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hao5200 tianhao5200
关注数: 21 粉丝数: 67 发帖数: 2,387 关注贴吧数: 25
《后会无期》 主题曲 《平凡之路》歌词 平凡之路 《后会无期》主题曲 演唱:朴树 词:韩寒 朴树 曲:朴树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吗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 我的模样 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 失望 失掉 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 唯一的答案 当你仍然 还在幻想 你的明天 她会好吗 还是更烂 对我而言 是另一天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渴望着 哭着笑着 平凡着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 给过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你被 夺走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会 错过什么 向前走 就这么走 就算会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 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 失望 失掉 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 唯一的答案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渴望着 哭着笑着 平凡着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 从来没得到答案 我不过 像你像他像那 野草野花 冥冥中 这是我 唯一要走的路啊 时间无言 如是这般 明天已在眼前 风吹过的 路依然远 你的故事讲到了哪
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这个观点的。。。大意是,父母生孩子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孩子本身,不是因为对这个孩子的感情有多深,因为当时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人。不存在的物体当然不能谈什么感情了,大多数是,发情,奉子成婚,养儿防老,婚姻等等目的,而唯独没有也不能问孩子是不是自己愿意来到这个肮脏的世界上,是自己强制性的带出这个社会的,是婚姻的副产品,是生物延续后代的本能,做为父母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些不能也不应当作为父母对子女施的恩惠,你在生子女的时候也会收获快乐,所以,不应在这上面谈谁欠谁的,谁对谁有恩。。。 至于养育,是你自己生出来的,你不养育他,谁来养育他,在法律上弃养也是违法的。你生出来,就等于为社会添了一个人,你没有教育好他,就等于为社会埋下了祸患,这是出于人道的考虑和责任。。同样的你的父母老了,你也有赡养的义务。(大多数西方国家只强调父母对子女在18前的义务。而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老人的养老属于国家和自己负担。。。在这里要考虑中国国情。)同样的,有溺死女婴,有不善待子女的,有生而不教的,有对子女无度索取的。。难道这些也能谈上恩吗?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父母,也是最残忍的父母,明明是纵父凌幼,可不管犯多少错,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就都带过了,子女在童年时的会影响一生的阴影而没有人关注,中国的父母也是习惯最不好的父母,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寄托了太多,不会听从子女的意见,不会尊重子女,一句我是为了你好。就抹平了对子女的伤害。请问你的子女和你是不同的个体,他凭什么要为你的荣耀而活。。说自己的子女不好就是不孝,养你这么大做什么。。。其本质也是做为生物的自私性,带有投资性的,意思就是我在你身上投了这么多,我要收回成本,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子女是什么,你传宗接代,光宗耀祖,养儿防老的工具。好像,自己的子女天生就为了拖欠父母的情况下而活的,而没有问过子女愿意不愿意背负,有没有痛苦。      父母于子女有何恩谊,只有感情,感激,而转生的爱。。。由爱产生的孝顺。       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       父母没有给子女一生零花钱的义务,父母也没有要子女听一生话的权利。。。
『关天茶舍』鲁迅的六次抉择 『关天茶舍』鲁迅的六次抉择 作者:慕玉仙人 提交日期:2005-11-12 0:52:00 访问:90 回复:0        鲁迅的六次抉择      鲁迅先生一生,忧国忧民,东渡求学,南北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唤醒未觉民众,挽救民族危亡,一生有许多抉择。细细捋来,有六次荦荦大者,光照后生,今聊述如下。      祖父科场舞弊案使周家受到猛烈的打击,使鲁迅一家陷入困顿;从小康一下跌入贫穷的深渊。只好寄居到外祖母家,时外祖父已去世,有外祖母和两个舅舅,毕竟寄人篱下,被称“乞食者”。备感世态冷落,凄凉。不堪忍受的歧视、留言的中伤,使他决心离开故乡。当时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三条;投考科举、学做幕僚和做商人,但他一条也不想尝试,受当时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决心离开故乡,“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择的人们。”他决心进新学堂。这一抉择为先生一生打了基调。      杭州的求是书院他进不起,于是,他到南京进’’洋学堂”.当时,学洋务被认为是“走投无路”., “只得将灵魂卖给洋鬼子”,自然受到各方的奚落和排斥.1895年5月24日,他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校实行高压统治。因为嘲笑教师将一学生沈钊读为沈均,鲁迅和十几个同学被连记两大过和一小过,再要犯事,就要被开除。然而,没等开除,他已决定退学。他觉得学堂乌烟瘴气;他是在管轮班,他想将来毕业后,将生活在的底舱里,上不了舱面。这是他所不愿的。这便是鲁迅第二抉择:退学水师学堂,也是为常人所不能为的。      他决定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这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听到青龙煤矿赚钱好,而特意设的。1898年10月26日,进入该校。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是得到该校金牌的唯一一人。学堂规定,每周作文一次,第一名赏三等银牌一个;每月月考一次,第一名仍赏三等银牌一个。四个三等银牌可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可换一个五钱重的三等金牌一个。190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2年,鲁迅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1904年,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该校,他得到滕野先生的关怀和鼓励。第一学年末,公布年度成绩。先生成绩如下:      解剖学 59.3 丁      组织学 72.7 丙      生理学 63.3 丙      论理学 83.0 乙      独逸学 60.0 丙      化 学 60.3 丙      总平均分65.5,名次为143名中第68名,这是个中等成绩。但自视优越民族的日本学生,认为弱清的学生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绩的,断定鲁迅是从滕野那里得到了泄漏的试题。便写匿名信给他。开首便是托尔斯泰写给日俄君主的信的开头的一句;“你改悔罢!”。经他抗争,流言顿息。此后,第二学年,增细菌学课程,细菌全用电影显示。一段完,而课未下,则放映影片,适逢日俄战争结束,影片大影日胜情形,但偏有清国人做俄人侦探,要被枪毙,但还要有一群清国臣民要围着看。此时,日人便雷呼“万岁”。欢呼刺痛着鲁迅的心,在《滕野先生》一文中,他想道:“凡弱国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第一要紧的事,是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精神以文艺为第一。这便是著名的第三抉择:弃医从文。      1906年.从仙台回东京,从此,投身文学事业。在学友刘师培主编的《河南》上,有了他的呐喊“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而先觉之声,乃又不来破中国之萧条也。然则吾人,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唯沉思而已夫!”
『关天茶舍』鲁迅的六次抉择 『关天茶舍』鲁迅的六次抉择 作者:慕玉仙人 提交日期:2005-11-12 0:52:00 访问:90 回复:0        鲁迅的六次抉择      鲁迅先生一生,忧国忧民,东渡求学,南北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唤醒未觉民众,挽救民族危亡,一生有许多抉择。细细捋来,有六次荦荦大者,光照后生,今聊述如下。      祖父科场舞弊案使周家受到猛烈的打击,使鲁迅一家陷入困顿;从小康一下跌入贫穷的深渊。只好寄居到外祖母家,时外祖父已去世,有外祖母和两个舅舅,毕竟寄人篱下,被称“乞食者”。备感世态冷落,凄凉。不堪忍受的歧视、留言的中伤,使他决心离开故乡。当时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三条;投考科举、学做幕僚和做商人,但他一条也不想尝试,受当时维新思想的影响,他决心离开故乡,“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择的人们。”他决心进新学堂。这一抉择为先生一生打了基调。      杭州的求是书院他进不起,于是,他到南京进’’洋学堂”.当时,学洋务被认为是“走投无路”., “只得将灵魂卖给洋鬼子”,自然受到各方的奚落和排斥.1895年5月24日,他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校实行高压统治。因为嘲笑教师将一学生沈钊读为沈均,鲁迅和十几个同学被连记两大过和一小过,再要犯事,就要被开除。然而,没等开除,他已决定退学。他觉得学堂乌烟瘴气;他是在管轮班,他想将来毕业后,将生活在的底舱里,上不了舱面。这是他所不愿的。这便是鲁迅第二抉择:退学水师学堂,也是为常人所不能为的。      他决定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这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听到青龙煤矿赚钱好,而特意设的。1898年10月26日,进入该校。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是得到该校金牌的唯一一人。学堂规定,每周作文一次,第一名赏三等银牌一个;每月月考一次,第一名仍赏三等银牌一个。四个三等银牌可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可换一个五钱重的三等金牌一个。190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2年,鲁迅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1904年,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该校,他得到滕野先生的关怀和鼓励。第一学年末,公布年度成绩。先生成绩如下:      解剖学 59.3 丁      组织学 72.7 丙      生理学 63.3 丙      论理学 83.0 乙      独逸学 60.0 丙      化 学 60.3 丙      总平均分65.5,名次为143名中第68名,这是个中等成绩。但自视优越民族的日本学生,认为弱清的学生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绩的,断定鲁迅是从滕野那里得到了泄漏的试题。便写匿名信给他。开首便是托尔斯泰写给日俄君主的信的开头的一句;“你改悔罢!”。经他抗争,流言顿息。此后,第二学年,增细菌学课程,细菌全用电影显示。一段完,而课未下,则放映影片,适逢日俄战争结束,影片大影日胜情形,但偏有清国人做俄人侦探,要被枪毙,但还要有一群清国臣民要围着看。此时,日人便雷呼“万岁”。欢呼刺痛着鲁迅的心,在《滕野先生》一文中,他想道:“凡弱国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第一要紧的事,是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精神以文艺为第一。这便是著名的第三抉择:弃医从文。      1906年.从仙台回东京,从此,投身文学事业。在学友刘师培主编的《河南》上,有了他的呐喊“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而先觉之声,乃又不来破中国之萧条也。然则吾人,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唯沉思而已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