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琴海 花落琴海
仅供娱乐
关注数: 123 粉丝数: 193 发帖数: 5,679 关注贴吧数: 46
《读书30問》 *该问卷仅允许相同方式共 《读书30問》 *该问卷仅允许相同方式共享,禁止转出空间。 1.迄今为止阅读次数最多的书 《水浒传》怕有七八遍了 2.读过之后迫切想要写读后感抒发胸臆的书 《儒林外史》,然而卡壳很久了,由于儒林外史,我开始感兴趣明代科举制度 3.如果朋友让你推荐读物,会不假思索说出名字的书 陈振《宋史》,虽然我并没有完全读过 4.让你一口气从头看到尾,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书 《开封志怪》可能是我买的最有趣又有内涵的女性作家作品 5.只看书名根本想不到实际内容的书 《丰乳肥臀》呸!虽然我没看过。。 6.被封面设计吸引而去读的书 看书不看封面。。。 7.让你感到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提心吊胆的书 有吗。如果有,那还是《水浒传》 8.因为作者去读的书 我读的历史论著,都是看作者的。。举不出来 9.虽然看了开头但觉得很无趣所以没能读完的书 伊佩霞 《宋徽宗》,当初我强力推荐,现在我自己把他冷了 10.隔了很久再去读,会觉得和当初读的感觉完全不同的书 行,我还是《水浒传》 11.绝不想再读第二遍的书 没想到。。。 12.作为你人生某个重要转折点的书 我的转折点在哪呢? 13.让你产生强烈创作欲望的书 眼高手低,没什么创作欲望。 14.经过朋友提议而去读,自己也非常满意的书 《宋人轶事汇编》《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15.从中抄录甚至背诵了相当程度内容的书 我有摘抄的习惯,但我不记得书名了。。。。背诵了宋江的《西江月》和心在山东身在吴算不算。。。。 16.会令你想起或想到某个人的书 《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ennnn一个妹子 《中国旅行指南•福建》一个姐姐,师娘 《纳兰词》我师傅 《楚辞选注》,身在台湾的妹子 《蒋介石传》我小姨 17.在不经意间买下,阅读后却觉得非常出人意料的书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出人意料的看不懂。。。 18.现有书本中保存最为仔细的书 请不要动我的书! 19.对你来说有着特殊回忆的书 《货币帝国》,妹子送的。。。 20.读过之后一段时间内梦到了其中情景的书 不做梦好多年了。 21.认为一定要买纸质版本而无法接受各种形式电子版的书 纸书控谢谢。 22.让你立即与某个地点相互联系起来的书 《东京梦华录笺注》,毕竟最爱我宋最爱开封 23.主流畅销作品中让你颇为中意的书 不看所谓的畅销作品,如果必须有,我选择《明朝那些事》,毕竟我是个明史瞎。 24.十分艰深晦涩,但却在种种缘由之下吸引你仔细钻研和琢磨的书 了解一下,史学论著有不艰深晦涩的吗?我早已经想弃坑,可我舍不得。。。 25.你印象中最为诗意的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6.参加“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挑战时,你想要带在身边的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 27.有着最令你中意的书名的书 那大概还是《水浒传》 28.让你泪流满面的书 那可能还是《水浒传》 29.某个系列作品之中你所最为喜爱的一部书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30.一直想读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作罢,还没读到的书 数不清了。。。。 我这种渣渣,,趁早儿把书卖了比较好,堆家里简直暴殄天物。
问卷调查 《读书30問》 *该问卷仅允许相同方式共享,禁止转出空间。 1.迄今为止阅读次数最多的书 《水浒传》怕有七八遍了 2.读过之后迫切想要写读后感抒发胸臆的书 《儒林外史》,然而卡壳很久了,由于儒林外史,我开始感兴趣明代科举制度 3.如果朋友让你推荐读物,会不假思索说出名字的书 陈振《宋史》,虽然我并没有完全读过 4.让你一口气从头看到尾,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书 《开封志怪》可能是我买的最有趣又有内涵的女性作家作品 5.只看书名根本想不到实际内容的书 《丰乳肥臀》呸!虽然我没看过。。 6.被封面设计吸引而去读的书 看书不看封面。。。 7.让你感到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提心吊胆的书 有吗。如果有,那还是《水浒传》 8.因为作者去读的书 我读的历史论著,都是看作者的。。举不出来 9.虽然看了开头但觉得很无趣所以没能读完的书 伊佩霞 《宋徽宗》,当初我强力推荐,现在我自己把他冷了 10.隔了很久再去读,会觉得和当初读的感觉完全不同的书 行,我还是《水浒传》 11.绝不想再读第二遍的书 没想到。。。 12.作为你人生某个重要转折点的书 我的转折点在哪呢? 13.让你产生强烈创作欲望的书 眼高手低,没什么创作欲望。 14.经过朋友提议而去读,自己也非常满意的书 《宋人轶事汇编》《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15.从中抄录甚至背诵了相当程度内容的书 我有摘抄的习惯,但我不记得书名了。。。。背诵了宋江的《西江月》和心在山东身在吴算不算。。。。 16.会令你想起或想到某个人的书 《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ennnn一个妹子 《中国旅行指南•福建》一个姐姐,师娘 《纳兰词》我师傅 《楚辞选注》,身在台湾的妹子 《蒋介石传》我小姨 17.在不经意间买下,阅读后却觉得非常出人意料的书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出人意料的看不懂。。。 18.现有书本中保存最为仔细的书 请不要动我的书! 19.对你来说有着特殊回忆的书 《货币帝国》,妹子送的。。。 20.读过之后一段时间内梦到了其中情景的书 不做梦好多年了。 21.认为一定要买纸质版本而无法接受各种形式电子版的书 纸书控谢谢。 22.让你立即与某个地点相互联系起来的书 《东京梦华录笺注》,毕竟最爱我宋最爱开封 23.主流畅销作品中让你颇为中意的书 不看所谓的畅销作品,如果必须有,我选择《明朝那些事》,毕竟我是个明史瞎。 24.十分艰深晦涩,但却在种种缘由之下吸引你仔细钻研和琢磨的书 了解一下,史学论著有不艰深晦涩的吗?我早已经想弃坑,可我舍不得。。。 25.你印象中最为诗意的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6.参加“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挑战时,你想要带在身边的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 27.有着最令你中意的书名的书 那大概还是《水浒传》 28.让你泪流满面的书 那可能还是《水浒传》 29.某个系列作品之中你所最为喜爱的一部书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30.一直想读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作罢,还没读到的书 数不清了。。。。 我这种渣渣,,趁早儿把书卖了比较好,堆家里简直暴殄天物。
【风云阁】《竹书纪年》中的“东音”与“西音”究竟是音乐还是语音 楼主:亚布2016   在《竹书纪年》夏史里,记载了“东音”与“西音”有关的两件事情:   帝廑   一名胤甲。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四年,作西音。   昆吾氏迁于许(己姓,名樊,封于卫,夏衰为伯,迁于旧许)。   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陟。   帝孔甲   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   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三年,王畋于掞山。   五年,作东音。   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乱,诸侯化之,夏政始衰。田于东阳掞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见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胜也,之子必有殃。”孔甲闻之曰:“以为余一人子,夫谁殃之。”乃取其子以归。既长,为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刘累所畜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阳,其后为范氏。   书中记载:“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这里的“东音”与“西音”究竟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解释:“东音,古代称我国东方的歌声”。那此次可推:“西音,就是古代称我国西方的歌声”。皆有音乐之意。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竹书纪年》夏史说“帝廑。四年,作西音”。并未言及有歌之事。“帝孔甲。五年,作东音”,“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而“是为”应该解释为:“实为”。实为东音,就是使用了东音。可见《破斧之歌》与“东音”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破斧之歌》,使用了“东音”演唱。   我遍查《山海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三本可以肯定没被儒家染指的古籍,未见“音”与“乐”有连用的现象。只见有歌、舞、乐三字。   笔者认为:致使“音”与“乐”混淆的应该始于秦。   《吕氏春秋·音律》:"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 。天大风晦盲, 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 孔甲 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这完全是在《竹书纪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演绎,并把《破斧之歌》作为东音之始。这与《竹书纪年》里面记载的,先“作东音”,再作《破斧之歌》,完全相悖。紧接着陈奇猷校释:“此当注为东方国风之音”。致使东音有歌曲音乐之意。   《吕览•音初》论音乐的起源时,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把帝喾次妃有娀氏所作《燕燕往飞》称之为北音,禹之妃涂山氏的侍妾所作《候人兮猗》称之为南音,夏后氏孔甲所作《破斧之音》,称之为东音,殷整甲(即夏后氏胤甲)徒西河,犹思故处,乃作西音。   我训“音”字,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未见与音乐有关。《说文》说:“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也未见与音乐有关,倒是与“声”有关。西周《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也未见与音乐有关,倒是与“文”有关。只是秦以后,《吕氏春秋·音律》和 《吕览•音初》便把“音”与音乐扯到一起。   根据甲骨文“言、音”互用,可以理解:“音”为言之声,声发而生文。而乐为器之声,声发而为舞。   我居贵州十余年,也曾留心侗族大歌,及彝、苗山歌,皆清唱,除极少以商业为目的刻录的光盘,才有音乐伴奏。从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音”,不是指音乐,是指语音,或口音。   那又如何解释《竹书纪年》夏史记载:“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夏朝帝廑的时候,夏朝西部和东部的语音拼读混乱,甚至交流上都出现问题了,不得已才有“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的举措。历经两代帝王,对全国语音进行了一次强制性的规范。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为后来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可能是夏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语音规范运动。“西音”就是当时夏朝西部的语音。而东音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据《古本竹书》记载:当算是帝孔甲的《破斧之歌》。   夏朝时“东音”与“西音”的关系,应该类似于今天的南方话和北方话。只不过现在是以长江为界划分的,也不知道夏朝以前是不是这样。
《竹书纪年》中的“东音”与“西 《竹书纪年》中的“东音”与“西音”究竟是音乐还是语音 楼主:亚布2016   在《竹书纪年》夏史里,记载了“东音”与“西音”有关的两件事情:   帝廑   一名胤甲。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四年,作西音。   昆吾氏迁于许(己姓,名樊,封于卫,夏衰为伯,迁于旧许)。   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陟。   帝孔甲   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   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三年,王畋于掞山。   五年,作东音。   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乱,诸侯化之,夏政始衰。田于东阳掞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见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胜也,之子必有殃。”孔甲闻之曰:“以为余一人子,夫谁殃之。”乃取其子以归。既长,为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刘累所畜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阳,其后为范氏。   书中记载:“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这里的“东音”与“西音”究竟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解释:“东音,古代称我国东方的歌声”。那此次可推:“西音,就是古代称我国西方的歌声”。皆有音乐之意。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竹书纪年》夏史说“帝廑。四年,作西音”。并未言及有歌之事。“帝孔甲。五年,作东音”,“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而“是为”应该解释为:“实为”。实为东音,就是使用了东音。可见《破斧之歌》与“东音”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破斧之歌》,使用了“东音”演唱。   我遍查《山海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三本可以肯定没被儒家染指的古籍,未见“音”与“乐”有连用的现象。只见有歌、舞、乐三字。   笔者认为:致使“音”与“乐”混淆的应该始于秦。   《吕氏春秋·音律》:"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 。天大风晦盲, 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 孔甲 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这完全是在《竹书纪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演绎,并把《破斧之歌》作为东音之始。这与《竹书纪年》里面记载的,先“作东音”,再作《破斧之歌》,完全相悖。紧接着陈奇猷校释:“此当注为东方国风之音”。致使东音有歌曲音乐之意。   《吕览•音初》论音乐的起源时,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把帝喾次妃有娀氏所作《燕燕往飞》称之为北音,禹之妃涂山氏的侍妾所作《候人兮猗》称之为南音,夏后氏孔甲所作《破斧之音》,称之为东音,殷整甲(即夏后氏胤甲)徒西河,犹思故处,乃作西音。   我训“音”字,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未见与音乐有关。《说文》说:“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也未见与音乐有关,倒是与“声”有关。西周《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也未见与音乐有关,倒是与“文”有关。只是秦以后,《吕氏春秋·音律》和 《吕览•音初》便把“音”与音乐扯到一起。   根据甲骨文“言、音”互用,可以理解:“音”为言之声,声发而生文。而乐为器之声,声发而为舞。   我居贵州十余年,也曾留心侗族大歌,及彝、苗山歌,皆清唱,除极少以商业为目的刻录的光盘,才有音乐伴奏。从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音”,不是指音乐,是指语音,或口音。   那又如何解释《竹书纪年》夏史记载:“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夏朝帝廑的时候,夏朝西部和东部的语音拼读混乱,甚至交流上都出现问题了,不得已才有“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的举措。历经两代帝王,对全国语音进行了一次强制性的规范。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为后来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可能是夏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语音规范运动。“西音”就是当时夏朝西部的语音。而东音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据《古本竹书》记载:当算是帝孔甲的《破斧之歌》。   夏朝时“东音”与“西音”的关系,应该类似于今天的南方话和北方话。只不过现在是以长江为界划分的,也不知道夏朝以前是不是这样。
《竹书纪年》中的“东音”与“西 《竹书纪年》中的“东音”与“西音”究竟是音乐还是语音 楼主:亚布2016   在《竹书纪年》夏史里,记载了“东音”与“西音”有关的两件事情:   帝廑   一名胤甲。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   四年,作西音。   昆吾氏迁于许(己姓,名樊,封于卫,夏衰为伯,迁于旧许)。   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陟。   帝孔甲   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   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三年,王畋于掞山。   五年,作东音。   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乱,诸侯化之,夏政始衰。田于东阳掞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见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胜也,之子必有殃。”孔甲闻之曰:“以为余一人子,夫谁殃之。”乃取其子以归。既长,为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刘累所畜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阳,其后为范氏。   书中记载:“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这里的“东音”与“西音”究竟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解释:“东音,古代称我国东方的歌声”。那此次可推:“西音,就是古代称我国西方的歌声”。皆有音乐之意。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竹书纪年》夏史说“帝廑。四年,作西音”。并未言及有歌之事。“帝孔甲。五年,作东音”,“乃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而“是为”应该解释为:“实为”。实为东音,就是使用了东音。可见《破斧之歌》与“东音”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破斧之歌》,使用了“东音”演唱。   我遍查《山海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三本可以肯定没被儒家染指的古籍,未见“音”与“乐”有连用的现象。只见有歌、舞、乐三字。   笔者认为:致使“音”与“乐”混淆的应该始于秦。   《吕氏春秋·音律》:"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 。天大风晦盲, 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 孔甲 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这完全是在《竹书纪年》的基础上进行了演绎,并把《破斧之歌》作为东音之始。这与《竹书纪年》里面记载的,先“作东音”,再作《破斧之歌》,完全相悖。紧接着陈奇猷校释:“此当注为东方国风之音”。致使东音有歌曲音乐之意。   《吕览•音初》论音乐的起源时,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把帝喾次妃有娀氏所作《燕燕往飞》称之为北音,禹之妃涂山氏的侍妾所作《候人兮猗》称之为南音,夏后氏孔甲所作《破斧之音》,称之为东音,殷整甲(即夏后氏胤甲)徒西河,犹思故处,乃作西音。   我训“音”字,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未见与音乐有关。《说文》说:“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也未见与音乐有关,倒是与“声”有关。西周《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也未见与音乐有关,倒是与“文”有关。只是秦以后,《吕氏春秋·音律》和 《吕览•音初》便把“音”与音乐扯到一起。   根据甲骨文“言、音”互用,可以理解:“音”为言之声,声发而生文。而乐为器之声,声发而为舞。   我居贵州十余年,也曾留心侗族大歌,及彝、苗山歌,皆清唱,除极少以商业为目的刻录的光盘,才有音乐伴奏。从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音”,不是指音乐,是指语音,或口音。   那又如何解释《竹书纪年》夏史记载:“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夏朝帝廑的时候,夏朝西部和东部的语音拼读混乱,甚至交流上都出现问题了,不得已才有“帝廑:四年,作西音;帝孔甲:五年,作东音”的举措。历经两代帝王,对全国语音进行了一次强制性的规范。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为后来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可能是夏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语音规范运动。“西音”就是当时夏朝西部的语音。而东音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据《古本竹书》记载:当算是帝孔甲的《破斧之歌》。   夏朝时“东音”与“西音”的关系,应该类似于今天的南方话和北方话。只不过现在是以长江为界划分的,也不知道夏朝以前是不是这样。
敷fū ㄈㄨ 〔《广韵》芳无切 敷 fū ㄈㄨ 〔《广韵》芳无切,平虞,敷。〕 「傅」的被通假字。「溥」的被通假字。「蓲」的被通假字。 1. 施予;施行。 ●《孔子家语•致思》:「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唐皮日休《原弈》:「尧不忍加兵,而以命舜,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后有苗格焉。」 ●《清史稿•藩部传六·杜尔伯特》:「杜尔伯特台吉等皆准噶尔渠酋,向慕仁化,率万余众倾心来归,宜敷渥泽,锡予封爵,以示怀柔至意。」 参见「敷遗」。 2. 传布;散布。 ●《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蔡沈集传:「禹既已布其文教于四海矣,于是陈其谟以敬承于舜。」 ●《文选•张衡〈东京赋〉》:「火列具举,武士星敷。」 薛综注:「敷,布也。言武士猎徒如星之布也。」 ●明朱有炖《义勇辞金》第三摺:「我子见云气敷,山涧阻。」 3. 铺开;扩展。 ●《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 ●《穆天子传》卷六:「敷筵席,设几。」 郭璞注:「敷犹铺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引而伸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 4. 搽;涂。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时就榻省视,为之洗创敷药。」 ●《荡寇志》第一一一回:「且说宋江自被陈丽卿伤左目,即回梁山大寨,幸有安道全内用托里消瘀之剂,外敷安筋定痛之药,不数日居然无恙。」 ●《快心编》第八回:「乃用药调敷疮口,再服煎药。」 5. 陈述;铺叙。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 参见「敷奏」。 6. 分别;区分。 ●《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孙星衍注引马融曰:「敷,分也。」又疏云:「云‘分’者,言分为九州。《汉书•地理志》注云:‘敷,分也。’《书序》云:‘禹别九州。’马义所本。」 7. 分派;分摊。 ●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若没其旧名,异日不知,或再敷盐曲,则致重复。」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住罢高化等五州敷卖二分食盐,令转运司置铺出卖,从便请买,以为五州之利。」 8. 饶足;够。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清褚人获《坚瓠余集·菊花仙》:「村墥乏水,数里行汲得至此,饮尚不敷,忍用濯足。」 ●《隋唐演义》第六回:「连日店中没生意,本钱短少,菜蔬都是不敷的。」 9. 通「溥」。普遍。参见「敷天」、「敷求」。 10. 通「傅」。附着;连结。 ●《墨子•备蛾傅》:「刃其两端,居县脾中,以铁璅敷县二脾上衡,为之机。」 ●孙诒让间诂:「敷、傅通。谓铁璅傅着县,击县脾之上衡也。」 11. 通「肤」。参见「敷浅」。 12. 姓。 ●明有敷季雅。见《万姓统谱•平虞》。
【风云阁】敷 敷 fū ㄈㄨ 〔《广韵》芳无切,平虞,敷。〕 「傅」的被通假字。「溥」的被通假字。「蓲」的被通假字。 1. 施予;施行。 ●《孔子家语•致思》:「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唐皮日休《原弈》:「尧不忍加兵,而以命舜,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后有苗格焉。」 ●《清史稿•藩部传六·杜尔伯特》:「杜尔伯特台吉等皆准噶尔渠酋,向慕仁化,率万余众倾心来归,宜敷渥泽,锡予封爵,以示怀柔至意。」 参见「敷遗」。 2. 传布;散布。 ●《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蔡沈集传:「禹既已布其文教于四海矣,于是陈其谟以敬承于舜。」 ●《文选•张衡〈东京赋〉》:「火列具举,武士星敷。」 薛综注:「敷,布也。言武士猎徒如星之布也。」 ●明朱有炖《义勇辞金》第三摺:「我子见云气敷,山涧阻。」 3. 铺开;扩展。 ●《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 ●《穆天子传》卷六:「敷筵席,设几。」 郭璞注:「敷犹铺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引而伸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 4. 搽;涂。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时就榻省视,为之洗创敷药。」 ●《荡寇志》第一一一回:「且说宋江自被陈丽卿伤左目,即回梁山大寨,幸有安道全内用托里消瘀之剂,外敷安筋定痛之药,不数日居然无恙。」 ●《快心编》第八回:「乃用药调敷疮口,再服煎药。」 5. 陈述;铺叙。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 参见「敷奏」。 6. 分别;区分。 ●《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孙星衍注引马融曰:「敷,分也。」又疏云:「云‘分’者,言分为九州。《汉书•地理志》注云:‘敷,分也。’《书序》云:‘禹别九州。’马义所本。」 7. 分派;分摊。 ●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若没其旧名,异日不知,或再敷盐曲,则致重复。」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住罢高化等五州敷卖二分食盐,令转运司置铺出卖,从便请买,以为五州之利。」 8. 饶足;够。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清褚人获《坚瓠余集·菊花仙》:「村墥乏水,数里行汲得至此,饮尚不敷,忍用濯足。」 ●《隋唐演义》第六回:「连日店中没生意,本钱短少,菜蔬都是不敷的。」 9. 通「溥」。普遍。参见「敷天」、「敷求」。 10. 通「傅」。附着;连结。 ●《墨子•备蛾傅》:「刃其两端,居县脾中,以铁璅敷县二脾上衡,为之机。」 ●孙诒让间诂:「敷、傅通。谓铁璅傅着县,击县脾之上衡也。」 11. 通「肤」。参见「敷浅」。 12. 姓。 ●明有敷季雅。见《万姓统谱•平虞》。
敷fū ㄈㄨ 〔《广韵》芳无切 敷 fū ㄈㄨ 〔《广韵》芳无切,平虞,敷。〕 「傅」的被通假字。「溥」的被通假字。「蓲」的被通假字。 1. 施予;施行。 ●《孔子家语•致思》:「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唐皮日休《原弈》:「尧不忍加兵,而以命舜,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后有苗格焉。」 ●《清史稿•藩部传六·杜尔伯特》:「杜尔伯特台吉等皆准噶尔渠酋,向慕仁化,率万余众倾心来归,宜敷渥泽,锡予封爵,以示怀柔至意。」 参见「敷遗」。 2. 传布;散布。 ●《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蔡沈集传:「禹既已布其文教于四海矣,于是陈其谟以敬承于舜。」 ●《文选•张衡〈东京赋〉》:「火列具举,武士星敷。」 薛综注:「敷,布也。言武士猎徒如星之布也。」 ●明朱有炖《义勇辞金》第三摺:「我子见云气敷,山涧阻。」 3. 铺开;扩展。 ●《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 ●《穆天子传》卷六:「敷筵席,设几。」 郭璞注:「敷犹铺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引而伸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 4. 搽;涂。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时就榻省视,为之洗创敷药。」 ●《荡寇志》第一一一回:「且说宋江自被陈丽卿伤左目,即回梁山大寨,幸有安道全内用托里消瘀之剂,外敷安筋定痛之药,不数日居然无恙。」 ●《快心编》第八回:「乃用药调敷疮口,再服煎药。」 5. 陈述;铺叙。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 参见「敷奏」。 6. 分别;区分。 ●《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孙星衍注引马融曰:「敷,分也。」又疏云:「云‘分’者,言分为九州。《汉书•地理志》注云:‘敷,分也。’《书序》云:‘禹别九州。’马义所本。」 7. 分派;分摊。 ●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若没其旧名,异日不知,或再敷盐曲,则致重复。」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住罢高化等五州敷卖二分食盐,令转运司置铺出卖,从便请买,以为五州之利。」 8. 饶足;够。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清褚人获《坚瓠余集·菊花仙》:「村墥乏水,数里行汲得至此,饮尚不敷,忍用濯足。」 ●《隋唐演义》第六回:「连日店中没生意,本钱短少,菜蔬都是不敷的。」 9. 通「溥」。普遍。参见「敷天」、「敷求」。 10. 通「傅」。附着;连结。 ●《墨子•备蛾傅》:「刃其两端,居县脾中,以铁璅敷县二脾上衡,为之机。」 ●孙诒让间诂:「敷、傅通。谓铁璅傅着县,击县脾之上衡也。」 11. 通「肤」。参见「敷浅」。 12. 姓。 ●明有敷季雅。见《万姓统谱•平虞》。
汤七名考 作者:王宁 《竹书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关于“汤七名”的问题,最早记载的是《金楼子·兴王篇》,说汤“凡有七号:一名姓生,二云履长,三云瘠肚,四云天成,五云天乙,六云地甲,七云成汤”,这其中除了天乙、成汤和“履长”的“履”、“天成”的“成”见于先秦典籍外,其它五名皆不见记载,不知《金楼》所据何书。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里说:“大乙汤的名字,无论在文献中和卜辞内都很复杂。在文献中他有以下的称谓:(1)天乙,见《殷本纪》、《世本》、《荀子·成相篇》等;(2)成汤,见《酒诰》、《多士》、《多方》、《君奭》、《殷武》、《天问》、《殷本纪》等;(3)成唐,见《叔尸镈》;(4)汤,见《烈祖》、《那》、《长发》、《纪年》、《世本》、《鲁语上》、《天问》等;(5)武汤,见《玄鸟》;(6)武王,见《玄鸟》、《长发》;(7)履,见《墨子·兼爱下》引《汤说》;(8)唐,《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曰:‘昔者桀筮伐唐’。《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所谓七名不能明白确定。今以大乙(天乙)、成、唐(汤)、成汤(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称。”(第409-410页) 陈以为“大乙(天乙)、成、唐(汤)、成汤(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称”实际上有问题,因为“成唐”只是汤名“成”和“唐”的合称,就像汤号“武王”又称“武汤”一样,不能算另外一个名字。所以关于汤的七名还得仔细考究一番。 笔者以为,根据卜辞和典籍所载,汤之七名应该是: 1、汤(唐):卜辞、《归藏》、《叔尸镈》作“唐”,而传世典籍中一般都是作“汤”,应该依据卜辞作“唐”为是,“汤”是“唐”的假借字。 2、成:亦见诸卜辞。《叔尸镈》里把“成”与“唐”合称为“成唐”,典籍多作“成汤” 3、大乙:卜辞作“大乙”,《殷本纪》作“天乙”,大、天盖通用,如卜辞“大邑商”也做“天邑商”。古籍或把大乙、汤合称为“大乙汤”。大乙是汤死后被追加的庙号,不是生称。 4、武王:这是汤的号,《殷本纪》载汤自己说“吾甚武,号曰武王”,《玄鸟》把它与“汤”合称为“武汤”。 5、履:见《墨子·兼爱下》引《汤说》,里面载汤自称为“小子履”。 6、咸:卜辞中有人名“咸”者,过去或以为是巫咸,但是他常和商代的先王一起祭祀,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一文中论述说:“其所记列王世次,咸在上甲之后,大丁之前,又卜辞凡单祭咸的,多在乙日,则咸必为大乙汤无疑。《尚书·酒诰》说‘自成汤咸至于帝乙’,《竹书纪年》说‘汤有七名’,《金楼子》说‘汤有七号’,疑‘咸’者或为汤有别名之一。”刘起釪在《尚书学史》中也认为《酒诰》中“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字以释为汤名较妥”(第485页)。古书中把汤的成、汤、咸三者合一的称呼于此仅见。 7、齐:这个名字前人没有揭发。《诗·长发》:“帝名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其中的“汤齐”一词十分费解,《传》说是“至汤与天心齐”,郑《笺》说:“帝名不违者,天之所以命契之事,世世行之,其德浸大,至于汤而当天心”,但这个解释放在《诗》的文句里显然说不通,朱熹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作《诗集传》的时候就老实地说“‘汤齐’之义未详”,他把“帝名不违,至于汤齐”也就直接解释为“天命未尝去之,以至于汤”,实际上“汤齐”应该就是汤的名字,故“至于汤齐”就是“至于汤”,所以下文接着说“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齐”是汤的七名之一,“汤齐”合称与“成汤(唐)”的情况是一样的。 所以,汤的七名应该是武王(尊号)、大(天)乙(庙号)、成、唐(汤)、咸、履、齐。
汤七名考 作者:王宁 《竹书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关于“汤七名”的问题,最早记载的是《金楼子·兴王篇》,说汤“凡有七号:一名姓生,二云履长,三云瘠肚,四云天成,五云天乙,六云地甲,七云成汤”,这其中除了天乙、成汤和“履长”的“履”、“天成”的“成”见于先秦典籍外,其它五名皆不见记载,不知《金楼》所据何书。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里说:“大乙汤的名字,无论在文献中和卜辞内都很复杂。在文献中他有以下的称谓:(1)天乙,见《殷本纪》、《世本》、《荀子·成相篇》等;(2)成汤,见《酒诰》、《多士》、《多方》、《君奭》、《殷武》、《天问》、《殷本纪》等;(3)成唐,见《叔尸镈》;(4)汤,见《烈祖》、《那》、《长发》、《纪年》、《世本》、《鲁语上》、《天问》等;(5)武汤,见《玄鸟》;(6)武王,见《玄鸟》、《长发》;(7)履,见《墨子·兼爱下》引《汤说》;(8)唐,《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曰:‘昔者桀筮伐唐’。《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所谓七名不能明白确定。今以大乙(天乙)、成、唐(汤)、成汤(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称。”(第409-410页) 陈以为“大乙(天乙)、成、唐(汤)、成汤(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称”实际上有问题,因为“成唐”只是汤名“成”和“唐”的合称,就像汤号“武王”又称“武汤”一样,不能算另外一个名字。所以关于汤的七名还得仔细考究一番。 笔者以为,根据卜辞和典籍所载,汤之七名应该是: 1、汤(唐):卜辞、《归藏》、《叔尸镈》作“唐”,而传世典籍中一般都是作“汤”,应该依据卜辞作“唐”为是,“汤”是“唐”的假借字。 2、成:亦见诸卜辞。《叔尸镈》里把“成”与“唐”合称为“成唐”,典籍多作“成汤” 3、大乙:卜辞作“大乙”,《殷本纪》作“天乙”,大、天盖通用,如卜辞“大邑商”也做“天邑商”。古籍或把大乙、汤合称为“大乙汤”。大乙是汤死后被追加的庙号,不是生称。 4、武王:这是汤的号,《殷本纪》载汤自己说“吾甚武,号曰武王”,《玄鸟》把它与“汤”合称为“武汤”。 5、履:见《墨子·兼爱下》引《汤说》,里面载汤自称为“小子履”。 6、咸:卜辞中有人名“咸”者,过去或以为是巫咸,但是他常和商代的先王一起祭祀,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一文中论述说:“其所记列王世次,咸在上甲之后,大丁之前,又卜辞凡单祭咸的,多在乙日,则咸必为大乙汤无疑。《尚书·酒诰》说‘自成汤咸至于帝乙’,《竹书纪年》说‘汤有七名’,《金楼子》说‘汤有七号’,疑‘咸’者或为汤有别名之一。”刘起釪在《尚书学史》中也认为《酒诰》中“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字以释为汤名较妥”(第485页)。古书中把汤的成、汤、咸三者合一的称呼于此仅见。 7、齐:这个名字前人没有揭发。《诗·长发》:“帝名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其中的“汤齐”一词十分费解,《传》说是“至汤与天心齐”,郑《笺》说:“帝名不违者,天之所以命契之事,世世行之,其德浸大,至于汤而当天心”,但这个解释放在《诗》的文句里显然说不通,朱熹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作《诗集传》的时候就老实地说“‘汤齐’之义未详”,他把“帝名不违,至于汤齐”也就直接解释为“天命未尝去之,以至于汤”,实际上“汤齐”应该就是汤的名字,故“至于汤齐”就是“至于汤”,所以下文接着说“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齐”是汤的七名之一,“汤齐”合称与“成汤(唐)”的情况是一样的。 所以,汤的七名应该是武王(尊号)、大(天)乙(庙号)、成、唐(汤)、咸、履、齐。
汤七名考 作者:王宁 《竹书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关于“汤七名”的问题,最早记载的是《金楼子·兴王篇》,说汤“凡有七号:一名姓生,二云履长,三云瘠肚,四云天成,五云天乙,六云地甲,七云成汤”,这其中除了天乙、成汤和“履长”的“履”、“天成”的“成”见于先秦典籍外,其它五名皆不见记载,不知《金楼》所据何书。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里说:“大乙汤的名字,无论在文献中和卜辞内都很复杂。在文献中他有以下的称谓:(1)天乙,见《殷本纪》、《世本》、《荀子·成相篇》等;(2)成汤,见《酒诰》、《多士》、《多方》、《君奭》、《殷武》、《天问》、《殷本纪》等;(3)成唐,见《叔尸镈》;(4)汤,见《烈祖》、《那》、《长发》、《纪年》、《世本》、《鲁语上》、《天问》等;(5)武汤,见《玄鸟》;(6)武王,见《玄鸟》、《长发》;(7)履,见《墨子·兼爱下》引《汤说》;(8)唐,《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曰:‘昔者桀筮伐唐’。《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所谓七名不能明白确定。今以大乙(天乙)、成、唐(汤)、成汤(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称。”(第409-410页) 陈以为“大乙(天乙)、成、唐(汤)、成汤(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称”实际上有问题,因为“成唐”只是汤名“成”和“唐”的合称,就像汤号“武王”又称“武汤”一样,不能算另外一个名字。所以关于汤的七名还得仔细考究一番。 笔者以为,根据卜辞和典籍所载,汤之七名应该是: 1、汤(唐):卜辞、《归藏》、《叔尸镈》作“唐”,而传世典籍中一般都是作“汤”,应该依据卜辞作“唐”为是,“汤”是“唐”的假借字。 2、成:亦见诸卜辞。《叔尸镈》里把“成”与“唐”合称为“成唐”,典籍多作“成汤” 3、大乙:卜辞作“大乙”,《殷本纪》作“天乙”,大、天盖通用,如卜辞“大邑商”也做“天邑商”。古籍或把大乙、汤合称为“大乙汤”。大乙是汤死后被追加的庙号,不是生称。 4、武王:这是汤的号,《殷本纪》载汤自己说“吾甚武,号曰武王”,《玄鸟》把它与“汤”合称为“武汤”。 5、履:见《墨子·兼爱下》引《汤说》,里面载汤自称为“小子履”。 6、咸:卜辞中有人名“咸”者,过去或以为是巫咸,但是他常和商代的先王一起祭祀,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一文中论述说:“其所记列王世次,咸在上甲之后,大丁之前,又卜辞凡单祭咸的,多在乙日,则咸必为大乙汤无疑。《尚书·酒诰》说‘自成汤咸至于帝乙’,《竹书纪年》说‘汤有七名’,《金楼子》说‘汤有七号’,疑‘咸’者或为汤有别名之一。”刘起釪在《尚书学史》中也认为《酒诰》中“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字以释为汤名较妥”(第485页)。古书中把汤的成、汤、咸三者合一的称呼于此仅见。 7、齐:这个名字前人没有揭发。《诗·长发》:“帝名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其中的“汤齐”一词十分费解,《传》说是“至汤与天心齐”,郑《笺》说:“帝名不违者,天之所以命契之事,世世行之,其德浸大,至于汤而当天心”,但这个解释放在《诗》的文句里显然说不通,朱熹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作《诗集传》的时候就老实地说“‘汤齐’之义未详”,他把“帝名不违,至于汤齐”也就直接解释为“天命未尝去之,以至于汤”,实际上“汤齐”应该就是汤的名字,故“至于汤齐”就是“至于汤”,所以下文接着说“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齐”是汤的七名之一,“汤齐”合称与“成汤(唐)”的情况是一样的。 所以,汤的七名应该是武王(尊号)、大(天)乙(庙号)、成、唐(汤)、咸、履、齐。
情书 传说,大禹是个不爱她的男人。他是一代贤王,他为治水而十年不回,三过家门不入,一次次的在期盼中露出了身影,又一次次的在无奈中淡去了步伐,然而,妻子的泪水早已滂沱。他治理得了天下的河水,却治不了妻子的泪水。 传说,司马相如是个不爱她的男人。他是一代文豪,他喜欢才华,他也喜欢名利。他因为才华而得到了卓文君,也因为名利而差点失去了卓文君,若不是一篇《白头吟》,那么,陈世美的故事大概要提前了。他用琴挑动了情弦,她却用情和上了这曲凤求凰,他用名划出了情殇,她却用《白头吟》续上了这千古绝唱。 传说,吴起是个不爱她的男人。他他是一代名将,他追求名,追求成功,他为了出仕,为了一生的荣华,而亲手杀妻。当他成为一国之帅之时,是否想到过倒下的结发之妻?他成就了一代不败的战神,却败在了人伦之大夫妻情上。他是大家的功臣,却是小家的罪人。 我不是吴起,我不是名将,我也不会率师伐国所向无敌,我只是我。我不做将军,我不喜欢名利,我喜欢你。 我不是司马相如,我不是文豪,我也不会凤求凰,我只是我。我不要你写《白头吟》,我不要你做《怨郎诗》,我会永不背叛你。 我不是大禹,我不是贤王,我也不会治天下河水,我只是我。我不想让你看不到我,我不想让你哭,我要永远陪着你。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明季北略(全二册) 作者: 计六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1984-6 页数: 851 定价: 85.00元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ISBN: 9787101050882 内容 《明季北略(套装共2册)》共二十四卷,起自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尤详,李自成入京后史事,几乎按日排比。每年之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内容大多涉及晚明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等,取材广泛,记事有序。 作者 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 目录 卷一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始至四十八年庚申止建州之始萧子玉伪称都督清河城陷杨镐逮治神宗崩光宗贞皇帝红丸一案雇慥论辽事兵饷增灭熊廷弼回籍清朝建元抚顺城陷刘杜二将军败绩熊廷弼经略辽阳经异附前梃撃青宫一案熹宗登极河清惁嗣昌奏岁(食几)卷二 天啟元年辛酉始至七年丁卯止渖阳陷袁应泰傅何廷魁投井广宁溃罗一贵自刎熊廷弼傅毛文龙请饷毛文龙安州之乱魏忠贤浊乱朝政天鉴录魏当……卷三 天啟七年丁卯八月始卷四 崇祯元年戊辰卷五 崇祯二年已巳卷六 崇祯三年庚午卷七 崇祯四年辛未卷八 崇祯五年壬申卷九 崇祯六年癸酉卷十 崇祯七年甲戌卷十一 崇祯八年乙亥卷十二 崇祯九年丙子卷十三 崇祯十年丁丑卷十四 崇祯十一年戊寅卷十五 崇祯十二年已卯卷十六 崇祯十三年庚辰卷十七 崇祯十四年辛巳卷十八 崇祯十五年壬午卷十九 崇祯十六年癸未卷二十 崇祯十七年甲申卷二十一 上卷二十一 下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补遗卷二十四 五朝大事总论附录 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