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人家 馆陶人家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372 关注贴吧数: 3
馆陶农民发展农村经济观念更新 “种的同样是葡萄,但加入合作社后与加入前相比,差别太大了,入社后咱不用为葡萄的销路再犯愁,而且价格还比市场高出2毛钱。入了社,俺们既省力,挣得钱还比过去高很多,你说这种只挣不赔的好事谁不干?”说这话的是馆陶县百川合作社社员王林书。记者在馆陶县了解到,像 王林书这样的入社社员如今已不是少数,他们依托合作社组织,让自己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近年来,馆陶县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引进农业合作化生产机制,挖掘土地增收潜力,做土地“特色”生产文章,让农民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如今的“抱团发展”。该县采取多项措施,组织群众组建农民多种专业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成立合作社的优势,充分调动群众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据该县农办的负责同志介绍说,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通过统一代购生产资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生产经营,统一产品收购,统一组织包装、创立品牌,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更好地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该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的建设工作,列为乡镇干部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通过指导、推荐发展产业项目和引进资金,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发展,推进合作组织的标准化建设。   馆陶县利农蔬菜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蔬菜”,与公司、超市签订“销售合同”,发展高新品种蔬菜种植1万亩,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该合作社根据消费人群需求推出不同档次的蔬菜,逐步打出“邯绿”这个绿色蔬菜品牌,带动农民增收210余万元,形成了一条“专业合作社+订单农业+现代营销”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链条的延深,提高了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截至目前,该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168家,分布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行业,社员达到9万多人,带动农户8.5万户,社员人均增收1800元。
馆陶成语故事----痛抱西河与逾墙避命 ??《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是孔子弟子中较为有成就的一个,著名的儒家学派传人之一。孔子对子夏很是赞赏,曾经对弟子们讲过:“能够阐明我的学问的人是卜商啊。孔子死后,子夏就坚决辞职弃官,到冠氏邑(今山东冠县和河北馆陶县一带)西河设立学馆从事教学,有弟子三百。子夏教学很敬业极辛苦,培养了很多人才,如名士段干木、名君魏文侯魏斯、政治家李悝、军事家吴起等。后来他的儿子死去,他非常痛苦,以至哭瞎了双眼。这就是成语典故“痛抱西河”的出处。 ??曾经师从于子夏的魏文侯魏斯,是战国时期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非常推崇和尊重人才。子夏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弟子段干木,但段干木和他的老师一样,也是一个一心隐居、不趋名利的馆学之士。魏文侯求贤若渴,几次登门拜访打算授予他高官,要段干木辅佐他治理国家,但他总是避而不见。有一次魏文侯登门拜访,他却闻讯急忙跳墙逃走了。关于这个故事,《后汉书.桥玄传论》记道:“昔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命。”于是,便有了“逾墙避命”这个成语典故。子夏活到八十多岁,在他的讲学处西河寨村病逝。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讲学处修建祠堂,供人瞻仰纪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