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uozero poluozero
关注数: 25 粉丝数: 216 发帖数: 4,865 关注贴吧数: 25
木碗听多了会上头!蹭听天龙D9200和D5200 其实我之前已经有一只MEZE99Classics木碗耳机,然后之前参加活动又入手了一只DIY的木碗耳机。不过要说到知名的木碗耳机,首选还是天龙和铁三角这两家。 其实所谓的“木碗耳机”,指的是耳机腔体由实木或有实木组成的耳机。尤其对于动圈耳机来说,因为耳机腔体是参与到调音的,相比起常见的塑料腔体,木质腔体对于发声单元背面有害震动的抑制效果会更好,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加纯净清透。 但由于木材是天然生长而成,所以哪怕是同木种的木材,每一只其实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需要更加用心地微调和配对才能保证音质。所以比较知名的木碗耳机大多出自日系厂家之手,其中日本DENON天龙的出品就是经典的代表。DENON天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美国商人Frederick Whitney Horn在日本横滨创办日美录音器材制造公司,1939年与Japan Denki Onkyo公司合并之后正式成立“DENON天龙”这个品牌。多年以来,天龙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音响领域,但唯独对于木碗耳机情有独钟,以至于很多烧油一提及天龙耳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家的木碗耳机。 而这次到手蹭听的AH-D9200和AH-D5200,其实是天龙木碗耳机新生代“三剑客”的其中2个,除此之外还有“老二”的AH-D7200。 一、丝竹管弦——老大哥D9200首先要聊的就是三兄弟之首,位居天龙木碗耳机旗舰之位的AH-D9200。 其实无论是D9200,还是D7200和D5200,它们三兄弟其实用的都是相同的外形,只是在木碗材质以及一些工艺细节上有所区别。作为木碗耳机,顾名思义应该是采用木质的耳机外壳,但作为旗舰的D9200却是用的日本竹材质,因此很多人会戏称它是“竹碗”。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D9200的“竹碗”工艺可一点都不简单,它是用日本高知毛竹,切割成厚度一致的条状后,利用拼接的工艺制成的一整块木料,然后再打磨成木碗的形状。因此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木碗表面分布着细致而又均匀的木纹,甚至竹子内部一个个小气孔也一清二楚。 而且D9200的木碗采用开放漆面的做法,用手抚摸能真实感觉到竹子温润而细腻的手感。甚至木碗正中间的天龙LOGO也不是喷涂的,而是用金属块直接镶嵌在木碗上。因此,每只D9200都附有匠人签名的凭证,确实很有收藏的价值。D9200属于封闭式的腔体结构,并且配搭相当厚实饱满的耳垫。耳垫内空也是有所考究的,后侧的宽度较大,因此在佩戴时,耳机壳体会自然向前倾斜,从而使得内部的发声单元以一定的夹角来正对耳道。而且耳垫内部填充了专用的慢回弹海绵,具有很不错的佩戴舒适度。唯一不足就是相对比较闷,我蹭听的那段时间刚好天气回暖,所以戴一会就已经出汗了。至于头梁部分,同样包裹着厚实的皮革,而且跟D5200相比,D9200的头梁部分更增加了菱形的缝合线,视觉上会更显档次。D9200虽然是动圈大耳,但总体来说并不算难推,用国砖也能推得动,而且不会出恶声。而且实际听下来,会明显感觉D9200的素质相当好,声音丝滑流畅,而且通透清澈,一耳朵下来明显碾压我原本的MEZE99Classics几条街。甚至让我家领导那样的外行人来听,也第一时间就觉得D9200的声音更加好听。 作为一只日系的大耳,D9200整体风格内敛含蓄,但平静之下的出色素质却依然很让人动容。尤其是在人声曲目演绎方面,细腻精致的声线很容易就让人听着上头。别看D9200用的是竹碗,但它的声音反而更加凸显木碗的韵味,悠扬动听,并且保留着一份中正不偏的理性,颇有东方式的禅意境界。 而且虽是封闭式大耳,但D9200却丝毫不显得局促,声音边界深远,因此有种独处宏大音乐厅的感觉。得益于木碗对反射余波的抑制,D9200的背景非常纯净,因此结像精致,空间感极强,给人一种如梦幻般的音乐享受。D9200有着很明显的日式调音风格,中频人声部分比较靠前,相比之下器乐伴奏就会居于后排。对于人声控来说,这样的分布听起来会相当迷人,仿佛歌者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气息都尽收眼底。但相对来说,D9200并不以场面宏大而著称,而是显得比较隐忍和克制。 尤其是当跟自家的D5200对比时,后者显得更热情洋溢,干劲十足,而D9200则温润如玉,却又值得品鉴。天龙对于D9200的定性是均衡,这也体现在它的高低频配搭上。 D9200的高频其实有着很出色的密度,而且确实能让人感觉到什么叫“高音甜”,但却并不张扬,也不刺激,始终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和谐感。而它的低频则更像是一记“定音锤”,使得整个三频呈现一种稳定的姿态。虽然速度稍慢,但却富有弹性,并且对于氛围的烘托也是恰到好处。 王菲《湾》天后王菲在今年推出的一首粤语单曲,虽然算不上女毒,不过在D9200的演绎下,52岁的天后却仍宛如20岁的少女般清纯无暇。D9200通透的音色,配合清晰的结像,自然带着一种仿佛触手可及的仙气。而且伴随着王菲声线的高低起伏,极高的解析力使得D9200如山间流转的溪涧,流淌跌宕,却又密而无缝,确实听得人很上头。 《Violin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K. 216:Allegro》由奥利弗·泽夫曼指挥,携手圣马丁室内乐团演绎的莫扎特经典《G大调第3号小提琴协奏曲》,这种小编制类型的器乐演奏其实也挺适合D9200的。D9200对于小提琴的刻画真实中又带着几分修饰,音色润泽且富有光亮,密度出色,泛音也相当丰富。特别是到了中段由维多利亚·穆洛娃独奏的部分,琴声细密连绵,清丽通透,但丝毫不显刺激,始终保持一种甘甜的感觉。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铄耳EJ09与EJ07M试听有感 作为一枚资历尚浅的小白烧油,在我原有的认知里,总觉得入耳塞所用到的驱动单元无非要么动圈要么动铁,颇有一种“非黑即白”的感觉。 不过HiFi技术其实也是在不断进步的,尤其是近年来,平板振膜、静电单元都技术都先后进化到了小型化、易驱化,以至于如今的“耳塞虽小,内里却大有乾坤”——最少这用来形容铄耳的混合单元旗舰耳塞EJ09,以及新品EJ07M倒是挺贴切的。 铄耳这个品牌早有所闻,尤其是在各大展会或是烧油线下聚会时会经常看到。铄耳的产品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去年看到外形别具一格的“卡带TAPE”,特意模仿老式录音机磁带的造型,加上在当时还是挺新奇的压静电动圈单元,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品牌。其实每个品牌都应该有它所擅长的一两门独家技术,而铄耳很显然就是跟静电单元给死磕上了。这次的EJ09和EJ07M,都是围绕这声扬静电单元为核心,配搭传统的动铁和动圈单元组合而成的复合多单元耳机。尤其是EJ07M在配备了声扬4合1静电单元+声扬2动铁+10mm碳纳米动圈一共7个发声单元的情况下,售价也不过3599元,着实带来很大的诱惑力。 EJ09和EJ07M两者在外形上其实很相似,但却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EJ09沿用了定制耳机常见的树脂壳体,而EJ07M却是大批量生产类型的CNC切削成型金属壳体,有经验的烧油应该一眼就能分清两者定位上的高低不同。EJ09主要面向高端用户的私模定制,所以面板的样式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来变换。因为我只是蹭听,所以到手的必然只能是公模版本。不过样式以及上手把玩的手感都挺不错,树脂本身就给人温润如玉的感觉,而且黑色的壳体配黑色带暗纹的面板也在视觉上很统一。配置方面,EJ09采用娄氏4合1静电单元,外加3颗娄氏单元动铁和1颗声扬动铁单元,以及10mm定制动圈,共9个发声单元。按照官方的资料来看,静电单元主要负责超高频(比极高频还要高),加上极高频由1颗娄氏动铁单元负责(具体型号不详)来组成一路,另外三路分别是娄氏1颗2单元复合动铁负责高频,声扬动铁则负责中低频,最后是动圈包揽低频,一共4路,并且各自有独立的出音管出口。至于EJ07M有2种配色发售,我到手的是银灰色壳体外加彩色稳定木面板,坦白说,实在是有点丑到不能接受。特别是我看了一眼别人发的黑色版本的照片,我就想不明白为啥铄耳的审美是不是忽然下线了?官方没有明确给出EJ07M的单元分工以及分频分路情况,声音导管用的是更符合零售的金属管外加金属滤网。撇开配色问题不说,EJ07M在外观方面不怎么出彩——虽然我们时常说“用耳朵来收货”,但还是会有不少人是先被产品颜值吸引之后,才会考虑去听的,我觉得铄耳有必要好好审视一下这个问题。相比之下,我反而觉得无论是EJ09还是EJ07M,在线材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是透明的L插相当漂亮。两款耳机各自默认的默认配线是不同的。其中EJ09虽然看起来是“发如雪”,但其实是单晶银铜混编,然后外面再覆盖了一层单晶铜镀银来作为屏蔽。而EJ07M则用的是“原装”的单晶铜线材,可以说是原汁原味了。 线基的不同,必然意味着EJ09和EJ07M在调音和风格方面是有所区别的。 因为两条耳机到手都是配了4.4平衡线,所以我用的前端分别是Hiby的NR6,以及Audirect的Beam3plus,这两者其实在推力上差不多,但调音风格上区别比较大,正好可以互补。
大力水手!XD05 Plus(新款)外置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 有多少人会跟我一样,至今都把品牌名念成“叉度”的? XD05外置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算是品牌旗下最为人熟知的产品,并且衍生和更新换代了好几款产品。这次菠萝拿到试听的是他们在今年下半年展会才开始展示的新版XD05 Plus,因为还没正式上市的关系,所以最终能买到的可能会跟我手上的这台有区别。其实XD05印象中应该是2016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上市的,当时给我的印象不太像件消费产品,更像是理工男捣鼓出来的干活工具。之后的迭代虽然也有在不断改进,但总体印象始终改变不大。不过新版的XD05 Plus基本颠覆了这一印象,甚至有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就体型来说,XD05 Plus虽然定位便携,但其实一点都不小,最少跟我用过的iFi nano iDSD BL、TempoTec iDSD、以及在值得买众测的Light Harmonic GO2 Pro相比,XD05 Plus都明显大不少,更不用说去跟当下热门的小尾巴相比了。 但正因为够大,无论XD05 Plus还是其他的XD05系列,都是出了名推力大的“肌肉猛男”。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折腾大耳,但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上台机的烧油来说,XD05 Plus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新版本的XD05 Plus采用了新的外壳模具,所以面板的布局也有所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显示屏从正中间移到了右边,并且调节音量用的电位器也挪到侧面去了,从而腾出位置来在原有的6.3大耳机口侧面增加了一个4.4平衡输出口。另外屏幕下方的3个拨动开关也有点小变化,去掉了BASS开关,把原本整合在电位器的电源开关给独立做成拨动开关,至于BOOST(电压)开关以及GAIN(增益)开关则保留不变。而背板的接口也有调整,最左边是AUX IN/OUT 3.5mm接口,旁边是供电模式开关以及用于数字信号输入的Type-C USB口。至于正中间的是3芯卡侬口的AES,在它旁边是5V输入的Typc-C USB电源接口。至于最右边的是同轴/光纤混合接口。 从这个接口配置来看,新版XD05 Plus除了支持多种数字音频信号输入解码之外,同时也具备外置功放/耳放的能力,也算是增加了不错的新玩法。XD05 Plus比较有意思的是把电位器改到了侧面,并且采用红色电镀,在深色主体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而且电位器本身的手感也很不错,阻尼适中,配合方形的滚花,可以有台机的那种仪式感。XD05 Plus本身的推力相当大,就算不打到高增益档位,光是通过4.4平衡用来推一般的入耳,撑死也就打到数字2的位置就已经足够响了,甚至很多时候我都需要压一下前端的输出,才能保证在不偏音的情况下不过推。至于在另一侧,则是延续了原来XD05系列的标准3键,其中最常用的是中间的“FILTER”滤波模式切换键,XD05 Plus一共内置的7种滤波模式,我个人比较喜欢FILTER2,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相应的滤波模式。而且XD05 Plus比较人性的一点在于滤波模式有记忆功能,这样每次开机后就需要再重新切换滤波模式,省心。不过目前XD05 Plus最大问题是在驱动兼容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具体表现为在OSX下不能播放DSD,而用海贝R3PS时,每隔几秒就会有一下不算太明显的爆音。关于这点,已经反馈给到xDuoo以及海贝方面去跟进了,估计后续固件版本应该会去解决。 这次试听,着重测试的是宁梵NA1配搭KBEAR的4.4铜银混编线(4.4平衡口),以及HE560通过转接头接4.4平衡口,还有MEZE99classics通过转接接6.3单端口的表现。 XD05 Plus虽然推力不小,但总体感觉声线不算粗大,反而显得收放自如,声底干净且有力,就推低阻入耳来说效果不错。在配搭NA1时,声音显得比较快速迅捷,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而且三频分布均衡,声音中性饱满,可以说基本发挥了NA1的全部潜力。而在配搭MEZE99classics时,XD05 Plus很明显控制住了大耳的低频,没有出现因为失控而导致低频过多影响整体听感的情况。而且人声的定位也比较适中,有着比较清晰的轮廓感和空间感,虽然我个人觉得不算很甜美,但整体配搭下来也算合适。考虑到XD05 Plus本身便携的定位,以及其2000不到的定价(这个只是我估计,要以实际上市之后的价格为准)来说,XD05 Plus算是不错的便携解码/耳放一体机,并且能够满足像HD650这个级别大耳的驱动需要。而对于HE560来说,XD05 Plus也基本能推开个7、8成,并且出来的声音也不显得太素,有一定的韵味,尤其是在听一些小编制曲目以及人声时,其声音氛围和细节也是在合格线以上的。另外我也尝试了三明治式的玩法——也就是用凯音N3Pro+XD05 Plus+BA300S的组合,在XD05 Plus打开高增益,并且启动BOOST之后,出来的声音会显得更加饱满、甜润,只不过这样的组合已经不那么便携了,因此更多只是浅尝而已。总得来说,XD05 Plus的声音基本延续了中性、年轻有活力的走向,并且在韵味上做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4.4平衡输出的引入,使得它作为便携大功率解码/耳放一体机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在声场得到扩大的同时,声音密度和细节也都跟上提升了,并没有出现很多入门砖或解码耳放一体机那种“平衡听古典,单端听人声”的局限。 不过推力大了也有它的困扰,XD05 Plus显然不太适合用来推低阻高敏的耳机,尤其是在电位器小于2时,出来的声音会不太健康,但如果打到2都还是出现过推的情况,那么只能说XD05 Plus并不适合你目前的配搭使用了。 而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拿便携来推大耳,那么无疑XD05 Plus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并且总体的性价比也相当出色,因此很值得推荐!
表里如一的小透明 小试兴戈EM2圈铁耳机 潜水好久了,偶尔也出来冒个泡吧。 其实我一直以来对于圈铁耳机都兴趣不大,不过试了兴戈新出的EM2圈铁耳机,居然意外地不错,所以拿出来跟大伙分享一下。 圈铁耳机的兴起,大概要从AKG K3003说起。毕竟在此之前,动圈还是动圈,动铁就是动铁,两者可谓“泾渭分明,互不往来”。 动圈作为最古老的耳机发声单元,声音自然,有韵味,但在金属振膜技术成熟之前,在声音密度、瞬态表现方面并不理想。而动铁则刚好弥补了动圈的不足,瞬态凌厉,信息量密集,但在动态范围方面有限制,加上泛音收得紧,缺乏韵味,所以早期也经常被嘲笑“打铁”。 而圈铁实际上就是将动圈和动铁两者的优点合二为一,所以在K3003之后,圈铁耳机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了。不过圈铁要想获得好的听感,核心关键是要让两者各司其职,并且做到互不干扰才行,但事实往往却事与愿违,所以我才一直对圈铁耳机不太感冒。这次入手的兴戈EM2(以下简称“EM2”)是在原来口碑不错的单动圈耳机EM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枚娄氏出品的动铁单元升级而成,用于填补洛神系列EM1和高端型号EM3以及EM5之间的空缺。EM2的外形虽然依然保持着洛神系列的瓜子型造型,不过材质方面却意外地不是从EM1或EM3而来,反而是采用了旗舰款EM5透明亚克力材质。我入手的是半透黑的版本,整个壳体晶莹通透,并且有着淡淡的烟熏黑色泽。透明壳体本身对于生产工艺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亚克力壳体本身要足够纯净、均匀,而且在前后结合部位必须要做到贴合,任何细微的缝隙都可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当然,更不能有溢出的胶水啦,不然那叫一个不忍直视啊!从实物来看,EM2最少是完全做到了上述的要求。我个人因为是学设计出身,对于审美也是有一定追求的。EM2沿用了整个洛神系列的黄铜导音管设计,透明的壳体配上金光闪闪的导管,确实很赏心悦目。而且跟某些品牌将整个耳机都弄成金灿灿、生怕别人不被闪瞎眼的做法相比,兴戈设计师又显得很低调克制,最少面板的银色磨砂处理配合同心圆的装饰,在我看来戴着出门也不会觉得有任何的尬。对于兴戈的认识,应该是从它家的EN700铜雀开始的。当时在展会上听过一耳朵,觉得也蛮不错的,只不过当时烧得还不深,想着手头上有类似价位的耳机,也就暂时压制了剁手的欲望。EM2乃至整个洛神系列其实可以算是铜雀的延伸,所用的动圈单元就是来自铜雀系列的EN700PRO。而且跟铜雀系列相比,我个人更喜欢EM2的佩戴,毕竟壳体小了不少,重量也更轻,对耳廓的压力自然也就少了不小,基本上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任何不适。 可换线的设计,倒并不是为了换线开脑放,我觉得主要还是为了增加EM2的适用性,可以配合它家的APT0蓝牙线就可以当无线蓝牙耳机来使用了。0.78 2pin插针接口本身可以兼容各种的升级线材,而且兴戈还特意在接口外围增加了保护槽,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力所导致的接口损坏。受限于定价,EM2的线材材质改用了四股绞编镀银线,档次感会比EM3和EM5用的铜银混编线要低一些,不过视觉上还是蛮漂亮的,而且跟EM2的小透明外观也很搭。 其他配件方面,EM2基本没有缩水,依旧配了2种共6对的硅胶套,以及一个皮质的收纳盒,这点应该点赞好评。 2种硅胶套分别是均衡塞和通透塞,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长度及开孔尺寸不一样。我对低频基本无爱,所以最开始选择的是增强中高频的通透塞,但通透塞的长度偏短,在装好的情况下,导音管的开口都已经几乎是齐平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佩戴的要求就比较高,容易出现封闭不好而出现漏音。 因此后来我还是选了均衡塞来听。不过两者对比下来,感觉低频的变化并不算明显,均衡塞只是在中低频衔接部分有所增加,使得整体声音变得不像通透塞时那么清澈明亮而已,总得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EM2的声音大概是我听过的圈铁耳机当中最不“圈铁”的,而且跟我印象中的兴戈也很不搭边。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声音有着很好的通透性,氛围及音染都保持一种很克制的程度,使得它更像一位温润美丽的佳人。因为我没有听过其他洛神系列的耳机,所以不好断定是不是兴戈到底是只有EM2是这样调音,还是整个洛神系列都有意地跟原来的铜雀系列拉开风格差距。 以EM2的定位来说,它所面向的用户我认为应该还是以追求听感而非素质为主,不过实际听下来就发现EM2的整体声音素质还是有点超出我的预期的。娄氏RAF32873本身就是一颗比较成熟的全频段动铁单元,EM2虽然没有使用EM5的分频电路,但对动铁单元做了物理分频,实际听感也证明兴戈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我主要是拿凯音N52以及海贝R3配合耳放来听EM2,总得来说EM2对于前端驱动力的需求并不高,甚至我认为EM2不太适宜用推力太大的设备来推。 这是因为此时EM2的声音会变得吵杂起来,尤其是低频的量感会明显增多以至于掩盖了部分中高频,显然是动圈被推起来后出现跟动铁单元不协调的情况。相反在推力适宜的情况下,EM2反倒展现出很协调、优雅、小清新的风格来。 EM2的信息量在同价位的耳机当中算是中上水平,调音上着重突出整体的通透感,即便在不使用通透塞的情况下,我认为EM2的通透性依然要比很多差不多价钱的耳机好。耳机本身没有太刻意地营造那种丝般顺滑的感觉,反而有一定的质感,使得听起来更有味道一些。三频分布方面,EM2比较突出中频人声的部分,或许是因为这区域本身就是动铁跟动圈同时覆盖的区域,但即便如此,EM2也没有出现浑浊杂乱的情况。相反,它的人声显得很细腻流畅,尤其以女声最为动听。 但EM2的短板或许在于声场方面不够特别规整,横向宽,但纵向对比偏浅,使得声音的立体感不够强烈。这就影响了它在变现一些大编制例如交响乐时的表现,但是这点其实是大部分人都很难注意到的把。对于这个价位的耳机来说,没有缺点太不现实了。总得来说,兴戈EM2圈铁耳机的声音就一如它的外观那么晶莹通透,不过我觉得以EM2的表现来看,对于它的定价来说是完全OK的选择。加上漂亮的外观,以及小巧的腔体,七夕用来送女友或干脆凑成情侣款也是不错的选择。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