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居野马 钉螺9
关注数: 34 粉丝数: 64 发帖数: 3,717 关注贴吧数: 39
老问题:我等如何练长音? 刚看到一个老帖子,问:用什么箫练长音好? 我低头想了很久,忽然笑了! 大部分人都认为练长音是为了练气,我一直也认同,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枯躁的长音练习,就象为了唱歌好听而每天去吊嗓子。 现在我似乎明白了练长音的真正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将每个音吹稳、吹准,然后吹出各种变化,比如轻重,渐强渐弱,还有什么浓淡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用什么箫来练?如何练? 首先,我个人认为不必刻意去选什么箫来练,而是每支箫都应该练熟,因为每一支箫对口风、气息的要求都不尽相同,除非是倒模做出来的合成箫。我们平常说的吹开,实质就是一个熟悉箫的脾性、特点的过程,以及完成磨合的一个过程。 其次,拿到一支箫,该练长音还是要练,但不必太刻板,比如在练习曲子前,先练一段长音,对照调音器看每个音是否已吹准、吹实,如果不准或者不稳,就要作一些调整,直至进入最佳的状态;或者吹一段曲子,再吹一段长音,看一看吹曲子和吹长音的音准、音色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也要进行调整,直至渐趋一致。这样,既不会太枯燥,又达到练习的目的。 最后一点,练习的曲子应相对固定,比如一支箫绑定一首曲子,死嗑!练完长音练曲子,练完曲子练长音,好此反复的强化肌肉记忆和听力,练熟后即使不看调音器也能听出音准有没有漂移,潜意识会帮助你在吹的过程中作出调整。 以上做法可能只适合逍遥派的爱好者,也就是没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自娱自乐的这部分人,比如我本人。如果想进步更快,或者更专业一些,还是按照老师的指点来练!
说说篠笛的特色和特征! 首先声明本贴为抛砖引玉贴! 我没有摸过正宗的篠笛实物,所谓正宗就是出自东洋本土的传统作品,估计和尺八一样是有很多流派的,有名家当然也会有普通的工匠。 因为我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做过不少无膜笛,加上特别喜欢篠的制式,所以自己摸索做了一些篠笛制式的无膜笛,甚至是篠笛制式的箫,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良品率有点低,但架不住量多,也有几支达到合格的,但真正满意的只有一支相当于十本的无膜笛(图右)。用国人的思维去理解,十本相当于G调梆笛向下扩一个低音,筒音作3的唱名为3~5~6~7~1~2~3~4#。 有了这支满意的样品,我以这支样品作为对照,用不同的竹材又做了一支(图左),结果差别很大,首先指孔大小差很大,音色也有不同,连带指法也要做一些调整。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篠笛的选材和制作参数还是有讲究的,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充分展现出篠笛的特色和特征,希望有行家能指点一、二! 比如:十本的篠笛,内径和壁厚取多大最佳,吹口要做多大?这里我不问指孔做多大,因为指孔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而是由内径、壁厚和吹口大小等因素来决定的。 下面是二支篠笛制式无膜笛的实物图片,左图内径12.5mm,壁厚3mm;右图内径14.5mm,壁厚3.5mm;吹口纵径都是12mm左右;左图无尾,右图有尾和辅音孔。大家看看哪一支更象篠笛?
关于七孔笛箫制作的一些体会 这里说的七孔,是指在传统六孔笛箫的基础上加开一个低音孔3。如果做成笛子,就类似于东洋的“篠笛”,做成箫的貌似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在折腾,下面说一说我的一些体会。 七孔笛(篠笛)因为多做成无尾,所以平衡性比较差,也就是音准容易漂移,而且筒音及第一孔的音容易发闷、音量小。这两个是最大的问题。 音准漂的问题是天生的,想要改善的话可以象传统的六孔笛一样加个尾管,这是个折衷的办法,不过就失去了不少“篠笛”的味道。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演奏时按一孔来解决(演奏上把位音时)。 筒音和第一孔声音发闷的问题,应该在设计的时候就尽量规避。解决的办法是吹口和音孔尽可能做得大一些,我的体会是吹口做到12mm(纵径),音孔在10mm(平均)左右的话,筒音及一孔发闷的问题就会有较大的改善。 另外一个就是下把位指孔布局的问题。因为多了一个低音孔,"五本"以下的笛子下把径按孔就会有难度,我的解决办法是提1孔,降2、3孔,但是提1孔的话,孔径就要减小,声音发闷的问题又会浮起来,这是一对矛盾,没有办法,只能在能按住孔及音色之间进行平衡。 最后一个就是关于七孔短箫的问题,我觉得蛮有意思的,比笛子好做,不用为下把位按孔的问题烦恼,音色、音准更好平衡。 嗯…就分享这么多吧!
我的制箫故事---(3)最后的救赎 我以故事的形式发贴的原因,主要是想将过程记录下来,方便自己以后查阅,否则时间长了,自己都忘记做过什么。当然,如果大家觉得有用,也可以作为参考,有错误的地方,也希望箫友们能指点出来,大家共同提高! 当初做这支E调的桂竹箫的时候,刚学做箫不久,也没有老师指点,所以在各种问题叠加下,砸了!后来改过一次,将管头加长了一些,但一、二八不合度,三八明显偏高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还是废了。 这一次,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之后,我对改好这支箫是有信心的,制订好方案后,就动手了。 现在没有当初那么火急火燎了,一切按部就班。首先截去头尾各一段,从另一支箫锯下一段替换箫头。我还制作了一个长柄球磨头和砂布卷,重点将竹节部分打磨平整。接口我用薄竹管来做,主要是方便后续的内径打磨,保证内径平滑过渡。 按照开工前的设想,我将吹口1/8这一段打磨至23mm,1/8至1/4这一段逐渐缩至22mm,1/4至3/8这一段渐小至21mm左右,3/8后扩管,管尾的內径也扩到了22mm左右。 打磨好内径后开始接管,然后开吹口,试吹,这时基音的长度为635mm,和树脂箫一致,筒音三个八度是合度的,音准也在点上,但是指孔的音准整体偏低,多达半个音。 这时也已经没有退路,我用树脂胶固定接口后开始修指孔,一个一个往上修,当所有的指孔都修至极限后,一、二八是基本合度的,但整体仍偏低50~60音分。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磨短吹口端,重新开吹口,开始缩短了5mm,还是不行,于是继续磨,直至磨短了将近10mm之后,音准才算是勉强提了上来。这个勉强的意思,是平吹的时候偏低较多(20~30音分),只有压低箫尾、抬高口风才能将一、二八度吹到原来三八度的音准上,和前面改过的两支箫类似,这也许是内径偏大过多的缩命,似乎无解! 吹口端磨短后,三八度的音准又偏高了,但这个难不倒我,我用一段长6mm左右的竹管将尾孔堵上,适当打磨内口,将三个八度的音准都压回了原来的水平。 至此似乎可以收工了,但我发现吹一、二八度音的时候,抬高口风的吹法有点嗑嘴,非常别扭,比前面两支都难吹。实在是没辙,我决定再搏一把,在吹口端加了个“息返”,这个我以前做过不少,驾轻就熟。 理论上加“息返”会降低音准,对三八度的音准影响更大一些,但当我加好“息返”后发现并非如此,实际的结果是:影响微乎其微! 加“息返"后比原来好吹了很多,但要将音吹准还是有点嗑嘴,我试了很多角度,意外发现斜吹(右偏30度)的姿势更容易将一、二八度的音吹准,也更加稳定、舒适、不嗑嘴,也许是距离吹口更近的缘故!这个结果令我有些无语,早知如此我就将吹口开偏一些了!但,然并卵,这再一次支持了我的"歪嘴”理论,真是实践才能出真知! 对这次的结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不完美,但到少解决了问题,也为今后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能耐心看完故事的都是好人,为你们点赞一下,谢谢!
我的制箫故事----(2)细节决定成败! 这支降E调箫是我以前用300多米的斑竹料做的,做的时候只有半年多的制箫经验,理所当然失败了!主要的原因是基音长度取短了,我记得当时的长度是645mm,三八度偏高50~60音分,没法用。 后来因为吹口处裂了一条长缝,我顺势换了个头,将基音长度增加了15mm左右,因为吹口处的内径较大,不太好吹,我当时正对“息返”感兴趣,所以就在吹口处加了个挡圈,变成了半封口的结构。试音的时候三八度准了,高音7和倍高1都很正点,但一、二八度整体偏低20音分左右,还是不合格,当时我心情也不太好,认为没救了,将其打入了冷宫。 近日看到这支箫我心有不甘,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将吹口的"息返”挡圈磨掉,并将接口以上这一段的内径磨大了一些,同时将吹口后缘磨低,成斜坡状,这样才不磕嘴,也方便调整口风。这样简单的处理之后,我发现音竟然准了,我后来总结不是箫有了大的变化,而且通过吹口的调整而改变了口风,从而将一、二八度拉平了! 本来事情可以到此结束了,但怎么看这支箫怎么不舒服,是真的难看! 当我看到箫尾还有一段长10来cm的竹节,眼前一亮---感觉就是它了! 想到就开干,我将箫尾锯掉了长13cm的一段,用来做箫头,将原来的箫头部分也锯掉了同样长的一节,然后就是打磨内径,开吹口、做接口了。在操作的时候我留了一个心眼,将前面1/4(长16cm)这一段内径打磨至23mm,比下段内径略大,理论上均匀打磨这一段可以提高筒音一八度,对二八、三八影响不大(对冲)。试吹的时候我发现做吹口的时候后缘磨过头了,比吹口还低,有点漏气,没有办法,只好磨低前缘,重新开吹口,保持吹口下缘略低于后缘。这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高音7偏高了20音分左右!没得办法,只好封掉基音孔,将基音孔下移5mm左右,再试吹,高音7正常了,但筒音一八度又偏低比较多了!于是我干脆将接口以上这一段打磨至24mm,一八、二八上来了,但高音7又偏高了(倍高1正常)! 还是应了那个老话:按下葫芦浮起瓢! 最后我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做下去,将接口用树脂胶封牢,第二天开始修吹口,这个时候除了筒音,其它孔的一、二八整体偏低15音分左右,二八偏低还多一些。没办法,只能一个一个往上扩孔,一边扩一边试,最后将指孔修圆修平,最大的指孔修到了11mm左右(纵径)。最终的结果还算满意,慢慢适应吹口后,一、二八可以和三八拉平,但二八度更容易偏低一些,开始令我有些纠结,但我发现好处是这样更适合高音弱吹,吹高音反而更省力一些,因为我吹高音的时候习惯将下唇前移一点点并收紧,相当于抬高口风角度,如此反而是因祸得福了! 嗯…还有一点,当我修完指孔后试吹了几曲,意外的发现高音7被压下来了,吹单音还是会偏高10~15音分,但连吹的话居然就准了! 最后说一下结果:一、二八度重合,但音准漂移比较大,需要比较准确的调整和控制口风,对听力的要求也比较高;三八度,高音5开八孔吹是准的,音质也比按2~5~6~7孔好,高音6、7,倍高1、3也是准的;倍高2开1~8孔易激发,但偏高20~30音分,其他指法比较难激发;倍高4半按4~7孔可以激发,但同样偏高20~30音分。这个结果对于一支内径偏大的箫来说已经很难得了,所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次的改造可以说动用了我全部的知识储备,侥幸成功了,总结起来就是很多不起眼的细节对结果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最好能提前做出预判,否则会走更多湾路!
我的制箫故事----(1)失败是成功之母 本来想当回个看客,但看到箫吧有人成天发起一些无聊的话题,我还是忍不住发贴的冲动,无他,主要是将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参阅,其次呢,是想给同道们作一些参考,或者将其中的错误指点出来,大家共同提高! 言归正传。 近日整理杂物时无意拿起了以前做的第一支竹箫。这支箫的料子是我买三支桂竹料时卖家送的,所以我认为是比较差的料,于是就拿来练手了。 一开始我的目标是做成G调,而且是做成所谓的曲线内径,由于没有经验,理所当然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一是内径开大了,而且曲线的设计也不合理,二是我完全不懂内径调音,三是用的是笛子的开孔比例。 后来我在半懂不懂的状况下改过一次,就是在中间接了一段竹子,将基音长度加到了570mm,计划改成F调。结果还是不行,主要的问题是整体还是偏高,其中三八偏高50~60音分,二八又比比一八高30音分左右。这是完全不可用的状态,所以我将它扔在角落。 前几天无聊,拿出来试吹了一下,发现音质还不错,而且当初做的是Ⅴ口,还是比较有特色的,于是我决定对它进行三次改造,反正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 改造的第一步,当然是重新接管。现在我学乖了,基本上都是以高音7、倍高1来测算基音长度,原管的高音7偏高了60音分左右,所以我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基音长度需要增加15mm,也就是总长为585mm。计算好后锯掉原来接的那段竹管,换上了一段更长的管子,这样总长大概是586mm。用胶布将接口临时绑紧试吹,高音5、高音7和倍高1都达到了F箫的标准,第一步算成功了。 但接下来的过程有点折磨人,因为接管之前我阴差阳错将接口下段(管子中段)打磨了一段,已经磨到了七孔的位置,内径由20mm增加到了21mm,后来发现不对才停了下来,无奈之下只好将上段的管子也磨到了21mm,吹口14cm这一段更是磨到了22mm。 这时候我就犯嘀咕了,这一次估计九成是要黄了。犹豫了一阵,我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做下去。 本来是应该先将内径重新设计打磨后再修孔,但我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只好反其道而行,先修孔看看能修到哪个程度。 重新接管后筒音的一、二、三个八度还是基本重合的,于是我从一孔开始修,试吹的时候一孔偏低比较多,一、二八都低,达到50音分以上,我大刀下去,一直将孔修到了13mm左右,音准才比较接近,但还是偏低15音分左右。先不管它,继续修二孔、三孔、四孔,结果越往上偏低越多,将指孔修至极限(13mm)还偏低30音分左右,反而是上把位的四个孔好一些,未修之前也只是低了20音分左右。 我停下来思考了好一阵,问还是出在内径上,于是我将四孔之上的内径全部磨到了21mm,本来是还要往下磨的,结果磨不动了,竹子太硬,只好放弃。 试吹了一下,下把位的四个孔音高都提了上来,四孔、三孔变化最明显,但整体还有点偏低,我的解决办法是将指孔的内缘磨大磨薄,这样下把位的问题就基本能决了。上把位的内径已经没有多少折腾的空间,我按照老规矩来修孔,修完孔后一、二八还是偏低,但可以通过调整角度、口风来控制,虽不够完美,但我还是决定先放一放。 修完孔后回过头测试高音7、倍高1的音准,发现偏高了30音分左右,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苦思了半天,好象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内径过大所致,而且我为了提高一、二八度,将管尾的内径也磨得比较大,末端更是达到了22mm。 没辙了,这个时候我想到了盖那笛的操作,于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在管尾镶了一段7mm长的竹管(内径18mm),试音的结果高音5、高音7、倍高1都回归了正常…嗯…运气不错! 接下来修了一下吹口,将上缘扩大至10mm,然后就是上胶固定接口了。 最后的结果不算太满意,主要还是一、二八度需要调整角度、口风才能达到标准,这个待以后再慢慢调整吧!
关于箫的内径和基音长度 我看过一篇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文章,忘记原作者是谁了,文中有提到过箫的内径选择问题,有一段记忆比较深,就是:箫的基音长度和内径最佳比例为30,可以在28~32之间浮动。 我早期就是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做了不少平行管的箫,因为制作水平的问题,而且用的是笛子的开孔比例,音准偏差较大,特别是三八度偏高50音分都是正常的,所以这批箫基本都废了。一开始怀疑是内径过大引起,因为F箫内径我取到了20mm,大C做到了24mm,比别人做的都大。 后来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我决定死马当做活马医,将这些箫的管头加长,改了几支,结果一直不太满意,一、二八基本合度了,但三八度仍偏高。最近突然开窍,将改过的箫重新试了一遍后,觉得还是加得不够长,于是决定按照高音5、6、7的偏高程度来确定加长多少,比如偏高60音分,那就加长15mm(4音分/1mm),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成功改好了一支大D(内径22mm,基音长度710mm)和一支大C(内径24mm,基音长度798mm),算是意外的收获。所以原因并不是内径大了,而是基音长度和开孔比例没有弄对! 过后反推,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按照比较权威笛子的基音长度和开孔比例开好孔,再将管头加长到合适的长度后,基本就和现在大家普遍采用的开孔比例一致了。比如:按大D笛子的基音长度681mm和开孔比例0.44~0.51~0.59~0.69~0.74~0.84做出的箫,当我将管头加长29mm后,倍高1以下的音就全准了,这时的基音长度为710mm,各孔的孔距也相应增加,计算出来的开孔比例就变成了:0.4628~0.53~0.5659~0.7026~0.7505~0.8464,除了二孔稍偏高,其他都非常接近现在制作箫的开孔比例。 接着我又测量了任老师制作的F调树脂南箫(内径18mm),实测的基音长度为595mm,然后我用大F笛子的基音长度(571mm)算出六孔的孔距+24mm(595-571),再以这个孔距除以595,得出的比例为0.4625,和我实际操作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所以现在我觉得:箫的基音长度和内径比在28~32这个范围之内都是可行的(琴箫、雅箫不在此列),不应出现八度不合的问题,有的话也是制作出了问题。至于基音长度,按照我上传的这张表,以笛子的开孔比例算出第六孔(最上一孔)的孔距,然后加长管头,当加长后的六孔孔距除以基音长度(同步加长)的比例为0.4625左右时,基本上就是实际的基音长度了。当然,这只是标准内径(大内径)的计算方法,如果内径较小,是需要加长的,比如我做好的15mm内径琴箫,基音长度就是607mm。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新人有所启发!专业人士和高手可自动略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