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需要智慧 快乐需要智慧
关注数: 11 粉丝数: 20 发帖数: 2,583 关注贴吧数: 4
平型关大捷的余音仍在回响 谈及抗战,大家都会想到“平型关大捷”,因为,它在中国抗战史上意义非凡。平型关,位于雁门关之东。该地处于群山峻岭之间,一线土路蛇状蜿蜒在沟底,两侧高地榛莽遍布便于隐蔽部队。经过仔细研究,我军决定在平型关设下埋伏,给日寇以重击。是役,八路军以自身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近百辆、缴获轻重武器数百支……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八十八年过去了,又是一度春草绿。沐着煦煦春光,记者走进了昔日的平型关战场。村口一座青砖瓦房的墙上写着这样一条大红标语:“平型关大捷胜利的消息从这里向世界发出!”沿着村道往村里走,长满翠柏的崖壁下,是一排券着黄顶的窑洞。窑洞前,嵌着白色石板的迎宾广场上,竖着两扇中间镂空的红色大门。驻村第一书记施天驰向我们介绍:“这座大门被称为胜利之门。那间窑洞115师首长曾在此休息过,那处窑洞是当年的机要处遗址……白崖台是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游客每年有三四十万人。村里许多人家依托红色资源,开起了饭店、农家乐。” 施天驰又带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处院落——这是一个箱包加工厂。几十个工人,有的在裁剪布匹,有的在缝制皮具,有的在安装拉链……忙得热火朝天。施天驰指着一位跑前跑后忙成一团的年轻人说:“他的曾祖父就是当年为八路军带路打伏击的曾槐。”小伙子自我介绍,叫曾科峰。当年八路军带着乡亲们在这里击溃了日寇,现在共产党带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前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退伍的他创办了红色箱包厂,“平型关元素”成为箱包的特色。文创产品一推出,便受到游客的欢迎。仅这个小厂就带动了30余名村民就业……
语言研究要有探源精神 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王云路:语言研究要有探源精神。敦煌变文中有“鞭耻”一词,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耻”是一个误字,有人改为“鞭笞”“鞭叱”“鞭打”“鞭辄”等,含义都对,但都“言人人殊”。蒋礼鸿很谨慎,说:“应该怎样写才算本字,现在还不能确定。”为什么是误字?无人提及。我的突破口是发现了“鞭辱”一词,人们都不认为是误字。“耻辱”同义,为什么“鞭耻”误而“鞭辱”就不误呢?我继续比较,发现除“鞭辱”外,还有“笞辱”“捶辱”“楚辱”“挞辱”“殴辱”“刑辱”“剥辱”“袭辱”“执辱”等一系列双音词,但这些双音词都是只用“辱”而没有与“耻”结合者,为什么呢?原来与“鞭”结合的语素都是外动词,自然不与内动词“耻”结合,“鞭耻”看上去不顺眼,根本原因是内动词“耻”不能与外动词“鞭”组合,大家凭语感判断这两个语素不能组合,却未能说明原因。据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内动词与外动词不能组合。但是“鞭耻”出现于俗文学作品中,而且几次出现,证明这是文字修养不高者的行文不谨(行文不规范)造成的,我们要允许这种现象的存在,没必要替古人修改作文。这使我对待古代文献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古今一理,今人犯的毛病古人也同样会犯,不能要求篇篇都是经典范文。因而打通古今汉语,也成为我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南通板鹞风筝在空中是什么声音 《清稗类钞》中记载,五代李邺放纸鸢,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中以作鸣响,如古筝之鸣,因此称其为风筝。《新唐书》中描述宫廷风筝“缀以丝弦,乘风作响”。《清嘉录》则形容“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这些文献均表明了古代风筝配备有多种发声装置。南通板鹞风筝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其保留了古代风筝的发声设计,板鹞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哨口。这些哨口不仅在造型上丰富了板鹞风筝的视觉效果,更赋予其独特的音响魅力。 哨口在风筝上的排列布局,既要考虑整个板鹞的美观度,又要结合板鹞放飞时的音响效果。根据板鹞风筝鹞面的大小,一只板鹞上可安装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只哨口。制作精巧的哨口由短到长、自细至粗依次排列,在简约骨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别致。音律设计也是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中的一大亮点。传承人们根据空气在哨筒内快速回旋振荡而发出一定频率音响的原理,巧妙地将各种音调的哨口合理组合在一起。通常在板鹞上半部是由小哨口组成的高音区,对称分布在板鹞风筝中下部的两个哨口被称为“嘟子”,体积偏大,在音阶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安装在板鹞风筝下部的哨口体积最大,在放飞时发出圆润浑厚的低音。这样,当风筝在空中飞行时,风力鼓荡哨口发出高低起伏、节奏感十足的美妙声音,宛如奏响“空中交响乐”。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早层孔海绵化石 在约4.6亿年前的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层孔海绵是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礁构建中的作用、生态地位和地理分布上类似于现代珊瑚。奥陶纪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且遍及全球的海洋生物辐射事件,使得该时期的礁生态系统完成了从微生物主导向层孔海绵、珊瑚、苔藓动物主导的转变。随之引发了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最早的层孔海绵何时出现,在古生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如何成为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缺少早期层孔海绵的化石记录,这些问题尚无明确答案。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与韩国古生物研究团队等在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发现了约4.8亿年前的层孔海绵化石,将其命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这是全球发现的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化石。该发现将造礁的层孔海绵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2000万年,并揭示了早期礁生态系统和生物矿化演化的独特机制。 研究团队认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可能代表了磷酸盐生物矿化的早期“实验品”,后来在海洋化学变化的背景下被基于碳酸盐的海绵所取代。该研究不仅推进了科学界对早期生命演化的理解,还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复杂性在约4.8亿年前的地球历史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为我们理解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新技术如何融入传统消费空间 新技术与传统消费空间的融合,需要突破空间、模式与制度的三重边界。一是实现物理空间的智能化再造。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改造将传统消费空间从“场所”升级为“场景”,通过技术实现时空延展与情感共鸣。借助5G基站、物联网传感器和AR互动装置,这条百年商业街变身“数字孪生街区”。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解锁历史故事,AI导览系统根据实时人流规划最优路线。二是实现商业模式的生态化演进。“跨界融合”成为关键词,文旅与科技的碰撞催生沉浸式戏剧,零售与艺术的结合打造美学消费空间,医疗与AI的联动开启远程问诊新时代。三是实现制度系统的适应性变革。技术创新亟须政策护航,数据安全、算法伦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挑战仍待破解。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间寻求平衡。 推动新技术与传统消费空间的深度融合,须构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企业要以需求侧变革倒逼技术创新。如针对银发群体的健康监测需求,可穿戴设备企业开发出具备跌倒预警、慢性病管理功能的智能手环。另一方面,产学研协同至关重要。如清华大学与某零售集团共建“智慧商业实验室”,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场热力分析系统,有效提升了商户租金定价精准度。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新技术与传统消费空间的融合已不仅是商业命题,更是关乎经济增长、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的时代课题。
首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