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1973 tele1973
关注数: 1 粉丝数: 58 发帖数: 1,895 关注贴吧数: 6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儒家吧》的“静虚散人”向我提出一个问题: 有本事你就说说儒家独有别家皆无当下必须的优点好了。 首先,这个《儒家吧》,名字虽好听,其实里面基本是“非儒”的,“非儒者”居多,这个“静虚散人”就是“非儒者”之一。我在几个帖子里辩破他,所以他向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其次,“非儒者”基本是不读书的。大家可以到《儒家吧》略略看几个帖子,就知道我所言非虚。这个“静虚散人”,典型的不学无术,辩破他,倒是不用费脑筋。 再次,为什么在这里发帖子,很简单,《儒家吧》将我封禁了。 最后,为什么一定要发个帖子,实际上不发完全可以,发了那些“非儒”的“杏货们“也看不懂。只是我不发,就沦落到与”非儒者“同一个阶次了。为表明我们”学儒者“多少还是看了点书,自不可与”非儒者们“同日而语,所以不得以,发个帖子。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学儒者们“在工作上、生活中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凭自己苦苦思索,不能解决;向长者请教,仍得不到妥善处理;或者干脆无有长者、智者请教时,该如何面对? 《周易 系辞》曰: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没有师长、父母请教时,《周易》就是我们最好的、贴身的、不分白昼黑夜的老师。这就是儒家都有而别家皆无的优点。 或曰:道家也有易。道家之易,多在术数上。凭借术数,当然可以趋吉避凶,但一般是在结果上做出判断,道家易(奇门、六壬、命理、相术等等)缺少哲学分析这部分。 又曰:儒家易,包括六爻、梅花,也归于术数。坦率讲,六爻、梅花,只是因为它们的创始人京房、邵雍是儒家大德,六爻、梅花的功用,的确更贴近道家术数,而且六爻、梅花归于儒家还是道家,仍有争论。这里也不提。 真正对人生有指导作用的,当然首推《周易》,《周易》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人生,能作为我们的师长、父母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当然,这里的人生,是”君子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非儒者“的人生,不在此例——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而《周易》对君子不对小人,利讲得很少。《周易》如何指导君子的人生,举个例子说明。 我经常在考虑,曹操封汉魏王,加九锡,但为何曹操不做魏国的”太祖“? 对于”太祖“的问题,也许曹操纠结过、斗争过,甚至思虑所不及时也进行过筮占。根据曹操当时的地位,筮占得到《坤 六五》的可能性极大。假设当时曹操筮占得《坤 六五》,那我们就分析一下《坤 六五》到底讲了些什么。 《坤 六五》,黄裳元吉。一般,六五指皇后的位置,九五指天子的位置。六五,是最高的天位,曹操已经飞龙在天,虽飞龙在天,但不是天子,所以占据天位而不是天子。黄,指黄色,五行归土,中色。裳,下服,今天的裤子,相对于上衣而居下。元吉,上上大吉。而坤卦,是臣卦,为臣之道。 曹操筮占得《坤 六五》,比拟出曹操当时的情景:阳为臣,阴为君。此时只有守中道而居下位,方能上上大吉。六五其位,臣居君位,则为天下之大凶可知也。其下卦为坤,众人也、阴也,稍有不慎,就有被众人阴谋推翻的可能。所以黄裳,戒其位、其时也。只有按照黄裳的指导原则实行,才能保其有终。 当然,这里只是胡诹一个故事,来说明《周易》应用的一小部分,冰山之一角。至于曹操是否为君子,这里就不辩论了。但曹操对于当时大乱的天下,还是很有作为的。 实际上筮占,只是对其人其事及当时的形势,建立一个模型,通过对这个模型的分析,利用卦爻辞哲理性的解释,对下一步的动作提出指导意见。这是儒家独有而别家皆无的优点。
三季的“非儒者”骂脏话、删帖子,无所不用其极! 实际上蠢货的“非儒者”是痴呆有余,灵智不足的。 1、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也就是说即使父亲犯错,做子女的也只有哭的份,在蠕家的价值观里,孝顺是第一位,它高于子女的自由和平等,所以子女的婚姻也是父母说了算,我奇怪了,究竟是父母结婚还是女子结婚?婚姻大事尚且如此,更别说别的事了,父母的思想就决定子女的思想,那么后代何曾会独立思考?甚至连蠕家颜之推曾这么认为: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没落,严重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庸碌无能,知识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 (0) 回复 1楼 2014-08-17 22:09 举报 |tele1973 格物4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这一句,出自《礼记 曲礼下》,原文为: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这一章讲的是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王。君王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王于不义。显,明也,谓明言其君恶,不几微。虽然臣子要力谏,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可显扬君王过失。君王实在不听,则可逃之。 后一句,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这一句以规劝父亲与谏诤君王相对比,君臣之间讲义,君臣有义,则合;无义,则离。而父子之间有亲情,故父子至亲,无去志,在感动之。父子之间,无去志,以比较于君臣之间无义,则离。 实际上,孔子对于子谏父过,有明确的提法。子日:“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就是后世所谓“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家有强子,不亡其家”的道理。 guxiaofei28对于全篇文章,断章取义,误导观者。其用心,实不能称之为良善! 收起回复 3楼 2014-08-18 08:07 删除 |guxiaofei28: 君臣关系如何论证父子关系?用前者论证后者才是断章取义,误导观者。其用心,实不能称之为良善!2014-8-18 08:13回复tele1973: 回复 guxiaofei28 :你还是去看漫画比较适合。这段文字,对于你过于复杂了!这里只是讲君臣、父子关系的差别,臣对君谏之不从,则去之;而父子关系天然如此,断无法“去之”,即便父亲真有过错,必要时刻也得替父隐瞒,父子间特殊的关系决定了“则号泣而随之”。2014-8-18 08:25回复tele1973: 回复 guxiaofei28 :实际上孔子对于子谏父过的论述,有明确的说法。你们“非儒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要么就令人震惊的无知。读书,对于你们“非儒者”是另一个星球的故事。你们何妨打打麻将、喝喝茶,彼此家长里短,也优哉游哉!2014-8-18 08:29回复tele1973: 回复 guxiaofei28 :最后强调一下。《礼记 曲礼下》这段文字,没有谁论证谁的问题,只是讲1与2的区别,1无法证明2,2也无法证明1。不知道你懂不懂?幼儿园老师难当,我这里有体会了。2014-8-18 08:32回复guxiaofei28: 回复 tele1973 : 1无法证明2,2也无法证明1,你又何必大篇幅的讲解呢?举报 | 2014-8-18 16:05回复guxiaofei28: 回复 tele1973 :你因违反贴吧协议,删除你的回复。2014-8-18 16:08回复 我也说一句
致不学无术的“非儒者” 这两天在吧里浏览,“非儒者”大致有这么几位:超级反孔精英、TOM学经济、静虚散人、 guxiaofei28、狂战于野89。当然,其余还有,兹不赘述。 得出一个结论:凡是“非儒者”,都是不学无术、无知的白痴、小人! 1、超级反孔精英。这位超级反孔精英,对狗狗们“无事献殷勤”,结论是“非奸即盗”。对狗狗们都能如此,实实一个做事毫无底线的小人。 2、TOM学经济。这位TOM学经济,连最基本的“夫子”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就在吧里胡言乱语,实实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人。 3、静虚散人。这位静虚散人,试图模仿文化人,完整论证自己的观点。奈何本来是腹中空空,不免言之无物。如静虚散人立论:若想证明一个事物好,就要证明他的所有子集都好才行。论据如下:一个事物99%是美食,但不可分割的那1%是杀人毒药,那么,这个事物整体的定义是美食还是毒药?我想是个现代的正常人都知道这个事物的整体判定是不能吃的毒药吧。辨破他容易:吃过烧烤的都知道,那里面绝对有毒,木炭火烧烤的,毒小一点;如果是黑心商人用无烟炭烧烤,毒大一些。至于河豚鱼,恐怕毒性更大一些。这些毒性都没有阻挡华人大快朵颐。静虚散人,无知却附庸风雅的小人。 4、guxiaofei28。这位guxiaofei28,丝毫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既然没有思考能力,无善无恶,只能称之为白痴,肯定不是小人,他不具备小人首鼠两端的能力。 5、狂战于野89。这位狂战于野89,连“孝”与“重孝”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就在吧里胡言乱语,实实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人。 我这两天写的文字,包括论点、论据就在那里。无知的“非儒者”如有不平,拿出本事来辨破即可。不过我真是小看他们,他们只有泼妇骂街的本事,其余,“空空无大千”。
关于”批孔者“的无知、无耻 有一个所谓”TOM学经济“的,大肆批孔,帖子之多,大家有目共睹。原以为其人很有一定造诣,否则焉敢大言批孔,且洋洋洒洒好些个帖子。拜读一个,发现居然是个”腹中空“。由此,对于那些个”批孔者“,多少也有点认识了。 第一,TOM学经济讲:”脑瘫啊,夫子是对男子丈夫长者的敬称,狗屁不懂出来丢什么人啊,无知无耻啊“ 原文如此,脑瘫估计是夸我呢。至于最后的感叹号,他能把字敲出来而且让我基本理解他的意思,已经可以了,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 我回复:《论语 皇侃注》曰:礼,身经为大夫者,得称为夫子。孔子,鲁大夫,故弟子呼为夫子也。“这里肯定有一个无知、无耻之徒。 这里大家就知道了,其人居然连什么是”夫子“都不知道,就敢大言不惭! 第二,TOM学经济讲:”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孔二自己都承认未能出仕,你还在这扯什么鸟淡,哈哈” 原文如此。当然,最后依然没有感叹号。 我回复::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用白话讲:只是由于孔子未出来做官,所以才有时间、精力来学习、精通六艺。与你说的风马牛不相及。你到底有一句靠铺的言语没有?你对《论语》到底读过几个字,就敢在这里胡诌! 其它再不多讲了,也懒得再看。只能说:“TOM学经济,不足与言,滚蛋!”
何谓道,何谓法,何谓逍遥? 有吧友提这么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为对吧友们有所助益,我挖尽腹中所有,尽可能描述得清楚些。我若不回答,又会成为某些腹内空空之人的口实(这些人自己不知道,然后攻击、谩骂别人,不知是什么心态。当然,我也承认,我的还击恐怕也还犀利)。 1、什么是道 就道来说,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本体,是超越时间、空间的,超越所有心法、色法的。因此,用局限于时空之内的语言,原本就无法描述道,从这个层面说,道是离名言的。好在圣人们给了我们方法,虽然这个方法非常非常不好理解、应证,那就是从否定的一面揭示道:当你把所有的概念、意识,甚至语言文字本身都否定时,道就显现出来。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用了否定的方式。 龙树菩萨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易,不来亦不出。还是用否定的方式。 当然,我们可以说,老子的道与龙树菩萨的道,不是一回事。首先,认识道的方法是同样的;其次,两种道之间,恐怕是“不一亦不易”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什么是法 法有严格的定义:规生物解,任持自性。凡是一法,都有自己的属性,且相对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不是一成不变,是相似相续等流下去);其属性以区别与其它法的属性,可以被人所认识。 拿现在的话来说,法,就是宇宙内森罗万有,勿论心法、色法,都归于法。 对于每一个法,都有其体、相、用。万法是空,那是对于证道证果后的圣人们说的,是胜义谛层面上的事情。对于我们凡夫来说,都在世俗谛层面,万法是有,相状是有,功用是有。 3、逍遥 逍遥可没什么严格的界定,只是庄子寓言隐晦提出来。我以为:只有证道后,精神相对自由,摆脱对这个色身的依赖,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我一直认为,所谓大鹏鸟俯视的镜头,都是庄子现见。 还是那句话,愚见不敏,何必当乎!庶通鉴之士,详而正焉。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儒家内圣修行之路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 ,乾遇巽是天风姤,地逢雷是地雷复,一姤卦、一复卦,构成儒家修炼方法之一。 十二消息卦,一阳来复,阳始于复卦,复卦五阴爻下之阳爻为天根,天根代表阳气初萌且逐步上升,自临、泰、大壮、夬至于乾。姤卦,五阳爻下之阴爻为月窟,自姤卦始,经遁、否、观、剥至于坤,月窟代表阴爻层层加重。只是两卦,似乎看不出修炼的端倪。但是看劭子的《冬至》一诗: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后儒多认为天根、月窟乃假借卦象变迁,以体现心性转化。 如果上述文字还比较隐晦,那南宋李公明诠释劭子对复卦的理解时,讲:当斯时也,跏趺大坐,凝神内照,调息绵绵,默而守之,则一气从虚无中来,杳杳冥冥,无色无形,非子玄冥,坤癸之地,生于肾中,以育元精,日益月强,始之去疴,次之返婴,积而为内丹之基本矣! 这段文字明明白白讲出修行方法、证悟境界。 以上只是阐明,儒家也有十分精当的修行方法,同样历史上有大证悟者。三教,实异路同归也。 本段文字内容,基本摘自杨儒宾《一阳来复——易经复卦与理学家对先天气的追求》。
评评“黑白之间0924”《从宗教层面谈谈佛教和道教》 黑白之间0924在《从宗教层面谈谈佛教和道教》原文引下:道法自然,凡事最自然才是对的,佛教有点强求有点不自然的主动向好,佛教最高境界也就50分,不如一个修道70分的普通道人,佛教的方向就错了,走得再远50分封顶,而他追求的永存得到了,但也是阉割了一些东西的不健康的永存。而道教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道是饭佛家是面条,哪怕是最好的面条,你喜欢吃饭还是面条?佛教修成后为神,说不入六道轮回,但他阉割了自己的实体,已经达到了虚无,虽然永存但已无意义其实和死去消失无区别,只有虚实结合才符合自然规律才健康,所以道家主张性命双休,得道之后在实体和心性精神领域两方面都有,而佛只有其一,佛家的思想有不自然的成分,所以神最羡慕仙的实体存在,没有实体很多东西神是不能像仙那样的,而仙羡慕神的虚空无形但也认为那是不健康不自然不好的就像电脑要软硬件并存,但我认为,健康的自然的好的都应该虚实并存。且不说得道以后道一样可以像佛一样永在,只要能永守道,但还是有很小的几率失,即使这样也是虚实并存的健康,而佛只有虚的存在,其实和已经半不存在了,可他永远也得不到道仙的实了,可能会化空为零,重入轮回去修道。这是说如果不入轮回。再者从大方面来讲,我认为其实入轮回也是一种自然法则要遵循,就算是仙神佛也要有寿命也要入轮回,前半生修后半生得这样也够了,所以道主张入轮回,都要入轮回,这样才符合道法符合自然规律。活着的人50分,最完美的修成是道仙100分,最好的虚实并存;成神和活人一样的分数,只有一半最完美的虚也是50分;最次的是成俗的鬼灵0分,虚实都无为。其次我认为佛归为神,在神的修为最高,而佛也可以说什么也不是了,而是一部法典,就像法人不是人。 我在这里批批他这狗屁文章: 其一:“佛教最高境界也就50分”。楼主,不是我看不起你,委实是:佛教最高境界,你梦里面都不可能粘一点点的边。对于你不知道的事物,你如何评价?怎么打分?你给女性生孩子的过程打打分试试(也许你真知道)。即如此,你后边所谓“佛教的方向就错了,走得再远50分封顶”,只能是下气了。其二:北方人多半喜欢吃面,这道理你都不懂。惭愧!其三:佛教修成后有阿罗汉、缘觉、登地菩萨、佛,就是没有神。地球人都知道。其四:空不是虚无。简单说,你只要能做到心中一念不生,就摸到了“空”的境界,从此“空”的境界起用,会有无穷妙用,诸如神通之类。佛也不讲永存,通常称为“不生法”,不生才能不灭。你这佛教知识,是卖大力丸的师傅传授的吧!其五:关于神、仙的论述,我孤陋寡闻,“而仙羡慕神的虚空无形”,神是虚空无形的吗?好像只有“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神等同于大道吗?其六:“所以道主张入轮回”,道教有这样的教义吗?如果有,那不用修了吗。吃喝嫖赌抽,反正都是要入轮回的,“这样才符合道法符合自然规律”。你这是给道教抹黑的吗?你非佛非道,儒也不入你法眼,你是谁的门下弟子?
评评“黑白之间0924”《从宗教层面谈谈佛教和道教》 黑白之间0924在《从宗教层面谈谈佛教和道教》原文引下:道法自然,凡事最自然才是对的,佛教有点强求有点不自然的主动向好,佛教最高境界也就50分,不如一个修道70分的普通道人,佛教的方向就错了,走得再远50分封顶,而他追求的永存得到了,但也是阉割了一些东西的不健康的永存。而道教道家主张顺其自然,道是饭佛家是面条,哪怕是最好的面条,你喜欢吃饭还是面条?佛教修成后为神,说不入六道轮回,但他阉割了自己的实体,已经达到了虚无,虽然永存但已无意义其实和死去消失无区别,只有虚实结合才符合自然规律才健康,所以道家主张性命双休,得道之后在实体和心性精神领域两方面都有,而佛只有其一,佛家的思想有不自然的成分,所以神最羡慕仙的实体存在,没有实体很多东西神是不能像仙那样的,而仙羡慕神的虚空无形但也认为那是不健康不自然不好的就像电脑要软硬件并存,但我认为,健康的自然的好的都应该虚实并存。且不说得道以后道一样可以像佛一样永在,只要能永守道,但还是有很小的几率失,即使这样也是虚实并存的健康,而佛只有虚的存在,其实和已经半不存在了,可他永远也得不到道仙的实了,可能会化空为零,重入轮回去修道。这是说如果不入轮回。再者从大方面来讲,我认为其实入轮回也是一种自然法则要遵循,就算是仙神佛也要有寿命也要入轮回,前半生修后半生得这样也够了,所以道主张入轮回,都要入轮回,这样才符合道法符合自然规律。活着的人50分,最完美的修成是道仙100分,最好的虚实并存;成神和活人一样的分数,只有一半最完美的虚也是50分;最次的是成俗的鬼灵0分,虚实都无为。其次我认为佛归为神,在神的修为最高,而佛也可以说什么也不是了,而是一部法典,就像法人不是人。 我在这里批批他这狗屁文章: 其一:“佛教最高境界也就50分”。楼主,不是我看不起你,委实是:佛教最高境界,你梦里面都不可能粘一点点的边。对于你不知道的事物,你如何评价?怎么打分?你给女性生孩子的过程打打分试试(也许你真知道)。即如此,你后边所谓“佛教的方向就错了,走得再远50分封顶”,只能是下气了。其二:北方人多半喜欢吃面,这道理你都不懂。惭愧!其三:佛教修成后有阿罗汉、缘觉、登地菩萨、佛,就是没有神。地球人都知道。其四:空不是虚无。简单说,你只要能做到心中一念不生,就摸到了“空”的境界,从此“空”的境界起用,会有无穷妙用,诸如神通之类。佛也不讲永存,通常称为“不生法”,不生才能不灭。你这佛教知识,是卖大力丸的师傅传授的吧!其五:关于神、仙的论述,我孤陋寡闻,“而仙羡慕神的虚空无形”,神是虚空无形的吗?好像只有“大道无形,生育天地”,神等同于大道吗?其六:“所以道主张入轮回”,道教有这样的教义吗?如果有,那不用修了吗。吃喝嫖赌抽,反正都是要入轮回的,“这样才符合道法符合自然规律”。你这是给道教抹黑的吗?你非佛非道,儒也不入你法眼,你是谁的门下弟子?
也谈“道” 道,是宇宙万法的本源,也是宇宙万法的本体,超越万法之上。如果将道比拟为月,那儒释道的各种经、论就是指月的手指。我们如果想体认月,首先得了解手指所指,明明了了看到月、看到奔月的路径;其次,需设法到月亮上去,只有与月合为一体,非一非异,才有可能比较真实地体认月。换句话说,只有消除了我、月的对待,也有可能较真实地体认到月。 所以体认道的路径,一般从”绝对待“入手,消除了法、我的对立,我与法非一非异,才能”见道“。佛教叙述法门众多,一般次第如下:首先了解“我空法有”,我是不真实的,万法是真实存在,有其体、相、用;其次,法空妙有,万法也是不真实的,心外无境,我人认识的万法不过是我人心识的变现而已;最后,万法皆空,我也罢,法也罢,皆空,都不是真实存在。无论如何,”我“是不存在的,这是”绝对待“的第一步(实际上五蕴自相续中,也的确找不到一个”我“来)。 既然万法都空了,我们还体认法干吗?万法本体是空,可是相不空,作用不空。如同火,大家都知道,火只是现象,但火的作用实实在在——火炎上。我人能体会到万法皆空,就不会起心动念,心念平静,所谓“至虚极,守静笃”,此时,妙用、大用就会生起,神通自然显现。只有到这时,本具的六通显现,我人才能真正”逍遥游“。 这是我对道一点粗浅的认识。我本人还在修,一点点都没有证,纸上谈兵,肯定错误百出,有错误之处,希望看到的高人、大德指正。我本人能得到指点,当然收益匪浅,群里的同修也能擦亮眼睛,自己去体认真正的大道。 最后说一下:道,是超越万法的,自然也超越名言(文字、语言),所以凡是说出的 ,都不是道,最多是指月的手指。既然语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手指,我们就不能迷了手指,如果迷了手指,非但看不到月,即连手指,我们也不能明了认知。所以意在言外,各家的经典都如是指导我们。
也谈“道” 道,是宇宙万法的本源,也是宇宙万法的本体,超越万法之上。如果将道比拟为月,那儒释道的各种经、论就是指月的手指。我们如果想体认月,首先得了解手指所指,明明了了看到月、看到奔月的路径;其次,需设法到月亮上去,只有与月合为一体,非一非异,才有可能比较真实地体认月。换句话说,只有消除了我、月的对待,也有可能较真实地体认到月。 所以体认道的路径,一般从”绝对待“入手,消除了法、我的对立,我与法非一非异,才能”见道“。佛教叙述法门众多,一般次第如下:首先了解“我空法有”,我是不真实的,万法是真实存在,有其体、相、用;其次,法空妙有,万法也是不真实的,心外无境,我人认识的万法不过是心识的变现而已;最后,万法皆空,我也罢,法也罢,皆空,都不是真实存在。无论如何,”我“是不存在的,这是”绝对待“的第一步(实际上五蕴自相续中,也的确找不到一个”我“来)。 既然万法都空了,我们还体认法干吗?万法本体是空,相不空,作用不空,如同火,大家都知道,火只是现象,但火的作用实实在在——火炎上。我人能体会到万法皆空,就不会起心动念,心念平静,所谓“至虚极,守静笃”,此时,妙用、大用就会生起,神通自然显现。只有到这时,本具的六通显现,我人才能真正”逍遥游“。 这是我对道一点粗浅的认识。我本人还在修,一点点都没有证,纸上谈兵,肯定错误百出,有错误之处,希望看到的高人、大德指正。我本人能得到指点,当然收益匪浅,群里的同修也能擦亮眼睛,自己去体认真正的大道。 最后说一下:道,是超越万法的,自然也超越名言(文字、语言),所以凡是说出的 ,都不是道,最多是指月的手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