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贤
w万小贤
心系彼岸,我等故乡......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6
发帖数: 2,691
关注贴吧数: 8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生西……
信愿念佛 同登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 ——《华严经》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九品宝莲,在脚跟底。 不念弥陀,辜负自己。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你我皆苦,同登极乐🙏
形异而体同,皆共成佛道*
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第四十二 悉得清净解脱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四十二悉得清净解脱愿。这一愿意谓:若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到我阿弥陀佛的名字,都能证入清净解脱三昧。安住在这样的三昧中,一念之顷,能分身无量,前往他方佛刹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寂定。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这一愿是针对他方国土的菩萨众而发的。说明阿弥陀佛悲心广大,不遗漏任一众生。他方世界的菩萨众闻信弥陀名号,都能得到清净解脱三昧。实相寂静,曰清净;寂照平等,名解脱。清净解脱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因为弥陀名号当中具无量寿清净功德,又有无量光解脱功德。三昧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住在这样的念佛三昧中,由止起观,寂中显照,上供诸佛,而不失寂定,动静不二,入出无碍,显示甚深法性缘起之妙用。 明代梵琦大师,先在宗门有悟,开堂接众数十年。晚岁退居,筑西斋静室,专修念佛法门。置一小床,趺坐默观,得念佛三昧,显现莲华楼台、西方三圣以及众圣围绕等。其诗云:“要观无量寿慈容,正在如今心想中;坐断死生来去路,包含地水火风空。顶分肉髻光千道,座压莲华锦一丛;处处登临宝楼阁,真珠璀璨玉玲珑。”证知此土大心行人,亦可得此愿的慈悲加持,获得胜妙之法益。 我等凡夫众生处于止中便容易昏沉枯寂,一旦动中做事,则容易掉举散乱,止观寂照,打成两橛。所以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令他方菩萨安住在寂照相融的三昧状况,显发无量光寿的体用,无量寿即自性寂定,寂定当中有无量光之妙用,无量光的妙用当下也有无量寿之寂定,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一如,寂照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圆成自行化他之菩萨行。《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也是这个境界,“无住”就是住在三昧,“生心”是要去做弘法利生的佛事。无所住即是无量寿,生其心即是无量光。所以他方菩萨要得清净解脱三昧,阿弥陀佛这一愿的加持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第四十一 闻名诸根具足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四十一闻名诸根具足愿。这一愿意谓:若我成佛的时候,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到我阿弥陀佛的名字,生生世世,直到成佛,都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萨观察到他方世界浅位菩萨众,修行到第三大阿僧祇劫,犹有六根缺陋之障,为人所讥嫌。这不仅会障碍出家,亦影响到讲经说法续佛慧命的效果。是故以同体大慈心称性发愿,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萨,由闻弥陀名号之力,纵令不生安养,在他方刹土修行菩萨道直至成就佛果的全过程当中,都不会有六根残缺的现象出现,证知闻名号的力量具足消业障的功德。是故闻信弥陀名号,执持在怀,便能令我们的六根聪利健全,身相端严,神定心怡,菩提胜心,常得增益。 六根残缺多由恶力所致。《地藏经》云:“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而闻信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执持名号,便可顿除多生业累,或现生转残缺为完具,或六根相续清净殊妙。《净土圣贤录》记载一公案:宋朝有一梁姓女子,从小瞎眼,念佛三年,复明。一天见虚空中垂下长幡和宝盖,净土佛菩萨现前接引往生极乐。是故信愿持名乃殊胜之美容妙法。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第十一 正定必至涅槃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的时候,国中天人必定能安住于大乘正定聚,必定能证到大乘涅槃佛果;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就不成佛。 阿弥陀佛因地为何建立此愿呢?法藏菩萨考察他方世界修行者,由于烦惑的厚重,在菩提道上进进退退,或功夫上轨道,又大多堕入声闻、缘觉地,成佛无期,甚或有堕入三恶道的厄难,是故法藏菩萨悲心启建此愿:在我成佛所住持的净土,诸往生者,悉得入大乘正定聚,保任行人不至中途退转或取证偏真涅槃,必定加持护佑其成就大乘的佛果。这一愿表明阿弥陀佛启建净土的终极目标,以一佛乘度脱众生,欲令一切众生速疾稳妥地圆成无上涅槃果。这条愿对修行人非常重要。我们通过佛的遗教与善知识的开导,知道本具佛性,发心修行,指向的目标就是成佛。然而吾人以通途法门依自力断惑证真,其过程可谓险象环生,稍失正见,即陷群魔,求升反堕,甚可怖畏,《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可资佐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凡夫众生自力怯弱,离却佛功德力的加被,将何以堪! 一般来说,吾辈凡夫在修道的过程中,有三关难以透过,第一是脱离三界生死轮回难,即透脱凡圣同居秽土难。修行通途佛法,破见思惑方可长揖生死,不堕轮回。这对末法众生来说,难得其人。而净宗信愿持名,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即可横截生死急流,由凡圣同居秽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不再遭受轮回之苦。第二是不取证偏真涅槃难。自力修行,勇猛精进,如救头燃,或可证人我空,得阿罗汉果。这时,往往得少为足,取证偏真涅槃,堕无为坑,饮三昧酒,对严土利生不生好乐。这在大乘菩萨道看来,乃焦芽败种,中止化城,永不得成就佛果,这是通途修行的一大陷阱。大乘圆教七地菩萨亦遭遇此困境,得十方诸佛加持劝勉,方能前行至八九十地。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得阿弥陀佛欢喜光注照,生起庄严净土、饶益众生的大悲心,进趋大乘佛果,修大乘菩萨行,不会滞留化城,以小乘自了汉为满足。第三是得阿惟越致成就佛果难。通途佛法修行,首先关注的位次是获得阿鞞跋致(不退转位),这相当于破一品无明之圆教初住菩萨以上的水平。如果一个修行人未能获得不退转位,便如空中柳絮,进退无据,属轻毛菩萨,动经尘点劫,进进退退,难成道果。譬如舍利弗在六信位时,因乞眼一事退失大乘心,六十小劫堕在声闻位,不能契证第一义谛。然往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入大乘之门,靠阿弥陀佛大悲光明愿力加持,即可安立于大乘正定聚。有如是决定成佛之因,决定圆证大乘佛果,菩提道上无有迂曲弯路。
大安法师:怎样才能专心念佛? 这是正常情况,不能说你一念佛 大安法师:怎样才能专心念佛? 这是正常情况,不能说你一念佛就能做到一心不乱,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要从专心念佛开始,你不能专心你就得找一些方法,为什么你不能专心?你打什么妄想?你在想什么?你在思惟一下,这些是不是很重要。真正你念佛的时候你至少要把那些事情基本上处理得差不多,不要去想它,然后你再去念佛。 你不要有牵挂,如果那个事情牵挂太重了,你就先把事处理完了之后再来念,这是第一个,你要思惟一下。第二个,就是没有什么牵挂时你还是打妄想,还是不能专心,这是与生俱来的妄念,它会像急流水,使我们这个佛号就像一片树叶,总是漂浮不定。这时候你可以采取印光大师的十念记数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一、念两句记二,循环往复来记,使你的心不跑,都摄六根,把六根都摄在这句名号当中,就能专心,眼睛不要乱看,耳朵不要乱听,耳朵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意根,就是给它记数,派一个任务记数。在六根里面,能把耳根和意根摄住,就等于把一切其它四根,就不摄自摄。你这六根都摄在这佛号当中,你能够念念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所以念佛一定要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作为自己专心念佛的一个原则,要把它落实下来,不能散乱心,尽管开始散乱,你一定要把散乱慢慢地收摄。摄到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程度。 就在阿赖耶识里面,佛号就熏习了一个新的种子,真如熏无明,我们自性的慧光就会慢慢地透显出来。是不是做到一心不乱你先不要去管它,你先从专心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下手。那个功夫的程度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法尔自然的事情,你不要去想它,你一追求它反而不行,这一定要注意。清净地专注地念清楚听清楚记数清楚,能做到这三清你就能够做到相似的专心。
大安法师:学佛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忏悔”两个字 大安法师:学佛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忏悔”两个字是梵文和中文的组合:“忏”是忏摩,就是陈述发露自己犯的罪过的意思;“悔”,是改往修来的意思。 为什么要讲忏悔业障呢?由于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如果这些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容纳不了。这些业就有障,为什么叫障呢?它能够障碍圣道,障碍我们生到人天善道,所以必须要忏悔。 佛制定这样的忏悔法,对我等众生非常有必要,大慈大悲。因为我们举心动念很容易造业,造业如果你不去忏掉,它就形成巨大的障碍。所以佛经常常讲有两种勇健之人:一种是不犯,不造恶业,不破戒,这是一种勇健之人;还有一种是犯了之后,能够见犯,能够勇于忏悔。那反之,就是愚痴的人。或者就是他犯了,他不见犯,或者见犯他不去忏悔。 智人和愚人虽然犯了同样的罪业,甚至大小一样,但它结果不一样。如果一个愚人他犯的恶业不是很大,但是他覆藏,不去忏悔,那么他未来要到三恶道受很大的恶报。因为覆藏的过程就好像天天加利息,天天在膨胀。但有智慧的人可能造的恶业比这个愚人还要大一点,但是他赶紧去发露,未来他还可能不会下三恶道。这就有一个比喻,虽然一块铁很小,但是是一块团在一起的铁,这就比喻造的业不是很大,但是放在水里还要沉下去。但有智慧的人,虽然造的业很大,铁的分量很大,但是他善巧方便忏悔,把这块铁弄成了一个钵,钵放在水上,它沉不下去。
大安法师新春寄語——靈明時輪恒轉,萬象更新。揖别烏金之歲,倏 大安法师新春寄語——靈明 時輪恒轉,萬象更新。揖别烏金之歲,倏爾又臨子鼠之年。欣逢新一紀之首歲,念佛行人亦應如鼠之未雨綢繆,廣積道糧。 鼠貌雖陋,而性具靈明。亦如吾人,雖禀生死業報之幻軀,實具靈明不昧之真心。一念靈明,湛然常寂,圓具萬法,即生佛不二之本覺。 又鼠性嗜貪,一切眾生亦如是。然于西方净土,釋尊唯患其不貪,故为具说娑婆之苦空無常,及以極樂依正莊嚴之常樂我净。吾人由是而愈生欣厭之心,矢志安養,即一念靈明所生之始覺。 又鼠为社君,因社而貴;念佛人为人中芬陀利華,因佛而貴。吾等浪子逃逸雖久,但能回心念佛,阿彌慈父即以無量光壽之無上果覺,全體相授,父財子用,恩榮無極。依阿彌而顯自心,親證離念靈知,以始覺之智,契本覺之理,即究竟覺。 是知念佛成佛,原是此現前一念靈明覺性之稱體妙用。是故,吾等念佛行人,皆當自信自肯,力修净業,往生樂邦,親證無生,安享故鄉風月。冀諸仁者,各自勉旃!
大安法师:修行以尘劳转菩提觉路 修行就是要离开 大安法师:修行以尘劳转菩提觉路 修行就是要离开尘欲,要发菩提心。觉明妙行菩萨进一步开示说:“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清净。”就好象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世间上的事情要做,而且在这竞争的社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整个过程当中,念头总是不得清净。那怎么办呢?觉明妙行菩萨他提出一种方法,大家注意,这种方法是对我们很管用的,就是“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这一法大家注意听了,就是你只要发一个心,发一个什么心呢?发一个远离,就是厌离娑婆世界求阿弥陀佛救度的愿,然后就在内心紧紧地把要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把它保持下来,然后就把原来对这种功名利禄奔走的心转换。这里提出的这种转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在念佛,但是你客观地、冷静地解剖自己,你一天到晚的举心动念有多少心是放在真诚念佛求往生上,有多少心是放在世间的功名利禄上。修心不是要一天到晚看别人,要看自己。我想这一看大家就会把头低得很低了,我们一天到晚,大部分还是这个世间的功名利禄,恩恩怨怨,人我是非,种种的妄想杂念。那要往生,要见阿弥陀佛的心在我们一天到晚的念头里面占了多少?我们要往生见佛的心对我们还是很生疏啊,世间的种种的事情还是很熟悉啊。所以不把这个生和熟的关系颠倒过来、转换过来的话,那我们这个心意识里面的所有的信息,还都是三界六道轮回的东西,这些奔走名利的心就是无明熏真如,我们的心是被这些五欲六尘的状态熏得越来越黑的,而这个念佛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这个心是真如心,以这个真如心熏无明才能使我们心渐渐地洁白。 所以这里又特别地提出“远离”。“远离”二字好说,“远离”二字要真正落实下来,对我们来说就太难啦。有很多同修说:“哎呀!我是想念佛,但没有时间念佛呀。”他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是奔走名利,他就哪怕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腾不出来念佛,你说他能够说是远离吗?我们今生遇到了念佛一法,却还是奔走名利,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佛在《无量寿经》里面当展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后,那样的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现在要觉悟啊!赶快把世间的事情放下,赶紧念佛,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无量寿,得到无量的快乐,无有边际。虽然这一世精进勤苦地念佛,但是这样的几十年,最多一百年的念佛,跟你无量劫轮转的时空比较只是须臾间,弹指间。你须臾间耳,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寿乐无有极啊。
大安法师:初学者宜从计数念佛入手 对初学者来说,宜从计数念 大安法师:初学者宜从计数念佛入手 对初学者来说,宜从计数念佛入手,功夫渐深,自然与弥陀名号的功德相应,令心趋向于清净。 凡夫众生开始念佛的心都是污染的、生灭的,只要是在心意识范围都不是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是要离开心意识的。 “心”是阿赖耶识,“意”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六分别识。未离开心意识,又称众生心、生灭心。吾人信愿念佛,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泯为一体了,全佛即心、全心即佛。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将心安顿在不生不灭的法性理体上,如是即有一定程度的清净心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还不叫究竟清净,唯有佛才是究竟清净。 了解这些修因证果次第后,还是要从老实计数念佛开始,每天至少念一万声以上,多多益善,念清楚、听清楚、计数清楚,每日数量用功课册记下来。 是否有清净心不必理会,功夫境界是水到渠成的,如果老是去琢磨,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往生一法全凭信愿持名,我们有信愿才会去计数念佛,通过计数念佛又能够增上我们的信愿,是由吾人信愿念佛这样恳诚感通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令我们横超到西方净土。 念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往生,只要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毕竟臻于清净,因为极乐世界是清净的法性土,有极大的加持力。 而在这个世间想求清净却甚难甚难,因为这个五浊恶世,整个的环境和众生的心都是染浊的,吾人处在这种浊染的时空中,不能不受影响。 所以我们要明白,是通过计数念佛渐次获得清净心,不是想有清净心便能得到清净心的。 是故我等净业行人当在计数念佛上下功夫。制订定课与数目,循规蹈矩地完成,日积月累,自然成办往生资粮。
大安法师:释迦牟尼佛为何要我们念阿弥陀佛 有人问:“为什么 大安法师:释迦牟尼佛为何要我们念阿弥陀佛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反而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或者说:“不叫我们念十方诸佛,为什么偏偏只念一尊佛呢?”反正我们的问题疑问会很多。“那为什么念西方的阿弥陀佛?东方还有阿閦佛,为什么不好啊?还有弥勒内院,离我们更近呐,更容易去啊?” 好,我们都要把这个疑结给它解掉。这里就谈到为什么有这种情况。 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证到的是同一法身,佛果地上的境界没有彼此的差异,他们都是同体的。所以说念哪尊佛是完全站在度化众生的立场来说的。 念哪尊佛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益众生,十方诸佛就把那尊佛推到第一线,以他为主,其他的佛就为伴。主伴圆融,共同完成度化众生的这桩大事、佛事。十方诸佛证到的是同一法身,也就是说念阿弥陀佛等于念释迦牟尼佛,念一尊佛也就等于念十方诸佛。这就是佛佛道同,从理上我们要建立这个知见。 那从事相上来看,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教主,我们是他座下的弟子,叫他本师。我们要听话,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就老实的念阿弥陀佛。 那这个理由是什么呢?前面说了,我们心散乱。如果介绍了很多刹土让我们去念,让我们往生,我们就莫衷一是。所以为了让我们的心得到专一,就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就是阿弥陀佛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最有因缘,缘分最深。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接受佛所度,这里面的关键就看有不有缘。有缘就能度,没有缘就度不了。 那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随形九法界跟我们这些众生广结法缘。只要一个众生不能得度,阿弥陀佛都跟随着我们到人道,到**道,到饿鬼道乃至到地狱道,不疲不厌。 所以我们才能够一听到阿弥陀佛名号感到悲喜交集,感到好像很熟悉,甚至泪流满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结了缘,缘很深呐! 那么你说,极乐世界是在东面还是西面?东、西的这种方位都是假名,前面都也谈到了。我们娑婆世界说距离十万亿刹土之外的极乐是西方,那在极乐世界的西面来看极乐世界,它是东边了,所以不要执著东和西的概念。 那么再要体会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的菩萨、祖师为什么那么殷勤劝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甚至那种悲心切切捶门打户劝修行? 我们要了解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娑婆世界修道很难成功。最起码的修道成功标准,你离开分段生死,破见、思惑。试问,这个世间的众生有谁能破见、思惑?得一个初禅都很难呐!你就是开悟,也不等于了生死啊! 而且这个五浊恶世修道的环境越来越差。你看在我们中国农业社会,很多寺院在深山老林——寂静的阿兰若,他修戒定慧还有那么一种感觉,可能还能修得一种境界。 到了现在寺院都是开放的,都搞旅游了,那加上整个的外境影响,自工业化以来整个人心都是浮躁的,都是向外奔逸的。飞机呀,汽车啊,高速火车啊,这些,实际上外面越动 肯定对修行人是有影响的,我们的心也动了,也快了,心动是无明之相,我们无明就越来越厚重。 这个世间修行真的是进一退九,很容易退转,很难得到功夫的进展。由此,我们这个世间也唯有靠念佛。信愿称名,仰靠佛力带业横超,才是我们唯一的生路。到那儿去成就佛道就容易,就快捷,一定要了解这个真相。
大安法师:众生有感弥陀即应 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上即是感应 大安法师:众生有感弥陀即应 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上即是感应道交。这是世间上、法界当中最深邃的心性学问,属于悟境的范围,不属于第六思维逻辑的范围。 我们至诚恳切念佛的心,即能感之机;法界存在一种所应之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力,这就是所应之法。道——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体是同体,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净之道。透过同体的渠道,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交融在一起,能互动沟通,这就叫感应道交。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念佛不要去追求什么境界。你在念佛时,能在这句佛号当中找到一种安心,获得一种欢喜,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欢喜光就在我们身上体现。 这句佛号我们能够念得绵绵密密,相继不中断,那么这就是阿弥陀佛名号当中的不断光在加持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在念佛的时候,这句名号让我们生起惭愧心、悲痛心、感恩心,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在心性上开显出我们自性善的力量,这就是感应道交。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应道交。 再就是如果从瑞相、灵验上来看,也是具有的。但这不要去刻意追求。比如我们念佛念得比较清净时,会忽然闻到一种异香。但如果是有心去求,一定闻不到。往往在无心的时候,会忽然传过来。弥陀名号沟通着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在我们无作妙用的心性当中,名号法尔自然地把西方净土的宝香传到我们这个地方。 音乐、光明、莲华,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现这些境界,也不要去执著;没有出现这个境界,也不要懊恼。我在弥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应和;即念即应,妙感难思。是故,吾人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是最妙的感应。
大安法师:择善而固执之 “执著”这个词,它主要是对于我们业 大安法师:择善而固执之 “执著”这个词,它主要是对于我们业力凡夫而言:对这个世间的一切法,无论是色法、心法,凡夫法、圣贤法,善法、恶法这些,他不了解真相,他认为这些法是真实的。既然认为是真实的,它就会引发他的执著、他的贪恋、他那种得失的强烈情绪反应。所以佛针对我们这些执著的众生,就讲了二十二年的般若系经典。般若的经典,就告诉我们诸法的空性。一切法都是缘起的,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泡,是不可得的,毕竟空、无所得的。 我们了解诸法的实相,我们心量就打开了,就不会贪恋,不会执著了。当我们不住一切法的时候,我们就住在般若上。所以般若系经典都告诉我们:无住。无住,就是不执著;你住在一个法,就是你的执著。住在这个法当中,我们的心量就狭小了。这就是我执、法执的一种集中的表现。 我们业力凡夫由于还有我执、法执,我们离不开执著。现在就换一种东西,转换一种执著的对境。我们不学佛,执著的是五欲六尘,是功名利禄,是饮食男女。现在我们得转移一种执著,就像儒家讲的“择善而固执之”,选择那个善去固执,去执著。那我们就执著这个名号。那个名号慢慢的念、念、念,这个名号是实相,念得我们越来越不执著了,然后和念就入到阿弥陀佛无量光寿里面去了,那就契入到无住。无住生心:生起慈悲心、愿力的心。所以透过执著,证入诸法的空性,就是“真空”,然后又产生净土的“妙有”。 这才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所以在佛法当中,你贪恋、执著是贬义词;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执著善,也是一个好的事情。这是修道过程当中的一个过程:我们执著这个名号,执著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证得无生法忍,就一切不执著了,我们的心量就打开了。这就是从往生契入到无生,从有念进入到无念。这样的一个事相上的执著,到理上的不执著,它是一个过程,所以大家还是好好执著名号为好。
大安法师:学会布施打开心量 为什么六度把布施放在前面呢? 大安法师:学会布施打开心量 为什么六度把布施放在前面呢?布施是修福的第一大科目。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有两种烦 恼,就是悭、贪。悭就是悭吝,自己有的东西不愿意给别人;贪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想占为己有。如果他给别人一块钱,都觉得心理难受,从别人那里得到一毛钱,他都觉得很高兴,他有与生俱来的习气。 那悭、贪这两种烦恼就关闭了我们的善业之门,我们本有的性德就被这两个烦恼给闭锁住了,心量就狭隘了。所以就要布施。 悭贪是病。这个病怎么去对治它?它的药方就是布施。你一布施出去,悭贪的烦恼一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你的心量就打开了。这时候你给众生一些利益,他就生欢喜了,众生欢喜你也感到欢喜了。 慈善家为什么愿意做慈善,他有一个心理感觉,当他帮助了别人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自己很高兴,有飘飘欲仙之感。光凭这种感觉他就觉得值得去做。 当你有飘飘欲仙之感的时候,你的身心都是一团太和之气,首先直接的好处是对你的身体健康有利。同时别人感恩你,你就感到精神上也很愉悦。并且你播下的这个种子,以后又会有回报,天道好还啊!所以布施是修福德的一个重要的科目。 但对于布施,有的说:“我没有钱,我能不能修到福呢?”你没有钱财,你能够随喜,你也在修福。就好像两个人在买卖香物,你在旁边站着随喜,你就沾染了香气。我们不要以为修福非得要有很大的资财,你首先要发起这种利益众生、修福报的心。这是布施的功德。
大安法师:念佛志在求往生 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 大安法师:念佛志在求往生 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每天系念佛号这很好,但有妄想、杂念、烦恼的干扰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 没有了妄想杂念,你就不是凡夫,是圣人了。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弥陀佛了。 所以有烦恼是正常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发会脾气,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念佛过程当中,你可能第一次发脾气会火冒三丈,经过一段时间念佛,再发脾气的时候可能火就不窜那么高了,有一个过程。五浊恶世末法众生,其根机也只能这样。 如果你总是希望通过念佛的方法来息灭贪、瞋、痴,那么这个目标定位要调整。念佛要志在求往生,至于伏断烦恼,要顺应自然,不可强求。我们要念念想到业障深重,靠阿弥陀佛赶紧让我们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才是正确的目标。善导大师的水火二河白道喻告诉我们:我们走在这条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贪欲之水与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走在这狭小的白道上,度过生死急流,到达极乐彼岸。 贪、瞋、痴等烦恼本质是虚妄的,是空的,我们不要理会它,要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那么如何能专注在这句佛号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额头上。我马上就要死了,这时候你专注不专注?我须臾间就撒手人寰了,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放不下?但念无常,才能恳诚念佛求往生。
莲池大师: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 莲池大师: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净业弟子, 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
大安法师:种种的病,是我们杀生的果报 信众:我得皮肤病多年,多方医治效果不明显。现在吃净口素,念大悲咒,念佛号,并放生,效果比过去强些,并没有好利索。是我的悲心不够,还是过去生打众生打得太狠?如何能好?请慈悲开示。 大安法师:是啊,现在得病人,病来方知身是苦。确实,生了病,诸多的不自在。那这个病有今生的四大失调,更有多生多劫的业障现前。所以有病,现在除了世间的医治之外,你还能想到念佛号、念大悲咒、吃素,这很好。那么这是消业障最好的方法。还要放生,我们曾经伤害过多少众生。得种种的病,都是我们杀生的果报。 但这里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得罪了很多众生,现在一念翻转过来:我要往生净土,我要普度众生。所以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成佛之后普度众生。不要说“我念佛就是为了病好” 。病好不是我们念佛的最终目的,但却是我们的念佛附带的效果,先要了解这个。 在这个世间上,很难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连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也没有说他是十分健康。你看十方诸佛派菩萨来问讯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问话都是问得很有意思,问“少病少恼乎?”只是少病少恼,没有说无病不恼。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五浊恶世,身心不健康,身心污染,这是正常的。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病人,有病人,我们才要找大医王。要究竟的得到身心的康乐,唯有去极乐世界。建立这么一个前提之后,我们念佛也确实能消很大的业障,身心得到相当程度上的安宁。念佛都有阿弥陀佛佛光的注照,确实会提升我们的免疫系统,乃至于治好病。它是阿伽陀药,治一切病,乃至于那些难治的癌症都能治疗,这方面念佛治愈癌症的、白血病的例子都很多。 那么现在你得皮肤病,你专念佛有好转,这已经有初步的效果。没有好利索呢,慢慢来,你还是要继续念佛。就好像多年的病,你不能一时奏效一样。你多年的病,你得要加大“药”的剂量:佛号的力量要加强,再加上每天你要拜佛。拜佛以忏悔心去拜,忏悔往昔的业障。当下用大悲心去放生,然后多多念佛,感得弥陀光明注照,我们的身心就会越来越好。那么即便定业难转,我们也要生大惭愧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很多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也许他的身体不好,这是由于重业轻报、后报转为现报。这是一件好事,你不能看到他生病,好像他就没有修行的功夫,好像佛法就不灵了,他不是这个样子。那正好佛法灵光了,他要下地狱的罪转为今生生点病、受折磨的轻报来解决掉。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如何能好?还是老实念佛,坚信六字洪名阿伽陀药最终能够使我们身体安康。带着这句佛号,无论是好与不好,都以求生净土为终极关怀。常常我们祈祷的就是两个方面:命数未到,祈求佛菩萨,祈求阿弥陀佛令我身体康乐;命数已到,请求阿弥陀佛接引自己往生净土,就可以了。
大安法师: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闻信净土来念佛 大安法师: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闻信净土来念佛的人真的很少,即便听闻到了净土,念佛的人也不多。我们是真的念佛人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能不能落实下来呢?厌离心啊,把这个五浊恶世真的彻底看破,完全放下,心里不留恋牵挂,是不容易的。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放不下。念几天佛就要回家看一看,念念佛想想儿子怎么样,孙子怎么样,家里怎么样……身体不好的时候还能加点功,念念佛。可是身体好了,事业发达了,各方面都很好了,佛号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天天说想往生,等阿弥陀佛真的现在面前,他可能就说,哎呀,我还有这个事情没有办完呢,那个事情没有办完呢,能不能告几年假再说啊。我们的厌离心,能不能成就,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欣慕心,能不能圆满,这是要有甚深的般若智慧的。 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对这五欲六尘都很熟悉,放舍不了啊。于是这个情爱,就像一根木桩子,把我们这条小船紧紧的系在这个地方,出不去啊。 所以宋代的杨杰居士为什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贪爱很重才生到了娑婆世界啊!这么重的贪爱,我们如何能够斩断它,然后坚定念佛求往生的心? 抱有生铁铸就金刚坚固般的意志,什么力量都挡不住,像勇士突围一样的离开五浊恶世的轮回铁网,这是需要一点大丈夫气概的。无量劫来的一桩生死大事,不是我们泛泛悠悠就能解决的。 这就是深信切愿的问题。想要有恳切求往生的愿望,就得把这个世间观想成是牢狱、是茅坑、是火宅,一定要观想得很纯熟。三界六道无论有什么样的大福报,我们都不会被它所诱惑,不被它缠缚住。 信愿的智慧就像一个盔甲,穿上这个盔甲才不受世间五欲六尘的缠缚。就像鹅鸭入水,它有一个保护层。如果我们没有这个保护层就像鸡一样的,入进去就是落汤鸡。
大安法师:至心念佛能消多劫生死之罪 诸经典中都说念佛有无量 大安法师:至心念佛能消多劫生死之罪 诸经典中都说念佛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会有无量的功德呢?是由于佛果地上有无量的功德。 念佛有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里我们主要针对持名念佛来谈,因为这种修法,所执持的名号含摄着佛果地上所有的功德——名具万德。 我们执持佛的名号之时,就把名号中所含摄的佛的功德给召唤出来了,就好像开采金矿,将金子开发出来一样。 金子开发出来了,不能只是放在那里,要“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我们要将名号当中佛的功德透过持名念佛的至诚心,转化为自己的功德,这个力量就很大了。 我们不是仅靠自己的修行去获得功德,而是把佛修行好的功德拿过来用。这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的道理。 佛的功德是究竟圆满的,所以我们要把它转换为自己的功德。我们无量劫以来有很多的烦恼、种种的业障,但靠佛的功德降伏烦恼、消除业障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观无量寿经》言,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什么至心称念佛号能消这么多劫生死之罪?这就是从佛果地功德上下手而得来的。 我们自己没有福报,但佛有无量的福报,我们要把佛已经修成的福报转化为我们的福报。所以我们一去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是佛的样子——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是占了大便宜了! 佛道长远,通途法门成佛是要经过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的。相好是大福报,非人人所能具有。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大多长得像半恐怖分子,怎么一去就能有像佛一样的紫磨真金色、金刚那罗延身呢? 这就是因为我们把佛的大福报转为了自己的福报!当我们具有佛的样子、佛的功德时,当然就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了。
大安法师:宁可执有,不可执空 一般的人喜欢谈空 大安法师:宁可执有,不可执空 一般的人喜欢谈空性,认为谈空很高妙,他不知道谈妙有更圆顿。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宁可执著这个有,也不能去著那个空。最好是空、有都不执,空有一如。宁可执著有如须弥山,也不能执空如芥子,这是古德常常给我们的开示。 执著这个有,执著事相上的有,虽然还不能悟到自己一法不立的佛性,但执有还能相信因果,还能努力地向有的方面去修行,尚有修持之功。但如果执著空,就容易滑到拨无因果,成断灭见。成断灭见就坏乱佛法、贻误众生,这样的祸端就很大了,自误误人,相牵入火坑。 所以自古以来,那些狂禅、小慧之流,往往都是执空,执理废事,导致的祸端极大。我们念佛怎么理解这个俗谛?从俗谛跟真谛的会通,念佛是从有念开始,并不是倡导无念。凡夫要做到无念是很难的,即便你进一步解释,对一切事相不执著就叫无念,也很难。他处处都会执著,众生的心意识都是攀缘的,他能够攀缘一切,惟独不能攀缘到般若空慧上。就像太末虫,能够攀缘、系缘一切地方,唯独不能系缘在火苗上面,这是凡夫众生心性上的特点。 所以净土一法就用一个善巧方便,众生有念,念佛也有念,只是转换一下:原来众生念的是五欲六尘,现在转换一个念的对象,让他去念六字洪名。念五欲六尘是轮回的根本,念六字洪名是出轮回的善巧方便,又叫胜异方便。念佛就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有一个能念和所念。当能念和所念念到打成一片的时候,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打成一片,这时候就念极,念归到极净,情执消亡,这时候就无能念之我,也没有所念之佛,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同时六字洪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通过有念,契入到无念的心体,在无念当中所念的佛号孤明历历,不能住在无念里面。念佛的时候了无起心念佛的起念,虽然没有起心念佛的起念,佛号又孤明历历、相续而念、净念相继,这就是金刚般若讲的无住生心。 心不住在一切法上,不住在五欲六尘上,无住,但是佛号又能够从我们的本性里面生得起来。无住是理,生心是事,无住的真谛和生心的俗谛契合了般若智慧的心性的特点,这就是谈功夫。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功夫也不是刚开始念佛的人马上就能得到的,虽然你得不到无念而念的功夫,开始下手就从有念的事相开始,你可以每天记数量,念满一万声、三万声,能念所念历历分明,功夫就能水到渠成,无心而得。但你不能开始就从无念下手,说我要达到无念,我要达到清净心,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你要求空,把屋子拆掉求空,屋子拆掉了,这个空也不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所啊。所以理和事一定要圆融,古来宗门的大德从真谛下手,他们也不坏俗谛。禅宗的祖师大德也大多数要礼拜、读诵经典、广修功德、不惜生命、如救头燃。永明延寿大师每天要作一百零八种佛事,他没有坐在无事夹里面,冷水泡石头。他夜晚还到山峰顶上经行念佛。祖师大德都这样做,何况后世的学子,不重视事修怎么能成办道业呢。 大家可能读过《金刚经》,《金刚经》难道就讲空吗?《金刚经》也处处讲有,处处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一切善法就是不坏俗谛。所以能够悟到一法不立的理体,在行为上又作菩萨万行圆收的事功,这就是空有、理事圆融的中道。如果只是讲我进入空性就解脱了,以一法不修为不立,那就错了。诸佛就称为可怜悯者。一个菩萨成佛,一定要圆修菩萨万行,圆修菩萨万行包括庄严净土、度化众生,都是从实相空性的证悟当中升华出来的,所以这两者绝对不能偏执。如果这两者一定还要舍掉一个、保住一个的话,也宁可执事,不能执理废事。
大安法师:宁可执有,不可执空 一般的人喜欢谈空 大安法师:宁可执有,不可执空 一般的人喜欢谈空性,认为谈空很高妙,他不知道谈妙有更圆顿。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宁可执著这个有,也不能去著那个空。最好是空、有都不执,空有一如。宁可执著有如须弥山,也不能执空如芥子,这是古德常常给我们的开示。 执著这个有,执著事相上的有,虽然还不能悟到自己一法不立的佛性,但执有还能相信因果,还能努力地向有的方面去修行,尚有修持之功。但如果执著空,就容易滑到拨无因果,成断灭见。成断灭见就坏乱佛法、贻误众生,这样的祸端就很大了,自误误人,相牵入火坑。 所以自古以来,那些狂禅、小慧之流,往往都是执空,执理废事,导致的祸端极大。我们念佛怎么理解这个俗谛?从俗谛跟真谛的会通,念佛是从有念开始,并不是倡导无念。凡夫要做到无念是很难的,即便你进一步解释,对一切事相不执著就叫无念,也很难。他处处都会执著,众生的心意识都是攀缘的,他能够攀缘一切,惟独不能攀缘到般若空慧上。就像太末虫,能够攀缘、系缘一切地方,唯独不能系缘在火苗上面,这是凡夫众生心性上的特点。 所以净土一法就用一个善巧方便,众生有念,念佛也有念,只是转换一下:原来众生念的是五欲六尘,现在转换一个念的对象,让他去念六字洪名。念五欲六尘是轮回的根本,念六字洪名是出轮回的善巧方便,又叫胜异方便。念佛就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有一个能念和所念。当能念和所念念到打成一片的时候,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打成一片,这时候就念极,念归到极净,情执消亡,这时候就无能念之我,也没有所念之佛,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同时六字洪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通过有念,契入到无念的心体,在无念当中所念的佛号孤明历历,不能住在无念里面。念佛的时候了无起心念佛的起念,虽然没有起心念佛的起念,佛号又孤明历历、相续而念、净念相继,这就是金刚般若讲的无住生心。 心不住在一切法上,不住在五欲六尘上,无住,但是佛号又能够从我们的本性里面生得起来。无住是理,生心是事,无住的真谛和生心的俗谛契合了般若智慧的心性的特点,这就是谈功夫。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功夫也不是刚开始念佛的人马上就能得到的,虽然你得不到无念而念的功夫,开始下手就从有念的事相开始,你可以每天记数量,念满一万声、三万声,能念所念历历分明,功夫就能水到渠成,无心而得。但你不能开始就从无念下手,说我要达到无念,我要达到清净心,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你要求空,把屋子拆掉求空,屋子拆掉了,这个空也不是你的安身立命之所啊。所以理和事一定要圆融,古来宗门的大德从真谛下手,他们也不坏俗谛。禅宗的祖师大德也大多数要礼拜、读诵经典、广修功德、不惜生命、如救头燃。永明延寿大师每天要作一百零八种佛事,他没有坐在无事夹里面,冷水泡石头。他夜晚还到山峰顶上经行念佛。祖师大德都这样做,何况后世的学子,不重视事修怎么能成办道业呢。 大家可能读过《金刚经》,《金刚经》难道就讲空吗?《金刚经》也处处讲有,处处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一切善法就是不坏俗谛。所以能够悟到一法不立的理体,在行为上又作菩萨万行圆收的事功,这就是空有、理事圆融的中道。如果只是讲我进入空性就解脱了,以一法不修为不立,那就错了。诸佛就称为可怜悯者。一个菩萨成佛,一定要圆修菩萨万行,圆修菩萨万行包括庄严净土、度化众生,都是从实相空性的证悟当中升华出来的,所以这两者绝对不能偏执。如果这两者一定还要舍掉一个、保住一个的话,也宁可执事,不能执理废事。
大安法师:酬愿度众生 信众:念佛念经持咒该如何 大安法师:酬愿度众生 信众:念佛念经持咒该如何发愿?回向给一切众生是否功德最大?如果有与自己相关的人遇到困难或者灾病,我可以专门回向给他们吗? 大安法师:我们诵经念佛总的发愿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及法界众生跟我一起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先要立这个愿,如果你忘了这个根本愿,所回向的利益是不究竟的。如果在发往生意愿的指导下,将念佛修福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是可以的。你的愿发得越大,你的心越大,念佛的功德也会呈等比例地放大。如家人有特殊需求需要救助,也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作专项回向,只须至诚恳切,悉有效果。发愿并不是当下就要有能力做得到,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发愿长大成为医生,你是不能指望小孩子现在立刻就能够治疗病人的,发愿是他的动力,他发愿要成为医生,现在好好学习,最终会成为一个医生的。我们这些凡夫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成佛,成佛是要度众生,发的愿是我们未来要获得的。一切菩萨修行时在因地都有愿,因地的愿是在果地圆满后再兑现因地的愿,叫作酬愿度生。
大安法师:福薄心浮的现代人如何能老实念佛 信众 大安法师:福薄心浮的现代人如何能老实念佛 信众: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 大安法师:除“老实念佛”外还要加上一个“死尽偷心”,要把那些认为修行还要靠其他的法门可能更好、更殊胜的念头要放下。 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既然知道福德浅薄、心浮气躁,这样的根性决定了我们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断烦恼(即断见思惑)的问题。见思惑断不了,生死轮回就出不去。 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出离轮回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还在这里轮转不休,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这就叫轮回路险。 那么在解决轮回的这条道路上,唯有靠净土的特别法门,仰靠弥陀愿力,才能令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众生得以出离轮回,往生极乐。 看清楚这个问题,再对生命无常、三界火宅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慢慢地就会老实下来,就不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了。 所以祖师大德都要求我们,“死尽偷心、莫换题目”。死尽偷心,坚持念佛;莫换题目,慢慢观照。这样就能达到老实念佛的状态了。
大安法师:怎样报佛恩 要思惟佛对我们的恩德,那是比山还高 大安法师:怎样报佛恩 要思惟佛对我们的恩德,那是比山还高,比大地还广。用大山之高、大地之广来比喻佛对我等众生的恩德,都难以比况百千万亿分之一分、两分哪!那既然佛对我们恩德这么巨大,那怎么去报恩呢?我们说也可以去供养佛舍利,用精美的饮食去供养,香花供养,幢幡、宝盖、音乐都能作供养。但是真正报佛恩的核心,还是要顺应佛心,称合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大慈悲心,是欲令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心。 所以真正报佛恩就得要发菩提心,这就像《普贤行愿品》讲,广修供养,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何为法供养?法供养就是菩提心、菩萨道的核心内容,有七种,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受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 你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无三宝处建立佛法。众生之所以轮回受苦,就是由于没有佛法,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报佛恩,就得要弘扬佛法,住持佛法,来救度轮回当中苦难的众生。
大安法师: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 大安法师: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西方确指》 息想定虑,心声相随。这是教怎么样做念佛的功夫。念佛的时候,要把“想”,就是妄想思虑,妄想思虑就是第六识分别的妄想、第七识的思虑执著,要把它放下。念佛的时候,念佛的心和声音要互动,要相随。有人就问,念佛不能得一心,“我念佛很难一心,很难清净,不知道有什么方便的方法,能够让我念佛得一心?”针对这个问题,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你要念佛,就要“息想定虑”,放下万缘,一念单提。你在念佛的时候,内心当中要把这些事务性的东西全都放下,也不要去接电话,也不要想其它的东西,也不要去…… 如果你是做公司领导,好像心里觉得“我在念佛,放不下”,但你要知道,没有你,地球照样转。你把一切放下,心很安详地徐徐念去。徐徐,代表心声很安详、很平稳的念这句佛号,绵绵密密,不要念得那么躁妄,不要念得那么激情。要使音声跟我们的心产生一种互动的格局,就是这个音声发出来,当下这个心就在这里,你能听得清楚。这句佛号是从心里出来的,由口里发出声音,再从耳根把声音听进去,也就是念清楚、听清楚,这就是心和声音相随在一起。如果不相随在一起,你听不清楚,说明你的心跑了。你的心和声相随,念久了,自然你的妄想杂念就越来越少。这句佛号像清水珠,使我们的杂念、妄想、染念渐渐地澄清,能念的心、所念的境界就孤明历历了。然后,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都打成一片了,就能契入到念佛三昧,能所一如。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不移跬步,金地涌四色金莲,当下就是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处处说法,莲华朵朵绽放。所以念佛三昧的境界,还是要平时必须多念,多念佛号,多多益善。所以,你每天能够念几万声佛号,就是好现象。从几千到几万,心念与佛号不间断,我们的身心,修道的根器就容易成熟。成熟是什么意思?就是熏习。我们见闻觉知这个外界的世间,都是污染的,所以它熏习给我们内心也是污染的。 这句佛号是清净的,是佛的境界,是真如,所以这句佛号你提起来,是真如熏无明,真如熏无明,无明就会在这个真如光明当中慢慢地稀薄,所以我们的身心,就能够香光庄严。以佛号的功德来熏习我们业识的心,也能够趋向佛号的功德。所以,这件事情是功夫的问题。 念佛也要谈功夫。功夫是我们水滴石穿的产物,要日积月累,要在每一声佛号的累积当中来谈功夫,这就是信愿行“行”门里面的科目。你在念佛的时候,开始不要说“我一定要得一心”,你想求一心的念头,也是一个妄念,你都不要去求。你求一心,最终得不到一心。 所以,你念佛得要做功夫,叫水到渠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抓住你当下这一念,在这个佛号当中,心和声相依,念清楚,听清楚,数量念得越多越好。你就做这个耕耘的工作,慢慢的就心越来越清净,慢慢的就有功夫成片。 有一段时间,佛号念得非常清净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轻安法喜。如果再扩大,在功夫当中,我们自性清净心的力量非常巨大,就像大势至菩萨一样。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就是通过执持名号,把我们的心打开,内心有大的势力。这种大势力就能穿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天真佛。这是心性的大势力所导致的,而不是勉强去求的。 这段开示完了之后,当时达本就在座下,忽然“戄然”就是很震惊,很振作地念了几句,好像晴天霹雳似的念出了这几句佛号,这几句佛号是他至诚恳切、感激的心,念出来的。菩萨给他一个认可“如是如是”,你这种念佛很好。 所以,念佛要贯注我们全身的力量,不是昏昏沉沉、泛泛悠悠、有气无力地念,要集中我们全部的心力去念,才有感应的力量。
大安法师: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 大安法师: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西方确指》 息想定虑,心声相随。这是教怎么样做念佛的功夫。念佛的时候,要把“想”,就是妄想思虑,妄想思虑就是第六识分别的妄想、第七识的思虑执著,要把它放下。念佛的时候,念佛的心和声音要互动,要相随。有人就问,念佛不能得一心,“我念佛很难一心,很难清净,不知道有什么方便的方法,能够让我念佛得一心?”针对这个问题,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你要念佛,就要“息想定虑”,放下万缘,一念单提。你在念佛的时候,内心当中要把这些事务性的东西全都放下,也不要去接电话,也不要想其它的东西,也不要去…… 如果你是做公司领导,好像心里觉得“我在念佛,放不下”,但你要知道,没有你,地球照样转。你把一切放下,心很安详地徐徐念去。徐徐,代表心声很安详、很平稳的念这句佛号,绵绵密密,不要念得那么躁妄,不要念得那么激情。要使音声跟我们的心产生一种互动的格局,就是这个音声发出来,当下这个心就在这里,你能听得清楚。这句佛号是从心里出来的,由口里发出声音,再从耳根把声音听进去,也就是念清楚、听清楚,这就是心和声音相随在一起。如果不相随在一起,你听不清楚,说明你的心跑了。你的心和声相随,念久了,自然你的妄想杂念就越来越少。这句佛号像清水珠,使我们的杂念、妄想、染念渐渐地澄清,能念的心、所念的境界就孤明历历了。然后,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都打成一片了,就能契入到念佛三昧,能所一如。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不移跬步,金地涌四色金莲,当下就是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处处说法,莲华朵朵绽放。所以念佛三昧的境界,还是要平时必须多念,多念佛号,多多益善。所以,你每天能够念几万声佛号,就是好现象。从几千到几万,心念与佛号不间断,我们的身心,修道的根器就容易成熟。成熟是什么意思?就是熏习。我们见闻觉知这个外界的世间,都是污染的,所以它熏习给我们内心也是污染的。 这句佛号是清净的,是佛的境界,是真如,所以这句佛号你提起来,是真如熏无明,真如熏无明,无明就会在这个真如光明当中慢慢地稀薄,所以我们的身心,就能够香光庄严。以佛号的功德来熏习我们业识的心,也能够趋向佛号的功德。所以,这件事情是功夫的问题。 念佛也要谈功夫。功夫是我们水滴石穿的产物,要日积月累,要在每一声佛号的累积当中来谈功夫,这就是信愿行“行”门里面的科目。你在念佛的时候,开始不要说“我一定要得一心”,你想求一心的念头,也是一个妄念,你都不要去求。你求一心,最终得不到一心。 所以,你念佛得要做功夫,叫水到渠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抓住你当下这一念,在这个佛号当中,心和声相依,念清楚,听清楚,数量念得越多越好。你就做这个耕耘的工作,慢慢的就心越来越清净,慢慢的就有功夫成片。 有一段时间,佛号念得非常清净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轻安法喜。如果再扩大,在功夫当中,我们自性清净心的力量非常巨大,就像大势至菩萨一样。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就是通过执持名号,把我们的心打开,内心有大的势力。这种大势力就能穿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天真佛。这是心性的大势力所导致的,而不是勉强去求的。 这段开示完了之后,当时达本就在座下,忽然“戄然”就是很震惊,很振作地念了几句,好像晴天霹雳似的念出了这几句佛号,这几句佛号是他至诚恳切、感激的心,念出来的。菩萨给他一个认可“如是如是”,你这种念佛很好。 所以,念佛要贯注我们全身的力量,不是昏昏沉沉、泛泛悠悠、有气无力地念,要集中我们全部的心力去念,才有感应的力量。
大安法师:如何念佛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讲念佛法门 大安法师:如何念佛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悟境的范围,不属于第六思维逻辑范围。是用我们至诚恳切念佛的心,此为能感之机;法界存在一种所应之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的愿力,这就是所应。这个道,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体乃是同体,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净之道。透过这样的同体的渠道,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能交融在一起,能互动,能沟通,这就叫感应道交。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念佛,也不要去追求什么境界,你说在念佛的时候,能在这句佛号当中找到一种安心、获得一种欢喜,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欢喜光就在我们身上体现了。 我们这句佛号能够念得绵绵密密、不中断、相继,那么这是阿弥陀佛名号当中的不断光在加持我们了,我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上了。 在念佛的时候,这句名号让我们生起了这种惭愧心、悲痛心、感恩心,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愿力名号在我们心性上开显出我们自性的一些善的力量,这就是感应道交了。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应道交。再就是如果从瑞相上来看、灵验上来看,也是具有丨的。但这不要去追求。比如我们念得比较清净的时候,会忽然闻到一种异香。这个如果是有心去求,一定闻不到,往往在无心的时候,会忽然传过来。名号沟通着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在我们的一种无作妙用的心性当中,名号法尔自然地把西方净土的宝香传到我们这个地方。音乐、光明、莲华,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现这些境界,也不要去执著它;没有出现这个境界,也不要懊恼。我在弥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应和;即念即应,妙感难思。是故,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就算最妙的感应了。
大安法师:如何念佛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讲念佛法门 大安法师:如何念佛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悟境的范围,不属于第六思维逻辑范围。是用我们至诚恳切念佛的心,此为能感之机;法界存在一种所应之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的愿力,这就是所应。这个道,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体乃是同体,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净之道。透过这样的同体的渠道,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能交融在一起,能互动,能沟通,这就叫感应道交。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念佛,也不要去追求什么境界,你说在念佛的时候,能在这句佛号当中找到一种安心、获得一种欢喜,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欢喜光就在我们身上体现了。 我们这句佛号能够念得绵绵密密、不中断、相继,那么这是阿弥陀佛名号当中的不断光在加持我们了,我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上了。 在念佛的时候,这句名号让我们生起了这种惭愧心、悲痛心、感恩心,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愿力名号在我们心性上开显出我们自性的一些善的力量,这就是感应道交了。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应道交。再就是如果从瑞相上来看、灵验上来看,也是具有丨的。但这不要去追求。比如我们念得比较清净的时候,会忽然闻到一种异香。这个如果是有心去求,一定闻不到,往往在无心的时候,会忽然传过来。名号沟通着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在我们的一种无作妙用的心性当中,名号法尔自然地把西方净土的宝香传到我们这个地方。音乐、光明、莲华,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现这些境界,也不要去执著它;没有出现这个境界,也不要懊恼。我在弥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应和;即念即应,妙感难思。是故,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就算最妙的感应了。
大安法师:如何念佛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讲念佛法门 大安法师:如何念佛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悟境的范围,不属于第六思维逻辑范围。是用我们至诚恳切念佛的心,此为能感之机;法界存在一种所应之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的愿力,这就是所应。这个道,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体乃是同体,这就是深邃之道,或曰清净之道。透过这样的同体的渠道,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能交融在一起,能互动,能沟通,这就叫感应道交。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念佛,也不要去追求什么境界,你说在念佛的时候,能在这句佛号当中找到一种安心、获得一种欢喜,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欢喜光就在我们身上体现了。 我们这句佛号能够念得绵绵密密、不中断、相继,那么这是阿弥陀佛名号当中的不断光在加持我们了,我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上了。 在念佛的时候,这句名号让我们生起了这种惭愧心、悲痛心、感恩心,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愿力名号在我们心性上开显出我们自性的一些善的力量,这就是感应道交了。这是一般的用平常心去理解感应道交。再就是如果从瑞相上来看、灵验上来看,也是具有丨的。但这不要去追求。比如我们念得比较清净的时候,会忽然闻到一种异香。这个如果是有心去求,一定闻不到,往往在无心的时候,会忽然传过来。名号沟通着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在我们的一种无作妙用的心性当中,名号法尔自然地把西方净土的宝香传到我们这个地方。音乐、光明、莲华,这些也都是存在的。你出现这些境界,也不要去执著它;没有出现这个境界,也不要懊恼。我在弥陀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应和;即念即应,妙感难思。是故,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境界,也就算最妙的感应了。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宜从计数念佛入手,日积月累功夫渐深成办往生资粮 对初学者来说,宜从计数念佛入手,功夫渐深,自然与弥陀名号的功德相应,令心趋向于清净。凡夫众生开始念佛的心都是污染的、生灭的,只要是在心意识范围都不是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是要离开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六识分别。未离开心意识,又称众生心,生灭心。吾人信愿念佛,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泯为一体了,全佛即心、全心即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安顿在不生不灭的法性理体上,如是即便有一定程度的清净心。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还不叫究竟清净,唯有佛一人才是究竟清净。 了解这些修因证果次第后,还是要从老实记数念佛开始,每天至少念一万声以上,多多益善,念清楚、听清楚、计数清楚,每日数量用功课册记下来。是否有清净心你不必理会它,功夫境界是水到渠成的。你老是去琢磨会成为一种负担。往生一法全凭信愿持名,我们有信愿才会去计数念佛,通过计数念佛又能够增上我们的信愿,是由吾人计数念佛这样恳诚感通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令我们横超到西方净土。念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往生,只要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毕竟臻于清净,因为极乐世界是清净的法性土,有极大的加持力。而在这个世间我们想求清净却甚难甚难,因为这个五浊恶世,整个的环境和众生的心都是染浊的,吾人处在这种浊染的时空中,不能不受影响。 是通过记数念佛渐次获得清净心,不是想有清净心便能得到清净心的。是故我等净业行人当在计数念佛上下功夫。制订定课与数目,循规蹈矩地完成,日积月累,自然成办往生资粮。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宜从计数念佛入手,日积月累功夫渐深成办往生资粮 对初学者来说,宜从计数念佛入手,功夫渐深,自然与弥陀名号的功德相应,令心趋向于清净。凡夫众生开始念佛的心都是污染的、生灭的,只要是在心意识范围都不是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是要离开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六识分别。未离开心意识,又称众生心,生灭心。吾人信愿念佛,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泯为一体了,全佛即心、全心即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安顿在不生不灭的法性理体上,如是即便有一定程度的清净心。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还不叫究竟清净,唯有佛一人才是究竟清净。 了解这些修因证果次第后,还是要从老实记数念佛开始,每天至少念一万声以上,多多益善,念清楚、听清楚、计数清楚,每日数量用功课册记下来。是否有清净心你不必理会它,功夫境界是水到渠成的。你老是去琢磨会成为一种负担。往生一法全凭信愿持名,我们有信愿才会去计数念佛,通过计数念佛又能够增上我们的信愿,是由吾人计数念佛这样恳诚感通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令我们横超到西方净土。念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往生,只要成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毕竟臻于清净,因为极乐世界是清净的法性土,有极大的加持力。而在这个世间我们想求清净却甚难甚难,因为这个五浊恶世,整个的环境和众生的心都是染浊的,吾人处在这种浊染的时空中,不能不受影响。 是通过记数念佛渐次获得清净心,不是想有清净心便能得到清净心的。是故我等净业行人当在计数念佛上下功夫。制订定课与数目,循规蹈矩地完成,日积月累,自然成办往生资粮。
彻悟大师: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 彻悟大师: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彻悟大师: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 彻悟大师: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大安法师: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成佛 为什么我不能 大安法师: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成佛 为什么我不能往生呢?阿弥陀佛的大愿是平等普度九法界的众生,是一个众生都不遗漏的,我也是这个众生之一,既然他慈悲一切众生,怎么就不慈悲我呀!从阿弥陀佛的角度来看,他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从我们个人来看,我们实际上是跟阿弥陀佛是“一对一”的关系,阿弥陀佛是为我发大愿的,为我建立净土,为我建立这个名号,为我放射慈悲的光明。我们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勾摄之下是不能跑的,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这个名号,我们称为是秘诀,是总持陀罗尼,陀罗尼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无上咒,无等等咒,大明咒。这种口诀、密语是法界当中的甚深的密藏的结晶。 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名号当中的无量寿无量光,名号的建立跟我们的自性是同构对应的,如果我们没有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心性德能,就不会有这个名号的建立呀!这个名号建立在我们的心性的基础上的,然而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乃至于无尽的庄严,离开了这句名号也没有办法显发出来,所以这句名号是跟我们有这么亲切的关系,名号当中具足的一切德能,就是法界的奥藏秘密。 当这句名号投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它名号当中的清净、平等,这些德能,就会转化我们的浊染的心,分别的心,转凡成圣。念佛能够变化气质,能够降伏烦恼,能够开发智慧,我们无论是学习佛典、学习讲经说法、开发智慧辩才,都要从这个念佛里面去找到消息,都能得到。所以执持名号,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愿就等于成就一切大愿,这里面圆成佛果,普度众生,离一切苦难,得究竟涅槃的快乐,都在这句名号当中完整无余的具足,所以我们对这名号要全身心靠倒它。这颗无价的摩尼珠宝就是世界上一切的荣华富贵都不能跟它去交换的,如果说你现在不要念佛,给你个总统当一当,你交换不交换呀?千万不要去交换啊!这句名号的功德,超过任何的荣华富贵。希望大家执持在怀,拳拳服膺,全身心靠倒,那么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大安法师: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成佛 为什么我不能 大安法师: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成佛 为什么我不能往生呢?阿弥陀佛的大愿是平等普度九法界的众生,是一个众生都不遗漏的,我也是这个众生之一,既然他慈悲一切众生,怎么就不慈悲我呀!从阿弥陀佛的角度来看,他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从我们个人来看,我们实际上是跟阿弥陀佛是“一对一”的关系,阿弥陀佛是为我发大愿的,为我建立净土,为我建立这个名号,为我放射慈悲的光明。我们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勾摄之下是不能跑的,直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这个名号,我们称为是秘诀,是总持陀罗尼,陀罗尼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无上咒,无等等咒,大明咒。这种口诀、密语是法界当中的甚深的密藏的结晶。 南无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名号当中的无量寿无量光,名号的建立跟我们的自性是同构对应的,如果我们没有无量光、无量寿的这个心性德能,就不会有这个名号的建立呀!这个名号建立在我们的心性的基础上的,然而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乃至于无尽的庄严,离开了这句名号也没有办法显发出来,所以这句名号是跟我们有这么亲切的关系,名号当中具足的一切德能,就是法界的奥藏秘密。 当这句名号投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它名号当中的清净、平等,这些德能,就会转化我们的浊染的心,分别的心,转凡成圣。念佛能够变化气质,能够降伏烦恼,能够开发智慧,我们无论是学习佛典、学习讲经说法、开发智慧辩才,都要从这个念佛里面去找到消息,都能得到。所以执持名号,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愿就等于成就一切大愿,这里面圆成佛果,普度众生,离一切苦难,得究竟涅槃的快乐,都在这句名号当中完整无余的具足,所以我们对这名号要全身心靠倒它。这颗无价的摩尼珠宝就是世界上一切的荣华富贵都不能跟它去交换的,如果说你现在不要念佛,给你个总统当一当,你交换不交换呀?千万不要去交换啊!这句名号的功德,超过任何的荣华富贵。希望大家执持在怀,拳拳服膺,全身心靠倒,那么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大安法师:怎样生起厌离心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大安法师:怎样生起厌离心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观照。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堪忍我们的三毒烦恼,堪忍我们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这就有点智慧了。进而我们了解“苦”是由烦恼所召感的。当我们了解到是由于自己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感召了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所以这种厌离心也是一种智慧的透显。这是从它对现实的关照来看,产生厌离,这个厌离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参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它其实也是我们清净心里面所升华出来的一种参照系,通过认知、接纳、信受、神往,而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厌离和欣求正好是一体两面,由厌离激发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净,又带动了厌离心,互相增上。众生有的是从厌离心开始,有的是从欣求心开始,无论从哪个开始,它都会产生一种相互影响、增上互动的效果。 确实,如果净业行人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他的愿就不恳切,他就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就是对“我”的执著,身见还没有看破,没有看破就有一种贪恋执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实际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业很繁忙,没有时间念;还有的人甚至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学佛,等我退休了再来学佛”等等,这些都是不具备厌离心的表现。或者这段时间生意亏了,又生病了,这时候他好像有点厌离心;到时候一看,身体又强壮了,又赚钱了,又当官了,那厌离心又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生活非常顺利,有空调、有冰箱、有娇妻美眷......“唉呀,去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这已经就是我的极乐世界了。” 所以世间人一定要以苦为师,要有这种危机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凡夫众生要生起厌离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厌离心下手。 二、发不出厌离心的原因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愿的本质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什么要厌离娑婆?这里有几个概念要了解清楚。印祖用一种非常有表现性的文句来说,厌离娑婆,就好像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希望赶紧出离牢狱一样。我们就是这个囚徒,大一点说,这个三界就是牢狱,我们在三界里面出不去,不能做主。缩小到我们这个地球出不去,万有引力。再缩小在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身体也像一个牢狱,我们的心性透不出来。这些都是很苦的,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种种苦难的煎熬、种种苦难的系缚,无常的逼迫。但是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地,那是正常的生命状态,由于我们一念无明,自己到了牢狱里面来了,现在有个机会可以从牢狱里面出来,我们要赶紧出来! 但问题是我们迷惑颠倒,在牢狱里面呆久了,他认知不了自己的是一个囚犯的角色,甚至把牢狱认为是自己正常的情况,还不想出来。真是可怜悯者。《法华经》里面的火宅喻,实际上是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真实的现象是三界如火宅。这个房子已经即将要倒塌,然而我们这些人,就是这个火宅里面,还在那里玩耍、还在那里“享福”、还在那里做各种各样的“事业”。在外面的这个父亲急坏了,就呼唤自己的子女出来。但子女还不听话,觉得我呆在这里面还很好,很快乐。于是父亲也只有巧设方便,知道他们原来的爱好,就说:“你们出来吧!我这里有很好的玩具,有鹿车,有牛车。”子女们听说外面有好玩的东西,才争先恐后出去,是这样离开三界牢狱的。 我们没有一念的厌离心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认知不到这是苦难的牢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不能落实在我们的认知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否知道己就是牢狱里面的囚犯,拖着沉重的镣铐,带上了手铐,每天经受苦毒的拷打,没有一刻的自由。我们一旦认知到,对这种牢狱的厌离、出离之心就油然而生,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 三、靠这句佛号加持,真正生发厌离心 我们这世间的众生发出离心是很难出的。无量劫以来就在这五欲六尘里面打滚,就在这个妄想杂念堆里讨日子过,而且认为五欲六尘是人生幸福的本质内涵,就像一个厕所里面的蛆虫在大便里面往返它是其乐融融,不知道污秽。所以我们能认知到这个世界的污秽,决心出离它,本身要具有甚深的智慧才能产生这念出离心。我们没有这个智慧,于是阿弥陀佛就用悲心,把令我们生起出离心的这个功德都在名号当中把它编码好了。对这本人也有点小小的体会。原来我在支提山念过四十九天的佛号,念五百万声,当然自己业障很重,一点功夫都没有。但是中间确实产生了一种极强的厌离之情,就感觉这个世间太苦太苦,活了这么多年,怎么活的?竟然能够活过来,真是不堪回首!
大安法师:怎样生起厌离心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大安法师:怎样生起厌离心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观照。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堪忍我们的三毒烦恼,堪忍我们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这就有点智慧了。进而我们了解“苦”是由烦恼所召感的。当我们了解到是由于自己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感召了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所以这种厌离心也是一种智慧的透显。这是从它对现实的关照来看,产生厌离,这个厌离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参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它其实也是我们清净心里面所升华出来的一种参照系,通过认知、接纳、信受、神往,而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厌离和欣求正好是一体两面,由厌离激发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净,又带动了厌离心,互相增上。众生有的是从厌离心开始,有的是从欣求心开始,无论从哪个开始,它都会产生一种相互影响、增上互动的效果。 确实,如果净业行人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他的愿就不恳切,他就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就是对“我”的执著,身见还没有看破,没有看破就有一种贪恋执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实际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业很繁忙,没有时间念;还有的人甚至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学佛,等我退休了再来学佛”等等,这些都是不具备厌离心的表现。或者这段时间生意亏了,又生病了,这时候他好像有点厌离心;到时候一看,身体又强壮了,又赚钱了,又当官了,那厌离心又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生活非常顺利,有空调、有冰箱、有娇妻美眷......“唉呀,去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这已经就是我的极乐世界了。” 所以世间人一定要以苦为师,要有这种危机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凡夫众生要生起厌离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厌离心下手。 二、发不出厌离心的原因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愿的本质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什么要厌离娑婆?这里有几个概念要了解清楚。印祖用一种非常有表现性的文句来说,厌离娑婆,就好像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希望赶紧出离牢狱一样。我们就是这个囚徒,大一点说,这个三界就是牢狱,我们在三界里面出不去,不能做主。缩小到我们这个地球出不去,万有引力。再缩小在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身体也像一个牢狱,我们的心性透不出来。这些都是很苦的,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种种苦难的煎熬、种种苦难的系缚,无常的逼迫。但是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地,那是正常的生命状态,由于我们一念无明,自己到了牢狱里面来了,现在有个机会可以从牢狱里面出来,我们要赶紧出来! 但问题是我们迷惑颠倒,在牢狱里面呆久了,他认知不了自己的是一个囚犯的角色,甚至把牢狱认为是自己正常的情况,还不想出来。真是可怜悯者。《法华经》里面的火宅喻,实际上是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真实的现象是三界如火宅。这个房子已经即将要倒塌,然而我们这些人,就是这个火宅里面,还在那里玩耍、还在那里“享福”、还在那里做各种各样的“事业”。在外面的这个父亲急坏了,就呼唤自己的子女出来。但子女还不听话,觉得我呆在这里面还很好,很快乐。于是父亲也只有巧设方便,知道他们原来的爱好,就说:“你们出来吧!我这里有很好的玩具,有鹿车,有牛车。”子女们听说外面有好玩的东西,才争先恐后出去,是这样离开三界牢狱的。 我们没有一念的厌离心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认知不到这是苦难的牢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不能落实在我们的认知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否知道己就是牢狱里面的囚犯,拖着沉重的镣铐,带上了手铐,每天经受苦毒的拷打,没有一刻的自由。我们一旦认知到,对这种牢狱的厌离、出离之心就油然而生,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 三、靠这句佛号加持,真正生发厌离心 我们这世间的众生发出离心是很难出的。无量劫以来就在这五欲六尘里面打滚,就在这个妄想杂念堆里讨日子过,而且认为五欲六尘是人生幸福的本质内涵,就像一个厕所里面的蛆虫在大便里面往返它是其乐融融,不知道污秽。所以我们能认知到这个世界的污秽,决心出离它,本身要具有甚深的智慧才能产生这念出离心。我们没有这个智慧,于是阿弥陀佛就用悲心,把令我们生起出离心的这个功德都在名号当中把它编码好了。对这本人也有点小小的体会。原来我在支提山念过四十九天的佛号,念五百万声,当然自己业障很重,一点功夫都没有。但是中间确实产生了一种极强的厌离之情,就感觉这个世间太苦太苦,活了这么多年,怎么活的?竟然能够活过来,真是不堪回首!
大安法师:怎样生起厌离心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大安法师:怎样生起厌离心 一、厌离心来自智慧的观照 信、愿、行,愿这个科目就是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两种心理状态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厌离心?它是来自智慧的一种观照。 一切众生都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人自己意识不到这个苦,他就堪忍(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堪忍我们的三毒烦恼,堪忍我们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这就有点智慧了。进而我们了解“苦”是由烦恼所召感的。当我们了解到是由于自己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感召了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所以这种厌离心也是一种智慧的透显。这是从它对现实的关照来看,产生厌离,这个厌离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参照系,所以一定要有一个超然的存在,那就是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它其实也是我们清净心里面所升华出来的一种参照系,通过认知、接纳、信受、神往,而后才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厌离和欣求正好是一体两面,由厌离激发出了欣求,由欣求一真法界的清净,又带动了厌离心,互相增上。众生有的是从厌离心开始,有的是从欣求心开始,无论从哪个开始,它都会产生一种相互影响、增上互动的效果。 确实,如果净业行人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心,他的愿就不恳切,他就会贪生怕死。贪生怕死就是对“我”的执著,身见还没有看破,没有看破就有一种贪恋执著。就好像有的念佛人,他也念念佛,实际上他天天想到的是他事业很繁忙,没有时间念;还有的人甚至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学佛,等我退休了再来学佛”等等,这些都是不具备厌离心的表现。或者这段时间生意亏了,又生病了,这时候他好像有点厌离心;到时候一看,身体又强壮了,又赚钱了,又当官了,那厌离心又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生活非常顺利,有空调、有冰箱、有娇妻美眷......“唉呀,去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这已经就是我的极乐世界了。” 所以世间人一定要以苦为师,要有这种危机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凡夫众生要生起厌离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厌离心下手。 二、发不出厌离心的原因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愿的本质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什么要厌离娑婆?这里有几个概念要了解清楚。印祖用一种非常有表现性的文句来说,厌离娑婆,就好像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希望赶紧出离牢狱一样。我们就是这个囚徒,大一点说,这个三界就是牢狱,我们在三界里面出不去,不能做主。缩小到我们这个地球出不去,万有引力。再缩小在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身体也像一个牢狱,我们的心性透不出来。这些都是很苦的,不得自在、不得自由,种种苦难的煎熬、种种苦难的系缚,无常的逼迫。但是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地,那是正常的生命状态,由于我们一念无明,自己到了牢狱里面来了,现在有个机会可以从牢狱里面出来,我们要赶紧出来! 但问题是我们迷惑颠倒,在牢狱里面呆久了,他认知不了自己的是一个囚犯的角色,甚至把牢狱认为是自己正常的情况,还不想出来。真是可怜悯者。《法华经》里面的火宅喻,实际上是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真实的现象是三界如火宅。这个房子已经即将要倒塌,然而我们这些人,就是这个火宅里面,还在那里玩耍、还在那里“享福”、还在那里做各种各样的“事业”。在外面的这个父亲急坏了,就呼唤自己的子女出来。但子女还不听话,觉得我呆在这里面还很好,很快乐。于是父亲也只有巧设方便,知道他们原来的爱好,就说:“你们出来吧!我这里有很好的玩具,有鹿车,有牛车。”子女们听说外面有好玩的东西,才争先恐后出去,是这样离开三界牢狱的。 我们没有一念的厌离心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认知不到这是苦难的牢狱,没有智慧。所以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不能落实在我们的认知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否知道己就是牢狱里面的囚犯,拖着沉重的镣铐,带上了手铐,每天经受苦毒的拷打,没有一刻的自由。我们一旦认知到,对这种牢狱的厌离、出离之心就油然而生,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 三、靠这句佛号加持,真正生发厌离心 我们这世间的众生发出离心是很难出的。无量劫以来就在这五欲六尘里面打滚,就在这个妄想杂念堆里讨日子过,而且认为五欲六尘是人生幸福的本质内涵,就像一个厕所里面的蛆虫在大便里面往返它是其乐融融,不知道污秽。所以我们能认知到这个世界的污秽,决心出离它,本身要具有甚深的智慧才能产生这念出离心。我们没有这个智慧,于是阿弥陀佛就用悲心,把令我们生起出离心的这个功德都在名号当中把它编码好了。对这本人也有点小小的体会。原来我在支提山念过四十九天的佛号,念五百万声,当然自己业障很重,一点功夫都没有。但是中间确实产生了一种极强的厌离之情,就感觉这个世间太苦太苦,活了这么多年,怎么活的?竟然能够活过来,真是不堪回首!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持名 唯专唯勤 深信切愿建立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持名 唯专唯勤 深信切愿建立之后,蓦直去念。只要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念这句佛号,要专一地念,要精勤地念,不要夹杂,不要间断,你念得越久,你的信心越坚固,你持得越多,你心态就越恳切。 你在信愿持名过程当中,它是需要有一个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你念佛的功夫就会成片了,会降伏烦恼,进一步加功用道,你就能入到事一心乃至理一心。而这样的功夫,最先是看你有没有深信切愿。你没有深信切愿,功夫都免谈。 如果离开深信切愿,你仅仅把这句佛号作为做功夫的手段,就是以横超法做竖出用,你就是功夫做到成片,得禅定,你也往生不了。何以故?你不能具足信愿感通佛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力量。 如果我们能以深信切愿持名,久而久之地去念,确实也要谈功夫,功夫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愈持愈切,能这样去做,你决定往生! 如果你这样念了还不能往生的话,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时教,处处宣扬净土,就说了大假话了;阿弥陀佛向整个法界所宣扬的四十八大愿,也是虚假的了。这两尊佛都是佛啊,大慈悲心具足一切种智的佛,他怎么会说假话呢?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是彻悟大师用反语来肯定释迦牟尼佛不会说假话,阿弥陀佛不会发虚愿,它是真实的。于是让我们放心,好好地把“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的纲宗要领,落实到我们的行动当中,我们的大事就成办了。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持名 唯专唯勤 深信切愿建立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持名 唯专唯勤 深信切愿建立之后,蓦直去念。只要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念这句佛号,要专一地念,要精勤地念,不要夹杂,不要间断,你念得越久,你的信心越坚固,你持得越多,你心态就越恳切。 你在信愿持名过程当中,它是需要有一个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你念佛的功夫就会成片了,会降伏烦恼,进一步加功用道,你就能入到事一心乃至理一心。而这样的功夫,最先是看你有没有深信切愿。你没有深信切愿,功夫都免谈。 如果离开深信切愿,你仅仅把这句佛号作为做功夫的手段,就是以横超法做竖出用,你就是功夫做到成片,得禅定,你也往生不了。何以故?你不能具足信愿感通佛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力量。 如果我们能以深信切愿持名,久而久之地去念,确实也要谈功夫,功夫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愈持愈切,能这样去做,你决定往生! 如果你这样念了还不能往生的话,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时教,处处宣扬净土,就说了大假话了;阿弥陀佛向整个法界所宣扬的四十八大愿,也是虚假的了。这两尊佛都是佛啊,大慈悲心具足一切种智的佛,他怎么会说假话呢?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是彻悟大师用反语来肯定释迦牟尼佛不会说假话,阿弥陀佛不会发虚愿,它是真实的。于是让我们放心,好好地把“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的纲宗要领,落实到我们的行动当中,我们的大事就成办了。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持名 唯专唯勤 深信切愿建立 大安法师:深信切愿持名 唯专唯勤 深信切愿建立之后,蓦直去念。只要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念这句佛号,要专一地念,要精勤地念,不要夹杂,不要间断,你念得越久,你的信心越坚固,你持得越多,你心态就越恳切。 你在信愿持名过程当中,它是需要有一个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你念佛的功夫就会成片了,会降伏烦恼,进一步加功用道,你就能入到事一心乃至理一心。而这样的功夫,最先是看你有没有深信切愿。你没有深信切愿,功夫都免谈。 如果离开深信切愿,你仅仅把这句佛号作为做功夫的手段,就是以横超法做竖出用,你就是功夫做到成片,得禅定,你也往生不了。何以故?你不能具足信愿感通佛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力量。 如果我们能以深信切愿持名,久而久之地去念,确实也要谈功夫,功夫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愈持愈切,能这样去做,你决定往生! 如果你这样念了还不能往生的话,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时教,处处宣扬净土,就说了大假话了;阿弥陀佛向整个法界所宣扬的四十八大愿,也是虚假的了。这两尊佛都是佛啊,大慈悲心具足一切种智的佛,他怎么会说假话呢?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是彻悟大师用反语来肯定释迦牟尼佛不会说假话,阿弥陀佛不会发虚愿,它是真实的。于是让我们放心,好好地把“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个字的纲宗要领,落实到我们的行动当中,我们的大事就成办了。
大安法师:怎样才算具有真信切愿 信众:怎样才算 大安法师:怎样才算具有真信切愿 信众: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可以往生?看到法师念佛时很享受,可是弟子怎么觉得安住在佛号上很难受呀?总是控制不住念头,怎么办呢? 大安法师:怎么叫真信切愿,一定是从自己的真诚心里面出来的。首先信,要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信自己是业障深重,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轮回问题,于是就坚定地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定能救我,出离这个三界火宅。这叫真信。 那么切愿,这个愿很恳切,就是愿往生的心如绝江河,沛然莫御,万牛莫挽,一万头牛的力量都不能挽回。要把往生这个事情作为头等大事,只要念佛,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要义无反顾,毫不犹豫,欢欢喜喜。不要佛来接引的时候,你还在心里想多活几年,还要那个事没有完成,这个事没有完成,要向阿弥陀佛再请几年假,这些都是缺乏切愿的表现。要知道我们在这里轮回呀,就好像一个牢狱里面的囚犯,牢狱里面的囚犯是早一天释放,就早一天得自由嘛,你为什么说让你出牢狱,你还说我不想出牢狱,我还想再呆着,呆着很好。但人在牢狱呆久了,他真的觉得牢狱里面很好,给他自由,他还觉得不习惯。所以这里要改变一种心态,随时跟着阿弥陀佛启程,随时准备。 那么念佛法门确实它不需要修太大的苦行的,它主要是要靠信愿感通。那无量寿经讲,你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你只要具足信,清净的信心,乃至这一念,你这一念信心的功德回向,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是非常圆顿的一个法门。 但是虽然在理上,我们要了解这种圆顿的道理,在事相上,我们还是要多多念佛。在事相上,我们也得要有一定的勤苦,精勤努力地去念佛。所以包括我们作佛七,讲精进佛七,一天念十多个小时,这已经就有一定的对身体上的挑战了,就是要我们也得要修一点苦行,但是不一定非得要靠苦行往生哪。但这种精勤努力地念佛,是表达我们对阿弥陀佛的那份感恩,那份信心,同时我们努力的多念佛号,就能增上往生的品位,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理上相信一念信心即能往生,事相上一定要精勤努力刻苦的去念佛,念得多多益善为好。 那么念佛的时候,如果你具足信愿,功夫也还比较能用的一点上,所以念佛确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那么佛号是清净的,是光明的,是欢喜的,我们的心安住在佛号当中,我们就不会想世间的五欲六尘哪,恩恩怨怨哪,所以,这句佛号就能止住我们的妄念,但这句佛号你念起来又能够孤明历历,又能听得很清楚,这里面就有他的观在里面。所以念佛就在修止观哪,有止观就有定慧,有定慧就有寂照,就回到我们自性的本来的状态,自性的本来状态就是生命安乐的一个源泉。而在世间当中,生灭的、无常的、节奏感很快的,让我们充满困顿不安的,这都是让我们很痛苦的一种情况。所以安顿在佛号上,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但我们有时候觉得,很难安住在佛号上,或者你感觉安在佛号上很难受。很难受是什么情况?就是你的心还是要往外跑,往外跑,你又想把它安住在佛号上,又有一种力量要让你飘开,往外走。 你是两种力量在那里焦灼状态,你觉得难受。如果慢慢你的道力,念佛的力量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这条野牛不会往外跑的时候,这时候你就不会有难受的感觉了。所以难受还是说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念头,口里念着佛号,念头当中还是想到你认为重要的事情。我到哪里赚钱哪?我的儿女怎么样啊?他们能不能考上大学啊?反正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很多哟,你都牵挂这个,牵挂的力量很重,你佛号的力量反而很轻,这样你就会觉得念得不愉快了。所以这是需要一段时间,把这个佛号由生疏变成熟悉,把这个世间的东西,由熟悉变成生疏,这就用功夫哦,这叫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样心里的感受就会有改变。
大安法师:怎样才算具有真信切愿 信众:怎样才算 大安法师:怎样才算具有真信切愿 信众: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可以往生?看到法师念佛时很享受,可是弟子怎么觉得安住在佛号上很难受呀?总是控制不住念头,怎么办呢? 大安法师:怎么叫真信切愿,一定是从自己的真诚心里面出来的。首先信,要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信自己是业障深重,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轮回问题,于是就坚定地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定能救我,出离这个三界火宅。这叫真信。 那么切愿,这个愿很恳切,就是愿往生的心如绝江河,沛然莫御,万牛莫挽,一万头牛的力量都不能挽回。要把往生这个事情作为头等大事,只要念佛,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要义无反顾,毫不犹豫,欢欢喜喜。不要佛来接引的时候,你还在心里想多活几年,还要那个事没有完成,这个事没有完成,要向阿弥陀佛再请几年假,这些都是缺乏切愿的表现。要知道我们在这里轮回呀,就好像一个牢狱里面的囚犯,牢狱里面的囚犯是早一天释放,就早一天得自由嘛,你为什么说让你出牢狱,你还说我不想出牢狱,我还想再呆着,呆着很好。但人在牢狱呆久了,他真的觉得牢狱里面很好,给他自由,他还觉得不习惯。所以这里要改变一种心态,随时跟着阿弥陀佛启程,随时准备。 那么念佛法门确实它不需要修太大的苦行的,它主要是要靠信愿感通。那无量寿经讲,你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你只要具足信,清净的信心,乃至这一念,你这一念信心的功德回向,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是非常圆顿的一个法门。 但是虽然在理上,我们要了解这种圆顿的道理,在事相上,我们还是要多多念佛。在事相上,我们也得要有一定的勤苦,精勤努力地去念佛。所以包括我们作佛七,讲精进佛七,一天念十多个小时,这已经就有一定的对身体上的挑战了,就是要我们也得要修一点苦行,但是不一定非得要靠苦行往生哪。但这种精勤努力地念佛,是表达我们对阿弥陀佛的那份感恩,那份信心,同时我们努力的多念佛号,就能增上往生的品位,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理上相信一念信心即能往生,事相上一定要精勤努力刻苦的去念佛,念得多多益善为好。 那么念佛的时候,如果你具足信愿,功夫也还比较能用的一点上,所以念佛确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那么佛号是清净的,是光明的,是欢喜的,我们的心安住在佛号当中,我们就不会想世间的五欲六尘哪,恩恩怨怨哪,所以,这句佛号就能止住我们的妄念,但这句佛号你念起来又能够孤明历历,又能听得很清楚,这里面就有他的观在里面。所以念佛就在修止观哪,有止观就有定慧,有定慧就有寂照,就回到我们自性的本来的状态,自性的本来状态就是生命安乐的一个源泉。而在世间当中,生灭的、无常的、节奏感很快的,让我们充满困顿不安的,这都是让我们很痛苦的一种情况。所以安顿在佛号上,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但我们有时候觉得,很难安住在佛号上,或者你感觉安在佛号上很难受。很难受是什么情况?就是你的心还是要往外跑,往外跑,你又想把它安住在佛号上,又有一种力量要让你飘开,往外走。 你是两种力量在那里焦灼状态,你觉得难受。如果慢慢你的道力,念佛的力量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这条野牛不会往外跑的时候,这时候你就不会有难受的感觉了。所以难受还是说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念头,口里念着佛号,念头当中还是想到你认为重要的事情。我到哪里赚钱哪?我的儿女怎么样啊?他们能不能考上大学啊?反正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很多哟,你都牵挂这个,牵挂的力量很重,你佛号的力量反而很轻,这样你就会觉得念得不愉快了。所以这是需要一段时间,把这个佛号由生疏变成熟悉,把这个世间的东西,由熟悉变成生疏,这就用功夫哦,这叫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样心里的感受就会有改变。
大安法师:怎样才算具有真信切愿 信众:怎样才算 大安法师:怎样才算具有真信切愿 信众: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可以往生?看到法师念佛时很享受,可是弟子怎么觉得安住在佛号上很难受呀?总是控制不住念头,怎么办呢? 大安法师:怎么叫真信切愿,一定是从自己的真诚心里面出来的。首先信,要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信自己是业障深重,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轮回问题,于是就坚定地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一定能救我,出离这个三界火宅。这叫真信。 那么切愿,这个愿很恳切,就是愿往生的心如绝江河,沛然莫御,万牛莫挽,一万头牛的力量都不能挽回。要把往生这个事情作为头等大事,只要念佛,阿弥陀佛现前接引,要义无反顾,毫不犹豫,欢欢喜喜。不要佛来接引的时候,你还在心里想多活几年,还要那个事没有完成,这个事没有完成,要向阿弥陀佛再请几年假,这些都是缺乏切愿的表现。要知道我们在这里轮回呀,就好像一个牢狱里面的囚犯,牢狱里面的囚犯是早一天释放,就早一天得自由嘛,你为什么说让你出牢狱,你还说我不想出牢狱,我还想再呆着,呆着很好。但人在牢狱呆久了,他真的觉得牢狱里面很好,给他自由,他还觉得不习惯。所以这里要改变一种心态,随时跟着阿弥陀佛启程,随时准备。 那么念佛法门确实它不需要修太大的苦行的,它主要是要靠信愿感通。那无量寿经讲,你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你只要具足信,清净的信心,乃至这一念,你这一念信心的功德回向,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是非常圆顿的一个法门。 但是虽然在理上,我们要了解这种圆顿的道理,在事相上,我们还是要多多念佛。在事相上,我们也得要有一定的勤苦,精勤努力地去念佛。所以包括我们作佛七,讲精进佛七,一天念十多个小时,这已经就有一定的对身体上的挑战了,就是要我们也得要修一点苦行,但是不一定非得要靠苦行往生哪。但这种精勤努力地念佛,是表达我们对阿弥陀佛的那份感恩,那份信心,同时我们努力的多念佛号,就能增上往生的品位,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理上相信一念信心即能往生,事相上一定要精勤努力刻苦的去念佛,念得多多益善为好。 那么念佛的时候,如果你具足信愿,功夫也还比较能用的一点上,所以念佛确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那么佛号是清净的,是光明的,是欢喜的,我们的心安住在佛号当中,我们就不会想世间的五欲六尘哪,恩恩怨怨哪,所以,这句佛号就能止住我们的妄念,但这句佛号你念起来又能够孤明历历,又能听得很清楚,这里面就有他的观在里面。所以念佛就在修止观哪,有止观就有定慧,有定慧就有寂照,就回到我们自性的本来的状态,自性的本来状态就是生命安乐的一个源泉。而在世间当中,生灭的、无常的、节奏感很快的,让我们充满困顿不安的,这都是让我们很痛苦的一种情况。所以安顿在佛号上,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但我们有时候觉得,很难安住在佛号上,或者你感觉安在佛号上很难受。很难受是什么情况?就是你的心还是要往外跑,往外跑,你又想把它安住在佛号上,又有一种力量要让你飘开,往外走。 你是两种力量在那里焦灼状态,你觉得难受。如果慢慢你的道力,念佛的力量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这条野牛不会往外跑的时候,这时候你就不会有难受的感觉了。所以难受还是说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念头,口里念着佛号,念头当中还是想到你认为重要的事情。我到哪里赚钱哪?我的儿女怎么样啊?他们能不能考上大学啊?反正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很多哟,你都牵挂这个,牵挂的力量很重,你佛号的力量反而很轻,这样你就会觉得念得不愉快了。所以这是需要一段时间,把这个佛号由生疏变成熟悉,把这个世间的东西,由熟悉变成生疏,这就用功夫哦,这叫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样心里的感受就会有改变。
大安法师:如何把佛号念到专注不间断 当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的时候,每天系念佛号很好,但每天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这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没有了妄想杂念,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了。你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弥陀佛了。所以有烦恼是正常的,那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发会脾气也是免不了的。 但是念佛过程当中,第一次发脾气你可能会火冒三丈,经过一段时间念佛,再发脾气的时候可能火就窜不那么高了,这得有一个过程。五浊恶世末法众生其根机也只能这样,至于你总是希望念佛熄灭贪、瞋、痴,那么这个目标定位要调整,念佛志在求往生,至于伏断烦恼,要顺应自然,不可强求。我们要念念想到业障深重,靠阿弥陀佛赶紧让我们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念求往生呐,这才指向正确的目标。善导大师的水火二河比喻告诉我们:我们走在这条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贪欲之水与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并不妨碍我们走在这狭小的白道上,度过生死急流,到达极乐彼岸。 贪、瞋、痴等烦恼本质是虚妄的,是空的。我不理会他,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那么如何能专注在这句佛号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额头上,我马上就要死了,这时候你专注不专注?我须臾间就撒手人寰了,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放不下,但念无常才能恳诚念佛求往生呀。
大安法师:如何把佛号念到专注不间断 当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的时候,每天系念佛号很好,但每天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这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没有了妄想杂念,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了。你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弥陀佛了。所以有烦恼是正常的,那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发会脾气也是免不了的。 但是念佛过程当中,第一次发脾气你可能会火冒三丈,经过一段时间念佛,再发脾气的时候可能火就窜不那么高了,这得有一个过程。五浊恶世末法众生其根机也只能这样,至于你总是希望念佛熄灭贪、瞋、痴,那么这个目标定位要调整,念佛志在求往生,至于伏断烦恼,要顺应自然,不可强求。我们要念念想到业障深重,靠阿弥陀佛赶紧让我们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念求往生呐,这才指向正确的目标。善导大师的水火二河比喻告诉我们:我们走在这条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贪欲之水与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并不妨碍我们走在这狭小的白道上,度过生死急流,到达极乐彼岸。 贪、瞋、痴等烦恼本质是虚妄的,是空的。我不理会他,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那么如何能专注在这句佛号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额头上,我马上就要死了,这时候你专注不专注?我须臾间就撒手人寰了,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放不下,但念无常才能恳诚念佛求往生呀。
大安法师:如何把佛号念到专注不间断 当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的时候,每天系念佛号很好,但每天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这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没有了妄想杂念,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了。你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弥陀佛了。所以有烦恼是正常的,那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发会脾气也是免不了的。 但是念佛过程当中,第一次发脾气你可能会火冒三丈,经过一段时间念佛,再发脾气的时候可能火就窜不那么高了,这得有一个过程。五浊恶世末法众生其根机也只能这样,至于你总是希望念佛熄灭贪、瞋、痴,那么这个目标定位要调整,念佛志在求往生,至于伏断烦恼,要顺应自然,不可强求。我们要念念想到业障深重,靠阿弥陀佛赶紧让我们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念求往生呐,这才指向正确的目标。善导大师的水火二河比喻告诉我们:我们走在这条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贪欲之水与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并不妨碍我们走在这狭小的白道上,度过生死急流,到达极乐彼岸。 贪、瞋、痴等烦恼本质是虚妄的,是空的。我不理会他,专注在这一句佛号上,那么如何能专注在这句佛号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额头上,我马上就要死了,这时候你专注不专注?我须臾间就撒手人寰了,这个时候你还有什么放不下,但念无常才能恳诚念佛求往生呀。
大安法师:南无含摄信愿感通弥陀愿海 往生的条件 大安法师:南无含摄信愿感通弥陀愿海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 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 愿要切,深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般若正观觑破世间的幻相,一心系念极乐妙严,净业行持中有烦恼习气是正常的。凡夫的心都是不清净的,在烦恼的中间只要信愿持名,就好像在水火二河中有一条四五寸宽的白道,走在执持名号的白道上,就能得到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加持,能令我们从娑婆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 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庄重的承诺,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成就的大愿,惠以众生的真实大利。我们同阿弥陀佛有着一个神圣的协约。我等众生只要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决定度脱我等到极乐世界。 换言之,阿弥陀佛只要我们“南无”,即全身心交托,这“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信愿能感通弥陀大悲愿海,持名顺应弥陀因地“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的愿心,证知我们只要信愿持名就能往生!无须其他任何条件,我们应随顺佛语,生如是决定信心。
大安法师:南无含摄信愿感通弥陀愿海 往生的条件 大安法师:南无含摄信愿感通弥陀愿海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 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 愿要切,深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般若正观觑破世间的幻相,一心系念极乐妙严,净业行持中有烦恼习气是正常的。凡夫的心都是不清净的,在烦恼的中间只要信愿持名,就好像在水火二河中有一条四五寸宽的白道,走在执持名号的白道上,就能得到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加持,能令我们从娑婆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 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庄重的承诺,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成就的大愿,惠以众生的真实大利。我们同阿弥陀佛有着一个神圣的协约。我等众生只要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决定度脱我等到极乐世界。 换言之,阿弥陀佛只要我们“南无”,即全身心交托,这“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信愿能感通弥陀大悲愿海,持名顺应弥陀因地“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的愿心,证知我们只要信愿持名就能往生!无须其他任何条件,我们应随顺佛语,生如是决定信心。
大安法师:南无含摄信愿感通弥陀愿海 往生的条件 大安法师:南无含摄信愿感通弥陀愿海 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这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落实信愿。 信要深,深信极乐世界的真实存在,深信阿弥陀佛具有救度我等凡夫的威神愿力,虽然我们烦恼厚重,但不会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我与阿弥陀佛同体,阿弥陀佛悲心不舍任一众生,当然也不会遗弃我这个苦恼的浪子。 愿要切,深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般若正观觑破世间的幻相,一心系念极乐妙严,净业行持中有烦恼习气是正常的。凡夫的心都是不清净的,在烦恼的中间只要信愿持名,就好像在水火二河中有一条四五寸宽的白道,走在执持名号的白道上,就能得到释迦、弥陀两土世尊的加持,能令我们从娑婆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 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庄重的承诺,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成就的大愿,惠以众生的真实大利。我们同阿弥陀佛有着一个神圣的协约。我等众生只要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决定度脱我等到极乐世界。 换言之,阿弥陀佛只要我们“南无”,即全身心交托,这“南无”(归命)就含摄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信愿能感通弥陀大悲愿海,持名顺应弥陀因地“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的愿心,证知我们只要信愿持名就能往生!无须其他任何条件,我们应随顺佛语,生如是决定信心。
1
下一页