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秋——唐老鸭 梦秋——唐老鸭
关注数: 215 粉丝数: 117 发帖数: 5,009 关注贴吧数: 92
【呼市晚报】“‘脚印儿’记录我们的大学时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自创电子期刊 —— “‘ 脚印儿 ’ 记录我们的大学时光 ” 从采访到制作样样不容易    “ 我们的《脚印儿》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舞台,是一个大家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记录属于自己的脚印儿 ……” 昨日 15 时,内蒙古工业大学青年传媒中心举办了电子期刊《脚印儿》的首刊发布会。该期刊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自创, 26 个人的团队筹备近半年的时间,利用软件 iebook ,历时两个多月,在老师的帮助下第一期电子期刊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该期刊不仅图文声同步,所有内容也都是在校园内采写的,记录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记者采访到了该电子期刊的主编韩添卉同学,记录下了他们的艰辛创作过程。    韩添卉是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大三的学生,经常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谈及电子期刊起名叫《脚印儿》,主编韩添卉微笑着对记者说: “ 这个名称是青年传媒中心主创成员及技术顾问房昊、纳勤与团委副书记宁琳老师共同命名的。之所以叫 “ 脚印儿 ” ,是希望我们的电子期刊像我们的成长之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儿,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脚印儿》内容主要由 5 个部分组成,包括新闻动态、工大人的一天、你来我往等等,最初我们团队共有 26 人,大家都不是新闻专业,从最初要与被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沟通,说服对方接受我们的采访,再到成稿最后还要将图文声同步制作成期刊,确实样样都不容易。 ”    谈及采访经历,韩添卉对记者说: “ 让大家深有感触的就是我们采写的《校车的点点滴滴》,其实我们每天从金川校区乘坐着校车到市区,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校车的背后也有很多故事。我们采写时了解到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共有学生 9700 余人,通勤车只有 7 辆,通勤车要在保证教职工上下班的同时还承担着 140 名研究生完成两校区教学 70 名体育特长生开展两校区训练,与 30 名学生干部的往返工作。今年运动会期间,通勤车关师傅的父亲病逝了,但他坚持完成了两校区人员运送工作才回家料理父亲的后事。为了保证我们的通行,师傅们每天凌晨 4 点多就要起来热车,那天采访时,刚刚下过雪,打着手电我们跟随通勤车师傅们进行热车,双手和脸冻得生疼,采访回来那天队员们都感触很深。 ”
【呼市残联】呼和浩特残疾人基本生活进一步改善   原标题:呼和浩特残疾人基本生活进一步改善   轮椅出门不便 台阶改成坡道   “无障碍”进家庭 方便残疾人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坡道,但是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推着他出门了。”下午五点钟,妻子推着姜俊俊从菜市场买菜回了家,打开楼道门后,顺着一个坡道,妻子就将坐在轮椅上的姜俊俊推进了家门。以往门前的几阶台阶就是他走出家门的最大障碍,而如今,实施了“无障碍家庭改造”后,残联工作人员抽调专人在他的家门口铺设了坡道,解决了残疾人出行难的问题。   当记者来到家住隆聚园小区的姜俊俊家时,妻子马红霞正推着姜俊俊从外面的菜市场回家,动作娴熟的她根本不用别人帮忙就能将丈夫推进家门,刚一打开楼道门,记者就看到这个楼道与普通的楼道有所不同,位于一楼的三个台阶被改成了坡道,坡道上还有细小的纹路。姜俊俊告诉记者,坡道是用大理石做成的,对于自己来说是方便了很多,但对于同楼道内的其他正常住户来说,也许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考虑到为了防止滑倒其他人,才在大理石的坡道上刻上纹路。回民区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无障碍设施”进家庭的其中一种,主要是为出门不便的残疾人设置的坡道,这样的坡道可以推着轮椅通行。   48岁的姜俊俊告诉记者,1998年的一场车祸让他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没有知觉,轮椅成了他出门的唯一工具,残联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为他配置了轮椅,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为他配置了康复器械,但是完全没有行走能力的他每天上下轮椅时都需要人抱起来。尽管家住在一楼,门前的几阶台阶却成了他十几年来走出家门最大的障碍。“儿子在外地读书,家里平时只有妻子一个人在照顾我,门口的三个台阶,轮椅没有办法推下去,妻子一个人又抱不动我,所以长年来妻子只能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我在家里面转来转去,有时候感觉自己很没用,也经常一个人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叹息,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出门,只能找来三两个人将我从轮椅上抱起来,搬出轮椅后再将我放到轮椅上推着,特别麻烦,所以在以前从来不轻易出门。”姜俊俊说。   “‘无障碍’进家庭设施改造以后好多了,残联工作人员根据我的需要在家门口铺设了坡道,现在出门方便多了,我一个人就能推着他出门,每天上午出门晒晒太阳,晚上出去买点儿菜,现在出门再也不用像以前那么困难了。”妻子马红霞对于改造后带来的方便一直都很感激。她告诉记者,2011年“无障碍家庭改造”实施后,社区残疾人专职联络员在一次入户调查时了解到了他家的情况,及时上报了上级部门,随后,残联抽调专人铺设了坡道,解决了他出行难问题,现在她每天都可以轻松地推着丈夫出门。    相关链接:   自2010年着手改造“无障碍进家庭”至今,共为我市145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地面平整及坡化、低位灶台、座便器改造、扶手或抓杆等无障碍改造。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全面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工程后,3万多名贫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万多名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出行。残疾人康复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为0到6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救助,“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帮助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一系列的帮残助残政策让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便民服务】“无障碍”进家庭方便残疾人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坡道,但是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推着他出门了。”下午五点钟,妻子推着姜俊俊从菜市场买菜回了家,打开楼道门后,顺着一个坡道,妻子就将坐在轮椅上的姜俊俊推进了家门。以往门前的几阶台阶就是他走出家门的最大障碍,而如今,实施了“无障碍家庭改造”后,残联工作人员抽调专人在他的家门口铺设了坡道,解决了残疾人出行难的问题。   当记者来到家住隆聚园小区的姜俊俊家时,妻子马红霞正推着姜俊俊从外面的菜市场回家,动作娴熟的她根本不用别人帮忙就能将丈夫推进家门,刚一打开楼道门,记者就看到这个楼道与普通的楼道有所不同,位于一楼的三个台阶被改成了坡道,坡道上还有细小的纹路。姜俊俊告诉记者,坡道是用大理石做成的,对于自己来说是方便了很多,但对于同楼道内的其他正常住户来说,也许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考虑到为了防止滑倒其他人,才在大理石的坡道上刻上纹路。回民区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无障碍设施”进家庭的其中一种,主要是为出门不便的残疾人设置的坡道,这样的坡道可以推着轮椅通行。    48岁的姜俊俊告诉记者,1998年的一场车祸让他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没有知觉,轮椅成了他出门的唯一工具,残联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为他配置了轮椅,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为他配置了康复器械,但是完全没有行走能力的他每天上下轮椅时都需要人抱起来。尽管家住在一楼,门前的几阶台阶却成了他十几年来走出家门最大的障碍。“儿子在外地读书,家里平时只有妻子一个人在照顾我,门口的三个台阶,轮椅没有办法推下去,妻子一个人又抱不动我,所以长年来妻子只能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我在家里面转来转去,有时候感觉自己很没用,也经常一个人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叹息,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出门,只能找来三两个人将我从轮椅上抱起来,搬出轮椅后再将我放到轮椅上推着,特别麻烦,所以在以前从来不轻易出门。”姜俊俊说。   “‘无障碍’进家庭设施改造以后好多了,残联工作人员根据我的需要在家门口铺设了坡道,现在出门方便多了,我一个人就能推着他出门,每天上午出门晒晒太阳,晚上出去买点儿菜,现在出门再也不用像以前那么困难了。”妻子马红霞对于改造后带来的方便一直都很感激。她告诉记者,2011年“无障碍家庭改造”实施后,社区残疾人专职联络员在一次入户调查时了解到了他家的情况,及时上报了上级部门,随后,残联抽调专人铺设了坡道,解决了他出行难问题,现在她每天都可以轻松地推着丈夫出门。 【相关链接】残疾人基本生活进一步改善   自 2010年着手改造“无障碍进家庭”至今,共为我市 145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地面平整及坡化、低位灶台、座便器改造、扶手或抓杆等无障碍改造。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全面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工程后, 3万多名贫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1万多名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出行。残疾人康复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为 0到 6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救助,“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帮助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一系列的帮残助残政策让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