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需要智慧 快乐需要智慧
关注数: 11 粉丝数: 20 发帖数: 2,583 关注贴吧数: 4
大学语文课为什么值得开 在去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宁凌建议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提高该课程地位,规范教材和大纲,提升教学质量。日前,教育部答复了这条建议。 教育部在答复中称,目前在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专业类国标中明确提出开设大学语文与写作、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将语文等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指导相关专家组织开展调研,推动高校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课还重要吗?不妨让我们回顾这样的画面:写作时突然词穷,面对灿烂云霞只会说一句"太美啦",给朋友发个节日祝福最终删掉文字选择了一个表情包。这些瞬间似乎在提醒我们:或许AI能秒产万字雄文,或许表情包代替了书信往来,但“笔笔有情”才是人类最该珍视的表达。大学语文课,未必不是一座文字博物馆,让我们即使身处算法矩阵中仍可踏入母语的河流,在经典的滋润里找回深度思考的从容。 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大学语文课的吸引力够吗?这个问题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是语文教育改革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不仅限于工具性内容的学习,更化作滋养学生们思想厚度和人文精神的沃土。(作者:孙岱)
深海鱼类为何能抗高压? 由何舜平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论文“Evolution and genetic adaptation of fishes to the deep sea”,首次系统性地解析了脊椎动物突破深海高压禁区的遗传奥秘,绘制了深海鱼类的“生命进化树”。 约占地球表面积65%的深海,特别是6000米以下的深渊带,长期被视为生命禁区——这里每平方厘米承受约1吨的压力,同时还叠加低温、缺氧与永恒黑暗的生存考验。研究团队利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器,多次深入环太平洋多处深渊地段,捕获来自深海不同区域的鱼类样本,涵盖了能够在3000米以下生存的6个鱼类类群,包括超深渊狮子鱼、深海鼠尾鳕和深海鲉鳚等。 研究结果揭示,超深渊狮子鱼在感官系统、昼夜节律、骨骼系统以及代谢系统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适应性变化。例如,其感官系统可能进化出增强的化学感知能力,以弥补视觉的缺失;骨骼变得非常薄且具有弯曲能力,头颅不完全封闭,以抵消高静水压力;代谢系统则调整为极低的能量消耗模式,以适应食物匮乏的环境等。随后,研究团队进一步从剑鱼、旗鱼以及深海鳗鲡的多组学数据中,解析了物种特异性的适应深海的分子机制。(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梦爽)
免费学前教育是实实在在的托举 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表述引发网友关注。 生育不仅是从怀孕到分娩这十个月的旅程,更意味着一场漫长的养育马拉松。养育中的经济成本、双职工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时间成本、托幼服务的供给和质量、医疗保障等都影响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正因此,鼓励生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策需要以更加立体的托举,来切实分担一个个小家庭的生育成本。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生育的民生礼包,从“免费”“补贴”到加大“服务”“供给”,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托育教育资源的配置,将政策福利辐射到更多家庭,进一步推动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近几年,已经有云南、浙江、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开始探索发放育儿补贴,发放对象多针对二孩、三孩家庭,发放形式也有一次性发放和按月发放多种。可以想见,免费学前教育到底覆盖哪一年龄段、会不会与托育服务接驳、如何在免费的同时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民众关心的问题,也将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步给出答案。我们从政策初衷里看到鼓励生育的积极信号,也期待更多配套措施的落地,让更多家庭打消“想生而不敢生”的顾虑。(作者:张永群)
AI将如何改变教育 2025年开年至今,DeepSeek和机器人屡次成为公众聚焦和热议的话题。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迭代的突破,不仅掀起各产业界的革新风暴,也深度渗透至教育领域。 在3月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到,“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前不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DeepSeek通识课首讲场面火爆,吸引12校联动、1700余人同频学习。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均开设超百门的AI课程,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也将DeepSeek接入教学、科研、管理的全场景。 如何看待高校与AI的广泛融合?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无论是从外部环境形成的压力看,还是从内生发展的动力看,高校积极拥抱AI科技,并以此推动学校更好发展是应有之举。” 可以预见的是,AI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深刻地嵌入和重塑着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当它能够快速地完成知识检索、数据分析、文字润色等基础工作,当它能将人类引以为傲的思考过程以更全面和缜密的姿态展现出来,教育的重心就必然要从记忆性学习转向更高阶能力的培养。 理解AI、驾驭AI的能力理应被系统融入到教育的变革中,而我们欣喜地看到,那些走在教育前沿的高等院校已经迅速做出改变,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着这场技术浪潮。要看到,在算法和代码搭建的数字生态中,“人”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旧可贵。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驾驭的人。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再次抛回到高速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或许就是答案的一部分。(作者:邢妍妍)
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足名宿、中国女足原主教练水庆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希望更多学生在努力学习之余,也能走出课堂,去操场上玩耍。”她谈到,运动过程中,体育也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会给学业带来更多活力。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户外时长的讨论一直存在,不少学校都在体育课上做出了改革和创新,丰富着课程设置和内容。前不久,备受热议的北京“体育八条”政策开始稳步实施,在内容上下足了功夫,可见国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而其释放出来的信号更是积极的:体育课不再是可以被牺牲的课程,而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课间10分钟延长至15-20分钟、充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一小时、开设武术课战术课骑射课……从“厕所社交”走向“操场社交”,从“碎片化独处”转向“结构化互动”,孩子们的身体结实了、笑容变多了、思维活跃了、吃饭更香了、面对挫折更有韧劲了,这才应该是祖国花朵应有的样子。 也要看到,加强体教融合,是一道长期的命题,时长和活动效果离不开家校社协同,更不能只围绕各种测试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内核,应当让运动成为孩子的日常,从运动中汲取能量,甚至成为一生的热爱。(作者:朱晓帆)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