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孟繁林 大连孟繁林
关注数: 364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1,886 关注贴吧数: 18
傅佩荣论亚圣 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联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孟子主张“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培养“浩然之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孟子与当时手握大权的诸侯见面时,当然明白这些诸侯想要的是什么,是富国强兵,是称霸天下。结果,他所提供的却是仁政。一个人怎能如此“对牛弹琴”而依然充满自信呢?这就有赖于口才了。孟子的口才来自丰富的学识与人生经历。他随口引述《诗经》与《书经》,显示超强的记忆力,因为这些资料是大家都接受的古代智能,所以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他还能灵活运用,把古典引入现实处境,让诸侯无言以对,只能茫茫然地点头认可。  孟子的仁政并非纯属理论,而是要由经济政策着手,对农业社会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养生送死无憾,然后加以适当的教育,提升人伦秩序的水平,国家自然上轨道。要推行仁政,国君必须减轻赋税,照顾百姓,或者就抓紧四个字:“与民偕乐”。君民同心,天下怎能不治?孟子反复说明如何进行经济改革,但是并未引起共鸣,因为若要与民偕乐,则诸侯首先就得放弃“作威作福”的各种特权,还须克制“好色、好勇、好货”的无穷欲望,然后呢?再经常听取孟子的教训。  但是,孟子光是以辩才取胜的吗?当然不是,他主要是靠圆熟的思想系统。他凭什么再三强调“仁者无敌”?因为百姓归向仁者,是出于无法遏阻的天性。那么,人的天性是什么?  孟子所说的是:人心有四端,从这四端引发、充扩、实践之后,才有“仁、义、礼、智”这四种确定的“善”出现。因此,他一再使用“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水无有不下”等比喻来描写人性,意思是要肯定:人性是一种动态的力量。人只要真诚自觉(思则得之),立即会发现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要求自己行善。我称此一说法为“人性向善”。把握这一点,才能明白孟子谈修养、谈养气、谈知言、谈政治经济、谈治国平天下的一切理论。确立这一点,人生重心立即由外转向内;人生价值也随着主体而确立,但是并不因而忽略“天”;人生快乐自然不待外求,并且可以清楚地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