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donBleu1985 CordonBleu1985
吃货,烹饪爱好者
关注数: 26 粉丝数: 336 发帖数: 3,546 关注贴吧数: 13
侍酒师之谜一: 不同的杯型真的会影响香气么? 我老公开始玩博客和微博了,刚写的文章,大家支持哈~~~可以关注他微博 "美食美酒张屎蛋儿" 当代葡萄酒杯行业当中的某(最)知名品牌一直推崇这个理论 “专门为某种葡萄/产区设计的不同形状酒杯会更加升华酒所带来的香气”. 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认为是噱头,也有人对着理论坚信不疑, 我呢…….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杯子,但是确实没有自己系统的实验证实过. 今天正好有只合适的酒, 然自己体验一下这个 “传说” 的可信度. 先说这酒为什么合适做这实验. 个人认为,应该挑选一个香气较复杂的品种和产地来挖掘杯子的能力,所以我把白的和一些比较具有优雅香气的品种淘汰掉了.另外酒不能太老,果香还要在占主导,这样方便辨识.所以为了能最大程度的达到客观对比,我挑了一个好年份,好庄的副牌来实验. 5个不同的杯子! 其中4个是R家的,一个是C家的.为了达到客观对比,一个杯子作为 “Control”,也就是基准,其他4种杯型是和Control来对比香气的表达程度,而不是各种杯型互相对比.也就是说Control是我们的最标准香气. Control杯用的是最简单最入门,大家最常用的,见得最多的R牌酒杯,很多酒庄会在混酿的时候使用它,当然了很多品酒会也是统一使用这个杯子. R牌另外3款杯子是他们的葡萄品种专用杯 ,分别是:西拉, 黑皮诺和赤霞珠. 5个杯子当中唯一一个其他品牌的杯子是CS牌,这款杯子被选用在13年日本举行的”世界侍酒师大赛”的决赛上. 所以,如果说这款杯子和其他的3种达到一样的效果, 那R牌的设计也许就是有些多余了. 倒酒之后在杯中2个小时之后开始闻~品~吐. 先说我们的 “基准”, 鼻子上有蓝莓,黑李子,薄荷,玫瑰花瓣,干土,薄桂皮,淡淡的黑巧克力和香草豆荚. 总体感觉干土和甜香料的味道比较重,果香要用心发觉才会出现,香草豆荚的香气非常诱人,有种淡淡的香水味道,桶的影响力发觉不太大,应该新桶用的比例不大或者全是旧桶.和其他4个杯子对比,首先想说的是,的确在香气表达上是有区别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杯子带来的酒精冲击感更强,小杯子我用力闻用力吸气,鼻腔里也不会有酒精的刺激感,但是其他4种较大的杯子都会让鼻子略微发痒. 西拉杯: 相对而言,果香体现的要比其他几种杯子更加好,尤其是黑李子和玫瑰花瓣香气很突出,烟熏味道在这个杯型中略微有所体现. 黑皮诺杯: 香气最封闭的一个.相对而言,用黑皮诺杯闻这只酒,是这几只杯子中,最难发觉香气的酒杯,有点沉闷,香气有些难辨识. 赤霞珠杯: 干土气息在这杯子里更强, 略微的出现了黑松露的味道, 而且这杯中的香气给人的印象更甜. CS杯,中规中矩,表现有点像黑皮诺杯,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 个人结论是这样的:就4个杯子来说(不考虑基准杯型),西拉杯和赤霞珠杯表现最好. 西拉杯在果香上体现的更加充分,但是赤霞珠杯似乎更能让人察觉到 “旧世界”的风土感. 但是问题就来了,这两个表现好的杯子都属于 “葡萄品种专用杯”,所以说赤霞珠杯应该在水果特色上略胜一筹,但是西拉杯却是表现更好的那个, 而赤霞珠杯给人带来的是风土特点.所以说这些杯子确实对香气有影响么? 有! 这是肯定的. 但是真的像R品牌自己描述的那样,某种杯型最适合某种葡萄或者某个产区么? 我个人觉: 真不一定. 今天用的所有的5个杯子中,反而是 “基准”的便宜,常见,小杯子最能体现酒的各方面特点. 所以呢,花很多钱买不同的杯型,好像真的也没必要,一只普普通通的小杯子似乎表现程度最好.但是葡萄酒很大程度来说是个感性的产物, 酒杯也是如此, 如果自己喜欢,开心,多买一些也是个幸福的事情. 下期预告: 侍酒师的迷之二: 醒酒的效果微不足道?
【八月Xin酒】打响活动第一枪 8月活动开始啦,大家积极参与啊! 奖品很不错的, 不要错过了. 我虽然不能参赛, 但是我抛砖引玉来打响活动第一枪. 开了瓶前段时间品鉴会上试过的酒,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尤其是知道价格之后,觉得可以算是物超所值了吧. 希拉的 Alpha 酒庄酿造的他们的代表作品Alpha One, 虽然是希拉酒庄但是用的都是意大利葡萄,montepulciano + negro的混酿,2007 年份. 开瓶的时候可以察觉的酒庄还是很重视这个酒的, 包装上用的重瓶+浮雕, 很厚的铝制塞帽(开这个要小心,容易割到手), 用的是立体防伪的背标. 木塞质量也不错,但是有点浸塞了,所以开的时候有点紧张,赶紧倒出了一点闻了闻,酒还好没问题. 没醒, 大杯倒了直接喝. 颜色还是很年轻很新鲜的, 看起来像09/10年的. 颜色还是比较深沉的,是个”大”酒.酒我一直躺着存,挂杯也很多.也没立一天,拿出来就直接开了,倒出来一看有点沉淀不少,可能也是酒本身未过滤的原因. 香气很有旧世界的特点,很沉稳,果香和酿香比较平衡. 黑樱桃和李子皮的味道占据了主导还有些新鲜茴香,十三香, 桂皮. 香气没有想象的那么开放,很绅士,还是很不错的. 入口最值得可圈可点的是丹宁, 很多丹宁,但是超级柔和,稍稍有点往猛壮那边靠近,但是还是很柔和,优雅而有力. 酸性有点稍微带点刺激,有点”割嘴”要是能再把酸性调低一些就会好很多了. 总体来说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一个酒, 一开始我以为这酒价格会在$100之间浮动, 后来才知道$70一只,感觉还是很值得尝试的. RP给了90分……..我说不好 我觉得92/93还是有的,再放几年绝对会更好.
昨天进入了希腊酒的世界试了试水 从来米有喝过希腊酒,有个活动在很喜欢的餐厅,希腊酒品鉴配菜,就去试了试,好酒好菜,很不错的一个夜晚。 7点开始的活动,我是纯属跟我老公屁股后面打酱油的,一去发现好多熟人,当地几个酒商带着自己的老婆(也有带别人老婆的)餐馆老板,酿酒师神马的。喜欢这样的活动,话题能集中在酒和菜上,聊聊刚结束的vintage,吐槽政府税贵,没一会品鉴就正式开始了。 我两口子还是主座之一,我左边是餐馆的老板 右面是我老公 对面是老板他妈 斜对面就是alpha的酿酒师。 最先的两个酒,一个是个长相思,一个是assyrtiko(希腊的什么本土葡萄,没听说过)。不喜欢新世界长相思的肯定不喜欢alpha的这个,冷的时候特别”臭”我喜欢的那种臭,甚至”臭”的有点烟熏味,但是等一会之后,温度稍微上升会,很甜美的菠萝,芒果,百香果,蜂蜜都出来了。第二个酒,这个assyrtiko,闻香,入口分分钟让人回想起高品质chabli!那种酸度,特性,尤其是那种微微发咸的赶脚。坐我男人旁边的是个澳洲当地酿酒师07年在希腊帮alpha酿过一季的酒,他说非常理解如果有人和他说这象chabli,因为这个庄园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土壤,火山岩形成的,才几百年的历史,矿物质非常丰富!很不错的酒! 这两个酒,第一支比较适合单独饮用,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慢慢体会酒的变化应该很有意思。第二个酒配第一道菜更为合适,香气不会太浓烈,酸性恰到好处,菜上的几根茴香把酒和菜很好的融入到了一起。 alpha的这个reserve xinomavro,艾玛呀!这酒酸性太高了!割嗓子!这个一定需要特油大的菜才能压住!脆皮烧猪五花肉之类的。 相反他家的xinomavro 希拉 美乐的混酿就平衡多了,配这个鸭胸就合适多了,不过要真让我选的话还是会搭配个黑皮诺或者neby之类的酒。 高潮来了!先说菜!他家的这个签名菜lamb press是唯一一个常年保留在菜单上的菜。取羊排,羊后勃肉,羊腿三个不同部位的大块肉,先煎再用波特和鸡汤炖软烂之后,将三个部位的大块肉用手撕成细瘦肉丝,再重新混合在一起,然后重新压成方型之后,用意大利培根包裹起来,入烤箱将培根烤脆!配菜是焦糖小洋葱和软烂leek。 这菜搭配alpha的旗舰酒 alpha 1 是绝配! 这酒在两种法国橡木桶里(都是超细纤维木材),分别陈酿了12个月。酿酒师说07年是他们最好的年份,水果成熟的很好,果味很集中,新鲜葡萄皮里咀起来有坚果味道,所以这年的葡萄禁得起24个月的两种不同的新木桶。成本确实很高,但是最后出来的结果还是让人觉得无有所值的! 甜品就不多说了,感觉没有特别出彩! 聊天的时候,聊到一个话题,现在的很多好酒都没被大家发现,重视。人们都在追求,勃艮第,波尔多,很多不错的好东西都卖不上价格。酿酒师说:对于你们来说是好事,只要你懂,就能喝到好而不贵的酒。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很”苦逼”啊,那个酷似chabli的assyrtiko的酒,零售才25,我的alpha 1 费尽功夫和投资,也就是100的零售。所以说 我一直都觉得 能喝小酒还是很幸福的,100刀之内的酒最容易有惊喜,发掘自己喜欢的,能淘到物美价廉的才是喝酒的真正乐趣。
红酒小故事 Chianti 上的黑公鸡标志是肿摸回事? 话说这个Chianti classico 的酒瓶上都有这个黑公鸡的标签在瓶嘴的位置. 一看到黑公鸡就知道是Chianti.可是为啥是个黑公鸡作为标志呢? 话说~~~意大利这个国家吧,有史以来一直都很分裂,好像意大利成为一个统一国家也就是几十年的历史,不超过一百年(我历史不好,有待查证啊!).传说是酱紫的:这个意大利的Florence 和 Siena两个政权都在争夺Chianti这个地方的统治权,此地盛产美酒么,大家都知道,意大利人的生活一大半是追求美酒美食. 两边都想要这个产地,打了好几百年死了好多人也没分出个胜负来.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咱这样,咱们一边拍一个骑手出来,天一亮鸡一打鸣,两个骑手就骑马从各自的城市往对方那边骑,等俩人在半路遇到的地方,就是咱们的分界线,到时候Chianti在谁那边就给谁".两边的头头一听, 这方法行! 就这么办! 这个两边的马和骑手吧水平都差不多,所以说分胜负主要就看这个挑鸡上面了. Siena这边的人老实,他们整一大白公鸡,特漂亮. Florence 自古就以奸诈著名,他们弄一好几天没喂食,瘦不拉几的黑公鸡.这黑鸡饿得吧不行, 每天早上打鸣特别早,就是为了把主人叫起来给它喂吃的. 所以Florence这边的骑手出发的就比对方早很多,都跑过Chianti好远了才碰到对面骑过来的Siena骑手. 就这样,这黑公鸡一下成了英雄,然后把它印在了酒瓶子上. 这是传说啊~不知道真假,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果大家看看古代地图就会发现,Chianti处在的两省交界处,到了Chianti那里那个边界线正好拐了个弯,把它画给了Florence这边.
<红酒世界新闻周刊> 弄个有关红酒的新闻周刊. 每周一更新. 下面是本周要闻,近期新闻主要以波尔多期酒为主: Chateau Margaux 于四月22日发布了2013年 玛格堡的ex-négocianta 价格,每瓶215欧元,与2012年价格相比,降低了10% (2012 240欧/瓶). 玛格副牌红颜荣降价4%, 72欧每瓶. 4月18日 GRAPE COLLECTIVE发表文章.根据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的葡萄酒市场,在过去的2013年里,中国市场饮用了19亿支葡萄酒,主要以法国和意大利酒为主.但是对波尔多的追捧有所减弱,相对智力,澳大利亚,Napa,和南非葡萄酒,中国市场正在走向对红酒购买的成熟阶段. 4月11日 decanter 著名顾问编辑 Steven Spurrier表示 "忘记购买2013年的期酒吧,不过这个年份作为一个drinking year来说还是有些不错的酒"他表示,2013年是一个和"大自然抗争"的年份,2013年份波尔多是自2007以来品质最差的一年,市场需求降低为去年的78%,但是在这样的年份里,根据James Lawther MW 和 Jeannie Cho Lee MW的评分,波尔多整个产区超过18分的酒凤毛麟角,但是所有的一级庄均突破了18分,均被评为18.25分. 较为优秀的酒庄包括Château Léoville-LasCases, 雄狮被评为 18.25/20 ( 94/100)和其他一级庄平起平坐, Château Ducru-Beaucaillou 宝嘉龙得分18/20 (93/100), Château Montrose 玫瑰得分 18/20 (93/100), Château La Mission Haut-Brion 修道院奥比杨 得分 17.75/20 ( 92/100),贵腐中,Château d'Yquem 得分最高 18.5/20 (95/100)算为佳酿年份.以上均为2013年白表现优秀的酒庄,但是专家仍让鼓励大家看好钱包,这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年份. 4月4日 Harpers 报道 著名葡萄酒大师 Tim Atkin MW和 Decanter前知名编辑 Guy Woodward表示,现在的波尔多期酒系统当中的一些行为已经是导致期酒系统成为一种"耻辱"一种"骗局", Tim Atkin MW表示,非常反对一些知名酒评的行为, 著名酒评人或者MW应该避免在期酒定价之前发表酒评,这种行为直接帮助了酒庄抬高价格,"打劫消费者的钱包".
Baume Vs Brix 酒精度Pk糖分 (扫盲贴) Baume 和 Brix的区别 喜欢了解葡萄种植的人都会知道这两个词, 今天和大家交流到底什么叫 Baume 和 Brix, 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我不是专业学化学的,也不是专业搞种植的,对这个领域了解的渠道基本是听酿酒师朋友解释的,所以要是有什么误差,或者专业术语上的错误,大家要给我指出啊~~~. Ok,咱先说什么是Baume, 中文叫 波美, 音译 好像是个科学家的姓. 波美这个东西在葡萄酒种植当中和酒精度是基本挂钩的. 10波美基本上等于(超微高过一点) 10%的酒精度. 葡萄到了收获季节,会看到有人在地里走来走去,拿着一个手掌大小 类似单筒望远镜一样的仪器,那个就是用来测量波美值的,挤一滴葡萄汁在 “望远镜” 的一端,对着太阳在另一端一看,就能看出波美值. 波美其实是盐溶于水的计量, 基本可以理解为水当中 其他物质的比例, 当然了运用到葡萄上面那就是糖分. 可是刚才不是说波美是看酒精度么? 这里就要出现Brix这个单位了. Brix 值是糖分含量的单位. 其实葡萄果里的糖分和酒里的酒精度是有密切关系的. 这里要好好的缕一缕…….我第一次听,别人给我讲了好几百年我才听懂…….呵呵. 刚才也提到了,10波美收割的葡萄基本能酿出10%-11%的酒精度的葡萄酒,而10波美基本等于18 brix. Baume 和 Brix的换算是 1 Brix = 0.56 Baume , 1 Baume = 1.8 Brix. 数据是这样换算的,可是背后原理是这样的. 根据实验显示, 糖份在发酵后会变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两个部分. 1千克的纯糖在完全发酵的情况下会转换为480克的纯酒精(具体差别要看使用的酵母种类和发酵温度). 所以说, 大致上 糖变成酒精会损失50%的重量. 这在baume 和brix的换算上就体现出来了 基本上2的brix(糖分)= 1 baume (酒精度). 看到这好多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收葡萄的时候不看brix 反而看 baume呢? 其实用两个计量单位来作为何时收获葡萄的依据都是可以的,只不过是需要换算一下而已,但是baume 更能直接告诉酿酒师,以后的葡萄酒成品的酒精度是多少, 而成品的酒精度高低对于酿酒来说要比成品里糖分的含量要重要( 至少澳大利亚是酱紫的). 不知道我解释的是不是很清楚,随便出两个题大家试试吧: 21.7brix等于多少baume? 酿出的酒大概多少酒精度? 14.5 baume收获的葡萄 是多少brix?新世界还是旧世界的可能性比较大?
啥叫"味道", 科学剖析. 我还是提起前声明,我说的哪不对表喷我,小女子知识有限,发帖纯粹为了吃晚饭当做运动来减肥. ok~~~吃喝 是人生之一大快事,而"味道"这个词是吃当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之一). 看起来再难看的印度菜(每样出来都是一坨坨的像粑粑一样),就因为香料的完美搭配,可以让"味道"很好,所以导致印度菜会很流行,同样道理,中餐很多菜系或者菜品对摆盘不是十分讲究,但是由于厨师对不同的刀功,火候的控制使得菜的"味道"也是很好. 所以说到底什么是"味道"呢 ? "味道" 我加引号是因为这个词在咱们中文里是个很广泛的含义,西方对"味道'的具体科学研究也是进几十年的时间,所以绝大部分人对"味道"的含义还是很模糊. 我们吃一样东西大部分人能分辨出味道或者不好. 但是很少有人会具体分析这些"味道"到底是什么. 食品和酒的所谓"味道"是基本一致的, 主要成分是两个 一是嗅觉上的smell,二是嘴巴里的taste,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味道" flavor. 咱先从嗅觉说起,smell 科学上来讲是鼻子里的感官细胞接收到外界传入鼻腔的有味分子之后将信息传输给大脑,大脑接受信息后会潜意识的"回忆"这些嗅觉信息, 然后将这个嗅觉来源的各项信息反馈给各个需要有反应的器官. 比如说咱们一闻到柠檬,就会想到酸,然后流口水. 所以说所谓的"嗅觉灵敏"很大关系上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有关系. 所以说嗅觉可以分辨出成千上万的不同食物或者物质, 也就是说阅历丰富,闻过的东西越多嗅觉会更加"灵敏". 结论就是嗅觉是多样的,丰富的. 嘴巴里的taste嘞 ? 和嗅觉比起来能区分的东西就少的可怜了, 嘴巴能尝到的"味道"就5个. 酸,甜,苦,咸,鲜(鲜这个是小日本19世纪初提出的---umami,现在还是有争议这算不算个味道,但是这个元素基本上已经被国际上认可为taste之一了). 好多人会问, 那辣,麻,涩,呛(芥末)之类的也是味道啊. 这些其实不是味道,是一种刺激. 这个其实真没有必要有争议,打个比较恶心的例子吧.如果说辣是'味道"的话,人们头一天吃过川菜,嘴里辣辣的"味道"好吧,第二天大便的时候屁股也会是辣辣的"味道",难道你会说,你的嘴和屁股都能吃出"味道"来? 所以说这是刺激,灼烧感准确的说. 虽说嘴巴察觉的东西虽然惨了点,并不代表他不重要,嘴巴(其实主要是舌头)还能察觉起他一些别的物理元素,比如说:疼痛(食物里有铁丝), 温度(饺子/云吞太烫),质感(脆,嫩,硬),口感(油腻,清爽,) 干涩(酒中丹宁).这些元素对于评价菜和酒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说最后总结taste就是数量少但是很重要. ok那......这喝酒啥关系? 其实我写到这也想不起来我想说啥了,反正既然喜欢品酒,就应该知道这味觉背后的科学原理,知道什么是做什么用的.......哎妈呀 气死我了.....我结论是啥想不起来了...想起来再在楼下说吧.
今晚学酒,观点被一下颠覆了 ,看来我们都被酒中的"矿物质"给骗了 晚上看资料学习,无意之中翻到了一个专门研究酒中含有"矿物质"香气和味道的文章. 文章中心思想基本就是 "以往的理论,酒中的矿物质感来自土壤,例如我们经常说的夏布里,mosel之类的产地,酒的独特矿物质感是因为当地的特殊土壤所造成的.其实这种理论是错误的,或者说正在慢慢被颠覆". 看完之后,我顿时觉的这和之前学的,听到的,和书上看到的观点都很不一样. 所以一晚上开始大量查询这类文章和材料以及一些大师的评论. 按照传统观点来说,土壤特性是最主要的风土元素之一. 以石材为主导的土表层种出的葡萄,酿出的酒会有这种土表层特有的"矿物质感", 主要原因是石材存水效果较差,土表层的含水量不足,葡萄根为了摄取足够的水分,自己会很用力的往下生长根茎,这样导致根会接触更多的土壤层或者石层,从而吸收这些土层和石头中的成分,营养随着根部传送到葡萄果本身之后,葡萄会有这些土壤的味道特点. 这听上去是非常合乎科学道理和生活常识的.况且平时喝酒或者盲品时,我本人也会因为这些独特的"矿物质"感更精准的锁定产地.所以理论结合实际,我一直非常相信这个"矿物质"的存在. 根据今晚看到的资料看.从2011年开始,有比较多的科学家和品酒大师开始推翻这个理论和改变他们的观点. "矿物质"这个词被人过分滥用了,人们把自己不明白的一些香气和味觉描述为矿物质,这其中包括很多国际上的品酒大师. 实际我们所闻/品到的所谓"矿物质"是酒中其他元素造成的,和土壤没有任何关系.比较大规模的一个跨国研究是,勃艮第大学波尔多大学和新西兰的Lincoln大学联合开展的. 他们在法国和新西兰两地共同种植相同的长相思, 使用完全相同的酿造,一组专业品酒人士品尝后,同意两种酒都有所谓的"矿物质"感(我个人默认为这应该是盲品). 如果说矿物质感不是来自土壤的,那又是哪来的呢? 资料上看目前有两个比较主流的观点:1:低Ph值或者说是高酸性. 酒的酸性越高或者说ph值越低,越会让人味觉向金属,石材的方向去联想.这可能就能解释为什么夏布里会给人一种limestone或者咸咸的感觉. 2: 人为因素, 很多"矿物质"特性有可能是人为因素,例如,如果酿酒特点是果味交低,话句话说aroma少(水果香),bouquet(人为香气)高,这种风格的酒会让人更容易产生所谓的"矿物质"味道,再加上这种风格的酒往往都是高酸度为特点(又回到原因1). 再例如较大含量的SO2, 硫本身就是一种很刺激的矿物质味道(划着火柴味道,火药燃烧味道), 比较有"矿物质"感的酒,也确实是会比较普遍的出现SO2含量高的现象. 另外有研究显示包括封瓶方式也会对"矿物质"有所影响. 比较激进的研究认为,"矿物质感"其实是酒不平衡的一种表现,酸性过高而果香跟不上,或者说是后期添加SO2过多的一种失误.也有研究认为,现在确实没有科学依据表明土壤中的矿物质会进入葡萄本身,但是人的味觉和自然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这个话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也许土壤是有作用的,只是现代科技还不能证明,或者人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而已. 大家对这话题有啥看法啊.......赶快留言啊,反正今晚我是被小小的颠覆了一次,楼下怎么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