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在巴黎⊿🍂
冰雪7343
关注数: 285
粉丝数: 495
发帖数: 43,180
关注贴吧数: 25
香樟穿上棉衣,已准备好迎接新一轮冬天的挑战 和往年一样,在严冬还没有来临之际,淮安的香樟已早早穿上了厚衣服,准备好迎接新一轮冬天的挑战。 淮安地处淮河以北,黄淮平原南部,由于地形原因,冷空气可以畅通无阻进入,因此香樟在淮安可谓历经坎坷,虽然气候变暖有利于香樟扎根,但遇到16和21年这样的极寒天气依然会满树枯黄,遍体鳞伤,当年的情景至今有很多人历历在目。 尽管淮安当地的人很热情,也投入了不少成本去守护这位来自南方的旅客,但它一直不适应这里寒冷的冬天,那憔悴的容颜就是它来自内心的抗议。苏北冬天想绿用意是好的,却一直得不到老天的支持和肯定,未来的路不知会走向何方?
《蚌埠市绿地系统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 以下是2024年7月蚌埠城市管理局发的《蚌埠市绿地系统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部分内容: 绿化慎用香樟、夹竹桃《规划》对绿化树种也进行了明确。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因树制宜的原则,选用绿化苗木。确定女贞、枇杷、雪松、桂花、榉树、朴树等为主要树种。同时,明确慎用香樟、夹竹桃、凤尾兰等冬季易遭冻害或适宜栽培范围较小的树种。忌用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榈、蒲葵、鱼尾葵、澳洲银荆、苏铁、山杜英、深山含笑、乐昌含笑、阔瓣含笑、山茶、茶梅等树种。 《规划》再次明确雪松和中槐为蚌埠市市树,月季为市花。 黄淮地区亚热带植物的引种之路充满坎坷,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走?
没想到寒冷的淮安居然会出现华棕这样的喜热植物 这些植物都是我今天拍的,小区的名字叫旺江一品,就在我住的附近,查了一下这个小区是00年代建成的,但是小区有不少树龄不大的小树,这些华棕是不是近几年移植的大树,有没有度过16和21年,我并不清楚(16.1.24淮安-13 ~-6,21.1.7淮安-12 ~-8而且前面还有一波强度接近的) 淮安属于华棕相对不能种区域,能存活下来完全靠运气吧,就像青岛香樟一样,据我所知华棕冻害少至少要到上海以南,南京都经常有冻害,淮安这样的北方城市能有真是刷新我的认知了。
淮安亚热带常绿植物适应性区划(以清江浦区为例) 女贞(-13 ~-15):次适宜,常年无冻害,16和21年有轻微冻害,老城区遍地都是,新城区也有很多,长势也不错 广玉兰(-14 ~-16):次适宜,常年无冻害,16和21年有轻微冻害,老城区遍地都是,新城区有不少,但是由于生长慢,遮荫效果差,数量要少于女贞 香樟(-8 ~-10):不适宜,常年冻害不明显,16和21年冻害严重,老城区少见,新城区有不少但是仍脱离不了尝试性种植的范畴,因为寒潮的影响这几年已经很少种,适应性需要长时间观察 土棕(-13 ~-15):次适宜,常年无冻害,大寒年表现良好,在小区,公园公共绿地种植较多,但由于种植习惯原因,数量上反而要少于不适宜的香樟 柑橘,柚子,加枣类(-6 ~-8):相对不能种,目前尚未看到有分布,即使有也是私人种植,没有任何代表意义 杜英(-8 ~-10):不适宜,分布非常少,只有个别小区零星种植,长势很凄惨,但由于数量稀少冬天反而没人重视,对比香樟年年都要保护 布迪椰子(-8 ~-10):不适宜,可能是引进成本高且中看不中用的原因,只有个别小区单位有零星种植,数量可以忽略不计
今年苏北香樟的越冬情况不容乐观 4.寒潮、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展望今年冬季热带海洋为拉尼娜背景,冷空气相对更易南下影响我国,但同时水汽输送条件会转差。故考虑冷空气活跃时期南方以阶段性降雪天气为主,南方的西南地区东部、江南西部以及山区的强降雪风险相对较高;由于东海极端偏暖,长三角地区降雪总体弱于常年。此外冬季北方的正位势高度也将导致西北地区北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较高的强降雪风险。总体而言,今年冬季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我国的影响强于去年冬季,弱于前年冬季,南方主要关注1-2月。在海洋显著变暖的背景下,瞬变扰动的活跃意味着西风带的波动有增大趋势,中纬度地区回暖和寒潮的强度均趋于极端,即冷暖两极分化。所以虽然今年冬季难以出现冷冬,但考虑到AO总体偏负,乌拉尔山、新地岛一带暖脊/阻高活动频繁,经向环流活跃期依旧会有相当强的寒潮影响我国,降温幅度可能存在一定极端性,冷空气活动间歇期偏暖的幅度也会更大。根据中纬度低频振荡大致推测,今年冬季长波调整/冷空气活跃的可能时段为:11月底-12月初、1月中下旬。 以上来自华东气象爱好者的微博。 但愿今年苏北香樟能够安全越冬,一直这样耗下去简直太难受了,让我们南北分界处的北方人冬天能够多看点绿色吧,也体验一下身处南方的感觉。
未来十年本底和指标亚热带的界限只会深化,不会淡化 就淮安而言:虽然16/21是小概率事件,之前也有意推广过香樟,但自从16 21后,研究淮安的不管是专业植物研究人士还是业余气象爱好者都已经是惊弓之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且这种心理压制会持续较长时间,两次寒潮,至少拖慢了苏北近30年的推广进度。 就郑州而言:虽然中间没有什么大的寒潮,但由于水土问题长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过分依赖小环境,从而在推广上缺乏动力。再加上本身种植样本就不够大,园林部门对香樟在郑州的适应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容易误判郑州的情况,因此更没有胆量去大胆尝试南方植物了。 16/21寒潮过后不适宜区(徐州宿迁淮安)的香樟会种的越来越少,因为在高额养护成本的前提下长势都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次适宜(扬州南京盐城)种的越来越多,因为即使有冻伤都无伤大雅,总体上通过了寒潮考验。这就是不适宜和次适宜巨大鸿沟的体现。 两次超强寒潮使得植被上的马太效应立马显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预计江苏的绿化格局在未来十年都不可能发生明显改变,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说说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城市的行道树结构 1.从下面这张表来看,次适宜和不适宜区依然是天堑,合肥和南京的香樟比例和长沙杭州相差不大,都是主流绿化树种,而从南京到郑州香樟比例断崖减少。 2.郑州只是假热而已,不存在比合肥热,看植被就知道了,一点亚热带的气息都没有,香樟作为绿化树种已经不能正常布局,比例可以忽略不计。 3.ai和deepseek 明显高估了北方城市的行道树水平,不适宜区香樟属于尝试树种,只能少量种植,不存在香樟多于女贞的现象,我甚至绝大多数淮安人都不承认香樟在淮安具有和法桐同等的地位。 4.淮安官方和学术界从来没有统计过行道树数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还没有定论,淮安在不适宜区中属于顶级水平,因此也是不确定性最大的,目前在常绿植物的绿化上还不能完全自主,正在见机行事。 5.有些人不要以为数据变化就意味着进入北亚热带了,而植被是人最能感受到的,它的转变会远远慢出你的预期。
极寒天气发生的次数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如果只发生一次,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推广积极性,但有的地方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性为百年一遇的偶然事件,除非是特别严重的冻害,否则受影响应该不会太大,比如16年的台州榕树。如果短时间内发生两次,那么近期推广的可能性为0,也不排除若干年后重新推广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用青春乃至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比如16和21年的淮安香樟。如果发生三次及以上,根据事不过三的原则,树种就会被列入绿化黑名单,不但是现在,以后也永远无法推广,比如昆明的榕树,合肥的山杜英。所以26-30是挽救苏北香樟最后的机会了,一旦错过这个时机,以后想翻身就很难了,到时候就看苏北能交出什么样的答卷了,希望不要辜负我这么长时间的等待。
未来苏北香樟数量可能被同纬度河南超过 以前苏北河南同纬度冬天都一样冷,苏北由于经济和南方省的优势亚热带植物比同纬度河南还要多,但是近十年老天不待见苏北,导致近十年东路寒潮频繁,苏北年均极端低温比同纬度河南更低,16年苏北香樟冻害严重,但是至少影响范围大,心里能有个平衡,但是21年这样的局部性寒潮老天也在重点针对苏北山东,硬是苏北山东香樟的冻害弄成史上最严重。由于16和21只相隔5年,因此苏北彻底被寒潮吓怕了,香樟只在小环境种,数量也远没有以前多,16年以后不但盐城以南和以北的绿化差距在迅速拉大,而且同纬度河南由于没有受到超强寒潮影响,部分地区却在大面积推广香樟。如果26-30年苏北再来一次和16/21同级别的冻害,河南香樟超过苏北上迟早的事情,我想老天不会一直和苏北过不去吧?是时候苏北需要警惕自身不如河南了。
90年代和00年代初是植物北移的高峰期 因为那个时候经济刚刚起飞有利于外来树种的引种,再加上处于暖周期所以极寒天气少,所以植物北移的幅度大,苏中苏北就是那个时候大面积引种香樟,两广福建也是那个时候大面积引种热带植物的。05年之后极寒天气开始增多,比如08/11/16/21都是历史大寒年,对各地的园林绿化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自那以后两广福建对热带植物的引种明显减少,苏北也几乎不再引种香樟,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很可能是暂时的,因为现在处在冷周期,不知道2030进入暖周期之后南树北种会不会流行回来?
还江苏的香樟都是偏好,偏好你个鬼 照你这么说北京有钱就应该遍地香樟,杭州市委书记调到郑州,也应该给郑州种满香樟。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江苏香樟的种植量气候都是占据绝对主导因素,和偏好无关,而气候不像有些人选择性失明仅仅用一两个指标可以概括,你和草墨菇一样都是没上过幼儿园的井底之蛙罢了。
为什么河南和江苏同纬度,但河南被认为是北方,江苏被认为是南方? 看行政区划图会发现,河南除了豫北(黄河以北)几个城市比江苏纬度高外,大部分地区与江苏基本都处在同纬度,但在人们的印象中,江苏通常被认为是南方省份,河南则被视作北方省份,这并非错觉而是事实,其中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淮河流向。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阳的桐柏山,向东依次经过湖北、河南、安徽、江苏,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淮河的流向呈明显的西南-东北,只经过了江苏北部地区,具体来看,江苏只有徐州、连云港、宿迁三个地级市是完全位于淮河以北的,属于地理意义上的北方城市,淮安恰好位于南北分界线上,算是半南半北(与安徽蚌埠类似)。以江苏盐城和河南驻马店为例进行对比,从纬度看,盐城市区比驻马店市区更靠北,但位于淮河以南,属于南方,而驻马店整体位于淮河以北,属于北方。
淮安香樟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能种 要是能种的话,那么邯郸济南极端小环境也可以,甚至北京理论上都有可能,淮安和邯郸的纬度差距比扬州南京要大的多,扬州南京和苏南一样满城香樟,但是淮安绿化水平却和邯郸一样(关键是邯郸广玉兰女贞也不少),岂不是很丢人?临界点附近就这么残酷吗?
这个地方更适合作为南北气候分界线 以香樟为例,在长势方面,长势好的香樟能长成参天大树,长势不好的冻害严重,长势上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在地域方面,施河镇城区长势普遍可以但在靠近郊区的地方长势加速恶化,城郊差异显著。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过渡特征明显,适合作为南北交界处。而北边的清江浦区长势已经以差的为主,且城区在有热岛的情况下寒年都有较大风险,更适合作为分界线北侧。
南阳,驻马店和淮安三市香樟冻害程度对比 2016年对南阳来说是几十年一遇的冻害,南阳市中心香樟受冻害程度较轻,包括开阔路段的行道树和小树,而郊区冻害较为严重,可见南阳市区是实打实的北亚热带,部分郊区本底是暖温带。 2018年对驻马店来说是新世纪最严重的冻害,驻马店香樟冻害程度比南阳略重,尤其是郊区冻害较重,市区香樟小树冻害相对较重而大树冻害较轻,可见驻马店市区已经向北亚热带过渡,而郊区还是暖温带。 2016年对淮安来说是新世纪第二强的冻害(仅次于2021),淮阴工学院是市区范围内的小环境,再加上淮工是2004年建设,校园里的香樟大部分都有十几年的树龄,但是几乎所有的香樟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其中冻害中度以上的占据大多数,可见淮安冻害程度远远强于南阳驻马店,市区是暖温带毫无疑问,郊区更不用说了,香樟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综上,本底气候水平南阳>驻马店>>>>>淮安
气候变暖使气候愈发极端化,不利于气候带晋级 别看近几年年均温和积温一年比一年高,其实大多是奇热无比的盛夏带来的,植物的生长期并没有变长多少,而且高温对植物生长有害无益,不但植物会被热死,人类也无法正常活动。最关键的是有极端高温就必然有极端低温,植物冻死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为近几年所谓的变暖由于不是周期性的自然变暖,大多是人类干预造成的,再加上现在处于冷周期,因此必然会造成气候极端化,植物北移和气候带的晋级可能会难上加难。
苏北引种常绿阔叶树的阶段 1.1995-2005:起步期,91/93寒潮过去不久,加上之前常绿风不普及,导致苏北引种香樟起步较晚,不过由于之前没有引种的经验,所以一开始香樟引种的不会多,只在部分公园小区有种植,常绿阔叶树还是以女贞广玉兰为主。 2.2005-2010:发展期,这段时期没有历史级别的强寒潮,之前引种的香樟长势不错,绿化部门已经逐渐展现出信心,香樟在小区公园已经全面普及,部分地段行道树已经不算少见。 3.2011-2015:高峰期,这段时期均温不断创下新高,冬天也在不断变暖,没有历史级别的强寒潮,再加上往南不远的本省中南部也在全面普及香樟,因此当地人误以为香樟适应了本地气候,不但小区公园全面推广,在绿化树木中占比较大,而且大面积将香樟作为行道树。连云港大部分香樟都是这个时候引种的。 4.2016-2020:转折期,16世纪寒潮是苏北香樟引种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告诉我们所谓的均温变暖和植物北移并不同步,不过因为只有一次,侥幸心理还存在,因此不少地方依然坚持选择香樟绿化,但是行道树种植已经明显减少。 5.2021-2025:寒冬期,21年是苏北香樟引种史上的第二次重大挫折,且强度超过16世纪寒潮,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冻害(上世纪几乎没有引种所以再强的寒潮影响都不大),给园林部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严重打击了绿化部门和开发商的信心,等于在5年前16的基础上雪上加霜,自那以后不但行道树鲜有种植,小区公园单位种植量也大量减少。 6.2026- 未知,如果26冬没有超强寒潮,引种可能出现回暖,如果有,根据事不过三的原则,以后推广必然没有任何希望。 以上可以看出,苏北引种香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有论文表明现在处于冷周期末期,因此未来情况可能出现好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未来的路究竟如何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但愿以后极端寒潮越来越少,气候能实现真正的变暖。
淮安未来热量的顶峰也就盐城宝应水平 未来最好的结局顶多是市区香樟达到次适宜北缘,郊区不适宜,而扬州南京的水平百年后都无法达到(即使达到了也和我们无关)。同理郑州许昌热量的顶峰也就西平水平,三门峡的顶峰是郑州水平,平顶山漯河未来能有驻马店的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当然也不排除运气不好的可能性,如果1621这样的大范围严重冻害在30年内超过三次,淮安香樟可能永远无法进入次适宜区,除非香樟进化。
论河南南部和江苏南部的植被差异 1.绿化方面,苏南是香樟一家独大,其种植密度和香樟老家江西湖南有的一拼,而豫南除了香樟以外其他落叶树也很多,甚至还有不少广玉兰女贞,这应该和江苏南方文化强势有关,而河南由于重心在北方,因此不像江苏这样偏爱南方植物。 2.原生植被方面,苏南原生植被破坏严重,所以郊外不少地方都是光秃秃的,而豫南的大别山脉受人工干扰较少,保留了很多原生植被,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常绿阔叶林。 3.农作物种植方面,虽然江苏最热的地方比河南热,但是柑橘产量不如河南,可能因为河南山地多形成了很多小气候,冬温较为稳定,而苏南很多平原,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再加上苏南城市化严重,能发展农业的地盘本身就不多,导致空间受限。
不适宜和相对不能种区域未来推广香樟的可能性 1.郑州10%左右(气象站假热,极寒天气频率虽然比徐州少但是由于当地绿化观念保守加上北方省会的头衔,推广香樟的可能性明显不如徐州) 2.徐州30%左右(南方省份的北大门,绿化上效仿苏南,而且资金和科研条件充足,近几年极寒频率高,除了气候限制其他条件几乎都具备,未来十年没有1621香樟的状况就会有明显改善) 3.宿迁20-30% (处于南方省份,气候和徐州淮安差不多,但是经济条件不如徐州淮安,因此缺乏推广的动力) 4.淮安30-40% (气候和徐州差不多,近几年极寒频率高,但是园林绿化崇尚苏南,且部分当地人对南方认可度较强,除了气候条件以外几乎没有限制,因为南三县都是北亚热带所以市区只差临门一脚,因此未来十年没有1621推广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5.平顶山30-40% (新世纪以来极寒天气较少,香樟基本上适应了当地气候,虽然在北方省份且当地人认可北方,但是将香樟定义为市树增加了当地人对南方树种的认可度) 6.枣庄5% (处于不适宜和相对不能种之间,绿化上效仿徐州,但是当地的气候条件香樟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7.青岛0% (属于典型的相对不能种,不要说现在,就是未来都无药可救了)
淮安和南京在植被上的20大区别 1.香樟在南京市区可以作为主要行道树大面积种植,而在淮安市区作为行道树存在不小的风险。 2.香樟在南京农村是仅次于杨树的存在,而在淮安农村几乎看不到。 3.加枣在南京市区可以少量存在,在淮安市区不能越冬。 4.华棕在南京市区可以少量存在,在淮安市区不能越冬。 5.苹果在淮安可以经济种植,在南京不能经济种植,只能零星种植。 6.南京可以少量种植橘子树,在淮安不能越冬。 7.南京有多年的柚子大树,在淮安看不到。 8.杨梅可以在南京少量经济种植,在淮安看不到(即使能看到也是个别存在)。 9.铁树在南京冬天不会冻枯,在淮安基本上每年冬天都会冻枯。 10.慈竹等丛生竹在南京冬天只有大寒年才会枯,在淮安几乎每年冬天都会冻枯。 11.淮安是小麦数量多于水稻,而南京正好相反。 12.杜英在南京很多小区单位都有种植而且长势不错,淮安有零星存在且长势很差。 13.香橼在南京可以少量存在,在淮安不能越冬。 14.栀子花在南京有大面积种植,在淮安长势不好且很难看到,淮安最多的花是月季,属于北方植物。 15.山茶在南京可以正常生长,在淮安因为土壤偏碱不能正常生长。 16.白桦在淮安可以少量存在,在南京看不到。 17.布迪椰子在南京可以无防护越冬,在淮安不可能。 18.龙鳞榈在南京可以无防护越冬,在淮安不能正常生长。 19.南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桂花树,而淮安比例就少很多。 20.含笑在南京可以正常越冬,在淮安几乎无法越冬。
这个吧和冷吧最大的区别就是 冷吧注重有或者没有,本吧注重适宜与不适宜。冷吧看城市热岛下的植物,本吧看郊区本底的植物。冷吧看年均温,本吧看冬温和低温。冷吧不看上世纪数据,本吧看上世纪数据。冷吧只看表面,本吧注重分析本质。
长江和淮河最冷的城市都是在江苏 信阳随处可见大面积竹林,还可以经济种植柑橘茶叶,驻马店蚌埠香樟树遍地,淮安有什么?基本看不到什么典型亚热带植物,51-80标安徽河南淮河流域1均1度左右,淮安刚好0度,即使过了淮河以南有一段距离的盐城也不过才0.7而已。南京镇江相比武汉重庆气候也没有优势,南京香樟比武汉还要少,重庆更是满大街榕树。江苏仅仅是人文比同纬度偏南而已,植被方面基本一点优势都没有。
扬州的百年香樟 草墨菇看到又要急的跳脚了
16和21对淮安各地园林绿化风格的影响 1.淮阴区:因为之前香樟存量就不多,主要集中在小区公园,行道树较少,因此基本没有受到16/21的影响,维持了16之前的绿化风格,主要在小区公园种香樟,去年也有一条主干道种植了香樟。 2.清江浦区:之前香樟存量多于淮阴区,16/21之后新建的主要是小区和公共绿地,新开的道路较少,所以绿化风格受到16/21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部分小区新种的落叶树和女贞相对于之前明显变多。 3.淮安区:是淮安各区县受16/21影响最大的地方,16年前街景显示很多路段都有新种的香樟,16/21之后有很多新开的道路,小区和公园,但是绿化风格和之前比大相径庭,16/21之后绿化风格明显山东化,种了很多女贞和落叶树,可能是被寒潮吓怕了,因为之前存量太多(隔壁的盐城也是如此)。 4.洪泽,金湖和盱眙:本底就是北亚热带,所以16/21香樟冻害并不严重,即使很多新修的道路新建的小区公园都维持了之前的绿化风格,常绿树和落叶树对半,而且常绿树主要是香樟。
气候带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这么看扬州和淮安的气候差不少啊 扬州的气候跟着江南走,淮安跟着苏北山东走。
不适宜区的数量不能作为参考,尤其是城市 不适宜区是植物五区中最难定性的一个区,五区中不适宜区数量参考价值也最低。原因如下:1.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每年种的数量都不一样,不适宜区由于本底气候较冷,一开始没有种植的经验,对自身认识也不足,不适宜区由于稳定性差,数量上的变数也较大。2.城市绿化在三十年前可以作为气候参考的硬性标准,因为那个年代都是本土树种,但是由于这几年外来树种的引入,参考价值越来越低了。郊区植被虽然也是人工引种的多,但都处在空旷地带且无人工防护,参考价值比城区高。3.不适宜区相比相对不能种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推广的可能性,只要违背市场规律,不计成本强行种植,不适宜区也可以满城香樟,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不是没有。而相对不能种推广的可能性为0,大部分植株都无法越冬,只有极少数抗寒植株可以越冬,这还是通过大浪淘沙筛选出来的,能活着就不错,离绿化的标准更是差很远。
一派胡言!郑州徐州怎么可能和合肥南京一档!虽然指标上都是北亚 一派胡言!郑州徐州怎么可能和合肥南京一档!虽然指标上都是北亚热带,但是再过四五十年郑州徐州都不可能和合肥南京一档,郑州徐州在北亚热带中始终都是边缘化的存在,可有可无,无法成为核心,而且大多数人也不会认可。
2024年淮安1均才1.6,放到河南安徽是垫底水平 居然和青岛日照济宁差不多
郑州怎么可能是北亚热带,本身就没多少当地人认可郑州是北亚热带 郑州怎么可能是北亚热带,本身就没多少当地人认可郑州是北亚热带,再说郑州土壤植被离北亚热带也差很远。上世纪郑州低温比淮安还要低,而且站点太热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南京90年代以来摒弃悬铃木,开始全面普及香樟等常绿树种 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南京法桐数量增长三倍,香樟增长了70倍,90年代香樟数量还排在第五位,目前香樟数量已经远超法桐。另外南京老城区香樟增长率也远超其他树种。
徐州这几年绿化思路的转变 彭城广场重修率先开始摒弃无脑南方绿化,以落叶树为主,而且首次种了娜塔栎,美洲椴。现在市政绿化种落叶树尤其是新型落叶树比以前多,不过一些开发商绿化还在种香樟。如果没有1621,苏北几个市现在还在大规模种香樟呢,然而事实被狠狠打脸。
植物地域适生性简析 适生性等级归类对于植物而言,如果不考虑经济价值,它们在某地的抗寒适生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完全适应,基本任何年份都不会受到明显的寒害; 2.基本适应,少量植株在极寒年份有可能严重冻伤甚至冻死; 3.可试种,绝大部分植株在极寒年份会严重冻伤,并出现不低的死亡率; 4.基本不适应,寒年风险较大,累计死亡率高; 5.完全不适应,普通年份甚至暖年都会出现死伤。 对于城市绿化植物而言,如果要大规模布局,要求更高,因为即使植物没有死亡,严重的冻伤也会影响美观性,因此至少需要达到前两个等级。等级3对应的植物一般只能在条件较好的小环境少量点缀,不能作为绿化主力。等级4对应的植物一般极难出现或是个别耐寒基因强劲的个体抗过了自然淘汰而存在。等级5对应的植物则属于只要种了就是给苗木商捐款。即使考虑树种的周期性更换,乔木类植物或比较高大的棕榈至少需要安全存活15-20年,灌木、草本类植物或矮小棕榈至少需要安全存活5-10年,因此极寒年份的标准至少要为15-20年/5-10年一遇,普通寒年标准至少为5年/2-3年一遇。对于私人种植而言,植物数量较少,且可能受到精心维护,只要不出现死亡现象一般情况下都可接受,因此也可以选择适当挑战一些适生性较差的植物。总之,“某地能不能种某某植物”的答案取决于提问者预期的标准。
新世纪以来淮安植物越冬水平不如郑州 虽然很多人眼里淮安比郑州南,但是新世纪淮安植被水平不如郑州也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先说说两者的区别:1.在大众眼里,郑州是北方,淮安是南方,因为淮安靠近淮河,生活习俗又偏南方,再加上很多人对江苏气候认识不够深刻就导致这种不实的印象,而郑州在大众眼里是实打实的北方,因为离淮河远生活习俗偏北方。
淮安官方对气候带的定义 依然没有承认苏北灌溉总渠以北为北亚热带,官方的划分往往比部分学者更严谨。 苏北灌溉总渠目前是最科学的地理分界线,它不仅是香樟和苹果次适宜和不适宜的分界线,也是柑橘加枣和华棕不适宜和相对不能种的分界线,女贞次适宜和适宜区分界线也在这附近(明清小冰期淮安是女贞不适宜区,现在是次适宜南界,因此淮安没有女贞古树),甚至还有论文说是华北板块和长江板块的分界线。 苏北灌溉总渠虽然指标上达到北亚热带,但是指标北亚热带在其他北亚热带面前永远都是外来户,无法享受到和其他北亚热带同等的待遇,甚至在农林业区划上是偏向暖温带的。
相比辐射低温,冷平流对植物的伤害才是最大的 辐射低温和冷平流低温有以下不同: 1.辐射低温是在静风状态下,冷平流是在干冷大风状态下。 2.辐射低温白天温度回升快,冷平流白天夜间温度差不多。 3.辐射前下雪的话雪还可以保护植物,民间的茶树不怕冻就怕风就是这个道理。而冷平流任何情况下对植物都是不可逆的伤害。 据我观察香樟在辐射低温下可以耐-15,冷平流下只能耐-10,淮河以北推广不了香樟主要原因就是经常有冷平流-10以下的极端低温和-4以下的昼温,遇到1621那种超强冷平流包裹的再严实照样会冻死。而淮河以南顶多是面临偶然的辐射低温的威胁,对植物影响不大。而且城市热岛可以抵消一部分辐射的影响,相比之下冷平流城郊温度几乎无差异。
江苏是全国重心最偏南的省,和河南明显不同 1.江苏的地级市多集中在南部的沿江地区,而面积占比较大的北部却没有多少地级市,而同纬度河南则把地级市建立在纬度偏北的黄河两岸。2.江苏省会南京不但地理上在长江以南,在省内属于热量较强的,而经济中心苏锡常热量甚至强过省会,在全省都属于顶级水平,河南则不一样,郑州在全省的位置偏北,最南的信阳在省内存在感并不高。3.江苏人口多集中在偏热的地方,苏北人喜欢去苏南务工,即使是北部经济中心徐州人口流出也很严重,河南人口则集中在偏北的中原一带。4.江苏中原官话区面积小再加上江苏各方面政策和舆论宣传偏向南部,导致不少人对北边的认同感较低,河南则不一样,南阳驻马店高度认同北方,信阳纬度和南京差不多,也有一部分人认同北方。5.江苏的暖温带面积将近40%,冷区面积占比都不小,河南的暖温带面积占比60-70%,比江苏高不了多少。
苏北推广香樟大概率遥遥无期 从21开始极端寒潮尤其是中东路开始增多,华北华东长破记录。同时21-24相对前几年气温波动性大多了。都是从极端回暖到强冷。今几年哪怕最暖的21也没有负二度低温。如果论人口面积加权中东部地区这几年平均下来没有严格意义上冷冬。这从这几年冬季气温变暖是各个季节里最小的都能看出来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是未来20到30年代中期的一种趋势。中东部地区的极端寒潮加多和极端回暖,气温波动性变大。西部地区加速变暖西路减少。除非到40年代气候再加剧变暖,或者说出现降温的时候,这种情况才能会改变。在这十年之内,大概率可能是这个现象。
知乎上找到的一张植物耐寒分区图 大家觉得这个参考价值大不大?我认为不大,因为和气候不一样,植物更倾向于定质而不是定量,既然是定质,就不可能按照等差数列划分各区。就像-12 ~-7肯定是天差地别,-7是香樟次适宜水平,-12连指标北亚热带都达不到。所以这张图是明显是有问题的。
关于气候上的几点误区 1.部分人觉得济南比郑州热 2.部分人因为徐州冬季供暖而误以为江苏徐州最冷 3.部分人因为热岛过度高估苏州和连云港的热量 4.部分人误认为北方沿海同纬度也有很多越冬优势 5.部分人因为江苏全是平原误以为江苏南北几乎没有温差 6.部分人误认为北京和石家庄气候差不多 7.部分人误认为西北变暖慢,东北变暖全面 8.部分人低估贵州,河南,陕西,云南的越冬水平 9.部分人误认为淮河是绝对的气候分界线 10.部分人因为东部部分地区变暖速度快误认为东部变暖质量也好 11.部分人误认为苏北包括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 12.部分人误认为皖北豫中比苏北冷 13.部分人低估甘肃宁夏的植被越冬 14.部分人误认为淮安南北气候植被差距不大 15.部分人认为淮安人文上偏南方所以气候上也偏南方 16.部分人误认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一类气候系统 17.部分人高估气候变暖速度,认为苏北苏南气候差距只有几十年,实际上南京和淮安都相差几百年 18.部分人认为南京气候更接近淮安而不是杭州
淮安的苹果树 没想到清江浦区周边也会种植苹果树,而且苹果是当地主要水果,再往南的洪泽金湖盱眙就没有了,这是淮阴区码头镇出产的苹果,色泽和山东没什么两样,我认为有苹果经济种植就是本底进入暖温带的标志了。
淮安16年以前居然引种过加枣 地址在淮安区最南部,可惜好景不长,即使从头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都没扛过1621,而盐城无保护居然能扛过1621,说明淮安本底和盐城有差异,暖年能过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强寒年才能代表本底真实水平。 前三张是淮安的,分别是14.16和21年的,后两张是盐城的,分别是16和22年的,从16年盐城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芯部还是绿的,没有被冻死,而淮安的全部变成了树桩。
加枣华棕等耐寒的棕榈科植物在江苏的适应性分区 鲁南:绝对不能种,加枣华棕不能露天越冬。苏北:相对不能种,开发商和市政园林不会考虑种植,不排除有个别私人种植的。苏中苏南:不适宜,开发商和市政园林有少量种植,正常年可以勉强越冬,冷年不能安全越冬,冻害严重。
江苏是不是冬天南北植被观感差距最大的省? 个人感觉是,山东全省都是光秃秃的,浙江福建全省都是绿油油的,就连河南最南的信阳都是落叶树居多,江苏北部冬天几乎看不到绿色,而南部随处可见绿色。
常绿树北移的两层含义 1.脱离自然分布区北移,这个和种植习惯和引种技术有关,比如南京香樟和武汉香樟,早年也不是不适合种,只是没有形成用常绿树绿化的观念。 2.脱离适宜区北移,这个本底变暖和植物驯化发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比如淮安和郑州香樟,这属于实打实的气候不适合。 前者会给后者造成误导,后者难度远远比前者大的多,除非改变植物的特性,否则后者很难北移。
说说郑州徐州淮安南京四市的绿化风格和常绿树引种趋势 1.郑州:作为北方省会城市的代表,再加上河南没有种植香樟的习惯,所以绿化一如既往的保守,即使新世纪以来基本上没有破-10也不愿意推广香樟,新城区常绿阔叶树依旧以广玉兰女贞为主,香樟只在部分公园小区单位有少量种植,走马观花看可能看不到香樟,香樟数量明显不如同纬度徐州连云港。 2.徐州:由于江苏重心偏南,徐州新城区香樟有大量种植,不少地方绿化甚至建筑风格都照搬苏中苏南,但是受气候限制整体上绿化风格和苏中苏南仍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16年以后香樟种的明显比之前少,部分小区和单位仍然在种,但是行道树和绿化带几乎不用,这是因为新世纪受寒潮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同纬度中西部城市,很大程度上属于被动原因,老城区因为本底热量较差也看不到多少常绿树。 3.淮安:属于典型的自然北方人文南方的城市,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清,还有绿化风格偏激进的原因所以香樟损失率高于徐州,16年以后从原来的大量种植变成了少量种植,行道树几乎不用香樟,即使有也是原来冻死了补种的,绿化带香樟有少量种植,更多的还是落叶树和女贞,小区单位等小环境依然有种植,老城区和徐州几乎一个水平,因为引种时间都差不多。 4.南京:在江苏属于新老城区绿化风格差距最大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原因老城区全是法桐,画风和苏北差距不大,但是新城区画风跳跃到苏南水平,香樟数量远超其他行道树,由于1621年的极寒天气香樟基本不受影响,因此这几年香樟也是越种越多,法桐依然以存量为主,和徐州淮安等苏北城市绿化差异也在迅速拉大。
徐州常绿阔叶树合集 徐州作为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带,以及南北方文化过渡带,各方面话题度都拉满,对我的吸引力巨大。本帖会不定期更新本人在徐州的所见所闻,欢迎感兴趣的人前来讨论。#气候带#
不同植物适应性类比一一以江苏香樟和广东椰子为例 连云港香樟=厦门椰子,徐州香樟=广州椰子,淮安香樟=东莞中山椰子,盐城香樟=深圳珠海椰子,扬州香樟=茂名椰子,南京香樟=湛江椰子,南通香樟=徐闻椰子,无锡香樟=海口椰子,苏州香樟=琼海椰子。总体来说江苏香樟适应性要强于广东椰子,但是广东大王椰适应性要明显强于江苏香樟。
判断树种适宜不适宜不是看绝对数量 论数量徐州香樟可能不亚于东京香樟,但是东京是香樟适宜区,徐州是不适宜区,徐州香樟有两点不可否认:1.数量上比同省的苏中苏南少很多,尤其是16年之后种的更少。2.徐州香樟在大寒年难以越冬,16和21年就是实证,靠抢救才勉强活过来,东京则不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标准,大王椰作为棕榈科植物,即使在深圳珠海这样的核心分布区数量都不可能排在前五名,而香樟在适宜区就是一家独大的级别,虽然淮安香樟比北海椰子多,但是两者都是不适宜区,从次适宜到不适宜关键看数量锐减的程度以及越冬水平,而不是绝对数量。
洪泽县城的香樟 今天去了一趟洪泽,那里的香樟普遍长势良好,这才是亚热带应该有的长势,不是那些指标北亚热带所能随意碰瓷的。
淮安南部的金湖县80年代就有香樟行道树了 经过40年的生长现在已经绿荫如盖,冬天不需要保护,1621年的超强寒潮都够不成什么影响,这才是真正的次适宜区,秒杀淮安这个北方城市。
为什么欧美国家多用落叶树进行绿化? 美国大部分地方都是以落叶树为主,甚至南部都没什么香樟,澳洲的布里斯班以南比如悉尼墨尔本也多用落叶树,日本虽然亚热带面积大但城市绿化也大多用落叶树,更不用提英国法国德国了,而我国正好相反,1月均温3度以上的城市就是以常绿树为主来进行绿化了,比如南京,武汉,上海这些城市。
淮安和扬州现实中联系没那么紧密 我身边在淮安工作的同事老家大多是连云港宿迁的,沿江一带的几乎没有。说淮安扬州一体的全都是洗脑包。
都江堰是本底中亚热带 昨天去都江堰,作为中亚热带北部一均才5.2的地方,那边的小叶榕蓝花楹杜英到处都是,冬天无保护过冬,也只有21年那种强寒潮才会有冻害,甚至还有假槟存活。这才是真正的本底中亚热带的表现,如果陇海线一带能够本底北亚热带,那么香樟常年应该无保护过冬,然而现实非常打脸
【唐门】陕西卫视下午在播雍正王朝 经典真是百看不厌
陕西卫视下午在播雍正王朝 经典真是百看不厌
【唐门】这颜值堪称千古第一吧 妥妥的东亚人种颜值天花板。
为什么雍正王朝当年那么火,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却没有这部剧? 是剧本身挑受众还是当年观众认知水平没有现在高?
华北平原造成了很多人对温带季风气候的刻板印象 华北平原的气候一般都像下表这样。月份 气温 降水1 -2.7 7.92 0.1 8.83 6.9 10.24 15.1 20.45 20.9 21.26 25.0 48.67 26.9 151.88 25.3 183.59 21.1 45.210 14.5 21.711 6.3 9.712 -0.5 6.3这种气候,一月均温低于零度,有夏,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降水。全年降水500-800毫米之间,且七八月降水多得和其他月份不成比例,占全年一半以上。就算这样,它们也最多210mm。这种降水的温带季风气候,我叫它“典型华北平原型温带季风气候”。可就是这种气候,造就了大量中国人(尤其是中学生)对温带季风气候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只有这种气候才能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季短促”。如果沿海某地降水同武汉,但气温同青岛,它冬天哪里“寒冷干燥”呢?可是考试还写寒冷干燥。事实上青岛的降水已经不是典型华北平原式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