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浯街 临浯街
关注数: 19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20,351 关注贴吧数: 3
搜点关于霜降的有关资料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在黄河中下游地区,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一般出现初霜,与霜降节气完全吻合。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 霜冻是指在生长季节里,夜晚土壤表面温度短时间内下降到0℃以下,植物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植物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代谢过程遭受破坏,细胞被冰块挤压而造成危害。发生霜冻时,植物是因为低温受到危害,不是单单因为霜对植物造成危害。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低,就不一定能见到“白霜”,霜冻同样会发生,通常人们也把见不到“白霜”的霜冻称为“黑霜”。 可见,“霜降”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降仅仅是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气黄河中下游一般会出现初霜;而霜冻是与植物受害联系在一起,没有植物的地方,就没有霜冻发生。遭受霜冻害的农作物(资料图片) 早霜冻发生在由温暖季节向寒冷季节的过渡时期,在北方,常常发生在秋季,所以也叫秋霜冻,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危害愈大。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 晚霜冻发生在由寒冷季节向温暖季节过渡的时期,在北方常发生在春季,所以又叫做春霜冻,危害春播作物的幼苗、越冬后返青的小麦和处于发芽期和花期的果树。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终霜冻,终霜冻发生得越晚,植物的抗寒性就越弱,霜冻危害也就越大。 对于霜冻的防御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根本性措施如兴修水利、种植防护林带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都能改善农田小气候、防御霜冻危害。 2、根据作物种类选择地点和播期,避开霜冻。 3、灵活应用催熟技术,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贪青,促早熟,避开霜冻。 4、霜冻来临前,采用灌水、喷雾、薰烟、覆盖、加热等措施防霜。
关于莫言获诺奖之我见 昨天,当我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经斯德哥尔摩传来,全国上下 无不欢欣鼓舞。应当说,这的确是中国人的一件大喜事。为此,几乎所有的媒 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有人甚至把此事比作是“中国文学界的里程碑”,也不 为过。 自诺贝尔奖项诞生以来,就成为全世界各科学者们趋之若鹜的最高追求,大家 把这一奖项看作是各自学科的最高峰,谁能获奖,便是站在了这座高峰的最顶 端。这也难怪,因为这个奖项是世界性的,而且是最高级别的一个大奖。 我国的科学家、文学家们也不例外,不少著名学者都把能否获得诺奖当作毕生 的追求。学界普遍认为,我国最该获此奖项的是上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的胰岛 素,只可惜出于当时背景,该成果属于“集体的智慧”,错过了机会。 至于本次莫言的文学奖,个人以为这是奖给整个中国文学的,莫言只是中国文 界的一名代表。抛开自然科学不说,单就文学而言,中国早该得奖了。早在诺 贝尔大奖诞生之前,我国的四大名著都在当奖之列。可惜那时还没设此奖而已。 就凭上下五千年唯一能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学,获多少大奖都不为过。就是说, 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不仅应该,而且是给晚了。个人以为,此奖还不能完全 有资格对整个中国文学进行评判。 还有些奖项,本来是以中国标准为最高境界,可有的人因受各种误导,以为非 得得个世界奖才算最高奖。比如书法奖,书法是以汉字为蓝本的,其他任何文 字都出不了那个味,但在很久前就有了“世界书法大奖赛”。再比如中医药, 中医药的老祖宗,就是中国人,唯有中国的标准才是标准。但是,现实中就是 有人不这么想,觉着在世界卫生组织里拿个中医药,才是最高奖项。 (以上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欢迎争论)
临浯开始步入沼气时代 沼气,对于临浯来说并不陌生。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当地就开始进行过几次 试验,只是从没成功过而已。两年前,就在本吧,首先由老临浯再次提出了这 个话题,大家议论了好一阵子,当时还没有实践,也仅限于空想阶段。现在, 这个设想中的东西,在临浯已成为现实。 本人三弟率先安装了一个10立方的沼气池,主要用于做饭。我这次回家进行了 现场操作,感到比买的液化气强多了,湛蓝色的火苗呼呼地直冒,劲头十足。 桶装液化气冒红火苗,且火头较小。 据三弟介绍,这是县农业局主抓的推广项目,个人出资1700元,政府补助1600元, 并派专门技术人员上门安装,还赠送管道、气压表、煤气灶等附件,前提是每村 安装户不少于10家。三弟说,从寒食以后开始使用,直到10月底木问题。按他的 情况计算,每年可节约6罐气。(现在临浯卖的液化气好像是110块钱/瓶)。更重 要的是卫生环保,家庭建一个沼气池,相当于每户建起了一个小型垃圾处理站。 由于是起步阶梯,家里的人对这东西的认识还不足。比如,每天产生的沼气用不 了,必须要及时释放,不然沼液就会自动溢出来,污染环境。我回家这几天,就 遇到了三次这种情况。从这种现象看,这个10立方的沼气池,至少可供三户使用。 因此,以后各村再有继续安装者,附近的邻居可嘎伙,节省投资。
抢祖宗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怪胎 看看美丽的南阳城吧!南阳有四圣: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 ------------------------------------------------------------------------------ 以上是摘自吧友深恐空发的主题帖《南阳之我说》中的开篇语。南阳地处豫西南,是个 小盆地,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在整个河南来说,属于比较富庶之地。这个不表。单说 文中提到的“四圣”,到底是不是南阳人?值得商榷。 诸葛亮----- 各地争了多年,至今莫衷一是。山东、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均说诸葛 亮是“自家人”。其中,诸城就把诸葛亮当作家乡名人,在济青高速南线经过的沂水与 诸城之间,就有个下口叫“诸葛镇”,据说这就是诸葛亮的祖籍。 范蠡------吴越人士,现被称为“中国弃政下海第一人”,扶佐越王沟践卧薪尝胆,史 料齐全,尽人皆知,如何成了南阳人? 张仲景-----齐国名医,也是中医的老祖师,这个钓叟最清楚。从齐国到南阳,还隔着个 鲁国,怎么也成了南阳人? 张衡------我说不上他是何地人,只知道是个天文学家,发明了地动仪,至今实物还在。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建设成为各地的第一要务,各地挖空心思,一门心思搞建设, 不论采取什么办法,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就是好样的,正应了那句话:不论白猫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名人效应就显出了特有的用途,说普通凡人别人不知道,但 名人,尤其是历史上的名人,身价就倍增了。这样,抢祖宗,就成了各地热衷的措施之 一。 在这个问题上,韩国人的做法尤其突出,把中国的名人、传统文化都说成是他们的,比 寒食、端午节等,都抢注了商标。不管事实正确与否,只要抢先就行。 抢祖宗、抢文化,实际上抢的是发展机遇,发展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也不能一概否 定,谁占了先机,下的本钱大,谁的收益就高,好处就多,无可非议。
人民网评:拆迁悲剧缘何屡禁不止? 上周,辽宁盘锦一名村民因不满当地市政公司强拆房屋,追砍施工人员和景察,被开枪打死。这一消息一经披露,震惊全国。 一件本是利市利民的民生工程,何以到如今这般满盘皆输的窘境?尽管死者有袭击**的过激行为,但毫无疑问,当地政府在拆迁问题上的处置失当,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中央和地方早已三令五申,程序不到位的情况下,一律不得实施强制拆迁。盘锦当地有关部门并未与村民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在没有法院判决的情况下即开始强拆,成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国务院去年年初即通过新拆迁条例,并且多部委密集发文,严令禁止强拆强建。然后一年多来,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类似的悲剧,单在盘锦,就已经是第二次因为拆迁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去年5月,盘锦市兴隆台区就曾发生违法强拆引发的流血事件,被四部委通报批评。 回顾这些令人不堪回首的新闻,不难发现,尽管问责制度早已存在,但一些地方仍然敢于“顶风作案”,不到两年时间里连续出现拆迁命案,这既说明监督机制存在疏漏,更说明在发展的政绩冲动面前,违规问责机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震慑作用。记大过、免职等问责处罚机制,是不是还不足以遏制一些地方官员的乱作为? 而历数近年来的土地拆迁纠纷,集体土地无疑是重灾区,此次盘锦事件亦不例外。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集体土地的征收标准长期是按照农地而非住宅用地,补偿金额远远低于市场价。土地征收补偿和土地出让金之间的巨大利差,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征地拆迁矛盾频发的关键原因。 (转载时有删减)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