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qi2008 longqi2008
那边的斜阳草树,预示着我的生命日笃。我翘首回顾,故乡已经穷途末路。未哭,只是未到伤心处。
关注数: 287 粉丝数: 323 发帖数: 14,283 关注贴吧数: 30
想入2014款的15‘ rMBP,谁能推荐一下配置勾选吗? 我个人其实比较纠结的是三个可选项: 1、CPU 2.5GHz(3.7GHz) --> 2.8GHz(4.0GHz) 升级CPU价格是:1375 2、闪存 512G --> 1T 升级闪存的价格是:3425 3、Apple Care+ 买Apple Care+的价格是:1798 如果全部升级的话,在教育商店的价格23086,这个价对一个学生党来说实在是太丧心病狂了。 既然是学生党,不像上班族那样设备多,且综合需求很多,比较希望一台笔记本兼顾强劲与便携的最大化。 现在的设备有一台板砖17寸dell(买于两年半前,当时想的就是要大屏爽,现在能随时出手,所以才考虑的mbp)和一台13寸mba(一年半前买了mba后才真正意识到便携的重要性啊,求别说壕,奖学金买的,真心是觉得想要改善一下自己的编码体。) 主要用途就是编代码,偶尔剪辑会有剪视频的需求,要说打不打游戏,虽然几乎不打游戏,但是现在的windows本上还是留了几个游戏以免实在是不爽的时候有个东西能够上去发泄一下,steam是装了的。 有人说编代码用mba就够了,实际上我在mba上发现已经很吃力了,比较重度的使用是开两个以上的xcode项目,同时挂上一个linux or windows虚拟机,开三四个文档,chrome safari各开十多个标签,同时还要外接显示器演示给其他人。 说一下我自己的顾虑: 如果买rmbp的话,可能三年内是不会换机器了。既然三年内不会换机器的话,对有一点自己的顾虑。 关于闪存,我比较想直接上1T闪存,现在的windows笔记本是1T HDD已经用掉600+G了,加之三年下来积累的东西可能会更多,而且自从mba闪存习惯了后感觉彻底受不了HDD的龟速了。而且感觉比起当年上700G闪存要7k+,感觉要心里过得去得多,但还是有点小贵啊。 关于CPU,如果升级闪存的话,感觉不升级CPU又有点儿过意不去啊,不知道这个幅度的CPU升级考虑上三年不换机器是否值这个价?另一方面毕竟和闪存比起来CPU还是便宜了2k。 关于Apple Care,考虑这个的原因就是三年不换机,万一有什么问题,Apple Store的保修感觉是很靠谱的啊。 关于买还是等,主要是明年苹果的动作到底会是怎样的?如果明年还是和这两年一样只是小幅升级一下CPU的话(boradwell会上下一代吗?会出现什么样的格局?)… 所以希望大家能帮忙彻底分析一下2014 rmp 15 inch的升级策略。
- -谁能把这个结果跑出来 (暴躁) 昨晚一晚上在跑,早上起来发现系统崩溃了。 Maximize[{(Subscript[p,11] + Subscript[p,12] + Subscript[p,13])*3100 + (Subscript[p,21] + Subscript[p,22] + Subscript[p,23])*3800 + (Subscript[p,31] + Subscript[p,32] + Subscript[p,33])*3500 + (Subscript[p,41] + Subscript[p,42] + Subscript[p, 43])*2850,Subscript[p,11] + Subscript[p,21] + Subscript[p,31] + Subscript[p,41] <= 10 && Subscript[p,12] + Subscript[p,22] + Subscript[p,32] + Subscript[p,42] <= 16 && Subscript[p,13] + Subscript[p,23] + Subscript[p,33] + Subscript[p,43] <= 8 && Subscript[p,11]*480 + Subscript[p,21]*650 + Subscript[p,31]*580 + Subscript[p, 41]*390 <= 6800 && Subscript[p,12]*480 + Subscript[p,22]*650 + Subscript[p,32]*580 + Subscript[p,42]*390 <= 8700 && Subscript[p,13]*480 + Subscript[p,23]*650 + Subscript[p,33]*580 + Subscript[p,43]*390 <= 5300 && Subscript[p,11] + Subscript[p,12] + Subscript[p,13] <= 18 && Subscript[p,21] + Subscript[p,22] + Subscript[p,23] <= 15 && Subscript[p,31] + Subscript[p,32] + Subscript[p,33] <= 23 && Subscript[p,41] + Subscript[p,42] + Subscript[p,43] <= 12 && (Subscript[p,11] + Subscript[p,21] + Subscript[p,31] + Subscript[p,41])/(Subscript[p,12] + Subscript[p,22] + Subscript[p,32] + Subscript[p,42]) == 10/16 && (Subscript[p,12] + Subscript[p,22] + Subscript[p,32] + Subscript[p,42])/(Subscript[p,13] + Subscript[p, 23] + Subscript[p,33] + Subscript[p,43]) == 16/8},{Subscript[p,11], Subscript[p,12], Subscript[p,13], Subscript[p,21], Subscript[p,22], Subscript[p,23],Subscript[p,31], Subscript[p,32], Subscript[p,33], Subscript[p,41], Subscript[p,42], Subscript[p,43]}]
今天看新闻看见个 王骁威 给个转载 激励各位同学 90后大学生为破数学难题错过研究生考试 面临深造无门 凤凰网2012-11-06教育 原标题:想要深造却无门 王骁威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文 一名大四本科生成功破解了国际数论学界的一个猜想,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最权威的数论期刊上,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实现了第一步“数学梦想”,却错过了国内研究生考试报名,想继续研究数学的他如今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尴尬。 他将眼光瞄准了数论 1990年出生的王骁威,是韶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四学生,他说自己从小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初中时自学了高中数学课程,高中时自学了大学课程,本科时就开始研读国外原版数学理论,准备着手破解数学猜想,他将目光瞄向了数论。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理论,是数学中的数学。”王晓威说,大三上半学期开始,他开始研读加拿大数学家Richard K·Guy的著作《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这本书列出了许多数论界中尚未解决的猜想,王骁威将“仅用1表示数中素数猜想”确定为自己的攻坚目标。 发现反例推翻了猜想 仅用1表示数即只用1通过加法和乘法以及括号来表示自然数,对于给定的自然数n,用1来表示时,1的最少个数记为f(n)。Richard K·Guy提出数学猜想:对于给定的素数p,f(p)=f(p-1)+1是否成立,这个猜想自提出后一直未能获得解答。 经过四个月的钻研,王骁威运用**论的运算、分析、优化,成功发现这个猜想的反例p=353942783。发现反例之后,王骁威陷入兴奋,把整理成的报告寄给国内几家杂志社,结果却令他失望,几家杂志社对他的论文均不感兴趣。 “我也怀疑过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但对数学的强烈兴趣让我坚持下来。”王骁威说自己将论文译成英文,投往全球最权威的数论杂志———美国艾斯维尔出版社的《数论杂志》(SCI),国外专家的青睐终于让他收获成功的喜悦,论文发表在杂志第133期上。数学大师丘成桐也通过邮件与王骁威交流,并对他表示肯定。 “问题的难点在于数据量太大,无法直接编程计算”,韶关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简国明说,王骁威给出的优化计算方法和讨论关于证书复杂性的若干性质,如连续几项函数值的关系和递推关系等,否定了整数复杂性和数论之间的必然联系。 愿意一辈子钻研数学 简国明说,尽管王骁威所破解的数学难题与“孪生素数”猜想、“梅森素数”猜想、“奇完全数”猜想等著名猜想相比,较为简单,与困扰国际数学界多年的哥德巴赫猜想更不可同日而语,但一名二本院校的本科生运用较为基础的数学理论破解数学难题,仍然难能可贵。简国明希望王骁威能继续深造,在数学领域取得建树。 “我原本以为可以通过破解难题获得保研资格,可是韶关学院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没有保研资格”。王骁威说,自己也想继续读书,却不得不面对无学可上的尴尬,已经大四的他错过了研究生网上报名机会,保研无望,只能另寻他路。 “我们也在向其他同行推荐,希望有一个学校接受他,不要浪费了这个好苗子”,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曾峥也是数学专业出身,他告诉记者,若实在找不到好的出路,韶关学院将考虑给王骁威提供一个相对清闲的后勤岗位,比如在办公室端茶送水,让他有充裕时间继续数学研究之路。 王骁威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有一所好的大学可以给他提供机会,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他会先找份工作,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继续他的数学研究。“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研究环境,我愿意一辈子来钻研数学。”他说。 浏览原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