嗔恚心打掉。“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就是清净心,心里面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能有贪嗔痴慢,不能有是非人我,不能自赞毁他,统统都没有,这样念清净心才能现前。平常念佛是“练兵”啊,境界现前是“打仗”啊,平常念得再好,境界现前就不管用了,这个佛是白念了。所以念佛要会念,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功,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那都是你练功夫的时候啊,看看你这个佛号念得有没有效果,看看你能不能伏住烦恼,这是会念佛的人。不会念佛的人,在佛堂里念阿弥陀佛,离开佛堂了,就是非人我,伏不住烦恼习气,这个就没有用处了。这一点我们都应当自己勉励自己。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2004.4.5澳洲净宗学院讲堂) 
净空法师:「爱与恨」换成「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印了很多贴纸,我们在很明显的地方给它张贴,目的何在?让我们时时刻刻看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时时刻刻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印了很多小张的佛卡,小卡片上印的佛像,让你带在身上,不是护身符,让你时时刻刻拿出来看。你时时刻刻念阿弥陀佛,你一心念阿弥陀佛,你这一生决定成佛。 世间人一心念什么?一心念贪嗔痴慢,一心念财色名食睡。他也一心念,凡是一心念的他都得到。财色名食睡他都得到,愈得到他那个贪心愈重,来生他就到三途去了。我们把那个境界、对象换一换,把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换成阿弥陀佛,我们就成功了。这个事情不难,难在你能不能转变,你把你念的对象换过来,一换过来就成功了。 世间人常讲“牵肠挂肚”,你牵挂的就是你心里头念的,你想想看,哪一桩事情是你这一生当中最牵挂的?那就叫“念”,就叫“一心称念”。我们凡夫可怜,一心称念的,一生当中最牵挂的,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恨。爱的,你一生牵挂,你没有办法舍掉;恨的,是冤家,那个恨得深,一生都记在那里,仇没有报,死都不瞑目。 一定要懂得:你最爱的,牵引你堕饿鬼道;你最恨的,牵引你到地狱道,那个结果是往三恶道去。为什么不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去念阿弥陀佛?果然转过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不但永脱轮回,而且永脱十法界。 要晓得,能够把“爱与恨”换成“阿弥陀佛”,我们就成功了。世出世间的好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要把这一生大好的机会错过了!
心里常常有佛,外面什麼事都好  我一生学佛,其他的我都不会,我就学到这二十个字。八万四千法门,只有念佛法门我可以做得到。别的法门,我想想太难了,要断惑证真,我没有把握。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不要断惑,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行了。用什麼伏?用这一句佛号,念兹在兹。这一句佛号,就是「清净平等觉」。心里头常常有佛,外面的事情什麼都好,好的很好,不好的也好,你的心就自在了。不糊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同修们当中有真想修的,真正知道这个世间苦,有强烈的出离心,我们就跟他讲真话。真话是什麼?这二十个字是真话,你认真去干。如果是心里面真的常常存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能够「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决定得生净土,这是讲真话。你不认真念佛,还舍不得这个世间,我也给你讲这二十个字,真的是这二十个字,假的也是这二十个字,就看你会不会听,你会不会体会,会不会活学活用。不欺骗人,对待一切人没有高下,样样都平等。诸佛菩萨给我们讲经说法,哪有高下?《金刚经》上讲得最清楚,「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很重要,帮助我们恢复平等心,如果有高下,平等就不见了。佛对我们要求的,是希望我们恢复平等心,佛怎麼能用高下法来对待我们?众生根性不相同,领悟力不一样,佛说法是决定平等的。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教化众生永远不变的一个原则。我们要懂得,用清净平等心去接受,法法皆如,没有障碍。 文摘恭录—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六集) 2009/9/7 档名:12-47-96
净空法师:修到境界风动,我不动,你就成功了 我们读了这些经,最重要的经义明了,怎么样修证?信解行证,行是修行,证才是自己的。我们今天只能够讲到信解,信解的程度都不深,因为我们是属於记问之学。从经典上看到的,听善知识讲解的,不是自己亲证,所以我们相信信得不够深,怎么说不够深?不敢做。佛教我们一切放下,我们不敢放下,这什么原因?信得不够深。如果真信了,他就真放下;真明白了,这是解,真明白了,他彻底放下。譬如经上我们常读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没有把这些相当作虚妄,还当真,还是不肯放下。经上讲得很清楚,幻相在前面不碍事,碍事是你心里头,你心里真有这些相就糟了。放,不是把外面的相灭掉,不是这个意思,你心里面那个相给它消灭掉,让你心永远恢复到清净、平等、觉就对了,外面境界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是白念了,不起作用,问题在这里。那怎么办?只有一个方法,深入经藏。这个深入经藏,诸位要记住,就这一本经就够了,不要再去找别的。这部经要深入,怎么深入法?天天读,不要去想,或者天天听,听也不要想,听上一千遍,念上一千遍,人会开悟。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方法非常有效,你不用古老的方法,你就没办法达到境界。遵守古老的方法叫持戒,一心去听,一心去读,那叫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大悟,你与妙理相即不二了,这叫悟入,这个才重要。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是什么?接受考验。譬如有人好的东西来供养,你有没有欢喜心?有欢喜心错了。有人来陷害你、来羞辱你,你会不会生气?一生气又坏了,禁不起考验。
蔡礼旭:真正去实践内心那种喜悦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 仁义、礼貌要恢复从我们开始,所以回去之后看到先生,九十度鞠躬:先生你好,辛苦了!赶快把他的公事包提过来。你先生会愣在那里三秒钟,然后会说你药吃了没?好,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想起哪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以刚刚跟大家提到时习,你真正去落实了,你一定有喜悦。 真的,有个在银行界的主管,他听了课以后孝心启发了,以前都比较少去关怀他的父亲,孝心起来了,刚好他的父亲重病,他请假去看他的父亲。他父亲就很舍不得,话都讲不起来了,讲不大清楚,用写的:你回去工作、回去工作,不要耽搁工作。父亲在这么不舒服的状况,都还是为孩子的前途著想。孩子笑一笑,坚持要照顾他的的父亲。他父亲刚好肠胃出状况,排便排不出来,好几天很难受,医生开了一些药让他能排泄出来,吃了一、二天才见效果。因为他都守候在旁边,开始排以后量太大,一下子来不及收拾,这个儿子也是怕给人家弄得太严重,他很自然的用他的双手去捧他父亲的粪便。当下他不觉得脏,为什么?他高兴,他父亲的难受终於解除掉了。所以真正去实践,内心那种喜悦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   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当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父母有没有嫌过我们脏?你看我们三岁以前都没有行为能力,父母帮我们把屎把尿不知道有多少次,有没有嫌过我们脏?我们用这分孝都不及父母对我们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我们的生命比他们的生命还要重要。有个太太,她的孩子才几个月,刚好有次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惊讶。她说我的孩子在几个月的时候,他的排泄正常一出来,我觉得那个粪便一点都不臭,而且感觉还有点香。我对这段话很震撼,为什么她不觉得臭?因为当她看到排泄正常,她想的是孩子的身体好,她没有去嫌弃那个东西。当下一想到孩子身体很好,很健康,母亲都很宽慰。我们真能体会到父母那颗心,我们那个孝心自然就提起来了。
净空法师:念佛,重要的是心里头真正有佛,不是说事情丢掉了  问:我们念佛晚上和白天佛号都不断,但是在遇见事情的时候还是有习气,这样能不能影响往生?   净空法师答:念佛,重要的是心里头真正有佛,不是说事情丢掉了。海贤老和尚给我们看的,他生活照常、正常,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没有停止(从早到晚他耕地,他种地),他也应酬,他样样都没有减少,他佛号不间断。工作的时候,如果是劳力的,口里念佛都可以不中断;如果是需要思考的,佛号就放下,把事情办好了之后再念。这里头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不要把一切事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事,什么事都可以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心上有事就麻烦了,那就凡夫了。   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真心,真心就是佛心,用真心的人就成佛了。真心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讲得很多。如果没有执着,执着就是“见思烦恼”,那就是阿罗汉;没有分别,你就是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是成佛。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一天给人讲经教学,几乎没有中断。亲近他的人很多,常随众(这大家知道的)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临时来的,来一两天的、来三五天的、来二三个月的,那人数不知道多少。多少人都有问题,每个人都要问佛,佛都要解答。佛,他的身份、地位,在我们现在人说,他是职业的老师,是个非常好的老师,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而且是义务教学的老师,他没有收人学费。你看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无论什么人真正来求教,佛都非常热心教你,这是事,事没有中断;关键的时候(这些事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教化一切众生,完了就了了,别放在心上,这就对了!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的心就对了。
蔡礼旭:痛苦来自占有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大家说:“我没有他活不下去”。其实我们很冷静来想,痛苦从哪里来的?他不跟我在一起我就痛苦。骗人,那没有他之前你是怎么活过来的,是不是?再来,其实痛苦跟别人都没关系。当我们很欣赏对方的时候那是很高兴的,每天看到他,他有这个优点,有那个优点,又读《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你每天见贤思齐,每天都有成长的喜悦,哪有痛苦?可是突然跟这个同学相处了三个月,都是很愉快的,互相肯定,互相欣赏,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好,我要追他”。从那一天开始,这个快乐变什么?变痛苦。没有让我追到死不罢休,所以就开始在那里:“他又伤了我”。我实在讲不下去了,因为没什么经验。你看那种情绪的翻腾跟对方没关系,是自己的控制欲望起来了,占有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还把责任推给对方,甚至于还拿著刀要去伤害对方,要胁迫对方,愚痴到了极处。所以真正欣赏对方,真正为对方好,会想著他现在还是学生,我们一起好好的把书念好。而真的,你有这样的智慧、这样的修养,对方会更感佩你,反而你们往后因缘会更好。所以人生不能只看到眼前、看到今天,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也能够成就别人的未来,要有这样的视野。 
胡小林老师主讲:学佛的体会二(七集菁华摘录) 第一集 他愈是做不出来的题,我就觉得我的机会就来了 我经常跟孩子在一起,他愈是做不出来的题,我就觉得我的机会就来了。多数家长我问过他们,都不管,这多费劲哪,这题!你得给他看,得给他总结,这跟咱们大人看个电视剧,读读报纸,回家下班了,那多轻松。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有求必应,儿子求你帮着做数学,你能不能应?你能应了他,并且圆满地解决它,下次你再跟他说话,他就听了。「儿子,别再玩儿了啊,玩儿你眼睛不好。」他佩服你,他尊重你,对不对?你这么难的题爸爸就能做出来,我能指望得上,他心里有一种影响,有一种威信,有一种力量。 我在这讲这个意思是说,孩子跟我们在一起,他们会有很多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就像对待净空法师这么样认真,就像对待佛的经典这样认真,这是非常重要的。你糊弄他,他就糊弄你;你对他不真,他就对你不亲。所以我今天拿出这道题来,就是这个意思。学佛人不是光穿唐装,不是干自己想干的事;说我今天我学佛了我得穿唐装,我学佛了我得给我妈洗脚,我学佛了我得给我妈鞠躬。那我们要问,众生需要什么?学佛就是为了要度众生,众生需要什么你无所谓,你只想你自己需要什么。而且师父在讲经当中多次提出来,自度才能度他。你看就这数学,你自己做不好,你能帮他吗?所以印光大师说,佛法是在世间法做出的,没有世间法就没有佛法,这多对啊。他的数学你帮不了,他的英语你帮不了,他最需要的时候你总是不能帮助他,他要你干嘛?你再说话还管用吗?
蔡礼旭:成就得扎实才会有好的结果 很多事物如果迅速长成,就会很快灭亡。成就得慢、成就得扎实,才会有好的结果,“晚就则善终”。我们看到这个“速成”,应该要想到孔子讲的“欲速则不达”,孟子也讲“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反而是适得其反。要很快看到好的结果,那很容易就是做表面上的功夫了,做给人看的了。 而在大自然当中,比方树木,它能够成为参天大树,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扎得牢不牢,而根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假如要快速看到效果,很可能都是适得其反。所以现在急功近利,其实在教育界也好,或者在各个行业也好,反而各个行业的发展,现在是状况百出。所以从企业的寿命来看,愈来愈短,都犯的是这个问题,“速成则疾亡”。都是做个表面,就像盖房子,柱子都不稳,外面涂得很漂亮,风一吹就倒下来了。 大家看,“万法由心生”,所有的物品其实都是人的心创造出来的,它的造型,它做出来实不实在,都跟制造的人有关系。你看古代一个桥可以用八百年,可以用一千年,我们现在的路呢?坏的情况很严重。您看,做表面,赶紧做好,跟扎扎实实想着我这个桥要利益世世代代的,凭着良心做还是急功近利做,那完全效果不一样。 而从我们自身的道德学问来讲,想急于求成,其实学的都是表相,甚至学个样子让人家看起来学得不错。事实上,所有努力的动力都是希望别人说我不错,根本还是虚荣心,还是想求成的心。老子讲“为道日损”,真正道业要提升,不是增加一大堆东西,而是能把内心的习气不断的放下,放到什么习气都没有,明德、本善就显露出来了。所以真正求学问,是放下的功夫,放下习气;放下了习气,人的真诚心才会往外透出来。有一个名利心在,这真诚是不可能透得出来的,诚意才能正心,才能修身。 
净空法师: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 我们六道里头的众生杂念太多,没有办法断掉,日夜不停。晚上作梦,梦就是意识里头的杂念变现出来的,身体是休息了,第六意识、第七识没有停过,从来都没有停过。前五识有短暂的休息,六七八起作用从来不停,没有停止的。用其他的法门,难,很不容易,念佛这个法门就容易多了,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就跟前面所说的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这是一般大乘教里面所用的方法。净宗用一句阿弥陀佛,心里要是没有杂念,难,总得有一念,这一念就是念佛,这佛号是万德洪名,是自己自性的德号,这个好!以这一念换取所有妄想杂念,这就是令众生即念离念,不知不觉的杂念没有了,所以说潜通佛智,你自己并不知道。佛智是什么?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不是从外来的,只要心地清净平等觉,觉就是佛智。但是心不清净、不平等那就是障碍,佛智不能现前。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清净心,念到平等心。这个念的时候得加点功夫,加什么功夫?看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无论是善人是恶人,在我心目当中都是阿弥陀佛,我那个心才真正能够换过来。这是好人,那是坏人,不行,还是分别执着。不但一切人是阿弥陀佛,一切动物也是阿弥陀佛,一切植物、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你真换过来了。还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不行,你这个念(杂念)没有换过来。统统换过来,纯一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就是自性,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统统是自性现的,自性所生所现,那就是自性。性相不二,这是事实真相,这不是勉强,不是随便说说的,确实是事实真相,这个就叫念实相。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跟禅宗,跟性宗,跟《华严》、《法华》有什么两样!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要不然我们的功夫不得力,这一生念几十年佛念不好,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念佛希望得到什么?就是希望得到清净平等觉,就得这个东西,这是性德,这就是明心见性。只要见性,一切法都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潜通佛智,暗合道妙。道妙是什么?无住生心,道妙!巧入无念,没有想我们要得无念,它自自然然就无念了,就这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无念。你看用这个方法多么善巧,这功夫成就了,即凡成圣!凡圣一如,凡圣不二,还看到有凡有圣,你没有成就,没有入境界,入了境界凡圣没有了。凡圣从哪来?是分别执着来的,分别执着没有了,哪来的凡圣!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浑然一体,这真妙,这就是华严境界,这就是无上菩提。 文章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十五集) 2011/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净空法师:家人会阻碍我念佛,该如何应对?  问:全家人都不肯学佛,甚至于还会阻碍我念佛,真的很灰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答:念佛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圆融、最方便的方法。家里人阻碍,你就着重实质不要去着重形式;形式,当然你家里人就不高兴。譬如你手上拿一串念珠“阿弥陀佛”,你家里人看见就头痛。我拿一张报纸,人家看到我好像在看报纸,我一个字作一个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样计数!他就看不出来了;看到你还挺用功的,你每天在读书。方式很多,自己要会用,不拘于这些形式。到你念到功夫清净的时候,他就会来问你,那总得要有个十年、二十年的功夫,你全家人都会得度,为什么?相貌不一样。   念佛的人,我常常讲,你念佛功夫在哪里?从你相貌上看;你是不是真有功夫?从你体质上看。相貌改变了,身体强壮了,这人家很羡慕,不学佛的人都很羡慕。你用什么方法保养的?我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保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一天念多少万声佛号,每天读几部经,心地清净慈悲没有恶念,所以你的相貌就变成慈祥。那个心地险恶的人,相上都有杀气,看到的人感到恐怖。这是李老师以前,我们在一起常常讲故事给我们听,他遇见有一些人,那个人见到之后,你就感到很恐怖,不寒而栗,杀气太重,没有善念。他那时候给我们举出来生平所遇过的人。你看到那在深山修行的老和尚,你就看到他那个气氛非常慈祥,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磁场,不一样。修行、念佛的人磁场好,所以这个有关系。我们重实质不重形式。
蔡礼旭:孩子善良会被欺负吗?  很多的老师跟家长会反映一个问题,他说「蔡老师,你们把孩子教得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会被人家欺负」。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个问题?有没有?没有,有说出来没关系,很多人都这样反映,很怕把他孩子教得太善良。我问他「那你把孩子教不善良就好了吗?」那他教不善良,他的不善良第一个对谁?那我就接着跟他说了,我说「我毕业都已经十年了,勉强来说还算个小善人,我这十年来也没有被人家欺负过」。所以很多人杞人忧天,烦恼一大堆事,他这个烦恼不只影响自己,还影响谁?还影响他的孩子。所以很多为人子女的都觉得他的父母紧张兮兮的,好象他们做什么,他父母就很担心,这个都是太过了。   我们思考不能随着自己的烦恼、惯性去思考,人的思考要循着天理思考,要循着真理去思考事情。中国的《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叫做「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的人会跟恶的人一丘之貉,酒肉朋友。所以你的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就好象磁铁一样,它就会吸引这些铁。那你孩子那个又不是磁铁,吸不起来了,那他遇到恶的朋友他又不懂得判断,他就不会离开。你看那个水果烂了两、三颗,其它好的过几天都一起烂掉了,因为这个烂掉的汁会流出来,其它的就被污染,所以他假如没有办法离开恶的朋友,他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他要有智能分辨好坏,他才懂得取舍,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道证法师:真信切愿的念佛 什么叫做功夫呢?并不是飞天钻地奇奇怪怪的事,是随时可以把心静下来念佛的能力。总之,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对佛的「信心」和要去西方的「愿力」都不会动摇、丢掉,都可以很清楚得打电话给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得正确清楚,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不论心情是怎样,我们和阿弥陀佛的沟通电话都不会故障,和西方极乐世界都有线路相通;也就是说不管在这个世间发生好事、坏事,我们都一样对佛有信心,一样想往生西方,随时可以集中精神念佛,不受那些好事、坏事的影响而动摇。即使在这世间发生再好的事,比如:升官、发财、甚至您的孩子考中状元或是您当选了好人好事被登报赞扬一番,或者您先生今天买了一颗大钻石加一束花给您,您还是一样信佛、念佛想要往生西方,不会对这些荣华富贵和暂时的幸福生起贪念,不会因为一时太高兴就把阿弥陀佛丢在一旁,开始得意迷惑。即使这世间的人都误会您,看不起您,甚至毁谤您,您还是一样信佛、念佛想要去西方,不会想要为自己解释来争取这个世间的肯定,这就是有「信」、「愿」的功夫,如果还想要去解释、争取,这就表示我们还很在意这世间的人对我们的了解和肯定,还认为它很有价值,值得争取,这就是还舍不得、放不下。我们想想,对这些都舍不得、放不下,哪里有可能真的愿意去西方呢?譬如您想移民到美国,台湾的亲友也得放下才去得成,如果很舍不得这边,怎么去得成?怎么叫愿意去?我们是不是真的有愿走不能骗佛的,到底我们的愿走真的还是假的?譬如说,今天忽然找不到一样东西,就觉得生气,说:「不知道定谁拿走我的东西!」,我们想想,如果连一件东西都舍不掉,临终的时候哪可能放得下整个世界到西方去呢?真的有愿去西方,对这个世间的人、事、东西一定肯放下、舍得。比如说:受人冤枉的时候,因为我们想要去西方,这个世问的清白名声对我们实在没什么用处,别人要,我们就让给他,因为我们信佛,佛什么都知道,根本不可能冤枉我们,所以我们照常欢喜念佛,没有委屈的感觉。  
净空法师:如何才能修福报修得财源滚滚? 1、今天大家都想发财,能发吗?不能。要怎样才能发?佛告诉我们,你想发财,你就要修财布施,慷慨布施,毫无吝啬地布施。 2、你修布施,出于自己的诚意,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将来你的财富源源而来——不要操心,钱自自然然就来了。 3、如果你这一世布施,修得很勉强,来生能不能得福报?能得,但是不容易得到,要经过很多周折,很辛苦才能得到。 4、如果你布施了很多钱,之后又后悔了,想尽方法再把它拿回来,好了,你这一生虽然发大财,但是财发了没几天,它就丢掉了——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5、中国谚语里面所谓是“量大福大”,这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心量大修小福,你得的福报也大,为什么?跟你心量平等。 6、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你的心真诚,你的心量大,你得的福报也大;出钱多的人,如果他心量小,他修再大的福报,他得的果报还是小。 7、像我们现在印善书,出钱很少的,如果他的心量大,修福不为自己、不为一家,为众生、为佛法,希望这个世间多有一本善书流通,他得的福报反而大。什么原因?他发的是大心。 8、所以修布施,不是说哪个人出钱多,他就得大福,出钱少他就得小福,没这个道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自己要怎样修。 9、就是修供养也是如此,譬如说你要供养法师,请法师到外面菜馆去吃饭。不错,法师接受你供养,你是修了福,但是法师从自己地方辛辛苦苦跑到那个地方去吃一餐饭,将来你得的福报,很辛苦才会得来。 
净空法师:一心一意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无上菩提心 求愿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净宗法门是大乘法门,而且是大乘特别的法门。许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着走、坐着走的,她们从来没有听过经,问她们佛教意思,一句也不懂,她们居然能够站着往生、坐着往生,临终瑞相那么好。哦,原来蕅益大师这句话说对了,一心专求西方,那就是人家发的无上菩提心。 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去观察,他对于众生有怜悯心,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也不执著,但你问他,他也说不出来,但他通通做到了,这就是古人说的暗合道妙。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只要做到真诚、至诚就感通。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预知时至,不生病,坐着往生,站着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诚,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能从真实心中做,没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清净心,我一心一意要见阿弥陀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信念,就是无上菩提心。只要有清净心,我们身体的造作,口里的言语,都清净了。心清净,身清净,身清净,环境也清净了,国土也清净了,所以,念佛人修的业叫净业。世间人所造的业——善业、恶业,善业感三善道之报,恶业感三恶道之报,唯有净业在六道里没有果报,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能肯定,深信不疑,发愿求生,无不成就。这是当生成就的法门,一生成佛,不必等到第二生。佛门没有戏论,念佛法门是不死的法门。一切众生都无法逃过生死,唯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活着去的,神智很清楚,眼看得见,耳听得见,嘴也会说话,阿弥陀佛来接引,欢欢喜喜跟着阿弥陀佛去了,这个肮脏的身体不要了,这真的是不死的法门。……心里有佛,常常念佛,相随心转,相貌自然就变成佛相。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果觉,圆教的佛果。无量无边法门,唯独这一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诸位认清事实真相之后,自然会舍弃其它的法门而老实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道证法师:笑着进入七宝池 (陈进池居士往生记实) 陈进池居士—这位淋巴癌蔓延全身的患者,一向是怕痛、怕苦的,不太能忍苦捍劳;当他痛苦时,曾祈求‘要安乐死,早见阿弥陀佛’。但当末学一行人刚到医院病房时,他还很舍不得家人,不想往生。末学问他:‘你欢喜和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吗?’他不但摇头,还流下眼泪。可怜的孩子,这真是难以突破的一关,他也知道身体差不多不能用了,但还存著侥幸的希望。末学就间接向他的公子解释病情,及说明如何帮助他往生;再求佛哀佑‘让他能安然放下,欢喜提起往生信愿’。 末学劝他:‘这身体像租来的车子,零件坏得差不多了,开起来很吃力、很辛苦,勉强修理了半天,也终归是一部须要归还的车;阿弥陀佛早替您准备了一部性能最好、最优秀的新车,是金刚不坏的车,只要换过去就好了。怎么换呢?很简单—一心念佛,旧车一丢,就坐在新车上。如果坚持要开破车,就会开得很辛苦。我们陪您一起换新车,您比较有福气先换,先去极乐世界再回来接我们。您放心去,往生极乐世界并没有和家人分开;在极乐世界的宝树中,随时可看到您的妻儿子女,随时可观照家人的动静,而且还能随时帮忙加佑,完全没有障碍。就好像看电视换频道一样,都在同一萤光幕,只是号码、频率不同,转换频道,节目即不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相同,只是号码、频率改一下而已。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离开我们,因为他们随时可看见我们,可帮助我们;您若往生也相同,根本没与我们分开。所以,往生就像看电视换号码频率一样简单,您只要念佛,就换过去了;只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心有障碍,才看不见极乐世界。’ 陈太太也说:‘我们以后也要跟您一起去极乐世界,您先去,再回来度我们、度众生。这个娑婆世界太痛苦,病痛太折磨您,这是我们不忍心的。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金沙布地。您的名字叫“进池”,您要记得进入西方清净的七宝莲花池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