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uozero
poluozero
关注数: 25
粉丝数: 216
发帖数: 4,860
关注贴吧数: 25
【二手交易信息】冷门日系大耳(Pioneer SE-MJ2)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上周因为长假的缘故偷了个懒,所以这周良心双更! 在一些影视或者动漫作品中,偶尔也会有一些HiFi耳机会乱入其中。而今天要聊的是这款曾在香港电影《游龙戏凤》中,舒淇扮演的女主时常挂在脖子上的Pioneer先锋的SE-MJ2。Pioneer SE-MJ2 是先锋在2009年上市的一款主打“街头时尚+便携监听”的封闭式小头戴耳机,跟HD25算是同一个类型。调音方面,SE-MJ2偏流行盒摇滚,低频量足,略轰头,松散的低音有着很热闹的氛围。此外中频人声细节也不差,有足够的厚度,就是女声稍靠前。高频细节稍差,但好处是很顺滑,不刺耳,即便是录制质量稍差的曲目也不显刺激。32欧的低阻抗,随便一个便携前端都能伺候好,而且封闭式的被动隔音效果也不错,因此很适合出街使用。 当初上市时定价369元,目前二手成色不错的基本200~250元就能到手,喜欢“老日系厚声”的小伙伴可以收一个来玩味一下。
【二手交易信息】冷门日系(Technics EAH-T70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延续上期聊的松下子品牌Technics比较古早的一款产品,而且从时间断代来说,是属于前Technics时代的型号。松下在2010年曾宣布停用Technics品牌,之后在2014年才从新被启用,并且作为松下旗下高端Hi-Fi品牌。而这期就找来的就是后Technics时代的第一款耳机产品,同时也是一款发声架构有点特别的大耳——EAH-T700。 EAH-T700是一款2015年推出的一款双动圈单元封闭式大耳,其中负责中低频的是一颗50mm口径的MLF振膜动圈单元,在它旁边的角落里,还藏了另外一颗纽扣般大小的14mm口径铝膜超高音单元。为了让高音单元更好地对准耳道入耳,T700还别出心裁地在头梁铰链处增加了水平滑动导轨,方便精准调节耳罩的位置。因此相较于传统动圈大耳来说,T700的高频显得更加妖娆,同时对于钢琴、小提琴的音色演绎也更加鲜亮有光泽。大口径动圈配合封闭式结构,T700的低频也有足够的量感,而且难得得没有一般封闭式的闷声,干净而又有弹性。所以T700本身除了女声相当动听外,也比较适合听小编制和爵士。28欧/102dB本身很容易驱动,一般便携前端就已经能满足,上台主要是声场宽度会有所增加,但因为T700并不怎么吃大电流,所以上台反倒容易过推。 跟当初首发价9万日元相比,目前EAH-T700的二手流通价明显要实惠很多。小黄鱼上目前的价格普遍有点"传家宝",实际一般箱说全功能正常的成交价不超过1300元,裸机则进一步低至900元左右。因此可以大刀砍,或者干脆转头去日亚上找。
【二手交易信息】冷门日系白菜价型号系列(Technics EAH-32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Technics是日本松下旗下的高端子品牌,并且曾经一度是日本乃至国际黑胶唱片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而且Technics的DJ系列头戴耳机,时至今日都依然相当受欢迎,性价比也相当不错。不过今天要聊的,是Technics在1976-1980 年间发售的一款次旗舰开放型立体声头戴耳机——EAH-320。它的造型非常具有设计感,而且对于爵士乐、慢摇滚音乐的表现也堪称一绝。 EAH-320原本的定位是中阶监听,125欧阻抗,96dB灵敏度决定了它在当时基本需要用到台机来驱动。不过以现在便携前端的大推力来说,倒也不难伺候,只需要有足够的电压压摆就可以。偏暖的音色,蓬松且量感充裕的低频很适合一些慢节奏的音乐,会有一种爵士double bass的“老箱”味,尤其是用来听一些80、90年代的老J-POP,厚实的声音会更有质感。其中频厚度要优于同期索尼的DR-6,只不过相对较弱的瞬态,听感上固然很舒服,但解析力是不如先锋的SE-205,更不能跟现代耳机比。 国内某鱼上流通得不多,不过在日本亚马逊上会比较容易找到,并且二手裸机的到手价百元不到。只不过因为它的海绵耳罩极易粉化,所以到手基本都要换海绵。而一些充新的箱说全收藏品级别价格大概在200左右,其实弄一只回来把玩收藏也是挺不错的。
【二手交易信息】冷门日系白菜价型号系列(JVC HA-S50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这期终于要换一个口味,不扯拜亚了,开新坑改行聊聊那些冷门的日系白菜价型号耳机。而第一期要登场的,是来自“地外科技”JVC的一款比较小众的头戴式耳机——JVC HA-S500。 S500是JVC在2012年发布的“超便携碳素纳米管耳机”,采用的是可折叠轻量化压耳式头戴设计,当年国内价格一度降到了令人发指的百元以内,很符合我们白菜价的定位。其实S500在日本本土的销量相当不错,但国内却远不如看起来更大、更HiFi的飞利浦SHP9500那么受欢迎。常与之对比的,还有高斯PP,以及AKG K420,而且基本知名度都比S500要高。 但S500整体配置其实一点都不含糊,采用厚度1μm级别的碳素纳米管振膜,在当时是跟生物振膜同属黑科技的技术。32欧/105dB决定了S500非常好推,哪怕手机直出都已经很好听了,现在随便一个音频小尾巴都是不在话下。偏J-POP以及ACG的调音风格,S500高频明亮,人声有一定的距离感,整体响应快速,声底干净,因此给人解析不错的效果。但小口径单元加上信息量的不足,难免会有薄声的倾向,所以不太适合爵士以及原声一类的表现。此外有着相对明显的齿音,尤其女声会更明显,喜欢的人觉得很爽,但也有不少人觉得太刺激而不太喜欢。 S500的改装潜力相当不错,耳罩可以轻改直接用森海HD25的,或者真男人的SRH-840 绒耳垫,后者还能顺便解决夹头的问题。此外也可以改平衡,或者干脆接外置蓝牙模块变成无线耳机。另外如果嫌高频刺激的,可以尝试在耳罩内贴一层医用纱布或者0.5mm厚度的羊毛毡,也可以找一次性口罩裁剪成合适尺寸直接罩在耳罩上使用,都能明显减弱齿音,使人声更加柔和。 目前二手海鲜市场裸机价格大概50~80,原封或充新价格在100~130左右,基本上入手是没啥压力,就看你想不想尝试而已。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DT25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1992年,拜亚在推出DT150的同时,还新增了DT250这一新型号。但DT250并不是DT150的升级型号,恰好相反,DT250舍弃了DT100和DT150采用的方形大耳罩,改为相对小一点的圆形耳罩。因此DT250看起来,跟索尼经典监听大耳MDR-7506外型有几分相似,而且也都是录音室的常客。 当然,两者的声音风格以及用途是截然不同的。DT250声音中性、均衡、干净,是通用性很强的监听大耳定位。而7506则是主要用于人声监听,突出的次高频可以很好地在监听时发现齿音问题,但因此不太适合其他用途。 跟同时期出道的DT150相比,DT250的人声相对贴耳,声场也略小一些,不过低频和高频的准确性依然很好,因此常被视为DT150的下位版本。此外也有部分拜亚老粉将其视为DT770的轻量化替代型号。 不过跟DT100和DT150始终长青不同,DT250在去年就已经退出了拜亚的产品线,只剩下转播用途的单边单元型号DT252在售。反倒是DT250的配件官方还能找到,所以可以考虑800元左右从二手市场收一只,然后自己买零件回来替换,又或者看看海外电商以及本地经销商手上还有没有清库存的。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DT15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上上期分享DT100时,我们砖吧吧主盖梁支座说拜亚正儿八经监听线的大耳很冷门……确实也没错。毕竟哪怕是平时我们看到的录音棚的影像里,也鲜少会看到拜亚耳机的身影。而且论知名度,跟拜亚三剑客(DT770、DT880、DT990)也差远了。但无论是DT100,还是今天要聊的DT150,以及下期还会接着聊的DT250,其始终坚持的冷而准音色,对于喜欢老拜亚的人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DT150基本沿用了DT100的外形,这其实是传承自更古早的DT48的血脉。而且有意思的是,拜亚目前依旧保留了DT100和DT150,在拜亚的官网都能找到。官方对两者定位的差异,DT100是“studio and ENG/EFP applications”,而DT150则是“noisy studio environments”。其中最直观的差异,在于DT100提供16欧和400欧这两个差异非常悬殊的阻抗版本,而DT150则采用相对折中的250欧。个人理解DT150的泛用性更强,而DT100的2个版本则定位更专注些。此外,DT150提供更强的被动隔音效果,不过代价就是更夹头一些。 DT150虽然是监听耳机定位,但其实声音并不算冷,甚至还略微偏暖。这主要是因为其准确且量足的低频,在给力前端的驱动下,可以做到超出预期的高素质、层次丰富、力度足的效果。中频的人声结项稍有距离感,不贴脸,细节刻画以及各种微动态也表述得很到位。至于高频就更不用担心了,拜亚一贯的水准,解析强悍。唯一不足,就是拜亚老传统的封闭大耳闷声,通透感欠佳。 目前DT150在二手市场流通价格,视品相新旧在800~1300左右……考虑到全新也就1200不到(不是国行),所以不怀旧的话,建议干脆直接买新吧。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DT231)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想要花小钱也能感受拜亚味?2000年时,拜亚就曾经推出过一款只有130g超轻量化、被英国《What Hi-Fi》评为“50英镑一下最值得买五星耳机”、被誉为“年轻人的第一副监听大耳”的DT231。 虽说DT231为了控制成本和重量,大量使用塑料件,并且耳罩的尺寸偏小,导致明明是罩耳式的,但很多人只能当压耳式来戴……但DT231却使用自适应头梁,这在同级别的竞争对手当中可是绝无仅有的。32欧的阻抗使得DT231非常好推,而且封闭式结构,即便在嘈杂的户外也能轻松使用。 声音风格方面,DT231偏直白向,音染少,听感上更偏向于监听向,跟日后的DT240有着天壤之别。解析能力相对于其低廉售价来说相当出色,中频有着不错的密度,只是音色偏薄,缺乏感情色彩。低频量感不多,但也因此显得十分干净,并且烘托出其出色的高频。不过DT231的声场偏小,而且跟拜亚许多早期的封闭式大耳一样,比较闷声,后续基于其改进的DT235在声场和结项方面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目前在二手流通市场相当好收,甚至不到200就能入手到品相还可以的DT231,权当玩具来感受体验一下也是可以的。
HiFi碎碎念:偶尔来一把复古,AudioQuest 线圣DragonFly Cobalt 这款线圣的小尾巴确实也够老的了,毕竟这年头你还见过谁家的音频小尾巴居然还用Type-A USB接口,以至于接手机还需要加个转换头才能用的?如果是老的iOS设备,则还需要用到Apple Lightning to USB Camera Adapter才行。 所以今天权当就是偶尔来一把复古,聊一下这款AudioQuest 线圣的DragonFly Cobalt蓝蜻蜓吧。
HiFi碎碎念:小巧灵动,NICEHCK弦雪睡眠耳塞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喜欢在睡觉前听一会歌的,据说这样有助放松,能睡更香。 但一般的耳机,外壳个头大,侧躺就会硌耳朵,只能仰躺着,会很不自在。也有一些主打睡眠耳塞定位的,但试了感觉音质都不怎么HiFi。 直到我遇到了NICEHCK最近新出的弦雪睡眠耳塞,原道本家出品,原来小巧也照样能很HiFi!
HiFi碎碎念:消失的噪声!AudioQuest 线圣 JitterBug FMJ USB 杂 对于HiFi烧油来说,噪声是影响HiFi系统的关键之一。这里说的噪声,指的是手机、电脑、数播等前端设备,当它们通过USB接口来输出数字音频信号给到解码器时,会伴随着将大量的杂讯,以及电磁干扰等无益信号也一并给传输了。而当解码器接收到这些信号时,就会转化成可闻的背景噪声,混杂在声音里,使得声音的动态以及解析降低,并且形成更多的失真。 我以前用MacBookPro做转盘时,就非常头疼噪声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烧油喜欢用同轴或者光纤以S/PDIF的方式来进行数字信号传输,但S/PDIF本身并不能支持高采样率的编码,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解码器都能支持S/PDIF输入,所以还是离不开USB AUDIO这种方式。 而AudioQuest线圣推出的JitterBug FMJ USB杂讯过滤器,就是针对USB AUDIO这种连接方式时,用来过滤、消减前端信号干扰噪声的一件神器。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DT10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在拜亚的头戴式耳机产品线里,有这么一款已然存在了半个世纪,但在大众消费者渠道关注度很低,却在专业领域名声响亮的产品,那就是拜亚监听大耳DT100。 DT100号称是“灰色监听怪兽”,它诞生于1968年,彼时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森海,对标都得还是HD424这么一个已经消失已久的型号。但时至今天,DT100却依然在拜亚的在售产品目录中。 不同于拜亚大耳常见的圆形耳罩,DT100采用在今天已经不多见的方形耳罩。虽然历经了半个世纪,但DT100整体结构以及配置却变化并不大,肉眼可见的小改版本基本就3次。其中1968年至1978年前10年的首版只有唯一的400欧阻抗版本,在这之后才增加了方便户外作业用的16欧低阻版本。而目前在售的版本,则是2006年之后的现代版,并且从08年开始增加了耳垫、平衡线、甚至特斯拉单元的可选替换升级配件。 DT100的频响曲线出奇地平直,音染极少,几乎是毫无保留地把歌手的一字一句灌入你的耳朵。而且因为高频暗淡,低频量感少,因此直白得如同白开水般,但也因此特别受录音室的喜爱。这也是DT100能一直存活至今的关键。 后来拜亚推出了基于DT100的2个衍生版本,分别是50欧低阻抗、面向直播和现场调音的DT108,以及针对播音员使用、增加了动圈鹅颈杆麦克风的DT109。 但目前二手流通市场400欧老版且品相好的DT100价格甚至超过了全新的在售版本,所以想入手的,估计得多花点耐心蹲守才行。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T1二代)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之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划时代的拜亚新生代起源T1一代,以及以它为开端,拜亚推出一系列基于特斯拉单元的新生代大耳们。特斯拉单元的成功,并不是单纯提升磁通量使其超过1T那么简单。事实上,特斯拉技术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振膜结构,利用附加在振膜边缘的小翼伸入磁隙内并承载更细小轻盈的线圈,从而获得更直接的驱动效果。但新技术本身,也就意味着它需要一个逐步优化、成熟的过程。所以很多人对于初代T1似乎又爱又恨。拜亚也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2012年,也就是刚完成了第一代特斯拉家族之后,就马上着手推出了改进后的T1二代。 二代本身,也代表着拜亚整体对于音乐理解的观念改变,过往坚持的扩散场到了T1后期序号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均衡、全面的调音风格。相较于一代十分明亮、突出的高频,拜亚在T1二代时,明显有意消减了部分的锐利感,并增加了中频的厚度,使得音色更温暖一些。同时T1二代也终于改成了可换线的设计,使得用户在原线的基础上,增加了升级到平衡线的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T1的600欧阻抗所带来的高驱动门槛,同时又不会像日后的T1三代那样彻底沦落到32欧那么低的阻抗范围内。 所以T1二代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补全了初代的部分不足短板,同时在调音方面也变得更圆润、均衡,但也因此少了初代T1的那种鲜明个性。同样的问题,不仅发生在T1身上,几乎这个时期拜亚的产品,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至于说,是改之前的版本好,还是改之后的版本好,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论。 目前市场流通的T1二代并不在少数,因此价格要比初代更宜人,大约2500左右就能收到品相不错且箱说全的,因此也十分吸引钱包不太充裕的小伙伴。 PS:T1二代也有艾利和联名的AK版本,价格跟T1二代差异不大,就是优质品相的貌似并不那么好找而已。
HiFi碎碎念:精致的魅力,Meze POET平板头戴耳机 前段时间着实是有点忙,以至于这篇耳边事国砖吧跟Meze Audio联合组织的巡回作业一直都还没时间写。不过上周总算是把这次巡回的另一只耳机——Meze 99Classics给写了,毕竟那耳机我一直持有,所以写得比较快。而这期就继续聊真正的“主角”——Meze POET平板头戴耳机。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T5P)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 书接上文。2011年,拜亚在T1的基础上,开始推动一系列的特斯拉化换代。除了T1、T50P、以及DT1350之外,采用封闭式结构、低阻抗高灵敏度,主要面向移动便携场景的大耳T5P也正式登场。 不同于此前的DT770系列,T5P在当时完全可以说是另起炉灶。外形方面基本脱胎于T1,只是为了满足移动场景下的聆听需求,所以采用了隔音效果更好的封闭式设计,同时也将阻抗从T1的600欧,直接降低到了32欧。这使得T5P更易于驱动,哪怕是那个时期的便携播放器也能进行直推。 T5P系列一共包括了5个版本,其中拜亚自己名下的有初代T5P,以及分别在2016年、2019年推出的二代和三代版本。此外,拜亚跟艾利和联名推出过AKT5P,并且也分一代和二代版本。T5P一代以及AKT5P一代都还是采用不可换线的设计,中高频的细节和解析力非常强,适合古典音乐、弦乐等表现,并且整体风格清新跳跃。但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拜亚封闭式大耳普遍存在的山洞音,在初代T5P和AKT5P身上尤为明显。 之后二代版本改为了可换线设计,同时也对山洞音问题进行了优化改善。尤其是AKT5P二代,已经基本没什么山洞音了,同时也是三频最均衡正常的版本。但也有不少人觉得没有了初代那种鲜明的个性风格,变得比较平庸。 而到了T5P三代,调音风格方面更趋向流行化,低频量感明显增加,声音变得更热情,但因为低频段有显著的隆起,因此使得低频很厚,从而影响整体的通透感,显得比较闷。 目前二手市场普遍流通的是拜亚标的T5P二代为主,价格相较于仍在售的三代版本来说比较有吸引力,基本1200~1600左右能到手品相不错的。而AK版本的T5P无论一代还是二代,二手流通都不算多,甚至不如拜亚标的T5P一代。所以如果想感受其魅力的,拜亚标T5P二代应该是首选。
HiFi碎碎念:优雅木碗的代表,Meze 99Classics 掰着手指头数了一下,原来菠萝我认识Meze Audio这个品牌已经5个年头了。当然,有看我的日常评测内容的,想必也会对一只频繁露脸的木碗大耳印象深刻。因为无论是从声音表现,还是外观颜值来说,Meze 99Classics都是深得我心。 前段时间参加了国砖吧耳边事跟Meze Audio联合组织的巡回试听活动,虽说主角其实是Meze的旗舰平板大耳Poet,但与之一起参与巡回的,居然还有Meze 99Classics。 所以,我就反客为主,先来写一下Meze 99Classics,聊一下入手5年来的感受吧。
HiFi碎碎念:300出头的旗舰音频小尾巴,迟来的开博尔DA5评测报告 最近菠萝确实是忙飞了,以至于这款来自国内知名播放器大厂开博尔出品的DA5音频小尾巴的评测也一直在耽搁着。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反倒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慢慢细品这款或许在广大HiFi烧友看来比较冷门的小尾巴,到底具备什么样的实力。
体验旷世QCC Dongle Pro高清无损蓝牙发射器 但凡是用iPhone、iPad的小伙伴,多半都会对苹果至今都还不开放SBC和AAC之外的其它高清蓝牙音频编码格式颇有微词。毕竟即便你配的蓝牙耳机再好,但却还在用着十多年前的AAC编码,又怎么可能实现无损音质呢? 不过眼下只需要一个小小物件,就能让iOS党们也能无线享受LDAC以及aptX HD等高清蓝牙音频编码,终于可以让你的蓝牙耳机HiFi起来了,那确实叫一个爽啊!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T50P、DT135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说到手机HiFi,但凡有一定资历的烧油,多半会首先想到魅族。甚至当年魅族还联合拜亚,出了一款联名版的DT1350小头戴式耳机。其实拜亚的小头戴也是由来已久,当2009年,搭载特斯拉单元的T1横空出世后,次年,拜亚就将其技术下放给到了T50P,紧接着在2011年,监听定位的另一款小头戴DT1350也横空出世。 跟它们的直接竞争对手——森海HD25相比,一脉相承的T50P和DT1350都有着出众的精致外观,金属材质的头梁和耳罩连接件,与HD25的塑料轻量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T50P在拜亚体系中的定位是便携式头戴耳机,32欧/107dB的参数在当时来说也算背叛了老欧洲HiFi大厂的传统。只不过实际上,相较于那个时期的便携HiFi来说,T50P依然不算好伺候,而且跟那个时期针对高阻大耳的台式耳放也是不太搭。拜亚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第二年就推出了改进后的T51P。T51P更加的低阻易推,甚至还推出了针对iPhone的T51i。不过到了2012年,拜亚又推出了小改版本的T50P,主要是更换了更薄但回弹更好的耳垫,同时缩短了头梁的长度,但除此之外,就只有在包装盒上有细微变化,所以并不好分辨。 无论是T50P还是T51P,又或者是后来的T50P二代,在延续了后拜亚时代的调音风格的同时,包含了更多流行音乐的风格表现在内。得益于特斯拉单元的实装,T50P和T51P都有着不错的解析,同时高频方面也收起了部分棱角,因此在听感上显得柔和了不少。 而同时期推出的DT1350,因为定位是监听大耳,除了要兼顾室外工作场景使用外,也需要兼顾录音室的监听需求,所以先后推出32欧和80欧版本供用户选择。至于日后随魅族MX4 PRO捆绑发售的联名定制版,其实也是基于32欧版本,只是耳罩外侧的网纹金属面板上面的字样修改了,实际抠掉盖子后,里面类肤质塑料壳上依旧是打着拜亚的logo。 DT1350的调音要更加严肃、理性,高频有着标志性的拜亚般的凌厉,这点确实是它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无论是DT1350还是T50P,拜亚在封闭式大耳上的山洞音问题也是十分突出,包括日后的DT1770PRO也是如此。 眼下这两者的二手市场流通价格从300多到6、700不等,相较于当初上市2000左右的价位,入手一只成色品相不错的来把玩一下还是挺不错的。不过也要注意,一方面耳垫塌陷的不在少数,这会导致人声结像更近,同时高频的细节也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类肤质的外壳容易老化而变得粘手,此外耳机线表皮也容易爆裂,基本都是普遍现象了。
HiFi碎碎念:《秒速五厘米》灿烂樱花的背后,天门与新海诚的巅峰 这几天在跟别人聊起经典的影视原声音乐作品时,突然想起原来菠萝在2023年写的《“壁纸狂魔”背后的那个浪漫男人:新海诚与“天门”白川笃史之《星之声》》时,就说了后续会聊更加经典的《秒速五厘米》…… 恰好今年10月,《秒五》的真人版电影会上映,也该是时候把这坑给填上了!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T1一代)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眼下只要提到拜亚,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新生代拜亚的代表作,装备特斯拉单元的T1。 2009年,从拜亚父子手中接过拜亚动力CEO掌门人职务的Wolfgang Luckhardt在完成第一个5年任期内对拜亚产品线重整后,开始着手开发新产品,以应对死对头森海塞尔的竞争。两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引入磁通量超过1T的新动圈单元,森海发布的是大名鼎鼎的HD800,而拜亚则是祭出了初代T1。实际上,特斯拉单元的研发是从小拜亚Fred R Beyer时就提出的,Wolfgang Luckhardt以完全不妥协的态度按照“能响100年”的技术目标去完成,也算是告慰了于2008年6月5日去世的Fred R Beyer先生的知遇之恩。 T1作为对前旗舰DT880的完全体,无论从技术到工艺,都体现了拜亚“不计后果”的决心,同时也是新拜亚调音的开山之作。在特斯拉单元1.2T通磁量与全新的三明治涂层振膜的双重加持下,T1无论是低频动态还是高频延展,各方面的声音表现几乎都超越了拜亚以往的作品。基于03版“平底锅”DT880的调音风格,T1是当时拜亚历史上最均衡全面的一只超旗舰耳机。 相比之下,后期的T1因为工艺材料以及调音理念的改变,基本已经不再复现当初拜亚引以为傲的扩散场曲线,同时因为声音锐化而使得初代T1的鲜活感下降,趋同于日后的T1二代。因此原教旨主义者们会更倾向寻觅11000号之前的T1,也因此导致了水涨船高。 而且需要注意,T1的声音明显受耳罩状态的影响,而且拜亚作为科学HiFi的先驱,原线材质乃至到焊锡,与单元的相性配合度之高都是无出其右的。所以一只状态良好,无任何改动、维修的T1一代,属实是可遇不可求的,价格基本都在5K以上。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DT770PRO)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说到封闭式的监听大耳,拜亚的DT770PRO应该有一席之地。DT770PR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也就比拜亚另一经典型号DT880稍晚了几年诞生而已。 1985年,当年拜亚发布了自家的明星型号DT990,同时也推出了接替自家DT220的封闭大耳旗舰DT770。最早的DT770并没有PRO字样,高达600欧/94dB灵敏度的配置。90年前后,才增加了灵敏度更高的PRO版本。之后在2003年拜亚新任CEO的大刀阔斧改革下,DT770PRO被细分成了32欧、80欧和250欧三个子型号。2005年,著名的DT770、880、990的Edition版本诞生,为拜亚扛起了T1诞生前拜亚的所有荣耀。 DT770凭借从DT660获得的后腔低频反射技术,低频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为DT770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加上作为一款封闭式大耳,却拥有越来越大的声场,以及出色的隔音能力,因此备受录音室的好评。 不过在这之后,DT770型号似乎已经退出市场,只剩下DT770PRO了。2024年拜亚迎来100周年,也顺势推出了DT770PROX,在原有外壳几乎没啥改变的前提下,采用了全新Stellar.45单元。但从05版开始,DT770PRO在声场扩大的同时,基本已经形成了一种中频偏薄、两条翘起的V型调音风格,原来头版的透明温润中频已不复存在。同时,DT770PRO也依旧带有早期大耳低频与中频脱节的问题,加上监听大耳都难以回避的佩戴时向内压强过大而导致的舒适度不佳,因此使得DT770PRO在二手市场的流通量巨大,但也因此价格相当划算。在有合适前端的情况下,优先考虑250欧版本的DT770PRO,到手价视品相大约700~900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号称是头版600欧阻抗版本的DT770,但价格跟常规版的DT770PRO差不多,最好谨慎看待。真要想感受头版的魅力,可以考虑找DT770 Edition的600欧版本。
【二手交易信息】经典型号系列(拜亚DT880) 大家好,我是新人见习小吧poluozero。说到经典大耳,除了森海、AKG外,又怎能少得了人称“白牙”的拜亚动力,也就是现在的拜雅。其中DT880自1980年诞生以来,至今已经有45年历史。虽说跟拜亚百年历史(创立于1924年)相比,DT880充其量也就算个中生代吧,但已然比很多烧油的年纪都还要大了。何况DT880作为一款半开放式头戴大耳,在老拜亚的序列中是旗舰定位,即便到了今天,其地位依然可以看齐森海的6系,以及AKG的K701,是很多头戴大耳烧油必经的型号。 存在时间久了,自然过程之中的版本迭代也会有不少。初代的DT880、DT880S(1982年)、DT880M(1984年)基本都在资深收藏家手上盘着,流通市场上几乎不可能寻得着。目前市场普遍流通的,是DT880 EDITION,它是2005年DT880大改的版本,之后又细分为2013年左右白纸盒版,以及2020年左右橙盒版,后者为目前在售的版本。其最显著特征就是耳罩上的金属网改成跟DT990类似的鼓起,因此又被称为“圆底锅”版本。 既然有“圆底锅”,自然也有“平底锅”。这是因为它们的耳罩外侧没有沿用之前老版本的百叶窗样式,而是改为细密圆孔金属网,同时又有别于13和20版本的凸起而得名。当中涵盖了2002和2003这两个版本,同时它们两者也是DT880诞生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改版。 02和03版DT880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监听耳机常用的弹簧耳机线,而后者则改为常规的直线。此外,02版的声音更趋近于初代DT880S和DT880M的风格,声场大,高频有清晰的回响,因此纵深感是历代版本中最深邃的。而03版的调音更偏世俗化,少了此前的孤傲,打磨掉了脾气,声音变得愈加圆润,整体调音也更加均衡,已经有今天DT880 Edition的影子了,只是还没有出现“拜亚峰”这种刻意为之的高频刺激感。 目前能在二手流通市场相对容易找到的02或03版本DT880,参考入手价视品相和原装配件的齐全程度,大约在1.1K~1.8K之间。
HiFi碎碎念:它就是2025上半年最靓的HiFi耳机,EPZ K9九单元圈铁 不知不觉中已经是5月中旬了,掰着手指头,离2025上半年结束已经没剩多少时间了。最近菠萝确实有点忙,以至于错过了耳边事的广州聚会,马上这周末的深圳展也去不了,导致错过了不少上半年发布的HiFi新品。 不过就在前几天,还是收到了一款让我觉得很惊喜,甚至觉得它就是2025上半年最靓的一款HiFi耳机,它就是来自EPZ的新品——K9 九单元圈铁耳机。
HiFi碎碎念:推力猛,胆味足,Fosi T20X MKii功放耳放一体机 对于HiFi台机系统来说,功放跟耳放,虽然目的都是为了放大声音,但却往往大相径庭。而最近Fosi就推出了它家很擅长的升级版胆管功放新品——T20X MKii,作为一款百元价位的机子,却集合了胆味、耳放、功放、蓝牙功放于一身,而且小巧的身板,非常适合作为桌面HiFi的一员。 作为升级型号,这次的T20X MKii其实是Fosi跟MC Audio的联名版本,并且在原版的基础上也做了升级。
HiFi碎碎念:一机两声,声优创Q11双解码核心台机 没错,声优创Q11确实可以让你花一份钱,却能获得两种不同DAC解码的声音,就是如此地任性! 其实对于很多刚入烧的小伙伴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唯DAC论,有的人喜欢ESS的高解析和大动态,也有人就是对AKM的韵味情有独钟。虽说菠萝我并不太赞成这种简单粗暴的选择方式,但如果能直接用一台机就能呈现两种不同厂牌DAC的声音面貌,想必谁都不会反对吧。
HiFi碎碎念:最有颜值小尾巴!EVA初号机配色HiBy屏幕版FC5到手 又是一个去年底广州展就已经被菠萝我看上的一款音频小尾巴,EVA初号机配色版本的HiBy屏幕版FC5终于到手了! 话说HiBy这一波联动EVA的产品外观颜值基本都很在线,联名版的R4就不用说了,反正我当时就已经想打劫罗鱼了。只不过我现在听歌,要么用台机,要么就是小尾巴,所以才转头劫了这条初号机茄子配色的FC5。
HiFi碎碎念:随身HiFi“口香糖”?小试旷世M12i音频小尾巴 旷世这小尾巴,其实早在去年底的广州展上就已经现场听了,相当不错,所以又弄了一个回来。
HiFi碎碎念:超越自我!绯乐 涟LIAN II入耳式动圈耳机 别看了,绯乐这个品牌其实菠萝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虽说之前刷微博时,经常会看到有烧油推荐绯乐的耳机,不过近年来HiFi市场内卷严重,尤其是入门级别竞争更是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所以当绯乐在2023年推出涟LIAN一代时,确实也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 不过最近有幸入手了它的更新换代产品——涟LIAN II,总算是理解了为啥它为什么会火了!
HiFi碎碎念:有必要升级线电吗?小试仙籁MU数播+F2线电 其实菠萝我已经眼馋线电好久了,尤其是入手了仙籁MU数播后,机子本身就提供了线电输入接口,不折腾一下,总有点心痒痒的。所以借着仙籁最近在搞器材试听活动,就借了台它家的F2线性电源回来过过瘾,看是中毒加深还是拔草吧!
HiFi碎碎念:人声党退烧必备,Final ZE3000SV真无线蓝牙耳机 对于喜欢听流行人声的小伙伴来说,日本Final Audio似乎是必然绕不过去的的一个品牌。前段时间的“女毒塞”横评里,也有来自Final的E1000,而紧接着,菠萝我就收到了来自国砖吧耳边事跟Final Audio联合组织的众测新品——ZE3000SV真无线蓝牙耳机。
HiFi碎碎念:麻雀虽小,胆味十足的声优创T5C电子管蓝牙耳放 早春3月,结果最近广州的天气突然又回到了冬季般寒冷。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听一些暖暖的音乐。 说到暖声,烧油多半就会想到了胆机。但很多人总觉得,胆机既贵,又难伺候。实则不然,除去像300B那样的大家伙外,其实也有不少很经济实惠,能做到花小钱但也能过一回胆机瘾的,例如声优创的这款T5C,400元不到,而且个头小巧,还十分有胆味呢!
HiFi碎碎念:《葬送的芙莉莲》Original Soundtrack后日谈 不干正事的菠萝我又来了~! 如题,这次要聊的,是去年让菠萝我大受震撼,同时也是口碑极佳的一部动画作品《葬送的芙莉莲》,它的原声集中的音乐作品。 不过这套2张CD体量的原声集,收录配乐多达70首,涵盖了整部动画第一季的所有配乐在内。但众所周知,往往原声集里并不会每一首都精彩。所以我只挑选了动画第一、第二集所对应的前16首中,菠萝我觉得值得聊的来写。至于更多人喜欢的《Zoltraak》并不在其中。这张专辑在QQ音乐上有,喜欢的可以自行上去听。至于实体的正版CD在网上也有卖,就是450+的售价着实有点肉疼啦!
HiFi碎碎念:SU7它哥有点东西!小评冷门平头塞声优创SU2 SU2是SU7它哥,没毛病啊~!(好冷的梗) 其实SU2是声优创推出的一款挺冷门的平头塞。毕竟声优创主力是做台式解码以及耳放产品的,而SU2则是它们目前唯一的一款耳机产品。也正因为这样,以至于我去年年底广州展去它家展位时,也愣是没发现这个小东西。 不过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无意中看到了SU2,作为一枚平头塞的死忠粉,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就入手了!
HiFi碎碎念:SU7它哥有点东西!小评冷门平头塞声优创SU2 SU2是SU7它哥,没毛病啊~!(好冷的梗) 其实SU2是声优创推出的一款挺冷门的平头塞。毕竟声优创主力是做台式解码以及耳放产品的,而SU2则是它们目前唯一的一款耳机产品。也正因为这样,以至于我去年年底广州展去它家展位时,也愣是没发现这个小东西。 不过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无意中看到了SU2,作为一枚平头塞的死忠粉,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就入手了!
HiFi碎碎念:女毒大作战!几条巡回的女毒耳机小碎念 对于喜欢听人声的HiFi烧油来说,“女毒”恐怕是必然绕不开的。 所谓的“女毒”,指的是一款耳机对女声的表现特别出色,能让女声听起来甜美、细腻、动听,使人陶醉其中,难以忘怀。而其中又以日系厂家铁三角的耳机为代表。 坦白说,其实菠萝我对于铁三角耳机的了解非常浅,也谈不上对“女毒”有多么感兴趣,纯粹只是出于好奇而已。恰好这次国砖吧的怀旧巡回,由HiFi烧油“海蓝的钢板”提供了他自己的藏品来分享,也算是又多了一次奇妙的体验啦! 这次巡回的“女毒”耳机里,包括了来自铁三角的经典CM707、C550、CKR9,还有一条我认为并不怎么算“女毒”、但人声表现确实别具一格的Final E1000,此外还有很经典的一款耳挂式平头塞——创新AURVANA AIR。 因为都是老塞,部分耳机的状态并不是特别好,加上年后本来就有点忙,时间仓促,所以不会特别严谨,大家纯当听菠萝我小碎念就好了。
HiFi碎碎念:南橘北枳,动圈耳机双子星DITA ES & MECHA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言下之意,就是两种看似相同的物品,却因为所处环境、条件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变化。而最近通过参与耳边事国砖吧巡回到手的DITA ES和MECHA,正是如此廻迥然不同的两条动圈耳机。
HiFi碎碎念:千元小台机课代表,xDuoo乂度XA-02解码耳放一体机 菠萝心心念念许久的xDuoo TA-32终于上线了! 不过你以为今天聊的是TA-32?错了! 因为这次到手的,其实是xDuoo乂度去年上线的另一款千元小台机课代表——XA-02解码耳放一体机。
HiFi碎碎念:超大杯的Hiby R6 Pro Max便携播放器 老早之前,我就吐槽过Hiby海贝的R6产品线,那叫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不,又多了一个超大杯体量的R6 Pro Max了! 这次的R6 Pro Max,其实是国砖吧跟Hiby联合组织的R6 Pro II跟R6 Pro Max的巡回,不过因为R6 Pro II我老早就已经写过了,想看的可以翻我当时的写的《HiFi碎碎念:“人”靓声甜!真5K价位国砖守门员Hiby R6pro二代》,重点还是放在R6 Pro Max上,理解万岁!
HiFi碎碎念:仙籁音悦盒SL1,作为入门级数播来说有点超班了 这年头许多人听歌都已经跳过了传统介质CD、黑胶、磁带,甚至连下载文件到本地播放都省了,直接就是通过联网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数播、网播大行其道的缘故。 Silent Angel仙籁其实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数播/网播上,而且也在不断的完善中。菠萝目前用的台式数播就是仙籁MU,声音绝对算是很能打的,只不过唯一遗憾就是只能用有线以太网,所以我一直跟仙籁吐槽,难道就不能顺应一下时代潮流,改成用无线网络吗? 所幸仙籁也认同了我的观点,因此在去年的第18届SIAS深圳国际音频展上,发布了作为新一代亲民级别数播产品——音悦盒SL1。
HiFi碎碎念:穿越星际的旋律,汉斯·季默的《星际穿越》 着实好久没有写关于电影配乐的分享了! 2014年,《星际穿越》上映。作为一部以太空为主题的科幻作品,其影史经典地位自然是不容小觑。从《2001太空漫游》,到《阿波罗13号》,再到《星际穿越》,这些作品都代表着我们人类在抬头仰望星空时,对于未知的探索欲望,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期望。10年过去了,每一次重看《星际穿越》时,我依然会被诺兰的独特视角,以及配乐大神汉斯季默的精湛配乐所折服。 菠萝其实老早就想动笔写关于《星际穿越》这部作品的配乐了,只是一直懒,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而已。
HiFi碎碎念:去了趟雅乐荟,感受超百万天团级别HiFi现场 菠萝虽然入烧也有些年头了,但能够在现场感受超百万天团级别HiFi音响设备的,还真的不多。 上周六去了趟深圳福田的雅乐荟音乐艺术中心,参加了这场名为《突破极限》的顶级HiFi器材品鉴活动,现场感受了来自知名英国HiFi品牌VIVID Audio和LINN最顶尖产品的效果,彻底被震撼到了!其实我很少去现场凑热闹的,毕竟这种顶级HiFi真心是壕不起。而这次之所以突发奇想去参加,完全是奔着英国VIVID Audio最顶级的旗舰音箱Moya M1而来的。要知道这对价值388万的音箱,除了24年3月份在广州发布会现场外,这还是首次进行的现场品鉴。而且更顶的,是与之配搭的,是全套LINN的旗舰数播、黑胶、功放系统,真心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怎能放过白嫖的机会呢!
HiFi碎碎念:单圈同样出彩!简评Moritz Dragon耳机 去年年初时,跟一个朋友聊天时,听TA提及来自香港的HiFi耳机品牌Moritz将会推出一款单动圈的产品,当时觉得甚是诧异。因为Moritz这个品牌在国外知名度还是挺高的,但它家此前的产品大多以复合多单元为主,突然回过头来做一款单圈的产品,能不叫我意外吗? 不过之后一直没听到什么消息,直到年底12月份,在广州耳机展上,才终于看到这款名为Moritz Dragon的单动圈耳机,试了一下确实不错,于是就厚着脸找人借了一条回来细品。
HiFi碎碎念:原道王2代目,NiceHCK EBX25Ti平头旗舰耳机 早知道还是原道! 对于喜欢平头塞的,自然不会对NiceHCK出品的原道耳机感到陌生。不过一直以来,原道给人的感觉就是白菜价,便宜,但听感很nice,因此广受欢迎。 但原来原道也能很高端!
给音箱升级iFi悦尔法ZEN Blue 3双向蓝牙解码器 现在别说手机了,很多的HiFi解码、数播、便携播放器也都基本支持包括LDAC、LHDC、aptX Lossless在内的高水准蓝牙编解码器了。但是,能支持上述蓝牙音频编码的音箱,却并没有几个。而哪怕能支持,大部分蓝牙音箱内置的解码芯片品质也很不HiFi。 最近iFi悦尔法就推出了全新一代的ZEN Blue 3,作为一款支持双向蓝牙解码的产品,用来给音箱升级无线无损高音质,绝对是再好不过了!
HiFi碎碎念:镀金振膜加持,TinHiFi T7旗舰动圈耳机成色如何? 动圈作为一种最传统的发声单元,近年来的主要突破基本都集中在对磁路的不断加强,以及在振膜材质上做文章。石墨烯、类钻石、纯铍、拓扑振膜……但TinHiFi T7旗舰动圈耳机用的镀金振膜倒是第一次听说,那么到底成色如何呢?
HiFi碎碎念:镀金振膜加持,TinHiFi T7旗舰动圈耳机成色如何? 动圈作为一种最传统的发声单元,近年来的主要突破基本都集中在对磁路的不断加强,以及在振膜材质上做文章。石墨烯、类钻石、纯铍、拓扑振膜……但TinHiFi T7旗舰动圈耳机用的镀金振膜倒是第一次听说,那么到底成色如何呢?
【菠HiFi】拓品ArpegEar Hane羽耳机,颜值与玩法,还有逆天的性 Topping拓品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除了科学HiFi声外,另一个就是产品相当接地气,性价比相当高。而且跟其他国内HiFi品牌纷纷将手伸向消费端市场不同,拓品反而更专注在专业音频领域,从去年开始就相继出了专业外置声卡、麦克风等。但最炸裂的,还得是今年突然官宣要弄耳机了。 终于在2024年将要结束之际,通过拓品与耳边事共同组织的众测活动,菠萝我拿到了这款号称有16种不同调音,而且无论颜值、玩法,还是性价比都简直逆天的ArpegEar Hane羽入耳监听耳机。
HiFi碎碎念:猛男也爱少女粉!Audirect Atom4音频小尾巴 其实我第一眼看到这配色时,是果断拒绝的! 菠萝当然是男人,但真心不是肌肉猛男,猪腩肉倒是有个1、2斤。不过对于这种布灵布灵的少女粉,真心觉得hold不住。 但偏偏就是有那么一帮大老爷们非常坚定地怂恿用这粉红配色,于是乎Audirect的第四代紧凑型小尾巴……或者叫插头更贴切的ATOM4就这么被敲定下来了!
HiFi碎碎念:翡声U型笛管平头耳机JF11,原道的背刺者 飞傲作为HiFi界最强供应链,一直以来都在性价比方面占尽优势,但这回真心是要来波更大的了! 在以往,只要说到白菜价位的HiFi耳机,哪怕不是烧油也都应该会脱口而出…… “别问,问就是原道!” 不过,看来以后有可能要改口了。 飞傲之前JD10折后价49元,就已经让很多人都O嘴了,毕竟这看起来很不飞傲。 结果为了配合飞傲在此前提出的“音乐复兴”计划,不光接连推出了CP13磁带机、DM13 CD随身听、TT13黑胶唱机,最近更是通过旗下子品牌翡声,推出了致敬爱华经典的U型笛管平头耳机JF11,而且定价更是直逼原道的主场,26元的到手价,真心还要啥自行车呢?! 没错,所以我买了!为的就是看看JF11能不能比原道更“原道”。
HiFi碎碎念:冷门R2R小尾巴,试听心境音频R1便携解码耳放 说起R2R,眼下其实采用R2R架构的解码并不算少,不过R2R架构的音频小尾巴却并不多见。 毕竟想要实现R2R,其实是有3条不同的途径: 1、通过囤积、回收再利用的方式,继续沿用R2R架构的DAC芯片,Hifiman就是通过手头上积累的PCM1704,在R2R赛道上独领风骚了好一阵子; 2、放弃成品的DAC,而是通过电阻阵列的方式来复现R2R的解码架构,但涉及到需要大量通过精密配对的电阻,成本不高但人工很高; 3、以Hifiman的喜马拉雅芯片,以及Hiby的Darwin架构为代表,既不用老古董,也不整麻烦的电阻阵列,而是通过对FPGA芯片写入特定的处理代码,从而使其按照R2R架构的方式去完成解码。 对于台机来说,以上3种途径都可以用,哪怕是大尾巴,除了PCM1704功耗高,不太合适外,都还有2种途径可选。唯独音频小尾巴,因为体积小,输入功率低,确实不太好整R2R。 反正菠萝我最早接触的R2R音频小尾巴,是CAYIN凯音的RU6,钢板梁为了能尽可能缩小体积,不惜采用双层PCB的方式来硬塞下解码用的电阻阵列。但RU6本身的风评很两级化,大多数的批评都集中在抗干扰能力不足,导致能用的场景和组合很有限。 相较之下,后来Hiby推出的FC6,很大程度上解决了RU6的问题,只是声音味道相比要淡了不少。
【菠HiFi】久违了!来自MEZE Audio的Alba耳机 之前有看菠萝我之前评测的,时常都会看到一款颜值很高的木碗大耳,MEZE Audio出品的99Classics。其实它真心算是一款很小众的耳机,毕竟MEZE Audio这个来自罗马尼亚的HiFi品牌,早些年时在国内的知名度确实不高。只不过当时恰好身边有香港的烧油推荐,加上19年时MEZE第一次来国内参展,菠萝恰好被朋友介绍去给他家充当展会工作人员,因此才结缘的。
HiFi碎碎念:木碗来袭!飞傲FT1头戴耳机 飞傲三联的第3篇来啦! 相信不少的烧油对于木碗大耳都有着很深的情意结,最少菠萝我自己就很喜欢。飞傲也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款木碗大耳FT1,这次趁着巡回试听DM13的机会,也顺便体验了一把这款堪称超高性价比的FT1的魅力。
#飞傲怀旧时光# HiFi碎碎念:怀念我的CD时代,飞傲DM13便携CD播 现在我们听歌,1/3人可能会选择直接打开Apple music或者QQ音乐,1/3可能会用ROON打开自己的本地歌库……而还会选择拿张CD光盘出来听的,恐怕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吧?! 其实曾几何时,CD是我们所能接触到高品质音乐的、近乎唯一的途径。那时候菠萝刚出来工作,每到周末,总喜欢跑去广州太平洋电脑城旁边的天河购物城三楼,因为那里是贩卖各种打口碟的集中地,不少人会跟菠萝一样,坐在小胶凳上,在满地的纸箱里仔细的翻找着自己心仪的CD。 而在当时,索尼的Discman依然在大行其道,以至于许多人一提到便携CD播放器,首先就会想到它。 而飞傲最近推出的CD播放器DM13,估计开头的“DM”,多半也是在致敬前辈Discman吧。
HiFi碎碎念:全能型桌面2.0音箱?飞傲SP3 BT有源小音箱 最近菠萝接连到手了几件飞傲的小件,寻思着是不是干脆弄个三联好了。 首先要聊的,就是这对飞傲的SP3 BT高保真桌面小音箱。 SP3是飞傲推出的第一款音箱产品,而SP3 BT则是在SP3基础上又塞了一堆功能进去的升级版,颇有点瞄着全能型桌面2.0音箱的意味。 目前SP3的到手价是1689元,而SP3 BT则是2289元,两者相差600元,就看大家觉得值不值了。
菠HiFi:何处觅高清无损音乐资源?评仙籁MU与QQ音乐“仙籁至臻” 前几天在菠萝的随笔性质连载专栏——Hifi碎碎念的评论里,有观众在评论里就问到,烧油们都是上哪去找高清音乐资源的? 确实,过去烧油们手头上的音乐资源,往往来自烧油自己从CD抓轨,并通过网络进行相互分享。而今,随着各种云音乐APP的兴起,尤其是各种便携播放器和台式数播也都纷纷通过安卓系统里运行的各种云音乐APP,摇身一变成为网播前端,并且轻松坐享海量的音乐资源。 其中Apple Music固然是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但不善于翻墙,只使用国区的小伙伴来说,AM的音乐资源确实也谈不上全面,华语流行歌曲相对匮乏。而且AM上大多数标签“无损”的,实际也只有24bits/48kHz。很多烧油对此也是颇有微词。
HiFi碎碎念:太残暴了!声价比课代表NiceHCK B80平头耳机 何为“声价比”? 对于耳机来说,声音好坏是根本。所以别的产品可以说“性价比”,而评价耳机,那当然是要声音好听,还要价格实惠,也就是所谓的“声价比”啦! 说到这,肯定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悔恨之泪——NiceHCK的原道。 倒也没错,原道的价格没说的,基本就是白菜价。而且主打一个怀旧的模拟味调音用来听8、90年代的港台流行歌曲确实很带感。但要论素质,原道还是差了点意思。
HiFi碎碎念:到手700不到,胆味刚刚好的Fosi GR40解码耳放一体机 许多人一说到HiFi,都会觉得“万元以内听个响”。 HiFi本身确实是挺烧钱的,尤其是好的HiFi装备,动不动就上万,放现在来看,简直不要太常见。 不过也有一些HiFi厂家是比较特立独行的,偏要去磕低价位的HiFi市场,某种程度上,也是降低了大伙入烧的门槛,好事! FosiAudio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之前9月份的SIAS深圳国际音频展上,菠萝我也特意去看了一下他家的展位,好家伙,围了好几圈的人,说明这种低价入门的策略,确实在烧油群体中也是很吃香的。 展会之后,FosiAudio也陆续推出了好几款新品,菠萝就手快,抢了台新出的GR40胆管解码耳放一体机回来尝个鲜,看一下这款折扣优惠之后到手价不到700元的小家伙到底实力如何?
HiFi碎碎念:一机全能?ONIX Miracle台机系统 对于很多HiFi烧油来说,出门听便携机,在家听台机,看似泾渭分明的两个体系,都想如何跨到对方的领域去…… 所以无论是飞傲、xDuoo、iFi,都在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跨平台HiFi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接上电源就能当台机用,推力大;拔了电,就可以直接放包里带着出门,到哪都能HiFi。 相比之下,来自英伦的老牌厂家ONIX则提出了不一样的玩法,那就是号称“个人音频中心”的Miracle系统。
HiFi碎碎念:“非典型”的山灵S0桌面有源音箱 菠萝最近有点中了音箱的毒,接连到手了两款音箱,其中之一就是来自传统HiFi大厂——山灵最新出品的S0桌面有源音箱。
HiFi碎碎念:除了《渡口》和《加州旅馆》,还有哪些适合试听的曲 貌似有一段时间没有聊一些评测之外的内容了。恰好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评测都用《渡口》这首歌来测音质?没想到我半吐槽性质的回答居然收获了一百多个点赞。也因为这个缘故,过2天就又收到一个提问邀约,问除了《渡口》和《加州旅馆》,还有哪些适合试听的曲目? 所以,今天就干脆来分享一下菠萝我日常评测HiFi器材时,经常会用到的曲目会有哪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