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t xcat
关注数: 56 粉丝数: 50 发帖数: 1,928 关注贴吧数: 15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背后永王璘案的真相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至德二载二月,江淮兵马都督永王磷率水军自江陵沿长江下扬州至润州时,遭到唐肃宗镇压,被宣布为“叛逆”.永王磷江淮兵马都督从事李白,遂亦为“从逆”.今依据原始文献尤其若干未被删改且未被研究者采用过或未被充分采用过的原始文献材料,包括《旧唐书》、《册府元龟》、元结《为董江夏自陈表》、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等,第一次提出:至德元载七月玄宗入蜀途中曾经有对永王磷的第二次任命: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磷下扬州时,玄宗诰命完全合法;永王磷水军下扬州的目标是海路取幽州,而唐代扬州海运可以直至幽州;肃宗蓄谋镇压,挑起冲突,以磷为“叛”;唐代宗即位诏已为永王磷昭雪。本文结论:所谓永王磷“叛逆”案纯属唐肃宗制造的冤案,所谓李白“从逆”案亦纯属冤案,应予彻底推翻。 史书不见肃宗有公开反对永王璘水军下扬州之任何记载。假如肃宗反对,也就不会有永王璘水军下扬州的行动,和镇压永王璘水军的悲剧。何以肃宗没有反对永王璘水军的行动?其故当有三点。第一,依照册命约定,收复上京之前玄宗有权处置南方军政事务并通报肃宗认可。第二,永王璘率水军下扬州海路北上取幽州覆贼巢穴,与肃宗谋主李泌主张出塞北东进取幽州覆贼巢穴[18],十分相似,同为出奇制胜根除叛乱之最佳战略。显然,反对上皇命永王璘水军下扬州海路取幽州,既不合法,亦完全失理。第三,肃宗由抢夺皇位而来的阴暗心理,将玄宗及永王璘视为如同安史叛军一样的敌人,不可能与之有开诚布公的对话。
唐玄宗时期的中央政府改革 玄宗以前几代君主朝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宰相太多,其中许多人的任期又很短。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中宗和睿宗时期,这样的任命为数很多,其中许多人的任期只有几个月。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如果要有效地处理政务,这个班子是庞大臃肿的。   削减人数的步骤在睿宗时期,已经开始进行。到710年末人数减到六人,到睿宗执政时又减到四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其中一人为当然的宰相。   人数的这一减少又伴随着重大的形式变化。在7世纪的最后25年,中央执政的主要机构尚书省的地位已经逐渐下降。到武后朝末期,授予尚书省仆射同平章事所拥有这个或那个头衔的做法已成惯例。在711年,这一通例已被正式规定,从此除非有特别任命,仆射不再是宰相。713年末,这一规定又被重申,仆射称丞相。   此外,由当然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例如,714至724年,无尚书省仆射,而在714至720年,门下侍中和中书令从未同时在职,所以只有首席宰相依据职权任其中一职,而由另一宰相任另一省的副职。   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渐合并。它们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规的检查和复审。它还充当一小批与皇帝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宰相的秘书处。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们,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手。   根据宋璟的建议,在717年阴历十月实行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试图恢复公开处理朝政的做法。在武后时期,许多事情都在私下解决,尤其是御史们有权避开负责保存记录的起居注史官进行秘密弹劾。这种做法现在被禁止,除了机密之事外,一切事务的处理都在朝廷公开进行,并由史官予以记录。   进一步的重大变化是御史台的改组。自684年以来,掌肃正行政的御史台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中央政府的官员,另一部分负责在地方任职的官员。这一情况反映了在官僚体制内部两部分精英集团的界线日益明显的倾向。一部分几乎只在京师任职,其中包括许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另一部分则在地方任职,而且任期往往很长。在713年,这一界线不复存在,御史台被改组成单一的机构,如同唐初。御史台的这一改组标志着试图系统地重新统一官僚机器的活动的开始。#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唐朝如何过除夕? 唐朝时期,除夕叫做岁除。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当时过春节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孟浩然在《岁除夜有怀》一诗中写道“守岁家家应末卧”,反映了平民百姓家的守岁习俗唐代春节的守夜习俗一直传承至今。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守夜时,要整夜燃烧檀香篝火,皇帝一般大摆宴席,邀请皇亲国戚与朝中重臣参加,文人要赋诗唱和,十分欢快。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一诗中写道:“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虽写隋代,但唐代也是如此,宫中守岁时的歌舞升平景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状况。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朝人在除夕要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傩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以及执事十二人。唐朝诗人姚合诗中的“傩声方去疫”,说的就是这类活动。而且,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傩子乱驱妖。”王建写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说的就是这种独有的春节活动。
剑桥中国史对唐玄宗的总结 唐代诸君主中在位期最长的玄宗帝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他又使它的力量达到了新的高峰。对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难动荡的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执政期代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和在国内外同样取得成就的时期。但是他的统治以悲剧和灾难告终,这一结局主要是他自己的一些几乎摧毁这个王朝的行动和政策所造成。对在8世纪50年代后期撰写玄宗期历史的历史学者来说,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国的行政和资源过分紧张,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   但所有学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统治者,他给当时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此外,他多才多艺:他精于音律、诗文和书法,是许多艺术家和作家的庇护人。他还精通道家哲学,成了道教的主要保护人;尽管他早期的措施对佛教组织不利,但后来仍深深地沉溺于密宗佛教。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似乎与弟兄和家属都有很深的情谊,甚至他执政时期的正式记载,也把他描绘成一个十分亲切、体贴臣属和直率多情的人。就在他去世的一代时间中,出现了大量与他名字有关的半传奇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他对杨贵妃的那种招致不幸和灾难的感情成了中国文学中一大悲剧主题和无数诗词、小说和戏剧的内容。#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历史人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