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人家 馆陶人家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372 关注贴吧数: 3
今天你腐败了吗? 当我们谴责社会的腐败的时候,如果我们想想自己,谁又不腐败呢?我不想腐败,可有时候,不腐败,还能生存吗?    如果我们生病需要住院治疗,可是,就说没床位,只要你找找人,你可能就住进去了。    考试怕挂科,咱跟老师好好说说,只要不是太大的差距,咱的态度就有可能让咱不挂科。    孩子想上个好点的学校,找找人,把礼送到,咱孩子就能择个好学校。    上户口,本来很正常,可是就不给咱上,那就找人花钱,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就给咱上了。    找工作,得送礼吧,不送咱只能待业。    你不是专业了吗?那么年轻,不找人谁给你安排工作?    媳妇要生孩子,那是好事呀,是好事就得送红包,对不?    你上大学了,那是喜事,谢师宴你摆了吗?    你是农民哈,想包块地,随便就能让你包吗?    我真的不想行贿,不想腐败,可能吗?    我不信,当你父母的生命需要救治的紧要关头,你会不着急。当你儿子要工作的时候,你能不找人。当你想当兵的时候,你能凭本事入伍,当你想留部队的时候,只因为你干的好。    出去旅游,找个关系安排和自己出行,花费就是不一样,不进行友谊投资,你就没什么朋友,生孩子、结婚、生老病死。。。。。。   谁没腐败呢?真做到了,你肯定不食人间烟火。起码你不孝顺,不爱家,不爱孩子。。。。   人人腐败,全民腐败,腐败时代
今秋最强冷空气侵袭北方 多地气温骤降超10℃ 今秋最强冷空气15日自北向南开始入侵中国北方。未来三天,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8℃,其中内蒙古、华北、东北等地局部地区气温下降可超过10℃。   监测显示,受冷空气影响,14日在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等地与前一天同时次相比普遍降温4-10℃,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在10℃以上,降温后这一带局部地区的气温在10℃以下。内蒙古的乌兰浩特降温更是达14℃,寒意渐浓。   15日起,这股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将下降4-8℃,并伴有4-5级风,其中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局地降温幅度可超过10℃。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北部和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霜冻。   中央气象台预计,15-17日,一股中等偏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将下降4-8℃,其中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局地降温幅度可超过10℃。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区将出现霜冻。气象专家表示,此次冷空气影响范围广,将可能成为今年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   近期中国秋雨频繁。气象监测显示,进入9月以来,中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淮西部和北部、华北南部的降雨异常偏多。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2倍。其中,西安和郑州在9月1日至14日的累积降雨量都刷新了历史同期纪录。   16日,新一轮强降雨过程又将在中国四川盆地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西部等地展开,普遍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这将是今年9月以来第3轮强降雨过程。
河北蔚县20年代课残疾教师因形象转正难 教育局躲避采访 近日,一篇名为《残疾教师代课20年 官员称转正有损当地教师形象》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详细讲述了河北省蔚县残疾代课老师郭省,在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做代课教师整整20年,因时任县委书记所谓的“因有影响当地教师形象”而未能转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人民网多次致电蔚县教育局人事股,但对方均以“领导开会”为由,不接受采访。   郭省三岁时患小儿麻痹症,39岁身高还不足1.2米,在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做代课教师20年,需要依靠村民救济生活。报道发出后引起网友强烈反应。在9月10日晚,蔚县教育局通过县委宣传部传函至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函中特别强调:郭省从上课第一天起,就是一名“临时代课”教师,二十年来,郭省“临时代课”的身份一直未变。之所以在历次代课教师清退中留了下来,是出于对他的“同情”。 函件中对郭省为何不能转正以及转正所需的条件只字未提。   据郭省回忆,2007年,县里清退代课教师,他曾找过当时的教育局局长葛祥。葛祥说:‘好好干,只要我当局长,就能给你一碗糊糊面喝。”随后,县领导班子会上,有人提议郭省的转正问题时,当时的县委书记说:“郭省不能转正,他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   而今,当时的教育局长葛祥自杀了,原县委书记和县长也因“蔚县7.14矿难”和贪污受贿问题双双入了监狱。转正之事儿不了了之。   为此,人民网记者14日上午10时拨通了教育局办公室的电话,记者询问蔚县现有临时代课老师的数量及名单,对方表示自己没有,让记者拨打教育局法制股电话。随后记者拨通法制股的电话,对方说:“我这里也没有,我可以帮你去人事部门问问。”记者直接向他要了人事股的电话,但之后拨打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下午3点记者拨通了蔚县教育局人事股的电话,对方表示需要请示一下领导,大约半分钟后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领导正在开会,一个小时之后再打来。”4点,记者再次拨打了人事股的电话,对方说领导仍在开会,半小时之后再打。当记者询问“蔚县现有临时代课老师数量”时,对方表示:“名单不在他那儿,我也不知道在哪儿。”半小时之后当记者再次拨打该电话,电话一直处于忙音状态。   15日上午记者换了一部座机后电话终于拨通,该工作人员又一次表示要“请示领导,领导正在开会,无法回复记者。”下午最后一次通话,对方以“领导到省里出差,一段时间内不会回来”为由彻底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而后记者联系了蔚县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人员表示郭老师的情况已经有多家媒体来电询问,“宣传部的领导正在和教育局沟通,明天能拿到一份东西”。   16日上午,记者再次联系了蔚县宣传部新闻科,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不清楚情况,并给了一个宋部长的办公室电话,但记者多次拨打都无人接听
馆陶人物——李修 李修(?—500),字思祖,阳平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李修曾为高祖、文明太后等治过病,疗效显著,受到皇帝皇太后的器重,担任了太医令等官职。   李修少年时,和他的兄长元孙一起跟父亲李亮学习医术。李修的父亲李亮是一位受当地人们尊敬的医生,他用针灸中药并重的方法给人治病疗效很好,而且他心怀仁厚之情。有时病人死了,他亲自前往吊唁。李修受到父亲医德医术的影响,医疗水平逐渐提高,超过父亲和兄长。   后来,李修离开父亲,来到代京(是当时北魏的都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北),进入皇宫为帝后百官们治病,曾任中散令一职,为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治过病。魏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六代皇帝,著名改革家,尊孔兴儒精佛礼、好老庄,改鲜卑风俗、语言、服饰,奖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行南朝典章,于493年迁都洛阳。 太和年间(477—499),李修担任御医,当时高祖(孝文帝)、文明太后身体常有不舒服,经过李修用针灸或中药治疗,疗效都比较好,因此受到皇帝皇太后赏识,赐予他许多财物。   李修善于脉诊,诊断病情判断预后都很准确。一位前朝元老咸阳公高允,百岁高龄时身体仍很好,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常叫李修为高允诊脉。一天,李修为高允诊完脉后,说高允的脉气已近枯竭,元气也衰微了,寿命不会长了。不久,高允果然去世了。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李修仍常在皇宫中为帝后治病,还担任了前军将军,领太医令。   李修对于诊脉、针灸、中药都深有研究,在撰著医学著作方面也作出成就。他召集各科学士和善于书法者百余人,在东宫编撰了《李氏药方》110卷,这是南北朝时期由宫廷颁布的一部医书,书中记载许多首中药方,反映出当时临床医学方面的进步。该书问世后,当时的医家们按书中介绍的方剂治病,多有疗效,解救了不少人的病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本《李氏药方》未能流传下来,是件很可惜的事。李修去世后,朝廷追授他为威远将军、青州刺史。
馆陶村名由来 上个世纪40年代以前的馆陶县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面积832.67平方公里,人口22.6万人,共有8个区156乡又6镇501个村庄。公元907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938年(又说947年)改国号为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到l297年被金所灭亡。由于辽怀有雄霸中原汉族的勃勃野心,多次南犯,而宋王朝又倾力谈谈打打,馆陶县正是宋辽交战的古战场,所以很多村庄地名都同宋辽交战有关。 1、萧城村。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雄才大略的萧太后摄政,挥兵南指,牧马中原,为了和兵临澶渊的宋军对峙,在故道边筑土成以屯大兵。相传此城是辽兵自聊城东昌湖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故俗称“盔安城”、 “盔杆城”。城内挖出七十二眼“饮马井”,筑起东西两座点将台。但在交战中,辽军先锋大将,萧太后之弟萧挞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死,锐气大挫。萧太后见取胜无望,便和宋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约定两国君主“兄弟相称”,永不再战,最后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辽军班师,萧城遂废。 2、沟塞村。包括东沟塞、西沟塞、孙沟塞、沟塞村四个村,此地是宋辽大战时主战场,沟壑鳞比、道路闭塞故取名沟塞。 3、杨招。现有东西杨招和前后杨招四个村,唐初建村,原来一位管理河务的邱姓官员里之后居住此地,取名邱村。宋辽大战时,杨家将在此招兵,改名杨招。 4、木堤村。包括东木堤和西木堤两村,杨家将大破辽军于此,为赞杨家将无敌而得名。 5、公曹。送辽大战时,在此地挖土形成洼地,时洼内水草丰盛,常以屯兵饮马,称公槽,演化公曹。 6、大铺尚。相传宋景德年间有一尚书率军驻扎于此,保障食宿,办起店铺,后形成村落,后因被河水冲断村庄,又称水断铺,演化成水赞铺,又称铺尚。
馆陶往事11 农村的夏日是跟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那里管没有蜕皮的蝉叫作“爬吒”。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也可能就没有准确的两个字来对应这种称呼。“吒”字是轻声,“爬吒”也许就是表示是一种能够在地上爬的小动物。蜕了皮,生出翅膀的也不叫蝉,也不叫知了,而是称作“蚂仔了”,“了”在这里读作“涝”,一种很奇怪的称呼。 先从爬吒说起吧。爬吒这种小东西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而且几乎都是在傍晚和晚上才从洞里出来。夏日傍晚,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的时候,小孩子们就会拿着玻璃瓶,来到坑边、路边、树下,或者就在自家的院子里,俯下身来寻找爬吒的洞。爬吒的洞口很小,有一层很薄的土,用手指一扣,就能把土扒开,露出里面圆圆的洞。爬吒正在洞口下等待时机出来。洞口猛然被扒开,爬吒会一惊,赶快往下缩一下。但是为时已晚,洞口被扒开,紧接着洞口下面的土就也会被扒开,伸手就把爬吒捏住了。爬吒在地下生长了许多年,在最后要出土高歌的关头被捉,真够倒霉的。被放在玻璃瓶里的爬吒总是奋力地往前爬着,但是光滑的玻璃使它的努力全都白费,它再也爬不出透明的玻璃瓶,除非是被倒出来喂鸡。 到了晚上,是爬吒大批量地出洞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大人就会在晚饭后兴致勃勃地去逮爬吒。人们拿着手电筒,拎着玻璃瓶,来到小树林里,或者路边。用手电筒一照,就能发现刚出洞,正在地上爬着寻找树木的爬吒,还有已经爬上树的。被手电筒的光亮照到,正在奋力往上爬的爬吒会惊慌地突然停下来。伸手过去就毫不费力地捉住。爬吒浑身古铜色,像是穿着盔甲,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捉在手里它却只能用腿挠几下,最前面的两个钳子抓到手上也不疼。捉到爬吒的时刻总是很高兴,像是收获了什么珍宝,轻轻地放进玻璃瓶。有时候在一棵树上就能捉到好几只爬吒,这时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喊出声来:“快看,又一个!”一些出洞比较早的爬吒这时候已经在树干上开始蜕皮了,爬吒的背部隆起,裂开了一条缝。有的已经蜕了大半部分,嫩绿色的蚂仔了倒垂着,只有尾部还悬挂在爬吒皮里面,嫩绿色翅膀还没有展开,正轻轻的抖动着。这种刚刚蜕完皮的蚂仔了浑身软绵绵的,毫无抗争的能力,只需用手轻轻地把它从爬吒皮上取下即可。不过这时候的蚂仔了可能已经知道了情况危急,会用绿绿的、还没有硬化的腿紧紧抓住爬吒皮。这种还没有变好的蚂仔了被放进玻璃瓶里,由于翅膀没有硬化好,再也不会伸展成透明的美丽的样子,再也不会飞了。 就这样在外面转一会,就能捉到十几只或二十几只爬吒,高高兴兴地回家去。爬吒一般会放在瓶子里,到了第二天一看,有的死了,有的背部隆起,没有变出来也死了。就把家里的鸡叫过来,把爬吒倒在院子里,母鸡们就抢着吃了。 有时候兴致来了,会挑选出一只强壮的爬吒,放在蚊帐里,让它尽情地往上爬。爬吒会在蚊帐里完成蜕变。等到第二天早晨醒来,会发现爬吒皮静静地爬在蚊帐的一个地方。再寻找,会在蚊帐的另一个地方发现已经变好了的蚂仔了,黑黑的,两个透明的长长的翅膀,静悄悄地爬在那里。于是悄悄地起来,去捉。蚂仔了会在蚊帐里突然飞起来,试图逃跑。但是在蚊帐里撞来撞去,最终难逃厄运。有时候变出来的是一只会叫的,在大清早就会吱吱地叫两声。在睡梦中就知道这一只已经变好了。不过,爬吒在蚊帐里完成蜕皮的过程,往往会在蚊帐上留下一片黑黑的印记,洗也洗不掉。 早晨来到小树林里,会发现很多爬吒皮,空空的,仍然威风不减,轻飘飘地爬在树干上、树叶上。带上针线,轻轻地把爬吒皮一个个摘下来,穿成长长的一串,拿回家。这样每天早晨去摘一些,一个夏天就能穿好多串。秋天,小孩子们就会拎着几串爬吒皮,去村里的供销社卖掉。据说爬吒皮是一种药材呢。卖上一块钱或几毛钱,飞快地跑回家交给家里,有时也会给自己留一毛钱两毛钱买吃的。 虽然很多爬吒被捉了,但是还是有更多的变成了知了,也就是蚂仔了。于是夏天的农村,整日里都是在蚂仔了的大合唱中度过的。一般是有一个先开始叫,很快其他的就跟着一起叫,一时间蚂仔了的叫声响成一片,给闷热的夏日增添了更多的烦躁。偶尔蚂仔了的合唱会停一小会儿,但是顷刻间不知哪一只叫了一下,大合唱很快就又开始了。 这时候,捉蚂仔了的活动又开始了。蚂仔了总是爬在高高的树枝上,很不容易捉到。但是小孩子们总是有办法的。小孩子身体轻,会轻轻地从蚂仔了所在的树干的另一侧爬上树,看准了蚂仔了的位置,一只手搂住树干,另一支手轻轻地伸出,在靠近蚂仔了的时候猛地捂上去,捉住正在吱吱叫的小家伙。有时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却被蚂仔了发现敌情,扑楞楞飞到另一棵树上,令人懊恼。还有另一种捉蚂仔了的方法:从家里的缸里抓出一把麦子,放在嘴里嚼。咽下一部分,嘴里留下一部分粘粘的东西,就是面筋了。找来一根细细的竹竿或者芦苇,把面筋弄一小块粘在竹竿、芦苇尖尖的头部,然后站在树下,举着长长的竹竿、芦苇,悄悄地靠近蚂仔了。在快靠近的时候,猛地去粘住蚂仔了的翅膀。蚂仔了虽然使劲扑楞翅膀,却飞不走了。慢慢放下来,伸手捉住。被捉住的蚂仔了也大多逃不了被喂鸡的厄运。 夏天就要过去,秋天来了。蚂仔了的叫声也逐渐稀少了。在树下经常能看见死去的蚂仔了,被蚂蚁慢慢地拖着。有的蚂仔了就死在树干上。 蝉这种小动物,在农村是这么常见,给人们带来了乐趣,也带来一些小小的烦恼。 在城市里,夏天没有了逮爬吒,粘蚂仔了的乐趣。是不是这种可爱的小东西被糊在坚硬的大马路下了呢?倒是有时候在饭店能看到被淹成菜的蝉,几十元一斤,很贵。
馆陶往事9 那一天,爸爸从街上回来,带回来十几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十分可爱。妈妈说:“咋买这么多?”爸爸说:“看着怪可爱的,卖鸭子的人说,都是母鸭子。如果有一只公的,给退钱。”庄稼人养些鸡呀、鸭呀,就是为了让它们下蛋,所以都要母的。妈妈听了说;“等鸭子长大了,看你还上哪儿找卖鸭子的人。还不是看你喝了点酒,骗你的!” 一群小鸭子被养在我们家了。农村人家里都要养鸡的,那时我家也养着一些下蛋的鸡,而且每年还要买一窝小鸡。这群小鸭子就跟小鸡整天在一块跑着,一起在院子里找小虫子吃。看见妈妈把一些剩饭什么得倒在一个专门给它们喂食的盆子里,就一起飞快的跑过去。只是鸭子显得笨一些,嘴也不象鸡的嘴那末尖,吃起东西来很好笑。 小鸭子慢慢越长越大了,能看出公母了。奇怪的是,那些公鸭子陆陆续续全都死掉了,最后只剩下两只。当时怎么也不明白,好端端的怎么就死掉了呢?后来我才捉摸出来,是不是卖鸭子的人早就分出公母来了,然后又在那些小公鸭子身上作了什么手脚,所以那些公鸭子长不大就一个个死掉了,所以卖鸭子的人才敢说又一只公的就给退钱,因为公鸭子长不大就死了。想一想那些满地跑来跑去的毛茸茸的可爱的小鸭子,有些早就被判了死刑,心里好难过。 剩下那两只鸭子慢慢长大了,跟那些行走伶俐的鸡比起来,鸭子越发显得大腹便便。鸭子的体形要比鸡大很多,也笨很多。鸭子还长着扁扁的嘴,掌上还长着蹼。每每妈妈又给它们喂食了,鸡们总是飞快地跑过去,然后用那尖尖的嘴快速地啄起来。两只鸭子总是一摆摆地落在最后,然后在那一群鸡中间伸长脖子,用扁扁的嘴去吃。两只鸭子象鸡一样,两天或一天就下一个蛋,所以,它们活下来了。两只鸭子总是形影不离。我想,在鸡群中,大概这两只笨鸭子是要受歧视的吧。看那些鸡们有时吃饱了,在一起咕咕咕的叫着,好像在嘲笑那两只鸭子。两只鸭子仿佛也很寂寞,经常伸着脖子,歪着一点头,好像在望着远方,又好像在倾听什么。 有一次,两只鸭子掉进了我家的红薯窖里。家里人有好一阵没看见鸭子,又好像听见鸭子在什么地方叫着。经过仔细寻找,我才发现两只笨鸭子掉进了一人多深的红薯窖里。我爬在窖口往下看时,两只鸭子也正歪着头伸着脖子向上看呢。后来是我弟弟下到窖里,把两只鸭子放进一个筐里,上面的人用绳子才把它们弄上来。两只笨鸭子掉进红薯窖里的事一时成为我们家的笑谈。 我们对鸭子刮目相看是一场大雨过后。我家门前有一个大坑,下过雨之后坑里积了一些水。两只鸭子大概是跟鸡们正在闲逛时突然发现了大坑里的水,两只鸭子飞奔着,扑扇着翅膀,顺着歪歪斜斜的土坑跑了下去,一下就跑到了水里。两只鸭子兴奋地在水里游着,象两艘小船,在水面上游走着,那样自如。还时不时的拍拍翅膀,用嘴梳理一下身上的羽毛,还一下把头扎到水下,好像在捉水里的小鱼小虾。鸡们估计都惊呆了,怎么这两只又肥又笨的鸭子会游泳呀?!鸡们虽然嫉妒的要命。但还是装作若无其事地闲逛着,时而在地上啄起一点什么东西。我们也看呆了,是呀,鸭子是会游泳的呀,它们应该长在池塘旁边,每天在池塘里游泳、捕食,它们应该有一片水呀! 以后几天,天一亮两只鸭子就跑到水坑里。它们跑出去的时候是那么兴奋,身子一摇一摆的,到了坑边几乎是飞着跑到坑底的水里,游呀,游呀。。。。。。 没多长时间,水坑里的水就干了。两只鸭子又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每天跟鸡们一起在院子里逛着,跟鸡们一起去抢食吃。还是那么笨拙。 后来,一只鸭子死了。另一只鸭子,更加寂寞了。在鸡群中间,一只鸭子一摇一摆地。有时,那一只鸭子就呆呆地站在那里,伸着脖子,歪着一点头,好像在等待什么,在倾听什么。 后来,唯一的一只鸭子也死了。 这件事过去大概有十几年了。有时我会忽然想起那两只寂寞的鸭子。它们要求的并不多呀,仅仅是一片池塘而已。
馆陶往事7 母亲有几张珍贵的老照片,放在姥姥家的一个看起来很古老的镜框里。 小时候每次跟着母亲去姥姥家,我就跪在姥姥家的大圈椅子上,仰起头去看母亲那些珍贵的照片。最大的一张是母亲在曲周幼师毕业时和老师和同学的合影。黑白的照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发黄,但是还很清楚。母亲见我在看照片,就会逗我说:“你仔细看看,哪一个是我啊?”我总要在那一个个年轻的女子中寻找自己的母亲。看了很久,才看出右下角蹲着的那一个跟母亲有点像,就用小手指着说:“娘,是不是这一个?”母亲就会高兴地说:“是,看得还怪准呢!”照片上母亲年轻的时候很好看,圆圆的脸,留着当时流行的剪发头,浓密的黑发从右侧留一个弧形的缝,用一个蝴蝶结扎到左边。穿着一件方格的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是一双姥姥做的方口布鞋。我看着照片上的母亲总是会出神,说道:“娘,你那时候怎么看起来那么小啊?”母亲就说:“可不,那时候我才十六岁啊。” 母亲就会给我讲起她小时候上学的事。姥姥家很穷,但是姥姥姥爷却坚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母亲从小聪明好学,高小毕业就考上了鸡泽县幼儿师范学院。姥姥家在邱县,离鸡泽有一百多里地。母亲那时候去上学都是步行,要走两天两夜才能走到学校。那时候生活很艰苦,没有菜吃就去地里拣菜叶。拣回来的菜叶都是人家扔在地里不要的,被虫子吃的都是窟窿。母亲在学校里成绩优异,还是团支部委员。母亲还高兴地跟我说:“我还是我们班四大美女之一呢!”母亲说完了就有些害羞地笑着,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每次学校放假,母亲也是和同学一起走着回家。“那时候也不知道累,白天走了一天,到了晚上也不休息,我们一起唱着歌在黑夜里走,一点也不害怕。”我胆子小,一到了晚上就不敢出门,一听说母亲晚上还在路上走就紧张,问道:“要是碰到鬼怎么办?”母亲笑着说:“不知道,那时候只想着快点回家,没有想起来会碰到鬼。”母亲说,最幸福的一次就是在长途跋涉回家的路上,碰到了我姥爷。当时姥爷正在跟着村里的人一起挖河,母亲看见姥爷就高兴地跑过去。姥爷从怀里掏出来没有舍得吃的窝窝头给母亲。母亲说走了一天的路,又渴又饿,那一次我姥爷给母亲的窝窝头比什么都好吃。 鸡泽幼儿师范后来搬到曲周,改名曲周幼儿师范。母亲毕业的时候是一九六一年夏天,正好赶上灾荒年。母亲说:“上了三年学,本来毕业可以分配工作,去当老师的,谁知道正好赶上六一年,我们一毕业学校就宣布今年不分配,全部回家。”就这样,母亲辛辛苦苦上了三年幼儿师范,毕业就又回家种地了。 母亲从学校带回来毕业证和几张毕业照片,姥姥一直珍藏着。虽然母亲最后没有能进到城里当老师,但是母亲毕竟是幼师毕业啊,所以母亲一直是姥姥的骄傲。母亲的毕业照被姥姥放在大镜框里,挂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那面墙上。 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时候,我们村很多人都来看新媳妇。因为大家都听说这个新媳妇跟别的媳妇不一样,是上过学的。等他们看见母亲,就说:“这个上过学的新媳妇怎么说话的时候右脚不在地上打拍子呢?”原来,我们村有一个人的外甥女上过学,来我们村串亲戚,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右脚就一直在地上打着拍子,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我们村的人以为上过学的女孩子说话的时候都要用右脚在地上打拍子呢。 母亲结婚以后,由于我们村的小学缺少老师,村里的妇女主任曾经想让我母亲去学校里当老师。在妇女主任征求我奶奶的意见的时候,我奶奶给回绝了。奶奶觉得娶媳妇就是在家看孩子做饭。而且那时候父亲也在学校里当老师,两个人都去当老师怎么能行呢?就这样,母亲再一次跟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 母亲接连生了我们姐弟三个,十几年里连书本都没有摸过。母亲在这些年里完全成了一个家庭妇女,只有在回姥姥家的时候才能站在镜框前,看一看自己上学时候的样子,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母亲说:“等你们都大一点了,再拿起书来看,感觉很陌生,好多字都不认识了。”但是我小的时候,母亲跟我讲过很多故事,我后来上学以后才知道,那些故事都是书本上的。 在农村,像我母亲这样年级上过学的女人很少,包括很多比母亲年纪小很多的妇女也有很多没有上过学。记得小时候村里放越剧电影《梁山伯祝英台》的时候,我们北方人听不懂演员唱的什么,母亲身边总是围着很多婶子大娘,让母亲给他们念银幕上的字幕,这样她们才能明白演员在唱什么。 等我们都长大了,母亲也老了,戴上了老花镜。虽然母亲的学历一辈子也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母亲还是对书本感兴趣,有时间就戴上老花镜拿着一本书或者一张旧报纸看。 姥姥去世后,母亲把姥姥家镜框里的老照片拿到了我家。照片黄了,有些地方已经有些破损了。母亲把照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有时间就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看一看。照片上的母亲还是那样年轻漂亮。母亲还能叫出照片上一些老师和同学的名字,还记得上学时的一些趣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母亲有时候说:“不知道我的老师还活着没有?我的同学都在哪里呢?她们现在都在干什么呢? 看着母亲的老照片日渐老化,有毁掉的危险,我就跟母亲说照相馆里能够修复旧照片,修好了比新的还好,还可以放大。母亲听了很高兴,把珍贵的老照片都交给了我。可惜我拿来母亲的老照片,一直没有去照相馆找人修理。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把母亲的老照片拿出来,仔细地看了很久。远在乡下的母亲,还在惦记着她的老照片吧。我不由得自责起来,为什么不早点去找人修复母亲珍贵的照片呢?这些老照片,是母亲心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的见证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