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孟繁林 大连孟繁林
关注数: 364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1,886 关注贴吧数: 18
关羽之“义”与孟子之“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反应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历史演义小说。“关云长义释曹操”、“张翼德义释严颜”、“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等故事或通过人物口说,或诗赞,或论赞宣扬“义”的不胜枚举,但这个“义”属于封建社会范畴,只是私有制经济关系产生的道德观念。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危处不愧青天,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疾驰时毋忘赤帝”。   “义绝”关羽是全书表现“义”的主旨核心人物,作者塑造这一英雄性格的基调是忠义思想,把他作为“义”的化身来塑造,从结义到殉义,作者宣扬了关羽的“义”,而他的“义”恰恰体现了人民所理想的义气,符合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   其中,关于为保全刘备妻小,低头降曹,而对于曹操的“厚遇”,并未动其心志。在他身上体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精华。但他“知恩图报”的义气却深埋于心中,她为了报恩而主动请缨,斩颜良,诛文丑,解了白马之围;又为了报恩,在赤壁之战中义释曹操。他竟冒军令之险,弃盖世之功,置刘备统一大业于不顾,面对凄惶垂泪的曹操,动了恻隐之心而放虎归山。   三国演义中讲,关羽与诸葛亮定下军令状,誓要拿回曹操人头,于是埋伏在华容道堵截曹操,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人困马乏,身边只有300余人,关羽想杀掉曹操是轻而易举。可是当关羽真正的看到曹操竟下不去手了,最终还是放了他,据说历史上曹操是曾经在华容道受到了阻碍,只不过是碰到了一段泥泞道,于是下令让步兵拿草铺路,马兵才能顺利的通过,当时的伤亡也确实很大,但没有关羽伏击的出现。这是小说的伟大创造,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说,曹操兵退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是为了抵挡孙权,而不是诸葛帝王的纠缠都非常的深,对刘备是义无反顾的追随,对曹操也是有情有义。写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的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而孟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道德。“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亮洞察天机,是罗贯中故意这样写的。总之,关羽与三国中的两个帝王的纠缠都非常的深,对刘备是义无反顾的追随,对曹操也是有情有义。写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的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而孟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道德。“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代表人,他不仅继承了孔子的“仁”,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义”。《孟子》中有证可依。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   另外,在孟子的《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尽心上、下》中都有大量的“义”出现。   他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事方面要注重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   他反对告子的“仁内,义外”的说法,他认为“我行敬,故谓之内也”。义,也是人们的鲜艳的内在的道德意识。   他发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使之成为仁义的思想行为。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无论关羽出于什么原因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无论史实是否如此,《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现在许多的关帝庙及与“孔圣人”齐名的“关公”的称呼中,可以看出关公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关羽之“义”与孟子之“义”有相同之处吗?   由于关羽和孟子所处时代不同,关羽遇明主刘备,并备受重用,愿肝脑涂地地为其效犬马之劳;二孟子生不逢时,有才不被重用,终日郁郁寡欢,造成了两个人物性格上的差异.   关羽和孟子,一武一文,关羽可以策马疾驰疆场,为主立功;而孟子凭借著书立说,规劝当权.   但是关羽的武之“义”与孟子的文之“义”相似至极.关羽作为一名武将,在为刘备打天下时,不惜生命,可谓“士为知己者死”;而身在曹营之时,也不忘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种知恩图报得精神,在今天仍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孟子作为一名文人,在忠君却不能被启用时,借助手中的笔劝诫为人修身齐家,为君治国平天下都要依靠仁和义。他主张在处理邻国关系上,本着道义的原则,友好睦邻的政策,这与关羽的“义”,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回报和温情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关羽的“义”体现在他的行动上,而孟子的“义”体现在他的理论上,实质还是一样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