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_依道建德 清水_依道建德
前世你是飞鸟,我是青鱼。我只能痴痴的望着你渐渐飞远。但今生你我不是。
关注数: 18 粉丝数: 63 发帖数: 2,644 关注贴吧数: 18
太极图。其实是作者观察天运行的规律得出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太极代表的是天地人。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太极的整个大圆太表的天,正所谓天圆地方。是圆的,就会转动。是顺时针转动。如何知道是顺时针转动的?我是从反s形的运行线得出的。太极一阴一阳按顺时针转动,它是循环的,不会停止的。这样我们就不知阴是先动的,还是阳先动的。 太极的两个黑白大逗号。是阴阳。代表的是天运行的白天与黑夜。逗号的尾巴,我说的尾巴只是个形容。这个尾巴它代表的是开头。白天一天的开头与黑夜一天的开头。逗号从尾开始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这表达的是白天与黑夜的开头是由弱小慢慢发展到强盛。 两个黑白圆点,代表的是日月。白天的一天从弱小发展到强盛时,就会往阳的反面阴的那面发展。白天到了强盛之时月亮就出现了,夜晚也跟着从弱小的源头开始发展到强盛。黑夜到了强盛阶段太阳就出现了,白天也又跟着从弱小的阶段开始发展到强盛的阶段。这种运转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也就是说阴阳只有发展到强盛阶段时,才会往反的那面发展。。。那是谁先运作的呢?我也不知道!古人把白天作为新的一天开始,可能是阳先转动的。 所以太极图它是观察天运作的成果。 我表达的可能不好,可能有些地方表达的不到位。能让大家大体上看明白就可以了。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此章分四个部分,逻辑严谨清晰。对于知者弗言的注解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根据文意的逻辑来分析的。 “知者弗言”到底说的是什么?单独从这一句话上很难得出“知者”知道、了解的什么。你不知没关系,但不能意会啊。有的说了解的是道,还有的很直接的解为知道的不说。。说了解道的,这在本章中是没有依据的。 “知者弗言”既然我们不知道它究竟说的是什么,那我们就从下文中分析。 本章的总结“为天下贵”说的是:在治理中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这样解才能作为上文的总结。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知者”是了解天下。“言”作为名词,从治道的角度来讲,它有着怨言、谤言、政令义。政令的运用在本章中是不能贯通的,而怨言运用在本章是很契合的。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六组表达的是不能够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所抱有的两种为政态度。这六组与下文六组的不可得是相呼应的。对于下文的不可得亲疏利害贵贱,在根据下文为天下贵,我们可以得出亲利贵是正确的为政主张,而疏害贱是错误的为政主张。。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塞其闷,表达的是亲近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闭其门,表达的是疏远天下,是错误的为政主张。和其光,表达的是利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同其尘,表达的是妨碍天下,是错误的主张。挫其兑,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贵,是正确的主张。解其纷,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贱,是错误的主张。这样的结论正与“亦”相衔接,也就能使我们更加清楚把握住文意。对于“玄同”我一会解释。大家只要知道玄同不是一个合称,玄是对于那些正确的主张称谓的,同是对于那些错误的主张称谓的。 好了,文意现在初步的清晰摆在我们眼前了。现在开始根据文意来解译。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了解。言,名词,怨言、谤言。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 从下文“不可得”不能够得知天下。进而我们知道了此段是在不能够得知天下,天下有着怨言的情况下的进一步阐述。 此段说的是在面临天下有怨言谤言的情况下,那些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天下抱有着两种为政态度。 塞,补救。闷,不发出声响。闭,禁绝。门,口。和,平息争端。光,光亮。同,积聚。尘,尘土、灰尘。挫,减少。兑,通锐,锋芒。解,懈怠。纷,盛多。 闷,门,光,尘,锐,纷。都作为形词。它们是形容君王在天下的怨言谤言这一问题面前所持有的态度造就的结果。 玄,根据道可道章对于玄的定义,说的是无有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在此处是指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了初生细小样子。 同,积聚。说的是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多。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发不出怨言的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禁口发不出怨言。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的态度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的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的态度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 可,能够。得,得知。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故为天下贵。 为,治理义。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 译文: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的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不在发出怨言的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禁口发不出怨言。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此章分四个部分,逻辑严谨清晰。对于知者弗言的注解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根据文意的逻辑来分析的。 “知者弗言”到底说的是什么?单独从这一句话上很难得出“知者”知道、了解的什么。你不知没关系,但不能意会啊。有的说了解的是道,还有的很直接的解为知道的不说。。说了解道的,这在本章中是没有依据的。 “知者弗言”既然我们不知道它究竟说的是什么,那我们就从下文中分析。 本章的总结“为天下贵”说的是:在治理中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这样解才能作为上文的总结。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知者”是了解天下。“言”作为名词,从治道的角度来讲,它有着怨言、谤言、政令义。政令的运用在本章中是不能贯通的,而怨言运用在本章是很契合的。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六组表达的是不能够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所抱有的两种为政态度。这六组与下文六组的不可得是相呼应的。对于下文的不可得亲疏利害贵贱,在根据下文为天下贵,我们可以得出亲利贵是正确的为政主张,而疏害贱是错误的为政主张。。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塞其闷,表达的是亲近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闭其门,表达的是疏远天下,是错误的为政主张。和其光,表达的是利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同其尘,表达的是妨碍天下,是错误的主张。挫其兑,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贵,是正确的主张。解其纷,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贱,是错误的主张。这样的结论正与“亦”相衔接,也就能使我们更加清楚把握住文意。对于“玄同”我一会解释。大家只要知道玄同不是一个合称,玄是对于那些正确的主张称谓的,同是对于那些错误的主张称谓的。 好了,文意现在初步的清晰摆在我们眼前了。现在开始根据文意来解译。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了解。言,名词,怨言、谤言。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 从下文“不可得”不能够得知天下。进而我们知道了此段是在不能够得知天下,天下有着怨言的情况下的进一步阐述。 此段说的是在面临天下有怨言谤言的情况下,那些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天下抱有着两种为政态度。 塞,补救。闷,不发出声响。闭,禁绝。门,口。和,平息争端。光,光亮。同,聚合。尘,尘土、灰尘。挫,减少。兑,通锐,锋芒。解,懈怠。纷,盛多。 闷,门,光,尘,锐,纷。都作为形词。它们是形容君王在天下的怨言谤言这一问题面前所持有的态度造就的结果。 玄,根据道可道章对于玄的定义,说的是无有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在此处是指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了初生细小样子。 同,聚合。说的是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多。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发不出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没有口发出来。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的态度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的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的态度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 可,能够。得,得知。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故为天下贵。 为,治理义。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 译文: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的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不在发出怨言的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禁口发不出怨言。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
“道可道,非恒道”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对于此句大部分人都解为,可以说的道不是恒道等等。我实在想不明白这样解有何意义!表达出道的神秘性,不可见性?我在刚刚接触到老子时,看了某某人这样注解,越看越不知所以然,看的我越来越糊涂。进了老子群,很多网友都是这么解的。我就想不明白,这种让人糊涂的注解怎么能够让那么多的人相信,让他们天天挂在嘴边,知道的不说,说了不知道,要悟啊等等。。。有意义吗? 我曾经告诉自己,越是看不懂,就说明自己理解错误了,误入歧途了……一定要坚信这一点,毕竟老子也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玄易老师在这句中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第一个道作为老子的中心思想“道”解,而第二个道作为动词“导”解。这我很是赞同的。这也正好和德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种论述方法相同,第二个第三个德皆为动词“得”。但是玄易老师对于“名”的理解,我就不认同了。我认为第一个“名”作为名词“名字名称”解,而第二个“名”作为动词“清楚明白”解,这样才能与道可道,非恒道的论述方法相同,也正与下文相衔接。 可,能够。非,与“可”相对应,不能够。恒,长久,持久。 道可道,非恒道说的是 :道能够指导,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指导自己。。正与失道而后德相相呼应。或者说,好的行为可以指导,但人却很少能够长久的以好的行为来指导自己。此句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 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名,名字。之,出也,滋生,滋长。始,源头。母,母体。 对于此段我要重点说明。对于本章的曲解,我认为此段也是原因之一。 此句曲解的是“名”“之”。名,应作名词,跟上文第一个名是相呼应的,作名字解。 “之”作动词,之,出也。滋生,滋长。 本章中的“之”都作为动词解,本章才能贯通。 万物之始,说的是万物生长的源头,进而我们就明白了下文中是顺着生长的思路来观察万物源头的样子。万物之母说的是万物出生的母体,进而我们就明白了是顺着出生的思路来观察万物的母体生产的样子。 “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这样我们就能够从“无”的名字中清楚明白了它的含义,这正与上文阐述的那样,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 “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 这样我们就能够从“有”的名字中清楚明白了它的含义,这正与上文阐述的那样,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上下文的严谨性。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此段的重点是于“恒”“欲”“眇”“噭”的理解。“恒”对应的是上文的“非恒”,“非恒”表达了人不能够持久的以道来指导自己,不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名字所表达的含义。而这里的“恒”说的是能够做到持久的依循。或者说“非恒”是现实问题,在现实中人很难做到持久的去依循。而这里的“恒”是进一步在理论上阐述的。 “欲”需要。需要什么?呼应的是后面的“观”,所以我们知道了“恒无,恒有”是观察所需要的。就是说我们只有持久的清楚明白“无有”的名字是万物之始、之母的前提下才能够去观察…… “眇”与“噭”是形词。观万物的“之始”“之母”,进而得出万物“眇”与“噭”即细小与高声的哭喊的结论。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说的是: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恒无”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无”作为万物生长的源头,生长的源头万物是细小的样子。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说的是: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恒有”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有”作为万物出生的母体,母体在生产的时候万物哭喊出生的样子。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 同,共同,相同。出,茁,形容草木初生的样子。异,不同。 同出,很多人都解为无有同时出生。我不知他们是从哪里得出无有是同时出生的结论。 出,即茁,形容草木初生的样子。这样我们在根据上文的结论,我们就能明白万物在刚刚出生细小的样子是“无有”共同造就的结果。 异名,说的是“无有”的名字是不同的。 同谓玄。同,共同,相同。在这里我认为“同”不仅与“异”对应,还与“同出”相衔接。 “无有”两者共同造就了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它们的名字是不同的,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时名字是相同的,相同的名字称之为玄。 之有玄,众眇之门。 之,滋生滋长。有,存在。众,万物。眇,细小。门,口,出口。 此段是由上文的总结。说的是:万物的出生与生长存在于无有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样子的“玄”当中,玄存在于万物生长源头细小的样子当中,存在于万物出生的出口当中。 译文: 译文: 道能够指导,而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来指导自己。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而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 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 能够持久清楚明白“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恒无”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无”万物生长的源头,万物是细小的样子。 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恒有”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有”万物出生的母体,母体在生产时万物哭喊出生的样子。 “无有”两者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它们的名字是不同的,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时名字是相同的,相同的名字称之为“玄”。 万物的生长与出生是存在于“玄”当中的。存在万物源头细小的样子当中,存在万物出生的出口当中。
“道可道,非恒道”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对于此句大部分人都解为,可以说的道不是恒道等等。我实在想不明白这样解有何意义!表达出道的神秘性,不可见性?我在刚刚接触到老子时,看了某某人这样注解,越看越不知所以然,看的我越来越糊涂。进了老子群,很多网友都是这么解的。我就想不明白,这种让人糊涂的注解怎么能够让那么多的人相信,让他们天天挂在嘴边,知道的不说,说了不知道,要悟啊等等。。。有意义吗? 我曾经告诉自己,越是看不懂,就说明自己理解错误了,误入歧途了……一定要坚信这一点,毕竟老子也说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玄易老师在这句中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第一个道作为老子的中心思想“道”解,而第二个道作为动词“导”解。这我很是赞同的。这也正好和德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种论述方法相同,第二个第三个德皆为动词“得”。但是玄易老师对于“名”的理解,我就不认同了。我认为第一个“名”作为名词“名字名称”解,而第二个“名”作为动词“清楚明白”解,这样才能与道可道,非恒道的论述方法相同,也正与下文相衔接。 可,能够。非,与“可”相对应,不能够。恒,长久,持久。 道可道,非恒道说的是 :道能够指导,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指导自己。。正与失道而后德相相呼应。或者说,好的行为可以指导,但人却很少能够长久的以好的行为来指导自己。此句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 名可名,非恒名说的是: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名,名字。之,出也,滋生,滋长。始,源头。母,母体。 对于此段我要重点说明。对于本章的曲解,我认为此段也是原因之一。 此句曲解的是“名”“之”。名,应作名词,跟上文第一个名是相呼应的,作名字解。 “之”作动词,之,出也。滋生,滋长。 本章中的“之”都作为动词解,本章才能贯通。 万物之始,说的是万物生长的源头,进而我们就明白了下文中是顺着生长的思路来观察万物源头的样子。万物之母说的是万物出生的母体,进而我们就明白了是顺着出生的思路来观察万物的母体生产的样子。 “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这样我们就能够从“无”的名字中清楚明白了它的含义,这正与上文阐述的那样,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 “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 这样我们就能够从“有”的名字中清楚明白了它的含义,这正与上文阐述的那样,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上下文的严谨性。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此段的重点是于“恒”“欲”“眇”“噭”的理解。“恒”对应的是上文的“非恒”,“非恒”表达了人不能够持久的以道来指导自己,不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名字所表达的含义。而这里的“恒”说的是能够做到持久的依循。或者说“非恒”是现实问题,在现实中人很难做到持久的去依循。而这里的“恒”是进一步在理论上阐述的。 “欲”需要。需要什么?呼应的是后面的“观”,所以我们知道了“恒无,恒有”是观察所需要的。就是说我们只有持久的清楚明白“无有”的名字是万物之始、之母的前提下才能够去观察…… “眇”与“噭”是形词。观万物的“之始”“之母”,进而得出万物“眇”与“噭”即细小与高声的哭喊的结论。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说的是: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恒无”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无”作为万物生长的源头,生长的源头万物是细小的样子。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说的是: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恒有”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有”作为万物出生的母体,母体在生产的时候万物哭喊出生的样子。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 同,共同,相同。出,茁,形容草木初生的样子。异,不同。 同出,很多人都解为无有同时出生。我不知他们是从哪里得出无有是同时出生的结论。 出,即茁,形容草木初生的样子。这样我们在根据上文的结论,我们就能明白万物在刚刚出生细小的样子是“无有”共同造就的结果。 异名,说的是“无有”的名字是不同的。 同谓玄。同,共同,相同。在这里我认为“同”不仅与“异”对应,还与“同出”相衔接。 “无有”两者共同造就了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它们的名字是不同的,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时名字是相同的,相同的名字称之为玄。 之有玄,众眇之门。 之,滋生滋长。有,存在。众,万物。眇,细小。门,口,出口。 此段是由上文的总结。说的是:万物的出生与生长存在于无有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样子的“玄”当中,玄存在于万物生长源头细小的样子当中,存在于万物出生的出口当中。 译文: 译文: 道能够指导,而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来指导自己。名字能够让人清楚明白,而人却不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 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 能够持久清楚明白“无”的名字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恒无”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无”万物生长的源头,万物是细小的样子。 能够持久的清楚明白“有”的名字是万物出生的母体,“恒有”是观察所需要的,凭此观察“有”万物出生的母体,母体在生产时万物哭喊出生的样子。 “无有”两者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它们的名字是不同的,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时名字是相同的,相同的名字称之为“玄”。 万物的生长与出生是存在于“玄”当中的。存在万物源头细小的样子当中,存在万物出生的出口当中。
"上善治水"章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的立意很明显,完全继承了先秦道家明天道以喻人事的思维模式。本章中之所以阐述水之善,其目的是为了印证道,进而以道推演.指导人事。最终得出结论,在治理中只有做到"不争",不与百姓相争,故而才能无尤。 上善治水,而非上善若水。帛书为治。运用"治"比运用"若",能体现更加的合理。上等的善如同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水对于万物来说,具有善恶两面。故而如果说上善如同水,这是不合理的。而根据帛书的上善治水的"治"来分析的话,明显把这一问题解决了。原来说的是,上等的善就如同安定的水。 治,为安定义。也就是说,水有安定和动乱两面。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是水安定的这一面在利万物。 静,更好理解。指就是前面的安定。"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也就是说利万物是水安定(静)的根本原因。道理很简单,水安定,故而利万物;利万物,故而水安定。水动乱,故而害万物;害万物,故而水动乱。这是基本常识。。 善,本章中所出现的善字,皆做善良的善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此句中的七善,是属于人事范畴的。是上文理论体系的"道"指导而来的。郑重声明一下,此句是依照明天道喻人事这一思维模式指导而来的,不是借水之善指导的。这七善不存在水的特性,存在的是跟上文一样的论述逻辑。 居,君王居处的尊高地位。居位,尊位。 地,至下谓之地。 心,意愿。君王的个人意愿。 渊,人或物聚集的处所。 渊”,鱼所聚处 “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正,通政。 治,安定。 事,在君人南面之术这一背景上指的是政事。 能,亲善,和睦。 动,行动。 时,四时。但我认为,指的是"春夏秋"三时。因为只有这三时才不会防碍万物。 不争,君王在为政中不与百姓相争,完全以百姓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 尤,过失,罪过。
道恒无名朴唯小。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 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 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本章的无名,说的不是道是否都名字的问题。而是说的是,道在发挥作用时所采用的是不以命令万物的方式发挥作用。 朴,是描述无名的,这种不以命令的方式。也就是无名之朴。 唯小,是说道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虽然表现为小,也就是不为大,而天地都不敢不臣服,道反而能成就自己的大。 即表达的是,不为大反而成其大。 可解为:道总是一贯的不以命令的方式发挥作用,这种方式如同未加工过的原木,没有掺杂人为的意愿,虽然表现为不为大,但天地都要去臣服,这反而是成就自己的大。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里是以一语双关的方式论述的。侯王与万物是没有关系的,侯王与百姓才有关系,跟万物有关系的是道。是说,侯王若能守道,百姓将自宾。这里不正是上面说的不为大,反而成其大的体现吗?侯王守道,体现在不为大,百姓自宾,归顺,体现的不正是成其大吗!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这句话被历来解的莫名其妙。成为了呼风唤雨的代表。 这里正是老子的惯用手法,一语双关。天地相合其实是说侯王守道,君民和睦,以俞甘露。什么甘露呢?即下文的,不用去命令民众,民众自均。
“治大国若亨小鲜” “治大国若亨小鲜”。很多人继承了历代各注家普遍的如同烹饪小鱼不宜过多翻动观点。对于此我是坚决否定这一观点的。我认为是望文生义,脱离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更脱离文意。 对于“大国与小鲜的大小”,不过是对文,即治理国家这种大事如同亨鲜这种小事。此章的纲领就是“治大国若亨小鲜”,也就是说下文一直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叙述的。其论述的过程就是为了得出两不相伤的结果。纵观历代的注解,我实在看不出哪里能与下文两不相伤相衔接的。两不相伤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是指君不妨碍百姓,百姓不妨碍君。这样的注解是公认的。但我实在想不出从亨鲜的角度,或者说从烹饪小鱼的角度来说,哪里能得出两不相伤的结论。所以说这是望文生义,不符合逻辑。 亨、烹、享,古时三者皆通,在选择上要很据文意来。鲜,有鱼义,亦有着新鲜的鸟兽肉义。其,前面所说的这个方法,即以道莅天下。鬼,死去的人,祖先。神,作用义。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句话就让人费解了,鬼与天下有何关系,八竿子打不到啊。我认为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因为治大国若亨小鲜的“若”又与之相联系起来了,又有关系了。所以我认为此处是以一语双关的论述方法阐述的,这在老子中已不是首例,多处存在,此处不过多叙述。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实是说:以道莅天下,其天下不神;以享祭祖先,其祖先不神。以道莅天下,天下是不会发生作用的。以亨鲜的方式祭祀祖先,祖先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这或许有人会说老子是讲治国的,不是讲祭祀的。这我是认同的,但此处你要明白是在设喻。是以亨鲜喻治国。祭祀,有着祭献之道,这是当时普遍的常识,是具有权威的,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正是以这种常识设喻才具有合法性。这便是智慧。当然,你不能以现在的思维去理解祭祀,是不是封建迷信的问题。 亨,所以在此处要通“享”,祭献义。如此以一语双关的论述方式正可以与下文的鬼,相接衔。也正好与两不相伤相接衔。用祭献食物这个方法祭祀,可以达到子孙不妨碍祖先,祖先不妨碍子孙的目的。 如此,两不相伤,其实指:运用道来治理天下,这样君不妨碍百姓,进而百姓也不会妨碍君。运用祭献食物这一方法来祭祀祖先,这样子孙不妨碍祖先,进而祖先也不会妨碍子孙。 对于先秦道家的治国思想,纵观老子全文肯定会些人得出最终目的是让百姓富裕,是在替百姓不平。其实不是的,要求人主帮助百姓给予百姓,最终目的其实是巩固皇权,或者说巩固统治阶层的权利。巩固自身的权利利益这是现实问题,是不可以否认的。 此章的以道莅天下,进而最终的结果两不相伤。其实都是为了巩固人主的自身利益。不争的目的是天下莫与之相争。
孔子与老子其主张的区别在于 孔子与老子其主张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政治上等问题发生后在寻求方法处理的。一个是在政治上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不等到事情发生后在寻求方法处理。对于民众不满、抱怨的问题,要扼杀在摇篮里。因为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即君王以行政手段处理民众的不满、抱怨,必定不能完全平息民怨,所以怎么可以等事情发生后在寻求方法解决呢! 就比如“故大道废”章。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大道废是有原因的,前面那个故表明是上章所引出的。即,君王在为政中做不到以贵言为原则,做不到以贵言为原则,就会在实施政令时不诚信(贵言,颁布实施政令时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君王实施政令时不诚信,那么民众就不信任君王在为政中还能做到以贵言为原则。 所以,大道废,其根本原因是君王不能做到贵言,进而诚信度丧失所造成的。因为民众以开始不信任君王了,不信任君王,那么道政就难以维持下去了。所以仁义出台了。仁义所主张的貌似很智慧,很凸出,其实却是大伪。 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有忠臣。 是大伪所引出的。也就是仁义所主张的是大伪的依据。因为,仁政提倡上慈下孝,义政提倡忠臣。这又表明现实中做不到上慈下孝,处于六亲不和的状态,;做不到忠臣,国家处于昏乱的状态。也就是说,仁义所提倡的都是现实中所缺少的,或者说现实已经出现严重问题了。而仁义所提倡的,是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但,这一问题很是顽固,怎么解决,还是存在。 所以说,不让问题发生才是治道的关键,要早早的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对于邦国的大事是民众的抱怨与不满,所以不要让民众出现不满、抱怨上面才是关键。不让民众出现抱怨与不满,君王就要在治道中时时刻刻的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任意妄为。所以就要遵循道。道生发万物,就如同君王畜养百姓,两者互通,可以类比。道有着导行作用,可以指导君王为政。也就是说君王要以道为原则来要求自己。进而道生发万物的相应要求就落实于君德。也就是不争处下柔弱等等,这些成为了君德的内容。也就成了君王畜养百姓的相应要求。而这些要求是涉及统治者该如何对待民众的。 如此,在根本上避免了民众不满的这一问题,君民关系和睦,君不堵塞民众谋生的道路,在治理中让民众通过自己劳动使自己丰足。民众就不会背井离乡,背离这个国家,反而他国的民众会一点点的迁移过来。达到汇聚四方之水,流向自己的目的。
《老子》原文 道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世人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弗有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芬,和其光,同其尘。湛呵,始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渺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襞而不成。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快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闶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望唯沕。 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才!诚全归之。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寂)呵漻(寥)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热)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撱(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翕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不出户,知天下。 君王在治理天下的过程当中不用走出家门(皇宫,微服私访),自可知道天下是什么样子的。。。如果等君王走出家门,微服私访后知道天下出现问题了,那就什么也晚啦。在此老子是坚决反对等事情发生后在着手处理。主张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为乱,不坐等危及国家的大事发生,要有未雨绸缪的睿智。 那么对于知天下,君王不用出于户,是如何知道天下是什么样子的呢?不出户,知天下,其实体现出的是天下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些都在君王的掌握之内。这就叫顺其自然。即顺应事物的本来样子发展,而不脱离自己的预先的设定。。。而不会像那些没有遵循道的君王,在治理中完全是迷茫的,还要通过微服私访,或者通过别人来了解天下是什么样子的,民意如何,民众过得好不好,富不富裕,还是民众抱怨、不满上边。整一个混日子的样子,过一天是一天,完全不知明天的天下是什么样子。 此句这正是为身于为天下的体现,通过为身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为身,修身,修德,其实是通过依道建德,进而落实君德的内容,即不争等,对于君王为身的要求。君德的内容是涉及统治者该如何对待民众的)。正与“善建者不拔章”相接衔。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就比如,道经第三章不上贤。这章表达的意思是无知无欲,先有思想上的无知,进而才有着行为上的无欲。。即,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些是要求君王在思想上无知的体现,是说,君王要先有着不以自己贤能,不注重难得之货的意识,这样在治理中才有着不与民意相争,不盗取人民的利益(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在行为上无欲的体现)。 不与民意相争,不盗取人民的利益 。这样才能不堵塞民众谋生的道路,不堵塞民众民众的道路,使他们回复到生产劳动当中,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美好,乐其俗,安其居,民自富。这些民众美好的憧憬,难道不都是君王为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为身是主导天下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通过为身而达到治理天下的意义所在。
道经第六章。其实是道生发天地万物,作为本源的理论依据 此章是道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理论依据。是借谷生成江海,谷水从谷口源源不断流出,这种作用不停止、不穷竭。喻道生发天地万物的作用,不会停止、穷竭 (就如同谷水从谷口源源不断流出)。生发天地万物的作用,不会停止、穷竭。这不正是虚的体现吗!谷因为虚,不为自己盈积,不体现自己,所以才能在生成江海时不穷竭,不停止。道因为虚,不为自己盈积,不体现自己,所以才能在生发天地万物时不穷竭、不停止。进而最终得出道因为虚,所以才能称之为玄牝。即生发天地万物的根源所在。 也就是说,上一章是以天地之间空虚的特性为道架起连接,进而天法道得以落实。那么此章就是以道之虚,落实道是生发天地万物的源头。。。 上一章天地不仁,天法道的理论依据。 ···天地不仁,也就是不以仁作为指导标准。这就会出现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天地是以道为行为标准,这我们都知道。但是,这也是我们想想而已。作为逻辑严谨的老子,怎可能如此阐述。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如同鼓风箱:鼓风箱其内部虽是空无的,但它在发挥作用时是不会穷竭的,这种不穷竭的效果在运作起来后愈发的显著、突出。(鼓风箱其内部虽是空无的,但它辅助燃烧的作用是不会穷竭的,当它一推一拉运作起来后,这种源源不断不会穷竭的辅助方式愈发的显著、突出)。。。 这里是借鼓风箱的其内部空无的特性来喻天地之间是空无的,它在发挥作用时也不会穷竭,在运作起来后愈发的显著、突出。。其目的是什么?是让天地与道架起桥梁得以连接。在上一章中,出现道冲、道渊、道湛。冲渊湛是自然界水的几种表现现象,在此是借水的表现现象来喻道是以这几种形式发挥作用。而这几种方式体现为不为人知的,超脱人的感知之外,潜在的发挥作用,或者说不以强加的方式发挥作用。 所以,天地不仁,否定仁这一概念,进而以天地之间空无的特性,为道架起了桥梁(以道虚作为纽带)。如此,天法道得以落实。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是天法道的理论依据 这就可以说是天法道的理论依据···上文说了,天地不仁,也就是不以仁作为指导标准。这就会出现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天地是以道为行为标准,这我们都知道。但是,这也是我们想想而已。作为逻辑严谨的老子,怎可能如此阐述。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如同鼓风箱:鼓风箱其内部虽是空无的,但它在发挥作用时是不会穷竭的,这种不穷竭的效果在运作起来后愈发的显著、突出。(鼓风箱其内部虽是空无的,但它辅助燃烧的作用是不会穷竭的,当它一推一拉运作起来后,这种源源不断不会穷竭的辅助方式愈发的显著、突出)。。。 这里是借鼓风箱的其内部空无的特性来喻天地之间是空无的,它在发挥作用时也不会穷竭,在运作起来后愈发的显著、突出。。其目的是什么?是让天地与道架起桥梁得以连接。在上一章中,出现道冲、道渊、道湛。冲渊湛是自然界水的几种表现现象,在此是借水的表现现象来喻道是以这几种形式发挥作用。而这几种方式体现为不为人知的,超脱人的感知之外,潜在的发挥作用,或者说不以强加的方式发挥作用。 所以,天地不仁,否定仁这一概念,进而以天地之间空无的特性,为道架起了桥梁(以道虚作为纽带)。如此,天法道得以落实。
对于岚山区北门外村拆迁所面临的问题 此次拆迁,对于北门外民众来说,可谓是众望所归。但现在的问题是出乎于群民的预料,利益划分不合理,进而大部分人出现不满政府的现象。也许有人会说,怎么不多为政府考虑考虑。如此想一定是不懂政治的人的观点,对于此我不予多说。政府的这种处理方式,我看多数受儒家所影响,不,应该说是受道家学术以外的学术所影响,即,仁义礼法,四种政治学术。都是秉承等现实中出现问题后在着手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者说,等小事发展成大事时,在着手处理,这种解决的方式岂能成功。老子云: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这句话是说,靠行政手段来平息民众的抱怨与不满,必然不能完全解决,仍然会留有余怨。所以说怎么能凭籍等事情发生后在着手处理来作为正确的解决方法,或者说,怎么能凭籍等小事发展成大事时在着手处理来作为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说,解决事情的关键在于,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从根本处着手。柔弱的小事,我们容易谋划,容易把持,容易解决。所以说,政府应把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施政纲领。要防患于未然,要有未雨绸缪的睿智。圣人,或许人们把它神圣化了,其实不然,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大叔,或者是小老头。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圣人,那是因为,他在治道中依循的是道,以道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敢强加自己的意愿,所以他在治道中不会出现过错,更不会出现对自己地位不利的事情。这句话是说,圣人在施政的过程当中,总是一贯的秉承不体现自己个人的意愿,而是以百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完全站在百姓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认为自己在治道这一领域内是愚昧无知的,所以才会不体现自己的意愿,站在百姓的立场看待问题。
对于北门外拆迁所面临的问题 此次拆迁,对于北门外民众来说,可谓是众望所归。但现在的问题是出乎于群民的预料,利益划分不合理,进而大部分人出现不满政府的现象。也许有人会说,怎么不多为政府考虑考虑。如此想一定是不懂政治的人的观点,对于此我不予多说。政府的这种处理方式,我看多数受儒家所影响,不,应该说是受道家学术以外的学术所影响,即,仁义礼法,四种政治学术。都是秉承等现实中出现问题后在着手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者说,等小事发展成大事时,在着手处理,这种解决的方式岂能成功。老子云: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这句话是说,靠行政手段来平息民众的抱怨与不满,必然不能完全解决,仍然会留有余怨。所以说怎么能凭籍等事情发生后在着手处理来作为正确的解决方法,或者说,怎么能凭籍等小事发展成大事时在着手处理来作为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说,解决事情的关键在于,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从根本处着手。柔弱的小事,我们容易谋划,容易把持,容易解决。所以说,政府应把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施政纲领。要防患于未然,要有未雨绸缪的睿智。圣人,或许人们把它神圣化了,其实不然,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大叔,或者是小老头。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圣人,那是因为,他在治道中依循的是道,以道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敢强加自己的意愿,所以他在治道中不会出现过错,更不会出现对自己地位不利的事情。这句话是说,圣人在施政的过程当中,总是一贯的秉承不体现自己个人的意愿,而是以百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完全站在百姓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认为自己在治道这一领域内是愚昧无知的,所以才会不体现自己的意愿,站在百姓的立场看待问题。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