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随风而动 金牛随风而动
关注数: 124 粉丝数: 202 发帖数: 11,108 关注贴吧数: 71
【自在的喜旋系列2】古格擦模吊坠, 本人文章仅做为梵堂的宣传科普所用,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公众号“FANTANG”,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藏擦擦-古格模制佛像》 擦擦作为佛教舶来文化进入到高原藏区,在吐蕃时代就已存在,如青海都兰县就曾出土吐蕃时期擦擦,以及新疆和田地区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群二号遗址出土吐蕃时期擦擦,目前这些极少的例证很难梳理出吐蕃时期基本的擦擦特征,这给探寻后宏期擦擦最初样式来源带来困难,从少量遗留至今的吐蕃时期的擦擦作品观察,当时极可能保持了印度擦擦的传统样式。目前能确定为古格地区最早的擦擦作品是札达县象泉河南岸和北岸塔群以及托林寺内四塔的塔内供奉擦擦,从已发掘的托林寺西北塔和东北塔的塔内擦擦来看,以克什米尔风格为主导。早期古格擦擦主要专供于大型泥制佛像、佛塔的装藏和一些山崖洞窟的供奉。散落在荒郊颓败的早期寺院遗址幸存了少量这类创建期擦擦作品,如一佛二菩萨、单身喜金刚、不空羂索观音、佛母等等。随着公元1424年阿旺札巴兴修古格寺院运动的展开,属于古格晚期的佛教高潮发展期拉开了序幕。这一时期擦擦制作量也随之壮大,其造像风格继承卫藏地区如白居寺、萨迦寺、夏鲁寺等地样式为主,如坐佛或上师尊像身着华贵而顺畅自如的袈裟,柔和而自然的衣褶显出鲜活的自然主义味道。一些装饰开始仅成为既定、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从某种程度降低了如早期那样强调与尊像美感的呼应。尽管如此,这种古格因素嫁接在卫藏风格,还是因为失去了早期写实主义的唯美,艺术创造性被逐渐削弱减轻。古格晚期擦擦造像虽趋向规整,但对早期某些因素的保留和沿用,总体而言还是能与其它藏区同时期擦擦造像区别开,还影响着十七世纪以后的西藏擦擦样式,在整个西藏擦擦造像艺术中仍占据相对特殊位置。 那么,下面,隆重登场的就是FANTANG于2017年推出的自在喜旋系列----古格擦模22K黄金版古格擦模挂坠,采用22K黄金镶嵌PT950铂金喜旋标识与西藏牦牛角完美切合打造而成。精确复刻原模,在吊坠侧方有收藏家罗海先生手签刻印。S925银版古格擦模拥有与金版完全不同的美感,镶嵌22K黄金喜旋标识,侧方为收藏家手签刻印,长时间佩戴使用后,925银独具特色的旧化感会使擦模愈加迷人。 以上两款均已发售完毕,直至今日依旧被大家所喜爱,如果你也对FANTANG出品有兴趣的话,那么就关注他家的新产品吧~!
关于持莲花尊者的知识 那么,下面默默的科普一下持莲花尊者画像的发现,因信息来自百度百科,不足之处请大家多予指正。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 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期的壁画最古,据测定其绘制年代是在公元350-500年间;第二期始于公元500-550年之间;第三期的壁画是阿旃陀壁画的盛期阶段,约成于公元600-650年之间。这里包括第1至第5以及第21至第26洞各窟。以第1、2两洞窟的壁画为最出色。这一幅持莲花菩萨即阿旃陀第1窟内的壁画之局部。画面虽有某些剥落之处,然较其他洞窟的壁画,它要完整得多,色彩也比较绚烂。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与远古时代王子的打扮一样,下身裹着布,上身赤裸着。头上戴着缀有宝石与钻石的金冠,颈与手上有串珍珠项链与手镯。菩萨的头向左侧垂顾,而右肩耸出,臀部又扭向左侧,形成比较和缓的运动曲线。其扭动的身姿,富有女性美的特色,但菩萨是男性。这种姿势是印度壁画菩萨像的普遍样式。这一形象画得最美,它显示了艺术家在勾线、敷色和刻画脸部神态方面的精细技艺。菩萨两眼垂视。右手持莲花,左手提衣,既显得婀娜多姿,又予人以澄思静虑之感。这种描绘手法,确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按宗教教义,菩萨的形象必须垂目内省,作苦、集、灭、道四谛的推论,以表达出世的心绪。事实上,这里已不是这种概念的图解。古代印度民间画家善于观察生活,他是根据世间虔敬教徒的形象来塑造的。它融合了人性的诸种品质,并作了人世的集中再现。这个持莲花的菩萨尽管是神,但仍给人一种内心跃动的表征,因而能使观者为之动容。持莲观音科普完毕,这次梵堂的第二弹铸铁造像也是持莲花菩萨,或者简称持莲观音,按照梵堂主理人刚总所藏的持莲观音帕拉石雕等比缩放,但是原石雕细节一点没有省略,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也请大家期待9月15日刚子与李逸之先生的直播,不仅能一睹持莲观音的真容,相信也会学习到不少难得的藏传佛教知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