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945168 ym945168
关注数: 33 粉丝数: 24 发帖数: 2,996 关注贴吧数: 24
【教学】关于对句的选景和实际应对过程(临场抽取贴吧出句) 咳咳 合律的不多 第一个 “行云盗取千江月” 首先要面临的是选景 如何选择对句的景 才能合景呢 首先要找出最复杂的短语 这样才能好对 大家可以看到 这个出句是2+2+3的格式 而且“千江月”是一个概数词+两个名词 所以我们从“千江月”入手 现在就是考验我们积累的时候了 你临场能想到什么跟月有关的景 作出来的对句是不同的 这也是考验水平的时候 (新手请把这一过程交给度娘 例如 收索“月”) 我在这里只说我想到的 “明月松间照” 这句名句说明“松”对“月”是完全没问题的。提到“松”,可能马上就有人能想起前人有诗云“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这样“千江月”的应对,就呼之欲出了。 有了这个过程 那么对句就不是那么难了 拟对 行云盗取千江月 喜雨垂怜万壑松 第二个“帘前疏影动” 这个就更简单了。关于“疏影” 名诗中只有一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原句都是“暗香”正对“疏影” 你还在等什么 注意 出句虽然有“动” 却实际上是“安静”“温和”的景 所以对句不能出现“残”“冷”之类的意向 拟对 帘前疏影动 月下暗香传(来) 第三个 “落花浮水鱼衔去” 首先 “鱼衔去”今音要对“雁寄来”为最恰当 古音要对“燕(雁)啄来”为最恰当 古人有很多这样的对子 不要以为借鉴就是抄袭 相反 你要在这方面创新 那你就是个二~ 我选了“燕啄来” 选了“燕” 对句就好写了 “落花浮水鱼衔去”是写时光流逝了,属于中性偏悲的景。现在“燕”是报春鸟,是喜鸟,写不了悲景。我们只能采用反衬的手法来说“美好时光又回来了” 出句写“秋去了” 我们可以对“春来了” 拟对 落花浮水鱼衔去 飘絮过堂燕啄来 第四个 “晚风拂面人憔悴” 只要有“憔悴” 必 "寂寞" 为什么呢?挖古人的坟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 上联的“憔悴” 并不是真的很“寂寞” 而是带一部分中性成分,有慵懒之意。那么我们下联就不能选太多负面的景。选选中性的景,来让我们的对句 也不是真的“太寂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憔悴”是“平仄” 而且是在6 7 字 对句必须是仄平 而寂寞是仄仄 怎么办? 体现积累的时候到了 “寂寞”=“寂寥” 仄平。这样就好对了。上联是风 下联对月 拟对 晚风拂面人憔悴 残月临栏影寂寥 时间关系 我就不一一赘述。大家可以看到。我所使用的方法,是快捷,有效的。多背 多记 多查 不要在意你是不是用的老词儿 仓颉造字之后 后人用的都是老词儿 没有人说谁抄袭。不要以为是你查的 就是老套 抄袭 大家可以看到 上面几个例子 对句也看不出多么老套 多么雷同 仅提供点思路 再次忠告各位 多看 多记 多查 国学的世界没有天才~
【探讨向】关于五言 七言格律中的“拗救”“孤平”“三仄尾” 声明 很早就想发类似的帖了,材料来自众诗友的收集。因各种原因耽误了,今天一次补全。特此声明,此帖并非是挑战某些“专家”的权威,也不是为了私利,更没有危害国家,社会安全的因素。 同时,之所以发在“对联”相关的贴吧,而标题却不是专指对联,是因为本人认为“诗联”“对联”是一家。文学本就应该互相包容。因此在此以五言,七言格律为引,来一一阐述一些格律上的常见问题。如果有人认为对联是独立于诗联之外的文学,请无视本帖。另外,欢迎大家多发表意见 因“孤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出律,故不作单独列举,将放在“拗救”里说明 而七言可以从格律上看做2+5句式 所以只列举五言部分 正文 【拗救】 五言七言格律标准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拗句指的是 不依常格的句子 拗救是指前面部分本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在后面补上一个平声字来补救。因此也叫“救平” 一般认为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作合律。 拗救分为两种情况;本句自救和对句拗救 一、本句自救(分为孤平救和特殊格式) 1.孤平拗救 孤平一般是指五言的第二个字、七言的第四个字为“平”,前后相邻的两个字为“仄”,形成了“仄平仄”的格局。例如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平”用了仄声字,那么将形成孤平。因此在第三字仄就应该换为平来“救”,避免孤平。其变格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种拗救句式并不违反格律。简单说来,就是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七言依此类推。 实例;刘禹锡 “竹枝无限晴” ,贾岛 “明月有光人有情” 2.特殊格式 特殊格式是指古人经常用来创作的,约定俗成的句式,这些句式并不符合马蹄韵,但是却在联律范围类,可以归纳为第三字“拗”,第四字来“救”。例如唐诗中常用的(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 都是属于此类 实例;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 二、对句拗救 顾名思义,就是出句“拗”,对句来“救” 对句拗救一般是因为出句没有遵从马蹄韵,如果和马蹄韵的,也就是二四六相对的话,那么其他地方有拗字的,可救可不救。比如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都是可救可不救的 当然 以在对句的第三字救为佳 现在列举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出律”的拗救 出句句型为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仄仄的 在对句的第三字“救” 至于仄平仄仄仄和平平仄仄仄 由于存在争议 将在后面的“三仄尾”加以说明 实例;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出句 第4字拗 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仄仄 对句 第3字救 春风吹又生 平平平仄平 李商隐《乐游园》 出句 第3、4字拗 向晚意不适 仄仄仄仄仄 对句 第3字救 驱车登古原 平平平仄平 由上可知,五言中不管上句怎么拗,下句总是以第3字救,以不变应万变。七言的依此类推 第五字救 实例 "野蚕成茧桑柘去 溪鸟引雏蒲稗深"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仄尾】 “三仄尾”指出句中尾三字全部为仄声。至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一直也都是存在争议,反正本人没找到任何有关“三仄尾”不合律的佐证。例如“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出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至于仄起的五言 或者第四字为仄的七言,可以在对句的相应部分“救” 在上面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其实各种格律诗的选集,都存在很多“三仄尾”的例子。比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既然能在律诗中出现,那么就应该是合律的。就比如上面列举的类型“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如果因为“三仄尾”将之排除在格律之外,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 【总结】 1、出句孤平或者“出律” 并不一定代表对联或者诗联出律,关键看对句如何“补救”。一般来说,经过拗救的句子,都是视为合律的 2、不能仅仅依靠“三仄尾”去否定一个格律联,古人精通格律,尚且不避“三仄尾”,我们这是为了什么? 3、对联和诗联不是死的,不一定完全依照某些“理论”。如果理论约束了事物的发展,那么理论不要又何妨。 ----- 纯手打。。可能有错误的地方 请大家指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