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缘茶香🍒 茶者wjq
关注数: 495 粉丝数: 917 发帖数: 11,902 关注贴吧数: 95
铁观音那些事,那些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种种 关于铁观音的种种,想必大伙在吧里通过众多大神的科普也学习了不少,又是一年铁观音秋茶上市的时候,想发一贴从头到尾介绍下铁观音,让大伙更直观的认识铁观音。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只是一茶农,有很多细节没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各位看官,将就看看就是,大伙可以在各个楼层各抒己见,或者提问,只要我懂得的必定相告,但毕竟人不是神,我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对之处还恳请吧里的大神予以指正,会不间断更新。我喂自己袋盐首先是铁观音的种植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地,是提供水分和养分的场所。安溪县铁观音茶叶茶园以红壤为主,PH值在4.0~5.5之间,土层深厚,加之每年的人工客土,耕作层达1米以上,土体松软,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矿质营养元素丰富,特别是土壤中猛、锌、钼含量较高,有的茶园在80~100厘米的深土层内还含有一定数量呈半风化状态的碎石块,尤其是茶农每年秋后施用“新土”(客土),对补充茶树养分、香气起了良好的作用,这种土壤状况为安溪铁观音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和良好保健功能奠定了天然基础. 这是刚种植的新茶树,也就是我们本土话说的(新枞)铁观音采摘标准: 铁观音的采摘标准是:待新梢长到3~5叶快要成熟,而顶叶六七成开面时采下2~4叶梢,俗称“开面采”,看图更直观 开面的,如下图像这种尾端有芽,梗长叶又大的,就是未开面的,直接淘汰满山遍野的茶山俯瞰俺们村采茶姑娘(其实都是大妈)因为茶山离家远,所以吃饭问题只能在山上解决,一锅咸饭,一锅汤由于没用除草剂,野草长的很快,都漫过茶面了,采茶的大妈一边采一边骂,说边采茶得边拔草
【转载】 铁观音品质区分指南--轻发酵类型 这是在某茶叶论坛看到的关于铁观音品质区分的帖子,鉴于有很多吧友会问铁观音品质怎么区分,此文阐述的挺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注意:这是转载的。 一直以来,铁观音的品质鉴别和等级区分都处于模糊之中、缺乏一套公开、可执行度高的评价基准,自然而然,消费者也无从知晓如何来评鉴铁观音的等级,而绝大多数供应者也未必有多少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混乱程度。基于此,我们撰写此文,直接将产地审评的技术标准提供给终端用户,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铁观音各个方面的品质指标、以及每一项指标对整体品质的影响。 作为约定,以下阐述内容只针对轻发酵类型的闽南系铁观音茶品,不适用于中发酵观音和传统观音。 作为约定,茶品的等级用“高阶、主流、入门、次等”四个档位加以标定,这些档位只说明茶品的品质等级,与采购和销售价格无关——不同的供应者对品质和价格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但茶品的品质等级则是稳定不变的。 干茶 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干茶,对轻发铁观音来说,〔茶色〕干茶以绿为美,色泽墨绿和青绿者为 上、茶色晦暗者为次,不过目前轻发观音在色泽方面普遍差异不大,低端、中端和高阶茶品没有明朗的界限,不必苛求。〔茶形〕素来以颗粒紧结为美,但现在的轻发观音普遍颗粒不算紧结(与传统观音相比),这主要是制造上的原因,例如过于紧结的颗粒除梗比较困难,反复多次的包揉工作强度也大,对内质没有提升效果, 因此颗粒紧结程度同样不足以作为高中低端茶品的判断标准。〔颗粒均匀度〕很影响观感,但茶形均匀与否是由后期精捡实现的,对茶品的内在品质并没有什么影响 ——出于成本方面的缘故,绝大多数铁观音都不会做到绝对均匀,除非为满足市场对奢侈品的需求才会作此处理。 闻香:三项指标 接下来开始冲泡,首要工序就是闻香〔闻盖子的茶香,用盖碗才行,紫砂壶用户无法闻盖 香〕,首先我们冲入水,快速洗茶,复入水,大约浸10秒左右揭开盖子闻香——很多茶友认为香高则为好茶,这是个很笼统且不准确的标准;一部分茶友甚至认为 香高到冲则为好茶,这是一个很经典的误解,在本地采购审评标准中,盖香指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香的类型,我们简称为“香型”;二是盖香的高扬程度;三是盖香的持久程度。 盖香的三项指标 盖香的类型:我们所见的铁观音有无数种香型,这一点大家在各个茶论坛关于铁观音的讨论可 以看出来,实际上,只有两种香型被认为符合高阶标准:其一为“煌口香(闽南语)”,即茶香中带有明显的“煌(闽南语)”特征,这个词的含义无法用文字表 示,简单点说,它是指一种非常特殊的茶香,是在铁观音兰花香基础上附加的一种味道——带有鲜爽特征,显得有些张扬,100%的茶友都会喜欢它。其二为幽雅. { 类型的兰花香,香型馥郁清幽、有如兰花,这种香型绝不张扬但馥郁持久,从一泡到八九泡依然存在——茶香若符合这两种标准,那么便属上等品之列。除了这两种 之外,还有两类香型比较推荐:一是鲜香,即香气中鲜度十足,但不耐存放,一段时间后会非常靠近幽兰香类型;其二就是奶香型,但也只是淡淡的奶香不可能非常 明显——一般来说,奶香型也无法归属于上等品之列、属于中品应该是较符合实际。必须说明,如果铁观音中带有极突出的奶香,加料的可能性就很高。 盖香的高扬程度:很多茶友认为铁观音盖香越高越好、最好香高到冲(去声)或者“霸气”,这也是个经典的误解——铁观音品种特征并不以香高扬见长,我们描述 铁观音香型最常用的就是“兰花香”,意思是这两种香风格类似:幽雅、馥郁、持久,而不是高扬到冲的地步(张扬未免流俗)。这并不是说香低才好,而是能够明 显闻到,恰到好处,且以馥郁和富有渗透力见长,有如兰花一般。很多香高到异常的产品都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这类产品市场并不罕见,如果茶友习惯接触这类产 品,转过来品饮不加料的铁观音时就会有为何香不高之类的疑问,过去我们遇到过不少这方面的案例。一些自然加工的铁观音也可能有极高的兰香,但问题在于这类茶的茶汤普遍表现不佳,譬如带涩感,饮后极其容易有饥饿感,且茶香难以持久……这样的产品目前很少见。盖香的持久度:持久度指标经常被人忽视,事实上它比高扬度指标更为重要——高阶茶品,盖香可从1水到8水持续,皆为馥郁的兰花香型;中端产品一般能够存留,5水左右,如果1、2水后香衰减得厉害,此茶断难称得上优等品质。铁观音要做到盖香持久,首要的要求就是极佳品质的茶青原料,如果大家对香型没有明确的认 识,那么通过盖香持久与否也能够进行鉴别:其一是盖香明显(高扬度恰到好处);其二为持久不退。高阶铁观音茶品要求香型、高扬度、持久度三项指标均为一流;哪一项指标有欠缺那么综合等级就下降了一个台阶。 如何评价茶汤 评价茶汤优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1)汤香;2)顺滑程度:3)苦涩感;4)味觉元素丰富程度;5)回甘程度, 汤香:鼻子靠近刚冲出的茶汤,微微一嗅,优等品都会带有明显的汤香,尤其是“煌口香”特征的茶品汤香更为突出; 顺滑程度:茶汤略凉后入口,高阶品茶汤黏稠中带有米汤香,口感极为柔细——但如果品茶者味觉迟钝,很可能不容易感觉到茶汤柔滑与否的差异,对这部分茶友,我们建议喝中端茶品足矣。苦涩感:入口允许微苦,但苦尾不退者劣;涩是比较忌讳的指标,不过如果涩感轻微且很快消退,那就不怎么影响口感,但即便如此,茶品等级也下降了一个梯队——因为高阶铁观音不允许有涩感存在。味觉元素丰富:茶汤味道越丰富越好——好比熬一锅汤,多放材料者味道肯定更多,材料少者味道就比较单薄。高阶与终端产品最重要的区分就在于此:高端铁观音采用优质茶青原料制造,茶青叶片肥厚、富含有机无机元素,对应的茶汤味道也更丰富;中端品相对就会弱一些,虽然它也能够具备不苦不涩、茶汤顺滑等特征。回甘程度:回甘快且强、持久为优,尽管轻发酵观音的回甘表现不可能同中发酵观音比拟,但高阶品还是要求回甘能够相对明显、持久,至少那些喜爱轻发观音的茶友在品饮时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其他指标:茶汤色泽:不管是淡绿、淡绿带黄、淡黄带绿还是金黄色,都以色泽鲜亮为上,色泽晦暗者次之,但总体来说茶汤颜色是个次要的指标。 耐泡度要求 标准茶量〔叶底张开时与盖碗最高处平齐或略凸起〕,高阶品要求能够冲泡八水(八水开始显水味)以上,如果要求再苛刻一些,到10水(10水开始显水味)也是正常标准;主流茶品普遍要求能够7水以上,入门茶品要求能够在5水以上——耐泡度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原料,不过一些原料不错的铁观音,有可能因为赶天时的原因较早开采,茶青很嫩,所制产品的耐泡度多在5水(5水开始显水味)左右。一些原料偏老的铁观音也可能只能耐泡5水。三水后没味(品饮者为轻发口味)的铁观音,那么品质低下无疑。 叶底的说明 谈论叶底几乎画蛇添足,因为如果各方面指标都一流,茶青原料绝对是相当不错的——出于去红边的需要,一些茶的叶底会稍碎,一些茶的叶底完整性较好,这些都无大碍,只要叶底不碎得过分就可以了。无论茶农还是采购者,在审评品质时都不会研究叶底,多数人喝完后都直接倒掉。 如果要多说一些,那就是叶底肥厚、富有绸缎光泽感为上,色泽以芥菜青色为佳〔只是对轻发观音而言〕。通过网络看图说茶颇为流行,但更多是经验性或个人主观的评价——同样的叶底,不同的DC、不同的光照拍摄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同一张图片,在不同的显示器看,色泽也会不同,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茶青原料的优劣,红边去除程度、茶梗是否剥离干净等外观特征,但通过外观就看出什么味道有些不可思议,至少本地评茶没有人会通过外观来说是什么味道以及何种品质。 关于酸-传统观音的酸 带酸铁观音一直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是由目前轻发铁观音存在两类酸造成的,网上很流行将它们称为“正酸”和“歪酸”,但什么是正酸什么是歪酸一直都没有过明确的解释。要阐述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从酸谈起。在90年代中期之前的传统观音时代,带酸铁观音被认为是顶极产品的代名词,这类产品极其罕见,都具有穿透力强、带有钻牙缝的感觉,饮完之后,不仅感觉到强| 劲持久的回甘、还带有明显的生津感,给人美妙的品饮体验——酸而生津,这样的茶被称为顶极产品没有任何异议,但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业界将其简单描述为带“酸”就是顶极好茶,恰好轻发工艺很容易让铁观音拥有酸感甚至酸味,结果导致带酸产品大量涌现,而这类带酸的轻发观音与传统观音的“酸而生津、回甘持久” 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关于酸-轻发观音的酸 不过,这并不是说轻发观音的酸就一无是处,有相当一部分茶使用拖酸方法制造,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茶汤中带怪异的酸味、或者盖香带有令人不喜的酸,几无回甘,饮后难给人良好的感觉——显然,这类产品不是什么优质品 另一部分制造成功的轻发观音也会带有“酸”——但它一种嗅觉概念而非味觉概念,也就是盖子闻起来有微酸且无异杂味,盖香中的酸与兰香并起,以幽雅兰香为 主;同时茶汤喝起来却没有酸味。这类香型被称为“青酸”或者“鲜酸”;如果茶品还带有明显的煌口特征,一般俗称为“煌口酸”或者“青煌酸”。但不论是何种 等级产品,都比较难出现酸而生津的感觉,这大概是由轻发工艺所先天决定的。传统观音-正酸&熟酸:酸而生津,极品好茶,绝迹江湖〔传统工艺已告别铁观音〕轻发观音-鲜酸&青酸:盖香带酸韵,茶汤无酸味,酸指标几乎失去评定等级的意义;建议大家侧重于看观音的香型特征、持久与否,茶汤口感如何、耐泡度如何,等等指标。轻发观音-煌口酸:煌口+青酸,煌口特征作为评定等级重要标准,如果茶汤能给人“鲜”的感觉,茶品等级更高。 轻发观音-歪酸:工艺处理不当,怪异的酸味,饮完后难有好的感受。 关于“观音韵” 观音韵的说法极为混乱,但归根结底,它非常好解释。首先,观音韵与“观音煌”不同,后者是闽南语方言,指的是实实在在的味觉和嗅觉概念,而“观音韵”是文人墨客的作品,具体何人提出无从考证,但肯定是在传统观音时代。从文学角度来看,此处的“韵”字与“余韵绕粱”的“韵”字同解,后者指的是一曲音乐终了,众人皆陶醉其中,音乐仍然在耳中回荡一般……“观音韵”所指的同样如此:在你喝完茶之后,口中茶感良久存留,口中生津不断,宛如仍在饮茶一般。它描述的是茶品喝完以后一段时间的主观感受,而非是客观的味觉或者嗅觉概念。关于“观音韵”的解释,属于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如果你愿意,当然也可以把它当作是某种味道,因为“观音韵”没有权威定义,大家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一杯清茶酬知音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