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宜轩 吾宜轩
关注数: 187 粉丝数: 395 发帖数: 9,406 关注贴吧数: 31
武夷岩茶存储南北的差异性 喝茶呢确实是件费劲的事儿,但往往费劲的事儿才越发的引起人的注意与喜好。诚然,没有挑战性的事儿谁又会放在心上呢......作为茶友,选茶上已经是费劲心思了,买了又买,试了又试,终于碰上心头好了,却又面临起茶存放中善变的问题。茶时而好喝时而不好喝的,像是有了心情,阴晴不定的。茶的变是必然的,毕竟地球上的事物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变化。那如何相对稳定的变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大多数茶友会忽略的或者没做好的存储方式了。甚至包括很多茶农茶厂,在茶仓这块做的都并不完善。就目前而言,我自己有意识的存下来最老的茶7年了,每年会尝试感受,没有复焙过,没有返青,也偶有喝过存了十几年下来的好茶,但终归极少,当然今天要说的并非陈茶有多好喝。重点还是茶仓这个困扰很多茶友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即便关注研究了这么些年,也只能是总结出一些经验。茶就跟中医似的,有大体的方向,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地制宜,因茶而定。茶的大体方向其实就两块,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就是水份含量的高低。化学变化就是水份,氧气,光导致的内含物质相互间的化学反应。品质变化的众多因素中,水分是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尤其是茶叶内含水分,它是贮藏茶叶内含成分进行化学反应和微生物滋长的基本条件。茶叶含水量高,其内含成分化学反应就剧烈,茶叶品质劣变就严重。包括霉变啊,返青啊这些让茶友们闻之头疼的事儿。
传统的烟正山小种~活动 年前偶得茶油赠予的几泡烟正山小种,饶有兴致的尝试了下。浓郁的松脂香气,桂圆汤香和入口的甜感还是给我这个岩茶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真一直也没认真的去了解过烟正山小种,想来以往喝过的大约也只是低端的烟小种罢了,让人起不了兴趣...... 随后跟桐木里的老师傅聊起了烟正山小种,才对这块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青楼的工艺制作.比如选料上不易用太嫩的青料,像芽头啊,一芽一叶啊是不适合做烟正山小种的。而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熏制的材料....... 众所周知熏制烟正山小种用的是松木,例如黄山松,马尾松。熏制的过程中,木料中的油脂成份随着烟气被茶青所吸收。形成了茶汤中的桂圆香气和松脂香气。那烟气呢?似乎烟正山小种该有较强的烟气,就好比熏腊肉一样。然而好的木料熏制出来的烟正山小种几无烟气,熏制出来的茶汤很纯很柔和的松脂香伴随着茶本身的花果香,蜜香。那么何谓好的木料呢?此类选材必须是陈腐多年的老料,油脂丰富,且因木料陈腐后,油脂变的更纯更柔和。玩过木头的大概都知道,比如老山檀香,新料味大且冲,陈腐过的,气味柔和,带奶香。再比如燃烧沉香,随着烟气挥发出来的是淡雅的沉香特有的气息,燃烧完,身上附着的亦是这股纯正的气息,并无烟味。然而燃烧一根普通的木头,烟气挥发出来的是复杂的气息,浓烈刺激,烟味重,燃烧完后,身上附着的更多的还是一股子烟味。同样都是以烟气的方式适放出来,最终的气息还是取决于烟气中不同成份的含量。 大致了解了烟正山小种后,便跟老师傅定制了点烟正山小种,选用桐木高山老树野茶的料用着陈腐多年的松木油柴(亦称松明)。头一次定制心里也没底。前几日收到后,反复尝试了下。确实很纯的松脂香气,气息柔和并不浓烈刺激,几无烟气,伴随着茶本身的花蜜香,水感细腻清甜。挺值得玩味的。而且烟正山小种本也具有越陈放越好喝的属性...... 故事说完了,有兴趣尝试的茶油可以找我了。数量有限哦。看二楼吧
第三波福到咯(手中无梨式, 难以言茗事) 陆思亭,清初陶人,生卒不详。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家原皆为清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闽南俗语是:“一无名、二思亭、三逸公、四孟臣”。 陆思亭主要是制作手工朱泥梨形壶为多,后因制作得以领悟,慢慢形成自家风格。后人因其所制作的梨形壶个性十足;犹如少女亭亭玉立而不失端庄、稳重,俊秀而不失典雅。 因而,陆思亭就成了凡是高身梨形壶的代言词(资料源自神奇的百度)。 传统梨式的肩部高耸,是传统壶制中优秀素器,所以道中人云:「手中无梨式, 难以言茗事。」有天然情趣之美。但此壶与传统梨式壶还是多有不同,充其量只能算是中梨,依手中清中老壶原型处理手法,各处均中规中矩,底作捺底, 盖与身筒衔接自然,肩部收紧,线条流畅,钮略秀小但交待清楚; 腹硕不臃,流把搭配, 气息贯通, 与壶盖曲线呼应。 底部镌刻“风吹松子落”,壶铭“雅风”。松树常喻士之高洁不羁,风吹过,松子落下,想想那画风,陶醉了有木有。 朱泥因烧制窑温偏高,表面玻化,具有更好扬香性能,感觉此梨壶应与岩茶缔结朋党,籍此缘诸茶友品茗之余玩物以清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