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ottoman
flyottoman
关注数: 133
粉丝数: 203
发帖数: 1,945
关注贴吧数: 226
新板砖——如何在新版本里面保留原版本的舰船属性 在1.01版本设计的新板砖,跟之前的板砖比起来, 亮点【1】在 @上条沙耶加大神的基本设计上再进一步减轻了发动机框架的重量:某些内层发动机框架可以用 三角形的框架代替四方形的,仍然保持升起的状态:新发现:【三角形框架如果两条直角边连接的方形框架都处在升起的状态,那么这个三角形框架上的发动机也能表现为升起的状态】。 这样内层对喷的发动机的框架可以减轻一些重量,三角形框架的重量只有四方形框架的一半。 亮点【2】测试翻新了装甲防护原装甲防护如上图 (1)外层两种小三角装甲叠加,虽然网上一直强调爆炸伤害AOE会让叠加小装甲叠加受伤害,但是经过测试,发现叠加小三角的HP密度更高(HP200一块的大板子盖住两格,同样的体积可以放下4块小三角,每块HP100,一共400),抗打击能力确实比大板子装甲要更强。 更重要的在于大板子装甲重量太大,拖慢航速。 (2)内层小三角装甲和小三角加强船体叠加,替换成两层小方块加强船体,测试发现加强船体的抗炮轰性能似乎比装甲块还高。但网上说装甲可以阻挡爆炸冲击波,还没有舍得舍弃装甲块。 【第二个新发现】:1.01设计的船,把它的文件拷贝到1.12版ships文件夹下,仍然可以在1.12版内使用! 如果直接在1.12版按照上面设计战舰,战舰的不知道什么组件重量进行了平衡,导致航速只能达到920速左右 但是如果先在1.01里设计好这艘船,再把船的serria文件拷贝到1.12版的ships里面,再进入1.12,就会看到 1.01版里的性能完美得到延续:这个性能在战役当中也能完美延续:战舰航速能够完全再现造船厂里的1016速! 这个速度高于900速,意味着【1】商船永远来不及拉响警报,【2】战舰可以拦截巡航导弹、逃避巡航导弹 这个设计的油耗不到1100,价格一万三,可以改文件代替**塞瓦当旗舰出场。 在1.12版里测试,这个设计通过large10后只有外层装甲掉,感觉mid10难度反而更高一些, 发现APS和flare似乎都无法reload,格挡导弹和180炮弹最好的东西还是四门2A37,2A37就是打完一梭子 装填速度慢。
@上条沙耶加大佬收下我滴膝盖!沐浴着从四面吹进船体里那温存的火箭燃气,整个人都更加舒爽了!且看我如何从普通板砖皈依到大佬的台伯河。 【1】板砖通关之路(通关总结心得)之前学习贴吧@黎明之光大神的减重方法弄得板砖,我一直玩1.01,感觉1.12把某些船体部件加重了,搞得速度削弱了,耗油上来了,不开心~这个板砖的炮塔和矢量推底层全是@黎明之光大神的三角块对拼减重框架,在1.01可以达到310速,1000多一丢丢航程,970耗油每公里,因为炮是130mm,10万多一艘。 主打16门130mm,加上灵活的矢量推,可以完全躲避火箭弹和SG大船的180mm齐射,两座2A37扫导弹,同时板砖四边一共带了四套主动防御和四套导弹干扰弹。 把这个板砖修改成旗舰,通关一次以后,基本上操作练习到连续杠三个SG,其中最后一个SG有Nomad,中间没有任何维修,只是装甲微微泛红,全是130mm攒射导致的,全部导弹和180mm都可以躲过去。首都圈那些全是角斗士和大天使的驻防部队也不在话下,南方城市更可以无伤通过。 完全无脑硬刚,不看电报。按照雷达城市情报直接去突击SG和TAC队。巡航导弹TAG和靠中部的SG会先朝我方发射巡航导弹,用板砖升空,进入战术画面拦截。然后发现其实主动防御APS是可以拦截导弹的,这样即使什么也不做也能在战术画面拦截巡航导弹,因为导弹都是一发一发的来,导弹飞到脸上,APS就会触发,而APS有两层。所以只要在系统提示“的themal signature detected”的时候不要快进,直接让板砖开在前面,基本上其它船不用带任何武器就安全了。 捡残骸的时候如果附近冒出没有探测到的导弹TAC朝我方发射巡航导弹,也是一样,如果有航母TAC派出空袭,发现APS似乎也可以击毁航空炸弹,但是火箭弹拦不住,就无法保证无伤。幸好可以在随机城市买到近炸引信,近炸引信打飞机是一绝,再配上两门2A37扫射驱赶,板砖可以无伤保护舰队不受空袭。 最后核弹出来以后爽了,朝台风冲击的时候,台风一般只会发射两枚核弹,只好建造一艘搭载A100N的船跟着板砖,帮着板砖挡下核弹,然后台风就跟SG一样了。 问题出在新刷出来的SG上——我进首都前把所有SG和TAC都清理干净,否则残存的导弹TAC也会发射核弹,爽死。但是台风出来之后,新SG还跟老SG一样,见面先4发巡航导弹,现在换成了核弹头,所以只能探情报绕着SG走,因为各个Fleet HQ的A100N太难出了,最后我只好开局直接带一艘A100N船进场,这样最后一般可以收集齐10发+总共有23~25发甚至30发A100N核拦截弹,干掉一艘台风后,赶去找另一侧台风的路上遇到一个新SG也不慌了。 后来发现其实A100N百发百中,我的错误在于把白线一直划到敌军导弹出来的地方,那就成了告诉导弹一直飞到那里再开始制导(红色扇面),所以二十来发A100N也许可以无伤完成最后剧情的两个目标,但我都是着急歼灭俩台风,不敢老逛情报台,也不知道最后剧情新刷出来的SG到底有几个。这是配合板砖的A100N船,导弹打完后再重新安装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令人揪心。防空可以不要,造价就能砍掉一半,目前造价7万。旗舰油船,也有8个防空,平时导弹船跟油船一起行动,拦截普通巡航导弹基本不会失误。遇到空袭就跪了,只能读档从捡残骸开始,马上丢下残骸飞走,不过后来发现原来板砖可以升空拦截,就安逸了~造价4万多。以上船都航速300冒头,没有腿,否则速度不达标,于是做了这样一个小船用来前出探测和降落,速度一千,航程三千,降落的时候除了直接头朝下之外无压力。 然鹅这支舰队只留下三万的开局资金,比较紧张。 结盟: 找别的Tarkhan结盟无疑是赚钱最快的办法,而且可以不停存档读档,只要在遇到Tarkhan的城市先别结盟而是直接退出城市到大地图一次,就会存档到没有结盟的状态,然后不断试——每句话和每种礼物跟八种世界观的对应关系都很清楚,每个Tarkhan总有至少2、3种态度是固定的,但问题在于每次刷到的对话里面可能根本就没有跟当前Tarkhan的态度符合的,选所有对话都会造成印象下降,不过除了秃头旧军官之外,其他人因为态度固定的世界观都比较多,一般存档读档3~4次之后,就有一次可以把关系刷到4颗星。 刷满关系的好处是到占领了Khiva之后,每个Tarkhan都会给四艘战舰,其中最后一艘是一艘Nomad,把每个Tarkhan的这样一支部队送到首都周围一个城市镇守,当然前提是进首都之前把这些城市全都清扫干净。Tarkhan赠送的部队到了周围城市后,周围城市还会有义勇军,常常包含航母,又可以侦察敌情了。 但金色瞳孔的小黑孩永远只能两颗星招募。 发现Tarkhan最北可以出现在中部城市,北部首都圈没有Tarkhan也没有商船。 把南部和中部挣的钱用在清光北部,为了找到全部Tarkrhan,没有放过地图所有城市,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大约5个小时。发现300速可以保证几乎所有城市守军和航母TAC队全遭到突袭,不知道多少大天使和角斗士直接死在地面上。 Admiral Guad前期可以尽情用他提高士气,因为剧情分支总是选择让大胡子把他打死。 从来不救幸存者,因为救了幸存者kindness也不会增加,首都南面遇见总督,因为kindness总是负的,总督的垃圾大船每次都只好被我击沉,如果kindness刷满(只能通过跟Tarkhan结盟时聊天游戏),那么可以让总督把垃圾大船送给我方,卖掉就是一大笔,但游戏到这个时候金钱已经没有用了—— 实际上不用航母的话,只有两种燃油之外的关键物资需要储备,而且它们都不是无限量供应的: 一是近炸引信,用来拦截普通巡航导弹和歼灭空袭的飞机以及它们丢下的炸弹和火箭弹——这个尚且可以买,但地图上有多少个城市卖,那是看脸,所有有必要逛遍所有城市来收集,一般打遍所有城市,可以收集上千发,用掉两三百发在中部和南部。 二是各个Fleet HQ才看脸出的核拦截弹A100N——既然剧情里面都说用A100N拦截,那就说明核弹头巡航导弹Kh15N肯定无法拦截对方核弹,不过目前还没亲测过。鉴于进入首都触发剧情之前和之后,都去各个售卖rare module的城市确认过,游戏里确实不卖核弹,这点核弹就属实珍贵了。 要是没A100N,板砖想要除了外部装甲受损,内部完全误伤干掉台风略难: 因为用近炸引信和2A37在战斗画面里拦截核弹,必须在核弹飞到最多一般距离之前就把它打掉,否则爆炸半径就会波及到战舰。可是手残操作一般很难从远处一下就拦截到,倘若拦截失败导致核弹贴脸,那么板砖被贴脸那一侧的装甲就会全掉,再打台风编队,这一面就不能迎敌了。 板砖被一发核弹贴脸但内部全都完好,因为采用了国外newageofpower大神的双层复合防御方式,比@上条沙耶加大佬的稍微复杂一些: :大装甲块子下面还有一层,这一层用的是第一种三角形装甲搭配三角形加强船体,重量比两种三种装甲交替要轻,防护还不错。这种装甲能在战术画面里拦截核弹失败后贴脸抗核弹(其实APS还会起一次作用,并不是完全贴脸爆炸),核弹炸掉后只有零星三角加强船体残留。 通关之后发现除了这艘主战舰之外其它所有船都没必要装武器,从打架到拦截导弹和飞机,只要需要进入战术画面,就能只靠板砖推倒一切,打SG以下基本无伤,导弹、火箭弹击中都只是维修一两个小时,只有SG的nomad和总督的旗舰的180mm齐射如果完全吃到,才会打掉大装甲块。另外一种令人无语的受伤方式就是到了中北部触发日蚀剧情后永远黑天,看不清敌舰的残骸,跟残骸相撞之后就会直接掉落大装甲块,周围其它装甲块在左下状态显示还是白的,那说明就是撞了残骸了,只能在黑夜中靠辨别残骸依稀没有熄灭的发动机火焰来躲避。 总之,这块带着16台矢量推的板砖是块灵活的板砖,只要不被180mm连续命中,就活得很开心。但最后通关还是需要A100N核拦截弹在大地图上拦截对手的导弹。 既然开局一块板砖加一艘导弹船就可以通关,油船和导弹船上的2A37全都可以不要,要知道这玩意比AK-100还贵 这样导弹船和油船的成本都急剧下降,油船直接降到三四千,怎样让板砖更加强大呢? 【2】@上条沙耶加旋转固推的魅力。 newageofpower大神的造船学教程贴说旋转固推虽然节省油、增加推力=航速,但是机动性不好,看了@上条沙耶加大佬的《800时速高亚音速战巡战斗群》之后决定试一试旋转固推,得到如下:比原来的板砖更加紧凑,航速(ver 1.01)达到470速,航程1000冒头,油耗只有850,用上面油船可以把续航拓展到3300~战略上有了航速和续航的双重优势,就是这个速度差一丢丢仍然追不上巡航导弹TAC队,令人遗憾。 但最遗憾的还是战术画面里的机动性,上面全程轻伤通关全靠闪避大船的180mm齐射,否则会被打得很难看。但是这个固推板砖虽然发动机总数跟上面矢量推板砖一样多,可是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可以工作的发动机数量都只有矢量推板砖的一半,导致加速、减速缓慢,在1.01版的测试里就会被揍得装甲泛红。看来没有实力通关。 直到@上条沙耶加大神发现了 从固推喷管到固推喷管之间需要间隔13个格子 这个新规律,大佬也升格为大神。国外newageofpower大神想当然认为两个固推的扇形喷流会像两个雷达的扫描扇区一样彼此干扰,所以认为两个固推必须间隔26格,这样战舰就会太大。于是按照@上条沙耶加大神这条新规律,满怀崇拜仿造了台伯河:这是骨架,因为@上条沙耶加大神说的 炮塔越集中散布界越小 也有所体会,干脆把所有炮塔放在一起,骨架周围照例是newageofpower大神的双层装甲,内部完全仿造台伯河:1.01版:837速,1000冒头航程,油耗1200,继承前面板砖的130主炮,一共18门,造价十二万 就像@@上条沙耶加大神说的,固推从耗电、人员上面都没啥感觉,使劲堆就行,于是这艘台伯河-改武器没增加多少,发动机翻倍,机动力提高了很多,灵活度已经跟上面板砖没啥区别,可以近距离开加力躲开火箭弹。 再搭配仿造的高速油船,以及高速核弹发射船,二十四万的首开经费还能剩下八万,油船和导弹船全部无武装。白菜价油船高速核弹发射架,仅售4万冒头,主要成本是10x4000块的A100N, ELINT和Tracking雷达安装在可以降落的小船上用了下@上条沙耶加大神的接力加油战术,很舒服,打完每个SG放个假,回后方故地重游几次刷高士气,就可以再次连续进击了,故地重游放假的时候正好给新的SG南下的时间。但是常常两个乃至三个SG南下后停在一个城市不再走了,为了分散敌人,用上面小船停在另外的城市直到现实黄色的dangerous,发现可以引诱SG出击,各个歼灭。
风帆战舰的船底 视线之外的功夫17世纪末法国一副画册里描绘的战舰船底做防护处理的景象。
最新分享地址+免CD的关键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yunpan.cn%2FcdcfSXWkf2pqW&urlrefer=de7dc82fbd1801f6448f9f6d40a4db6a 访问密码 9459 亲测win7可用 免CD的关键: 覆盖式免CD打在根目录exe上没用,仍然提示“CANNOT LOAD GAME”这样 必须打在目录中bin文件下面的exe上,然后该exe启动就可以游戏了。
风帆战舰之桅桁帆索篇(12)张帆索 (应吧主要求,开始分部分开贴讲解,便与查找,同时将前面11个部分分开贴一遍)
次吧民科甚多,鉴定完毕
风帆战舰的制动——迎风停航 设计任何交通工具的时候都必须尽量使其能够实现制动。即使是固定翼飞机也至少让它能小范围内盘旋。 现代船舶自备动力,通过倒转螺旋桨或者改变喷管喷射方向,螺旋桨和泵喷动力的船只都能制动。 然而风帆战舰无自身动力,不能自主激动水流使其促进或阻碍船体的运动,因此制动就是通过调整各面帆的方向,使各面帆发生的推力相互抵消,而逐渐停航(随波逐流)。 制动时候的战舰帆装是如下图的样子: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94453e0d872a8ae3cb4672c16ffc9c9a7c2bd77b&urlrefer=f71fa11d7d17e446d50e3034aca1c175图中的战舰,是一艘19世纪的英国战列舰。该战舰前、后桅杆帆与主桅杆帆反向的布局位置就是所谓“迎风停航”,而制动的目的就是规避近景处的浅水多礁石区域。因为是在近岸航行,战舰三根桅杆的底层、上层帆都收卷,只有中层帆张开就足够保持缓慢谨慎的航行了。 通过战舰主桅杆顶端的长旒旗可以判断,船上帆所受的风为侧风,从左舷吹来。 因此前桅杆、后桅杆的中层帆通过转动帆桁的位置,能够迎风鼓起来,产生前进的推力。而主桅杆的中层帆则与它们的帆桁呈“八”字型反向,从而使主桅杆的中层帆逆向受风,其前面被风向后吹,结果产生后退的推力。二者相互抵消而战舰作“迎风停航”: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94453e0d872a8ae3cb4672c16ffc9c9a7c2bd77b&urlrefer=f71fa11d7d17e446d50e3034aca1c175横帆帆桁的转动首周围索具的妨碍,所以风向只有像图中那样呈侧风甚至是近迎风,从船头一侧前方吹来时才能做出上述两根桅杆相互抵消的效果,而顺风时不行。所以顺风行驶的船只要想制动停航,就要将舰首转向迎风,使风从侧面、前侧面吹来,然后调节前桅杆和主桅杆使之出现相互抵消的态势,所以这一操作叫做“迎风停航”。
L3超兵打死陆地战舰不出苏联卫星! 如题,楼主是不修改的刷宝党,用的德国的摩天楼状超战舰,打死是用57全方位,但是竟然没有然后了。
钢三特殊研究机关成功率=项目基本成功率+5门技术等级的平均值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4.atwiki.jp%2Fwsc3kai%2Fpages%2F28.html&urlrefer=9783a0bc57a007d1542bacb82b909b2e 基本成功率: 小规模研究 中规模研究 大规模研究 50% 30% 10% 具体例として、技术LV30,31,34,33,32の状况で中规模研究を行った场合: 研究成功率 = 30 + (30 + 31 + 34 + 33 + 32) ÷ 5 = 62%
近世西欧北欧横帆战舰发展简明图析 14世纪以前:北欧海盗的维京长船活动遍及西欧北欧,他们在没有罗盘的情况下靠天文导航发现了格陵兰。同时,他们的影响所及之处也出现了各种模仿其船体形成的本地船只,称为Cog,比长船短肥,主要用于通商。下图典型的Cog,可以看出是北欧长船短肥版艏艉加了船楼:到14世纪,大部分Cog还继承了维京帆船单桅杆,一面主横帆的特点,但是舵已经有艉侧舵改为艉后舵,这种结构就此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几乎一切帆船。 另外,上图中一条条船壳,大约也可以看出它们相互做覆瓦状衔接,这就是北欧典型的搭接式船体,由船壳板条之间相互部分搭叠并固定而成。 并且,由于Cog船作为商船,运载量大,船体肥圆,干舷也较高,因此划桨逐渐弃去不用。 这时的战舰仍然是从古希腊、甚至更早,腓尼基时期就一脉相传的划桨战舰,如下图:这类船,船体细长,依靠人力短时间内可达到极高速度,因此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是地中海世界,也就是地理大发现出现前,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地区的标准战舰,搭配她的战法是接舷跳帮战和冲角撞击战。 自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地中海和欧洲,类似于Cog这样的肥圆而主要依靠风帆推进的船只,都不是战舰,都是商船,因为他们机动性太差,而且不好控制航进方向。 14世纪开始,作为商船的Cog越来越大,为了增加推力,也更好的控制航向方向,很自然的,就在艏艉楼上增设风帆,平衡帆力:这个早期帆船虽然加上了首帆这一先进特征,但是还在使用舷侧舵、划桨。可见当时船只发展没有一定的明确主线,各种创新逐渐产生又被不同地区的人逐渐采纳,造成一种多元化的特色。 这个船艏楼下面的小锚是用来跳帮时勾住敌船用的。这幅图体现了14世纪到15世纪之间,另外的两个重要变化,即虽然这个船体和上面的Cog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却增加了地中海式的三角纵帆作为艉帆,同时主帆、前桅帆都出现了两层。 地中海式纵帆,在划桨战舰上作为航渡时节省人力的主帆,对于推动船体肥硕的Cog就力不从心了,于是被该做控制方向用的艉帆,也算是北欧横帆船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艉帆总是用于控制方向的纵帆,这一点就此也一直保持到风帆战舰时代结束。
Po新近搜集整理的一些资料 如题,主要包含鱼鹰系列的一些军事小册子和几本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书籍,年代久远,已经没有版权归属,所以已经加入了google公共电子书计划。 1.鱼鹰战舰系列的 都铎时期英伦战舰上下册: 上册简介亨利八世(16世纪上半叶)时期大型卡拉克。 下册简介伊丽莎白一世(16世纪下半叶)时期盖伦和英式削甲板改进盖伦。 这两本书对于初步了解风帆战列舰的诞生有所帮助,其中可以看出船体与火炮渐进提高的演进过程。 英荷战争时期(17世纪50~70年代)的英荷战舰。 细节主要侧重于英国一方,荷兰数据较少,总之可以窥见一斑战列舰和战列纵队形成的过程,但是对于单个战舰的介绍受制于篇幅十分,十分不足,另外,其现在电脑制图的插图极其粗糙,索具绘制不准确。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小战舰(po懒得看)。 1812年战争时期的五大湖战舰(像流水账,十分无聊)。 2.鱼鹰对决系列的 胜利号vs(po不在意名字的法国74炮舰) 比较负责任地介绍了风帆战列舰并简要回顾了18世纪英国与法西的海上对抗史,对于当时武器、战术等在简短的篇幅内做了充分介绍,值得一睹。 英国巡航舰vs法国巡航舰 这部书的结构类同上面,布局也很合理,先系统而扼要的介绍巡航舰的产生背景及随之决定的技术特点与战术定位,然后选择了几个典型单舰对决的例子加以描述,文笔生动而简洁,画面感充分,描绘战况的插图华丽明快而细节丰富,图文结合,对于了解风帆战舰的操纵、船艺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巡航舰主要是靠船艺而非火力取胜。 此外还有亚拉巴马vs切萨皮克,美国内战期间的蒸汽袭击舰对决,对于蒸汽与线膛炮取代传统风帆战舰,做了简要生动的诠释。 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好人查理vs西拉比,po懒得看 3. 鱼鹰人员系列的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法双方人员的几本书。 海盗上下册,及另外出的“海上灾祸”总集篇 这些书里面的各类轶事和人员编制等等,是丰富技术知识不可缺少的。 尤其是其中“纳尔逊的舰官和舰官实习生”,值得学习,另外描述英法船员的也不错,尤其真实再现了作战时血腥的一幕。 4. 两个19世纪初的船体建造书籍,po还没看,其中的技术与历史细节远超当代作品,譬如《英伦战舰建造&栖装》,《英伦战舰武备&栖装》,po还是先把当代作品学习好再说。 5. 关于帆装索具的4本书籍 首先是《帆桅桁索初步介绍》《帆桅桁索的艺术》和《青年舰官的备用主锚》,第一本po随便看看,而后两本则是以字典序介绍了各种帆桅桁索的设置使用方法与整个战舰的操纵技术,可以用于学习当代相关资料的速查字典,而且它们更是当代资料所依据的原始文献。 最后重磅推荐的是Steel著于1794年的《关于帆装索具、船艺与战术操纵的基础介绍》,这是英伦第一部按照科学观点编纂的舰官教材,资料简约,思考充分,po必须仔细阅读,它是当代许多关于帆装与船艺数据所依据的原本,只不过该书行文过于简洁,好似《春秋》,而当代作品不过是《左转》、《公羊传》那样的阐释罢了。所以该书算得上是科学原本了。 h t t p : / / p a n . b a i d u . c o m / s / 1 p J H k K Y n
风帆时代美国战舰汇总 htt p ://p an. b ai d u.com /s/1 bn e t u Rd 一本小册子,列表简介了风帆时代美国海军舰只。
威廉詹姆斯《英国海军史1793~1820》 1827年版 h tt p:/ /pa n. ba idu .c om /s/1 d D8 H jK t 里面是老衲上传地址的TXT文档,复制地址即可下载。 这本书经老衲赏析第一章(引言)的前面部分,就已经发现,好多当代作品都是引用这个两百多年前的书。这个书可说是包罗万象,共分六卷。譬如,有一本鱼鹰出版社的“对决”系列的书,讲到大口径短炮用的是空心弹,就是出自这本书所言。
温暖人心的布里斯班之旅——参观昆士兰海事博物馆。 图片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iangce.baidu.com%2Fpicture%2Falbum%2Flist%2F94453e0d872a8ae3cb4672c16ffc9c9a7c2bd77b&urlrefer=f71fa11d7d17e446d50e3034aca1c175奋进号镇楼
婆今天有幸见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航海日志善本 如题,吧众定会说:无图言捷豹!婆明天去拍照。
游历了昆士兰海事博物馆,发现风帆战舰对于西人也是冷门。。。 游历了昆士兰海事博物馆,发现风帆战舰对于西人也是冷门。。。
答“风帆战舰型深型宽最大吃水等尺寸的问题” 接@傲神州同学“风帆战舰型深型宽最大吃水等尺寸的问题”: “最近看了个资料说 风帆木船型深最大一般不超过型宽的3/4,而吃水最大不超过型深的3/4。高于这个数据会造成船只的稳定性欠佳。。。 然后我看了下胜利号的数据。按上面的数据换算胜利号型深12.5米左右,吃水8米8。。这剩余的尺寸怎么也放不下3层炮甲板啊。。。” 答: 型深是指干舷(freeboard——水线以上第一层连续甲板的位置)对应的那层甲板的横梁的中点到龙骨上缘的距离。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风帆时代,对应的概念是底舱深度(hold depth),是最下层炮甲板的横梁中点到龙骨的距离。 而按照风帆时代的习惯,底舱深度是型宽——最下层甲板最大宽度的一半,但是很多大型战舰上其底舱深度都略低于这个标准。 而吃水是按照设计指标,要求下层甲板炮门的下缘要高于水面1.2~1.6米,即干舷高度要半米以上,这样算来吃水相当于底舱深度减去1米左右。 胜利号最下层炮甲板长186英尺,合56.69米;型宽50英尺,合15米(型宽是不包括船壳板厚度在内的,加上船壳板是“最大宽度”,厚出近1米。)如图为一个负责任的电脑3D绘图,是胜利号舯部与后甲板交界处的剖面,属于舰体“平行中体”——宽度维持最大宽度不变的那一小部分船体。 一共三层炮甲板,炮甲板下面还有一层最下甲板(orlop)。可以看出四层甲板都略呈中间拱形,两舷略低——这样水就会流到两舷排出;后座的大炮也容易复位;更重要的是重心更集中、更低,船体更加稳定。所以底舱深度必须从下层炮甲板横梁的中点量到龙骨上缘,如图中容易辨识。 图中舷侧可以看出对应三层炮甲板位置,漆成黑色的三条舷外腰板(wale),是加厚的船壳板,最下一条主腰板的下缘对应满载时的吃水线。 这样看来算来,底舱深度7米多,每层甲板之间的高度在1.8~2米不等,越向上,甲板间高度越大。 当然上面这个图也存在讹误的,明显的错误有两个: 1. 舷侧可见一条条漆成黑色的舷梯,下面的那些条比较宽,是供舰队司令登舰用的,可是这些宽的舷梯应该延伸到中层炮甲板,因为舰队司令登舰口开在中层甲板——因为下层甲板是水手住舱,这么粗鄙的地方海军将官不能涉足;而上甲板对于年界五旬的人又太高,显得太不尊重,虽然舰队司令座舱在这一层。所以舰队司令从宽的舷梯登舰,旁边会有海军侍应生(boy)侍立,这些小屁孩从上到下沿舷梯侍立,一起抓着一根绳子,充作军官登舰的人肉扶手。 2. 主桅杆的眼板(channel)位置不对,应该在上层炮甲板两侧,而不是在舯部过道(gangway)甲板的两侧。如图所示。
当帆船向汽船过度的时候,帆为什么会变得宽而矮。 其实当时有两个帆装本身的变化,外加蒸汽动力的日臻完善,以及船体本身的延长导致了帆装看上去变矮而宽。 1.原来18世纪的中帆过大,为了调节有效面积就有了缩帆技术,还是太烦,十九世纪就索性把中帆拆成两个。上图中可见18世纪中帆上的三排缩帆绳,要缩帆就要身手敏捷、胆识过人的一等水兵爬上摇曳的中帆桁上去缩帆。 这种繁琐的东西在风帆战舰一直保留到19世纪中后期:这是1862年的舷侧列炮铁甲舰皇家橡树号,仍然可见中帆三列缩帆绳。 而在人手不足的商船,分隔式的中、顶帆逐渐取代一体式的中、顶帆:图中飞剑货船的中帆分裂为两条,每一条是不是比以前显得宽扁了呢,其顶帆也分裂为两条,货船没有足够的人手,找不出那么多人上去缩帆,这种新样式迅速在其中普及了。 2.采用金属缆绳或锁链,支撑能力更强。18世纪高处帆桁比低处的短不少,因为高处支撑不力,麻绳强度有限。后来9世纪金属缆绳的引入,使高处横桁的宽度几乎等于低处。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帆战舰,这里是女王号,仍然可以见到由下而上逐渐变窄的帆装。十九世纪末的巨型商船,其帆装由下而上的缩细、变窄情况减弱了许多。 3.蒸汽机到了19世纪60年代可以说终于开始取代风帆成为主要动力,但是蒸汽机和锅炉当时都还很初步,耗煤量太大,又离不开风帆,就降低了风帆高度,一般只有主帆和下半个中帆。白星公司1870年的海洋号,为巴克帆装,可见如婆所说状。 4.最后,蒸汽时代铁构件加固的木体战舰或铁制、钢制船体比过去更长,于是显得桅杆矮了。因为同样的推力下,船越长,推进效率越高;所以这些更长的船,桅杆不比过去高,单单靠风帆推进速度也没啥降低,于是为了经济性——更大的杉树和松树也找不着了——桅杆的高度就固定了。而船变长了,显得桅杆矮了。某19世纪中后期越洋邮轮,巴肯庭帆装,前桅也体现出了桅杆降低、横桁加宽、中帆一分为二、船体拉长、蒸汽动力取代风帆的一系列趋势。 最后,其实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风帆在巡洋舰上还有一定用处——这种船不被重炮,所以比较细长,尤其是其任务区域远离基地,锅炉和蒸汽机不能及时养护维修,所以还保留了帆装——甚至是全帆装。图中1898年的巡洋舰帆装与一个世纪前几乎没有改变——战舰人员多,有人来缩帆,而且海军部的大人们保守地认为水兵必须经过这种训练方能称为真正的水兵——所以全世界的许多海军至今还保留有风帆训练舰。 商船总是跑固定路线,能够及时加煤和养护,于是纯蒸汽动力的商船其船期准确的巨大优点就使风帆商船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最后,帆装对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战列舰可以说完全没用,此时战舰不论是采用中腰炮房、围堰式炮台,还是舰面炮塔,都是搭载了最大口径的12~15英寸巨炮,而且上述各种布置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求船体宽短,以成为稳定的火炮平台,所以帆不能驱动战舰,反而要求更多的人员配备,同时加大了蒸汽推进的风阻,并且其增加的重量对于那个时代配备重型舷侧装甲带、每一千克重量配额都很关键,不能浪费的战舰来说,也显得实在太奢侈。甫一服役,帆装即被撤去的不屈号,其中腰的巨型闷罐式舰面炮塔清晰可见。巨大的炮塔。可以感受到该舰的粗壮。该舰的桅装在1896年仍然在,据说是保守的大员们坚持这样可以锻炼水兵素质。 希望满足了@墓地追魂童鞋的疑问。
威廉 詹姆士《1793~1827 皇家海军史》 Up主手绘镇楼
召唤 左武卫将军 大神,请问19世纪32磅炮倍径 如题, 请问十九世纪的英国战列舰,如果是各层都布置32磅炮,介于下甲板上原倍径和32磅大口径短重炮之间的是啥倍径啊?我粗略量了下书上画了32磅长炮,大约是14~15倍径
每日一图。系列一,17世纪战舰油画赏析 接up主的 “连载:非常不用谢童鞋图片大解读 (http://tieba.baidu.com/p/3117269556)” 因为自感这样评论人家的东西颇为不厚道,Up决定开始贴一些自己收集的网络资料。 首先展示的是绘制于17世纪的、和描绘17世纪的战舰油画。 大部分馆藏于西欧各大博物馆,如英国Greenwich国家海洋博物馆,希望今后有机会观赏原件 十七世纪名声最为卓著,画风引领一代潮流的艺术家是荷兰画家Willem van de Velder父子。 父亲的资助人是荷兰海军将领;儿子是复辟的查理二世的宫廷画家。 因此父亲的作品描绘了荷兰战舰,主要创作阶段是第一次到第二次英荷战争(1650~1667), 而儿子主要创作对象是英国战舰,尽管早期被延聘至英国前也画荷兰战舰,主要创作期是第二、三次英荷战争及其后。 父亲擅长表现或是战场上艨艟舳舻、炮火纷飞,或是港口繁忙水道上百舸竞渡等等充满动感的战舰群像,画面满塞而不失调理,如同北宋的清明上河图; 而儿子则喜画驻泊的单艘战舰与一平如镜的水面,周围有小艇环绕,画面总是给人优雅宁谧之感。
连载:非常不用谢童鞋图片大解读 这张油画描绘了1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尔加角外海,纳尔逊海军少将正带领上风纵队朝联军战列线突进(2节航速),少将座舰胜利号后面的“HMS Temerair”,一等战列舰竟然渐渐超越,少将很生气,嚷道:“哈维上校(HMS Temerair舰长),感谢你很好地保持了战斗位置!”
风帆战舰方方面面 一楼祭度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